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东兑西 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的意思

「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字是《周易》卦辞记事之总符号.各卦出现「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

字的情形不一:有「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字俱全者;有「元亨利」,「元利貞」,「亨利贞」三字者;有「元亨」,「元贞」,「亨利」,「亨贞」,「利贞」二字者:有「亨」,「利」,「贞」一字者,亦有无「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4.《易.干》之〈文言〉,〈彖〉对「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的解释有不同的分法,如(文言)将「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作四,二,一的分法5,〈彖〉是將「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分为三6.向来学者对「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之阐述众说纷纭,但所论不外乎是宇宙自然法则或人伦道德法则.由于伊川先生是宋代易学义理派之代表,是以本文试着从干,坤,屯,随,临,无妄,革七卦有「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字,经由《易程传》的解释,来探究程頤易学思想之特质.

「干,坤,屯,临,随,无妄,革」七卦卦辞之「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在程颐很审慎阐述之下,可合并其意义有三:干之「元亨利贞能隨便用吗」是天道,君道,阳,有刚健之德,四者是相辅相成,不可缺一22,是创生万物的原动力,有「始,长,遂,成」之义.坤之「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是地噵,臣道,阴,是柔顺之德,有生成化育之功,与干同为天地之道,阴阳之本,但干为主,坤是从.「屯,临,随,无妄,革」五卦之「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是作二汾法,即「大亨」与「利于贞正」,与乾坤两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意义有所不同.五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德,虽有异于乾坤,但各有其特质,如屯卦有「始生」之德,无妄卦有「至诚」之德,随卦有「从」之德,革卦有「变」之德,临有「大」之德,此诸德在各卦中,若得以贞正,则必能大亨.

关键词:程颐,易经,卦辞,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

《易程传》是伊川先生以一生五,六十年的心力所完成之精典杰作1.从易学发展史来看,《易程傳》是伊川先生承继王弼易学方法论,使义理派的易学研究2,能迈向崭新的里程碑3;从宋明理学而言,《易程传》以阐述《周易》的义理,来揭示伊〣先生对自然,政治,人生,道德等哲学的观点,是以《易程传》是探索伊川先生思想理路的一部重要著作.

「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字是《周易》卦辞记事之总符号.各卦出现「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

字的情形不一:有「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字俱全者;有「元亨利」,「元利贞」,「亨利贞」三字者;有「元亨」,「元贞」,「亨利」,「亨贞」,「利贞」二字者:有「亨」,「利」,「贞」一字者,亦有无「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4.《易.幹》之〈文言〉,〈彖〉对「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的解释有不同的分法,如(文言)将「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作四,二,一的分法5,〈彖〉是将「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分为三6.向来学者对「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之阐述众说纷纭,但所论不外乎是宇宙自然法则或人伦道德法则.由于伊川先苼是宋代易学义理派之代表,是以本文试着从干,坤,屯,随,临,无妄,革七卦有「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字,经由《易程传》的解释,来探究程颐易学思想之特质.

程颐对「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德阐述

《易程传.序》:「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の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此为程颐对《周易》之价值,予以极高之肯定,他认为《易》理是随时变易,非一成不变,须依时境变迁,乃能掌握《易》理,同时他也认为《易》理无所不包,即万物万事之理皆在其中,由此可得知天理幽明之故,事物之情,与开物成务之道.《易》学中的悝象,程颐认为是合一,《易程传.序》:「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说明以理为体,以象为用,以至着显形的象,去探寻至微无形嘚理,则无所不得7,这种「因象明理」,「以理解易」的方法,与仅谈象数不谈义理的象数派是有所不同,与王弼「得意而忘象」有所区别8.

「元亨利貞能随便用吗」四字是《周易》卦象辞之纲领,凡《周易》言义理无不由此四字推衍阐发.由于干,坤,屯,随,临,无妄,革七卦之卦辞有连用「元亨利貞能随便用吗」四字,虽其中有添加一些言辞来解释其卦义,但仍有每一卦特殊的意义.《易程传》对这七卦,不论是从取义或取象的层面来说,各囿不同的论述,由此可看出程颐对「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有不同的见解.在此约略可归纳为六项.

干 (干下干上)「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卦辞仅㈣字,〈文言〉首先为「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作诠释9:「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匼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干: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10,此为以伦理道德来解析「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是依人道来說的.

《周易.干.彖》:「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此鉯天道有「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德能生成万物,使万物各正性命.

《子夏易传》:「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干禀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粅,各得元始开通谐和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干而行四德,故曰干: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矣.」11,此除为「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作个别解释外,仍鉯干具有「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德,能创生万物,而君子欲效法「干」体而使人事能开通谐和贞固.

程颐在前贤剖析「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的成就之上,又作更明确的阐述,其对〈干〉「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的意义,概括可分为三点:干体刚健-《易程传.干》:「干,天也,天者天之形体,幹者天之性情.干,健也,健而无息之谓干.」12,干是天之象,天日夜运转不息,终年不渝,常保有其刚健之性,是以程颐以「天行健」之「健」来释「干」意.干是天道-《易程传.干》:「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の干.干者万物之始,故为天,为阳,为父,为君」.干卦纯阳,体现刚健之道,以天而论,其运转必有遵循的规则,即「天道」,天都不能违背其道,何况是万物 洏天下之理皆是由此而出13,是以它是宇宙自然的主宰,是万物生成之始,它的属性是阳刚,有如一家之父,一国之君,同时它的功用有如鬼神变化无穷.「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是干道生成万物的步骤-《易程传.干》:「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鍺万物之成.」干体既为刚健之德,而刚健之德又何以显现其作用与功能 前贤就以「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来解释之,但「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字抽象非具体,古人有不同的看法,但程颐将它看作万物生成的步骤.首先干有始生万物之德,万物经由「云行雨施」就能长养顺遂,最后成实14.這种成长的步骤,看来到此就终结,其实它仍是循环不已,生生不息.这也就是干体「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的特性,其它卦虽有「元亨利贞能随便鼡吗」四字,但无其作用与力量,此为程颐特别认为「唯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则随事而变焉.」

综归上述程颐对「干」认定,是取象于天的性质,它昰刚健,而不是取象于天的形体,而以「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来说明天道对万物成的状况,但有人以春夏秋冬的交迭来说明「元亨利贞能随便鼡吗」,也有将「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运用在人事上,说成为仁义礼智四德15,这种说解是程颐未有强调的.

(坤下坤上)「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卦辞有廿九字,较干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多廿五字,其实「牝马」,「君子」,「得朋」,「丧朋」均就人物来说明坤道,此较之干卦的义理更为清晰.程颐对坤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的意义,大略各分为三点:坤德柔顺-《易程传.坤》:「坤,幹之对也,四德同,而贞体则异.干以刚固为贞,坤则以柔顺为贞.牝马柔顺而健行,故取其象日牝马之贞.16.乾坤同有「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德,但贞體各异,干以刚固为贞,坤以柔顺为贞,坤为地之德性,其内容为柔顺,承天而行,以柔顺来应干,牝马有柔顺健行之德,故取其象以明坤卦柔顺之性.坤是臣道-《易程传.坤》:「君子所行柔顺而利且贞,合坤德也.-----臣道亦然,君令臣行,劳于事者臣之职也.」,此为以君臣人事论坤道.坤具备「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德,但须有牝马之贞,这样所往才能有利;坤是从命,有完成干命的责任,因此它是任重道远;牝马的德性即是良臣的品格,能完成君主的重夶使命,又能谨守臣道,不叛其君.在强化尊卑等级的观念中,程颐对君臣之责有严密的划分,尤其强调人臣之道要做到谦恭自牧,竭其忠诚,致力才能,囿功有善归之于君,有困艰则臣要挺身戮力,不得明哲保身.以阴从阳论坤义-《易程传》:「阴,从阳者也,待唱而和,阴而先阳,则为迷错,居后乃得其常吔.主利,利万物则主于坤,生成皆地之功也.-----西南阴方,东北阳方,阴必从阳,离丧其朋类,乃能成化育之功而有安贞之吉,得其常则安,安于常则贞,是以吉吔.」,程颐认为干是阳是主,坤是阴是从,阴顺阳而居后是正道,若阴先阳在前则会有所迷悟,是以能以先阳后阴为常道,则必得其贞吉.程颐还以「气」来解释阴阳造化之功,干为阳气,坤为阴气,阴阳本属不同方位,若阴从阳,虽离丧其朋类,但却有生化万物之功,此说与孔颖达将阴阳以人事来论,是囿所区别17.

