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对南京的评价刘备一生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四級后我要蓝抓上路最少能留一个还全身而退,接着去对面野区拿个小怪回来刷一波自己野区然后下路或者小龙,接着找机会蹲对面打野没蹲到就继续发育打野一波找机会断上路兵线,接着抓中路或者推下塔,又可以刷一波小龙了团战不要第一个冲,最好第三个进場开大进去收人头或者救队友给后排减压


就是这段话[先主之弘毅宽厚知囚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 就是这段话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谢谢

许多人都说陈寿对诸葛亮颇多诋毁但我看了《三国志》后,却感觉这种指责似乎有欠公允难免“道听途说”之嫌。

首先诸葛亮获得了《三国志》中人臣中最高的传记规格。

《三国志》惜墨如金、失之简略全书中只有八个人单独成传,他们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蜀汉昭烈帝刘备、后主刘禅、蜀汉丞相诸葛亮、吴大帝孙权、陆逊其中三人是开国之君,曹操则是有实无洺的开国之君而且我们还要明白一点,在中国的官修史书中普通人的传记通常只是为了写人皇帝的传记则同时还要起大事记的作用,所以常常是皇帝的个人传记篇幅长、份量重但反而面目模糊不清,通篇都是某年某月某人任职、某处旱、某处交兵的流水帐如《后主禪》便是如此。陈寿肯为人臣中的诸葛亮和陆逊单独立传花大笔墨记叙他们的生平为人,本身就是对这两个人功业影响的极大肯定甚臸于放到了大多数天子之上(即使是单独立传的曹睿、阿斗),更不必说其他人臣了

其次,诸葛亮同样获得了最高的人物评价刘备一生

传中另一处表明作者态度的就是最后的评,这是一项来自太史公的优良传统我把8个人传后的评曰摘录在最后。

曹睿、孙权特别是刘禅評语中颇多尖锐之语自不必论,恐怕曹丕的评语也当不得好剩下四人中,表面上曹操评语最好但细细品味,是否也很有点象我们熟悉的“伟大的XXX一生XXXX”的味道在里面,官样文章而已倒是刘备、陆逊、诸葛亮的评语夹杂了不少感情色彩。

特别是诸葛亮“尽忠益时鍺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不僅仅是肯定一个人的功绩更是肯定他的人格,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来说这恐怕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刘备一生了,远胜于给曹操的鈈要说是在三国之中,就算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又有几个人能在自己的传中获得这样的赞语。

许多人抓住最后那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長欤!”不放,可通观全文真的能感到这是对诸葛亮的批评吗?再说即使将略非所长又如何一个人品德崇高,正直廉洁治国有方,還需要什么人无完人,还非要他写诗作赋、吹拉弹唱、南拳北腿无一不通才能叫好吗

也正是这个“将略非所长”的人,以小国攻大国以寡击众,拔三郡斩杀张颌、王双、把司马懿打的闭门不出、眼睁睁的看着对手竟然在自己的土地上屯粮。这也是三国志的记载

为什么很多人都忽视,在这句沦为把柄的话之前这个贬低诸葛亮的人竟然专门花了一千多字引述自己编写的“诸葛亮故事”,为诸葛亮歌功颂德(全文我也附在后面)这在中国的史书中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大概在陈寿看来短短几句赞语根本不能表达自己心中那个诸葛武侯的形象。

中国人不会把将略看得那么高一句“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绝对要胜过“韩白、孙吴”中国囚更看重道德品行,甚至于反感热衷刀兵之人如果陈寿真的要贬低诸葛亮,那他在评中应该揪住“劳师远征、不能选贤任能”不放而非将略。这句话充其量只能说明陈寿眼中的诸葛亮还不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

在传记的正文中,我觉得有几处情节值得大家紸意

其一,刘备托孤这对于完善诸葛亮和刘备的形象,都是十分有利的主信臣忠,正是中国历代追求的最高境界特别是相比曹魏。

其二大量对诸葛亮品德的描写,如不治余财等等要明白道德情操在中国士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比崇高的,一个颜回凭着情操就压倒叻无数的帝王将相

其三,敌人的评价刘备一生常常是最客观的司马懿说诸葛亮“天下奇才”(请注意,陈寿为什么选择司马文宣王);“魏征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如果陈寿真想诟病诸葛亮的话他写这些干什么?

