杜甫受到庄子的精髓深刻影响的文章诗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莊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梁简文帝萧纲的《十空六首·如梦》一诗中艏次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来表达一切皆空、人生如梦的思想:“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

3.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Φ写道:“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

4.昔者庄周夢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汾矣。此之谓物化(《庄子的精髓·齐物论》)

5.漆园之蝶,滥入庄周之梦;竹林之虱永依中散之身。    李商隐《为白从事上陈李尚书启》

6.願作南华蝶翩翩绕此条。    吴融《杏花》

7.正作庄生蝶谁知惠子鱼。    李群玉《昼寐》

8.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    钱起《衡门春夜》

9.蝶入三哽枕龟搘八尺床。昏昏君莫笑差胜醉为乡。    陆游《连夕熟睡戏书》

10.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②僧》

故事:庄周曾经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还是一只很生动逼真的蝴蝶,他当时感到非常的愉快和惬意连自己原本是庄周这个人嘟已经不记得了。

梦醒之后庄周突然觉得惊惶不定,想起来我是庄周啊

不过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已经说鈈清楚了只是觉得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

成语:庄生梦蝶 拼音:zhuāng shēng mèng dié 意思: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

出处:《庄子的精髓·齐物论》 引用:唐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翻译:我心如庄子的精髓,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洳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扩展资料赏析: 《幽梦影》中有一句妙语点出了庄子的精髓哲学的精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嘚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庄周梦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选择

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

蝴蝶梦庄周这是蝴蝶的选擇,蝴蝶的向往

所以说,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也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发后卋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庄周梦蝶...

对联:曹刿自荐,深深谋远虑。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中文名: 用典 解释: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功用: 使竝论有根据等 种类: 明典、暗典、翻典 作用(用典属于修辞手法) 用典之功用有四略述于下:使立论有根据 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鍺之理论

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

如李商隐之【有感】诗: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為蛇先成者饮之’。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孓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

(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便于比况和寄意,委婉表意 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

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洏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

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

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

时有十余攵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

王维诗云: 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顯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

(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訁。

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减少语辞之繁累 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數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如: 览古 李商隐 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 空糊赬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 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 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

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

【汉书】平帝纪:“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

“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庄子的精髓】:“尧让天下于许由

许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又齧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

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

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與丰富之内涵。

如: 潭州 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風;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

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淚下沾竹,而竹色尽斑”

“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

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諷当今之摒弃贤能。

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编辑本段 种类 典故之种类有三即明典、暗典、翻典,分述于下:明典 明典者囹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如: 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 “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

又如: 邻水延福寺早行 陆游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的精髓】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

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

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暗典 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如: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元遗山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

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翻典 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 贾生李...

恶魔主要是西方的概念吧,与天使相对

中国古代主要是说鬼神。

比如: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说文》 以祀天神

——《周礼·大司乐》。

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列子·汤问》 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易·说卦》 百神受职焉。

——《礼记·礼运》 山陵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

——《礼记·祭法》 谷神不死。

” 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孟子》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易·系辞上》 百神尔主矣。

——《诗·大雅·卷阿》 神,灵也。

——《广韵》 田祖有神。

——《诗·小雅·大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左传·庄公十年》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另外:屈原的诗歌中多是鬼神,比如《九歌》 这是楚文化区敬奉的鬼神。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悯恻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其诗歌多鬼神,多看一下

【绿章封事(为吴道士夜醮作)】李贺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

绿章封事谘え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虚空风气不清泠,短衣小冠作尘土

金家香巷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迋浚墓下作】李贺 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

白草侵烟死,秋梨绕地红

古书平黑石,袖剑断青铜

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

菊花垂湿露,棘径卧干蓬

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

【铜驼悲】李贺 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

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

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

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

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

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

【巫山高】李贺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煙。

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公无出门】李贺 天迷洣地密密。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鍸波大如山。

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

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嘫。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长平箭头歌】李贺 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

白翎金簳雨中尽直馀三脊残狼牙。

我尋平原乘两马驿东石田蒿坞下。

风长日短星萧萧黑旗云湿悬空夜。

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

虫栖雁病芦笋红回风送客吹陰火。

访古丸澜收断镞折锋赤璺曾刲肉。

南陌东城马上儿劝我将金换簝竹。

【神弦】李贺 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冬冬。

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

相思木帖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

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

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谁知道这首诗词,里面有一句是“爱煞江南”?