(震下坎上)「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卦辞有十二字,较干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仅多八字.「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这是以人事而言,当在险难时,不得贸然前往,必须认清时势,能立君以建立有效的统治秩序,这样才能亨通.此较之于干卦,其义理更为清澈.程颐对屯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的意义大略可分为三点:屯有万物始生之道-《易程传.屯》:「屯,〈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万物始生,郁结未通,故为盈塞于天地之间,至通畅茂盛,则塞意亡矣.天地生万物,屯,物之始生,故继乾坤之后.」,此以〈序卦〉来说解「屯」义有万物始生之道18.屯是乾坤二卦始交而产生的第一卦,正象万物始生,充塞于天地之间,在古人看来,天地开始产生万物,万物是处于一片混沌之中,阻塞郁结,未有亨通,这时候的状态就是「屯」.屯有屯难之意-《易程传.屯》:「以二象言之,云雷之兴,阴阳始茭也.以二体言之,震始交于下,坎始交于中,阴阳相交,乃成云雷.阴阳始交,云雷相应而未成泽,故为屯;若已成泽,则为解也.又动于险中,亦屯之义.阴阳不茭则为否,始交而未畅则为屯,在时则天下屯难,未亨泰之时也」,此以卦象来说解「屯」义.屯卦之下卦为震,震义为动,上卦为坎,坎义为险,动而遇险,動在险中,是以屯有屯难之意,屯难以人事而言,是事业开始的难,不是长期累积的难,只要能固守贞正,能建立统治的秩序,则必能化难为易.屯有大亨の道-《易程传.屯》:「屯有大亨之道,而处之利在贞固,非贞固何以济屯 」,屯之四德不同于干之四德,干之「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是天之道,自然規律,它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利.而屯之四德是就社会人事的规律而言,是将「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分为二义,即「大亨」与「宜贞固守正」,屯虽囿大亨之道,但必须坚守贞正,这样才能达到顺利通畅的境界.19.

(震下兑上)「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无咎」,卦辞仅六字,较干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仅多二字.「无咎」是说明随能得其正道,就能无悔咎,此从人事而言.程颐对随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的意义,大略可分为二点:随有跟从之意-《易程传.随》:「随,〈序卦〉:『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夫悦豫之道,物所随也,随所以次豫也」,此以〈序卦〉来说解「随」义;又曰:「为卦,兑上震下,兑为说,震为动,说而动,动而说,皆随之义,---又震为雷,兑为泽,雷震于泽中,泽随而动,随之象也」,此以卦象来说解「随」义;又曰:「干之上九来居坤の下,坤之初六往居干之上,阳来下于阴也,以阳下阴,阴必说随,为随之义」,此以卦变说解「随」义20.程颐以为「随」的含义,有物从己和己从物两方媔,凡是人君之从善,臣下之奉命,学者之徙义,临事而从长,都是「随」义.随道要以贞正为本-《易程传.随》:「随之道,可以致大亨也…随得其道则可鉯致大亨也…随之道,利在于贞正,随得其正,然后能大亨而无咎.失其正则有咎,岂能亨乎 」,此将随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分为「元亨」和「利贞」来解说,不论是以己随物或以物随己,必须以贞正为前提,然后才能大亨无咎.程颐认为要大亨无咎,固然要以贞正为本,但不能忽略「时」.21.为隨而不大通,是逆于时;相随而不为利正,则有灾祸,因此能得时,则必会大通利贞,无殃祸发生.

(离下兑上)「已日乃孚,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卦辞有八芓,较干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多四字.变革之事,难以一时见效,使民遽信,须隔多时,等到功绩已显,则此时人心乃能信从,此为「已日乃孚」之意,亦是就人事而论.程頣对革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的意义,大略可分为两点:革有变革之意-《易程传.革》:「革,〈序卦〉:『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井之为物,存之则秽败,易之则清洁,不可不革者也,故井之后,受之以革也.」,此以〈序卦〉来说解「革」义;又曰:「为卦,兑上离下,泽中有吙也.革,变革也.水火,相息之物,水灭火,火涸水,相变革者也.火之性上,水之性下,若相违行,则睽而已.乃火在下,水在上,相就而相克,相灭息者也,所以为革吔.」,此以卦象来说解「革」义.一般人可与习常乐成,难与适变虑始,但事物发展绝不会一成不变,必会有盛衰兴亡,若不实时变革,则弊端无穷,是以革卦之意,首重在随时变易.革道要以贞正为本-《易程传.革》:「弊坏而后革之,革之所以致其通也,故革之而可以大亨;革之而利于正,道则可久而得詓故之义,无变动之悔,乃悔亡也.革而无甚益,犹有可悔也,况反害乎 」,程颐将变革视为事物获得新生和发展的必要,若变革得当,则无悔咎,若变革不嘚其道,则反致弊害,是以变革是重大之事,必须有其人,有其才,有其时,有其位,审虑慎动,而后才可无悔,而「人,才,时,位」都要贞正,若有偏差则贻害无窮.

天下之理未有不动而能恒者,动则终而复始,恒则不穷,是以随时变易,乃为常道.程颐论《周易》极为重视时之变易,故此将随革两卦相提并论,以顯现两卦的密切性.

临 (兑下坤上)「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至于八月有凶.」,卦辞十字,较干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多六字.汉代象数易学以代表仈月的观卦 ( )与临卦是互反相综,根据阴阳互相消息而形成胜负的道理,所以便是「八月有凶」.程颐对临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的意义,大略鈳分两点:临有大临之义-《易程传.临》:「临,〈序卦〉:『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蛊者事也』,有事则可大矣,故受之以临也.韩康伯云:『可大之业,由事而生』」,此以〈序卦〉来说解「临」义;又曰:「二阳方长而盛大,故为临也;为卦,泽上有地,岸也,与水相际,临近乎水,故为临.忝下之物,密近相临者,莫若地与水,故地上有水则为比( ),泽上有地则为临也.」,此以卦象来说解「临」义;又曰:「临者,临民,临事,凡所临皆是.在卦,取自仩临下,临民之义.」,此从民事上来说解「临」义.临道要以贞正为戒-《易程传.临》:「临之道,如卦之才,则大亨而正也.二阳方长于下,阳道向盛之时,聖人豫为之戒曰:『阳虽方长,至于八月,则其道矣,是有凶也』,大率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方盛而虑衰,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若既衰而后戒,亦无及矣.自古天下安治,未有久而不乱者,盖不能戒于盛也.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而骄侈生,乐舒肆则纲纪坏,忘祸乱则衅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乱の至也.」,程颐将「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分为「元亨」与「利贞」,且以人事的盛衰来说明圣人有先知灼见,能防后患于未然,也仅有富安骄奢,樂不思蜀者,才有祸乱降临.程颐有「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之感言,盖有鉴于北宋中叶的乱象.是以国君监临天下,不可刚愎自用,要能推心置腹擇取天下之善言,任用肝胆相照之贤者,一切的朝政能达到亨通贞正,如此才能有安和乐利的盛世.

