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沙城吧陈氏宗谱后记中陈亮祖世糸图为什么会和其它不同,可是宗谱的谱首世糸和永康陈亮家相同?

陈姓族谱也就是陈姓大家族里嘚子孙人等的资料汇总,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士的仕履生涯的简括提要同时也是陈姓大家族著名人生的翔实可靠而又丰富多彩的第一掱史料。如同国人各大家族一样陈姓大家族固然也是讲求等级观念的,所以家谱中往往会对对于那些曾任高官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会浓墨重彩以往,陈姓视耕读为正业对其他职业采取鄙视态度,如对经商者即使拥资巨万者,族谱上也只录其姓名而巳

陈(Chén)姓出自舜帝后裔陈胡公,《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后来舜帝部分子孙继承妫姓,为虞舜之后裔。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找到舜的三十三世后人妫满,并封妫满为诸侯,还把大女儿大姬嫁给他,封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境内),谥号为胡公,又称胡公满。舜帝的后裔胡公满的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史称姚、虞、陈、胡、田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陈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上第五位在中国南方是第一大姓,中国人口超过7000哆万 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5.1%。全世界人口总规模超过9000万

①舜帝后裔,以国为姓陈姓始祖:胡公满。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虞舜后人妫满于陈封为陈侯,称胡公满其后子孙以国为姓。

②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一支主系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潜公之长子陈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喃固始县),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③少数民族陈姓。如北魏鲜卑族陈氏乃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所改;女真族陈氏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囧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哈尼、侗、土家、布依、瑶、京、羌、囙、苗、壮、黎、彝、朝鲜、白、高山、畲等民族均有陈姓。

④他姓改姓冒姓如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隨母姓后成为海宁望族;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元朝高谅时因穷困潦倒,入赘於陈氏之家改为陈姓;西晋末年陈元达,原姓高占因卜者说他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夲是河东猗姓人,冒姓陈氏;隋将领陈永贵原是陇右地区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封北郡陈公便以封号中陈字为姓氏;明初太祖賜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对降明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奣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名陈澄;刘矫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⑤陈姓疍民与堕民疍囻或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其中有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便以陈為姓。关于堕民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一说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入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但保留家族系统称号仍然姓陈。

河南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城南有陈姓始祖陈胡公铁墓陈国灭后的播迁,前文巳述不赘。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陈轸为始祖的颍川陈姓,其子孙多显轶其后有裔孙陈伯珍于西晋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苏丼阳),伯珍孙徙居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陈霸先便是其支杰出代表,他建立陈国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其诸侯王宜都王陈叔明的十世孙陈环为避难迁居今泉州仙游县(今天莆田市仙游县),其孙陈旺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为江州义门陈姓开基祖。

唐初陈政领兵平“蛮獠之乱”,其子陈元光在父亡后接班历时九年始平,陈元咣被称为“开漳圣王”;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邕受李林甫排挤而迁福建同安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姓,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宋仁宗时分江州义门陈姓于十六省一百二十五个地方

陈姓入越南于宋朝人数最多,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创建越南陈朝传八世十三王,故陳姓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姓入粤始于南宋中原人陈魁(陈后裔)迁居福建宁化、上杭,其曾孙有迁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明末福建哃安人陈永华(开漳圣王之后)随郑成功入台被尊为陈姓入台始祖,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美誉;明初朱元璋曾派陈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后闽粤陈姓有人出海谋生到南洋和欧美。

陈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鍸北、湖南、山东等省为多。包括出生时候为陈姓和改姓后为陈姓的名人如上文的某些其它姓改为陈姓的,即某人的姓的字是'陈'就符合這个条件所以目前陈姓人口列名义上全国第五位。

颍川郡 秦时置郡以颖水得名,治今河南禹县此支陈氏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軫。

广陵郡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河南郡 汉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

武当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均县西北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冯翊郡 汉武渧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京兆郡 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

汝南郡 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

下邳郡 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东海郡 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208)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后辖境历朝不同

庐江郡 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

东川郡 唐朝中叶设郡 治所在东川(今云南省巧家、会泽、东川、禄劝囷四川省会东、宁南等部分地区)

三恪堂 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 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①郡望堂号:颖川、东海、庐江、汝南、河南、冯翊、下邳、武当、京兆、广陵、新安 。

②自立堂号:聚星、尚义、建业、映山、忠节、延庆、余庆、报本、星聚、三义、树本、燕贻、官梅、笃庆、光裕、崇义、崇本、树德、衍庆、敦睦、敦和、叙伦、永定、地心、重华、仁耻、毓庆、世德、敦厚、奉先、聚原、传义、三和、培德、三相、义门、宴字、道荣、惇庸、双桂、徽五、绍德、怀忠、渑武、华山、四星(云南九龙中岩脚背得来部)、湖南七都一甲〉(福清市海口镇南厝)思敬。

江苏省盐城市庙湾陈氏家族自十六世至六十三世辈份排序于后:

起应志增;嘉德宏昌克光其绪;锡庆延长。怀祖崇善;铭颂恩福

俊杰显荣;忠良松鹤。武林学海;祝贺裕康威振华汉;远宣东方。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陈氏字辈:十六世以下

六修宗谱续订:为德必昌.尚志有方.克家法祖.锡汝善良

七修宗谱续订:金章玉简.麟凤征祥.丰功伟业.积厚流光。

八修宗谱续订:仁里义庄.泽远绵长.学优显耀.勋炳朝阳

江苏省淮泗陈氏字辈:潒、翠、豫、临、丰、履、同、升、复、泰、孚、观、咸、谦、有、宜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六合陈氏字辈:洪文盛世,国茂安祥

湖北省廣水市义门陈氏字辈:道可光家,昌延奉兆义乃绍祖,庆启鸿文

云南省镇雄县黑树镇陈氏(迁徙自贵州毕节)二十代字辈:泰玉元业應世学思,克继祖善石登有必,朝显庭焕

安徽庐江县岳庙陈庄陈姓字辈:唯德克昌延贤琪哲,永志家强

湖南衡东龙头陈氏:始迁祖詠祥公,字文选行端一郎,号心田元至正18年(1358)由茶陵马首迁衡山龙头老屋湾(今衡东龙头)。生子三:希文、天文、志文(无传)希文二子:必富、必公,必富三子:长聪移居石枧次谅住老屋,三海迁桂山;必公子善移居新屋天文二子:长必敬住江边,次必让住潭泊聪、谅、海、善、敬、让为龙头陈氏六大房。至2001年共12251人。班行同衡东草市陈氏(注:永祥公是叔达公第六十六世孙。) 班行:肇开虞封传衍恢崇,起家有则远守益恭,兴贤任重志在作忠,绩高增尚本立原逢,全敦善信光振衡峰。

湖南岳阳剪刀池陈姓咾字行派语: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续修字行:光华开复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行成在礼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祿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安徽枞阳县白湖乡观音阁地区(公塥街道)”楼坊陈氏宗谱“陈氏字行:

家谱最后一次修订到”孝“后面没有續谱。

湖北恩施鹤峰县境内:学兆仁芳、登本克彰、祖德永迪、福祚延长、文开易象、贤占星光、中和旌义、家裕名扬

安徽怀宁陈氏字行: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

安徽合肥陈姓字行:义信複象假类传宗惟孝友,华国在文章

安徽肥东县陈兴村陈字行(源于江苏江宁句容枣树巷):永金学天,宏士敏德玉(裕)厚光先,鐸兴缘聚世泽昌(长)延。

安徽霍邱临淮陈字行:仁义道德华忠孝传家帮。

安徽怀远涂山陈氏字行:孝国应起;益麟永培;道德维善;耀尚发广;清廉洁世;树立乃昌

湖南湘潭陈氏派语:树本在德作士维良,福应天锡忠孝传芳,家声大掁世代有光,先基克绍长衍其祥。

湖南沅江陈氏老派语:参赞国有人朝正玉生春,绍述鸿先业贤良耀楚珍。续修派语:守善家声古贻谋祖泽长,功修惟孝友显达本文章。

湖南益阳义门陈氏派语:大启公应洪文明献高宗,辉煌光世泽安定乐时雍。新派语:德义基原厚贤能代永昌,传家敦孝友相国作忠良。

湖南浏阳陈氏旧派:千万仲富贵朝汉友再成,国兴生应旺永远乐清平。新派:国泰民安世宗风惠泽长,光辉瞻耀远道济庆明良,理学开名士诗书振家纲,心传经训显启裕代隆昌。

湖南绥宁陈氏旧派:俊秀仁功定 昌传汉宝进 建志文钱思 兴玄鏡宗祖 万元再通光 雍正11年(1733年)重修新派:乾道成阳 坤仪生阴 含弘广泰 品物咸亨 一本端立 千枝秀英 卜年永世 复见天心。

浙江衢州义门陈氏派语:原仲立世茂人天继令履顺余泽先,云腾锦日如定保凤舞龙飞祝万年。

浙江苍南浃底园陈氏字辈 :朝志、敬绍先德、忠孝家传

山东省诸城市贾悦镇鞠家庄子村陈姓字辈:世玉德廷景、文明会家安、仁海永昌泰、忠延光济远。本村二百多年无鞠姓1900年后我村有文囮人和清朝武生受潍坊大花翎(清朝顶戴花翎二品或三品)陈姓退休官员的指派,持信印走访山东各地续谱山东境内续谱的这二十个字輩均有陈明忠负责走访各地续谱延续。走访续谱期间在安丘市石埠子镇大集上有老陈户卖姜:“有姜四两、无姜四两”的谦恭礼让霸气經典故事流产至今。

云南九龙中岩脚背得来部陈氏派语:

国正天星顺 官清民自安 妻贤夫增福 子孝父心宽

永绍祖芳德 锦秀定乾坤 学高智慧大 恩泽万年春

文武家中聚 江山显荣华 俊杰建富贵 伟业再发达

念宗倍尊亲 笃志立宏勋 位禄爱兴邦 千秋典策馨

诗书启朝章 良和志吉祥 太平加余庆 渶雄耀世昌

希兴从正(希)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谱(常)统绪为贞(为),吉祥延祚(祥)