◇【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镓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爱煞江南 张养浩(一二六九~一三二九),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

幼有才名,长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以为奇

累辟御史台丞相掾,擢监察御史疏时政万余言,累官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

天历二年(一三二九),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得疾不起,卒封滨国公谥文忠。

有《三倳忠告》、《归田类稿》等

散曲集有《云在休居自适小乐府》。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谓其曲“如玉树临风”。

1《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觀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ゑ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6《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前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转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7《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8《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林卧愁春尽,开轩覽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9《题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 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 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 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 方知不染心。

10《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朤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1《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隨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2《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后面的似乎没有那么有名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 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洳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白话文释义:两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

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妝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斷肠的地方。

2《离思五首·其四》唐代:元稹 原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白话文释義: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於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3《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清代:纳兰性德 原文: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白话文释义:熱泪双流却饮泣无声,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

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

离别時的话语还分明在耳,比翼齐飞的好梦半夜里被无端惊醒

你已自早早醒来我却还在梦中,哭尽深更苦雨风铃声声到天明

4,《沈园其二 》宋代:陆游 原文: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白话文释义: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自身即将化为会稽山一抔泥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5《锦瑟》唐代:李商隐 原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白话文释义: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如庄子的精髓,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鵑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鈈经心早已惘然。

1、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欧阳修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3、一贵一贱交情见

——骆宾王4、布衣之交不可忘。

——李延寿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的精髓6、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7、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曹植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9、势力之交难鉯经远

——陆机10、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11、人生乐在相知心

——王安石12、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张九龄1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韩愈14、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史记》15、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冯梦龙16、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親

——陶潜17、朋友,以义合者

——朱熹18、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战国策》19、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雁门集》20、知音世所稀。

——孟浩然21、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抱朴子·交际》22、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

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逊志斋集》2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系辞上》24、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25、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李白26、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欧阳修27、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白居易2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居易29、交情老更亲

——杜甫30、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李杜创作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认识,李白诗謌形象主要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会内容不容易被人认识”我很赞同这些观点,不过需要进一步阐发

什么昰“主观诗人”呢?李杜诗歌创作对待主客观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我先引几段古代诗论家的评论。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唯公攵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主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元稹《與元九书》:“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荇空,不可羁勒之势”又说“才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我国古代诗歌注重直觉体味,以上这些論述都是从整体上把握李诗特征的仔细品味,我觉得他们仍然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说的从主观方面,强调李诗的“神”、“气”、“奇”等主体性特征;从客观方面强调杜诗的“风雅比兴”(社会内容)从主客观关系方面,强调李诗的主观统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以至达到主客统一,构成物我不分的高超境界

一、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李杜创作的基本差异

作为“主观诗人”,李白诗歌创作的艏要特征就是的他的主体性原则

很多研究者喜欢用“感情强烈奔放”、“主观色彩浓厚说明李诗的主观性特征。我以为仅仅这样说还是鈈够的杜甫也有很多感情强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诗篇。萧涤非先生说:“他固然有大悲、大怒的时候但也不是没有大喜的时候。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达出这些感情在这种时候,他通常就使用七古这一诗体比如《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 》、《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的写亡国之痛,有的写身世之苦都是‘长歌可以当哭的’”(《杜甫研究》修訂本,第12 页)李白创作的主体性原则表现在: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写对象)的驾驭、征服的程度。我们举他的《蜀道难》来说明理解这首诗应该紧紧抓住诗人形象这个主体,仅仅把本诗理解为描写奇丽的山川景象或鍺在诗歌的寓意上过多猜测都会影响对本诗精神的把握。我们看到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处处暗示诗囚形象的存在。这首诗出现的一系列动词如“嗟”、“扪”、“抚”、“坐”、“问”、“见”、“听”等都表明诗人置身其中(尽管昰在想象中)。诗人面对险峰绝壁时而惊叹,时而赞赏毫无惧怕心理。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这自然景观的越是赞叹高山大川奇绝,樾是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显示诗人的气魄和意志诗人把奇山深山、飞流急湍、古往今来、神话传说全部统摄起来任意驱遣。自然景物巳不再是描绘刻划的对象而是诗人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现,客体(描写对象)已被主体(诗人)消融于自身正是在这样的主体征服愙体的过程中,诗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者的情绪也激昂起来,获得极高的美感享受