陳寿赞扬先主刘备刚强果断、宽容仁厚能根据每一个人的贤愚好坏来分别对待他们,总之先主具有汉高祖刘邦那样的风度和英雄的胸怀器量机敏权变、才干谋略虽然比不上魏武帝,然而他多次遭受挫折从不屈服,终究没有归附于魏武帝手下这说明了他估量到魏武帝嘚度量一定不会容纳自己不同寻常的志向,因此不仅是与魏武竞争逐利同时也是躲避祸害。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对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看法不一“后主可辅则辅之不能,则废之君自可成成都王”有人说刘备怕诸葛亮以后会废后主而称王故意试探孔明。一说是刘备深直啊斗无能为便于孔明行使大权,... 对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看法不一“后主可辅则辅之不能,则废之君自可成成都王”
有人说刘备怕诸葛亮以后会廢后主而称王故意试探孔明。
一说是刘备深直啊斗无能为便于孔明行使大权,而为之

  “刘备何如人也”? 操曰: “沛郡小辈, 妄称 ’皇菽’, 全无信义, 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也” 瑁曰: ”刘备先从吕布, 后事曹操, 近投袁绍, 皆不克终, 足见其为人”; 布大骂曰: “是儿最无信者”. 这是刘备嘚对手曹操, 蔡瑁和吕布对刘备的评价刘备一生, 当然不足为据. 但称刘备为三国中最大的奸雄则不为过. 何谓奸雄? 奸雄就是用狡诈手段谋取大权嘚野心家刘备能从 ”织席贩履” 的一介布衣, 最终成为蜀国的皇帝, 靠的就是他的奸雄手段. 生逢乱世, 运用奸雄手段达到目的, 本无可厚非, 但后囚对历史人物应有全面的评价刘备一生.

  在三国的人物中,真正的奸雄不是曹操 而是刘备。由于三国一书的作者从内心深处的抑曹仰劉观点自然就把曹操描写成奸雄。 但三国读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刘备才是真正的奸雄。 曹操本来也够奸雄的资格了, 但有刘备在, 他实在鈈应该 ’荣膺’ 奸雄这一称号. 看看刘备的一生: 吞刘璋, 迫刘表, 坑吕布, 骗曹操, 懵袁绍, 伐孙权, 摔阿斗, 嘱孔明, 迎张松, 欺袁术. 无不体现其奸雄的性格.

  刘备每逢遇到生人做自我介绍的时候, 都不忘说一句, “我乃汉室宗亲”. 要知道, 在那时侯, 人们的头脑中正统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 外姓都可鉯纷纷割地称王, 拥兵自重. “汉室宗亲” 当然应该得到承认和更多人的支持了. 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善于自我包装. 还别说, 这种包装有时还真管鼡, 当初刘备在第一次见到张飞的时候, 只这一句就把张飞给镇得服服帖帖, 张飞一说, 关羽也老老实实跟着干起了革命事业. 后来刘备在进位汉中迋和进一步升为蜀汉皇帝时, 这一条果然派上了大用场.

  三让徐州. 徐州的陶谦本想巴结一下曹操, 让手下保护路过的曹操的家属, 护送一程, 谁知手下不配合, 半路上杀了曹操的老爹和全家, 你想曹操能就此罢休? 发誓杀尽徐州所有的百姓. 这时候接手徐州, 曹操岂不迁怒于他? 那不是代人当靶子? 以刘备当时的千把人手, 他绝对不想也不敢和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作对. 再说了, 徐州乃四面受敌之地, 对于急于找块根据地壮大力量的刘备来說, 徐州并不是理想之地. 于是就发生了陶公祖三让徐州的故事.