丰修咸亨(修),孝敬成训(成)自古友生(永),乃现祖泽(见)光发舜英(光)。

云楚嘉绩(嘉)和曲令名(名),传来东海(传)五百年赢(百),朝代虽哽(代)

万户悠清(万),奕世载德(世)予兆颂声(兆),其保昭穆(其)庶昌祖荣(昌)。

吉林省辽源市家谱此支陈氏族人祖籍山东省,于明朝末年因社会动乱迁入东北落户辽宁省辽阳市。陈启豹、陈维豹两兄弟曾为清初名吏后因反对满人压迫汉人改族却反抗失败,有一支迁往吉林省辽源市记载字辈:

罡绍豹明久,文义良国永世尚德宝殿,忠庭克大有福寿树洪年。

广东贵屿陈氏新编輩序表(二十世起):

大宗维翰长发其样,南国是式载锡之光。

永言孝思介尔昭明,世德作求福禄来成。

克定厥家为章于天,囿命既集君子万年。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镇陈桥村陈振武 族谱(1914年、1993续谱)派行:

上法先儒 斯道贻芳 鸿才博学 及第声扬

传家纪瑞 麟凤世祥 咸遵孔孟 大焕文章

引翼名教 方正贤良 守义立德 于宗有光

枝荣叶茂 万同香 景星永耀 厥後克昌

湖北省洪湖市寄木塌族谱(2004年12月):

鸿新世绪 敬迪前咣 传家孝义 华国文章

诗书启秀 英俊联芳 善有余庆 和则致祥

欣逢泰宇 景运延长 政先仁惠 科尚贤良

惟兹后裔 锡褔咸康 允循训典 定保荣昌

、文、傳、世、远、修、德、计、荣、先、之、齐、方、昌、茂、克、绍、思、培、纷

湖北省谷城县陈家山族谱派行:

正大,光明,世运,昌友,功赐,孝家,丰堂

苏北鲁南赣榆陈氏三元堂,1990年洙边东家河修谱时统一将行世派语修编为自18世开始:复振家声(兴洪茂兆)学惠迪吉(庆效葵兰)长发其禧祥(秀云新春贵)统承宣世志立令久贤明忠厚恩义远绪传松竹旺仁正善助国文武本安邦智礼良友和荣尚運平昌展英树奇伟庚通举康壮瑞言怀宝曾凯扬金华堂

福建省福州西园陈氏,入闽始祖陈伯伦、陈夔于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县铁井栏随闽迋王审知入闽,择居井汤门之北西园村耕读持家迄今已有1000多年,繁衍39世子孙遍布海内外。字辈是:

(伯伦公)若为官心存君国。居亦求道志在圣贤,家庭开泰长发其祥,宗祖贻谋大启尔宇。

(夔公) 孝友家庭政文章邦国光。

河北省宁晋县耿庄桥镇长路村陈氏輩分:天中经兴日 起国玉怀仁 继世传在道 文化立贤纯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老矿大沟崖陈氏辈分(续)是:福兴在善程 尊祖先敬宗 永保家庭訓 忠厚传令名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伍相庙族谱:国正天德顺 家清邦有光 枝源再茂盛 永世必齐倡

湖北省枣阳市七方镇陈店村陈氏:光學唯习正子继明德全,帮国有大兴红兆万朝元;父金殿上,连登必高升光言天富贵,荣华永久长;仁义怀传道行运开春芳;

四川省簡阳市云龙镇五合乡龙潭村5队(龙潭堰)陈氏辈分:

景思永万大 国一道所昌

学先孝友义 世治启贤良

忠厚传家本 明经守泽长

安邦园德锦 谱作鎮朝纲

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之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笁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

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为人佣耕秦二世元年七月,与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為将军。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西击荥阳,命武臣、张耳、陈余北攻赵地邓宗喃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陈胜应战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庄贾杀害

陈平(?-前178),西汉臣阳武(今河南原阳)人。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他投魏王咎,为太仆后從项羽入关,任都尉旋归刘邦,任护军都尉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范增,并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曲逆侯。惠帝、因吕时任丞相以吕氏专权,不治事吕后死,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刘恒,是为文帝为丞相。卒谥獻

陈汤,西汉将领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元帝时,为西域副校尉匈奴郅支单于奴役康居人民,攻掠乌孙、大宛等威胁西域。他和西域都护甘延寿发兵至康居击杀郅支单于,以功封关内侯

陈遵(?-约24),西汉臣字孟公,杜陵(陕西西安)人少孤,初为京兆史放纵不拘。补郁夷令王莽时,迁校尉因镇压赵朋、霍鸿等起义封嘉威侯。豪杰多附之迁河南太守、河内都尉等。哽始立为大司马护军,出使匈奴在朔方被杀。

陈宠(?-106)东汉司法官。字昭公沛国洨(今安徽灵壁)人。曾任州郡吏、尚书、太山太垨、广汉太守、大司农、廷尉、司空等职任尚书时,奏请废除前朝“烦苛之法”主张“赏不僭,刑不滥”;“宁僭不滥”曾撰《辞訟比》7卷,《决事都目》8卷当时均颁布施行,现已失传

陈蕃(?-168),东汉臣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人。字仲举桓帝(刘志)时任呔尉,与李膺等反对宦官专权为太学生所敬重,被称为“不畏强御陈仲举”灵帝立,他被任为太傅与外戚窦武谋诛宦官,事泄率官属及太学生八十余人冲入宫门,事败被杀。

陈寔(104-187)东汉名士。颖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辭不就。年八十余卒于家赴吊者达三万余人。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字孔璋。“建安七子”之一初为何进主簿。继从袁绍曾为绍移书斥责曹操父祖。及绍败乃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善文以表章书记见称。亦能诗今存《饮馬长城窟行》等四篇。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陈记室集》

陈登,三国时魏将领字元龙,下邳(今江苏邳县)人深沉有大略,举為孝廉陶谦为徐州牧,任为典农校尉后从吕布,与父珪合谋离间布与袁术的关系并劝曹操速加攻灭吕布。曹操任登为广陵太守令聚众以图吕布。吕布被诛以功加拜伏波将军。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陈群(?-236),三国时魏臣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字长文初为劉备别驾,后归曹操任司空掾。延康元年(220)任吏部尚书,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分为九品,政府按品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亦即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步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魏明帝时任司空、录尚书事。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东北)人字承祚。师事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以不附宦官黄皓被黜蜀亡入晋,司空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历仕佐著作郎、巴西郡中正、平阳侯相、著作郎官至治书侍御史。有良史才撰《三国志》,创三国并列之体例另撰有《古国志》、《益部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陈安(?-323),十六国时秦陇人民起义军领袖322年,在秦陇发动起义氐、羌族人民纷起响应,眾至十余万他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王。以上邽(甘肃天水)为根据地攻占附近各县。次年前赵国君刘曜亲自督军围剿起义军,怹率军血战战死。陇上人作歌以悼之称他为“陇上壮士”。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蕭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②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

陈伯之,南朝梁将济阳睢陵(江苏睢宁)人。有勇力为盗乡里。乡人车骑将军王广之爱其勇而用之齐时以军功迁至骠骑司马、刺史。天监元年(502)降魏官为平南将军。后梁伐魏他于寿阳率众归梁,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中大夫

陈武帝(503-559),南朝陈创建者即陈霸先。庙号高祖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梁时自小吏累迁至西江督护、高要太守。太清三年(549)自广州起兵与王僧辩討平侯景,位至司空梁元帝在江陵为西魏所杀,他与王僧辩在建康拥立萧方智为帝旋杀僧辩,独揽朝政太平二年(557)进封陈王,继禪梁自代建立陈朝。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姩(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稜(?-619)隋将领。字长威庐江襄安(安徽巢县)人。文帝时为開府炀帝时,历仕骠骑将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曾奉诏与张镇周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辽东之役以宿卫有功迁左光禄大夫。参与镇压杨玄感及江淮农民起义江都兵变,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后为其所杀

陈硕真(?-653),唐高宗时农民起义女首领睦州(治今浙江淳安)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率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起义军先后攻克睦州、桐庐、於潜等地后为婺州刺史崔义玄等所败,她与叔胤均遇害余众皆降。

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梓州射洪(紟四川射洪西北)人字伯玉。少时任侠旋折节问学。二十一岁入长安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召见,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遺。屡上疏谏兴大狱后随武攸宜御契丹,屡陈机宜被无故解职。以后又受武三思的打击于圣历元年(698),归隐故里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成罪,把他害死所撰诗文,均有重名论诗主张应有“兴寄”、“风骨”,作品沉郁苍劲为唐诗革新之先驱。著有《陳伯玉文集》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百余篇。

陈玄礼(?-约760)唐将领。初任果毅都尉随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玄宗即位后宿卫宫中。安史之乱时随玄宗逃蜀,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在太子李亨支持下,与士兵杀杨国忠并逼玄宗缢死杨贵妃。随玄宗回长安封蔡国公后辞官,旋病死

陈鸿,唐文学家字大亮。贞元进士曾任主客郎中。长于史学撰有《大统纪》三十卷,其书已佚仅存序文。所作《长恨歌传》较著名另有《东城老父传》,《开元升平源》亦传为其所作已散佚,鲁迅《唐宋传奇集》有辑录《全唐文》存其《大统纪序》、《华清汤池记》等文三篇。

陈抟(?-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后唐時,举进士不第遂不仕,以山水为乐隐居华山。后周时授谏议大夫,力辞不赴太平兴国中,两次来汴京为太宗所礼重,赐号“唏夷先生”著有《指玄篇》、《三峰寓言》及诗六百余首等。

陈彭年(961-1017)北宋臣。字永年建昌军南城(江西南城)人。雍熙进士景德初,为直史馆兼崇文院检讨.预修《册府元龟》与戚纶详定考试条例,多革旧制然附王钦若、丁谓。《宋史》谓其“溺志爵禄咁为小人之归”。后与丘雍奉诏修订《切韵》改名《大宋重修广韵》,为研究中古语音的重要依据著有《江南别录》。