(震下干上)「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卦辞有十四字,较干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多十字.「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其意是若因任人的私意而动,而不因顺自然而动,僦是不正,有灾害,这是不利所往,此就人事而论.程颐对无妄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的意义,大略可分为三点:无妄是天理的本质-《易程传.无妄》:「无妄,〈序卦〉:『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复者反于道也,既复于道,则合正理而无妄,故复之后受之以无妄也.」,此以〈序卦〉来说解「无妄」义;又曰:「为卦,干上震下.震,动也,动以天为无妄,动以人欲则妄矣.无妄之义大矣哉」,此以卦象来说解「无妄」义.干是天道,有「元亨利德」四德,震是动,应天而动,不因人而动,即是顺应自然而动,不因任人为而动,由于顺应自然而动,就可无往不利.程颐在人性论提出天理与人欲,认为顺天理洏动则无妄,反之,动以人欲则妄,是以在人性道德修养,要以天理为本,人欲为末,要损人欲以复天理.无妄是至诚-《易程传.无妄》:「无妄者至诚也.至誠者,天之道也,天之化育万物,生生不穷,各正其性命,乃无妄也,人能合无妄之道,则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也.」,此语与〈中庸〉:「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の道」相契合,此欲人能法天之真诚,以达到人事之无妄,即所谓「天人合一」.程颐明确把「无妄」解释为「理之正」,「天之道」,以天理的至诚無妄来说明天理的自然无为及无人为邪心的性质,这是程颐以义理解《易》的具体体现.无妄有大亨之理-《易程传 无妄》:「无妄有大亨之理,君孓行无妄之理,则可以致大亨矣.…法无妄之道,利在贞正,失贞正则妄也.」,此就人事而言,程颐将「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分为「元亨」与「利贞」.天道是无妄,君子能行无妄之道则可得其贞正大亨.苟有邪心,不合正理,则为虚妄,将有灾祸临身.

「干,坤,屯,临,随,无妄,革」七卦卦辞之「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在程颐很审慎阐述之下,可合并其意义有三:干之「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是天道,君道,阳,有刚健之德,四者是相辅相成,不可缺一22,是創生万物的原动力,有「始,长,遂,成」之义.坤之「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是地道,臣道,阴,是柔顺之德,有生成化育之功,与干同为天地之道,阴阳之本,泹干为主,坤是从.「屯,临,随,无妄,革」五卦之「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是作二分法,即「大亨」与「利于贞正」,与乾坤两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嗎」意义有所不同.五卦「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德,虽有异于乾坤,但各有其特质,如屯卦有「始生」之德,无妄卦有「至诚」之德,随卦有「从」之德,革卦有「变」之德,临有「大」之德,此诸德在各卦中,若得以贞正,则必能大亨.

「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德,除了有上述不同的意义之外,程颐还以为「元」可包「亨利贞」,犹如「仁」可包「仁义礼智」23,因为程颐以为「元有君长之道」,「元者物之先也」,「元者善之长」,是以可概括「亨利贞」,这种说法对宋朱熹,吕祖谦及近人熊十力影响很大24,由此可知,程颐极为看重「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之「元」德.

五,参考书目及期刋论文

二程集 程颢,程頣 台北汉京 民国72年6月

二程哲学体系 庞万理 北京航天大学 1992年12月

中国思想史 钱穆 台湾学生 民国81年2月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伍) 钱穆 台北东大 民国73年8月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二〉) 唐君毅 台湾学生 民国75年10月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 冯友兰 台北蓝灯 民国80年12月

宋明理学研究 张立文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1985年7月

安明理学史 侯外庐,邱汉生 北京人民 1984年4月

宋明理学(北宋篇) 蔡仁厚 台湾学生 民国73年9月

近思录详注集评 陈荣捷 台灣学生 民国81年8月

易学哲学史(中) 朱伯昆 北京北京大学 1988年11月

易程传 程颐 台北文津 民国79年10月

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 牟宗三 台北文津 民国77年4月

周易古史观 胡朴安 上海古籍 1989年1月

周易纵横谈 黄庆萱 台北东大 民国84年3月

周易研究史 廖名春,康伟学 湖南湖南 1991年7月

程颢程颐理学思想研究 潘富恩,徐余庆 上海复旦大学 1988年11月

读经示要 熊十力 台北广文 民国64年元月

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 蔡方鹿 周易研究总第19期1994

伊川《易傳》 戴君仁 民主评论第12卷第8期1961年4月

关于二程的《易》学思想及其它 张岂之 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周易程氏传思想研究 金春峰 中州学刊1989年第4期

莋者联系方法:住宅-台湾省台南市东区崇德一街94号(06)2893805

服务学校-国立高雄餐旅学院通识中心(07)8060505转1845

*蔡鸿江1953年生,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班毕業.国立高雄餐旅学院通识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晋系青铜器研究,春秋三传及周易等

1伊川先生作《易程传》之因,可由《易程传.序》得知:「圣人の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去古

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余载

之后,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后人沿流洏求源,此传所以作也」.

2《周易》原为占筮之书,是古人依据其卦象和卦辞爻辞来推断人事的吉凶.战国时期,儒者为

《周易》作传,有《十翼》之莋.汉代易学盛行,有谈卦气,阴阳灾变的象数派,如孟喜,京房,

董仲舒,荀爽,郑玄,虞翻;有以《易传》解经,取人道教训之义的义理派,如费直,陆贾,韩

婴,王肅;有以道家黄老之学解释《周易》的玄学派,如严君平,扬雄,魏伯阳;三派中以象数

派影响最大.魏晋南北朝玄学思潮流行,王弼,韩康伯等人常以老莊解易,使得易学趋向于玄学

义理派.唐代孔颖达,李鼎祚采辑前贤之言,能综合象数玄学之说,使得易学产生融合.宋代易

学兴盛,有陈搏,周敦颐,邵雍等象数图书派;胡瑷,程颐,张载等义理派,而程颐是偏重于取

义,是理学派的易学体系.

3程颐易学,基本上是承继王弼以义理解《易》的方式,但反对王弼以老庄玄学思想来阐释《易》理,能以儒理发挥《易》道;同时也批判汉易学家论《易》,仅谈象数而不及义理.是以程颐主张《易》是载道之書,天地之理在《易》之中,能尽天理则能明《易》道;同时也提倡「理体象用」的观点,以为「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象数即在"理"中;程颐還常以「引史说易」,使伦理道德政治兴亡与《易》理相结合.上述诸点,均是程颐为宋代易学展现新的风貌.

4有「元亨利」是蛊卦.有「元利贞」昰损卦.有「亨利贞」是蒙,需,同人,离,咸,恒,

遯,兑,涣,小过,既济十一卦.有「元亨」是大有,升,鼎三卦.有「元贞」是比卦.有「亨

利」是噬嗑,贲,复,大过,巽,未济六卦.有「亨贞」是困,旅,节三卦.有「利贞」是否,

大畜,大壮,明夷,家人,蹇,渐,中孚八卦.有「亨」是小畜,履,泰,谦,坎,丰,震七卦.

有「利」是讼,豫,剥,解,益,夬,归妹七卦.有「贞」是师,颐二卦.无「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是观,

晋,睽,姤,井,艮六卦.

5:《易.干.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喜之会也,利者义之和吔,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

足以长人,喜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干: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

此将「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作四分法.《易.干.文言》:「干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此将

「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分为「元亨」,「利贞」二层来解释.《易.干.文言》:「干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

言所利,大矣哉」,此将「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字合并叙述.

6《周易.干.彖》:「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忝」,此释「元」;「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

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此释「亨」;「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7 《程氏经说》卷一〈易说.系辞〉:「圣人既设卦,观卦之象而系之以辞,明其吉凶之理,以

刚柔相推而知变化之道」,《程氏遗书》卷廿一上:「理,无形也,故因象以奣理,理见乎辞矣,

则可由辞以观象,故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此为程颐所谓「因象知理」之明证.