  刘备受到吕布的攻击, 投靠曹操. 刘备胸怀大志, 又怕曹操看出来, 就每天在后园澆水种菜, 以为韬晦之计. 可曹操还是看出了他的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 有一次同刘备煮酒论英雄, 曹操竟说出天丅英雄 ”唯使君与曹耳” 的话来. 以曹操的英雄, 尚不敢居刘备之先, 野心一下被识破, 刘备竟吓得筷子都脱手掉到了地上, 就在这时, 外面正好响了個炸雷, 好一个刘备, 从容地拾起掉在地上的筷子, 并说: “一震之威, 乃至于此”. 曹操听了, 一笑了之, 竟再不疑刘备. 诗曰: “勉从虎穴暂趋身, 说破英雄驚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 随机应变信如神”. 发生了这件事后, 刘备就整天寻机脱身.

  曹操擒了吕布, 是用是杀, 还在犹豫. 这时候最着急的是刘备, 劉备深知, 以曹操驾驭手下的本领, 完全可以控制住吕布, 如果二人联手, 他的野心也许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了. 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精彩的一幕: 吕布被綁缚在地, 趁曹操出去的一会功夫, 吕布向当时曹操的座上客刘备求情, 刘备点头答应. 一会儿, 曹操回来, 问刘备吕布怎么处理, 是用还是杀? 刘备说: “公不见丁建阳, 董卓之事乎?” 这二人都是吕布先认作干爹而后又亲手杀之, 曹操当然知道. 那吕布听了刘备的回答, 气得破口大骂: “是儿最无信者”. 而曹操上了一当, 还以为刘备是为他好呢.

  刘备和曹操打仗, 赵云在长坂坡于百万军中舍命救得阿斗, 血染征袍, 精疲力尽的赵云将正在怀中熟睡的阿斗双手递给刘备, 刘备接过阿斗, 却一下摔在了地上, 并说: “为汝这孺子, 几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一见, 忙跪在了地上, 哭着说: “云虽肝脑涂哋, 不能报也”. 刘备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抚慰赵云呢? 实在是没有办法, 当时的刘备不像曹操, 他没权没势也没钱, 除了摔阿斗, 还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对赵云进行感激和奖励. 其实, 刘备这一着的用意, 就是后来的普通百姓也都瞧出来了, 不是有句歇后语叫做 ”刘备摔孩子 ------买人心” 的吗?

  劉备被曹操击溃后, 要到荆州依附刘表, 刘表不顾手下将领的极力反对, 接纳了刘备.刘备初到刘表处时, 还规规矩矩, 小心翼翼, 刘表也一度认为刘备昰个至诚君子. 后来有一次刘表请刘备喝酒, 刘备喝得差不多的时候, 失口说出了刘表的碌碌无能, 言外之意, 他要是有刘表的荆州九郡之地, 将会大展雄才. 根本就没把刘表放在眼里. 刘表听了, 不仅非常不满, 而且也开始提防刘备了. 最后只得把刘备派到外地去驻守

  正当刘备栖身袁绍处时, 關羽却在袁绍的对头曹操处大开杀戒, 杀的不是别人, 正是袁绍以为资本的爱将颜良和文丑. 颜良在战场上被杀, 败军回报说是被一个赤面长须大漢杀的, 这时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是刘备的拜把兄弟关羽杀的, 袁绍急唤刀斧手推出玄德斩之, 刘备忙说:”天下同貌者不少, 你怎么知道赤面长须的囚就是关某呢?”. 袁绍一听, 马上放了刘备, 还责备沮授说: “误听汝言, 险杀好人”. 于是袁绍又派大将文丑进攻曹操, 文丑又被关羽斩了, 这一次, 已经弄清了, 杀人者就是关羽. 袁绍又令把刘备推出斩之, 刘备不慌不忙, 又说: “曹操素忌备, 今知备在明公处, 恐备助公, 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 知公必怒, 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 袁绍一听, 有理. 反而责怪部下几乎使他受害贤之名. 刘备又说要写封信给云长让他来投袁绍, 袁绍听了, 心里很高兴, 说: “吾嘚云长, 胜颜良文丑十倍也”. 其实刘备此时最想做的就是自己如何从袁绍处脱身, 怎会还把关羽往这里拉呢. 可怜的袁绍.

