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臣单觯铭文的特点内容是什么

【声明】汇图网是正版商业图库所有原创作品(含预览图)均受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及相关权利归上传用户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否则将依法被要求承担高达人民币50万元的赔偿责任

重大出版项目、上海教委重大科創项目刘正教授《金文学术史》21

第八章 方国名和地名用语

在铭文的特点中大量出现了国名和地名用语这为金文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地悝方位。因而使得对铭文的特点记载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空间活动范围的确定成为金文学术研究作为实证的历史研究的地理基础。

茬甲骨史料中殷商帝国的周边有大大小小几十个诸侯国、方国存在。而在其边远地区这样的方国更是有数千之众。《逸周书?殷祝解》中记载殷商帝国开国之初居然有“三千诸侯大会”的规模。按照《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的史实相传武王克商之时,就来了大小数百个城邦、方国──“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而到了西周时期,因为封建分封制度的广泛实行诸侯国和方国的数量更是成倍增长。因此铭文的特点中出现的方国名和地名,自然而然地也是十分丰富的

在铭文的特点中出现的方国名和地名,常常是和氏族名形成三位一体的现象要想准确区分铭文的特点中出现的何者为方国名、何者为地名、何者为氏族名,颇为不易需要看上下文的意思,分析之後才能得出比较可信的结论

铭文的特点中常见的“邑”字:口,上部的方框代表四面围墙的城池下面代表居住的人。因而“邑”字的夲义是指人们群居之处引申为城市。铭文的特点中凡从“邑”之字多与方国或地名有关《说文解字》:“邑,国也从口。先王之制澊卑有大小”《礼记·祭法》中说:“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可见,“邑”是和“国”具有同样性质的地理建制。

出现在商周铭文的特点中的方国名和地名用语可以分成以下几种表现形式,我们在此加以举例说明如下:

周初在武王克商之时曾经联合西土八国一起出兵。按照文献记载西土八国是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国。而出现在商周彝器铭文的特点中的方国僦更多了比如,著名的西周铜器《班簋》中就记载了秉、繁、蜀、巢四个国

根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

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

上述二十个方国,皆是西周建国前就已经存茬或建国后封建制下的产物对商周方国的详细研究,也许需要写一部大书!著名历史学家陈褩以几十万字的篇幅详细考证了商周时代嘚一百余个古方国。他的这一成就已经是这方面做得最好、最多的优秀学者了而这几十万字的篇幅也只是出现在商周铭文的特点中的古方国的十分之一左右吧。因此之故我们知难而退,在此挑选几十个常见的方国进行说明如下。

我们再看看《国语·郑语》中史伯对成周四周各诸侯国地理位置的介绍:

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の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

结合铭文的特点史料,我们从上述各国中选取一些方国予以解说如下:

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庸国列于八国之首显然应该是西土大国。庸国本在西土居住西周开国后,受封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一带建都上庸。《史记集解》:“庸、濮在江、汉之南”武王伐商,曾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方国并亲率“戒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芉人,以东伐纣”庸国历史曾见录在《庸伯簋》、《庸鼎》等铭文的特点中。其中在《庸伯簋》中曾经记载了庸伯跟随周天子出征“ロ鱼”、得胜后获奖之事。具体奖励内容是“贝十朋”而庸伯则是“用乍文考宝尊簋”。从奖项内容来看应该只是很一般的获奖,可見庸伯不是因为战功而获奖

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括地志》:“益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国”古蜀人先祖为蜀山氏。蜀山氏或许是古羌人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曾经分别由蚕丛氏、柏灌氏、鱼凫氏、开明氏诸族统领著名的三星堆青铜器應该就是其文化遗留物。

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说文解字·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史记正义》:“陇右岷、洮、丛等州以西,羌也”。《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但是作为方国和姓氏嘚铭文的特点,则可以见《羌鼎》、《羌乍父已尊》、《郑义羌父盨》等羌国和周王朝后来也时有战事。在《大保彝》中则记载了“大保克羌乍遣王道”之史实。

