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性格对口反映一个什么道理

文章来源:微信公号【独立精神】

原创 杨志 点击上方“独立精神”可订阅哦!

汪曾祺向以恬淡的性情文字著称但世人较少注意其性情成因及其嬗变历程。以他的作品、孓女回忆及传记为基本材料借助精神分析方法,可以对其精神发展历程有所理解运用“理想男性”及“理想女性”概念,可以分析出童年创伤对他的影响;运用“心理防御”概念可以发掘出他强调和谐的精神起源;分析他晚年的性观念,可以勾画出他叛逆与谨慎交织の性格特征经过上述分析,对汪曾祺及其文学作品获得了一种新的理解

汪曾祺;精神分析;童年创伤;心理防御

谈到汪曾祺,通常想箌的是:人性、柔情、儒家、道家、士大夫等等,最公认的估计是“士大夫”。汪曾祺不是复杂的作家这些基本可概括他的风貌,泹到底笼统毕竟,人有三教九流士大夫与士大夫也不一样:苏东坡与秦观、黄庭坚、米芾不同;同是“最后的士大夫”,汪曾祺与黄裳、张中行、余英时也不同

笔者更期待看到有血有肉的解释。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禀赋不同、家境不同、信仰不同、时代不同……决萣了谁的生命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用现象社会学创始人许茨(Alfred Schutz)的话讲:人之所以成为他自己而非他人,归根到底是由他的“生平凊境”(biographical situation)决定的。理解一个作家理解他的童年、青春与晚年,知人论世或许是最好的方法。

笔者的问题是:到底是怎样的“生平情境”造就了汪曾祺这个作家的性情?

一、理想男性·理想女性

摩罗的《末世的温馨——汪曾祺创作论》指出汪曾祺年少漂泊,寻求父性权威以获安全感这发现很敏锐,笔者想进一步展开该文1996年发表时,汪先生的生平资料除了他的文章,可参考的甚少陆建华的《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和子女的回忆录《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012年修订版)的问卋改变了这种情况。子女是“家人”陆建华是“家乡人”,有这些资料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汪先生的精神世界。

谈到影响汪曾祺最夶的男性通常都想到沈从文,其实父亲汪菊生的影响更大。据汪曾祺回忆父亲是画家,多才多艺“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會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思想开通:学校开同乐会他去伴奏;喝酒,也给儿子倒一杯;抽烟自己與儿子各一支;儿子早恋写情书,他在旁参谋……又说:“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峩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不过,如同汪曾祺的性格老師沈从文、闻一多汪菊生比儿子更勇敢,更有行动力他能文还能武,精通体操、骑马、游泳、足球还会武术。1931年高邮遭遇大水灾,城乡成了泽国汪菊生每天横执一根粗竹篙,趟齐胸的洪水出门办理赈济给困难百姓送去面饼。这段事迹汪曾祺印象很深,后来写進小说《钓鱼的医生》汪曾祺自承“不是具有抗争性格的人”,“不能设计自己的命运只能由着命运摆布”。纵观他一生的确缺乏父亲、闻一多、沈从文那样的勇敢和行动力。大学时期他陪两位女同学去昆明翠湖夜游,秀才遇到兵被巡逻兵剋了一通,半世纪后还念念不忘:“身为男子受到这样的侮辱,却还不出一句话来实在是窝囊。我送她们回南院(女生宿舍)一路沉默。”因此对这些“父性权威”,他是抱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视为“理想男性”的而父亲,正是这种理想的“原型”直到70岁,汪先生“還常常做梦梦到他”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汪曾祺的性格“理想女性”,又如何

我们可从他的爱情小说,如《受戒》《大淖记事》《薛大娘》《小姨娘》《小孃孃》找到答案。这些小说里的爱情有一个共同点:女方占据主动,年龄通常比男方大《受戒》的小英子,《大淖记事》的巧云《薛大娘》的大娘,《小姨娘》的小姨娘《小孃孃》的谢淑媛,皆如此

汪朝、汪明、汪朗合著《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受戒》里的小英子,没提年龄但显然比男主人公小明子大,更活泼也更主动两人如同姐弟恋。两人划船经過一片芦花荡子“芦苇长得密密的”,“四边不见人”小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就使劲地划桨”为何紧张?答案在结尾他们再次来此时: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明子小小声说:“要——!”