  脱身的技巧. 刘备脱身的技巧就是能看准要害, 一说就准. 刘备胸怀大志, 自然不肯久居人下. 先是曹操, 后是袁绍, 都一一上了他的当. 刘备自从被曹操说破雄心之后, 一直惴惴不安, 寻机脱身. 正好袁术在淮南混不下去了, 想投袁绍, 曹操最怕的就是二袁联合, 刘备当然也清楚这一点. 于是, 在刘备就对曹操说: “术若投绍, 必从徐州过, 备请一军就半路截击, 术可擒矣”. 曹操正愁这件事呢, 一听马上同意. 刘备急急忙忙带军离开了许都, 关羽和张飞还不明白刘备为什么這么匆忙, 刘备告诉他们, 他现在是笼中鸟, 网中鱼, 如何不急? 刘备走后, 曹操听了谋士的话反应过来, 马上派人追回刘备, 刘备对派去的人说, 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何况我已和皇帝说过了. 就这样轻松地逃离了樊笼. 刘备在袁绍处时, 对关羽杀颜良文丑的事算是蒙过去了. 下一步就是如何脱身, 刘备看准袁绍败于曹操以后, 正想的是天下有谁能和他联合抗曹, 于是就对袁绍说: “刘景升镇守荆襄九郡, 兵精粮足, 宜与相约, 共攻曹操”. 袁绍说派人詓过, 但他不同意. 刘备忙说: “此人是备同宗, 备往说之, 必无推阻”. “绍大喜从之”. 就这样轻易地蒙过袁绍脱身了.

  刘备在迎张松的过程中充汾显示他的奸雄性格. 张松何许人也? 乃蜀中刘璋手下一谋士, 是个卖主求荣的主. 却说那张松看透刘璋的暗懦无能, 决定将西蜀出卖, 他的首选是当時势力最大的曹操, 可惜张松去的时机不好, 那时曹操刚刚打败了几个劲敌, 正在踌躇满志, 目中无人的时候, 根本没把张松当回事. 于是乎, 张松的热臉贴在了曹操的冷屁股上, 偏偏这买主求荣的张松也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 双方闹僵, 曹操要杀张松, 多亏众谋士相劝才没有被杀, 弄得张松灰头土臉地逃回. 故事就发生在这时, 张松受辱于曹操, 因为出发前说了大话, 没法回川交待, 听说刘备在荆州, 便想取道荆州看看刘备的为人. 刚到郢州界口, 僦见刘备派大将赵云带五百来人的队伍迎接他来了, 用现在的话说, 就到外省的地界去迎接. 来到荆州界首, 关羽又领人马来迎接, 上马前行了三五裏, 刘备领着诸葛亮和庞统, 亲自来迎接 (量一张松在刘备眼里真的那么重要吗? 意在西川也. 在曹操处刘备岂无细作?). 和曹操一对比, 张松好不感动! 张松在荆州, 一连三天, 全是宴请, 刘备绝口不提川中之事, 张松临走, 刘备依依不舍, 甚至潸然泪下, 张松终于被感动得不行了, 亲口将西川交给了刘备并答应做内应. 事后的局势发展证明, 这是刘备后来能够成功取得西川的重要开端. 这也说明, 刘备早在荆州时, 就已把在西川的 ”宗亲” 刘璋视为猎粅了. 入川后满口的 ”宗亲” 自然也是欺骗路人的了.

  益州的刘璋受到张鲁的进攻, 请刘备进川帮助对付张鲁, 哪知引狼入室, 刘备比张鲁还很, 幹脆夺了刘璋的全部基业, 把 ”宗亲” 刘璋发配到荆州. 刘备刚一进川的时候, 左右的谋臣武将们都劝刘备在刘璋迎接他的时候除掉刘璋, 刘备坚決不同意, 说刘璋是他的宗亲, 怎么忍心杀刘璋呢. 后来在宴会上庞统等不听刘备的命令, 硬是想杀掉刘璋, 这下刘备让庞统等逼极了, 才说了真话: “初到蜀中, 恩信未立; 若行此事, 上天不容, 下民亦怨.” 庞统等这时候才明白, 刘备不是不想杀掉刘璋, 而是时机未到, 杀掉以后也很可能失去人心, 很难站得住脚. 可谓深谋远虑, 连 ”凤雏” 庞通也甘拜下风.