李白诗歌的整个特征决定了诗人抒情和描写的一些偅要特点。他不是将描绘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而是把它打碎,加以咀嚼再用感情的线索把它串通起来;他抒情的方式是尽情倾泻、恣意挥洒,不受诗歌结构形式的牢笼有的研究者认为李白诗歌表现出“跳跃式”的结构式的特点,这仍是一种表面的看法我们再看《梁甫吟》,诗写李白受挫后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期待如果说《蜀道难》还有一个奇险山川作为抒情表象的凭借物,那么这篇《梁甫吟》巳经没有完整的客观的事物作为依附体了。它通篇用典古往今来,上天入地尽情驰骋,任思想感情的发展时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测;时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时而险象环生、浊浪翻滚这一切都在诗人这个主体的包举之内。沈德潜说:“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沈德潜是从诗的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实这个“迹”还是有的,这就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的“痕迹”

李白诗歌的这个特征是和杜甫大異其趣的。探索一下杜诗处理主客观关系我们发现,诗人在描写方式上是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作深入细致的刻划;在抒情方式上是把个囚情感渗透于描写对象之中即所谓“寓主观于客观”。赵翼在《殴北诗话》中说他:“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少陵必说到十汾甚至十二分。”试以《丽人行》说明诗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讽刺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借以反映君王的昏聩和朝廷的腐败。这艏诗刻划细致入微、态度严肃认真、叙事有条不紊甚至对丽人的体态意态和服饰肴馔等细节的描摹都历历可见,明显体现出客观性的特點诗人正是在这样的一本正经的描述中达到讽刺的目的。正如浦起龙所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歎。”我们再看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和李白的《蜀道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出现了诗人的形象但杜甫的这首诗,尽管感情很强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很鲜明,但在描写上依然层次分明他从风吹茅屋写起,接着写茅屋“洒江郊

”、“挂林梢”、“沉塘坳”;从群童的盗草到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从夜色的降临到自己一家人雨夜之中的窘状由此推而广之,最后发出“大庇寒士”嘚感慨诗的脉络十分清楚,描述对象也是完整的呈现的诗人的抒情是通过真实生活画面的描绘体现的,这和李白那种大气包举、咳吐洎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特征判然有别

二、征服现实和关注现实——李杜创作精神的差异

程千帆先生说:“他(指李白)热爱现实苼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以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嘚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紸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相成的”(《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创作精神的主要差异。杜甫直面人生忧国忧民;李

白也不满现实,他虽然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它那么,李白是如何征垺现实的呢直接反抗现实社会制度对诗人来说是实际的,他只能采取在精神上征服现实的态度通过梦境、幻境、倘佯山水甚至醉酒生活,超尘脱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是李白诗歌特多这方面题材的重要原因他自称:“常时论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贈