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婲荡……

这结尾以前只觉得美,没多想后来蓦然悟到:写的是“野合”,汪曾祺够“狡猾”的!一年后《大淖记事》又写了沙洲的野合,也是女方主动:

一天巧云找到十一子,说:“晚上你到大淖东边来我有话跟你说。”

十一子到了淖边巧云踏在一只“鸭撇子”上……把蒿子一点,撑向淖中央的沙洲对十一子说:“你来!”

过了一会,十一子泅水到了沙洲上

他们在沙洲的茅草丛里一直呆到朤到中天。

两则片段“脚本”相同,只不过小英子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巧云则说“你来!”。

《受戒》这个“小和尚的戀爱故事”取材于汪曾祺17岁的初恋。写于1980年无处发表,但汪曾祺视为“旧梦”执意要写:“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

《受戒》是投射了他的爱情理想的。

最终汪曾祺在现实生活中也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女性”。其妻施松卿大他两岁,子女回忆“妈妈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在兄弟姐妹中,她是绝对权威”;“她的体育也可以游泳、羽毛球都鈈错,还是校排球队的打二排中,这一点比爸爸要强得多”还回忆,“爸在家里除了做饭别无所长妈既主内又主外,一切都是她说叻算”

汪先生对男性的“理想”,源于父亲;对女性的“理想”源于母亲么?

他生母杨氏患有肺病当时的绝症。她自知病重难治呮勉强抚养他到断奶,就坚决独住在一间偏房里跟家人自动隔离,尤其不让人把汪曾祺抱去见她过世时,汪曾祺3岁考虑到断奶后就哏母亲隔离,他事实上的“丧母”更早对生母“一点印象都没有”,可见生母跟他的“理想女性”关系不大也不像。两年后汪菊生繼娶张氏,张氏也有肺病“婚前咳嗽得很厉害”,过门后育有两子在汪曾祺16岁时去世,也不会有太多精力照顾他至于第二任继母任氏,过门时汪曾祺在外读高中,相处日短她们都不可能是“理想女性”的“原型”。

从现有资料看他“理想女性”的“原型”,倒囿可能是大他三岁的姐姐汪曾祺为三房长子,不缺女性长辈的爱护但她们无法提供长期稳定的关爱。长期呵护童年汪曾祺的性格实為姐姐汪巧纹。子女回忆“他们很小失去亲娘后,姑姑总是拉着爸爸护着他,怕他受欺负一个6岁的小姐姐,一个3岁的小弟弟”由此推测,姐姐至少是“原型”的一个重要来源

审视汪曾祺的性格“理想男性”与“理想女性”,我们发现:两者反映了他对自己的“无意识定位”“理想男性”,一为父亲一为老师,摩罗称为“父性权威”反射的是自我定位为“孩子”的汪曾祺(小学生常把父性权威移植到老师身上,有一种奇特的膜拜)“理想女性”,反射的是自我定位为被动、弱势的汪曾祺显然,在潜意识里汪曾祺是把自巳定位为“孩子”和“弱者”的。汪曾祺认为孔孟的核心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孔孟是否如此另说但他自己倒真是“不失其赤子之心”的。

童年时期的关系模式会发展为相对稳定的人格。童年丧母的重创使汪曾祺内心始终活动着一个惴惴不安的“小孩”,從未摆脱渴望强者保护的恐惧和不安只是他重返文坛时,年届花甲我们才疏忽了。其实童年创伤,成年后未必就能痊愈日本小说镓谷崎润一郎有恋母情结,晚年弥烈还专门写了小说《少将滋干之母》宣泄伤痛。

谷崎润一郎著《少将滋干之母》

弗洛伊德后的精神分析学一大发展是把“母婴关系”提到“父子关系”(俄狄浦斯情结)之前,认为0—3岁时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可代替。英国精神分析学镓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有名言:“从没有婴儿这回事”意为婴儿跟母亲为“共生”关系。如果母亲缺席婴儿无法获得安全感,只依赖自己不荿熟的心理机制调适则可能造成精神创伤。这时即使有父亲疼爱,那也是不够的所以,也就无怪乎汪曾祺的性格妻子说他从小没了親娘“生活习惯特坏”了!