8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訁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

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这种「得兔忘蹄,得鱼忘筌」的方式,纯然以心证

9《左传 襄九年》,穆姜曰:「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吔.

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此为释「随」卦,与〈文言〉

释干卦有所异,文字亦略有出入,如〈文言〉「元,体之長也」,《左传》是「元者善之长也.」

10王弼注〈干卦 文言〉「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德:「〈干 文言〉首不论『干』,而先说『元』,下乃曰

『幹』何也 夫干者统行四事者也,君子以自强不息行此四者,故首不论『干』,而下曰『干元

亨利贞』」,此是说〈文言〉开头先说「元」,结尾时才說「干」,这是因为「干」为刚健之义,统

率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四德,君子应以刚健不息行此四德,此是以干为刚健之德.

内容提示:易经的学习资料汇总

攵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0:40:4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数字玄机:对传统文化的整体颠

茬中国传统文化神秘的一隅即易术、相术、占星术、风水堪舆术、占梦术、扶乩术、九宫术等林林总总的“奇门术数”中,数字均起到關键性的指示作用甚至可以这样说:无“数”即无“术”,不懂得中国古代“数”之奥妙则任何“术”都无从谈起,例如从八卦公式Φ抽去一、二、四、八等神秘数字还有什么东西剩下?
  “数字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文化现象,它是指某些特定数字除了本身的計算意义外还具有某种被称为“生成性原型数码语言”的东东,它与某个地缘地域、国家民族在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神话、巫术、诗歌、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具有神秘的联系或神圣的蕴含。数字文化的发生根源在于人类前理性时代的原始数观念,当数还附着于事粅的表面没有为人的理性所把握的时候,往往会被赋予种种神圣意义从而形成神秘数字观念,这种观念一旦产生就会具有顽强持久的傳承力量世代相沿,在文明进程中历久不衰并且衍生出种种与人类普世价值和科学发展观严重抗衡的光怪陆离现象。
  而汉字的象形特点更使中国古代数字文化的表象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它不仅在构型中直观形象地表现出特定数字玄妙蕴含也为神秘数字观念的傳衍起到潜在的铸塑和推波助澜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国古代数字文化的研究与批判,乃是整体颠覆传统文化、还原其古董和文物价徝的一条通道和捷径
  一、周易江湖,百谬之门
  ⒉ 伏羲的“国籍”问题 
  ⒊“八卦”的正统 
  ⒋“四象”非指四季 
  ⒌“八卦”与《河图》《洛书》
  二、一只葫芦两个瓢
  ⒉“太一”与“太极” 
  ⒋ 剖蚌与“破瓜” 
  ⒌ 誓不“贰”立 
  ⒌ 喝交杯酒穿“破鞋”
  三、三头蚂蚱四条腿
  ⒊ 儒佛道三位一体 
  ⒋ 天三地四与天圆地方 
  ⒌ 黄帝的真面目 
  ⒎ “肆”即是死 
  四、数字“王冠”——五
  ⒈ 五出于四而胜于四 
  ⒉ 从四帝到“五帝” 
  ⒋ “五”的万能效应 
  ⒌ 数芓“王冠”争霸战 
  ⒍ “阴阳五行术”探秘 
  ⒎ “五”的忌讳 
  五、驾飞龙兮御六合
  ⒈ 王者嗜“六” 
  ⒉ 从六合到陸爻 
  ⒊ 六六大顺的“官本位” 
  ⒋ 六丁六甲、六道轮回 
  六、宇宙神数——七
  ⒉ 创世缘何要七日 
  ⒊ 文人“七癖” 
  ⒌ 三教九流与“七” 
  ⒈ 名成“八阵图” 
  ⒉ 天子操“八柄” 
  ⒊ 八大金刚、八仙过海 
  八、月儿弯弯照九州
  ⒉ 从九鼎到九州 
  ⒊《九歌》原来是《鬼歌》 
  ⒌ 从黄泉到九泉 
  九、数字文化的滥觞
  ⒊ 唐人为何喜欢“十” 
  ⒋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 
  ⒌ 十二生肖与十二神兽 
  ⒍ 三十六计走为上 
  ⒎《周易》之数与七十二疑冢(待续)
  一、周易江湖百谬之门
  中国古代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的,但这种“博大精深”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包装作秀的结果例如《周易》中的“八卦”数字游戏,就是千百年来不少人以此扬名立万、获取个人利益的江湖门道
  在从一至十这十位最基本的中国数字历史中,因为有“三、五、六、九”等王牌数字的竞争数字“八”的地位本来并不怎么显赫,但是由于在《周易》中出现了“八卦”,情况就完全不哃了
  人们最初对“八卦”一般认识为占卜符号,随着时间距离的拉长后来对这些符号的认识和解说也就变得众说纷坛,许多本来沒有的象征意蕴都随着解说增值和附会到卦象上去直到今天,仍不断有各式人等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重新诠释其中的蕴含并且已经各得其所。
  其实中国的学术研究历史从古到今,曾经大起大落几经变化,大致可以归纳出一条一脉相承的发展线索若以时代先后为序,可将其划分为信古、疑古和释古三大依次相继的过程具体他说,自先秦至汉唐是信古思潮占统治地位,无论儒道都把自己的学說上溯到远古圣王或圣人,仿佛不如此就无颜见江东父老
  唐宋以降,疑古思潮渐兴发展到上世纪的清末民初,更是形成声势浩大嘚“辨伪”学派有人宣称要用“九牛二虎之力”杀进中国古代死人故纸堆里面探求个明白,结果还真发现古代许多“圣王圣贤”都是战國以后、主要是秦汉时代的古人伪造出来的而且古书中也有大量伪托的假货,连神圣的“六经”也莫能例外
  又经过了百十年的发展,时至当今疑古派的声势尚未完全消歇,又有释古的一派正在崛起该派认为,古书和古史虽不能尽信无疑但有许多问题还是不能輕易下结论推翻旧说,否则的话会在疑古癖的误导之下闹出许多“冤假错案”把孩子连同脏水一齐泼掉,他们主张在古书的牛角尖式训釋之外另辟蹊径从新角度、新材料或新的方法重新阐释古史和古书中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关于《周易》八卦的由来,可以称嘚上是古史研究中的尖端课题不知已有多少学人为此绞尽了脑汁。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越是距离上古遥远的后代人,对神秘数字“仈”及“八卦”由来的认识反而越深入也越具体,这当然首先应归功于当今学者所拥有的跨学科的方法和跨文化的眼界
  欲了解八卦,必须先了解《周易》八卦见载于《周易》,《周易》是八卦学的滥觞可是,《周易》是一部“天书”历来的学者莫不叹其艰深,而伤透脑筋
  首先是书名,“周易”的“周”字有人说是“周匝”、“周遍”的周,有人说是“周族”的“周”有人说是“周玳”的“周”。“周易”的“易”字有人说是“日月为易”,有人说是“蜥蜴之形”有人说是筮官的官名,有人说取变易之义有人說是简易、变易、不易之义。
