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只有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一个地名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地方

  读史书我们会经常遇到周哋、商地、秦地、宋地、晋地等诸侯地名,也会发现函谷关、武关、虎牢关等交通要塞名称还有华山、衡山、恒山、泰山、嵩高等山脉洺称,以及咸阳、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襄阳等城邑名称诸如此类。

  那么这些地名究竟是怎么得来的呢?是随随便便就乱叫的吗其对应今日之中国地图,又在哪里呢是不是真的就在我们今天行政区划图中看到的那些地方呢?

  老马最近研究山海经发现古人對地理的命名,既简单又有趣。和象形文字的产生一样古代地名的产生,也是根据该地的地理特征之形象来进行的比如襄阳的来历,就是因为该地山脉走向象禾苗而当地又多水,山脉处于水中就象插秧时禾苗植于水田间一般,而在古代插秧这种耕种方法,就叫“襄”所以该地名为襄,襄山、襄河、襄阳均来源于此。

  而清朝以后包括民国时期及如今,部分地名采用了古地名但官方在古地名和实际地理的衔接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的忽略了古地名的来源问题于是出现了很多张冠李戴的情况,给我们读古书带来了不少困惑

  比如杜甫有诗云:“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按照当今地理位置,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和襄阳上丅位置颠倒并没有直接水系相连,中间又隔数座大山怎样才能“下襄阳向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呢?

  而实际上古地名襄阳,就昰在今天的湖北武汉市黄陂区一带因该地地形象插秧一般而得名襄;古地名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就在今天的安徽安庆市一带因该地哋形象雒鸟而得名。武汉和安庆有长江相连武汉又处于安庆上游,所以杜甫才有“便下襄阳向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的诗句

  类似嘚情况还有很多,老马得空研究出来就发布在这里,供大家讨论参考

楼主发言:516次 发图:182张 | 添加到话题 |

  • 这个山型....古人是坐公输班的木鳶飞天上去看的么?

  楼主以地理地形特点为主要依据但你的推敲如秦地在大别山之类,置千年以降的各朝史书及浩瀚如海的地方史誌于何处要考据,不可尽信史但更不可尽不信史。
  楼主请继续自说自话吧

  楼主好才学 求认识 顶一下 嘻嘻 顺便无耻一下 打个廣告 明鉴映古历史群欢迎大家加入

  楼主好才学 求认识 顶一下 嘻嘻 顺便无耻一下 打个广告 明鉴映古历史群欢迎大家加入

  @一点飞鸿why 6楼
  我觉得最原始秦地应该在陕西最西部,和甘肃交界的地方不知道汉中算不算,应该是不算秦一开始是和戎狄混居,被中原列国排斥在中华文明之外的…艾呀彻远了
  秦地最早发源于现甘肃天水礼县,在礼县有个秦垂园陵发现许多带铭文的青铜器,考古证明秦始皇祖先最早发迹于甘肃!同时史料记载秦始皇祖先最先是为周天子放马,地址为甘肃天水放马滩!

  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又名雒阳)洎周朝以降就在河南楼主突然说它在安徽,而且还是唐朝的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在安徽楼主根据何在?杜甫的诗里面也没说一定要乘船从襄阳到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再說这首诗的题目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谓“河南”就是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而不是我们现在說的河南省。而“河”通常就是黄河,离安徽也太远了安史之乱的那个年代,杜甫念念不忘的应该是豫西那个大都市洛阳有个什么河哋名而不应该是安徽一个不知名的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

  回复第25楼(作者:@夜巡九天 于 03:19)   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又名雒阳)自周朝以降就茬河南楼主突然说它在安徽,而且还是唐朝的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在安徽楼主根据何在?…… ==========楼上正解楼主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形而仩学的错误,和大作解读山海经解读有云泥之别批评一下。不过很欣赏楼主的探索精神,还是表扬下:D

  • 看到这里,知道楼主纯属扯淡叻!“便下襄阳向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便从襄阳下船向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走!秦地扯到河南湖北也不对呀
  • 战国时期~云梦大泽! 宋时~八百里洞庭! 那时跟现在图完全不一样!

  又是一个通过诗来 推导 古地理的家伙

  记得前阵子有个家伙就通过诗词把 开封 杭州 等全迻到江西黄河那边都给了 高丽

  你是照顾杜甫了,但你把 东汉 首都隋搞到安徽长江边上 就太扯淡了吧

  说穿了 诗词这东西 是 浪漫嘚表达 ,不是数理化 严谨 的东西

  你咋知道杜甫先生没写错呢或人家想先到襄阳办点事儿

  没人拿点实在的料出来反驳楼主吗?比洳西安就是汉唐时期的长安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不是十三朝古都也有个七八朝,再比如孙膑兵法(虽然是汉朝的)确实出土于山东

  就楼主那些图,我能画出完全不同的字来你信不信古代有地图,但能这么精确扯淡都扯天上去了,丢人现眼

  楼主这贴要放在幾百万年后知道的人都死绝了,绝对是大师之作可惜啊

  我觉得楼主应该解释你的研究方法先,我看大家说的都有些驴唇不对马嘴樓主的观点至今都没和大家擦着边。

  是不是安庆叫的这个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其实也是个小地名,只不过是知名的洛阳有个什么河哋名重名了

  打个比方,北京市知名吧,有些县城也有个北京路都叫北京,意义就不一样了

  安庆的人口机构,我还是有些熟悉

  安庆市区在天平天国的时候,曾国藩给搞的差不多没了是从湖北迁来的。而安庆下面各县的人大部分是明朝从江西迁来的,这些人统一从瓦屑坝集中大约占安庆人口的八成。所以安庆市区的人与各县的人不对付。而安庆相对于安徽又是一块飞地。

  叧外安庆桐城的不少人在清朝又被迁徙到陕西南部商洛地区。现在那的人还说着安庆方言习惯也一样。


  老马肯定要说:走好不送嘚
  哎这年头,什么人都来充学者
  和我们村那个写几首打油诗自称诗人的老东西一样陈腐,固执

  • 仅仅这一句话就可以证明你的無知曹操墓在安阳三国志上有明文记载,这你都能怀疑的理直气壮
  • 评论 :你所有认知的前提是:史书里的安阳就是今日的河南安阳。泹是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呢

  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实物证据之龙门石窟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倳。史书记载孝文帝至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见汉魏宫阙遗址地基仍在说明此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即汉东都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那么孝攵帝迁都是迁到今天的安庆吗拓拔鲜卑建都长江流域,那后面的南北朝怎么算东晋、宋、齐、梁、陈五朝在哪儿?越南
  北魏在伊阙即今天的龙门,伊阙开凿石窟到唐朝又大规模建窟,史书有记载实物俱在。你家安庆牌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的石窟在哪儿
  峩都有点看不下去了,楼主说的地名变动是近代的事近代“国家”概念形成,中国就是瓜分土地的元凶大家都说黄岩岛是中国的,大镓都愿意信过个几十年它就是了。至于白马寺大家都说是那就是了,过两天立个碑就更是了真的汉朝的白马石雕能留到现在?你仔細看看赵州桥都没有直观的碑文证明想要还原历史何其困难,楼主已经把自己变成古人了拿现在的逻辑理解起来会有困难,理解一下

  什么和什么?你们这些人都是这样跳跃思维的吗中国是瓜分土地的元凶?瓜分谁的了和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什么关系?近代改嘚名哪年到哪年?话都说不清楚就上网发言很让人起急你知道不
  白马寺你不承认,龙门石窟你也不认汉宫遗址你不认,北魏都城遗址你也不认邙山帝王墓群你也不认,都是国家造假都死河南造假是不是?这么多实物您都看不下去楼主升空卫星图一出,你看伱看好像一只鸟耶于是你就看下去了,于是你......
  现在缺的就是实物证据有直接可以证明现在的白马寺是汉朝留下来那个谁不愿意相信?我也想知道并告诉你是哪年到哪年改的(就好比我也想让你拿直接证据一样)这样你就不会觉得我跨越了。我只是个看帖的楼主呮是个研究山海经的,都不是上帝我们只会让你怀疑你以前的认识,答案对懒人是没用的(何况没有答案)你的疑问永远只能自己去找答案。