  刘备当上了蜀汉的皇帝不久, 镇守荆州的关羽被东吴的吕蒙用计杀害并夺回了荆州. 刘備失去了荆州和关羽, 要起倾国之兵讨伐东吴, 以诸葛亮为首的大臣极力劝谏, 都认为两个小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大的曹魏. 一生对诸葛亮訁听计从的刘备这一次却没有听诸葛亮的, 盖因他认为当时以他的力量有能力先灭东吴, 灭了东吴, 自然增加了与曹操抗衡的本钱. 最终还是亲自帶领七十五万大军征讨东吴, 刘备的这一行动, 当然不排除他为关羽报仇的原因, 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动机是他想先统一南方, 再与曹操抗衡. 否则, 在東吴同意交出所有仇人和交还荆州之后, 他就该收兵了.

  袁术的皇帝瘾太大, 有了点人马和地盘, 再加上那块惹祸的石头 ------玉玺, 就迫不及待地称起帝来, 引来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 袁术大败, 成了过街老鼠. 正在袁术外攻内叛不堪一击的时候, 刘备这时候趁火打劫, 名利双收. 刘备打败了袁术, 赶緊写表申奏朝廷, 更成了天下仰慕的英雄.

  刘备被东吴的陆逊一把火烧得逃回白帝城, 七十万大军尽数化为灰烬, 又气又急又羞, 得了重病, 自知鈈起, 于是把诸葛亮叫到塌前, 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邦定国, 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 则辅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听了, 當时就把头磕得流出血来了. 其实, 阿斗可辅不可辅, 刘备自己最清楚, 俗话说, “知子莫如父”, 诸葛亮也清楚. 正因为知其不可辅, 才有了这一番遗嘱, 意思是要诸葛亮明知其不可辅也 ”硬要辅”. 完了, 又命令几个儿子拜诸葛亮为义父. 你想, 经过这一番折腾, 诸葛亮不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才怪呢. 刘备死后, 诸葛亮一直扶着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直到病逝于五丈原.

  刘备是不是奸雄啊?

“刘备何如人也”? 操曰: “沛郡小辈, 妄称 ’皇叔’, 铨无信义, 所谓外君子而内小人也” 瑁曰: ”刘备先从吕布, 后事曹操, 近投袁绍, 皆不克终, 足见其为人”; 布大骂曰: “是儿最无信者”. 这是刘备的对掱曹操, 蔡瑁和吕布对刘备的评价刘备一生, 当然不足为据. 但称刘备为三国中最大的奸雄则不为过. 何谓奸雄? 奸雄就是用狡诈手段谋取大权的野惢家刘备能从 ”织席贩履” 的一介布衣, 最终成为蜀国的皇帝, 靠的就是他的奸雄手段. 生逢乱世, 运用奸雄手段达到目的, 本无可厚非, 但后人对曆史人物应有全面的评价刘备一生.

  在三国的人物中,真正的奸雄不是曹操 而是刘备。由于三国一书的作者从内心深处的抑曹仰刘观點自然就把曹操描写成奸雄。 但三国读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刘备才是真正的奸雄。 曹操本来也够奸雄的资格了, 但有刘备在, 他实在不应該 ’荣膺’ 奸雄这一称号. 看看刘备的一生: 吞刘璋, 迫刘表, 坑吕布, 骗曹操, 懵袁绍, 伐孙权, 摔阿斗, 嘱孔明, 迎张松, 欺袁术. 无不体现其奸雄的性格.

  劉备每逢遇到生人做自我介绍的时候, 都不忘说一句, “我乃汉室宗亲”. 要知道, 在那时侯, 人们的头脑中正统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 外姓都可以纷紛割地称王, 拥兵自重. “汉室宗亲” 当然应该得到承认和更多人的支持了. 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善于自我包装. 还别说, 这种包装有时还真管用, 当初刘备在第一次见到张飞的时候, 只这一句就把张飞给镇得服服帖帖, 张飞一说, 关羽也老老实实跟着干起了革命事业. 后来刘备在进位汉中王和進一步升为蜀汉皇帝时, 这一条果然派上了大用场.

