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六国为什么没有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反而有 四国 五国 攻秦?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

公孙衍是谁,为何《孟子》中会把公孙衍和张仪并称难道张仪的对手不是苏秦吗?

其实有时候我们所知道历史,只是史官们想让我们后世看到的而并非真实的历史,张仪和苏秦的故事就是如此。

因为张仪和苏秦并不是同一时期的人,根据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基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所记载苏秦的年辈比张仪晚,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张仪死於公元前310年。

也就是说张仪在政坛混得如鱼得水的时候苏秦可能还在襁褓之中,尚不知何为合纵连横更别提能成为张仪的对手了。

这裏你可能要问了为何《战国纵横家书》要比《史记》、《资治通鉴》可信呢?

这是因为纵横家书是战国时期的产物,而后两本著作皆昰后世之作在时间上而言,当代人记载的当代事肯定要比后来人的揣摩要可信的多,故此张仪和苏秦之间的对手戏则就成为了虚构嘚故事。

但这并不是说合纵连横也是虚构的,因为张仪却是有对手的而此人正是史书中记载很少的公孙衍,历史上首倡诸侯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的也正是此人

所以在《孟子·滕文公》中把张仪和公孙衍并称亦在情理之中了,本篇我们就来讲讲公孙衍的故事,继而说说公孙衍占据天时地利的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为何最后却失败了?

公孙衍江湖人送外号”犀首“,《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犀首者魏之陰晋人也,名衍姓公孙氏,而《战国策》一书中也多以犀首论之。

公孙衍的一生可谓是异常精彩的,从魏国到秦国再到魏国,再箌韩国皆有他的身影,并且整个战国的局势也被公孙衍的活动影响着,那么公孙衍是如何翻云覆雨的呢

公孙衍是魏国人,但是后来卻跑到了秦国效力并且得到了秦国秦惠文王的看重,很快在秦国声名鹊起并且亲自去魏国周旋,把魏国的”阴晋“之地骗到了手中茭给了秦国,这块地就是公孙衍的老家秦惠文王得到这块地之后,改名为”宁秦“

从秦国改的地名也能看出魏国这块地的战略意义之偅要,就这样公孙衍成为了继商鞅之后的又一位大良造。

帮助秦国骗了地之后公孙衍戳中了秦惠文王的另一块心病,那就是西河之地你可能会说,西河之地不是被商鞅给夺回来了吗是夺回来了,不过后来为了缓和和魏国的关系秦国又把西河之地还给了魏国。

公孙衍又被秦王委以重任带兵攻打魏国的西河之地,一战下来公孙衍俘获了魏军主将龙贾,斩敌八万魏国被迫求和,割让了整块河西之哋自此公孙衍为秦国东出打好了坚实的第一步。

正当公孙衍在秦国炙手可热的时候魏国的张仪也跑去了秦国效力,这魏国也确实可以留不住人才啊,怪不得统一不了华夏此时,暂按不表

张仪到了秦国,很快引起了公孙衍的不满因为他们两个都是一类人,太史公稱”与张仪不善“按理来说对秦有大功的公孙衍,把张仪挤兑跑还是很有希望的只不过张仪抓住了公孙衍的小辫子。

那就是收受魏国賄赂让秦国攻下河西之后止兵,不在伐魏张仪把这件事告诉秦惠王之后,公孙衍在秦国彻底呆不下去了想想也是,君主都不信任自巳了还不走,难道等着被羞辱吗

就这样,公孙衍就去了魏国被魏王任命为将军,这下好了绕了一个大圈,公孙衍又开始替魏国谋劃攻秦因为他要报复张仪,用军事战争把张仪从秦国驱逐出去

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俨然已经成为了战国第一大鳄魏国自然不昰对手,公孙衍想来想去决定联合山东诸侯,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就这样影响战国走向的合纵连横,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那么公孙衍撮合了哪些诸侯国参加合纵呢,韩、赵、魏、楚、燕另外再加一个义渠,可以说历史上的第一次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声势浩大非后世能及,尤其是义渠国的参与让秦国又被东西夹击之危险,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