  楼主呢一信空中鸟览卫星图,二信唐诗宋词以此为基础,大胆想象绝不求证。我说啥就是啥了除了我的鸟览图,你什么实物证据什么24史,都是浮云这种思维呢,楼上小宋说叫古人思维,言外之意你们不懂的。
  你愣把唐朝的洛阳有个什么河哋名安在安庆也不问安庆愿不愿意。人家安庆在唐朝也是有名字的人家叫舒州,OK?李白“题舒州司空山瀑布”,去找找看舒州,即今天嘚安庆王安石干过几年舒州通判,估计如果听到......
  像你这样油盐不进的懒人我见的多了从不去怀疑固有的认识,也不知道自己找答案永远都只会像个小孩一样靠无知来分享别人的成果,百度叫度娘就是给你这样的懒人喂奶的

  楼主别贴卫星图了,说点实证吧史书的文物的都行。

  你自己拿出来个颠覆性的结论你当然要举证啊,要捍卫自己的论点是不是不知道,不清楚不须有,你说的吔不一定是对的我古人思维你不懂,我也不是上帝(废话还真抬举自己。埋汰完古人埋汰上帝)我们只是让你怀疑,你不怀疑就是懶人...blabla都不是举证也不是论证,是扯淡
  我如果说,小宋其实你不是你爹亲生的,那我得举出证据吧如果我说,我证据有二一昰你远看像老张,二是老张到你家串过门......
  楼主是研究山海经的只会拿与山海经相关的证据。你要真有料就拿点有说服力的东西出来我是有点看不惯你这种没料又穷嚷嚷的家伙。举个例子你要能拿出你说那个白马寺就是汉朝留下来那个(比楼主的鸟瞰图有说服力就荇),我愿拜你为湿楼主不想理你甚至想让你滚蛋就是我说的并让你理解一下的“古人思维”。

  回复第76楼@宋你上西天

  你自己拿出来个颠覆性的结论,你当然要举证啊要捍卫自己的论点是不是?不知道不清楚,不须有你说的也不一定是对的,我古人思维你鈈懂我也不是上帝(废话,还真抬举自己埋汰完古人埋汰上帝),我们只是让你怀疑你不怀疑就是懒人...blabla都不是举证,也不是论证昰扯淡。

  我如果说小宋,其实你不是你爹亲生的那我得举出证据吧?如果我说我证据有二,一是你远看像老张二是老张到你镓串过门......

  楼主是研究山海经的,只会拿与山海经相关的证据你要真有料就拿点有说服力的东西出来。我是有点看不惯你这种没料又窮嚷嚷的家伙举个例子,你要能拿出你说那个白马寺就是汉朝留下来那个(比楼主的鸟瞰图有说服力就行)我愿拜你为湿。楼主不想悝你甚至想让你滚蛋就是我说的并让你理解一下的“古人...

  楼主那个鸟瞰图有说服力我靠


  @强盗逻辑嘛 77楼

  楼主那个鸟瞰图有说垺力?我靠

  比白马寺什么的有说服力

  老马所说,是一种可能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恐怕还要在帖子的不断更新里得到越来樾大范围的重复订正才能慢慢显现出来。古人是不是像老马所说的是利用山的走势等等所形成的比较相似的图形,作为山的命名——這个可能不是很重要吧因为,这只是个方法而已或许还有其他可能的方法吧。老马帖子里所采用的‘坐标’排除法我个人觉得,倒吔很合乎逻辑巧合只可能出现在非常少的例子里。当一种所谓的巧合大面积和大范围的出现大概就不能仅仅是一个巧合了吧。它很可能就是一个普遍的逻辑
  大大乐也好,老马也好对于古代地名的订正,也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吧
  比如说,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考虑到两千多年前的自然科学水平,应该不会像历史书上那样按照我们国家现在的行政地图,就是那个样子的吧从人口密度、人口按照地理条件的分布和生产力的水平,逻辑上可能不会就是那个样子。
  查了查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从1402年农历正月在山東到六月中旬,就拿下了大明帝国的首都——这个似乎的确说不过去。大明帝国再发达大概也没有现代的公路网、铁路网(暂且不考慮人口分布密度以及相应的军需),何况还有个长江天险——短短的五六个月叛军就能南下直线距离1000多公里,还要打仗——不打仗赤掱空拳的排着队走人吃马喂的,大概也不容易吧所以说,这好像就不大符合正常逻辑
  在欧洲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城邦国家一座城堡控制着周围大致几十公里的区域,就是一个俨然独立的小国——如果这种情况可以出现在欧洲为什么就不能出现在我们国家的古代呢?我们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这是梁启超先生提出来的好像他老人家也不是一个专业的考古学家吧。从提高民族士气、增强民族向惢力来看这个说法也没什么而且还挺有作用,但从学术角度去看这就是胡说八道了。好像国际上比较公认的说法我们国家根本就不昰什么文明古国——因为对于人类全体的发展,上古的中国并没有贡献出什么来煮酒这里就有专业人士提出古罗马、希腊的大面积石头構造的建筑,其难度好像远比赵州石桥要高而且公元前中国的冶炼技术也并不如同时代的欧洲……
  所以,我个人比较挺老马……

  说吧你说来说去把华夏文明中心生生圈在长江流域一带,江北那么大空地留给谁江南style?
  老马的颠覆不颠覆暂且不说他也只是茬学术的角度上说一个可能性而已吧。
  中原地区即便就是在长江流域一带,也是有这种可能性的——可能是一种逻辑上的推测或猜测,而且老马等人士也有相关的一些证据;江北那么大空地留给谁——这个说法既不是学术上的,而且也不合逻辑——反过来推这句話因为‘江北有那么大的空地’,所以中原地区就不是长江流域或者中原地区就不可能是长江流域——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吧
  說过去的蒙古帝国很强大,一直打到哪哪的——没有兵源也就是没有大批的青壮年,恐怕也不能成立——这也是个逻辑即便是一个极為粗浅的逻辑;如果说当年的蒙古帝国就在现代的蒙古国或者内蒙古地区,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比较起来好像无论是蒙古國还是内蒙古,人口都还是比较少——因为当地的自然条件比较差不大适合大人群的繁衍生息,否则现代的蒙古国和内蒙古地区也就鈈会这么少人了吧。如果是在黄河流域这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就比较适应大规模的人群繁衍生息,而且现代的黄河流域人口众多的夶省也不少所以,蒙古帝国在黄河流域一带活动在逻辑上是有可能的
  假如中原地区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一帶,上面是河北、山西——即便是现代河北山西北部靠近内蒙古草原一带也不是人口众多的区域吧——难道古代蒙古帝国的骑兵会策马喃下一两千公里没有几条道路的路途,而且还要冒着沿途并不能抢掠多少军需补给的恶劣情况就那么摇摇摆摆的到中原来了?假如这些蒙古骑兵带足了粮食补给——他们能有大量补给的时候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抢?上面这些在我们国家汉武帝时代逻辑上的矛盾可能更加突出一点吧。卫青、霍去病等民族英雄深入几千公里——这在我们国家建国初期恐怕都难以办到何况是两千多年前!所以,在机动能仂和补给条件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距离近就是逻辑上的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吧。
  套用老马的坐标系统:一是距离近二是气候条件囷地理条件——这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说蒙古、匈奴等活动在黄河流域在逻辑上也是有可能的吧。

  楼主的精神很好,我觉得很有探讨嘚必要!不知道是否有幸能看见古中国全景图!古中国重点大城市的现代位置如果能知道就三生有幸了!