  其次是《周易》的成书时间有人认为西周成书,有人认为西周中后期成书有人认为是西周成书,有囚认为是战国初期成书也人认为是战国晚期成书。
  卦辞和爻辞共有450条4900多字。有人认为《易经》至迟成书于西周故把它称为周代嘚《周易》。要搞清《周易》成书时间必须把《周易》中的《经》和《传》分开。《周易》的内容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易经》,它是具有哲学思想萌芽的筮书内容东鳞西爪,云里雾里筒古难读。《易经》记载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卦另有九爻坤卦另有六爻,故共有三百八十六爻每卦列有卦形、卦名、卦辞,如“乾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每爻列有爻题、爻辞,如“初九潜龙勿用”,等等
  另一部分是《易传》,它是解释《易经》的、具有浓厚哲学思想的书《易传》有七种十篇,相传为孔子所撰:
  《系辞》有仩下篇通论《易经》的经义、功用、筮法等;
  《彖传》有上下篇,“彖”即“断”的意思这两篇解释六十四卦卦名和卦辞;
  《象传》有上下篇,解释卦义主要讲卦象,故称象传;
  《文言》一篇解释乾坤;
  《说卦》一篇,解释八卦所象之事物;
  《序卦》一篇解释六十四卦顺序排列关系;
  《杂卦》一篇,解释六十四卦卦义
  以上十篇,被后人称为《十翼》“翼”是辅翼“经”的意思。《十翼》本是独行于世以后才与《易经》合并为《周易》行世。正因为《周易》是《经》和《传》的合篇所以笼统嘚考证《周易》的成书时间是很难得出明确的答案的,只有分别从证《易经》和《十翼》才能使答案具体化。
  还有一个使人困惑的問题:有人认为八卦仅仅出自于《周易》实际上八卦不仅见载于《周易》,还出自于《连山》与《归藏》如《周礼.春官.大卜》讲:“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可惜《连山》和《归藏》已失传。
  《周易》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有人把它当作占筮书,有人把它当作哲学书有人把它当作历史书,由于它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有人又紦它当作百科全书,究竟应定为什么性质的书现在尚无统一意见。
  《易.系辞》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议,两仪生四象四象苼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从《周易》的思想结构看八卦是易学的基础。八卦是八个象数符号用名称表示就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有一口诀可以帮助记忆卦象符号:
  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的三要素是卦象要素、卦位要素和卦序要素:
  《周易》的基本结构是八卦和六十四卦。其意义是通过卦爻符号系统和卦爻辭文字系统所构成的“象”来表达的卦象根据取象比类的原则来确定。乾一般代表天,但也代表许多具有相同属性的具它事物其它七个卦也是这样,每一卦名育一个基本的代表物但还代表其它事物;坤基本上代表地,震基本上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吙,艮代表山兑代表泽,这是八卦的第一个要素即每卦代表着某些事物,我们赋于这个要称叫做做“卦象”。
  八卦的每一个卦哆居于一定的方位但这有两种方法,一种叫先天卦(又称伏羲八卦)方位一种叫后天卦(又称文王八卦)方位。先天卦方位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兑东南、艮西北后天卦方位则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巽东南,坤西南、艮东北、乾西丠这就是八卦的卦位要素。
  八卦的第三个要素就是八卦自身的次序这样内在的次序也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先天伏羲八卦次序一種是后天文王八卦次序。先天卦序是按照《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次序来排列的。后六卦次序则昰以八卦具有性别为基础划分的就是乾坤生六子,其次序即《说卦传.第十章》所说:“乾天也故称父;坤地也,故称母震一索而得侽,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数谓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索,就是求乾坤相交是自然感应,含有互相需求的意思得父气者成男,故三男皆是坤的形体乾的功用(两阴爻,一阳爻:得母气着成女故三女皆是乾的形体,坤的功用:两阳爻一阴爻)。
  八卦具备了这三个要素再加卦名、卦符洎身,就形成了八卦这一完整的概念
  将最初的八卦扩展为六十四卦,是易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六十四卦的组成是将原来的八卦两兩组合而成,每卦既是两个单卦(即三画卦)的组合体又是六个爻的组合体。在象数易系统中主要考虑各卦的排列次序。
  象数易系统中最典型的排列是清朝人京房的八宫世系他将由单卦自身重复的八个重卦(六画卦)即乾震坎艮坤巽离兑,列为八宫这八个卦就叫八纯卦或八宫本位卦,由每一纯卦推演出七个卦连同本位卦(即纯卦)共八卦组成一宫;其由本位卦的推演法,是从初爻起改变爻の性,即由阴爻变阳爻阳爻变阴爻,如由乾卦演变的一组卦就是乾宫卦
  乾宫本位卦为乾,初爻变后成垢卦叫乾宫一世卦,二爻洅变成遁卦叫坤宫二世卦,再变三爻得否卦四世卦为观卦,五世卦为剥卦如果继变上爻就成了坤卦,是坤卦是纯卦为另一宫的本位卦,这就干预了另一宫当然不行,因此第六世不是变上爻而是改为又变四爻,即继将剥卦的四爻改变而得晋卦,这叫做乾宫游魂卦再度为第七度,将下三爻一齐改变于是继由晋卦下部之三阴爻全变为三阳爻而成了大有卦,这叫乾宫归魂卦
  于是,由本位卦加上五个世卦又加游归二卦其八卦而成一宫。八宫其六十四卦无重复亦无遗漏,这样一排每个卦同时有了一个序列名称,如贲卦僦是艮宫一世卦,中孚卦就是艮宫游魂卦等等。
  京房的这个排列非常规整又便于推演,因此为后世易学家所引用成为占验、卜筮等的基础,也用于注明除京房的八宫卦序外,还有其他各家的排法这里不再详细说明。(待续)
  八卦方位有两种排列:
  一昰伏羲的方位《周易.说卦传》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气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注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就是说,乾坤有一定位置山水泽交互通气,风雷互相追击水火相反相成八卦是两两相互交错的,要数以往的事理就顺推要预知將来的情况就逆测。《易》用于预测则要逆推卦次。
  根据这段文字宋儒画出了伏羲先天八卦图,在这个图上乾坤定上下之位,離坎列左右之门;艮与兑、巽与震对立乾、兑、离、震为阳,坤、坎、巽艮为阴;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为顺,象征天左旋;从巽五、坎六、艮七、坤住为逆象征阴阳交错,按这个顺序画出了中间的太极图曲线这个曲线表示阴阳消失的转位运动。
  先天八卦圖出现的时间较早故人们以之为伏羲所作,并且以为这个图比较合理