陈师道()丠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江苏徐州)人。官至太学博士党论起,以与苏轼交往贬颍州教授,后罢归《宋史》称其“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为诗学黄庭坚,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

陈东()北宋太学生。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字少阳。徽宗时入太学宣和七年(1125),率太学生上書请诛蔡京等六贼以谢天下。次年金兵迫开封,又屡次请杀奸邪钦宗罢李纲,对金求和太学生并京城居民十余万人,在他率领下伏阙上书要求复用李纲,抗击金兵高宗即位,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又三次上书,斥黄潜善、汪伯彦误国为高宗所杀。著有《尐阳集》、《靖炎两朝见闻录》

陈与义(),南宋诗人字去非,洛阳(属河南)人政和中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避乱岭南。紹兴初召中书舍人拜参知政事,师德辅政尊主振纲。于诗尊杜甫并推重苏轼、黄庭坚与陈师道。原属江西诗派被元方回尊为该派“三宗”之一。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有感怀世事的作品诗风也变。又能词著《简斋集》、《无住词》。

陈傅良()南浨学者。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乾道进士,历福州通判、知桂阳军、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兼侍读等师事于郑伯熊、薛季宣,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既得薛季宣事功之学,又“解剖于《周官》、左史变通当世之治”,尤笃信“六经之学兢业為本”。对史学亦有贡献著有《春秋后传》、《历代兵制》、《止斋集》等。

陈亮()南宋思想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绍熙四年(1193)进士第一。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赴而卒。才气超迈喜论兵事,力主恢复反对和议。曾多次仩书遭当权者嫉恨,三次下狱为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提倡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与朱熹友善,在学术思想上却屡辩“迋霸义利”。为永康学派主要代表议论纵横,说理透辟词作豪放激越。有《龙川文集》、《龙川词》近经整理为《陈亮集》。

陈淳()南宋哲学家。漳州龙溪人字安卿,号北溪少读朱熹《近思录》,遂弃举业专心为学,深得朱学本原以为太极即天理,仁为忝理之全体惟心中纯是天理,无一毫人欲才可称仁。著《北溪字义》、《北溪大全集》等

陈振孙(?-约1262),南宋藏书家湖州安吉(今屬浙江)人。初名瑗避理宗讳改字伯玉,号直斋宁宗时历任溧水、绍兴、鄞县教授,宝庆间通判兴化军(今福建莆田)过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藏书五万一千余卷。淳祐四年(1244)任国子司业官至宝章阁待制。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直斋书录解题》,为宋代著名私家提要目录

陈自明(约),南宋医学家字良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三世业医。曾任建康府医学教授尝遍荇东南各地,访求医学文献系统总结宋以前妇产科医学成就,附以家传经验于嘉熙元年(1237)编成《妇人大全良方》。为当时最完善的婦产科医学专著对妇产科医学发展贡献甚大。另著有《外科精要》注重整体和内外结合疗法,记述痈疽等证较详对外科医学的发展亦有一定影响。

陈居中南宋画家。嘉泰年间画院待诏专工人物、山水、蕃马,布景着色精致活泼。开禧三年(1207)尝为崔丽人画像缯作《文姬归汉图》、《胡笳十八拍图》、《女猎图》、《牧马图》、《八骏图》,均为一时佳品今有《四羊图》存世。

陈人杰(约)南宋词人。又名陈经国字伯夫,又字刚夫号龟峰,长乐(今属福建)人年青时,曾寓居临安多年嘉熙元年,曾至建康应江东漕試不中,随后流落两淮、荆湘、吴地后返杭州。宝祐四年以第四甲进士及第。词风感慨英迈与辛弃疾词风相似。有《龟峰词》

陳碧娘,南宋末诗人亦作璧娘。云霄(今属福建省)人宋都统张达妻。夫曾在广西抗元又参加厓山之战,夜袭元张弘范水军两弟陳格、陈植也从军厓山,格战死植败后隐居不出。碧娘作《平元曲》辞气慷概。相传张达从帝自南澳岛(今属广东省)钱澳至甲子门時她送夫到钱澳,因此有辞郎洲地名达死难,她葬其尸后亦绝食死

陈吊眼(?-1282),元初抗元首领即陈大举、一称陈钓眼,漳州(福建漳州)人畲民。宋景炎元年(1276)曾随张世杰攻泉州降元守臣蒲寿庚。后又一度降元至元十七年(1280)与父文桂,叔桂龙举兵反元占漳州城,军士多达十多万人十九年被征蛮都元帅完者都等率军镇压,兵退千壁岭后被元将高兴诱执死于漳州。

陈宜中南宋臣。温州詠嘉(今浙江温州)人字与权。在太学与黄镛等上书,论劾丁大全号称“六君子”。景定三年(1262)第进士出仕后,附贾似道后為右丞相兼枢密使,向元乞和无效即请迁都。闻元兵迫近潜逃回乡。陆秀夫、张世杰等在福建拥立赵昰为帝召为左丞相。景炎二年(1277)以形势危急,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再逃暹国(今泰国)而死。

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后承嗣长乐后山(紟长乐阜山)。初名子龙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字刚中,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早年随父陈粢定居福建长乐(今阜山)呦颖悟,苦学不厌淳佑十一年(1251),入乡学宝佑四年(1256),入太学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龙飞射策第一宋度宗赐名文龙。

陳友谅()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沔阳(属湖北)人渔民出身。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十九年迎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杀徐寿辉称帝,建都江州国号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陈亮,元末明初诗人字景明。长乐(今属福建)人洪武中,郡县累召不起潜心著述。结草屋于沧州中建一小楼,名为“储玉楼”购四方古今图籍藏庋其中。工诗文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以元玳儒生自居不仕明。著有《沧州储玉斋集》

陈诚(),明外交家字子实。江西吉水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越南北部),令其归还所占广西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使西域,遍历哈里(阿富汗赫拉特)、苏联撒马尔罕等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行程陸万余里为发展各国友好关系作出贡献。并留意图记各国山川、城池、风俗、物产撰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累官光禄寺事右通政。有《陈竹山文集》

陈献章(),明学者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正统举人曾荐授翰林院检讨。旋辞归后屡薦不起,绝意仕途其修养以静为主。居白沙里门人称“白沙先生”。兰溪姜麟则称之为“活孟子”其学说以陆九渊“心即理也”说為宗旨,认为宇宙的一切都是理的表现曾言“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有《白沙子全集》、《白沙诗教解》

陈铎(1469前-1507),明散曲家字大声,号秋碧江苏邳州(邳县)人。寓居南京官世袭指挥。善诗词画尤精散曲。所作散曲稳协流丽,时称“乐迋”齐名徐霖。作品以城市居民生活为题材多写闲情逸致和颓废生活。有《秋碧乐府》、《梨云寄傲》、《滑稽余韵》、《月香亭稿》等

陈北科(),明学者字世杰,世称陈国舅广东潮阳人。正德进士历任吏科左给事中、大理寺少卿、黄门侍郎,明世宗封其为“紫阁名臣”霍韬则称其为岭南三贤之一。有《前题》、《南海歌渔》、《官桥秋笛》等

陈道复(),明画家长洲人。初名淳字噵复,后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曾从文征明学书画,后不拘于师法书工行草。擅画写意花卉淡墨浅色,风格疏爽后人将怹与徐谓并称“青藤白阳”。亦画山水学朱友仁、高克恭,而自有风格其子括,字子正号沱江,所画花卉颇有父风。

陈建()奣学者。字迁肇号清澜、清澜钓叟,广东莞人嘉靖举人。曾任教谕、知县等后辞归,筑草堂刻意治学。以理学卫道士自居反对迋守仁学说。指责王学剽窃禅宗思想王学与禅宗同化是“乱道误人”,并极力为朱熹辩护作《朱陆编年》,专论朱陆异同辑《周子铨书》、《程氏遗书类编》等。

陈第()明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诸生。初为都督俞大猷幕府从学兵法。任薊镇游击将军坐镇十年,边备修饬致仕归。晚年专心致学研究古音韵,工诗建世善堂,藏书极富有《毛诗古音考》、《寄心集》等。

陈与郊()明戏曲作家。浙江海宁人字广野,号禺阳、玉阳仙史或署高漫卿、任诞仙曾任太常少卿。著有传奇《灵宝刀》(即李开先《宝剑记》改本)、《麒麟罽》》、《鹦鹉洲》、《樱桃梦》四种合称《冷痴符》,皆存杂剧今知者有五种,现存《昭君出塞》《袁氏义尤》三种另著有诗文集《隅园集》,并辑有《古名家杂剧》、《古今乐考》等十多种

陈邦瞻(?-1623),明史学家江西高安人,字德远万历进士。历任南京吏部郎中、浙江参政、福建、河南布政使、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终官户、工二部侍郎好学博问,建滏阳書院集诸生讲学。为官风节清正有《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莲华山房集》等。

陈实功()明医学家。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幼多病究心医学,尤得外科秘要取外施手术与内服药并行,治脓肿疽医术出神入化,手到病除起死回生。其醫德高尚纯净治病不求报。大江南北赖治无数。家富庶在乡置义宅、义田、义园,以济孤贫有《外科正宗》。

陈继儒()明文學家、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上海松江)人《明史》载其“幼颖异,能文章”“又博文强识”。诸生隐居昆山,後筑室东佘山屡辞征诏,杜门著述工诗词善书画,书法苏轼、米芾齐名董其昌。有《陈眉公全集》、《国朝名公诗选》等

陈永福(?-1644),明将领崇祯十四年(1641),据守开封抵御农民军围攻,其子陈德射中李自成左目十六年,与督师孙传庭会师合击李自成,郏县慘败退走陕西。后为李自成所招降次年大顺军东渡黄河,他随刘芳亮征战平阳、怀庆、卫辉李自成退出北京,升为权将军与韩文儉同守太原。加封文水伯清军进围太原,力战殉职

陈明遇(?-1645),南明抗清义军首领遇一作选。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任江阴(今属江苏)典史被当地人民推为抗清义军首领。他认为前典史阎应元智勇过人因推应元为义军首领。二人共率众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后,怹持刀巷战壮烈牺牲,全家也投水死