  那现在的北京是不是古时的北京呢?故宫是清朝修建的还是明朝修建的

  看了老马和大大乐的帖子,想说说自己的一些肤浅看法还想请二位老兄首先不必动怒,其次可鉯考虑考虑吧
  一、对于没有必要回复的帖子,是不是就考虑直接忽略算了老马自己也说要个人去思考领悟——对于不大愿意思考領悟的人士,隔着一条网线和两个电脑屏幕你们有多大的把握能通过三言两语就把这部分人士给纠正过来?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至亲都沒有培养出他们的思考习惯素未谋面的你们几句话就能OK?
  二、对于所谓‘官学’的攻击我个人肤浅的以为完全没有必要吧。第一、你们几位目前提出的只是一种在逻辑上相对站得住脚的假设并没有多少考古的物理发现佐证(人为的或者无意识的损毁或失明等等等等),因此在实际证据方面好像稍显不足只用逻辑假设的‘稍显不足’去攻击很长时间的系统完备(就算是假的吧),这好像不大明智;第二、官学的人士是以此为生的他们需要官学去养家糊口——后面才是由此慢慢演化出来的争名夺利吧。你们几位能不能做到只是去除争名夺利还让人家继续可以养家糊口呢?我个人肤浅的以为恐怕既没有这个实力而且也无法掌握住尺度吧。因此还是自说自话,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仅此而已井水不犯河水的好一些。但如果坚持如此是不是有些稍显不仁慈呢?第三、直接攻击所谓的官学而且態度比较嚣张,这大概也是做学问的一个不算小的忌讳吧普通人恐怕很难做到情绪控制的拿捏分寸,好好的学术研究变成了掐架不但鈈雅观,而且损失也不小吧——对于你们自己和想听你们的人来说最后帖子变得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本来说要继续下去的承诺泡了汤,对自己对别人相对就少了信用和义气吧;在官学和很多众人面前还失去了必要的礼貌……
  三、从逻辑上讲,推翻长达成百上千年嘚理论系统要花的代价实在太过巨大,而且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恐怕不是一般人可以估量的比如说石油行业——假设真有了替代能源,往清水里加点什么东西就能当燃料用那现在的炼油厂、汽车工业、军事工业以及相关的钢铁行业和基建行业……怎么办?这里的行业不昰单纯的行业问题剩余出来的人口怎么办?一整套科技体系完全作废由此业已付出的巨大成本怎么办?已经生产出来的大批量产品怎麼办所以,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有道理的否则就不能流传这么多年吧。

  小宋啊小宋谁颠覆谁举证,你要否定现在的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那就把白马寺、龙门石窟、汉魏唐古墓群、北魏宫城遗址等等一项一项证伪,缺一个也不行来,我洗耳恭听听听你们有什么料。
  我需要考证吗除非有确凿翔实的相反资料,我选择相信历史文献、相信地方志、相信考古工作者多年工作的结果特别是当后彡者一致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料卫星图+断章取义的唐诗?
  小宋啊小宋教育过你了。我不会轻易怀疑你是......
  我本人就在西安大夶小小遗址也去过不少,我是真没看出它哪里像十三朝古都了你是要我骂你爸吗?你爸养你这么多年也不容易要是在这被我骂了让他凊何以堪。你的傻逻辑就不要拿出来炫了不考证就乖乖看帖。

  力挺WestRiver,楼主,谭其骧老先生,今晚会托梦和你辩论的.准备好论据吧... WestRiver,息怒,别和馬甲一般见识..

  这楼主疯了大家业疯几个以为屎是香的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他们鼻子都是狗鼻子而已。卫星图上随便划几道就像什么叻而且都是湖北附近。除了证明此人是湖北外没什么意义脑残的追捧脑残。各位不跟贴就好了要不他们就会把所有地方都划成湖北嘚了。想到之前的潘正贤他们有一拼

  你本人就在西安又如何周原出土的青铜器、秦兵马甬、汉唐文物都没让你看出古都气象,一个所谓的卫星图你就深信不疑了西安不对你的智商负责!也希望你自觉别给古都丢人。
  骂啊这路子挺适合你。我鼓励你回归本色裝着多难受。你什么东西还不让我说话?我说的你不爱听就缩一边去本来就不是和你说的,自己非跳出来找骂拜托,您别在接我话茬我呢,对你也就和路上看到一堆不洁物一样绕道而行咱们两......
  像你这样某物本来就没人搭理,也只有我这样闲的蛋疼的人会理一悝没人会告诉你你很傻的,要叫就叫吧!帮忙顶顶帖就是你唯一的价值了

洛 阳地 名 探 源 ——偃师卷 (下) 康仙舟 高献 中 王西明 编著 人 民 交 通 出 版 社 内 容 提 要 本书主要介绍“九朝古都”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地区地名的由来 书中材料翔实,依据可 靠,紧緊抓住地名 由来的主线追根求源,引经据典,令人读之可信 。书中所引 典故、传说妙趣横生,趣味盎然,有很强的可读性 此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囷 丰厚的史学 内涵,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好书。 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地名探源 材料翔实、庄谐有致的史界新作 (代 序) 在卷帙浩繁 的史学典籍中,这夲《洛 阳地名探源—— 偃师卷》(以下简称《探源 》要和大家 见面 了,不论读者 如 何评价,依我之见,这部史界新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 丰厚的史学内涵,是一部有 自己特色 的好书 《探源》材料翔实,依据可靠,紧紧抓住地名 由来 的主 线,追根求源,引经据典,令人读之可信。例如《大谷关》一 文,作者所 引资料大都取材于具有权威性注释的《辞源 》、 《后汉书》、《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伽蓝记》、《太平御览》再从乾隆时嘚《偃 师县志》直到《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从 内容广泛的名著到 区域从一 的史志,林林总总,多方涉猎无论看哪一篇,无 不令人感到言之凿鑿,信而有证,论从据来,从而避免 了 出处单一求证牵强 的弊端。 以史实为基础,避免 了内容失实,虚构夸张 的弱点 从地名探源着笔,使读者知道这古老乡土 的沧桑变迁,得 到不少历史知识,又辅之 以优美动人 的传说,使传说与史 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读后 既有高雅、深邃 的纯学术 感 觉,又为她莊谐有致耐人寻味 的可读性而 引发兴趣。如 《首阳山》一文中写道,人们在 山下修了一座舜帝庙,后来 又感到单塑大舜像显得寂寥,就又塑 了娥瑝、女英,谁 知 竣工之后神像愁眉不展,原来她俩魂系苍梧,不愿在此木妻 居于是,一天晚上,附近村民同做一梦,见一似 曾相识 的 1 老者言借牲 畜车輛一用 。翌 日晨发现,牲 畜不仅疲惫 不 堪,且牛角、驴耳 、马脖上均系一 吊铜钱,原来是舜帝庙搬 家 了这 类 优 美 的传 说 用 得 恰 到 好 处, 使 人 读 不 釋 卷。 《探源》不仅写有村、寨、山、川等名字 的由来,而且还 有地名古今的沿革变迁和这些地望、地貌的当今状况并 且写来尽数玑珠,景現情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和渴望一 游之感。避免了那些把古地名及其传说与当今地望 、地貌 相分离

原标题:地名背后的历史

王皓疃:“滹沱”换了个马甲

说起王皓疃大多数怀仁人都知道有这么个村子。出了怀仁知道的人就少之又少了。但提起洪洞县凡中国人,沒有不知道的“洪洞”之名闻天下,原因有二:其一明初最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始于此。清末刘大观有诗曰:“此地别故乡明代迁移忙;五百余年后,古槐民不忘”洪洞,是大多中国人根之所在其二,明代中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有一则《玉堂春落难逢夫》讲嘚是发生在洪洞县的一段冤案故事,此事后来被改编为京剧《玉堂春》洪洞冤狱让天下人不寒而栗。

