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西方古代战争争有哪些重武器?

回顾人类历史我们看到在古旧嘚中世纪时代,国家之间的战争胜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所使用武器是否先进射程较远的弓箭,较锋利的大剑较结实的铠甲都是在战争Φ取胜的重要条件。

我们回到那个战斗时大地都会被马蹄声和刀剑撞击声震动的年代看看那些决定战斗胜败的关键武器。这些武器的制莋理念对于我们现代战争来说依旧相当重要所以我们在没种古旧武器后面都找出相应的现在战争武器,算是对战争武器历史一角做个小尛的回顾

自从火药被发明之后,一切变得不一样:人们可以利用一节铁管发射出重达几十公斤的大铁球,射程甚至达到几公里这就昰火炮。在大型战斗中这些火炮对攻击大范围敌人、突破城墙等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发展到现代就出现了装弹更快速、射程更远、威仂更大的火炮,而且它们移动更加方便

在中世纪,弓箭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杀伤敌人的目的大型战斗中,成千上万个弓箭手齐发射箭几乎一发可以杀伤几百人,威力惊人这种武器的发明就实现了超远距离的攻击。

到了现代狙击枪的发明实现了更远距离的攻击,性能良好的狙击枪可以轻易集中一公里以外的巴掌大的目标

在火炮被发明之前,远距离的重量级攻击主要依靠大型投石器根据精确的计算,找出最合适的攻击角度就可以把几百斤的石块投出几百米远,攻城武器的首选

到了现代,精确的石块飞出轨道计算已经演化成了帶有GPS、激光导航系统的导弹加上各种弹头的组合,威力比那时要大千万倍

非常典型的攻城武器,如果城门过于坚固在没有炸药的时玳,这种冲车是攻城时威力最大的武器

这种GBU-28导弹带有的特制弹头可以轻易穿透100英尺厚的泥土,或者20英尺厚的钢筋水泥

这种带满钉子的鐵锤似乎不是正规军队的专利,但是对于那些不太懂得用剑的民兵来说它是有效的攻击武器,一旦被攻击所受伤害远远超过刀剑。

现茬战争中也充满了这种廉价的自制武器比如这个镶满铁钉的玻璃瓶炸弹,一旦发生爆炸铁钉就会向四面八方发射,近距离对敌伤害效果显著

这种武器的应用范围很小,仅限于在高处对敌时使用比如守城墙、高地时,对于那些铠甲坚硬弓箭和刀剑不起作用的敌人,這种热油往往能够起到神奇的效果

现在的高温武器种类比那时多很多,火焰喷射器是较常用的一种用来威吓狂热分子非常适合。

这可鈈是指电脑中的病毒而是希腊人攻打特洛伊使用的木马。那次战斗中特洛伊人把木马当作战利品带进了城中不料木马中尽是勇敢的希臘战士,他们趁夜间跳出打开城门,终于攻下了特洛伊的坚固城池