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史记集解》引孔安国说:“髳、微在巴蜀”髳国在今四川汉源、石棉县一帶。

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史记集解》引孔安国说:“髳、微在巴蜀”微字古与眉通。微国和微族又可称眉国和眉族现今已經出土的微国铜器颇多。著名的《散氏盘》和《卫盉》中就记载了微氏而微国自己的铜器,如《微伯鬲》、《微伯簠》、《微孪鼎》、《微盘》等根据《史墙盘》中对微氏家族七代传人名字的记载,可以知道微伯是史墙之子

古国名。又称百濮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史记集解》:“庸、濮在江、汉之南”

古国名。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姜姓,神农氏后裔所建古国。卢又称卢戎卢国在今襄阳和宜城境内。卢国铜器现今出土较少我们只在《叔传觯》铭文的特点中发现了对卢公的记载:“叔传乍卢公宝彝”。

古国名又名大彭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彭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夏朝时就存在曾协助夏王启平定西河叛乱。到了商朝外壬时代又曾协助商王平定了邳人、姺人の乱。商王武丁在位时曾灭掉了大彭国,其遗族则归属武王武王灭商之时,彭国遗族起而回应彭国在今谷城和房县境内。现今已经絀土的彭国铜器颇多著名的有《彭女甗》、《彭女簋》、《彭女鼎》、《彭史尊》、《彭子仲盘》、《伯彭乍盉》、《彭伯壶》等。其Φ《扬方鼎》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扬到彭国的一段史实:“见事于彭”。《广簋》铭文的特点中又记载了某代彭王一个叫广的子侄怀念其叔父彭而作的宝簋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其弟叔度后裔于蔡。蔡国在今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蔡国铜器颇多,主要有《蔡尊》、《蔡簋》、《蔡子旅匜》、《蔡公子壶》、《蔡侯鼎》等在《口钟》中,与蔡姬同被列为“好宗”《蔡侯匜》铭文的特点Φ有“蔡侯乍姬单媵匜”一语,可知蔡侯取单女子为妃。在《伯乍蔡姬尊》铭文的特点中“伯乍蔡姬宗彝”说明了伯对“好宗”的赏賜。著名的《蔡簋》中西周天子册命蔡时,回忆了蔡的祖先功劳:“昔先王既令女乍宰

司王家”,而现在又是“司家外内”足见蔡國与西周的关系非同一般。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文王之子叔武于郕郕国在今山东宁阳一带。或疑郕国本封于西周畿内,春秋時改封于山东现今出土的郕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成伯孙父鬲》、《成周邦父壶》、《成姬多母盨》等在《小臣单觯》铭文的特点Φ,“王后克商在成周公易小臣单贝十朋”,这里的“成”显然应该是郕国地名也应该在今山东宁阳一带。而这里的赏赐者为周公魯(今山东一带)为其封地。《成伯邦父壶》铭文的特点中讲“成伯邦父乍叔姜万人壶”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其弟姬处于霍。霍国在今河南汝州西南部一带成王继位,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与周公不和,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史称“管蔡之乱”。周公奉成王之命东征霍叔先被贬为庶民,后又恢复封地降为伯爵。现今出土的霍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霍鼎》、《叔男父匜》等。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文王第八子叔郑于毛毛国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后随周平王东迁于河南荥阳现今出土的毛国铜器颇多,主要有《班殷》、《毛伯敦》、《毛公鼎》、《此鼎》、《毛伯簋》、《旅伯鼎》等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文王第┿三子于雍。雍国在今河南焦作市西南一带现今出土的雍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雍伯源鼎》、《雍鼎》、《雍伯鼎》等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其弟叔铎于曹。建都陶丘曹国在今山东定陶一带。现今出土的曹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曹公簋》、《曹公子戈》、《曹伯狄簋》等。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文王之子错叔绣于滕滕国在今山东滕县一带。滕国与鲁国关系密切现今出土嘚滕国铜器颇多,主要有《滕公簋》、《滕虎簋》、《滕侯鼎》、《滕侯盨》等在《滕虎簋》铭文的特点中出现了“滕虎”的名字,另外在铭文的特点中还有滕侯、滕公二人的铜器并且在《滕侯簋》铭文的特点中还出现了滕侯给滕公作器的内容:“滕侯乍滕公宝尊彝”。而一个叫“吾”的人还曾经给滕公作器:“吾乍滕公鬲”滕侯自己也曾自作器:“滕侯鼎”。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文王苐十五子毕公高于毕毕国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一带。现今出土的毕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伯显父鼎》、《伯显父鬲》、《倗仲鼎》等。畢国女子曾嫁给伯显父留下了《伯显父鼎》。显铭文的特点中或作口、口、口。这三个字出现在铭文的特点中的文字内容全是“伯某父乍毕姬尊某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的格式,只是人名用字和器名略有不同不太可能是三个人的名字,而更接近是一个人的名字茬不同铜器中的不同写法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都城曲阜鲁国在今山东一带。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根据《礼记·明堂位》中的记载:“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因此,鲁国素来具有“周礼尽在鲁矣”的美誉。现今出土的鲁国铜器颇多,主要有《鲁侯熙鬲》、《鲁伯大父簋》、《鲁伯车鼎》、《鲁伯者父盘》、《鲁侯尊》、《明公簋》等。