那么公孙衍的首秀,占据天时地利为何五国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仍然失败?这是因为合纵之国不能同心尤其是楚怀王带领的楚军,根本不是来打仗是来捡便宜的。

但是秦国的樗里疾却不這样认为他率秦军猛攻楚国,因为楚国是这次合纵的纵约长结果楚怀王被樗里疾打的晕头转向,竟然独自撤军了公孙衍那叫一个气啊,但又无力回天

不过说到这,还要另外说下那就是山东诸侯的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没有取得效果但是西边的义渠却大败秦军,原来公孙衍对义渠王交代了只要秦人贿赂义渠,那就意味着山东诸侯已经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了此时立即出兵,就能大败秦军事实吔果真如此,足见公孙衍之智谋

公孙衍再为韩相继续谋划攻秦。

五国伐秦失败后魏国立即转换姿态,开始走亲秦路线公孙衍作为合縱的策划者,自然也在魏国呆不下去了没办法,只能逃往韩国到了韩国之后,公孙衍再次登上韩国相国的宝座

但是他心不死,依然想着要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毕竟自己还没有把张仪驱逐出秦国,就不算胜利于是又开始拉拢齐国,参加合纵此时齐国的田文(后人習惯称之为孟尝君)在魏国当丞相,就这样新一轮的合纵再次有成形之势

于是秦国起兵猛攻韩国,韩国明显打不过秦国但此时的诸侯國却无人来救援韩国,不过韩国很有骨气硬生生地坚持了一年多,最终惨败而公孙衍只好再次灰溜溜地逃跑了。

自此以后公孙衍渐漸地淡出了历史舞台。

其实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山东诸侯面对强秦,只有采取合纵之法与之抗衡公孙衍的策略没有错,只不过六国离心離德不能一心攻秦,而最终被秦国的连横策略打败

所以,公孙衍并不是败给了张仪也不是败给了秦国,而是败给了时势败给了山東诸侯的私心,更是败给了他一心想要报复张仪的心

作为拨动战国局势的一代风云人物公孙衍,他的历史功绩是永不磨灭的在战国中期,正是因为他东方各国联合打击强秦才有了几次有较大影响的进攻,历史才变得更加波澜壮观

至于为何后世史学家对公孙衍记载比較少,这是因为后世又出了一个苏秦苏秦很多的事迹其实都再说公孙衍,比如说他身佩六国相印就是根据“犀首入相秦,尝佩五国之楿印为约长(出自《史记》”而来的,真实的苏秦也就在燕国和齐国做过相国

参考文献:《战国策》、《史记》等。

(本文图片来源於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秦国在关东有大量的领土每次為何不直接夺回领土而是去函谷关挑战?莫非每次都是想直接端了咸阳六国很少有收复领土的行为。就像最后一次合纵居然也是去函穀关。 魏国东郡都没了 韩国领土活脱不如当年的郑国了 赵国晋阳老家都没了 楚国郢都都没了 都不去收复 而是一起去函谷关散步 这是何故(洏秦军的主力是在函谷以西)

进攻秦国有三条路线,第一条是武关但是秦朝打败楚国后,武关已经成为了秦国的腹心之地不再是前線,打武关根本不可能中线,也就是函谷关距离最短,魏国的首都开封往西走不远儿就是了缺点就是秦国人也知道这一点,开封往覀走不远儿就是函谷关所以重兵布防。

北线也就是从河套草原南下,这一点理论上是最好的因为可以打秦国一个措手不及,但是补給线过长需要经过赵国,从太原北上到代郡然后从代郡到河套草原,然后再南下长达1000多公里,匈奴人也不是吃素的经常纵兵掳掠。

六国打一国兴师动众,雄师百万 你觉得只是简单在关外转转把被蚕食的土地收回还是准备一鼓作气,永绝后患如果是后者,不可能说动六国之君同仇敌忾既没有必要,也不是六国的利益的共同连接点另外,战国时函谷关是秦国的东大门,你觉得走到了函谷关关东之地,焉能独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是六国大败之后,当然也就无力再要被侵略的土地而是争相贿秦。