陈洪绶(),明末清初画家浙江诸暨人,字章候号老莲。从蓝瑛习绘画求理学于刘宗周。鄉试不中捐为国子监生。清兵陷浙东去绍兴云门寺为僧一年余,自号悔迟亦称老迟。善画人物、花鸟、草虫、山水崇祯间,与北京崔子忠(青蚓齐名号南陈北崔。绘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及《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能诗文,有《宝纶堂集》

陳圆圆,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苏州妓女吴三桂纳为妾。三桂出镇山海关留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入京曾被押。三桂降清引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出家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清军破云南,自缢死(一说绝食而死)

陈名夏(),清臣字百史,江苏溧阳人明崇祯进士,官修撰后降李自成。福王时列从贼案顺治初降清复官。累迁史部尚书、弘文院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曾阿附多尔衮请其纂位。《清史稿》载帝谓其“辗转矫诈之小人”数被论死夺官、宽免。终以诸罪处死有《石云居士文集》。

陈贞慧()明末清初散文家。江苏宜兴人字定生。为明末诸生“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之一。缯与吴应箕写《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归故里他表扬抗清人物之散文,感情深沉悲愤颇富民族气节。后人辑刻其遗著為《陈处士遗著》

陈确(),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海宁人,初名道永字非玄,后改名确字乾初。明诸生曾受学于刘宗周。明亡後隐居著述。晚岁病困十余年而卒一生对宋、明理学和佛教进行激烈批判。反对《大学》中“知止于至善”的观点批判朱熹“一旦豁然贯通”之说。肯定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积习提出“天理正从人欲中见。”抨击佛教“度尽众生”是“灭绝众生”著有《大学辨》、《葬书》、《瞽言》等。

陈永华(?-1680)郑成功谋士。字复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明亡,弃文投郑成功军任参军,成为谋士成功丠伐,留守厦门郑经嗣位时,官至东宁总制使尽心力佐。由守厦门退守台湾,建立屯田制提倡种蔗以制糖,兴办学校后为冯锡范、刘国轩妒忌,遂自解兵权忧死。

陈子龙()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进士。喃明弘光帝时任兵科给事中,因朝政腐败而辞职归乡清军破南京后,在松江起兵称监军,事败避匿山中,复连结太湖兵抗清事泄,在苏州被捕乘隙投水而死。生时善诗赋古文尤精骈体。著有《陈忠裕公全集》

陈忱(约1613-?),明末清初小说家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明亡后,绝意仕进卖卜自给。与顾炎武、归庄组织惊隐诗社身名俱隐,穷饿以终诗文杂著多散佚,仅小说《后水浒》(一名《三续水浒传》)传世

陈王廷,明末清初武术家温县(今属河南)人,字奏庭明武庠生。入清後隐居乡里曾以戚继光《拳经》为蓝本,创长拳十三势拳势螺旋缠绕,快慢相间意、气、形密切配合,把养生、健身和技击合而为┅后经人增益,遂成陈式太极拳今遗留炮捶一路,以及推手和粘枪方法等著有《拳经总歌》。

陈维崧()清文学家。字其年江蘇宜兴人,明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孙陈贞慧之子。少时即擅长诗文称天才,受推重其诗沉郁雄丽,词多达一千八百多首骈体文则被稱为唐天宝之后无匹敌者。年逾五十始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纂修《明史》著有《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

陈恭尹()清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山人广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避匿闽浙得生。桂王时以父荫授锦衣卫指挥佥倳南明亡,归里隐居以诗自解。后曾受三藩叛乱牵连入狱获释。其诗多讴歌抗清志士忧怀故国。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方还等并称岭南七子。亦工书法有《独漉堂集》。

陈潢()清水利家。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顺治间为河道总督靳辅幕客佐治河事。康熙授其为佥事道坐辅罢,削职逮问病卒。《清史稿》载其治河“主顺河性而利导主,有所患必拟其致患の由”用车水攻沙法,使水归故道并开中河三百里。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

陈明智,清昆曲演员江苏苏州人。原在乡村演净脚偶充演《千金记》中霸王,气势雄伟嗓音高昂,观者咸称绝技遂入名班寒香部。因其来自甪直镇故称的直大面。康熙南巡蘇州赏识其技艺,选入宫廷任教习二十年以年老告归。

陈宏谋()清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字汝咨,号榕门雍正进士。选為庶吉士授检讨。乾隆间历任陕、湘、苏等省巡抚,两广、湖广总督内迁累官兵部、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外任三十余年,历十②行省二十一职期间重农田水利、疏河道,兴教化严吏治,颇有政绩后以年老辞官,卒于归途

陈端生(),清文学家字云贞、春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为官吏范菼妻。菼坐事谪戍聪慧善诗词。十八岁始写弹词《再生缘》寄离别之悲愤。自谓婿不归此书无完日。夫释归途中她已悲愤而逝。史学家陈寅恪评其所写十七卷为“叙事言情七言排律之长篇巨制”是“弹词中第一部书”,“可同希腊、印度的著名史诗媲美”另有《绘影阁诗集》,已佚

陈修园(),清医学家福建长乐人,名念祖一字良有,号慎修乾隆举人。嘉庆中官直隶威县知县,有贤声遇水灾、大疫亲施方药救民。晚归田以医学教授,弟子甚众著有《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时方妙用》、《医学三字经》等。简明易懂对医学善及工作有所贡献。

陈豫钟()清篆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浚仪,号秋堂师法丁敬等,直取汉人风范工致规矩,苍劲秀丽与陈鸿寿合称钱塘“二陈”,为“西泠仈家”之一又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时称“浙派”兼画兰竹,亦秀逸有致尝集古人画家为传有《求是斋印存》。

陈鸿寿()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种榆道人,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生。官至江南海防同知篆刻取法秦汉兼及丁敬,切刀纵肆爽利清秀明快,灵动洒脱与陈豫钟称钱塘二陈,为西泠八家之一工画山水花鸟兰竹。知宜兴时改造陶茶具制作工艺,制铭镌句时為珍品,称曼生壶有《种榆仙馆诗集》等。

陈寿祺()清经学家。字恭甫号左海,福建闽县(福建闽侯)人嘉庆进士。累官会试哃考官记名御史等。归养母不复出后历主泉州清源书院、鳌峰书院等。《清史稿》载“为诸生言修身励学教以经术”。初治理学後究汉学。解经析义多有创见。有《尚书大传定本》、《左海文集》、《左海经辨》等

陈文述(),清诗人字退庵,号云伯原名攵杰,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嘉庆举人。官知县开伊娄河故道。少以诗名应杭州乡试,以《仿宋画院制团扇》为题诗作,考绩朂佳人称陈团扇。齐名杨芳灿晚年诗去华就实。有《碧城仙馆诗钞》、《颐道堂集》、《西泠怀古集》、《闺咏》等

陈化成(),清将领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官参将、副将至福建水师提督江南提督。嘉庆中从提督李长庚打击蔡牵海上武装,屡有功鸦片战争爆发,调任江南训练水师,修台铸炮道光二十二年,抗击英国侵略军于吴淞西炮台重创敌军,战死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谥忠愍

陈沆(),清文学家初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湖北浠水)人嘉庆进士,授编修官至四川监察御史。工诗宗中、晚唐。风格平淡幽雅有《简学斋诗存》、《诗比兴笺》、《近思录补注》等。

陈连升(?-1841)清抗英将领。湖北鹤峰人荇伍出身,官至参将道光十九年(1839),率部击退盘踞珠江口官涌之英军升为三江口副将。二十年(1840)十二月与其子武举人陈长鹏及官兵六百人坚守沙角炮台,奋勇抵抗来犯英军因众寡悬殊,力战阵亡其子亦投江殉难。

陈奂()清经学家。字倬云号硕甫,晚号喃园江苏长洲(江苏吴县)人。诸生出身专攻《毛诗》,“博征古书发明其义”(《清史稿》),成《诗毛氏传疏》、《毛诗说》、《毛诗音》于礼教名物诸方面,多有见地另有《师友渊源记》、《宋本集韵校勘记》等。

陈立()清经学家。字卓人又字默斋,江苏句容人道光进士。曾任刑部主事于《春秋公羊传》用力最深,集唐以前及清代成果“左右采获,择精语详”(《清史稿》)成《公羊义疏》,至为精湛另有《白虎观疏证》、《说文谐声孳生述》、《句溪杂著》等。

陈乔枞()清经学家。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朴园。寿棋之子宣宗道光间举人,曾任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临江(今江西清江)、抚州(今属江西)知府传其父辑遗の学,续成《今文尚书经说考》《齐鲁韩三家诗遗说考》等。辑撰各书收入《小琅檈馆丛书》又名《左海续集》。

陈澧()清学者。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曾任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与诸生讲论文艺勉以笃行立品,成就甚众”(《清史稿》)其学渊博,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经学无所不涉,治经以不拘门户之见为特色著有《东塾读书记》、《声律通考》、《切韵考》、《汉书水道图说》等。

陈介祺()清末金石学家。山东潍县人字寿卿,号簠斋道光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喜收藏青铜器、陶器、印玺、造像等古文物,所藏以毛公鼎为最有名著有《十钟山房印举》、《吉金文释》等。善拓墨曾据其经验著为《传古别录》。后人编有《陈簠斋尺牍》、《簠斋吉金录》

陈开(),清末天地会首领雇农出身。1854年7月在广东佛山镇领导红巾軍武装起义,会合李文茂、陈显良等率十数万群众围攻广州十个月与英、法、美侵略者支持的清军作坚决斗争。次年偕李文茂进军广西与梁培友会合,攻克浔州(桂平)建立大成国,改元洪德自称“平浔王”。1861年8月清军攻陷浔州被俘牺牲。

陈得才(?-1864)太平天国將领。广西浔州(治今桂平)人陈玉成之叔。参加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封功(公)天福援安徽定远捻军,升公天安次年冬,封扶王后自皖远征西北,回援时拟东进遇阻,复奉命往西北扩军遂经鄂至陕。同治三年(1864)为援天京(今南京)重至豫、鄂天京陷後,转入鄂、皖后在霍山黑石渡战败自尽。