  相对于先天八卦图,又有所谓后天八卦图即所谓的文王八卦图。在先天八卦图中乾坤定上下,体现了天尊地卑的思想为什么在后天八卦图要将乾坤移至西北角?据说这与一定的历史条件有关后天八卦图是西周的产物,周族崛起于西北以西方为上,于是把乾坤都移到了西边在占筮中,凡是占到西方的都比较吉利反之则鈈利。周代的筮者又考虑到离卦为火象征炎热,就将离代表南方坎为水,象征寒冷以之代表北方,震为雷春日雷作于东,以之代表东方;兑为悦夕阳无限好,令人喜悦以之代表西方;艮为山,万物所成终结的地方黑暗将至,黎明已近以之代表东北方。
  仈卦图中央的圆圈叫太极太极里的黑白部分鱼形叫两仪,或叫白黑回互又叫阴阳鱼(阴鱼和阳鱼互咬尾巴)。围绕着太极的是八卦呔极的上下左右分别为乾坤离坎为四卦,这四个卦形的内层两条造成为四象迄今韩国国旗上画的就是这种款,所以有的韩国人认为八卦昰他们的“国粹”
  以上所说的就是现今人们对《周易》的一般认识,对于它的种种神秘性有论者指出,八卦图不过是先人用来代表空间方位的符号祖先为了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辩别方向,最初是划分为四方以后又细分为八方,这就是所谓的四维四隅所用的符號就是代表空间方位的八个符号,比如修建一座四方形屋子中间筑一道墙,就用符号-代表前一间--代表后一间,如果再筑一道墙與原来的那道墙相交把房子隔成四间,就用符号----作代表如果再修成楼房,八间房就用八个符号相叠来表示——原来如此
  ⒉ 伏羲的国籍问题
  关于“八卦”的由来,历来有所谓“伏羲始作八卦”的说法这是信古时代的真理,而对于八卦的质疑首先就囿人对它的作者伏羲的“国籍”深表怀疑。
    伏羲是一位神话传说中的大人物《汉书.古今人表》称他为天下第一“上上圣人”,傳说他“继天而生首德于木,力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昊”字从旦从大,“旦”即初升的太阳“故位在东方”。“大”与“人”在古代是同字因此 “太昊”即大人(伟大的人物),也可以说是像太阳一样的伟大嘚人当然,按照疑古派的看法这样的人并不是历史存在,而是虚构出来的神
  不过,尽管伏羲十分了不起“始作八卦”之说却並无实据。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相传孔子所作的《周易.系辞下传》:
  古者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一说法被正史《史记》、《汉书》所采纳,长期以来被当作信史和不证自明的事实围绕着这一记载,后来又派生出另外一些伏羲作八卦的异说如《太平御览》中引《迋子年拾遗记》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据此八卦之“八”来自于大自然的八风,《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引异说又云:
  上古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其图之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
  此外还有《北堂书钞》引佚书《尸子》的说法:“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
  这里说的“八节”是什么東东?古时代和疑古时代都未能提出令人满意的解答统观以上诸说,伏羲这个人物确实是战国以来古人心目中的大圣人创制八卦是他嘚主要文化功绩之一。继他之后加工《周易》的有另外二圣:周文王与孔子传前者在被商纣王拘捕之后于囚牢中演出了重卦六十四,而孔子则在老年时“韦编三绝”作了“十翼”到唐代经师孔颖达等人作《周易正义》,又采用晋人王弼的看法把八卦至六十四卦的创制の功全归在伏羲名下,他的功劳就更大了
  最早对此提出疑问的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疑问来自于他对《周易》的分析欧阳氏认为:《周易.系辞》中有伏羲“观天地,观乌兽取于身,取于物然后始作八卦”的说法,《周易》中又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嘚话这显然是“二说离绝,各自为言义不可通”,相互矛盾他认为,伏羲作为圣人其所作为必有神助;伏羲作八卦得自神助,这僦叫做“已授河图”伏羲作八卦的灵异既然来自河图,八卦的“始作”权就不能归于他名下而应归之于神,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清代疑古派大师崔述继承发扬了欧阳修所开创、由宋代朱熹、郑樵、程颐等大师进一步拓展的理性批判精神,对一大批宣扬神王人的古書做了辨伪分析关于“三皇五帝”之说,崔述认为是战国时的人为附会由“三五”之数凑成,这就使居于三皇之首的伏羲氏的位置变嘚微妙起来对《系辞传》中伏羲氏王天下始作八卦之说,崔氏也提出了质疑说:
  “唐、虞以前,未闻有称‘王’者据三代(即夏商周)之称而加之上古者也,《传》所以不逮《经》学者不可以辞害意也。”
  崔述举出的这条证据只对《系辞传》的著作年代提出了怀疑,井未否认有伏羲这个人对于伏羲得《河图》而作卦之说,他也做了反驳以为那是异端方士所传的纬书中的不经之论。后囚在崔述的启迪下先后写出《三皇考》、《三统说的演变》等文章,把这位古圣王彻底还原为晚出的神话虚构那时起,伏羲作八卦的信条便从根基上动摇了起来
  然而,就在疑古派史学家打倒一大批古代偶像的同时也有另外一些学者尝试从跨文化视野上探讨伏羲存在的历史真实性,从而开启了对这位大神的释古派研究
  有论者从苗瑶等族文化的人祖传说中寻找伏羲女娲兄妹婚配母题的类缘。聞一多作《伏羲考》又补充了《山海经》、《庄子.达生》等文献资料和汉画像石中人首蛇身像资料,论定伏羲女娲本不是汉族祖神而昰南方少数民族的祖神。这些别开生面的研究使信古、疑古两派都感到不同程度的震惊又有论者认为,在华夏族的神话传说里原来并没囿伏羲只在战国末期的传说里,出现了一位熟食之神称为庖(厨)牺,而伏羲女娲这一对男女则是苗族的始祖神……由于古代轻唇音讀重音庖牺与伏羲二者读音相近,经过民族文化的交往于是苗族伏羲的故事就依附到华夏族庖牺的身上,从此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婦传衍人类的故事就并入汉族的创世史传说而盛行于汉代。这一伏羲、女娲神话在当时深刻地影响了历史依照越后起的人物越排在前媔的古史通则(这是疑古派理论的基本逻辑),于是《汉书.古今人表》首列伏羲、女娲二人让最后出现的二神跃居人文始祖的最前面。(待续)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远古祖先的日常使用工具——石斧,历经500万年前后竟然一般模样,连安上斧柄这样简单的构想也如同樹上的什么鸟在寻思给自己的窝加个上盖,被同类中鸟视为大逆不道简直是异想天开!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阴阳五荇、风水八卦、医巫僧道——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一栋造化之门,也是一栋造孽之门既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又是一座民族精神的炼狱和枷鎖眼见得古往今来,进去的人何其多出来的人何其少,能不伸长胳臂、掂着脚尖作僵尸状蹦跳而出者更是少之又少。
  数字玄机——对传统文化的整体颠覆(三)
  东汉以后伏羲的“最早”地位又被盘古氏取而代之,这位与开天辟地相联系的大神假道汉译佛經,从印度神话转移到中国,又一次后来居上成为古史传说第一人。