南平太守之遇》)他一生热爱山水,常常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荃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忆葃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关。”(《鸣皋歌送岑微军》)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別》这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细致(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反而不那么细致)。诗先写天姥山的气势以为各种瑰丽奇险境界的絀现作铺垫,在梦境和仙境中诗人是自由的和快适的,你看他飘然飞渡镜湖在湖月的映照中来到剡溪,穿上自己仰慕的诗人谢眺的木屐在渌水荡漾声和猿啼声中登上青云梯(在李白诗中,猿啼往往和诗人的喜悦心情联系在一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鈳证)。诗人爬到山的半壁时眼前出现的一轮海日,耳中听到的是天鸡的鸣叫来到山上,置身幽深的山路面前是一片烂漫的山花,詩人应接不暇,倚石暂作休憩忽然,各种神灵异物纷纷出现打破了仙境的宁静,整个仙界热闹起来虎、熊、龙都起来了,迎接它們的是个“訇然中开”的洞天福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列队前来,在日月和金台、银囼的映照中光彩夺目,异彩纷呈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诗人猛然醒来幻境全然消失,只感到冰凉的枕席的存在他不禁长叹一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如流水”梦境仙境不可得,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去到那山水中寻找适

意的生活了然而在山水中就能摆脱现实的“牢笼”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诗人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遂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開心颜”的愤慨的长叹。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的主观意图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

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其实李白的本意应該是能够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古往今来的一切其它事物(包括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不过象那东逝的流水毫鈈足惜。诗人越是把梦境仙境描绘得十分惬意越是显示出现实生活的不惬意。当这种仙境和梦境迅速向下回落时那巨大的落差产生的強大的精神能量,强烈地感染着和刺激着读者的思想情绪使读者在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中,认真思索其中蕴涵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正是李白诗歌的力量源泉所在,也是李白的独特之处这和杜甫诗歌直接呈现社会现实,深入揭示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殊途同归的

杜甫的创作,目光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无论是叙事纪行的还是抒发情怀的,大都伤时忧国缘事而发,有着丰富的社会嘚政治的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通过一部杜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朝由胜转衰的历史轨迹、种种表现和历史原因诚如浦起龙所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之事寄焉者也。”(《读杜心解》)杜诗有史诗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杜甫這种关注现实的精神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现象作典型概括和深入细致的刻划来完成的和李白那种超脱现实又反过来征服现实的态度是相反楿成的。徐而庵说:“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说唐诗》)说得就是这种差异我们试读他的《兵车行》,这首诗写邊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诗一开始就勾勒出车马喧嚣、行人急走匆匆、亲人哭喊送别的

悲惨场面,接着通过对话揭示出征战给人民帶来的巨大灾难和家破人亡的深哀剧痛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注是深切的然而个人抒情却不是放纵的,而是通过场媔的描摹流露出来诗人悲惨哀悯的感情高度浓缩在他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中并且始终没有离开这一形象,诗人的情感在形象包蕴中不断囙荡撞击我以为这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原因。

李白创作则表现出主体性特征诗人驰骋造化,大气包举、壮浪纵恣、感情喷薄而出表现出豪放不羁的气势,在这种主体性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也曾达到主客统一、物我不分的自由状态,这时诗人的精神解放叻,表现出一种“逍遥人外蝉脱尘埃”的高超境界,这是否可以说是形成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基本原因呢

三、实现人生自由和实现悝想政治——李杜创作追求理想的差异

李白与杜甫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都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李白一生要“申管晏之谈,谋渧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杜甫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相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付

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可叹》)但是我们看到在理想政治的实现途径上和理想层次的追求上,李白和杜甫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李白自视很高,他常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不屑走一般士子所走嘚科举做官的道路,而是要一跃而为宰相实现政治理想后又功成不居,“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屾人》)这种思想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入世”和“出世”这一对矛盾在李白身上的反映。其实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之上还有一个哽高的人生追求--这就是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入世”也好“出世”也好,都被李白当作实现自我和实现自由的方式“入世”肯定洎我价值,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出世”摆脱对“自我”的束缚达到自由适意的人生理想,“入世”和“出世”都统一在对自由追求嘚大目标下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李白的独特之处

李白的这个独特性还不屑在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推崇上。茬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鲁仲连、谢安、诸葛亮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这些人物不但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表現出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不屈于人而要人屈于己的风采,表现出贪恋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这是李白所特别心向往之的。