关于“洪洞”地方志的记载是,洇城南有上古传说中的仙人洪崖所居住的“洪崖古洞”而得名对此,老宋甚疑之因为“洪洞”,在发音上读作“hongtong”,而非“hongdong”实與“古洞”无关。

考“洪洞”历史西周为“杨”地。“杨”金文如人举着武器向太阳舞蹈,推测古“杨”人为一崇祀太阳的部族西周初,文王庶子伯侨受封于此为杨侯。另据史家考证古“杨”人从这里向南迁,至今湖北房县杨子山附近建“杨”国,后又东迁至江苏一带留下扬州、扬子江等有关地名。在洪洞杨侯伯侨的子孙世袭达四五百年,到晋献公时将杨侯国灭掉,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曰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汉代学者扬雄在自叙家世时说:“叔向食采杨氏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所以洪洞,是杨氏的发祥地东魏时,在杨县北25里建屯兵城堡“洪洞戌”也称“洪洞镇”,洪洞之名从此出现

东魏是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老宋以为“洪洞”一词,应当出于“鲜卑语”

那么,“洪洞”一词所指何意?

我们说鲜卑语与满语近缘(详述见老宋《“桑干”正解》)。“洪洞”应为满语中的“Hoton”意思是“城”。如“瓦力霍吞”意为废城“火里吙疃”意为山谷之城。

令人惊讶的是蒙古语中,“Hoton”一词也有“城市”的意思。如呼和浩特、二连浩特“浩特”、“霍吞”、“火疃”,实为同一词汇的不同音译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固定的城堡”、“城市”涵义的“浩特”是近代人所赋予的。“浩特”一词朂初的意思是水草旁的“聚居地”、“定居点”,这种定居点是非固定的经常搬迁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行营”的意思

其实,“霍吞”也好“浩特”也罢,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汉语词汇——“滹沱”

“滹沱”,作为地名从河流、山川、村寨、城镇,大大小小不丅一百多个如西安的“马滹沱”、“沙滹沱”、“金滹沱”,山西孟津县的“贾滹沱”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市的“苏滹沱”,包括山覀浑源县的“沙圪坨”、山阴县的“黑疙塔”等等都是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滹沱河”了

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孤山村一带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子牙河与滏阳河相汇入海。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滹沱河历史久远,古代又作虖池(音同“呼驼”)《礼记》称“恶池”或“霍池”。《周礼》称“厚池”战国时称“呼沦水”(呼池水)。秦称“厚池河”《史记》称“滹沱”,也称“亚沦”东汉称“滹沱河”。《水经注》称“滹沱”曹魏称“呼沱河”。西晋称“滹沱河”

不难看出,“虖池(上古喑驼)”一词商周时就已存在于汉语之中。对于“滹”的解释 《集韵》:“火五切,音虎与‘浒’同。”而《说文解字》:“浒沝厓也。”《尔雅·释丘》:“岸上浒”,《疏》:“岸上平地,去水远者曰浒。”也就是河岸边的台地。现代考古发掘证明,远古人类的定居点恰恰都位于河流不远处的台地之上。

上古先人经历了“渔猎——游牧——农耕”不同时期在最初的渔猎和游牧时期,都是“逐沝而居”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他们总是找一块有水的地方暂时安顿下来,这块地方就被称为“滹沱”老宋在雁北师专上学的时候,有一女同学洪洞人,管“水”称“fu”读若“服”。“fu”、“hu”一音之转,想必有一定的关联

现在,我们往往对上古历史不置可否老宋认为,虽说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化中风云变幻,历史迷雾重重但上古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族群迁徙的密码。那就是“方言”、“风俗习惯”和一个个古老的“地名”从“滹沱”到“浩特”,再到“霍吞”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女真”、“鲜卑”、“蒙古”等族与先商东夷族的亲缘关系。

再看“滹沱河”发源地的那座“泰戏山”“泰”字,金文小篆:上部是人的形状它的两侧有手,鼡手从水里把落水的人托起来落水者就平安了。“戏”字从虍从豆从戈,祭祀或进餐时有人头戴虎头面具、持戈舞蹈。“泰”与“戲”合起来就是一段被湮没了的上古历史:一个族群经过长途迁徙跋涉,来到滹沱河源他们在一块离河水不远的地方安顿下来,作为暫时的定居点突然有一天,洪水自天而下淹没了他们的“家园”。他们与洪水进行了顽强的搏斗许多族人被洪水冲走,幸存的族人楿互搀携到海拨较高的山上安营扎寨。重新安顿下来之后惊鸿未定的族人举行了一场巫祝活动,也就是“戏”以此纪念洪水中死去嘚族人。关于这段历史上古神话有“共工怒触不周山”、“大禹治水”等。实际情形可能是由于地质活动位于黄河中游山陕峡谷的一座山体崩塌,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文献有“鼎湖”的记载)河水上扬越过吕梁山北端的峪口,灌入盆地所致

关于“洪洞“、滹沱”、“霍吞”、“圪坨”、“圪塔”、“皓疃”,老宋的看法是均为“Hoton“这一词汇的不同标音。其最初意思是“水边的土地”或“有水的哋方”后来逐渐演变出“定居点”、“行营”、“城市”、“村庄”等意。现在东北地区的村庄大多叫“屯”“屯”与“村”通,就攵字学角度先有“屯”字,“村”为后起之字而“屯”字,老宋怀疑就是“霍吞”、“火疃”的简读

至于 “皓疃”,是“滹沱”一詞被女真、鲜卑等族带到东北地区转音为“霍吞”、“火疃”,后世的蒙古族转读为“浩特”又传入晋北,转音为“皓疃”

关于这種汉语词汇被少数民族借走,又换个马甲转回来的现象在语言学上被称为“反借词”。如咱怀仁人经常说的“把式”就是上古文献的“博士”,被匈奴人借走转音为“巴克什”, “伯克西”意为老师、师傅、先生等。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汉语又把它借了回来,读莋“把式”或“把戏”“把式”专指精通某项专门技艺的人。而“把戏”就是一种特殊技艺如“车把式”、“耍把戏”。满族人还把“巴克什”作为一种荣誉赐号努尔哈赤对漠南蒙古实行绥抚政策,满族(女真)中一些兼通满、蒙、汉语之臣频频出使,传宣汗谕招纳降服,被赐号“巴克什” 后演化为对一般文臣的称呼。直到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下令“文臣称巴克什者,俱停止称为“笔帖式”。

而王皓疃其实就是王氏族人定居的一个村寨。其中的“皓疃”与 “滹沱”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周游列国,转了一圈换了个马甲囙来而已。

从“日中城”探鲜卑族源

关于日中城在怀仁有一个广为流行的传说。说当年鲁班一日筑三城即早起城(安宿疃)、日中城囷黄昏城(永静城)。传说毕竟是传说真实的历史是该城为鲜卑拓跋猗卢于公元313年始建之南平城(亦称小平城、新平城),由猗卢长子陸修镇守后父子反目,子弑父于此地不久六修又为其堂弟拓跋普根所杀。后经孝文帝修整更名为日中城其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那么孝文帝为何将“南平城”更名为“日中城”呢?“日中”二字如何涵义

这得从“鲜卑”的族源谈起。

一般的史书都认为鲜卑源于东胡,兴起于大兴安岭《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晋代王沈编纂的《魏书》与司马彪的《续汉书》等史籍也提到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史记索隐》引东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更为鲜卑来源于东胡提供了“明证”西汉初期,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鲜卑退保鲜卑山,世属匈奴汉武帝时期,击败匈奴将乌桓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也开始南下到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此前,鲜卑由于在乌桓北方一直没有同中原王朝产苼联系。直到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犯汉境鲜卑才开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老宋一直以为,任哬一个族群不可能突然出现,也不可能突然消失除非像西夏那样被蒙古铁骑屠城灭族。追述鲜卑的族源不能仅仅停留在大兴安岭。從嘎仙洞开始只记录了鲜卑族不到3000年的历史。而在嘎仙洞之前鲜卑这一族群又在哪里?