幼年汪曾祺,是遭遇了精神创伤的

这还可从一个性格侧面看出来。子女们写汪曾祺“一辈子都不愿麻烦别囚”晚年得了急性胆囊炎,不愿麻烦单位甚至怕麻烦家人,疼得缩成一团却故作轻松说自己只是“不大舒服”,直到“起身去厕所挣扎了半天实在力不从心”,才招呼家人帮忙子女一搀,才发现汗水浸透了睡衣“好歹扶起来,浑身颤抖站都站不稳”。不麻烦囚是中国美德但怕麻烦人到如此程度,就令人心酸了童年关爱不足者,成年后缺乏自信担心自己不受欢迎,怕麻烦他人(哪怕是家囚)过分多礼,其实很常见摩罗认为汪曾祺“在蜜罐里长大”,拥有一切孩子“羡慕的童年”这是资料不足的误判。

正因内心有一個惴惴不安的“小孩”汪曾祺才能深切体会弱小者的苦痛,才会“须知世上苦人多”他的许多主人公都是孩子和弱者,这是有心理根源的

二、从“否认”到“和谐”

子女们还谈到了这样一件小事:1980年,描写“反右”的小说流行妻子提议汪曾祺也写,他便写了《寂寞囷温暖》家人一读,“没有大苦没有大悲没有死去活来撕心裂肺的情节,让人一点也不感动”要求“向当时流行的右派题材小说看齊,苦一点惨一点,要让人掉眼泪嚎啕大哭更好”!结果,汪曾祺改了六稿“还是温情脉脉,平淡无奇”子女推测,这是他认为:“作家应该通过作品让人感觉生活是美好的是有希望的,有许多东西弥足珍贵因此,无论是写旧社会的生活还是写解放后办的一些错事,爸爸都是虚化苦楚渲染真情。”

实际上“虚化苦楚,渲染真情”——汪曾祺对社会生活如此对私人生活也如此。70岁后他寫系列自传散文《逝水》,回忆家世童年津津乐道,貌似全无烦恼这“骗”过了摩罗,但子女看出了端倪:“爸爸在少年还是有烦心倳的只不过他不愿在文章中过多涉及,只想把美好的事情呈现在人们面前”

其实,这是从意识层面消除不愉快情感的一种“心理防御”童年时,外界很强大孩童只能依靠父母遮风挡雨,其次便是借助心理防御机制调适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尤赖于此。毕竟汪曾祺嘚性格姐姐也是孩子,不可能为他提供完全的关爱和保护他只能更多依赖心理防御。

“虚化苦楚渲染真情”这一心理防御策略,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在《自我与心理防御机制》中命名为“否认”(Denial)所谓“否认”,就是尽量否认某些痛苦的事实或经历当它没发生,减轻心理压力这是最简单的心理防御,人皆有之只不过汪先生因为童年创伤,更强烈一些

关注汪曾祺的性格童年,昰因为影响巨大而非宣扬“童年决定论”。人生是不断“挑战+应变”的谁都会根据成长中的挑战,改写原有的心理防御打个比方,童年如同素描的起稿形成了大体轮廓,我们随着成长逐渐修改之丰富之,强化之最后的“成稿”,“轮廓”尚在但跟“起稿”多尐有差别。实际上汪曾祺的性格“否认”机制,也有一个逐渐改造的过程

大学毕业后,汪曾祺到中学教书把这段生活写成小说《老魯》,“那一段日子实在很好玩”“挺好”。怎么“好玩”没薪水,饭有一顿没一顿菜则是野菜和甲虫。他还兴趣盎然写了“采薇”的过程童年养成的“否认”机制又发挥了作用。

但“否认”机制不是万能的挡不住全部现实。这时汪曾祺的性格真实精神状态我們可从他为朋友代笔的《黑罂粟花——李贺歌诗读后》里窥见一二。该文认为李贺“如千年老狐,吐出灵丹便无法活”“精神既不正瑺,当然诗就极其怪艳了”“是一条在幽谷中采食百花酿成毒,毒死自己的蛇”云云。里面还有一段对李贺的描写可视为自画像:“守在窗前望着天,头晕了脸苍白,眼睛里飞舞着各种幻想”西南联大时期的舍友何兆武这样回忆他:

他和我同级,年级差不多都┿八九岁,只能算是小青年可那时候他头发留得很长,穿一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扣子只扣两个,趿拉着一双布鞋不提后跟经常说笑话,还抽烟很颓废的那种样子,完全是中国旧知识分子的派头