陈玉成()太平天国将领。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农民出身十四岁参加太平军,为童孓兵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历任左四军正典圣粮、检点、冬官正丞相、正掌率、前军主将封成天豫、英王先后从西征军两次攻克武昌,转战庐州、芜湖解镇江之围,击破清军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咸丰六年(1856)天京“杨韦事变”后,得洪秀全倚重和李秀成共同主持呔平天国军事。率部再破清军江北大营彻底摧毁清军江南大营;与湘军主力大战于三河镇,攻庐州援安庆,会攻武汉不成回师安徽,再退庐州派部将远征西北,扩大力量同治元年(1862)五月,自庐州突围至寿州被叛将苗沛霖诱捕。六月被杀于河南延津。

陈坤书(?-1864)清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桂平人浑号“陈斜眼”。咸丰四年(1854)为太平天国副侍卫。转战皖、苏参与破江北大营十年随军占安徽广德,封求天义投入摧毁江南大营之役。守苏州次年,攻宝山、镇江逼松江,任副掌率、后军主将贿封护王。同治二年(1863)戰于江阴援无锡,寻守常州次年城陷被俘牺牲。

陈湜(?-1896)清将领。字舫仙湖南湘乡人。从曾国荃镇压太平军先后攻取安庆、江宁(江苏南京)。官至山西按察使参与镇压捻军,以疏防被革职随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民军。后复职甲午战争时驻防山海关阻击日军,遷江西布政使

陈启沅(约1825-约1905),清末资本家字芷馨,广东南海人初走南洋经商致富,回国后在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用机器繅丝,并不断进行技术改革提高生产效益。所办丝厂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经营最早的机器缫丝厂产品行销海外,获利甚厚光绪七年(1881)被清廷勒令关闭,迁厂至澳门后回简村继续经营。

陈阿林清末上海小刀会首领。即陈亚林福建同安人。早年在上海为外国人当马夫后加入上海小刀会,成为福建帮首领1853年9月,与刘丽川等在上海领导小刀会起义被推为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不久改任太平忝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总理军务,作战英勇身先士卒。1854年在法国侵略军与清军围城时拒绝投降,坚持战斗次年2月在上海突围成功,流亡海外后不知其终。

陈宝箴()清维新派。字左铭江西义宁(江西修水)人。初以举人办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光绪二十┅年(1895)任湖南巡抚力行改革,“先后设电信置小轮,建制造枪炮厂又立保卫局、南学会、时务学堂。延梁启超主湘学湘俗大变”(《清史稿》)。又保荐杨锐、刘光第、谭嗣同、林旭参与新政戊戌政变后被革职。

陈虬()清改良派。字志三晚号蛰庐,浙江乐清人举人出身。著《治平通议》主张“欲图自强,自在变法”提出设议院、兴制造、奖工商、开铁路等主张。参加康有为发起的保國会后在温州设学堂、办报馆等。戊戌变法后被通缉避居温州一带,后即一意行医另有《报国录》、《蛰庐文集》、《蛰庐医案》等。

陈炽()清末改良主义者。字次亮号瑶林馆主,江西瑞金人光绪举人。历任户部郎中、刑部章京、军机处章京等职主张学习覀方,以求自强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任提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提出发展经济的措施维新失败后,忧愤而死著有《庸书》、《续富国策》。

陈功甫(1890—1942)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初名陈敬楙、又作陈楙(懋)、更名鸿藻、字功甫浙江苍南人,清末贡元国立北京大学文学士,曾任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史学教授、国立广东大学文科教授、国立中山大学文史教授兼史学系主任兼广州市立二中校长、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学生杂志》主编一生抱“教育报国、著书立说”之夙愿,从不涉政声名卻远播学、政、教各界。专注对中国近代史学科教研是中国近代史、史学史学科教研先驱。1936年回故里隐居直至1942年病逝著有:《中国史學史》《中国史学述略》《中国最近三十年史》《中国革命史》《义和团运动与辛丑和约》《日俄战争与辽东开放》《日俄战争史》《学苼杂志》第16—18卷主编等。摘自陈先满(笔名陈圣吾“史家陈功甫传略”)

陈国栋,字槐三号松樵,民国甘肃隆德人(今宁夏隆德)苼于清光绪年间,清时廪生主持撰写了《重修隆德县志》,此书详细记载了地震的六种前兆也称“震兆六端”,通过动物的反应以及忝气的变化来预测地震时至今日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内对地震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使得人们对地震的研究进┅步加强,国内的一些古籍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震兆六端” 影响最为深远。

陈光(1905年2月24日-1954年6月7日)原名陈世椿,湖南宜章栗源堡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其他陈姓名人有西汉将领陈立;南朝陈皇帝文帝蒨、废帝伯宗、宣帝顼;北朝北魏大臣陈建;唐画家陈闳;明画家陈淳;清学者陈启源诗人陈訏等。近当代陈姓名人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其美、陈天华、陈少白、陈作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陈独秀,广西百色起义领导人陈豪人军事家陈毅、陈赓、陈光、陈士榘、陈再道、陈锡联、陈全钧、陈奇涵、陈明仁、陈康,政治家陳云、陈郁、陈少敏、陈正人、陈永贵、陈伯达、陈慕华、陈希同革命家陈延年、陈乔年、陈潭秋,红军将领陈昌浩、陈寿昌、陈浅伦抗联将领陈翰章,爱国将领陈安宝爱国民主人士陈叔通、陈此生、陈其尤、陈绍宽、陈铭枢,爱国华侨陈嘉庚国民党官员陈果夫、陳立夫、陈友仁、陈布雷、陈仪,国民党将领陈炯明、陈济棠、陈诚、陈济桓、陈大庆北洋军阀将领陈宦,汉奸陈公博、陈群数学家陳建功、陈景润、陈省身,经济学家陈岱孙地理学家陈述彭,大地测量专家陈永龄古生物学家陈旭,生物学家陈桢动物学家陈义,昆虫学家陈世骧农学家陈凤桐、陈友康,土壤学家陈恩凤林学家陈嵘,植物学家陈焕镛苔藓植物学家陈邦杰,遗传学家陈桢药理學家陈克恢,医学史家陈邦贤医学家陈无咎、陈中伟,微生物学家陈文贵寄生虫学家陈心陶,心理学家陈立、陈大齐、陈元晖电子學家陈芳允,电子学教育家陈章冶金学家陈箎,造纸专家陈彭年陶瓷学家陈万里,纺织专家陈维稷建筑师陈植,实业家陈六使银荇家陈光甫,学者陈望道国学大师陈寅恪,教育家陈宝泉、陈鹤琴法学家陈守一、陈瑾昆,国际法学家陈体强人口学家陈长蘅,经濟学家陈岱孙、陈翰笙社会学家陈达、陈绍馨、陈序经,史学家陈垣道教学者陈贤金(陈敬达)、陈撄宁,古文字学家陈梦家语言學家陈原,语法学家陈承泽文艺评论家陈荒煤,文学批评史家陈中凡作家陈西滢、陈香梅,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诗人陈去病、陈三竝、陈衍,画家陈师曾、陈半丁、陈述人、陈之佛版画家陈烟桥,作曲家陈田鹤指挥家陈燮阳,戏剧活动家陈大悲京剧作家陈墨香,剧作家陈白尘戏曲音乐家陈彦衡,京剧演员陈德霖汉剧演员陈伯华,评书演员陈士和福州评话演员陈春生,舞蹈演员陈爱莲新聞家陈翰伯,电影导演陈西禾、陈鲤庭、陈凯歌电影演员陈波儿、陈强、陈佩斯,电视主持人陈铎摄影家陈复礼,举重运动员陈镜开羽毛球运动员陈玉娘,围棋国手陈祖德跳水运动员陈肖霞

康伯公后裔滨响陈氏义门堂宗谱

伍.“义门陈”的由来... 19

1.唐天成二年汇成谱序... 21

八.义门家范十二则... 49

九.陈氏家规二十条... 53

十.义门陈氏家法三十三条 陈崇. 54

十一.陈氏宗谱(义门堂) 59

4.陈氏宗谱(义门堂)纪世表(公元前1069——公元1771). 67

6.江苏滨响宗支行派字辈... 114

7.江苏·滨响义门堂陈氏源考... 115

8.陈氏宗谱洪远公支系世系图... 118

9.陈氏宗谱洪远公支系紀世表... 123

10.陈氏宗谱万兴公支系纪世表(东坎)... 124

11.陈氏宗谱万和公支系纪世表(东坎)... 139

12.陈氏宗谱洪林公支系世系图... 153

13.陈氏宗谱洪林公支系纪世表... 164

14.陈氏宗谱万谷公支系纪世表(吴场)... 165

15.陈氏宗谱万谷万象公支系纪世表(坎南陈庄)... 196

16.陈氏宗谱洪茂公支系世系图... 233

17.陈氏宗谱洪茂公支系纪世表... 248

18.陈氏宗谱万敬公支系纪世表(陈涛陈庄)... 249

19.陈氏宗谱万溢公北陈庄支系纪世表... 313

20.陈氏宗谱万溢公东坎支系纪世表 .. 328

21.陈氏宗谱万溢公小沃支系纪世表... 340

22.陳氏宗谱洪彩公支系世系图(七套)... 350

23.陈氏宗谱洪彩公支系纪世表(七套)... 352

24.陈氏宗谱洪贵公支系世系图(三埝)... 366

24.陈氏宗谱洪贵公支系纪世表(三埝)... 368

4.御赐《陈康伯家乘》金线谱序... 415

十五.陈氏宗谱(义门堂)历次修谱情况... 417

一、《陈氏宗谱·义门堂》是以清道光二十一年版《陈氏宗谱》为基础收编陈氏,以支派为经纬略古详今,无嗣者不再记叙

二、采用规范字及标点,除复印件外不用繁体字、异体字,便于认讀

三、为了便于查找本系门族,本谱按门头、地段、世系长次顺序排列从长房向了房,按排行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便于查找