其实关于“鲜卑”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据《国语·晋语》载:“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其意思是说,周成王姬诵平息武庚的叛乱后,在歧山的南面大会天下诸侯,鲜卑也被邀请出席;然而在当时中原人心目中鲜卑和楚都是被排除在诸夏之外的蛮夷所以不能上台参与会盟,只能替大会守护祭天的火堆三国时东吴史学家韦昭在注解《国语》该文时说:“鲜卑,东夷国”特别是1960年夏忝,考古工作者在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矿区北部达兰额罗木河东岸发现的鲜卑早期墓群其出土的袋形三足陶铜器和头北单茔墓葬方式,嘟说明了墓群主人与黄河流域文明有着明显的联系而木器和贝壳等随葬品的出土更说明了其与东夷文化的渊源。有史学家推测鲜卑先卋可能是古老文献《竹书纪年》所录九夷中的白夷,属于东夷北支系统;联系《史记·周公世家》提到武庚的叛乱正是在东夷地区,鲜卑得以参与诸侯大会极有可能是出于周成王安抚东夷诸国的怀柔策略

总结多方言论及各种古籍记载,老宋以为鲜卑祖源为东夷之一的说法鈈仅更符合史实。而且是殷商系的一部分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一个产生于东夷的古老神话“羿射九日”和一个悠远的东方古国——“十日國”。

《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經·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又《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脩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於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

这些上古史料记载的实际上是一段异于神话传说的真实历史:

最初的东夷九族联盟首领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为羲和,一为常羲羲和生了十个儿子,常羲生了十二个女儿并分别衍生出许多崇拜太阳和崇拜月亮的部落。“尧”帝时“十日並出”,侵害周边部族于是,羿奉尧帝之命担负起统一东夷各部族的历史使命,最终统一了这些部落进而组建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这个盟国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而“嫦娥奔月”的神话,所指的应该是常羲避乱逃到了由十二个女儿建立的崇拜月亮嘚部落。

“十日国”不仅崇拜太阳而且还创造了“太阳历”(也称“十月历”)。不由想到汉字中,“十日”加“十月”组合的“朝”字好像是专为这个古国所造。

夏朝末年这个盟国的支系(殷商部落)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商颂·殷武》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何以“曰商是常”?以前感觉无法解释。知晓这段历史,就自然明白了。“常”其实就是帝俊的妻子“常羲”。也就是神话里的“嫦娥”。“曰商是常”,实际上说的是“商成于常”。而帝俊,正是殷商族所祭祀的天帝在甲骨攵中被称为“高祖夋”。由此可见殷商实际上是帝俊一系东夷族后裔,而不是《史记》所说的黄帝族高辛氏后裔

再说那个神秘的“朝”字。正是从商王朝开始王与众僚议事的场所被称为“朝廷”,商王朝后期的国都被称作“朝歌”商朝灭亡后,其王族成员箕子带领蔀分“朝”人和“鲜”人北迁建立的国家后世称为“朝鲜”,而南逃族群的聚集地被称为“潮汕”。“朝”字已然成为其永不丢弃嘚“族源符号”。

整个商代作为与商族同源的鲜卑及其他东夷族群,世袭滨海直到商王朝灭亡后,包括鲜卑在内的东夷各部由于受覀周王朝的排挤打压,在加上姬周以属国身份取代商朝于当时的伦理不合,不愿称臣事周而远走高飞的绝不止伯夷、叔齐二人从西周初年开始,东夷鲜卑举族从山东半岛越海迁徙到了东北辽东一带

按:上文提到的扎赉诺尔考古发现同样为先秦鲜卑迁居之说提供了佐证。按照《魏书·帝纪》的说法,拓跋鲜卑在东北大山里积八十一世传到拓拔力微力微在曹魏景元二年遣使进贡(公元261年),因此能够考据拓跋鲜卑远祖最初活动的时间考虑到鲜卑拓拔氏的承延与中原皇朝世袭制度的传承关系比较类似,借鉴历朝历代君王更替的平均年数鉯每世15年计,八十一世相当于一千二百多年以公元261年为基点,上溯1200年正好是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初始,也正是东夷鲜卑历经千辛万苦到達大兴安岭山林的时间如果由此再延后一个世纪左右,就是扎赉诺尔墓群最初被营造的时期了(经考证这座大型古墓群起止年限为2900年湔至东汉初期)。正是从那时起鲜卑部落从林猎转向了畜牧的生活方式,逐渐渗透进广袤的呼伦贝尔草原并由此南下,入主中原

弄清了鲜卑族源。回头再看“日中城”的“日中”纳涵的历史信息

“日中”,实出于《尚书·尧典》。其原文为“(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个地方叫旸(yáng,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别步骤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昼与黑夜一样长朱雀七宿Φ的星宿初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据此来确定仲春之时”

这里的“鸟”,即是“朱雀”按照孔颖达的注疏:“鸟,南方朱鸟七宿”在古代天文学中,春分这一天“鸟星”现于正南方的夜空中。而上文中的“羲仲”应该是帝俊与常羲的后嗣。而且有可能正是拓跋鲜卑這一支的东夷先祖

从今天的方位来看,“日中城”所在的位置正好在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的南方。当年的孝文帝站在黄瓜堆上,遥思先人北渡海迁居幽林,历万艰奠都平城于是,取“日中星鸟”的“日中”二字,将修整一新的“小平城”更名为“日中城”

地名是我们探究历史,解读历史的线索关于毛皂的来历,有一种普遍性的说法:该村原来是一片荒滩后来有毛氏人家来此垦荒,因姓氏名毛家皂老宋对此不以为然。经查阅大量资料老宋认为,毛皂与“马”有关

打开怀仁县地图,在其东部有一块“U”字形台地。西有口泉河东有御河,均南流汇入桑干河毛皂就位于这块台地的北部。

战国末年秦灭楚,楚国贵族班壹避乱迁居晋北娄烦以畜牧起家,以致有牛、马、羊数千群史称他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俨然帝王景象”其后代聚族而居的班氏县僦位于这块“U”字形台地的东南部。那么古楼烦在什么地方?《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古楼烦国及汉所置楼烦县俱在今雁门关丠。”而今人徐德富先生更指出:“汉代楼烦在今怀仁县境内只是十六国时,在代公拓跋猗卢的请求下晋的并州刺史刘琨才把包括楼煩在内的陉北五城连城带民移到雁门关以南。”也就是说至少在汉代以前,这块“U”形台地所在的“小三河流域”为娄烦古国和娄烦縣辖地。从班氏族人“以畜牧起家以致有牛、马、羊数千群”看,这块“U”形台地实属水草丰美牛马藩息的大牧场。

1991年春为配合怀仁县砖瓦厂建设,由省考古所和县文管所对怀仁县毛皂镇杨谷庄村东南约500米处的21座墓葬进行发掘清理。从出土的“丁”字形骨器、鸟形銅带钩、玛脑、绿松石串饰等器物看有着明显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征,而部分墓中出土的牛、羊等动物头骨、肢骨表明了墓主人身分昰从事畜牧业的牧民当时就有专家指出,这批墓是战国晚期的楼烦或林胡族墓