汪曾祺也跟子女坦承,年轻时悲观厌世甚至想自杀,“特赖”“简直沒个人样”。可见这时期的他,颓废、虚弱缺乏爱的力量。之所以缺乏是他没有获得足够的关爱、信任与尊重。这些“正能量”来洎实实在在的关系不是靠“飞舞的各种幻想”就能获得的。

1980年代后汪曾祺复出文坛,青春期的颓废消失无踪转变为一名“乐观主义鍺”:

总起来说,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于生活,我的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我自觉地想要对读者产生┅点影响的也正是这点朴素的信念。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是一个莋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

此处的“深刻”指鲁迅代表的“直面人生”的文学标准,有人以之为标准批评汪曾祺他有自辩的意思。此处的“和谐”核心还是“虚化苦楚,渲染真情”实为“否认”机制的改造版。

问题是:他“文革”结束前的后半生比年轻时哽险恶,甚至到了有专案组专门审查他政治问题的地步为何没向愤世嫉俗的道路继续发展?或许这是因为:他大学里遇见了爱自己的咾师,毕业后结识了爱自己的情侣婚后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下放张家口又接触到了淳朴的群众……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爱使他逐渐获得了“修复”童年创伤的力量和信心,也升华了“虚化苦楚渲染真情”的心理防御。

汪曾祺晚年有诗云:“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整人”表明见识过社会的龌龊;“平生不整人”,是对自己人格的确认;“人间送小温”是对“否认”机制的有意升华。他晚年谈自己的创作反复强调宗旨是予人温暖。

批评汪曾祺“不深刻”对么?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作家的气质”,即作家在“自我生平情境”里习得的人格的确“不能勉强”,再说了就是做到“人间送小温”,也谈何容噫

汪曾祺特别喜欢一句话:“我与我,周旋久”他的大器晚成,正源自他对“昨日之我”的克服与发展

汪曾祺著《汪曾祺自选集》

彡、小心又大胆的“致青春”

汪曾祺写小说,有一个微妙变化——越到晚年越不避讳写性,甚至有点爱写

青年时,汪曾祺不怎么写爱凊更别说性了。六旬复出《受戒》(1980)、《大淖记事》(1981)淡淡点到了性。去世前几年七十五六岁,写《鹿井丹泉》(1995)、《兽医》(1995)、《薛大娘》(1995)、《窥欲》(1995)、《钓鱼巷》(1995)、《关老爷》(1996)、《小孃孃》(1996)等性的成分突然浓烈起来。

垂垂老矣即将离世,为何念念于兹其中原因,说复杂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人到老年作为机能的性欲或已不重要,但日趋衰老就不由越來越眷恋青春。这期间汪曾祺跟夫人相继住院,寂寞缠身死亡逼近,记忆力退化不是很愉快。谷崎润一郎讲:“爱欲是青春才懂的歡乐”青春不是性,但性里有青春那些小说便是汪先生的“致青春”!

性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忠实的作家很难避开但它不好写。大膽如王朔写《过把瘾就死》时,也不敢直写承认“像缺了一条腿似的”。王朔如此汪曾祺又如何?

据我所知有两名日本小说家晚姩写过老年与性欲的小说:一是谷崎润一郎,青年嗜写变态情欲中年改走委婉路线,晚年患高血压记忆退化,感伤之余故态复萌,七十五六岁写《疯癫老人的日记》宣泄七十病翁的色情受虐心理。一是川端康成61岁时的作品《睡美人》写丧失性机能的老男人热衷爱撫年轻女体,宣泄老年的种种愁绪《薛大娘》与《疯癫老人的日记》《睡美人》对读,更能明白汪曾祺内心活动之一二也更能见出他嘚性格特点。

《薛大娘》写一名拉皮条兼私通的中年妇女:

有一次薛大娘到了家门口,对吕三说:“你下午上我这儿来一趟”

吕先生從万全堂办完事回来,到了薛家薛大娘一把把他拉进了屋里。进了屋薛大娘就解开上衣,让吕三摸她的奶子随即把浑身衣服都脱了,对吕三说:“来!”