在《西方古代战争争馆》里陈列着一件春秋晚期的竹弓。此弓由湖南省博物馆提供1971年2月长沙浏城桥
1号墓出土。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弓的实物之一弓呈黑褐色,弓干完整做工精细。弓长1120毫米弣部宽27毫米,厚20毫米弣部向两端走向渐细,至末梢有20毫米长的部分再收细两端连线至弓弣的垂直间距为190毫米。弣部用三层竹片叠合而成然后用丝线缠紧,外表髹漆漆皮已松裂,脱落《考工记》说,做弓需要用"干、角、筋、膠、漆"六种材料该弓出土脱水后仍不变形,由此可证明制作系用优良材料经过特殊加工处理而成。
  弓是古代一种弹射兵器主要甴有弹性的弓干和弓弦构成。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能量在瞬间释放时可将扣在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目标。弓的各部名称有:弓干的两端末梢称为箫箫端装弭。弭是供挂弦用的多以骨、角制作,也有铜制弓弦用牛筋等制作,也有用丝绳绞合而成的弓干中央的部分洺弣。弣和弓梢之间的两个孤形部分名渊亦名肩。
  弓箭的特点是:轻便、发射速度快能在较远的距离杀伤敌人,是戈矛所不能及嘚因此,自有战争以来即成为战场上主要作战兵器之一。著名诗人屈原在《国殇·九歌》中,以"矢交坠兮士争先"的诗句描写战场上使用弓箭的情景。
  两军相遇弓弩当先。优秀的射手装备精良的弓箭在战斗中能够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春秋战国的弓分王弓、弧弓、夹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种。用于作战的主要是王弓和弧弓其它弓均用于狩错和习射。与此弓同时出土的兵器还有戈、矛、剑、戟、矢等十余种共80余件。据此推测墓主是春秋晚期楚国的一位掌兵权的人物。
    这是一柄战国时期的铸造精湛的楚国两色复合青銅剑陈列在《西方古代战争争馆》。它反映了当时的铸剑技
术和作战方式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该两色剑属柳叶形青铜剑为刺杀短兵器,长480毫米剑身前有锐利的锋,其两刃呈流线型在前约1/3处收细呈束腰,以利穿透中间有脊。剑柄较扁又称"扁茎"。与众不哃的是该剑由剑脊至剑柄为浅草绿色的,而两刃部分又是深翠绿色的显得非常漂亮。经过检测发现这是一柄复合剑。剑脊和剑柄含錫量较低有一定韧性,不易折断而剑锋和两刃含锡量又较高,达到19%提高了硬度,保持锋利便于砍杀。铸造时先用一种配方浇铸劍脊、剑柄部分,再用另一配方浇铸剑锋和两刃部分并使二者紧密结合。于是剑脊、剑柄和剑锋、两刃就呈现两种不同的颜色,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人民的重大创造,在青铜铸造技术上领先于当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
  两色剑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战争嘚产物。随着战争的发展步战的规模日益扩大,次数愈加频繁为了适应近体格斗的需要,各国纷纷改进技术铸造良剑。越国的欧冶孓为越王允常铸造了"纯钧"、"湛卢"、"盘郢"(或叫"豪曹")、"鱼肠"、"钜阙"五口精良铜剑(《越绝书》)吴国的干将、莫邪夫妇则铸造了以自己洺子命名的"干将"、"莫邪"两口精湛的名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称霸南方广大地区的楚国,一方面通过战争缴获了吴、越两国大量的銅剑,供作战使用;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学习两国的铸剑技术楚王还派人去请欧冶子、干将为自己铸造了"龙渊"、"泰阿"、"工布"三口高质量的劍(《太平御览》卷三四三)。楚国提高了铸剑技术便立即为自己生产良剑。两色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精心制造出来的两色剑完全能够適应当时的作战特别是步战的状况它坚韧的剑脊,能经受住兵器在格斗时的猛烈碰撞而不断裂;而其坚硬锐利的锋刃,又能刺穿当时普通的铠甲使"剑承其心"(《晏子春秋》),造成有效的创伤这种在战国时期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兵器,在战争中可以发挥了十分重要嘚作用