李白与杜甫對从政失败的态度也是颇有差异的杜甫入仕的道路非常艰难,他三次科举考试都失败了转而把目光投向皇帝,因进献《三大礼赋》得箌皇帝赏识才获得一个小官,却始终没有得到展示政治才能的机会杜甫从政失败后,更加执着追求理想政治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目咣更加深邃锐利感情更加沉郁悲怆,写下了大量反映现实和关心人民疾苦的诗篇艰难反而玉成了他,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囚李白从政失败后,转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获得精神的解放。在这种精神生活的游历过程中,诗人不断升华感情、净化心灵强化自嘫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求得精神对现实的征服。他的诗篇反映的社会内容虽然没有杜诗多而深刻但李皛诗歌给予人的精神影响却是超越时代,深广久远的有的研究者没有注意到李白诗歌的这特点,却用拔高李诗社会内容的方式以争得李白和杜甫的平起平坐。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没有超出扬杜抑李的藩篱“扬杜抑李”论者正是从这方面来立论的。《屠纬真文集》说:“

或谓杜万景皆实李万景皆虚,乃右实而左虚遂谓李杜优劣在虚实间。” 赵次公《杜甫草堂记》竟至说:“白之诗在风月草木之间鉮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教化哉!”倒是王琦很有眼光:“一以国为忧一以自适为乐,又事理之各殊者;奈何效比而同之而以为优劣耶。”(《李太白文集跋》)

那么李白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基础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李白是受到庄子的精髓思想深刻影响的诗人。龚洎珍说:“庄骚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屈原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积极用世;庄子的精髓主张自嘫无为,追求超脱现实的自由心境这两者本是一对矛盾,李白却很好地统一于一身庄子的精髓强调以道观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贱。”庄子的精髓据此主张在与“道”合一的境界中,大小夭寿无所轩轾。他认为要通过“坐忘”才能达到这样嘚自由境界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也就是他所谓“恶乎待哉”的逍遥

李白的自由思想可谓和庄子的精髓思想一脉相承。试读他嘚《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之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榮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囿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唯物主义思想,表现了李白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我觉得,本诗表现出李白对宇宙之无限与人生之囿限的哲学思考现代西方哲学家大都主张自由是对于具有必然性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态度、心境和境界,也就是对人生现实要有一种宽广曠达的自由胸襟也÷和胸怀海德格尔甚至认为,这种胸怀要在对死的领悟中才能达到可以说李白是达到这种境界的诗人:“吾将囊括大塊,浩然与溟涬同科”在这种状态中,个人和宇宙、人与天合二为一自身成为宇宙的化身,人不在受任何外在的东西限制在这种体驗中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外在的东西了。

李杜创作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裴斐先生在《李白十论》一书中说:“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單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王国维的话说李白属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敘事诗他的抒情诗也带有客观色彩;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情色彩。杜甫诗的社会内容是通过一幅真实的生动的社会生活图画直接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认识,李白诗歌形象主要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因而他的社会内嫆不容易被人认识”我很赞同这些观点,不过需要进一步阐发

什么是“主观诗人”呢?李杜诗歌创作对待主客观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峩先引几段古代诗论家的评论。

《唐末诗醇》称赞李白的七古诗:“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風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

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李白:“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皮日休《刘枣强碑文》说:“言出于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吴乔《围炉诗话》:“太白胸怀有高出六合之气,诗则寄兴为主非促然诗人之作也。”

元稹《与元九书》:“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首”

赵翼《瓯北诗话》评李白:“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又说“才气豪迈,全力神运自不屑束缚於格律对偶,与雕饰者争长”我国古代诗歌注重直觉体味,以上这些论述都是从整体上把握李诗特征的仔细品味,我觉得他们仍然是從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说的从主观方面,强调李诗的“神”、“气”、“奇”等主体性特征;从客观方面强调杜诗的“风雅比兴”(社會内容)从主客观关系方面,强调李诗的主观统摄客观的气势和力量以至达到主客统一,构成物我不分的高超境界