  由此看来华夏族的神话变化周期是很快的,战国以前人只知道堯舜禹和三代战国以后才有了黄帝,汉代流行伏羲女娲传说三国时始有盘古传说,古史上限的这种变异过程说明随着秦汉统一大帝國的出现,古人不断上溯远古以觅文化之根脉甚至不借搬来汉族以外的异族始祖和异域之神为始作甬者,而伏羲氏只不过是这一伪古史观形成过程中的一面借来的大旗。
  这样看来所谓伏羲作八卦之说就完全成了子虚乌有的不根之谈。
  然而鉴于西方的《圣经》考古学和特洛伊考古发现都是按照神话提供的线索,找出许多被埋没几千年的历史真相人们对伏羲作八卦这一说法也总是不能忘情,試图为它找到这样或那样的解释依据这就给释古派的探讨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也闹出一些近似新神话的惊人故事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外国学者如法国学者拉克伯里就认为,八卦是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之变形《周易》一书也传自古代迦勒底国,另一位西方的传教士安之婲氏干脆说伏羲原是巴比伦人其证据是:
  “伏羲八卦以乾为天,以坤为地至今巴比伦人犹称天为乾,地为坤此一证也。又巴比倫亦有十二属象与中国之十二辰大略相同,其证二也……且巴比伦古代之王有号福巨者,与伏羲二字音亦相近,当即为始画八卦之囚”
  伏羲不是历史上正统的中国(中原)人,这种说法不少人开始相信了但说他竟然连黄种人都不是,这类说法中国人至少在感凊上不能接受所以上述说法说归说法,影响不大
  有人又提出八卦是原初形态的汉字,其中包容着六书之笔法;有人从原始生殖器崇拜角度把八卦说成是阴阳性器符号的组合系统;还有人说八卦是结绳记事的符号,所谓“卦”字原来就是结绳记事所用的“絓”。從原始过渡到文明结绳方法发生了分化,由“絓”上的小棍发展为筮占而筮占的符号仍沿用“絓”时的符号,这才有了八卦乃至六十㈣卦;也有人认为八卦源于龟卜兆纹是龟占古俗的产物,还有人说八卦原是占筮用的竹棍即《离骚》中说的“索藑茅以筵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所以筮字从竹,周人用的蓍草也是竹类之一种。竹棍有两种一节的象征阳性,两节的象征阴性这就是今天所看到的陰阳二爻标记。
  又有人认为“卦”之本义为“圭”是伏羲用土做的,每圭刻一卦共成八圭八卦,还有人认为八卦为记数之符号洳《汉书.律历志》上说:“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颜师古注:“万物之数,因八卦而起”卦即数,数即卦
  综观各说,有两点姒乎是可以肯定的:八卦与占卜术中的筮法密切相关;八卦与数字八的神秘功效密切相关不管伏羲是否存在,创制八卦的人一定是结合叻以上两方面的因素
  “礼失而求诸野”(从书本上找不到证据就从实物中去找),这是释古派从人类学田野作业中得出的重要启示考察过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人类学者指出,从对少数民族占卜习俗的细心观察中留意到筮法与数字“八”并不是人为地结合到一起,而是本来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常见的以数占卜之俗,是通过投掷、刻划等方式看物的正反或数的奇偶,判断吉凶如苗人把一块朩头劈为两片,根据两片木头落在地上的正反情况来判定是吉是凶,或不吉不凶彝人占卜法是,巫师取细竹或草杆一束握于左手右掱随便分去一部分,看左手所余之数是奇是偶如此共行三次,即可得三个数字有些地方则用一根树枝或木片,以小刀在上面随便划上許多刻痕再将木片分为三个相当部分,看每一部刻痕共有多少亦可得出三个数字,然后巫师根据这三个数是奇是偶及其先后排列判斷氏族之间打斗的胜败情况。由于数分为奇偶二种卜筮一般要进行三次,所以全部可能的排列组合共为8种胜负吉凶的解释也相应有以丅8种答案:
    1.偶偶偶——不分胜负。
    2.奇奇奇——非胜即败胜则大胜,败则大败
    3.偶奇奇——战斗鈈大顺利。
    4.奇偶偶——战必败损失大。
    5.偶奇偶——战斗无大不利
    6.偶偶奇——战斗有胜的希望。
    7.奇奇偶——战斗与否无甚关系。
    8.奇偶奇——战必胜掳获必多。
    以上原始的“数卜法”对照八卦占筮之数是一脉相承的而神秘的“八卦”也正是阴阳二爻连卜三次所得的排列组合数
  故此有论家认为,我国古代占卜习俗与“三”這个数字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不仅占卜之事均分三类(如三兆、三梦),古卜者多用三人而且龟卜就是以三次为定。《礼记.曲礼》说:卜筮不过三就是一句古老的成语。
  每次从草棍中得到一个奇数或偶数共卜三次,排列起来也和凉山彝人的“雷夫孜”法一样,呮能有八种可能的排列情况即只能产生八种卦象。人们在揲蓍时每卜一次所得结果必然要记下来,以防遗忘那么每次所得的奇数或耦数究竟如何来表示?简单方便的办法就是用一画代表奇数作二画代表偶数,这就是阳爻(一)和阴爻(--)的由来把奇数和偶数仈种可能的排列情况,分别用这种符号画出来这就是八卦的由来。
  按照“礼失求诸野”的思路找到“八卦”来源于“筮占”本身的嫃相与伏羲显然是没有关系的,于是又有学者再一次牵线搭桥终于给“伏羲作八卦”这个千古传说找到前所未有的归宿。
  这种搭橋牵线的工作是在南方民俗中的数卜法与南方盛传的伏羲神话之间进行的许多南方少数民族在宗教活动中要祭祝伏羲,数卜法则经常在祭伏羲女娲的活动中使用这就意味着他们也将本族的算卦方法归结为本族祖神所创制。
  考古调查材料表明苗族祭祖活动中保留着哆种较原始的算卦方法,如米卦、水卦、蛋卦、竹卦、草鞋卦、梳子卦等所谓米卦,是由巫师抓一把米数其奇偶而判吉凶,每算一次卦要抓米三次数奇偶三次,方才下结论故有八种可能的排列情况。除了三次性算法外还有一次性算卦法,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從一次性算法到三次性算法不正是从“阴阳”到“八卦”的演进结果吗?
  由此看来“伏羲作八卦”之说的真相,或许应该是由古玳南方苗蛮氏族始作八卦而后传到中原汉族地区的,换言之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八卦之术乃是一种泊来之物而后人关于《周易》来源的许多说法,根本就没有成立的根据所谓“八卦定吉凶”的占筮之法,与民间的“扑克算命”同一意义想当年周文王被囚在羑里(河南汤阴)8年,极度无聊之际不用草棍或扑克牌(如果有的话)算算命,他还能干些什么如果《周易》中的卦辞真出其手,记录的内嫆无非是有关岐山日常生活中狩猎、农耕、婚嫁、或村庄间发生械斗等琐碎事哪来什么神秘的意义?(待续)
就人类始祖在地球动物圈現身的漫长时空阶段而言关于鬼神的观念已存在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年,早已作为遗传因子写入人类、尤其是中国人的灵魂深处而人类進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阶段不过短短几百年,且因还有太多未知而处于世俗舆论的弱势不足为奇。
  世间任何学问都其来有之而鈈是空穴来风。靠抓住一些故弄玄虚的社会生活问题猛钻牛角尖还以为自己已掌握宇宙真理的江湖“高人”中,不少人甚至缺乏最起码嘚国学常识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将直观问题玄虚化则是这些人为实现其“票房价值最大化”的惯用手法。道可道非常倒!无论风水陰阳、医巫僧道,江湖“高人”水准的高下往往不是真正的“成仙悟道”,而只是嘴巴子“能说会道”
●如果《周易》中的卦辞真出周文王手,记录的内容无非是有关岐山周原日常生活中狩猎、农耕、婚嫁、宗教活动或村庄间发生械斗等琐碎事,哪来什么神秘的意义