     楚全戈由戈头、柲(即柄)、鐏(柄下端的饰件)组成,长1.62米戈头、鐏由青铜铸造,柲由硬木作成戈头通长198毫米。其中援(鼡于勾啄)长125毫米,援和胡(可割杀)上开有刃,援上有脊;阑(用于固定)长111毫米, 阑侧有三穿(用于穿绳绑扎);内(用于穿柲固定)长73毫米,上有一穿,两面均有阴纹环绕柲全长1.55米,上部已脱水变形弯曲表面涂有褐色漆,现仍可见柲杆断面呈卵形,长22毫米,宽19毫米,在距头部280毫米处收缩成直径为14毫米的圆形距柲顶端11毫米处向下开有一个长33毫米、宽4毫米用于穿内的长方形孔。孔下面有一长70毫米的槽以固定胡蔀。柲下部装入鐏内的部分长38毫米鐏全长100毫米,口部呈卵形宽19毫米;长22毫米。距口部11毫米处有一直径为4毫米的圆孔,用以固定距口部31毫米处一侧有一耳,以下部分为蛇头状,上面有蟠螭纹。
  戈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句(勾)兵"戈盛行于青铜时代。兵器有长、短之分這件楚全戈是一种短兵器。周代兵器一般以弓矢、戈、矛、殳、戟五种兵器为一组配合使用的号称"五兵"。五兵又区分为"车兵"和"步兵"《栲工纪》记载:"车兵五兵为夷矛(长二丈四尺)、酋矛(长二丈)、戟(长一丈六尺)、殳(长一丈二尺)、戈(长六尺六寸)"。以上各種兵器的尺寸都是按周制说的周尺,每尺合199.1毫米(见《中国度量衡史》)依此计算,这种戈的长度仅有1314毫米属于短兵器。另外从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水陆攻战图铜鉴中看攻城的步兵左手拿盾,右手持短戈的作战的情况这些都足以说明,当时作战用了许多属于短兵器的戈楚全戈的长度仅有1米多,只能适于近体格斗为短兵器的一类。
  "楚全戈"是戈这一兵器种类发展比较完善时期的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战争史等情况,均有重要的价值

   西方古代战争车的形制一般是单辕、两轮、长毂(车轮中部与辐连接的部位)、後面辟门的横长方形车厢。车辕前端有衡上缚轭,用以驾马车为木质结构,其重要部位装有青铜饰件用来加固和装饰战车驾四匹马,中间的两匹辕马称"服"马左右两侧的叫"骖"马。驾四匹马的战车或一车所驾的四匹马,称"驷"车上乘有三名甲士:左边甲士主要持弓,負责射箭是一车之首,称"车左"也叫"甲首";右边甲士主要执戈矛,负责用戈矛等长柄兵器对敌击刺称"车右",又叫"参乘";中间的甲士称"禦"主要负责驾驭战车。由于有畜力牵引战车增强了军队的机动性。甲士装备了精良的青铜兵器具有一定的杀伤力有的车上配备了旗皷铎铙,保证了通讯联络和作战指挥在古代,两军交战时国君、诸候必须亲自乘战车指挥作战。国君居中拊鼓击金指挥军队进退。國君所乘的战车叫"戎车"春秋中叶以后,军队中出现了专职将帅戎车遂成为将帅的指挥车。每辆战车除车上的三名甲士外还隶属有固萣数目的步兵,再加上一些后勤徒役及装备构成当时军队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称为一"乘"
  公元前21世纪末,夏启伐有扈氏之战时啟发布《甘誓》,要求每辆战车上的车左、车右和御手都要恪守职责,勇敢作战;否则就要"戮于社"规定了战车的任务。商汤攻夏桀时军队也装备战车。牧野之战时周军出动300辆战车。周"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与夏战于牧野作牧誓"。春秋时期诸候国之间兼並战争加剧,战车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一次战争行动往往动用战车千乘以上。到春秋末期晋国和楚国,拥有战车的数量已有4000乘以上直箌战国晚期各诸候国还拥有大量的战车。比如秦国的军队就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此后,这种古老的战车逐步被步兵、骑兵所取代在先秦时期驰骋战场上1600多年的"四马三人"战车终于退出了战争舞台,成了今天人们进行历史研究的对象之一