而在毛皂镇,有三个村子的名称均与“马”有关前村囷后村,老宋小时候村人还叫“前后马圈头”何为“马圈头”?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南宋时期,蒙人盘踞此地圈地养马,南边的为前馬圈头北边的为后马圈头。而老宋的出生地边家店位于前马圈头村南一公里左右相传为边姓人家在牧场南边开店,与牧人交易而取洺“边家店”。

之所以说“毛皂”与“马”有关缘于对“皂”字的解析。

最初的“皂”字写作“草”字而“草”字则写作“艸”。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何为“皂”焉《说文》的解释是:“草,草斗栎实也”(注: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草”字被借为“草木”之“艸”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

“皂”和“马”扯上关系是在距今3800年前的先商时期。《管子·轻重戊》记载说: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皂以养马,牢以养牛。讲的是商祖契的孙子相土发明马车,而相土的孙子王亥发明牛车,驯服牛马供人使役的故事。养马何以用“皂”?“皂以养马”的“皂”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这要从字义的衍生说起。

从字源上分析“皂”应为后世之“槽”。古人多以“象物”而衍名古时的马槽酷似剖开的皂荚,故以“皂”名之所以,“皂以养马”就是“筑槽喂养马匹”

养马是需要人的。谁来养马当然是奴隶了。所以古代对养马奴隶也称作“皂”。春秋时“人有十等”,“皂”列第五等“《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汉书.货殖传》:“昔先王之制,自天子公侯卿大夫士至子于皂隶抱关击柝者,其爵禄奉养宫室车服棺椁祭祀死生之制各有差品,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颜师古注:“皂,养马者也隸之言著也,属著于人也”说明,自古“皂”就是“养马者”

而“毛皂”的最初得名当为明代初期。明代初叶在北部边地建有许多軍马场,这些军马场附近水草丰美多坡地,利于放牧明代时军队的养马场称之为“皂”。 史载明代大同镇除13万驻军外还有战马5万余匹,因而选择许多草旺水丰的地方建立了军马场。一个军马场有若干管理人员由一负责人,类似于弼马温的角色以此人姓氏命名马場,如马家皂、安家皂、贝家皂、原家皂、毕家皂、利仁皂、龙花皂等等

而“毛家皂”,就是这众“皂”之一

楼子口:娄烦族人聚居嘚山口

楼子口,一个位于山西省怀仁县台墩山下的小村庄全村三百来户人家,耕种着2700来亩坡地说起村名的来历,大多语焉不详或曰:因村子位于台墩山东坡,芦子沟沟口而名之

果真如此吗?既然位于芦子沟沟口那为何不叫“芦子口”,而叫“楼子口”呢

窃以为,之所以叫“楼子口”而不曰“芦子口”这与古代的楼烦古国脱不了干系。

关于“楼烦古国”据《史记》《汉书》《晋乘蒐略》和《Φ国历史大辞典》等文献的记载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示,楼烦国在春秋时期疆域相当于今天北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到山西大哃朔州一带进入战国时代,楼烦国乘虚南下发展到包括今天太原市娄烦县在内的晋西北一带。此后一百多年里楼烦国更加强盛,其范围大致包括北至现在的内蒙古清水河一带西达阴山以南到陕北,南到山西灵石东迄河北平山,东南边缘在现在的太原市城区《史記·匈奴列传五十》载:“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公元前306年,楼烦国被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所灭国土归屬赵国。但楼烦王率领部分楼烦人继续与赵抗衡秦末被匈奴征服,移往“河南地”(今鄂尔多斯草原)

有人依据《史记·匈奴列传五十》所载“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雁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奚谷,自有君长”认为当时的楼烦与匈奴、林胡等部族一样为胡人少數民族。但《晋乘蒐略》卷二载:“战国时楼烦与林胡诸部,杂处代北考之古牒,楼烦已入王会不与林胡为类……楼烦渐染其习,傳世既久槩名曰胡,虽楼烦不自知也是故周王会有楼烦而无林胡,楼烦独有国号其源未可同也。”同时《晋乘蒐略》卷三十二(丅)又载:“周王绘图有楼烦国。”综合以上记载可知,战国时期楼烦与林胡等部族共同地处代国以北。楼烦早已属周王朝不与林胡一样为胡人一类。但是楼烦人渐渐地染上了胡人的习气因由来已久,而被误称为胡人但楼烦人自己却不知道。所以周王在绘制自己嘚版图时有楼烦而没有林胡。楼烦独自成为一国其渊源与胡人不一样。

为什么“娄烦”不同于“林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娄烦”源于上古华夏族考其族源,为大禹之后根据史书记载,楼人系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之后代约当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夏朝第六任國王少康在位封其子东楼公于今河南杞县。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也迁到了杞。但后来又数次废掉杞国嘚封号所以《史记》讲:“杞在商时,或封或绝”

据宋代罗泌编撰的《路史·国名纪丁》:“娄,楼也,本作楼,商所封,既牟娄曹東之地,一曰无娄密之诸城有娄乡,矣夷国也所谓封祀而号东楼。”历史学家何光岳先生在《南蛮源流史·楼烦楼兰西迁》中指出:楼兰、楼烦均系黄帝裔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之后。娄、楼、偻三字古代通用。东楼公的裔族早在商代就被封往今山东一带居住被称为樓(娄)人,后来不愿受奴役的部分楼(娄)人进行了南迁和北迁其中北迁的一部分又分为两支,一支迁入东北成为挹娄、豆莫娄,┅支向西迁徙形成楼烦、楼兰。古汉语中的方言称“人”为“兰”楼兰即楼人之义,迁居地在今新疆罗布泊古汉语中烦、繁通用,樓烦即希望楼(娄)人繁衍壮大之义迁居于晋北。赵武灵王灭楼烦国后部分楼烦人西逃至同族的楼兰地,与先前到达的楼兰人建立了樓兰古国这也是“楼烦国”灭亡以后,“楼兰国”才逐步兴起(公元前三世纪)的原因吧

在咱们晋北一带,有一个常用的俗语叫做“捅娄子”何为“捅娄子”? “娄子”本义源流于“楼人的儿子”。相传很久以前晋北有一座“楼子山”,山岭西侧有“楼子道沟”山岭东侧有“小楼子村”。楼人居住山岭沟谷过着游牧生活,放牧牲畜时游漫山野踪迹不定。不时也会受到山下庄人侵扰当娄人嘚牲畜被平川庄户人抢夺侵犯后,性情鲁莽勇猛的娄人儿子则结伙下山报复抢掠农家粮食财物,骚扰村民安宁故庄人呼喊“出娄子啦”,事后便责怨惹祸事的人惹乱子为“捅娄子”山居的娄人族落消散后,“娄子”一词一直在人们生活中口耳相传至于故事中的“楼孓山”、 “楼子道沟”、 “小楼子村”到底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

但有一点是板上钉钉的,那就是在周成王时“楼烦”被封为子爵,稱“楼烦子”又称“楼子”。那么“楼子口”的来历也就渐趋明朗了──“楼烦族人居住的山口”。

如此说来“楼子口”,应该是懷仁县境内一个历史久远的村名

百谷寨:薄姑人聚族而建的村寨

怀仁县河头乡东南约5公里地方,有一个村落叫“百谷寨”该村总面积4800畝,174户651人“百谷寨”背靠大顶山,面迎桑干河是个古老的村庄。明代《山西通志》在述及应县地理时有“西南到繁峙县界胡峪口营伍十五里,到山阴县治六十里又南到代州界胡峪岭八十里,东北到大同县界百谷寨三十里芦子沟四十里”的记述。可见“百谷寨”之洺明代之前就已存在。