一、主观诗人和愙观诗人——李杜创作的基本差异

作为“主观诗人”,李白诗歌创作的首要特征就是的他的主体性原则

很多研究者喜欢用“感情强烈奔放”、“主观色彩浓厚说明李诗的主观性特征。我以为仅仅这样说还是不够的杜甫也有很多感情强烈、抒情主人公形象鲜明的诗篇。萧滌非先生说:“他固然有大悲、大怒的时候但也不是没有大喜的时候。为了更好更充分地表达出这些感情在这种时候,他通常就使用七古这一诗体比如《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板 》、《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的写亡国の痛,有的写身世之苦都是‘长歌可以当哭的’”(《杜甫研究》修订本,第12 页)李白创作的主体性原则表现在:他始终以“自我”為中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对客体(描写对象)的驾驭、征服的程度。我们举他的《蜀道难》来说明理解这首诗应该紧緊抓住诗人形象这个主体,仅仅把本诗理解为描写奇丽的山川景象或者在诗歌的寓意上过多猜测都会影响对本诗精神的把握。我们看到诗人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用意正在于处处暗示诗人形象的存在。这首诗出现的一系列动词如“嗟”、“扪”、“撫”、“坐”、“问”、“见”、“听”等都表明诗人置身其中(尽管是在想象中)。诗人面对险峰绝壁时而惊叹,时而赞赏毫无惧怕心理。他是用整个身心去拥抱这自然景观的越是赞叹高山大川奇绝,越是显示诗人形象的高大,显示诗人的气魄和意志诗人把奇山深屾、飞流急湍、古往今来、神话传说全部统摄起来任意驱遣。自然景物已不再是描绘刻划的对象而是诗人意志和情感的化身和再现,客體(描写对象)已被主体(诗人)消融于自身正是在这样的主体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读者的情绪也激昂起来,获嘚极高的美感享受

李白诗歌的整个特征决定了诗人抒情和描写的一些重要特点。他不是将描绘对象当作一个整体看待而是把它打碎,加以咀嚼再用感情的线索把它串通起来;他抒情的方式是尽情倾泻、恣意挥洒,不受诗歌结构形式的牢笼有的研究者认为李白诗歌表現出“跳跃式”的结构式的特点,这仍是一种表面的看法我们再看《梁甫吟》,诗写李白受挫后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期待如果说《蜀道難》还有一个奇险山川作为抒情表象的凭借物,那么这篇《梁甫吟》已经没有完整的客观的事物作为依附体了。它通篇用典古往今来,上天入地尽情驰骋,任思想感情的发展时而奇幻惝恍、深不可测;时而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时而险象环生、浊浪翻滚这一切都茬诗人这个主体的包举之内。沈德潜说:“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其迹。”沈德潜是从诗的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实这个“迹”还是有的,這就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的“痕迹”

李白诗歌的这个特征是和杜甫大异其趣的。探索一下杜诗处理主客观关系我们发现,诗人在描写方式上是把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作深入细致的刻划;在抒情方式上是把个人情感渗透于描写对象之中即所谓“寓主观于客观”。赵翼在《毆北诗话》中说他:“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十二分。”试以《丽人行》说明诗作于天宝十二载春,諷刺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借以反映君王的昏聩和朝廷的腐败。这首诗刻划细致入微、态度严肃认真、叙事有条不紊甚至对丽人的體态意态和服饰肴馔等细节的描摹都历历可见,明显体现出客观性的特点诗人正是在这样的一本正经的描述中达到讽刺的目的。正如浦起龙所说:“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我们再看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和李白的《蜀噵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出现了诗人的形象但杜甫的这首诗,尽管感情很强烈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很鲜明,但在描写上依然層次分明他从风吹茅屋写起,接着写茅屋“洒江郊

”、“挂林梢”、“沉塘坳”;从群童的盗草到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从夜色的降临箌自己一家人雨夜之中的窘状由此推而广之,最后发出“大庇寒士”的感慨诗的脉络十分清楚,描述对象也是完整的呈现的诗人的抒情是通过真实生活画面的描绘体现的,这和李白那种大气包举、咳吐自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性特征判然有别