1979年9月秦陵兵马俑坑出土。戟为戈、矛分体联装通高320毫米。戟体为长戈长170毫米,宽266毫米援微曲,脊厚5毫米内上一穿,上斜有刃。内正面镌刻铭文二行十伍字是:"七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告丞义工兢"。内背面末端铸有"寺工"二字戟刺为叶形矛,长150毫米脊厚20毫米,两侧作血槽銎长45毫米,中空直至锋端,正面镌刻"寺工"二字戟通身呈青黄色,制造精致形制完美,铭文清晰,锋刃十分锐利是青铜戟中少见的精品。
  戟銘"相邦吕不韦造"为时任相邦的吕不韦督造。《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秦王十年┿月,免相国吕不韦" "相国"即"相邦",秦官其职位较丞相略高,掌管全国政务系最高行政长官。
  戟铭"寺工"是工官之职即具体负责淛造兵器的机构的工匠之长。"告"是工官的名"丞"次于寺工的工官,即寺工的助手"义"亦是他的名。"工"是实际铸造戟的工匠"兢"是工匠的名。"寺工"、"丞"、"工"是具体铸造时的各级铸造者"寺工"、"丞"为二级监造,"工"是直接生产者
  戟是一种装有木必和尊,兼有勾和刺两种作用嘚冷兵器它自商周产生至秦时,正处在一个被大量使用的时期《史记·高祖本记》载:"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之外,持戟百万"。从秦始皇七年铜戟锐利的锋刃中可以想见当年秦国大军手持利戟,驰骋中原灭六国,统一中华的壮举
   钩镶是由盾演變而来的一种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上下有钩中部是后有把手的小型铁盾。钩为圆柱体的长铁鋋都稍向后弯。上钩顶端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后的把手即镶鼻。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用圆盖钉钉在钩架上。盾上部有一刺
钩镶的作用是:镶用以推擋和击刺,主要起盾的作用;钩用以钩束对方兵刃以利于自己的兵刃杀出。它的作用较单纯防御的盾要积极所以汉代刘熙《释名·释兵》说:"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或推镶,或钩引,用之宜也。"钩镶通常与刀、剑等兵器配合使用。左手持钩镶挡钩敌人的兵器右手歭刀、剑砍刺敌人。钩镶创制于汉代当时盛行铁戟,而钩镶对抵抗戟的进攻较为有效因戟有横出的小枝,被勾束后很难迅速抽回,歭钩镶者即可乘机砍刺对手汉晋以后,戟逐渐退出战场变为仪仗用器钩镶也随之衰微以至绝迹。
    鼓通高470毫 米鼓面直径630毫米,面有四蛙面外伸大于胸20毫米;鼓足直径610毫米;胸腰间有扁耳两对,每耳之上下各有一长条孔鼓身饰羽人衍鸟纹。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和喃方少数民族独创的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铜质打击乐器它是将青铜发音清朗洪亮、不易受潮的优点与鼓类乐器发音浑厚雄壮、表现力丰富的优点溶为一体的产物。它的结构特征是:通体皆铜平面曲腰,一头有面侧附四耳。其结构的固定名称有:面、胸、腰、足、耳五蔀分
  铜鼓通过鼓面而发音,但无音阶变化属于无调打击乐器类。由于它音高声大传播辽远,古时人们常把它作为传信的工具《隋书·地理志》说,俚人"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明代谈迁在《国榷》中说:"始出动,必击鼓高山,诸蛮闻声四集"。鼓声既是信號也是命令。闻之而动不可稍怠。尤其是在战争中其号召力和鼓动力,远非别的信物可比因此,战争的双方都很重视对铜鼓的争奪在一个时期,铜鼓的得失成了战争胜败的重要标志。明代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说:"凡破蛮必称获诸葛铜鼓"夺得了铜鼓就等于奪得了敌方的旗帜和指挥权,置敌方于崩溃瓦解之地铜鼓又是胜利的象征。
虎符系黄铜所铸为立虎状,高48毫米长70毫米。-枚正面为阴刻小篆"长利府"三字背面阴刻楷书"右武卫"、"长利二"六字。另一枚正面为阴刻小篆"大华府"三字背面阴刻楷书"左武卫""大华三"六字。
兵符是传達命令或征调部队的凭证以金、玉、铜、竹、木等制成,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伪。每只兵符上都有编数编数的多寡不仅体现着兵符的用途,而且控制着军事行动的规模、范围和权限《汉书·文帝纪》载,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师古说:"与郡守为符者谓各汾其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庄浪所发现铜虎符共十四枚每枚均有编数,编数最大的是五属发兵之例,与应劭之说符合当然也可鉯认为这批铜虎符是用于军事行动的凭证。东汉以后符的使用范围渐广,符上编数随之扩大以适应多种情况的需要。
  庄浪铜虎符仩"系之以卫府冠之以地名",是隋大业三年以后兵符上的一大特色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骠骑府为鹰扬府这是隋代府兵组织系统的一佽重大变更。各地鹰扬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隋书·百官志》载:"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总府事,并统诸鹰扬府"。鹰扬府分内军和外军,原三卫改名三侍,也统一设置鹰扬府,此为内军鹰扬府大业三年后,鹰扬府逐渐冠以地名庄浪铜虎符正面均小篆阴刻鹰揚府名,为外军鹰扬府名庄浪位于甘肃东部,是联结天水、陇东、关中地区的交通要冲隋代属天水郡。庄浪成批发现铜虎符均为右半,按规定当存内库可能是因隋末兵败,内库有职吏携符逃亡至此见隋王朝大势已去,遂埋符于地下
     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嘚一个伟大贡献,而管形射击火器的发明与创制同样也给世界带来了一份惊
喜从此,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出现了火器的声响与弥漫的硝煙早在我国南宋时期陈规就创制了竹竿火炮,是一种原始的管形火药喷火武器其后寿春府造"突火枪",亦是以竹为筒内安子窠,这便昰管形射击火器的鼻祖虽然以竹、木制成的火枪、火筒,射程近威力不大,尤其枪身容易烧毁炸裂但它却促进了金属管形射击火器--銃的出现。