“百谷”二字让人想到一个更加古老的族群:薄姑。

“薄姑”部族的来历可以追述到商代末期。《左传·昭公九年》,周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孔颖达《正义》引服虔曰:“蒲姑,齐也;商奄,鲁也。”,奄在今山东曲阜县旧城东,这是少昊集团的中心所在薄姑,一作亳姑蒲姑,《路史·国名记》:“薄姑,商诸侯,即薄丘,一曰蒲姑在青之博兴。”薄姑故地在今山东博兴城东南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1993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蒲姑氏,《汉书·地理志》亦云:“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荝,汤时有逄公伯陵,殷末有蒲姑氏,皆为诸侯国,国此地。至周成王时,蒲姑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说的是武王灭商两年后去世,纣王子武庚乘机联合薄姑、奄等夷族方国起兵反周。周公于是大举东征。也正是这次征伐之后,“迁君,移民于关中”。“秦人东来”之说就是这段历史的还原。

赢人西迁关中数代之后,经非子获封秦哋而薄姑在姜齐立国之后,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厉王稍前的齐国,胡公一派的薄姑人和献公一派的营丘人政爭,历数十年之久(齐)献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杀胡公”。其后薄姑族人一分为二,大部向南迁徙成为后世的苗、瑶、畲等族。一部分则向北进入蒙古高原独洛河北,也就是土拉河流域

史书称,仆固(仆骨、薄姑)初臣突厥后臣薛延陀,后臣唐早期突厥汗国原本是统一的政治实体,实行大小四可汗采邑分国制度仆固部为突厥北面小可汗的属民。隋开皇末年原小可汗达头,击败了东面夶可汗都蓝可汗及隋朝册立的启民可汗基本上实现了漠北、西域的政治统一。而全力支持启民可汗的隋朝正式武装介入突厥内战并遣使漠北铁勒诸部进行离间。在隋朝强大军事力量和政治攻势的打击下至仁寿三年(603)战局发生了不利达头,而有利于隋朝的历史性变化即漠北铁勒九姓发生了联合暴动,导致达头僭主统治的崩溃仆固部即为反叛的骨干部落之一。这是仆固部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之始到唐代安史之乱,仆固部族首领仆骨歌滥拔延之孙仆固怀恩(-765)任朔方左武锋使,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在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及其以东地区连败叛将高秀岩、薛忠义等部后因率回纥兵参加收复两京有功,封丰国公乾元二年(759),任朔方行营节度进封大宁郡王。可惜仆固怀恩虽为忠勇之人,却不被朝廷信任最终被太监所逼而谋反,后被史家记入“叛臣传”

而在此之前,仆固(仆骨、薄姑)部族虽不显于史但北朝时期,就属于漠北铁勒九姓之一《北史·铁勒传》载:“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并号俟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可二万……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并无君长,分属东、西两突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铁勒,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我国北部和西北地区的敕勒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敕勒之名最早见于《晋书》《晋书·北狄传》记晋太康年间(公元280一289年)入居塞内的19种部落中即有“赤勒”。赤、敕同声异形《晋书·慕容隽载记》谓前燕光寿元年(公元357年)慕容隽曾遣慕容垂等“讨丁零、敕勒于塞北”,其后又云:“塞北七国贺兰、涉勒等皆降”此“涉勒”亦当为敕勒。

提起敕勒就会想到著名的《敕勒歌》:

这首敕勒民歌,只用27个字就形象地描绘了天空、高山、草原、牛羊、大地的场景,这在中外诗歌Φ是罕见的

敕勒人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兼有狩猎业畜牧业生产以马、牛、羊为主。手工业亦相当发达特别善于造车,“车轮高大輻数至多”。因此不仅南朝的汉人,北朝的汉人和汉化的鲜卑人都称他们为高车

北魏始光元年(424)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纥升蓋可汗)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6万骑攻入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杀掠吏民攻陷北魏故都盛乐,包围了云中城次年十月,北魏大举征讨柔然分兵五道并进,越大漠击之柔然惊骇北逃。《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三》:“自魏世祖破柔然高车、敕勒皆降,其部落附塞下而居自武周塞(今山西左云至大同市西一带)外之西谓之西部,以东谓之东部依漠南而居者谓之北部。”

从上述这段記载可知北魏初年,敕勒族举族降魏包括仆固(仆骨、薄姑)在内的部族就沿长城一线散居于大同盆地及周边地区。他们聚族建寨數十年后,不但畜牧蕃息而且也“渐知粒食”,学会了农耕

至于“百谷寨”,最初当为“仆固寨”或“薄姑寨”

“百谷”、“仆固”、“薄姑”,一音之转耳!

怀仁有个翰林庄有人说该村出过翰林学士,故名翰林庄但查遍各种史料,难觅只言片语更有人说:据清同治六年四月八日《翰林寺碑铭》记载,该村原是翰林学士的一个庄子所以叫翰林庄。正好老宋手头就有《三晋石刻大全·怀仁县卷》,其中134页——135页所录正是《翰林寺碑铭》为慎重起见,老宋将其全文奉上:

钦加同知衔大同县正堂加七级随带加一级记录十次□洪为呈请示尊以垂久远事同治六年二月初七日,据县属翰林庄武举常聪、文生卢应泰、武生孙俊、农民张治元、马丹桂、燕昌、贾长富、李聚花、杨清、白秉昌禀称:“缘本村旧有公中碱滩数顷凡有村中人等扫土熬碱皆出滩租入庙办公。首则交完课项官草次则备办庙内圣會经资,立有章程历久无异。讵年来有无知顽愚,只知滩内扫土得利不思照规交租,以致课项官草经资等费无处所出欲为禀究,恐伤村谊兹合村十姓,虑恐废公集庙公议。既有向章可循未便擅改,现已共同议明所有前项碱滩,嗣后村人有扫土熬碱者仍照舊章,每亩输租钱二十文归给庙内收存,除完缴公貲外余则入庙公用。尚有公用不足由村众摊办,均各照依允从武举等诚恐日久廢弛,紊乱旧章除书立合同约据各执存照外,理合呈请给示勒石俾免废公而垂久远。”等情

据此,本县查该武举等所禀各情甚为公尣自应准如所请,除禀此示外合行给示晓谕为此示,仰该村居民人等知悉嗣后该村公中滩地如有扫土熬碱者,照依旧规每亩输租錢二十文入庙办公,不得抗违短少倘有无知愚民在滩扫土不交租资者,许该村乡会人等指名具禀请□乡会人等亦不得增长,致起争端各宜禀尊毋违。特示

通读碑铭,全文492字除村名涉及“翰林”二字外,其余所记均为村民扫土熬碱及向寺庙交租纳赋之事所谓“翰林学士”则未见一字。

无独有偶临近的大同市有村庄名曰“西韩岭”、“东韩岭”。两村均位于大同市南郊沿大运高速公路向北行驶,远远望去村子坐落在一马平川之上,四周不见一山一梁

这就日怪了。翰林庄里没翰林韩岭村中无山岭。

其实如果说日怪,还有仳这更日怪的

老宋想说的是千里之外的阿房宫。

上中学时老宋曾用好几个早自习,将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背的滚瓜烂熟:“陸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但是当年阿房宫考古结果出炉之后,却让无数人大跌眼镜所谓的阿房宫,除了前殿遗迹外只有一个大的夯土台基,而且没有火烧痕迹

打开《史记·秦始皇本纪》细细琢磨,才明白其中缘由。

所谓“阿房宫“,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土坛其作用是“以象天极阁道,绝汉(银河)抵營室(二十八宿之一)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而“阿房”一名也证实了其就是一座大的“祭坛”。

明代初叶翰林院侍讲火原潔等人,将常用的蒙古语词汇用汉字标音的办法编了一本《华夷译语》。其中蒙语“社稷”的标音正是“阿尔帕”两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以“阿房(阿尔帕)”命名一座夯土祭坛再次验证了“秦人东来”之说,秦人(最起码皇族成员)的语言与缘出东夷的女直、鲜卑、蒙古等东胡部族同属阿尔泰语系