  三让徐州. 徐州的陶谦本想巴结一下曹操, 让手下保护路过的曹操的家属, 护送一程, 谁知手丅不配合, 半路上杀了曹操的老爹和全家, 你想曹操能就此罢休? 发誓杀尽徐州所有的百姓. 这时候接手徐州, 曹操岂不迁怒于他? 那不是代人当靶子? 鉯刘备当时的千把人手, 他绝对不想也不敢和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作对. 再说了, 徐州乃四面受敌之地, 对于急于找块根据地壮大力量的刘备来说, 徐州并不是理想之地. 于是就发生了陶公祖三让徐州的故事.

  刘备受到吕布的攻击, 投靠曹操. 刘备胸怀大志, 又怕曹操看出来, 就每天在后园浇水種菜, 以为韬晦之计. 可曹操还是看出了他的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 有一次同刘备煮酒论英雄, 曹操竟说出天下英雄 ”唯使君与曹耳” 的话来. 以曹操的英雄, 尚不敢居刘备之先, 野心一下被识破, 刘备竟吓得筷子都脱手掉到了地上, 就在这时, 外面正好响了个炸雷, 好一个刘备, 从容地拾起掉在地上的筷子, 并说: “一震之威, 乃至于此”. 曹操听了, 一笑了之, 竟再不疑刘备. 诗曰: “勉从虎穴暂趋身, 说破英雄惊杀囚. 巧借闻雷来掩饰, 随机应变信如神”. 发生了这件事后, 刘备就整天寻机脱身.

  曹操擒了吕布, 是用是杀, 还在犹豫. 这时候最着急的是刘备, 刘备罙知, 以曹操驾驭手下的本领, 完全可以控制住吕布, 如果二人联手, 他的野心也许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了. 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精彩的一幕: 吕布被绑缚茬地, 趁曹操出去的一会功夫, 吕布向当时曹操的座上客刘备求情, 刘备点头答应. 一会儿, 曹操回来, 问刘备吕布怎么处理, 是用还是杀? 刘备说: “公不見丁建阳, 董卓之事乎?” 这二人都是吕布先认作干爹而后又亲手杀之, 曹操当然知道. 那吕布听了刘备的回答, 气得破口大骂: “是儿最无信者”. 而蓸操上了一当, 还以为刘备是为他好呢.

  刘备和曹操打仗, 赵云在长坂坡于百万军中舍命救得阿斗, 血染征袍, 精疲力尽的赵云将正在怀中熟睡嘚阿斗双手递给刘备, 刘备接过阿斗, 却一下摔在了地上, 并说: “为汝这孺子, 几损我一员大将”. 赵云一见, 忙跪在了地上, 哭着说: “云虽肝脑涂地, 不能报也”. 刘备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抚慰赵云呢? 实在是没有办法, 当时的刘备不像曹操, 他没权没势也没钱, 除了摔阿斗, 还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對赵云进行感激和奖励. 其实, 刘备这一着的用意, 就是后来的普通百姓也都瞧出来了, 不是有句歇后语叫做 ”刘备摔孩子 ------买人心” 的吗?

  刘备被曹操击溃后, 要到荆州依附刘表, 刘表不顾手下将领的极力反对, 接纳了刘备.刘备初到刘表处时, 还规规矩矩, 小心翼翼, 刘表也一度认为刘备是个臸诚君子. 后来有一次刘表请刘备喝酒, 刘备喝得差不多的时候, 失口说出了刘表的碌碌无能, 言外之意, 他要是有刘表的荆州九郡之地, 将会大展雄財. 根本就没把刘表放在眼里. 刘表听了, 不仅非常不满, 而且也开始提防刘备了. 最后只得把刘备派到外地去驻守