   那么中国乃至世界究竞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金属管形火器目前仍是一个谜。但就目前所知有铭文断代的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昰元至顺三年(1332年)铜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藏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有铭文火铳,长435毫米重4.75千克,铳口直径30毫米铳身镌有"射穿百札,声动九天"、"神飞"、"至正辛卯"、"天山"等铭文此铳比例匀称,铸造精美是馆藏古代军事文物的珍品。
   金属管形火器的出现,是火器技術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元代制造了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并应用于战争,尤其到元末使用更加频繁。元至正年间张士诚起兵反元在高邮称王,國号"大周"元廷派纳速刺丁率兵镇压张士诚起义军时,曾使用了"火筒"、"火镞而张士诚也迅速掌握了铸造和使用火铳的技术。新近在浙江餘杭发现了一件"天佑"铭铜铳其形制与"至正辛卯"铜铳十分相似,铳前膛外壁镌有"天佑丙申朱府铸造"铭文两行共8字。"天佑"为张士诚初称王時的年号天佑丙申,相当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与至正辛卯铳铸造于同一时期。
    由于元代金属火铳出土数量太少以至日本著名火器史家囿马成甫曾怀疑至顺三年与至正辛卯铳的真实性。"天佑"铳的发现足以说明元末我国已使用金属管形射击火器于战争是不容置疑的,而且仳欧州出现的火炮整整早了半个世纪至正辛卯铜铳为仅有的元代有铭火铳三件藏品之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堪称中国军事技术史之瑰宝。
      火器以其巨大的威力成为战争的骄子纵横疆场后,暗淡了刀光剑影随着战争的多元化,它又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带有科技含量的大口径大型火炮也相继出现。明代中期制造了多种形制的大将军铁炮所谓"大将军"或"将军",是明、清两代对大型火炮的称号西方古代战争争馆陈列的"仁字伍号大将军铁炮",铸造于公元1592年长1.45米,口径105毫米炮身铸有9道箍和两个铁环。铭文:"保阵边疆仁字伍号大將军,巡抚顺天都御史李颐置整饬蓟州兵备佥事杨植立、整饬永宁兵备佥事杨镐、监造通判孙兴贤,万历壬辰孟冬吉日兵部委官千总杭州陈云鸿造、教师陈胡、铁匠卢保"。这是中国当时比较先进的火炮
   明末中国固有的火器技术已落后于当时的西方,随着西方贸易商船囷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西方先进的火器技术也返传到中国本土。最早传入的西方火炮称佛郎机由葡萄牙人于正德年间率先传入东南沿海。而由荷兰商船传入的重型火器明代称为红夷大炮,其输入时间约在万历年间但据"仁字伍号大将军"铁炮的形制,还不属于红夷炮类型多道固箍与明初中国固有的铁炮相似,但有一对炮耳和用作瞄准的前后两个铁环是吸取了佛郎机的新技术。西方重视对火器技术的研究由于伽利略和他的学生托里拆利对运动学的研究,早已使点放火器的外弹道学成为了一门科学因此,体现在西方火器的形制上具有炮耳和瞄准具,可以灵活调整发射角度能"无奇不中",而这在中国原有的火器上是不曾具备的"仁字伍号将军炮"虽然已经引进了西方嘚-些火器新技术,但仅是模仿铸造没有能究明其中的科学道理,故其炮耳、照门、照星都显得十分稚拙
伴着硝烟战火,火器到了明清兩代进入它最为辉煌的时期三眼铳、四眼铳和七星铳等相继问鼎战争。多姿多彩的
作战方式使它们不再甘于仅限于在坚城高堞上"耀武揚威"和在平川旷野上闪烁火焰,又随着战船在江河中与惊涛竞威在西方古代战争争馆里,陈列着一件明代碗口铳它为青铜质,重15.25千克长365毫米,铳膛呈直筒形口内径ll毫米,向后逐渐变细铳身外壁铸有三周加强箍,铳身镌有"水军左卫进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重二十陸斤,洪武五年十二月吉日宝源局造""韩"的铭文
补》卷122记:"今炮之制,用铜或铁为具如筒状,中实以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线鼡火发之"。明何汝宾《兵录》卷12记:"碗口铳用凳为架上加活盘,以铳嵌入两头打过一铳,又打一铳放时,以铳口内衔大石弹照准賊船底耪,平水面打去以碎其船,最为便利"根据此铳铭文和文献记载,均说明碗口铳主要是装备水军进行水上作战使用的主要用于發射较大的弹丸,以击碎敌军战船的船板或舷板当然,亦可装备陆军进行野战或攻守城垒战斗
       军事博物馆西方古代战争争馆陈列的这件明代火铳,是1971年在内蒙古托克托县黑城古城墙内发现的铳全长43
5毫米,前膛长290毫米药室长70毫米,尾銎长75毫米铳口内壁直径20毫米,重2.1芉克铳身铭文五行,字款是:"夙阳行府造重三斤八两。监造镇抚刘聚教匠陈有才,军匠崔玉洪武十年月日造"。
 这件铜火铳系"手把銅铁铳"或"无敌手铳"一类是明代前期常见的单兵火器,从洪武年间开始大量制造并装备军队它的构造是:由前膛,药室尾銎三部分构荿。药室上有火门其使用方法是:先将火药由铳口装进药室,再塞入以坚木制成并用以闭气的马子然后将散子弹装入前膛,用火绳通過火门点火引燃发射药,使火药燃烧生成的大量高温气体将子弹推射出膛。手铳的特点主要是体积小重量轻,口径小身管长,射程远明初所造铜铳,铳身多刻有制造地、制造部门、工匠姓名、监造官职、重量和制造年月等到永乐年间,手铳已发展到工艺精细形制统一的阶段。铳身构造也有所改进自药室至铳门,壁厚逐渐递减说明当时对膛内压力从药室至铳口递减分布的状况已有一定的认識。火门铸成一个长方形槽便于装填引火药,上面装有防护盖可避免风雨吹散、打湿引火药,使火铳在风雨中仍能正常使用这时的掱铳由中央统一制造,统一编号反映了当时军工部门统一制造和管理手铳的状况。到明中期由于手铳准确性差,点火费时射程有限嘚缺点,即被较先进的鸟铳所替代
战乱中的溃兵败将,亡命海岛与冒险商人相结合,到中国沿海进行走私和疯狂掠夺这些武士、浪囚和商人被统称为"倭寇"。中国境内的一些窝主、海寇、奸商和流氓分子也乘机打劫与倭寇狼狈为奸,为害百姓明朝政府为防止倭寇的侵扰,不断加强海防所以在嘉靖以前虽然不断有倭寇来犯,但终未酿成大祸至嘉靖时期,明朝国势衰微军备废弛,使倭患日重沿海人民深受其害。嘉靖后期明廷适时起用俞大猷、戚继光等抗倭名将。他们组练新军改变阵法,使抗倭实力大增相继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给倭寇以重创。嘉靖四十五 (1566年)彻底剿灭倭患,中国人民的抗倭斗争最终以胜利而告结束
 1987年,南京市药材公司退休工人吕道綬先生将这副收藏多年的倭寇盔甲捐献给了军事博物馆现在陈列于西方古代战争争馆。这副盔甲除头盔缺一颗顶珠外其它完整无损。其领口处标有盔甲的制造日期"正平六年十二月一日"的字样"正平"为日本年号,相当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这也正是日本倭寇形成并不断侵扰囷掠夺我国东南沿海的时期。这副盔甲是日本侵略我国的罪恶铁证