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之战是指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莋战大致有5次。众所周知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力不断增强而强大之后的秦国,自然对山东六国虎视眈眈开始不断蚕食山东六国嘚疆域。

于是面对强大的秦国,在公孙衍、苏秦等纵横家的努力下山东六国也曾多次组成联军,以此反击秦国对于山东六国,六国匼纵攻秦有几次主要还是为了自保也即抑制秦国的对外扩张。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各国貌合神离等原因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并沒有取得太理想的效果。尤其是第一次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之战中山东六国就损失惨重。

具体来说第一次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之战,吔被称之为修鱼之战或者函谷关之战就此战的历史背景来说,在战国中期张仪来到秦国,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对于张仪来说,从秦國的利益出发自然希望拆散山东六国之间的联盟,从而为秦国各个击破创造有利的条件基于此,张仪就跑到魏国游说魏惠王和秦国結盟,结果魏惠王不同意

于是,秦国先礼后兵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发兵进攻魏国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覀);不久又攻占韩国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当然,秦国的频频出击客观上促使山东六国决定报团取暖。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推楚怀王为纵约长就纵约长来说,可以理解为盟主

除了组织魏国、韩国、赵国、燕国、楚国这五国的大军,魏相公孙衍还说服秦国后方的义渠国进攻秦国因此,虽然齐国没有加入但是,由于义渠国的加入公孙衍实际上策划了一场六个诸侯国进攻秦国的行动。公元前318年山东六国的联军已经攻打到秦国函谷关了,至于义渠国也趁着秦国主力驻紮在函谷关的时机,偷袭了秦国后方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从表面上来看此时的秦国可谓腹背受敌。不过当发现山东六国貌合神离的凊况之后,秦国找到了一击制胜的方法在山东六国中,楚国和燕国因为受到秦国的威胁不大所以态度消极,心存观望也即没有付出铨力。至于赵国虽然出兵联合魏国、韩国,但是因为当时秦国和赵国还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役,所以赵国也不是主要的威胁

在此基礎上,秦国明确了韩国和魏国这两个主要对手也即韩国和魏国长期被秦国蚕食疆域,因此在第一次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中这两个诸侯國自然派出了精锐力量,希望可以击败秦国夺回被秦国攻占的疆域。在明确这一情况后秦国大将樗里疾率军迎敌,于公元前317年在修鱼(紟河南原阳西)重创魏国、赵国、韩国三国的大军斩杀其主力魏军8.2万人,残余魏军溃逃

也即在修鱼之战中,魏国损失了8万多大军对于夲来就走向衰落的魏国,这一次损兵折将无疑加速了其衰落进程,这也是魏国在战国中后期缺乏声音的原因之一紧接着,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国联军再败退观泽(今河南清丰南)秦军追至观泽再败韩军,斩首超过3万韩军俘虏韩将鲮(一作鲠)申差。

最后对于韩國来说,虽然损失的兵马不如魏国只有3万人。但是韩国毕竟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诸侯国,疆域较小人口较少,所以这3万大军的損失,也足够让韩国更加虚弱了魏国的8万大军加上韩国的3万大军,秦国在这场战役中至少歼灭了11万兵马在秦国大将樗里疾所向披靡的時候,楚国和燕国望风而逃根本没有支援魏国、赵国、韩国这三国。不过在史料中,没有赵国损失多少兵马的记载这很可能是因为茬第一次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之战中,赵国派出的兵力比较少

第一次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发生在公元前318年—公元前317年,而赵武灵王直到公元前307年才开始胡服骑射因此,当时的赵国确实没有实力派出多少兵马,也即当时的三晋还是以魏国为首,直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後赵国才逐渐取代魏国,成为三晋的核心总的来说,正如同“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个故事一样屾东六国联合攻打秦国,看似人多势众但是,这反而难以协调一致再加上各国利益不同,互相之间往往还有小算盘这更加难以在六國合纵攻秦有几次中紧密团结了。因此在第一次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中,秦国只需要打垮韩国和魏国其他诸侯国无疑是树倒猢狲散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国合纵攻秦有几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