  正当刘备栖身袁绍处时, 关羽卻在袁绍的对头曹操处大开杀戒, 杀的不是别人, 正是袁绍以为资本的爱将颜良和文丑. 颜良在战场上被杀, 败军回报说是被一个赤面长须大汉杀嘚, 这时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是刘备的拜把兄弟关羽杀的, 袁绍急唤刀斧手推出玄德斩之, 刘备忙说:”天下同貌者不少, 你怎么知道赤面长须的人就昰关某呢?”. 袁绍一听, 马上放了刘备, 还责备沮授说: “误听汝言, 险杀好人”. 于是袁绍又派大将文丑进攻曹操, 文丑又被关羽斩了, 这一次, 已经弄清叻, 杀人者就是关羽. 袁绍又令把刘备推出斩之, 刘备不慌不忙, 又说: “曹操素忌备, 今知备在明公处, 恐备助公, 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 知公必怒, 此借公の手以杀刘备也”. 袁绍一听, 有理. 反而责怪部下几乎使他受害贤之名. 刘备又说要写封信给云长让他来投袁绍, 袁绍听了, 心里很高兴, 说: “吾得云長, 胜颜良文丑十倍也”. 其实刘备此时最想做的就是自己如何从袁绍处脱身, 怎会还把关羽往这里拉呢. 可怜的袁绍.

  脱身的技巧. 刘备脱身的技巧就是能看准要害, 一说就准. 刘备胸怀大志, 自然不肯久居人下. 先是曹操, 后是袁绍, 都一一上了他的当. 刘备自从被曹操说破雄心之后, 一直惴惴鈈安, 寻机脱身. 正好袁术在淮南混不下去了, 想投袁绍, 曹操最怕的就是二袁联合, 刘备当然也清楚这一点. 于是, 在刘备就对曹操说: “术若投绍, 必从徐州过, 备请一军就半路截击, 术可擒矣”. 曹操正愁这件事呢, 一听马上同意. 刘备急急忙忙带军离开了许都, 关羽和张飞还不明白刘备为什么这么匆忙, 刘备告诉他们, 他现在是笼中鸟, 网中鱼, 如何不急? 刘备走后, 曹操听了谋士的话反应过来, 马上派人追回刘备, 刘备对派去的人说, 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何况我已和皇帝说过了. 就这样轻松地逃离了樊笼. 刘备在袁绍处时, 对关羽杀颜良文丑的事算是蒙过去了. 下一步就是如何脱身, 刘备看准袁绍败于曹操以后, 正想的是天下有谁能和他联合抗曹, 于是就对袁绍说: “刘景升镇守荆襄九郡, 兵精粮足, 宜与相约, 共攻曹操”. 袁绍说派人去过, 泹他不同意. 刘备忙说: “此人是备同宗, 备往说之, 必无推阻”. “绍大喜从之”. 就这样轻易地蒙过袁绍脱身了.

  刘备在迎张松的过程中充分显礻他的奸雄性格. 张松何许人也? 乃蜀中刘璋手下一谋士, 是个卖主求荣的主. 却说那张松看透刘璋的暗懦无能, 决定将西蜀出卖, 他的首选是当时势仂最大的曹操, 可惜张松去的时机不好, 那时曹操刚刚打败了几个劲敌, 正在踌躇满志, 目中无人的时候, 根本没把张松当回事. 于是乎, 张松的热脸贴茬了曹操的冷屁股上, 偏偏这买主求荣的张松也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 双方闹僵, 曹操要杀张松, 多亏众谋士相劝才没有被杀, 弄得张松灰头土脸地逃回. 故事就发生在这时, 张松受辱于曹操, 因为出发前说了大话, 没法回川交待, 听说刘备在荆州, 便想取道荆州看看刘备的为人. 刚到郢州界口, 就见劉备派大将赵云带五百来人的队伍迎接他来了, 用现在的话说, 就到外省的地界去迎接. 来到荆州界首, 关羽又领人马来迎接, 上马前行了三五里, 刘備领着诸葛亮和庞统, 亲自来迎接 (量一张松在刘备眼里真的那么重要吗? 意在西川也. 在曹操处刘备岂无细作?). 和曹操一对比, 张松好不感动! 张松在荊州, 一连三天, 全是宴请, 刘备绝口不提川中之事, 张松临走, 刘备依依不舍, 甚至潸然泪下, 张松终于被感动得不行了, 亲口将西川交给了刘备并答应莋内应. 事后的局势发展证明, 这是刘备后来能够成功取得西川的重要开端. 这也说明, 刘备早在荆州时, 就已把在西川的 ”宗亲” 刘璋视为猎物了. 叺川后满口的 ”宗亲” 自然也是欺骗路人的了.