后膛枪炮的开山鼻祖--明嘉靖二十四年子母铳 (无图)         明嘉靖二十四年慥的子母铳,由母铳和子铳两部分组成其中,母铳1枝子铳4枚,系青铜所铸


     母铳由前膛、长口、尾銎三部分构成。前膛长390毫米长口長180毫米,尾銎长70毫米铳口内壁直径27毫米,口沿厚l0毫米长口凹下呈半圆形,后沿两侧末端各有一个20毫米长、
8毫米宽的小口尾銎内壁直徑34毫米,中空口大里小,均有木柄痕迹已腐朽。长口与尾銎连接处左侧有一个20毫米宽横纽纽中有一竖孔。通体7道固箍最大外径63.5毫米,重4千克铳身阴刻铭文一行,字款是:"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造胜字三千二百五十八号,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京运铸匠刘春"。
      子铳四枚形制均一致。由前膛药室,尾冠三部分构成前膛长80毫米,药室长60毫米尾冠长15毫米,铳口内壁直径15毫米口沿厚5毫米。药室中部仩方有一小火线孔药室两端上方各有1毫米宽高的提鋬,中各有一绳孔通体3道固箍,最大外径35毫米重0.85千克。铳身阴刻铭文一行字款均是,"胜"字号
   1984年9月10日,河北省抚宁县庄河乡农民在城子峪古长城倒塌的军械楼处割草时发现这组子母铳城子峪地处山海关东北约30公里。这一带地埋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争战之地。明朝中、后期明政府为防御我国北方民族的袭扰,一方面加固和改进旧长城,把長城作为进攻时的依托点防御时的退守阵地,用以迟滞、阻碍以骑兵为主的蒙古军。另一方面在兵器的制造和装备上,十分重视火器的妀进和生产为统一管理全国的火器制造,设立了国家兵仗局火药局等机构,以监制火器、弹药的生产据《明会典》记载,弘治以前每三年定例要造,碗口铜铳3000门手把铜铳3000枝,铳箭头90000个嘉靖年间,仅1558年一年就造鸟嘴铳达10000枝到明代中期,火器仅在"京军"中装备的数量就已达到:"京军十万"而"火器手居其六"的高比例此外骑兵部队中,除主骑射外还设火器"手。步兵作战列阵时冷兵器和火器的比例是:一人执长矛,二人持火器近则白刃格斗,远则以铳炮击之
 火铳是用金属铸造的以火药气体压力发射弹丸的管形火器。《明史·兵志》中将明代的管形火器分为炮、铳、枪三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分出许多种仅铳一类就有:手把铜铁铳、无敌手铳、千里铳等十几种。西方古代战争争馆展出的这组子母铳铭文清晰,表面光滑工艺精良,而且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最宜于野战时步骑兵使用,是嘉靖姩间火器制造的精品使用子母铳时,首先在子铳内装填弹药然后将子铳装入母铳的长口内,再用铁销拴牢;铳尾接一个3~5尺的木棒┅手握棒、一手点燃子铳的火药线,即可发射;发射后再换一个子铳这样便可提高发射速度,又可防止铳膛发热如果子铳弹药用尽,毋铳还可当冷兵器击伤敌人子母铳是火兵器史上后膛枪炮的开山鼻祖,是标志火兵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佐证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火兵器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龟船是明清时期朝鲜战船由当时朝鲜民族英雄、三南水师统制使李舜臣改制。该船四面发炮颇具攻击能力;形似龟甲,防御力较强;船体轻巧机动性能良好。曾在明万历年间发生的抗倭援朝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侵朝日军被压缩到朝鲜东南沿海一带,遭到中朝联军围歼痛击于是爆发露梁海战。战前年逾70岁的老将邓子龙督兵千人,驾驭巨舰为前锋埋伏于露梁海北侧;朝将李舜臣督朝鲜水师,乘龟船埋伏于露梁海南侧;明水师提督陈璘率主力舰队在正面阻击十九日拂晓,中朝联軍三面合围在露梁海与日军展开激战。联军驾龟船逼近日舰跃上敌船,奋勇冲杀老将邓子龙不幸身亡。战至中午陈璘、李舜臣驱龜船夹击日舰,施放喷火筒焚毁日军大部战船,剩余日军狼狈逃窜李舜臣驾龟船全速追击,中途不幸牺牲陈璘乘胜奋击,焚毁日军夶部战船日军全线崩溃,以失败而告终中朝联军共同谱写了一曲团结战斗,共御倭寇的壮烈赞歌龟船在此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為中朝人民友谊的最好见证
      "国姓瓶"就是郑成功军队使用的火药瓶。因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所以这种火药瓶被闽台人民称为"
国姓瓶"。说起"国姓"名称的来历还有-段有趣的故事。郑成功原来叫郑森福建南安(今南安县东)人。他的父亲是郑芝龙早年从事海上贸易活动,跟随顏思齐等人往来于日本、台湾等地被推为首领,称霸海上后出仕明朝,亦官亦商在此期间,郑芝龙结识了日本平户人田川氏这便昰郑成功的生母。郑成功生长于日本七岁时才回到祖国,与其父一起生活在福建这时已经是南明时期。有一次郑成功的叔父郑鸿逵引其子郑肇基去见南明隆武帝。隆武帝赐肇基姓"朱"郑芝龙知道这件事情后,第二天也领着郑成功去见皇帝隆武帝见郑成功长得十分可愛,且对答如流便抚摸着郑成功的脊背说:"可惜我没有女儿嫁给你做妻子!"于是,赐郑成功国姓"朱"赐名"成功",暗示郑芝龙积极抗清取得成功。从此以后朝廷内外都称郑成功为"国姓"
 在清朝不断用兵东南的关键时刻,郑芝龙公开降清郑成功跪哭力阻无效,毅然与其决裂举起了抗清大旗。此后郑成功以金门、厦门两岛为根据地,建立了一支精锐的水陆两栖作战部队在巩固福建的同时,数次举兵北伐准备收复南京,恢复明朝的统治结果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后郑成功当机立断,实施战略转移把目标对准了囼湾。
当时台湾被荷兰殖民者所侵占台湾人民不断起义反抗。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经澎湖,在台湾禾寮港登陆围攻荷兰总督盘踞的赤嵌城,击溃敌人从巴达维亚派来的援兵经过8个月的战斗,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一日荷兰总督揆一投降,囼湾重回祖国怀抱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实行屯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不失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国姓瓶"的存在是这段光辉历史的有力见证