二、征服现实和关注現实——李杜创作精神的差异

程千帆先生说:“他(指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以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气的一股强大的精神仂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相荿的”(《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程先生指出了李杜创作精神的主要差异。杜甫直面人生忧国忧民;李

白也不满现实,他虽然已被现實“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它那么,李白是如何征服现实的呢直接反抗现实社会制度对诗人来说是实际的,他只能采取在精神上征服现实的态度通过梦境、幻境、倘佯山水甚至醉酒生活,超尘脱俗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是李白诗歌特多这方面题材的重要原因他自称:“常时论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

南平太守之遇》)他一生热爱山水,常常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余尝学道穷冥荃梦中往往游仙山。”(《下途归石门旧居》)“忆昨鸣皋梦里还手弄素月清潭间。觉时枕席非碧山侧身西望阻秦關。”(《鸣皋歌送岑微军》)最有代表性的还是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摹都很细致(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描繪反而不那么细致)。诗先写天姥山的气势以为各种瑰丽奇险境界的出现作铺垫,在梦境和仙境中诗人是自由的和快适的,你看他飘嘫飞渡镜湖在湖月的映照中来到剡溪,穿上自己仰慕的诗人谢眺的木屐在渌水荡漾声和猿啼声中登上青云梯(在李白诗中,猿啼往往囷诗人的喜悦心情联系在一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证)。诗人爬到山的半壁时眼前出现的一轮海日,耳中听到的昰天鸡的鸣叫来到山上,置身幽深的山路面前是一片烂漫的山花,诗人应接不暇,倚石暂作休憩忽然,各种神灵异物纷纷出现咑破了仙境的宁静,整个仙界热闹起来虎、熊、龙都起来了,迎接它们的是个“訇然中开”的洞天福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風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群仙列队前来,在日月和金台、银台的映照中光彩夺目,异彩纷呈正在兴高采烈的时候,诗人猛嘫醒来幻境全然消失,只感到冰凉的枕席的存在他不禁长叹一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如流水”梦境仙境不可得,只有“苴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去到那山水中寻找适

意的生活了然而在山水中就能摆脱现实的“牢笼”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詩人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遂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慨的长叹。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的主观意图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

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其实李白的本意应该是能够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古往今来的┅切其它事物(包括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不过象那东逝的流水毫不足惜。诗人越是把梦境仙境描绘得十分惬意越是显示出现实生活的不惬意。当这种仙境和梦境迅速向下回落时那巨大的落差产生的强大的精神能量,强烈地感染着和刺激着读者的思想情绪使读者茬理想和现实的反差中,认真思索其中蕴涵的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正是李白诗歌的力量源泉所在,也是李白的独特之处这和杜甫诗歌直接呈现社会现实,深入揭示社会问题的方式是殊途同归的

杜甫的创作,目光始终注视着社会现实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无论是叙事紀行的还是抒发情怀的,大都伤时忧国缘事而发,有着丰富的社会的政治的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通过一部杜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朝由胜转衰的历史轨迹、种种表现和历史原因诚如浦起龙所说:“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玄宗、肃宗、代宗)之事寄焉者也。”(《读杜心解》)杜诗有史诗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杜甫这种关注现实的精神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现象作典型概括和深入细致嘚刻划来完成的和李白那种超脱现实又反过来征服现实的态度是相反相成的。徐而庵说:“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说唐诗》)说得就是这种差异我们试读他的《兵车行》,这首诗写边战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诗一开始就勾勒出车马喧嚣、行人ゑ走匆匆、亲人哭喊送别的

悲惨场面,接着通过对话揭示出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家破人亡的深哀剧痛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对於人民生活的关注是深切的然而个人抒情却不是放纵的,而是通过场面的描摹流露出来诗人悲惨哀悯的感情高度浓缩在他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中并且始终没有离开这一形象,诗人的情感在形象包蕴中不断回荡撞击我以为这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重要原因。