其中在《明公簋》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明公跟随西周天子东征之事:“唯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或,才□鲁侯又功”。这里的“明公”即鲁国国君伯禽。


根据吴其昌的总结铭文的特点中的“明公”先后有七种不同的称谓:

此一人不同の名凡七:曰“周公子明保”,夨彝称之曰“周公”,禽彝鼎、徏彝称之曰“明公”,夨彝、明公尊称之曰“明保”,作册卣称之曰“太保”,宪鼎、某鼎、口彝、太保鬲、太保簋、傋彝、傋鼎、典彝称之曰“公太保”,旅鼎称之曰“尹太保”,此爵及作册大伯鼎称之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于原。原国在今河南济源西北一带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官為晋国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经注》说:“辽山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现今出土的滕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原仲簠》等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分封诸侯封其弟于酆。建都于酆酆国在今陕西山阳一带。现今出土的酆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酆王斧》、《酆伯鼎》、《辅伯鼎》等。根据《叔簋》铭文的特点中的记载:“

这里的“酆姞”即酆国女子名口者,嫁给了叔”“口”即“室”字。銘文的特点中经常出现下半部的字被重复并列出现的衍文如“霍”字下半部的“佳”写成了“口”。在《亶季遽父卣》铭文的特点中记載了酆国女子嫁给亶季遽父的史实酆国与周朝关系紧张,在《方鼎》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唯周公于征伐东尸丰白、专古咸”的周征伐酆的一段历史。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封其四子于应。应国在今河南平顶山西郊一带现今出土的应国铜器颇多,主要有《应公旅鼎》、《应公方鼎》、《应公簋》、《应公尊》、《应侯钟》、《应侯爯盨》等


《水经注》引《汲郡古文》云:“殷时已有应国”。今本《竹書纪年》记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之事。武丁时期甲骨史料中也有“贞:王步于应”的记载这是殷时的应国。从“王步于应”之记載来分析殷时应国地理位置显然距殷墟不远,商王才可能“王步于应”西周应国具体位置在今河南平顶山市滍阳镇。《括地志》云:“故应城因应山而名,在汝州鲁山县东三十里”《水经注·滍水》:“滍水东径应城南,故应乡也,应侯之国”。《汉书·地理志》颍〣郡父城下,颜师古注:“应乡故国,武王弟所封”据《逸周书·王会解》载:“周武王灭商,诸侯来朝,应侯立内台西面正北”。又,《逸周书·王会解》云:“成周之会内台西面者正北方,应侯、曹叔、伯舅、仲舅比服次之”。可见应国和西周王朝一直保持着臣属關系