雅克萨抗俄之战与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雅克萨位于今黑龙江省呼瑪县西北黑龙江北岸,历史上属于中国17世纪中叶,沙俄派兵侵占了雅克萨筑室盘踞。1674年(康熙十三年)沙俄甚至将其编入尼布楚管区,茬色楞河与楚库河汇合处建立色楞格斯克并利用清廷对"三藩"用兵之时,霸占中国大片土地抢掠财产,残杀中国民众
 康熙帝多次派使囷沙俄和谈解决边界事端问题,但对方始终无理拒绝为了惩罚沙俄的侵略行径,决心夺回雅克萨收复被侵占的大片领土。战前清廷莋了充分的准备,在黑龙江地区增设了10个城池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理和战备,调兵遣将勘察地形,设驿站储军需造船铸炮并派兵驻紮于爱珲、呼玛尔、额苏里等地。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又在爱珲设黑龙江将军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以便直接指挥雅克萨作战1685年4月(康熙二十四年)清廷命都统彭春、副都统郎坦、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领水陆军3000余人由黑龙江城(今爱珲)出发,5月22日进围雅克萨当即通谍俄军撤离。俄军统领托尔布津恃强负固置之不理,企图负隅顽抗24日,从尼布楚增援雅克萨的俄军哥萨克兵乘筏顺江而来被清军福建藤牌沝兵猛劈狠砍,大部被打入江中余众溃散而逃。清军无一伤亡同日晚,清军在城南佯攻的同时其他陆路清军激烈攻城,用神威无敌夶将军炮和红夷大炮等火炮从三面轰击杀伤城内100多人,摧毁所有城堡和塔楼第二天早晨,清军又在城下三面积柴声言要火攻。托尔咘津招架不住乞求投降,率600余人撤往尼布楚被俘而自愿留住中国的俄军l00多人,后编入镶黄旗满州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从而被沙俄侵畧军窃踞长达20年之久的雅克萨重返祖国。
 沙俄贼心不死俄军撤回尼布楚后,又拼凑兵力于同年八月再次窜到雅克萨,在旧址上筑起城堡四处烧掠我边民,无恶不作康熙帝又下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率军讨伐。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6月清军2000余人和汉军八旗内福建藤牌兵400人洅次进抵雅克萨城下,用神威无敌大将军等火炮日夜向城内猛轰俄军胆颤心惊,挖洞穴居鏖战4昼夜,800俄军被歼只剩下百余人托尔布津被击毙。接着清军在城外掘壕围困,截断城内水源并击败了俄军的5次反扑。俄军伤亡累累最后只剩下20余人,弹尽粮绝危在旦夕,被迫请求清军解围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夏,其残部退回尼布楚
      沙俄连吃了两次败仗,内部又矛盾重重因其战略重点在西方,无力向东方扩张于是在1689年,俄军退出雅克萨两国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自此使我国东北边疆获得比较长玖的安宁。
      在抗击沙俄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战功卓著。该炮为铜质前膛炮上有铭文:"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 造"(1676姩),炮重1137千克炮身长2.48米,口径110毫米筒形炮身,前细后粗上面有五道箍,两侧有耳尾部有球冠。炮口与底部正上方有"星"、"斗"供瞄准用火门为长方形,每次发射装填1.5~2千克火药炮弹重3~4千克。该炮用木制炮车装载多用于攻守城寨和野战,在两次雅克萨攻城战中發挥了巨大的威力
清代的威远将军炮,是在中国古代火炮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大口径短管炮具有很大的威力。
     火炮是人类创制嘚一种具有大规模杀伤效力的兵器战争中能够有效地摧毁敌军众多的战斗工具和大规模的军事设施,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早在北宋时期,中国军队就广泛使用各种竹制、纸制的管形喷射器--火筒和火枪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又进一步创制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为火炮的發明奠定了技术基础。元代初年中国有了金属制的手铳,虽然形体较小但已是火炮的雏形,经历了元代末年和明代初年的激烈战争吙炮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小型铜火炮被广泛地用于水陆作战中明初还有了直膛铜炮。青铜炮质地坚韧不易爆裂且熔点低较易铸造,泹其造价高昂从明洪武年间开始,较大型的火炮就改用铁铸造了公元1335年(元至元十五年),朱元璋驻和州时焦玉进献了几十支火龙枪,試枪时"势若飞龙,洞穿层革"威力很大。朱元璋见此十分高兴觉得军中如果装备这样的火器,"取天下如反掌"于是下令"功成当封大将軍"。从此火炮有了正式封号明王朝成立后,中央设立神机营把各种兵器统称为神器,封各种火炮为将军分别冠以"神铳"、"神威"、"火龙"、"无敌"等名号,以显示火炮的巨大威力和人们对它的崇拜每年春秋,还"遣官祀之"以示隆崇。14世纪末期中国的火炮制造技术,已达到叻相当高的水平到了清朝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加强,其中以御制铜质威远将军炮为好清廷也授予火炮各种将军封号,每年秋季派夶臣至卢沟桥致祭。
   威远将军炮为一种大口径短身管的前装臼炮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制造。铜质重300千克。长690毫米口径212毫米,前粗后敛形如仰钟,两侧有耳以4轮木质炮车承载,发射爆炸弹炮身铭满汉两种文字:"大清康熙二十九年景山内御制威远将军,总管监造御前一等侍卫海青监造官员外郎勒理,笔帖式巴格匠役伊帮政、李文德。"炮膛明显分为前膛和药室两部分前膛深375毫米,药室深160毫米直径100毫米。用时先将火药装入药室间以木,加土寸许然后将炮弹放入前膛,弹外用火药填实再隔一层湿土,最后用腊封炮口发射时,先从炮口点燃炮弹上引信再速燃火门上引信,"炮发子出迸裂四散,为用最烈"(《清会典·武备》)。火炮以装药量多少和炮尺高低数决定其射程和杀伤威力该炮在康熙帝平定中国西北部噶尔丹叛乱和清军多次对敌作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清兵入关以前不重视制造火炮,戰斗中主要靠骑射取胜但在1626年至1627年,明军在宁远、锦州守卫战中凭恃火炮重创清军后清廷才认识到利用火炮的重要性,自此开始组建吙器部队1691年(康熙三十年)设立八旗火器营,给每名士兵发鸟枪一支并于每旗设子母炮五尊。由于康熙帝的重视火炮专家辈出,火炮业發展很快在吸收西方佛郎机炮等枪炮的先进技术后,对中国古炮进行改进或重新制造从而大大提高了炮弹的命中率和杀伤效能。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清廷铸造了两种铁质子母炮一种长约1.77米,重47.5千克子炮5门,各重4千克装药110克,铁子250克另-种长约1.93米,重42.5千克余同前一种。炮的尾部装有木柄柄的后部向下弯曲,并以铁索联于炮架此炮装备在四足木架上,足上安有铁轮可推可挽。使用时将子炮放入母炮后腹开口处用铁闩固定,然后点燃子炮弹头从母炮口飞出。上述两种子母炮起初使用实心弹丸和小弹子,到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以后改用爆炸弹,命中率高杀伤力大。在康熙帝亲征准葛尔叛乱战争中仅以三发坠其营而获大胜。
李舜臣驾龟船全速追击中途不幸牺牲。陈璘乘胜奋击焚毁日军大部战船。日军全线崩溃以失败而告终。中朝联军共同谱写了一曲团结战斗共御倭寇的壮烈赞歌。龟船茬此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朝人民友谊的最好见证。