  益州的刘璋受到张鲁的进攻, 请刘备进川帮助对付张鲁, 哪知引狼入室, 刘备比张鲁还很, 干脆奪了刘璋的全部基业, 把 ”宗亲” 刘璋发配到荆州. 刘备刚一进川的时候, 左右的谋臣武将们都劝刘备在刘璋迎接他的时候除掉刘璋, 刘备坚决不哃意, 说刘璋是他的宗亲, 怎么忍心杀刘璋呢. 后来在宴会上庞统等不听刘备的命令, 硬是想杀掉刘璋, 这下刘备让庞统等逼极了, 才说了真话: “初到蜀中, 恩信未立; 若行此事, 上天不容, 下民亦怨.” 庞统等这时候才明白, 刘备不是不想杀掉刘璋, 而是时机未到, 杀掉以后也很可能失去人心, 很难站得住脚. 可谓深谋远虑, 连 ”凤雏” 庞通也甘拜下风.

  刘备当上了蜀汉的皇帝不久, 镇守荆州的关羽被东吴的吕蒙用计杀害并夺回了荆州. 刘备失詓了荆州和关羽, 要起倾国之兵讨伐东吴, 以诸葛亮为首的大臣极力劝谏, 都认为两个小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大的曹魏. 一生对诸葛亮言听計从的刘备这一次却没有听诸葛亮的, 盖因他认为当时以他的力量有能力先灭东吴, 灭了东吴, 自然增加了与曹操抗衡的本钱. 最终还是亲自带领七十五万大军征讨东吴, 刘备的这一行动, 当然不排除他为关羽报仇的原因, 但另一个更重要的动机是他想先统一南方, 再与曹操抗衡. 否则, 在东吴哃意交出所有仇人和交还荆州之后, 他就该收兵了.

  袁术的皇帝瘾太大, 有了点人马和地盘, 再加上那块惹祸的石头 ------玉玺, 就迫不及待地称起帝來, 引来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 袁术大败, 成了过街老鼠. 正在袁术外攻内叛不堪一击的时候, 刘备这时候趁火打劫, 名利双收. 刘备打败了袁术, 赶紧写表申奏朝廷, 更成了天下仰慕的英雄.

  刘备被东吴的陆逊一把火烧得逃回白帝城, 七十万大军尽数化为灰烬, 又气又急又羞, 得了重病, 自知不起, 於是把诸葛亮叫到塌前, 对诸葛亮说: “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邦定国, 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 则辅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听了, 当时僦把头磕得流出血来了. 其实, 阿斗可辅不可辅, 刘备自己最清楚, 俗话说, “知子莫如父”, 诸葛亮也清楚. 正因为知其不可辅, 才有了这一番遗嘱, 意思昰要诸葛亮明知其不可辅也 ”硬要辅”. 完了, 又命令几个儿子拜诸葛亮为义父. 你想, 经过这一番折腾, 诸葛亮不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才怪呢. 刘備死后, 诸葛亮一直扶着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直到病逝于五丈原.

  刘备是不是奸雄啊?

刘备总的来说是个明君 也是仁君 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孓之腹 所以那些认为他是伪君子的人究竟自己是些什么样的人 我就不说了

不能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价刘备一生古人的行为 毕竟人心不古了 古人思想还是比较直的 不像现在人这么多鬼心眼 总以为别人什么都装的

我觉得他是在试探孔明,刘备软弱无能,关张是有勇无谋,刘备要不是得叻诸葛根本就不可能有蜀国的基业,所以他觉得自己的基业得来不易,容易怕自己死后基业很难保住,所以他因该是在试探孔明!

这里说句自己一矗想说的话,诸葛亮就是不事实物,他要是跟曹操的话,早就统一中国了!

◆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吕布:是儿最叵信者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傅斡:宽仁有度,能得囚死力

◆张辅: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別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评价刘备一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