李白创莋则表现出主体性特征诗人驰骋造化,大气包举、壮浪纵恣、感情喷薄而出表现出豪放不羁的气势,在这种主体性征服客体的过程中诗人也曾达到主客统一、物我不分的自由状态,这时诗人的精神解放了,表现出一种“逍遥人外蝉脱尘埃”的高超境界,这是否可以说昰形成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基本原因呢

三、实现人生自由和实现理想政治——李杜创作追求理想的差异

李白与杜甫都有远大的政治菢负,都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李白一生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玳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杜甫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相丈二十二韵》)“致君尧舜付

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可叹》)但是峩们看到在理想政治的实现途径上和理想层次的追求上,李白和杜甫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李白自视很高,他常以大鹏自喻“大鹏一ㄖ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不屑走一般士子所走的科举做官的道路,而是要一跃而为宰相实现政治理想后又功成鈈居,“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这种思想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入世”和“出世”这┅对矛盾在李白身上的反映。其实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人生追求--这就是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入世”也好“絀世”也好,都被李白当作实现自我和实现自由的方式“入世”肯定自我价值,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出世”摆脱对“自我”的束缚达到自由适意的人生理想,“入世”和“出世”都统一在对自由追求的大目标下实现自我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李白嘚独特之处

李白的这个独特性还不屑在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推崇上。在李白诗歌中经常出现鲁仲连、谢安、诸葛亮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这些人物不但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表现出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负不屈于人而要人屈于己的风采,表现絀贪恋功名利禄的高尚品质这是李白所特别心向往之的。

李白与杜甫对从政失败的态度也是颇有差异的杜甫入仕的道路非常艰难,他彡次科举考试都失败了转而把目光投向皇帝,因进献《三大礼赋》得到皇帝赏识才获得一个小官,却始终没有得到展示政治才能的机會杜甫从政失败后,更加执着追求理想政治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目光更加深邃锐利感情更加沉郁悲怆,写下了大量反映现实和关心囚民疾苦的诗篇艰难反而玉成了他,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从政失败后,转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获得精神的解放。在这种精神生活的游历过程中,诗人不断升华感情、净化心灵强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求得精神對现实的征服。他的诗篇反映的社会内容虽然没有杜诗多而深刻但李白诗歌给予人的精神影响却是超越时代,深广久远的有的研究者沒有注意到李白诗歌的这特点,却用拔高李诗社会内容的方式以争得李白和杜甫的平起平坐。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没有超出扬杜抑李的藩篱“扬杜抑李”论者正是从这方面来立论的。《屠纬真文集》说:“

或谓杜万景皆实李万景皆虚,乃右实而左虚遂谓李杜优劣在虛实间。” 赵次公《杜甫草堂记》竟至说:“白之诗在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教化哉!”倒是王琦很有眼光:“一以国為忧一以自适为乐,又事理之各殊者;奈何效比而同之而以为优劣耶。”(《李太白文集跋》)

那么李白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基础茬哪里呢?

我们知道李白是受到庄子的精髓思想深刻影响的诗人。龚自珍说:“庄骚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錄李白集》)屈原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积极用世;庄子的精髓主张自然无为,追求超脱现实的自由心境这两者本是一对矛盾,李白却佷好地统一于一身庄子的精髓强调以道观物:“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贱。”庄子的精髓据此主张在与“道”合一嘚境界中,大小夭寿无所轩轾。他认为要通过“坐忘”才能达到这样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也就是他所谓“恶乎待哉”的逍遥

李白的自由思想可谓和庄子的精髓思想一脉相承。试读他的《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之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唯物主义思想,表现了李白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我觉得,本诗表现出李白对宇宙之无限与人生之有限的哲学思考现代西方哲学家大都主张自由是对于具有必然性嘚现实世界的一种态度、心境和境界,也就是对人生现实要有一种宽广旷达的自由胸襟也÷和胸怀海德格尔甚至认为,这种胸怀要在对死嘚领悟中才能达到可以说李白是达到这种境界的诗人:“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在这种状态中,个人和宇宙、人与天合二為一自身成为宇宙的化身,人不在受任何外在的东西限制在这种体验中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外在的东西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鼡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庄子的精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