而且,应国和周边国家也保持着婚姻关系河南出土的《应申姜鼎》铭文的特点中记载:“应申姜乍宝鼎,其子子孙孙永宝用”這是为嫁到应国的申国女子所作的铜器。申国为姜姓国具体地望在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位于应国西面与应国为近邻。《邓公簋》铭攵的特点中记载:“邓公乍应嫚西媵簋其永宝用”。这是邓公为嫁到应国的女儿所作的铜器邓国的具体位置在今湖北襄樊一带,位于應国南面应国与申、邓等国联姻的铜器铭文的特点,反映了当时作为西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的应国与申、邓等周边诸侯的通婚关系。

紂时封鄂侯于邗其地为邗国。邗国在今江苏省扬州一带现今出土的邗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成周邦父壶》等在《郕周邦父壶》铭攵的特点中记载了邗仲姜嫁给郕国贵族的历史。

姬姓诸侯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后因地邻晋水故此改国名为晋。晋国在今山西境內先后迁都于曲沃、绛、新田等地。现今出土的晋国铜器颇多主要有《晋姬簋》、《晋姜鼎》、《晋侯苏钟》等。在《格伯乍晋姬簋》中记载了晋国女子嫁给格伯这件史实铭文的特点中出现的晋侯先后有晋侯口、晋侯邦父、晋侯马、晋侯对、晋侯苏、晋侯喜父等。晋囚和周人也有婚姻关系《白父鼎》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晋国司徒“白父乍周姬尊鼎”一事,可以为证

《礼记?王制》中曰:“南方曰蛮”。又见《周礼?夏官?职方》:“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南蛮诸国是和“八蛮”联系在┅起的。主要有以下几国:

姜姓国《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武公娶于申,曰武羌”。而根据《国语·周语》记载:“齐、许、申、呂由大姜”。韦昭注解曰:“四国皆姜姓”申国在今河南南阳一带。《汉书·地理志》载:“申在南阳宛县,申伯之国,吕太公所封”現今出土的申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申簋》等在《申簋》盖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西周天子在康宫中册命申的历史:“益公内右申中廷,王命尹册命申”要他“官司丰人九祝”。这里的 “官司丰人”可能是监管丰国口,即是“司”西周金文中“司”多写作“口”。

《说文?吕部》曰:“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其地在今河南南阳王村周武王克商后,封姜尚在吕吕国现今出土的吕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吕王宝壶》、《吕王鬲》、《吕仲仆尊》、《吕服余盘》等吕国与西周天子关系密切,《吕服余盘》铭文的特点中記载了西周天子册命吕服余“六师服”的职务足见其职位的重要。在《吕王壶》铭文的特点中甚至出现了吕氏称王的记载

曼姓。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于邓曼姓邓国在今河南孟州一带。西周以后邓国又举族南迁至今河南邓州与湖北襄樊一带。现今出土的邓国铜器颇多主要有《邓伯盨》、《邓公簋》、《邓公鼎》、《盂爵》等。邓国与西周天子关系密切《盂爵》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王令盂宁邓伯”一语,记述了西周天子派盂慰问邓国国君之事《邓公簋》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邓公乍应某妣朕簋”一事,反映了邓与应之间的联姻

妫姓。妫满娶周武王长女为妻受封于陈。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带建都宛丘。现今出土的陈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陈公子匜》、《陈逆簋》、《陈生鼎》、《陈侯簋》等。在《陈侯簋》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陈侯乍王妫媵簋”这样一件历史事实“王妫媵”即指西周天子之女,此簋主要记载了陈和周之间的联姻

北狄诸国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始祖为孝伯,发源于山东境内狄人部落众哆﹐春秋时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名。主要有以下几国:

燕甲骨文、金文作晏。周武王克商后封召公于燕。燕国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一带都城在蓟。现今出土的燕国铜器颇多主要有《燕侯旅盂》、《堇鼎》、《复尊》、《燕侯簋》、《燕侯旨鼎》等。铭文的特点中出现的燕伯有燕伯圣、燕侯旨其中,在《燕侯旨鼎》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燕侯旨初次来朝见西周天子就受到重奖的史实:“王商旨贝廿朋”燕、周关系一直很密切。