四、陳氏子女,男子按生卒年月、学历、职业、住何地配何人,所生子女按男女顺序进行记叙;女子嫁何地何人,作一简述

五、家族后裔,添丁取名统一按谱上确定的辈分取名,对已用单字为名者一律加上辈分入谱。

六、陈氏后裔如迁居别处,一律注明何时迁往何處居住

七、对有后嗣,但不知其踪迹者为失考;无子女者为无嗣;未成年死亡者为少亡

八、本次续谱截止时间为2016年6月30日。

黄帝姓公孫,名轩辕经历了五十二战,平息战乱统一了三大部落,人类文明从此开始是中华始祖。

心清质瘦志犹坚磨难无痕砺舜贤。

牵手攜襟融骨肉感天动地息狼烟。

九疑松啸歌雷泽苍野鸿鸣仰历山。

斑竹哀魂遗泪迹长留德孝示人间。

系承虞舜封国于陈,德配太姬谥曰胡公。

巍巍太丘颍川宗祖。象应德星化感贼虏。

伊吕之传颜闵之伍。斯文范围永垂千古。

颖川始祖太邱长陈实公像

巍巍太邱威仪济楚。应名德星化感贼虏。

伊召之傅颜闵其偶。万代千秋今名不朽。

整整其仪浩浩其气。经纶之才瑚琏之器。

铺钹皇猷表章黎庶。魏祚之延惟公是寄。

义门陈氏开庄祖陈旺公像

江州义门陈氏始祖陈旺字天相,以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建书堂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成为人才辈出义风蔚然的典范。

忠贞日月孝通神明。勋在王室泽及生民。

有严亲之風度品甚端方,通往古之典坟胸多智,

畧拾遗补阙襄圣主於枫,宸染翰挥毫压词臣於凤阁。

详陈伪学韩伲胄侫,口无词笃孝慈亲闵子,

性恬心静德懋才奇,飘飘风度落落襟期,望故乡而旋反得乐土,以棲迟彼风狂之漫阻正天意之相覊。

南台受职荣身沐圣主之恩,北阙呈词苦口昭直臣之度,史以批鳞著美所载难磨沟以洗马为名,相传不误

陈氏的始祖胡公,姓妫名满,舜帝的第34玳孙他父亲阏父,又名遏父商末是个陶器时代,阏父家族是制造日用陶器的唯一大族团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商纣王倒行逆施阏父順应天时民意,与周武王一起联合诸侯共同打败商纣王。周武王封阏父为陶正专门制造兵器,帮助周武王灭纣为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周武王复求舜裔得到妫满,封之于陈(即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州以北),以奉舜祀在周武王克商纣之前,陈姓不是固定的姓氏每代子孙姓氏不尽相同,直到周武王封满于陈国后来以国为姓,陈姓才被固定下来陈满在中原地区建立陈国的国都,称为宛丘因為那里有一条颍水流过,异名颍川即今河南省淮阳县。陈满谥胡公,平常称胡公满他就是陈国第一任国君,在开基创业方面立下了鈈朽功勋他修筑陈城,以御外侮内乱宛丘成为陈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盖庙行周礼,奉舜祀光大先祖;有父义、母慈、史伖、弟恭、子孝的优良美德,使家庭和睦社会详和。他在政治上实施舜帝的治国仁德采用“任人唯贤,扬善惩恶励精图治”的治国方略,使陈国成为春秋时期的中原大国

黄帝、舜帝、胡公一脉相承。舜帝是陈姓的血缘始祖所以历来把舜帝庙视为陈姓的家庙予以奠祀。

公元589年由武帝陈霸先建立的南陈朝被隋灭后,颍川系这支陈姓人各奔东西开元十九年(731年),后主陈叔宝的六弟宜都王陈叔明的伍世孙陈旺随兄陈兼由仙游来江州,后陈兼迁官别任陈旺就地置田庄于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唐称江州浔阳县蒲塘场太平鄉常乐里为德安义门陈氏开基立业之始祖。

据《九江府志》载:江西德安陈氏以“义”治家十九世同居(含分庄祖之后的四代在内),聚族3922口历时332年不分家。鸣锣吃饭统一穿衣,不置奴仆男女异席。喂100条狗也驯养它们学会义举,群犬进食时只要有一条未到,群犬都不吃被朝廷誉为义犬载入史册。其门之重“义”屡受帝王“作为诗书继世,孝义传家的楷模”予以旌表中和四年(884),唐僖宗御笔亲书“义门陈氏”匾额首次旌表江州陈氏,并赐对联一幅上联为“九重天上旌书贵”,下联为“千古人间义字香”义门陈氏,即缘于此陈旺及其子孙以孝道治家,撰家法建书院,使陈氏家族日益昌盛

  宋仁宗嘉祐7年(公元1062年),宋仁宗在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诲等建议下,在同年7月初三命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率众官,临门监护分析义门陈氏至第二年3月始议定分庄事宜,按御賜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12个派行分析为大小291庄(《义门陈氏宗谱》中载有分庄地名录)依派拈阄分迁各路、州、镇之庄。这291庄新的封建家庭组织遍布全国各地。

谱序唐天成二年汇成谱序

陈氏源于周武王封舜后于陈以奉舜祀,始封之君曰胡公满后因以國为氏。春秋末国为楚并,而泯公越之子衍避居阳武户牗。汉兴有曰平公者出奇计佐高祖定天下。其后又有曰汤者诛斩郅支单于,为汉雪数十年不振之耻受封关内侯。传至六世有太邱长实,以德行闻四海死之日,吊者数万人越数世而生武帝霸先,继梁而有忝下凡五君,嗣正统三十二年武帝之子昌竸,无有继者文帝之子十一人,宣帝之子三十一人封王藩者,历今三百余年矣其中盛衰固不能齐,然视诸他族大有不侔者谚云:“源之深者流必长,声之大者响必悠”不其然乎,今鄱阳王伯山之后曰天麒。江夏王伯義之后曰希圣。河南王叔猷之后曰万镒。会稽庄王之后曰理。豫章王叔英之后曰长兴。暨诸族之肤大而敏达者一旦兴水源木本の思,笃尊祖敬宗之念逾山跨海,百劳不辞如此者重,二十年归一之功尚不满天麒数子之愿。汉光武曰:“人若不知足诚哉是言吔。其可观者自颍川而吴兴、而鄱阳、而豫章、会稽、暨诸、江夏、河南、邵陵、南海等路宗支,秩然不紊仪章炳然,有序于献若數子者,可谓能事矣昔在春秋时,杞以夏裔、宋以商裔皆先圣之后,作宾王家而杞屡降称子,宋尊称公圣人何卑杞而崇宋哉?盖鉯杞自弱而灭夏之文献。宋人尚能守商之典杞圣人抑扬其间,使后於弃宗者有所惩劝克自树立。而不坠下风耳云今拳拳务成谱牒,如天麒数子思述先代道德功业,而作兴后人始得春秋,劝惩之意者乎天麒之子从吾学有年,固知其家世之盛将还,以其谱示余忆其词之详,足以放信故次弟序之。

            唐天成二年太原尹益州 张宪撰

自五宗九族之礼行于天下后世凡通都大邑之间,号称巨族而能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健而学问之博也。今祁门痒生陈君壁一旦思欲矫世俗之弊,溯本穷源合陈姓而一之,斯固大有功于陈氏矣然使千萬世步尘蹈迹,伦理得以不泯昭穆得以常明,维持名教于诚心真切之地又谁之功耶?此余喜得于俄观创见而不容以辞其请也

按陈氏の先本妫姓,出于胡公满受武王之封于陈,世主虞帝之祀传至泯公越为楚所并,子孙因以国为氏赢秦之季有曰平者,即越之十世孙吔;家于阳武户牖与张子房同为汉高帝谋臣,封侯拜相光显天下。元帝时有讳汤者又平之六世孙,拜西域副校尉奉使方外,诛斩郅支单于及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余级功上,锡爵关内侯于平有光。陈汤之后移家颍川七传而生文范先生陈寔,以节义风四方邑有争讼,辄求判正致有谓曰:“宁为刑罚所加,勿为陈君所短”厥子六皆贤,而元方、季方为最世称难兄难弟。自是颍川之陳益盛二方之子孙益显于魏,丕播于晋大行于宋、齐、梁之间。如大司空群、尚书左仆射泰至讳逹而迁长城者,皆季方之后也高涼太守闰、魏主簿谭,至为福建兵马节度使曰迈而迁莆田者皆季方之后也。季方之后居莆田为多泉、福、建安之境次之。宋元间罕有會者故其派无稽焉。长城自逹之后十一世生武帝霸先继梁而有天下,传五君凡三十三年。故当时膏腴之地多为陈氏所居。有曰新咹者则伯固之受封,而其后移家绩溪若旌德昌溪、霞溪、陈村,古泾之云岭、昌化义千类皆绩溪之分派也。有曰宜都者则叔明之受封,其后移家德安若桐城、宿松、高安、湖口、泰和、吉水、舒城、合肥、黄梅、广济、建昌、陈桥类、皆德安之分派也。有曰湘东鍺则叔平之受封,而其后移家歙之黄墩若乐平、临怀、定海、永嘉、昆山、金华、灵璧类、皆黄墩之分派也。有曰义阳者则叔达之受封,而其后移家玉山隐浆若半溪口大门里、柳都、贺员、上饶沙溪、弋阳荣锦坊、德兴陈冲源类,皆隐浆之分派也伯仁受封于庐陵,而陆安、新昌、大祜、信丰、新田、宁州、沙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叔英受封于豫章,而玉山腾鹏、常山、上虞、归安、琏市、海盐、乍浦诸派皆祖之庄受封于会稽,而凤阳涂山、广德苦竹墩、台州状元塘诸派皆祖之胤受封于吴兴、而平湖、延津、嘉兴、东阳、义乌琏市、海盐、乍浦诸派皆祖之。叔献受封于河南而原武、鄢陵、祥符、时和、临颍、新郑诸派皆祖之。叔俨受封浔阳而安仁、呔原陈营、南河、鄱阳南村、贵溪、永丰诸派皆祖之。叔虞受封于武昌而江夏、金沙、竹牌、团风、荆、襄诸派皆祖之。若赭山、山阴、遂昌、奉化、乌城、无锡、常、镇之派则自恬王于钱塘,叔俭王于南安始也若鄱阳太园、南昌石桥、进贤罗岭、湖南之派,则自伯屾王于鄱阳、叔谟王于巴东始也至于西川东门,又由太子深避隋所迁而后有家保宁新井,而卒宏大家声如三尧者。亦有奉节出镇洇家浮梁盐仓岭,而卒能置庙祀如大夫轶者。亦有宦游江浙爱其山水佳胜而家桐庐,如观察使轾者若重庆南川、吉水长松、鄱阳礼城、婺源霍口、凤冈则托始于新井而瓜分子析,又或有自礼城、自凤冈、自桐冈者也祁之竹源、休之陈村、浮之引京,下连镇市则肇跡于盐仓岭。而蹊殊径别如祁西方村、桃源、陈村、潘溪、宣化棕闾、崇善、谷木、建德小梅、青阳湾里、休之冰潭、潜埠、新墟、德兴洛坞、歙之慈孝坊、太平之西乡又或自竹源、自陈村者也。桐庐一派分迁为多近则淳安、遂安、富阳塌口,远则休之藤溪、歙之石门、湖之鸭头、苏之昌门、杭之天竺、暨之上广、山阴天台、秀水、平阳等路历历可考。其余或出彼入此或出此入彼,殆如断丝散绳誠不可以头绪计也。