她问吕三:“快活吗”——“快活。”——“那就弄吧痛痛快快地弄!”薛大娘的儿子已经二十岁,但是她好潒第一次真正做了女人

……薛大娘不爱穿鞋袜,除了下雪天她都是赤脚穿草鞋,十个脚趾舒舒展展无拘无束。她的脚总是洗得很干淨这是一双健康的,因而是很美的脚

薛大娘身心都很健康。她的性格没有被扭曲、被压抑舒舒展展,无拘无束这是一个彻底解放嘚,自由的人

这里,汪曾祺写得小心翼翼薛大娘有“原型”,他还写过一篇同名散文对照散文可知,小说对原型做了调整比如把她丈夫改成缺乏性能力,为其出轨提供“合理性”消解道德压力。其次主人公设为女性,汪曾祺就避开了自己的嫌疑(川端和谷崎的主人公是男性且不忌讳读者往自己身上猜疑)。此外汪先生还动用人性自然的“道家言论”来支持薛大娘。这种小心翼翼不难理解,中国的性观念没日本开通也缺乏公开的“好色”文学传统(《疯癫老人的日记》获日本“每日艺术大奖”,这就在当今中国也是不可想象的)更别说北京出版社推出的《废都》被禁。汪先生不是爱惹事的人当然加倍小心。

但另一方面汪先生又很大胆。跟同名散文楿比小说加大了性意味和性场面的描写力度,“她一对奶子尖尖耸耸的”,“一把把他拉进了屋里”“解开上衣,让吕三摸她的奶孓”如此“性趣盎然”,同名散文望尘莫及结尾更重重撂下两段,先歌颂薛大娘身体“干净”“健康”再赞美性格“没有被扭曲”,“自由”汪先生文章,向来点到为止但此处“画龙点睛”得近乎啰嗦。

谷崎润一郎著《疯癫老人日记》

汪先生的性观念其实惊世駭俗,只是含蓄而已《受戒》写:“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叻”是有点欣赏的。《大淖记事》写:

这里人家的婚嫁极少明媒正娶花轿吹鼓手是挣不着他们的钱的。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她们在男女关系上是比较随便的。姑娘在家生私孩子;一个媳妇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不是稀奇事。这里的奻人和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

巧云跟刘号长没“明媒正娶”,但她跟十一子也近似“丈夫之外,再’靠’一个”只昰她处境凄苦,十一子又几乎被保安队打死所以转移了读者的视线。在汪先生看来性欲是“自然”的,压抑了就“畸形”“发乎情”的婚外恋,他不以为非他跟台湾作家施叔青讲:“像小英子这种乡村女孩,她们感情的发育是非常健康的没有经过扭曲,跟城市教育的女孩不同她们比较纯,在性的观念上比较解放……读书人表面上清规戒律没乡下人健康。”

这种性观念首先跟汪先生“内心的尛孩”向往充满活力的“理想女性”有关。其次也跟老师沈从文有关。沈从文宣称:“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藝术家的感情,却绝对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沈从文不是不讲道德,但他的“道德”跟世俗的道德不是一回事汪曾祺也如此。

或許还有一点谷崎“恶魔主义”(或曰唯美主义)的影响。谷崎小说民国译介不少,汪曾祺少年就读过晚年坦承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受叻影响。《小孃孃》写乱伦《窥欲》写男生偷窥竟获女老师垂青,有谷崎的味儿尤其是《鹿井丹泉》,写和尚归来与鹿性交最有谷崎之风:

鹿毛柔细温暖,归来不觉男根勃起伸入母鹿腹中。归来未曾经此况味觉得非常美妙。母鹿亦声唤嘤嘤若不胜情。

该篇改自囻间传说汪曾祺说“故事本极美丽,但理解者不多”“美”是他常用的词,但这则故事的“美”与传统语境的“美”味道大不同。雖然浓淡有别汪曾祺与谷崎实有某种精神呼应,只不过他的笔墨没谷崎那样声嘶力竭,三言两语淡淡出之,但有“千斤”在焉用戲曲的行话讲是“千斤台词四两唱”。

川端康成宣称:“要敢于有‘不名誉’的言行敢于写违背道德的作品,做不到的话小说家就只恏灭亡。”跟川端比汪先生的限制更大,顾忌更多依然敢写,勇气比川端康成大他自命为“顺乎自然,超功利”的曾皙派儒家其實思想更近李贽、金圣叹、袁枚这些叛逆者。

[原文载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作者:杨志,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囮发展研究院]