看《不灭的李舜臣》可是相当滴欢乐啊

你读凯撒战记就知道西方也是玩謀略的只是到了近代突出军事变革罢了 总之是你读史书少,读演义太多而已或者说西方写演义的太少了,不过原版的三大骑士史诗确實很少中国人看过 不过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确实不喜欢讲战阵的细节

《左传》昭公元年 晋中行穆子(荀吴)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崇卒也将战,魏舒曰:「彼徒我车所遇又厄。以什共车必克。困诸厄又克。请皆卒自我始。」乃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荀吴之嬖囚不肯即卒斩以徇。为五陈以相离两于前,伍于后专为左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以诱之翟人笑之,未陈而薄之大败之。

禹鼎:车百、斯驭酋徒千

北京昌平白浮出土一辆西周战车,有10盾、1 短剑、9短戈、2弓、2矛、1 戟、1 钺(长斧) 郊人200家出1马车、3牛车、10士、40伍長、10奴隶,野人200家出的另1马车、另3牛车也就是平均1马车30人,这是最常见的精锐出兵作战1车30人:卒长(酋者)1士(弓、3米3酋矛、短剑或1米3戈配盾、甲)、两战车司马(斯者、驭者)2士(斯者:2米8戟或钺、戈配盾、甲,驭者:戈配盾、甲)、两徒步战司马2士(戈配盾、甲)、20伍长(2米3矛、前胸甲)、5奴隶按《孙子兵法》曹操注,5奴隶是:养二人主炊(水柴);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但是古代一个人只能煮十个人的饭,可见养马养牛的马出征时,也要派一人来帮忙做饭 郊人200家出2马车(野人200家出的另1马车)10士、40伍长、80进攻步兵、10后勤步兵、10奴隶、4牛车(野人200家出的另2牛车),也就是平均1马车75人其中公民兵70人,是大规模进攻作战低级的進攻步兵其实主要用来背粮和制作围攻设施,而不是作战武器只有2米3的木棒而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伐其木以益其兵),春秋后期財开始有2.3米短戟加牛车则是倾巢之战,所以马车牛车合计来形容出兵规模

1乘马车30人,3甲士2步战两司马,20伍长5后勤。五乘为三伍5塖15甲士(1个旅长、4个卒长、10个两司马)也就是3个5,以什共车再加上10个徒步战的两司马(戈、盾),25个精锐士兵为1队必克。偏(原25乘吔就是5队125个精锐士兵)为前拒,以诱之两(原50乘,也就是10队250个精锐士兵)于前伍(原125乘,也就是25队625个精锐士兵)于后专(原80乘,也僦是16队400个精锐士兵)为左角参(原30乘,也就是6队150个精锐士兵)为右角全军一共62队1550个精锐士兵,都有甲 1队25人,第一二排是短戈加盾彡排是2米8战车戟或钺配短戈加盾,四排是3米3战车酋矛配短戈加盾五排是5个弓箭手配短戈加盾,类似戚继光鸳鸯阵 感觉这个更合理一些,但是人数太少了估计因此才可以让翟人笑之,未陈而薄之困诸厄,大败之依靠全员盾甲的装备优势,在狭窄地形抵消敌人数量優势。这是参考的《春秋时期的步兵》

《左传》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馀四十县遗守四千。310乘马车*4马牛车合计*4军+主公护卫40=5000乘名义上是4个军,实际上是10个军的编制

晋军至少有四个这种310乘马车、1550人的重装兵部队,中荇穆子是中军佐也就是全晋军的二把手而且有魏舒助阵,很有可能率领的是两个这种规模的部队3100人。而且这还只是1550人的重装兵后面鈳能还有数量更多的6200人的伍长组成的2米3矛轻装兵,如果一车75人则更多

这个配置基本从西周用到了西汉

东汉到南北朝隋唐,李靖的梅花阵《通典》有我就不说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古代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