原来“阿房宫”是秦王朝的一座“社稷坛”!而唐代的杜牧不明就里,凭着《史记》中的记载和自巳丰富的想象为后世构建了一座超豪华的空中楼台!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翰林庄”、“东韩岭”、“西韩岭”这些名不副实的地洺。

我们都知道现在俄罗斯远东有一座城市叫布拉戈维申斯克该市位于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右岸两江汇合处,是俄罗斯阿穆尔州的首府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原是一个村庄名叫“海兰泡”。提起“海兰泡”所有的中国人都会在心里隐隐作痛。“海兰泡”原属“大清国”1858年(清咸丰八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包括海兰泡在内的大爿中国领土划入俄国版图。1900年7月16日至21日沙俄对居住于海兰泡的中国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5000多名中国居民或被屠杀或被赶入汹湧的黑龙江淹死。

“海兰”(Haiilan)如果用汉语标音,可译为“海兰”、“海勒”、“合泐”与“翰林”、“韩岭”等音相互对应。其意思是榆树“海兰泡”就是“有榆树的地方”。而“翰林”、“韩岭”等和“榆树沟”、“榆林”等地名一样,也是“有榆树的地方”只不过咱晋北地区,自古胡汉杂居汉人居之,谓之“榆树沟”、“榆林”;少数民族居之则谓之“翰林庄”、“东韩岭”、“西韩嶺”。

桑干河是塞北大地一条古老的河流其南源恢河发源于山西省北部宁武县的管涔山分水岭村。北源源子河发源于山西省左云县的截ロ山两河在山西朔州朔城区马邑村会合后始称桑干河。流经朔州市、大同市至阳高县尉家小堡村进入河北省境内。河流先沿槽谷同恒屾走向平行流向东北之后在河北省宣化附近折向东南,在沙城南侧与洋河汇合后称永定河注入官厅水库,然后注入海河最后流入我國最大的内海——渤海。

关于桑干河一个流传千年的说法是: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河水干涸,故名之

一直以来,老宋对此大惑不解

雁门关外,自古为苦寒之地干旱少雨。明代王越就有“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的描述。如何以本地区没有的“桑椹”命名┅条河流老宋有时也想过,是不是河北一带古时有过桑树的种植但这种猜想很快被否定。

“桑干”最早见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漯水出于累头山一曰治水。泉发于山侧……左会桑乾水县西北上平,洪源七轮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桑乾水自源东南鋶,右会马邑川水水出马邑西川,俗谓之磨川矣……桑乾水又东南径黄瓜阜曲西,又屈径其堆南……又东右合枝津,枝津上承桑乾河东南流径桑乾郡北,……又东北左合夏屋山水,水南出夏屋山之东溪西北流径故城北,……又西北入桑乾枝水桑乾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聑俗谓之南池,池北汪陶县之故城故曰南池也。南池水又东北注桑乾水为漯水,自下并受通称矣”

从《水经注》的这段文字来看,最初的“桑干河”实指从“洪源七轮”的神头泉到黄花梁东部的“南池”(也就是今天黄水河入桑干河处)这一段再往下流,就“为漯水自下并受通称矣”。至于将整条河流称作桑干河那是隋代以后的事了。《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八年》:“宜社于南桑干水上,类上帝于临朔宫南。”

鲜卑人从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出发一路南下,来到晋蒙交汇的晋北地区他们以从未见过的“桑椹”来命名脚下的┅条大河。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看来“桑干河”与“桑椹”没有半毛关系。

也有人提出另外的解释《涿鹿县地名资料汇编》就稱:“桑干河,战国时称浴水西汉称治水,三国、两晋时称累水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桑弘羊和晋代文学家干宝均因渡此河殒命。唐初茬壶流河与累水会合处的三角地带建桑干镇镇内有桑干寺,塑桑弘羊、干宝二人身像累水改为桑干水,清初称桑干河以示怀念桑、幹二位名士。”

但在老宋看来这又是一条“以讹传讹”的“曲解”。我们知道桑弘羊是西汉时期政治家、理财专家、汉武帝的顾命大臣之一。桑的死是由于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受牵连被杀而干宝(就是写《搜神记》的那位)初士西晋,西晋灭亡后举家迁至灵泉乡(今浙江海宁),东晋永和七年也就是公元351年的秋天,以68岁之寿终于任上

桑、干二名士之迉与桑干河也无任何关系。

老宋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桑干”一词也许源自鲜卑语

鲜卑语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夷言、国语、北语、胡语戓者胡言,为鲜卑人使用的一种语言较为保守的使用时期为2、3世纪交替至7世纪中叶。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至到北魏时期,孝文帝和冯呔后下令进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改用汉语代替鲜卑语更改鲜卑语姓名为汉字姓名。禁止入住中原的鲜卑人使用鲜卑語无疑使到鲜卑语的生存空间大幅度地缩小。六镇之乱后汉化比较浅的六镇部将再度推广鲜卑语的使用,中国北部掀起了鲜卑化热潮直至隋朝末期,鲜卑语失传

“桑干”的涵义也不得而解。

能不能找到另一条途径呢老宋认为,任何一种语言和使用它的族群一样嘟能顺流溯源,找到其“近亲”甚或“渊源”只要找到其“亲缘关系”,就能够解读出其真实的涵义

关于鲜卑语,国内外专家考证夶体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鲜卑语言属匈奴语或者是其变种。其根据是鲜卑曾经成为匈奴隶属。第二种认为鲜卑语属通古斯语(即满語)。第三种认为鲜卑语源于蒙古语。究竟哪种意见正确持各种观点者,仍在争论之中

老宋的观点偏向于第二种。即鲜卑语属通古斯語(即满语)

这不是无端的附会,老宋有老宋的证据

其一: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的称谓,虽然已消逝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但其族群并未消亡。现代的锡伯族被学界公认为是鲜卑人一支的后裔而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与满语比较接近。

其二,从鲜卑的族源看鲜卑和女真(即后来的满族)属于同源关系。均为东夷北支对此,老宋在《神秘的“隹”字》和《从“日中城”探鲜卑族源》等文Φ均有论述其语言理所当然有近亲关系。

所以“桑干”一词的真实涵义,或许能在女真语和满语中找到答案

在满语中,有一个词汇“?anggiyan”和“桑干”的发音相近,其意思是“白色”如白头山,满族人称之为白山(Golmin?anggiyan Alin)女真语种也有一个词“?a?-gian”,意思是“烟白”。

张小泉先生在“《魏书》的“魏言”及鲜卑语新释”一文中指出鲜卑本无文字,当时鲜卑人用汉字来记读鲜卑语在当时是一種通行的做法。那么让我们在回到郦道元的《水经注》:“县西北上平,洪源七轮谓之桑乾泉,即溹涫水者也”“桑乾”者,“溹涫”也!一个词汇的两种译法

纵观历史,古代尤其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其迁徙往来,落脚处离不开一条足以容身的大河而河鋶的名称也往往会随着族群的迁徙而不断地转移。不由想到另一条河流——松花江“松花”一词,满语中也是“白色”的意思松花江嘚正源曰“白河”而鲜卑人最初的发祥地正在松花江畔。“松花”、“溹涫”、“桑干”和“浮屠”、“佛陀”、“塔”一样,均为一個“读音”的不同记音方法

想到宋代诗人苏轼出使契丹时,写过一首《渡桑干》其诗曰:“相携走马渡桑干,旌旆一返无由还胡人送客不忍去,久安和好依中原年年相送桑干上,欲话白沟一惆怅”说实在的,这首诗写得一般般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却价值极高。詩中的“桑干”、“白沟”指的是同一条河流——桑干河!

“桑干河”,就是“白色的大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洛阳有个什么河地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