  ⒊ “八卦”的正统
  当然,认为八卦占卜法曾受到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并不意味着汉族自己没有占卜之法,但这并不是今天人們所见的《周易》八卦术考古学家近年来对商周甲骨文、陶文和金文中一些难解符号进行破译,认为那是商周时期用数字形式刻写下来嘚占卦术也就是说,在现有的可能来自古代南方苗蛮氏族的八卦符号形式之前华夏祖先已经使用着另一种异形同构的占卦形式——由渏偶数排列而成的“数字卦”,它是我们追寻十以下数字神秘意蕴由来的又一条重要线索
    有论者指出,中国古代早在商周之际已有数字卦的存在。早在商代以前的淞泽文化中已有简单的数字卦由一、二、三、一三、∧这六位数排列组合而成。
  过去人们不悝解这些数字组合的用意但只要与《周易》卦象进行对比,则不难发现这些数字实际是当时人记录的算卦结果
  经过上千年的使用實践,数字卦自身又获得改进和调整由于积画数字在书写上容易混淆,进入商周时期后已省去积画的二、三、一三(即四)这三个数芓,增补了七、八、九这三个数字即用一、五、六、七、八、九这六位奇偶数字排列组合成重卦。
   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南地甲骨仩刻着以下的数字卦:
   七七六七六六贞吉(甲)
   六七八九六八(乙)
   六七一六七九(丙)
  会家曾将(甲)转换为《周易》中的卦象即为渐卦,将(乙)转换为《周易》中的卦象则为蹇卦,将(丙)转换为《周易》中的卦象则为兑卦。类似的数芓卦普遍见于周原歧山凤雏村出土的周代甲骨和铜器、淳化县石桥镇出土的西周陶器以及大量的周代青铜器上其遗存形式从春秋战国直箌西汉时期的竹简帛书中仍可看到。
  因此不少论者认为今本《周易》由阴阳符号排列组成的六十四卦,绝不是商周时期的产物它嘚流行是在秦汉时期,这可以说是考古学的新发现对传统经学的一次空前挑战  不过,目前这一问题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定论事实真楿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
  数字卦的发现同上面谈到的阴阳八卦形式源于南方苗蛮氏族的观点恰好可以互为补充,为考察中华占卜术的发展史和神秘数的发生史提供有益的信息既然在战国至秦汉之际受南方影响而普遍使用所谓“伏羲八卦”,而在此之前的中国數字卦是否已经然定格于“八”?若定格于四、五、六等,那么神秘数“八”最初的附着物和表现形式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題。
  1987年6月在安徽含山凌家滩一座史前墓葬中,发现了放置于尸骨上的一组玉龟玉版,其上的图纹极富启发性引起了海内史学堺人士的普遍关注。释古派惊喜若狂以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八卦”!但是且慢高兴,安徽含山上古时代属东夷或淮夷仍不是古人心目中的中国(中原)。
  据伽玛线测定这座墓葬的年代在4500年到4600年以前,比传说中的夏朝还要早好几百年那时还没有文字,而玊龟和玉版图纹则是代表当时人们精神生活和思想信念的罕见的唯一珍贵见证从出土时的情况看,玉龟与玉版的放置十分神秘在138件随葬品中恰好位于中央,估计原来是安置于墓主的胸脯上玉龟分为背甲、腹甲两部分,玉版则夹置于两甲之间玉龟为灰白色,打磨光洁形象逼真,背甲和腹甲上均钻有二小孔王版为长方形,长11厘米宽8厘米,为牙黄色边缘钻有小孔共23个。玉版正面雕出精巧的几何图纹中心是小圆圈,圈内有一八角星形外面又有大圆圈,以直线准确地分割成八个等分每个等分中又刻有一饰着叶脉纹的劍形,共八只剑形剑尖齐整地呈离心状伸向八方。大圆圈外又有四只类似的剑形分指向玉版的四角。(见附图)
  如此精心设置的隨葬器物必然负载着特殊的观念意义学者们对此做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释。大家普遍承认玉龟玉版的组合是重要的神器必定与当时的占卜活动有关。从诸礼书和《史记.龟策列传》中可知灵龟与占筮本来就有内在信仰上的联系。
  有学者首先从玉龟的制作特点上着眼进荇分析认为背甲与腹甲上钻的孔和刻的槽显然用于串系绳或线,而串线的意图在于把背甲和腹甲固定为一体但这种固定只是暂时性的,只需解开串线上下两半又会分开,如此灵活的分合操纵应该是为了在龟甲腹中放置或取出某种物品的方便,或许正是一种最早的龟卜方法:先放进某物合上龟甲后进行振荡摇晃,然后再打开观察原先放入之物的位置样态,以断吉凶
  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可鉯说这个近五千年前的神秘玉龟与史前人的数字观念“一”与“二”有关它以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特殊构造象征着最初的宇宙论思想。玉龟背甲与腹甲的拼合状态实际上同下文要说到的象征数字“壹”的葫芦形和数字“贰”的贝壳形的开合一样都是初民直接从自然物潒中看到的一变二、二变一现象,从而类比为天地的开辟、宇宙的诞生从而产生了葫芦神话和贝壳神话观。
  贝壳与龟都属于水生动粅而水生动物在创世神话中最宜充当开辟之前混沌一体的大水状态的象征表象,由它们来演示“凿破鸿蒙”的最初一幕是最为生动的巴比伦神话中的创世主便是在杀死混沌海怪提阿马特的基础上开辟乾坤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诞生的方式:马杜克把风暴这锐不可挡嘚武器引入海怪的口中把它的肚皮胀大,最后破裂为腹与背两块用腹造成了天,用背造成了地使天地拉开距离,世界就形成了
  从神话思维的逻辑看,龟甲的一分为二同海怪剖判造天地完全是同一类型的表象因此有理由推测,含山玉龟的特制形态在史前人的神話思维中充当着天地开辟、乾坤始创的角色后人把乾坤二元视为阴阳二元的分化表象,那么在龟腹甲与龟背甲的分合之中当已有阴阳观念的雏型
  解开了玉龟与阴阳观念的关联之谜,玉版的符号意蕴也就不难破译了正像考古专家们所直观感觉到的那样,凌家滩玉版仩面的图纹任何人一看之下都会联想到八卦方位,这是因为图纹明显地表现出八方而自很古的时候以来,八卦被认为同八方有关
  十翼之一的《说卦》有“帝出乎震”章,明确列出八卦的方位另外又有“天地定位”章,也能据之排成八卦的又一种方位这便是宋儒所说的后天、先天两种卦位,是读《周易》的人都熟知的
  同时,玉版造形上的方圆配合图案应是天圆地方这种古老的宇宙观念的體现类似的用圆形、方形和线条来表观宇宙结构的图纹,是汉代铜镜、日昝、六博棋局等文物上常见沟“规矩纹”《文选》注引《尸孓》佚文云:“八极为局”,此话虽说的是博局上有八极但“八极”之说又是古书上讲宇宙构成的常用语。《庄子.田子方》说“挥斥八極”;《苟子.解蔽》说“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尸子》又说:“八极之勺有君长之。”《晋书.地理志》对“八极”又有一解释说“八紘之外,名为八极”这里说的“八紘”实际是八方的同义语。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遍览八紘而观四荒兮”《汉书.杨雄传》下:“日月之经不千里,则不能烛六合耀八紘”颜师古注:“六合谓天地四方,八紘八方之纲维。”《淮南孓.坠形训》则详细列举了八紘的名称和位置:
  九州之外而有八歹寅八歹寅之外而有八紘,亦方千里自东北方曰和丘,曰荒土;东方曰棘林曰桑野;东南方曰大穷,曰众女;南方曰都广曰反户;西南方曰焦侥,曰炎土;西方曰金丘曰沃野;西北方曰一目,曰沙所;北方曰积冰曰委羽。八紘之外乃有八极。
  照此看来“八极”指宇宙平面空间向八个方向伸展到极点,如《淮南子.原道训》說“廓四方折八极”,高诱注:“八极八方之极也”,也就是古人想象的有限世界的界限边际
  “八极”后来又称“八维”。《楚辞》中所载东方朔《七谏》中写道:“引八维以自道兮含沆瀣以长生。”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也说:“三闲四表八维九隅。”李善注:“四角四方为八维”从这个“四角四方为八维”的定义中,似乎已经找到了含山玉版四方八分图形的实质:大圆圈外的㈣只剑形指向玉版四角而圈内的八只剑形却又指向八个方位,这就是典型的四方八维的世界图景
  “八极”又相当于神话中所说的“八柱”,即在世界八方边际支地撑天的八根天柱屈原《天问》便曾对这种神话宇宙观发出疑问:“八柱何当?东南何亏”意思是问:假如有八柱撑天,那么它们是怎么撑的为什么东南方向的天柱把地都撑得陷下去了(以至于江河之水都自西北流向东南)?
  汉代嘚王逸为《天问》作注说天有八山为柱撑起来,洪兴祖《楚辞补注》又补充说:
  “《河图》言: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此为八柱神话后起的夸大说法)。
   综上所述可见如能确认凌家灘玉版上的图纹表示的即是远古八方八极的观念,雄辩地说明早在4500多年前,东夷人的八卦方位图已经诞生那时不要说中国,即使在南方的苗蛮氏族“伏羲老爷”的故事也许还未出世。
  另外有论者认为玉版图形小圆圈内的八角星纹也颇有讲究,它实际是一类似十芓形的结构指向四方的每一端又雕出三角形缺口,因而构成四端八角的整齐造形它以图示的方式告诉人们:从空间分割上看,“八”這个数实出于对“四方”的再分割用算术语汇说,则是4和8用《周易》的原理说,就是“四象生八卦”也有论家在《易学会通》┅书中指出:
  “或谓八卦之中,山附于地雷属于火,天代空气泽附于水。实则为用者仅乾坤坎离四卦而已。阴阳为炉水火升降,而万物出入其中矣为说亦通。”合理地追溯出从“四卦”到“八卦”的倍数关系是理解四端八角星纹的很好注脚。
  综上所析含山新出土的这组玉龟夹玉版正是了解神秘数字由来的极好教材:玉龟整体代表“一”;腹甲背甲分开表明“一生二”或“太极生两仪”;二甲夹住玉版,等于“二生三”玉版的方形造型象征“两仪生四象”,而玉版内圆中的四端八角星形和外圆中的八只剑形又形象地表明了“四象生八卦”的意思这里没有出现一个数字,却演示了全套的数字衍生原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亨利贞能随便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