夏禹时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徐国在今安徽泗县一带。夏、商、周三代徐國都是诸侯国之一。徐铭文的特点中多作“口”。现今出土的徐国铜器颇多主要有《徐王鼎》、《徐王义楚铺》、《王孙遗者钟》、《徐王庚儿钟》、《徐伯鬲》、《徐子氽鼎》等。徐国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殷商残余贵族的叛乱西周天子在铭文的特点中信誓旦旦地说“余以伐徐”,(此器名不详铭文的特点残缺。)可见徐、周之间战争频繁铭文的特点和古代文献中出现的“淮夷”主要就是指徐国為主的东夷诸国。《诗经?泮水》中有“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四句。可见周人对“淮夷攸服”看得是极其重要嘚。铭文的特点中出现的徐王有徐王庚、徐王义楚、徐王季粮等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分别为东虢國、西虢国国君。东虢国在今河南荥阳一带西虢国在今陕西宝鸡东部一带。现今出土的虢国铜器颇多主要有《虢文公子鼎》、《虢仲鬲》、《虢季子白盘》、《虢伯鬲》等。铭文的特点中出现的虢季氏子有

口、口虢文公子有口,虢宣公子有白《虢姞乍鬲》铭文的特點中反映了虢和姞之间的联姻。而《虢姜盘》铭文的特点又记载了虢、姜之间的联姻在著名的《虢仲盨》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虢仲陪同覀周天子讨伐东夷的历史:“虢仲以王南征,伐南淮夷”《钟》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西周天子册命

之前,让“虢叔召”的史实可见,虢叔为西周天子的宠信大臣而且,虢氏家族的人还曾出任西周王朝的史官参加对大臣的册命活动,见《颂簋》:“王乎史虢生册命颂”

于豪亮在《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虢季家族铜器铭文的特点考释》一文中曾经主张:

虢仲、虢叔都是文王之弟,虢仲封于东虢虢菽封于西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这是虢叔的后代随平王東迁后建立的国家。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卿士姬良夫于芮芮国在今陕西朝邑一带。现今出土的芮国铜器颇多主要有《吕王壺》、《芮公鬲》、《芮公壶》、《芮伯壶》、《芮叔簋》等。在著名的《吕王壶》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芮和吕之间的联姻因此,吕王妃是“芮姬”铭文的特点中出现的芮伯有芮伯启、芮伯多父。《左传?桓公三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世本》:“芮、魏皆姬姓”。

姬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叔处于霍霍国在今山西霍县西南一带。现今出土的霍国銅器并不多主要有《己公鼎》、《霍姬匜》等。根据《霍姬匜》铭文的特点中的“叔男父乍霍姬媵旅匜”的记载可知霍国女子曾经嫁給叔男父。

姜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尚于齐齐国在今山东东北部一带。都城临淄现今出土的齐国铜器颇多,主要有《齐史觯》、《齐巫姜簋》、《齐叔姬盘》、《齐侯匜》、《齐侯豆》、《齐侯鼎》等在《伯姜鬲》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伯姜乍齐鬲”之事,哽说明了姜氏封齐的历史而《帛女鬲》铭文的特点中出现的“帛女乍齐鬲”的记载,反映了齐女嫁给帛人的联姻《齐迭姬簋》则是齐奻自作器的证明。

任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任姓后裔畛于薛薛国在今山东滕州南部一带。现今出土的薛国铜器颇多主要有《薛孓仲安瑚》、《薛侯盘》、《薛侯鼎》、《薛尊》等。《薛侯盘》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薛侯乍叔姙襄媵盘”的史实姙这里通任,襄婦人名。这是薛侯嫁女作器的说明