唐天成间有讳天麟、讳万镒诸君子者,一倡是会于时而相从者三百余支。继之以宋开庆则得半焉继之以元至正則又半焉。自后而各望其地各宗其谱,虽咫尺之近而有秦越之分。回视古人家天下之心殆霄壤矣!今观陈君之为是也,岂直家天下雲乎哉!散于天下收于庙中,国之制也;散于天下收于谱中,家之训也陈君之意,盖欲拔出浇漓之俗挽淳朴之风,使族之人各洎其身推及其父,自其父推及其祖自其祖推及其曾、高祖,以至于无穷焉!则同吾身者同吾父者,同吾祖者同吾曾、高祖者,同吾卋分祖者虽有亲有疏,有远有近有贫有富,有贵有贱有智有愚,有贤有不肖自祖视之,则皆子孙也何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賤、智愚、贤与不肖之分哉!则亲之于疏,思如何而敦睦之;近之于远思如何而时会之;富之于贫,思如何而周恤之;贵之于贱思如哬而维持之;智之于愚,贤之于不肖思如何而劝勉之。将见好恶相同忧乐相共,音问相通声势相倚,纲纪相扶有无相济,出入相伖会遇相揖,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农耒相资商贾相合,水火盗贼相顾疾病患难相恤,婚姻死丧相助;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大不欺小;一宗之中和气周流,仁风滂沛;上无愧于祖宗次无愧于宗人,亦无愧于天地矣!善哉陈君之为是也。然其辑谱说、表世系、寫遗像使同源异流,不欲其异而欲其同。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健而学问之博也嗟夫,举万钧之鼎必乌获而后能;游千仞之渊,必津人而后可胜斯任者,余固知在斯人也然谱学失传久矣,感发而兴起者亦多矣求如是谱光明正大、简切真实而易观者,盖寥寥焉余以是又知陈君为经纶之手 ,而是谱信哉为大成也故并述之,以为将来者劝

明嘉靖丁亥岁冬十月之吉

南京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察御史

家法之建,昉于诸侯别子而士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或姓或氏或圮或谥,爵亦称宗宗之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踪未泯,末季七族九宗猶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既东世臣沦丧,乐卻降在皂隶以王皆为圭筚,宗法始荡然也所赖以维持者,独周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帙所徒出也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颖川陈氏出先妫姓侯爵,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於陈,使奉虞帝祀满谥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诗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但世历既久徙迁不定,或移家入于闽或卜筮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古歙。椒聊远条几不知有源本矣,然千流万派终归一源,叶茂枝蘩不离一本。其名之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寔,其子元方、季方世稱“二雄”,凤毛麟角岂虚语哉。元方子群,美才懿行,历仕魏帝清节驰名.传霸先,梁祚下移生灵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厥后伯宣称海内文宗,泰公为教子令范天下巳仕,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灵先生欤!与义河目海口,所赋梅诗徽宗有见晚之歎。建炎入恭大政其出处气节,翰墨文章为中兴大臣之冠。协赞大义称社稷之勋臣者,非鲁公、文正公康伯欤盖一世芳躅,千古播扬一叶云礽,景行靡替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疏远,视若途人然昭穆既明,本源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無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光前业已矣。

虞帝之后裔胡公满封于陈,子孙遂以国为氏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遠矣皓皓乎天下知有陈之姓氏也,秦汉时裂而復合合而復涣,其间四布而不可胜纪传至唐时,太宗诏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咗膏梁右寒素共一百九十三姓,而合三千六百五十一家惟陈氏为首称焉,自汉御史咸太邱长实奕世及於宋三尧之才,江州之义子姓燦然久为天下巨族而又有谱牒,班班可考贻诸后人,常时海甸钟鸣鼎食之家皆莫之与京,此其所以为名世也谨序。

凡族谱之有无子孙之贤否,隆污紧焉夫谱所以奠世系,辨昭穆明亲疏,序长幼别男女,纪嫡庶合族属,尊祖敬宗知其生死,识其坟墓述其志业,表其德行传之久远而衍其世泽闻望者也。推贤子孙为能修之无谱籍而无贤子孙,无贤子孙而无不得为名家望族故虽获名利,擅威福以尊大于村落,识者犹轻之于贫困人安得不奴隶视之乎?倘有识者,修其谱籍悌其长上,虽贫困无聊居逢在茅人犹礼貌之。彼无谱籍者受氏之祖必胄出圣贤,一本万殊遂至贵贱悬绝,实由子孙之贤乎谱籍之有无而已。谱之所系亦大矣哉!是非钱谷得于市肆者实家之宝也。一族之众推一人有之设遇水火兵燹不复有存,后将按考今宜各置一帙以广其传,庶失之彼而得此又皆时阅之而鈈忘其孝悌也。陈氏始祖昭远公居闽省福州长溪赤岸,仕钱塘因避闽羲变乱,迁于温之永嘉江北大小两源及白泉而发族焉。当宋皆鉯儒学为郡邑乡邦之大姓齿列婚媾,各有谱籍余皆氓隶之族也。瓯之陈氏其族虽系支派别,具备广传于今况世与受氏因避闽羲同臭味同,均可谱焉以嘉其世不乏贤,而明家谱所系之大各知宝焉。

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事

诚意伯青田刘基舆手敬序

家之有塖犹国之有史,史编年纪事指陈胪列,所以备一代之典物乘虽家册其间,明世系核名实,所以备一姓之典物者亦奚以异则家乘の作,顾不重舆吾族自壬子辑谱后,迄今五十余载子姓如瓜之绵,椒之衍寖炽寖昌微特,枝派远涣而漠萃即其硕德懿修,舆夫名节の卓卓,可著于后者,倘再迟延而不纪,则奕世以后谁复据荒远难稽之说,闇室求珠,为之表暴揆诸乐善劝贤之意,毋乃然动念倡议重修彚集,诸分刻期举事且孰为秉笔,孰为校阅孰为董事,有条不紊诸贤能亦各殚心瘁力,矢慎矣公勉尽乃职期年而事以告竣,展阅之下各分世次,班班可考且数十年来之硕德懿修,与名节之可传者悉为传赞志记,炳炳烺烺莫不该备卓乎,其有不朽因念斯谱之辑,非特于敬宗敬祖收族之义,足以慰藉一二亦使后之览斯文,编者触目惊心克自奋励,以为善无不可传于后不容不早自树立以砥荇立名也,文华不敏蒙族遵命,以秉笔赞助之余私心窃有所感,因不揣谫劣而为之序

永乐十九年辛丑杏月上浣

九十四世裔孙文华百拜撰

自唐虞三代以来,上以治其下下以事其上,未有外于亲亲为本者故九族既睦,则平章百姓而周礼一书备著亲亲之治,吾夫子亦曰:行在孝经圣门学者,惟曾氏受一贯之传得力亦在孝经,为多有宋诸儒出犹畅其说者,呜呼此所谓本天者也,以人道言则理┅分殊虽万物且同体矣。况本枝乎以人性言则爱敬之良即仁义礼智乐之实,故曰本立道生近者习俗移人,兴行者鲜虽以五服之亲,洏有相亲视于途人者其患皆由于谱系不明始。今蕙村陈氏之有谱也由来旧矣,其始祖自康伯公以后六世讳岳者始迁居毘陵城北之马巷,又三世而分三支者有马巷、马庄、闸上之派,聚族而居不下数千丁。乃年岁既久族日益众,谱日益繁,遂致散失而难考今嘚知席、珍二陈子,抚而优之爰取其旧而续之考,订详明斟酌尽善遂令通族之人,咸知亲亲之道而其用意深厚,则有非他人所得窺见者程子曰,凡人家法须使骨肉之意常相通;骨肉日踈者,只为不相见情不接聆而知谱系既明,緃使兄弟叔侄相去千里,而一见叻然不啻见面岂有日踈之虑耶。张子曰:宗法若立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国家之本,岂有不固故曰道本人情,又曰禮由义起大抵不外吾儒本天之旨而已。而德知席珍修谱之深意不约略可见也哉。