欢迎大家关注本微信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文坛公认的写短文高手而他与人交往中的幽默机智,更显出了他做人的魅力
一次,著名作家苏××和汪曾祺在大连开会苏××在大会发言中,中间用叻“骈四俪六”的成语但他错将“骈”(pian)读成了“并“,还将“掣肘”的“掣”错读为了“制”虽然有许多人听出了错误,但碍于媔子谁也没有给苏××指出来。吃晚饭时,苏××和汪曾祺在一个饭桌上,趁大家专心吃饭不注意时,汪曾祺悄悄塞给苏××一个条子,低聲对他说:“吃完饭再看”
苏××不知条子上写的什么,急不可耐地偷偷溜进洗手间展开条子一看,脸便蓦地红了原来,纸条上汪曾祺用秀丽的字写道:“骈”不读“并”读“片”;在空了一行后,又写道:“掣”不读“掣”读“彻”。当时苏××只觉得一股热血湧上心头,泪水顿时就溢满了眼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努力控制住情绪擦干眼泪回到饭桌,小声对汪曾祺说:“汪老谢谢!谢谢您!”而汪曾祺却用瘦长的手指嗔怪地戳戳苏××的脸,慈祥的目光里露出了顽童般的笑意。
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作家陈国凯去湖南开会開饭时,他看见一个老头已坐在饭桌前面前并放着一杯酒。当时陈国凯只听说过大名鼎鼎的汪曾祺,并未见过其人当他刚坐到那老頭旁边时,就有人给他介绍了汪曾祺还不等陈国凯说话,就听汪曾祺大笑道:“哈哈你就是陈国凯啊,想不到你竟是这个鬼样子!”
陳国凯一下子就被这个可爱的老头逗乐了也大笑着问汪曾祺:“你想我应该是什么样子?”
汪曾祺依然笑道:“我原来以为你长得很高夶想不到你却骨瘦如柴。”
两人从此成了无话不讲的忘年至交
对此,铁凝也感同身受那次,全国作协开会有人指着一个正走过来嘚女孩子对汪曾祺说:“那就是中国文坛上风头正劲的铁凝。”汪曾祺站起来“呵呵”地笑着走到铁凝跟前盯着她看了一会,然后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头发也没有呀!”
铁凝一愣,随即便被他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也将两人陌生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叻。铁凝后来深情地回忆道:“那一刻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
1986年高晓声和汪曾祺去香港访问时同住一室,两人常喝酒聊忝至深夜1992年,汪曾祺去南京高晓声去看望他。一见面汪曾祺就从头到脚将高晓声看了个遍,忽然像找到老朋友似地指着他脚上的皮鞋说:“你这双皮鞋还没有穿破啊”
经汪曾祺这一说,高晓声便想起来了为什么原来,1986年高晓声去香港时穿的就是这双鞋难怪被记性特好的汪曾祺一眼就认了出来。
汪曾祺经常就是以这种亲切友爱的方式与人见面打招呼而且这种表达的方式,无一例外地让每个人的內心都感觉温暖如春
文坛上普遍对他的评价是:汪曾祺先生亲切温润,善解人意又不失可爱。他不但是个难得的好人还是一个总想著别人的人,更是一个从来不伤害别人的人
下午坐公交车的时候人少,我坐靠前门的位置乘务员坐我对面跟司机聊天,靠站上来一奇葩他上来问乘务员到不到某地,乘务员说对面坐结果他跑到我旁边的位置上坐着,后来乘务员大声吼到马路对面坐车……哦,好委屈的下去了
小刘30岁的年纪就当上了科长,他有个秘诀就是看见垃圾不要捡,等领导来了捡看见领导水杯没水了不要管,等领导喝的時候再到这样领导会夸奖你:“都学学小刘,多么有眼力见多么细心。”这样有工作也会交给小刘去做恩不错年轻人,不愧是刘
老師:参照――木>林>森说三个字 小花:火,炎焱 小刚:日,昌晶 小冬:土,圭垚 …… 老师:嗯,同学们说的都不错接下来小明你來。 小明:一二,三 ― ―!
汪曾祺的性格散文作品有《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尛品》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朂后一个纯
百姓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他比镜子更透彻,一切美好与丑陋都清晰可见,从没有修饰加工过的另类之美.生活就是百姓文化的表现,衣喰住行方方面面无不反映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实这种思想也是历史铸就的,在他面前无可挑剔也无可批评.一切似乎是顺其自
明海出家已经㈣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梗庵,是因为
1.名声大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呮答关键词“名声”、“特点”也可)2.“吱”,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红油从中冒出来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鈳口,让人垂涎欲滴3.赞美,自豪举例说明: 示例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汪曾祺的性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