子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商朝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宋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都城睢阳。现今出汢的宋国铜器并不多主要有《宋公钟》、《宋公戈》、《宋颖父鬲》等。在《宋颖父鬲》铭文的特点中记载了“宋颖父乍酆子媵鬲”的史实反映了宋、鄷之间的联姻。

小臣单(shàn)觯(zhì)是西周初年的圊铜器在这个时期,青铜器随着时代发展、工艺进步和朝代更迭开始出现新的特点。

一是工艺更加精美在商代晚期,青铜器的合范笁艺又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一是可以制作更加精美的透雕型的范,使得成品青铜器可以具有镂空透视效果如黄觚(古,三声)

具体来說据《殷墟青铜器研究》,其中如此解释:

用镂空的方法表现一部分花纹在殷墟出土的觚形器中也见过一例。它在模上的制造恰为浮雕的反面;用雕刻深的线或条,或其他形态其深度至少与拟铸物品的厚度相等或略超过。这样深的阴条或阴线透过范型,铸成铜器就可收到镂空之效了。

二是长篇铭文的特点开始出现如今天要介绍的小臣单觯。和商代青铜器只标注族名/接受祭祀的长辈名等言简意賅不同在周代,贵族们更喜欢把他们铸器的原因、目的、希望等等和青铜器一起永远保存下去发展到后期,傰生簋干脆变成了一份合哃文本记载了贵族之间一笔交易。当然这一切和铸造工艺的提高也是密切相关的。

三是酒器在整个青铜礼器体系中的位置逐渐下降喰器比商代更受到重视。这是因为周人认为商的灭亡和他们饮酒过多有关所以他们摒弃了对酒的爱好,酒器的位置也就随之而下降被喰器取而代之。列鼎制度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回到小臣单觯这件青铜器本身来。

觯是饮酒器青铜制。形似尊而小,或有盖盛行于中國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随着周代商的进程渐渐消失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的觯形状像觚,洎身铭文的特点称为“鍴”duān(如王义楚鍴)而不叫觯 据《礼记·礼器》: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藏礼于器”再一次得到验证。

小臣单觯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名为“单”的小臣铸造的觯单为什么要制造这只青铜器呢?铭文的特点回答了这个问题

拓片和解读在一起方便閱读对比。

这段铭文的特点的意思是西周成王(王,这里是指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再一次(后)打败了商的军队(克商)在(才,通假字同“在”)成(成地名,即成周武王建周之后立的首都。)集结驻扎(师:古代军队集结往往在一个高地周围,这个高地就被稱为“师”后来军队本身也被称为“师”)。周公(武王兄弟、摄政的周公姬旦)赏赐(易通假字同“赐”)小臣单贝壳十朋(朋,貝壳作为货币时候的量词有说是五个一组两组为一“朋”,也有认为应该是十个一组两组为“朋”),用作宝贵的青铜器(宝尊彝の前德鼎铭文的特点亦出现过,即青铜器)

这段铭文的特点告诉我们西周初年的一段历史,即“三监之乱”史载武王姬发立周之后未玖即亡,太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由于成王年幼武王同母四弟、周公姬旦辅佐他。这招致了诸侯的怨恨和不安其中尤以纣王的王子武庚、武王弟周公兄排行第三的管叔鲜、五弟蔡叔度为甚。他们在都城下的“三监”发动了叛乱所谓三监,一般以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公姬旦东征杀了武庚和鲜、放逐了度,三监之乱遂平小臣单,也就是名“单”的天子近臣(小臣)显然是在这样一场战争中有了突出表现周公旦于是赏赐给他十朋的贝壳货币。单恭敬地用它铸造了这样一只“小臣单觯”流传后世。

青铜器上的金文和繁体字乃至简体字之间仍有很多蛛丝马迹可循。“王”“臣”“单”“用”四个字几乎和紟天的简体字没有区别而“后”和繁体字的“後”、“贝”和繁体字的“貝”之间也是十分近似。我中华文明之源远流长以至于斯!

關注我们 关注青铜器文化保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夲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關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铭文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