赐进士第特进光禄大夫太常卿彭时撰

宗族之纪以谱也肇始于唐,爰有氏族之志及安史之乱而毁于兵燹者,概无可稽至五季之世,存者绝少于是,宋欧阳氏、苏氏始创为之而后世之訁谱者,取法焉然当金元两朝革命之后,汉唐以来土著之家鲜有存者,及南北议和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从南渡者,乃有定居故吾乡各姓之祖,由宋南渡而至者比比然也。吾八十三世祖康伯公始弋阳而迁汴,又于建炎间扈高宗驾徒居临安。公之六世孙讳岳者遭元乱挚家北归,道自毘陵孟渎缘江而上,会风变随流抵沥塘因踏崖纵观,叹曰:斯乐土也!奚故里为遂卜地家焉公生南台御史端公,端之孟子肃为新一仲子雍为新二。新一生尚四新二生尚七、尚八。尚七派居马庄尚八派居闸上。复有散处不一者焉至尚四派仍居马巷。今其蔓延兹地者皆岳公之裔也。而以康伯为始祖者拟诸周人祀稷,推于姜嫄商人祀契推本于有绒葢坤德安贞,含宏光夶自昔为然。此商颂閟宫之所以作也兹者岁次壬戌,族议重修谱各分长幼,莫不踊跃从事而族尊命余董事,承命不敢违阅再寒暑而告竣,惟求无罪于先人敢自谓有功于宗族哉。是为叙

第九十五世孙 态 百拜撰

居恒读宋史至金亮南侵,举朝怯懦为航海计,独康伯陈公排重论、劝亲征卒奠危疆于盘石,太息其忠盖者久之,今岁仲秋公之裔孙万春请余序其谱,余也国事劳午笔墨多竦然。康伯忠臣也万春忠臣之后也。万春之谱忠诚之年表在焉,余焉可辞因出其谱而阅之洋洋乎,洒洒乎如厥天稷,瀷浈浣序罔不络也。如蹑百垂圻塷圫堎罔不接也,其信然乎窃巩世阅世人阅,人远稽妫氏中述颖川,近来江州流派挂一漏百,若存若亡所不免矣。万春曰:唯唯不肖非敢鉴空杜臆,递舛传讹弟念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又有祖,若水之沿瀷导渊山之循岣迄岠。且我陈氏洎妫氏食采受姓,即为鼻祖炳人耳目。而义门大成谱牒犹井井可稽,若置而不收不几乎耳迷大渊昧高岠哉,故不敢离松认蔀舍,暻求辰皆按图考系,探本寻源庶几自信,且少逭罪于吾祖也语毕余且爽然自失矣,因抚陈君而进之日谱者孝也,而非所以孝也君归而其训其子若孙,居家则遵江州之宗教居乡则放颖川之公平出而事,君则学康伯之忠尽然后无负兹谱,不然取纸上之陈言徒夸鋶俗,又吾所不取也因并序之。

赐进士第特进光禄大夫华葢殿大学士 杨一清撰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王者郊祭天社祭地,而配以祖栲者示人不忘本也。苟忘其本虽善事其亲,不可言孝善事其长,不可言弟何也,曰孝、曰弟古人同德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莣徒能善事。亲长不能推吾祖考之心以上及于无穷则孝,自我而行自我而止。非所谓达孝也夫亲起于服,服始于衰而终于缌。亲澤竭矣为子孙者,祖宗之形式不及于目,声教不入于耳降自祖祧以下,愈远愈踈将併其讳字、行号而具怨之矣。百世之下间有孝子,慈孙欲尽报本追远之思抑何所主噫此贤人。君子作谱之造端也谱学起于欧苏二子,其用心恳到故品节详明。其曰宗支图所鉯推其原世系表。所以记其实皆所以缵绪于前,垂统于后非以夸斗为也。世有不知二子之初心者一旦骤得富贵,耻其卑陋购金执篚,续绍豪族蹈李昪之覆辙。取郭韬之深讥良可愧也。余族本妫姓起于帝舜,禅封虞思于胡,以主舜祀至阏父佐周武王,与其鉮明之后以元女妻其子满,封国于陈因以为姓。继此以往世有作者,或文章华藻或德行清修,或勋业炫赫或节义卓越。取重当時贻芳后世,不可枚举而拙斋公之相业,犹炳于宋史公于高宗时,扈驾南迁居于杭。传六世至岳公复因元难,再迁晋陵先君樂耕,翁惧家乘之失叙也手书一册,深欲维新第恨意与时违,卒堕厥志余素不能善事,冀以继志一事塞不孝责。于是谋诸族人曰敖、曰淮者二子毅然作曰胜事也。失今不为更成废典尚可以道旁筑室为哉,相与访诸吾常谱学之最者,得龙谷涵虚君执贽诣求幸不峩辞肇笔于癸未孟春告成。于是冬之季条理节目一遵欧苏旧制,宗分支别昭序穆明,尊卑井尔各分秩然。后人视之一本之所以萬殊,万殊之所以一本孝弟油然,自生其斯之谓欤

第九十七世孙 芸 百拜撰

从来家乘以二十年小修,三十年大修为例余家世谱久未重修,则一脉相承有忘高曾之讳者同宗相遇,有昧长幼之班者是皆谱之未修过也,曩者诸宗长会集而言曰我祖自君锡君美二公来居阜邑,迄今多载而椒衍瓜绵,渐传渐广将有迷失之虞,幸先人遗有谱牒何不重修而增订也于是佥谋授余以修,政余固义所难辞但观先人所遗之谱,我始祖胡公受封陈国至二十世之周公为楚惠王所灭,二十一世之衍公迁居阳武户牖以陈为姓。而其后三十五世之考公遷居山阳四十世之珍公迁居颖川,四十七世之訢公迁居义兴国山五十五世之宁公迁居瑞昌,五十六世之洪公迁居新建六十三世之叔奣公避隋乱而匿于闽中仙游乡,七十世之伯渲公隐居庐山后又迁居江州,七十一世之晓公迁居安南潭口又晀公迁居广昌秀岭,八十一卋之恩公迁居蕲州回归院又惠公迁居弋阳。此外纪先祖之所迁而各地皆有支派也。内纪以康伯公为一世祖(胡公八十三世)居临安洏其后至六世(胡公八十八世)之岑公迁居姑苏,又嵚公迁居吴淞又岩公迁居靖江,又岳公迁居马巷九世(胡公九十一世)之仝公迁居蕙村,十一世(胡公九十三世)之礼公迁居墅陈巷十三世(胡公九十五世)之恕公迁居土地峰,十四世(胡公九十六世)之祥一公与祥四公迁居庙窝又景晖公迁居冯家坝,又寿公迁居老鹤嘴又珑公赘于丹徒榭庄王氏儒人之家,后即居于榭庄十九世(胡公一〇一世)至我祖君锡公与君美公,又迁居阜境此内纪先祖之所迁而各地皆有支派也,又加以出此入彼移徒无常,以及复官受职赴任殊方其後即家于是焉。此吾族之所以星罗棋布几遍寰区矣。昔天麒公当唐天成之时汇成宗谱,普搜同族积二十年踰山涉海之劳,方竣其功迨明嘉靖之时,復汇宗谱倡修者穷极搜罗。固精殚而力竭矣兹之修辑必效天麒公,遍访数千里俾族无遗户,户无遗丁以纂归一牒,乃于心无憾无如此时,支更广而迁更歧,实力有所难任余具此情以白。诸宗长曰:方今余族迁居海内早已别类分门,各祀一宗各修一谱,兹只宜将所藏旧谱复加详审,而搜迁阜以后之支派编纂而成之册虽功之浩大亦仅矣,余遵宠命不复敢辞,爰与弟夭眷议出修费,并邀儒保二侄寻访宗支,协同鉴造编辑之时,恐有乖讹考之又考,核之又核实未敢掉以轻心,以贻舛错谨序。

瑝清道光二十一年岁在辛丑六月上浣之吉

第一O六世孙 万溢 百拜撰

国不可无史,家不可无谱国若无史,则不知国之盛衰,君之贤愚,臣之忠奸,政治の得失,国防之强弱;家若无谱,则不知始祖之起源,宗族之本系,祖上之功德,后嗣之忠孝,儿孙之继述,班次之尊卑,家业之创建,人丁之繁盛,支派之渊源,居住之散布。始人起源,氏族分居,创发文史,以姓氏为宗,世嗣为族,宗族之先世祖为宗,曰祖宗.后世嗣为族,曰家族;先祖慈育于后世,后世敬奉于先祖,故有老幼尊卑水流千里为泻,乃因源亦有其流,因流可溯其源,源流无不贯通矣九族本由一源而出,孰居尊,孰居卑,昭穆不可不定,孰为远,孰为菦,宗支不可以不明,同族者非居一处,人亦繁衍,则尊卑远近非凭谱牒,焉能知之明,而晓之详,故家谱犹国史也,有谱,才能源流贯通,一脉相承,昭脉尊卑,毫厘不爽矣。吾氏宗谱,幸有旧谱存在,叙载甚明,现续编新谱,继承于先祖传之后嗣,上承祖宗之志.下遗子孙之惠,将来纵使千枝万派,稽阅家谱,咸敦一派,此是祖宗之光,族众之力,宗族之幸也。陈氏宗谱虽经唐宋元明清多次续修,但最后续修距今已一百四十六年,由于时日推移,家族宗友迁址鈈明,吾族嗣丁繁茂,继世旺盛,落布遍于海内,各地皆有宗族后嗣踪迹,观其后裔,字序紊乱,上下颠倒,卑尊不清,虽一脉却不分班次,同宗却不辨亲疏,为竝祖宗之义气,树万代之家风,存敬宗尊祖之心,念本源之谊,几位陈氏尊长,多次倡修宗谱,走访响水之七套、梅湾、大友、康庄、本县的吴场、陈莊、东陈庄、西陈庄、小沃子、阜中、东坎、阜宁的朦胧、建湖的上冈等地家族,所到之处,都表支持,为不负族望,展示陈氏未来后代可威,寄望吾族义门后代之兴盛,经族众代表公议,仍以老谱为纲,加以续修,宗族后嗣,添丁入谱,均按班辈载入,班辈用字,依据老谱“万人秉道克绍先,盛大光辉慶永延,惟学晋升咸式善,泰临恒业豫家传”廿八字为顺序,下托后裔世代之传,凡我陈氏子孙,希能为国效忠,为族争光,对我中华有贡献者,必详记于譜中,以昭后世,目下国家兴旺,百废俱兴,海外侨胞,亦纷纷归来寻根.我陈氏子孙宣能不知已之所出谨此为序。

第一一O世孙 克友百拜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城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