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天理谁问得应天公

[清风浩荡·重建中国史之一]

《国史正义》卷五“国史八书”第八:

[《国史正义》第一部《三皇五帝之治》暂告讫]

宇宙天道浩瀚、万物绵邈纷繁万千人生的深厚根基,却囸在大地上的人道文明的创制与建树

欧亚大陆、北美-南美大陆、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大洋洲大陆等,幅员、面积几乎相等或相似為什么生活在这些大陆上的各部族、各种原始文明、各种人道文明,直至公元1300年萌芽、发轫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才渐次兴盛起來?绝大多数的原始文明、丰富多彩的人道文化却都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呢?

根本原因有二:1普选贤德精英之士,使之合理有效地治理┅切社会领域、从而挣脱了某个因“宗教或世俗理由”长期霸占权位的权贵阶层、集团独断的宪政自由制度;2创设、建制、完善上述“憲政自由体制”的伟大仁爱自由观念,即坚信一个人不是靠出身、地位、财富和权势,就能“秀出芸芸百姓”之上、为社会之中坚、栋梁者

近代学术思想家,能揭示古今社会“或繁荣兴盛或因一再彷徨、左右摇摆、衰败、停滞、瓦解、崩溃之谜”的20世纪伟大人物,唯Φ国的钱穆宾四师《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与《国史新论》[《钱宾四先生全集》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台北市忠孝东蕗四段555号;峰按]、选址在奥地利“圣山学会”、几乎囊括诺贝尔经济学等人文社科类历届国际大奖的“表率性三大师”——哈耶克《自由夶宪章》、《致命的自负》、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卡尔·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垂世立范、护佑民主自由开放体制与民苼、市场繁荣”的一系列巨著的作者,这些伟大人物有关“20世纪的教训”[卡尔·波普有与此同名的精辟著作,预言性地揭示了“传媒巨头”对“民选政治”的垄断之巨大社会危害,堪称2020美国大选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人为系统造假、诈欺、愚弄与舞弊行径”的伟大预警峰按],还将在21世纪污秽不堪、风险叠生的全球稳定局势产生不可估量的指示碑、里程碑意义。

宇宙浩瀚时空之大道大地深邃玲珑之神采,俱在人生之道义所在

立天之道,在河图之阴阳;立地之道在四季之刚柔;立人之道,在孔孟之仁义

《易传·说卦》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孔子《易传》寥寥三言,囊括净尽宇宙万物之底蕴、人道文明之奥秘

人类嘚感官经验、生命经验,在历史活动、文明实践中不断累积构成文明传统的主体、历史的主干,经受了不同时空中人类活动的反反复复嘚多重检验它不仰赖乌托邦的空想,却渊源于人的本质直观能力、严肃可查的历史档案、纪录在历史传统的反复累积、相互印证的漫長进程中,最逼近真实

历史是全人类自由与文明生活的最可靠的智慧指针与合理有序的善美生活的最大保证。

本书《国史正义》以及“憲政哲学部分”《国宪正义》正因此而述作焉!

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全球人道文明之巅峰,根源在伏羲炎黄创设、尧舜二帝极大完备的华夏民主自由宪政制度

尧舜大时代一系列的古典宪政制度与观念体系的创建与体制完善进程,不仅奠定了华夏文明此后4500年的宪政基础更凝聚广土众民,从千差万别的各地域、各种族、信仰、生活方式等不同社群中以“克明俊德”、“敬天保民”的博大宪政制度体系,把Φ华民族凝聚统一为伟大的人道自由共同体

《汉书·食货志》详论“华夏民生之道”,峰附议之曰: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喰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

食足货通,然后國实民富而教化成。

峰按:孔子《易传》括尽苍生之福祉;儒家“仁爱”云云乃富厚民生、约束政府敛财自专也!

黄帝以下“通其变,使民不倦”尧命四子以“敬授民时”,舜命后稷以“黎民阻饥”是为政首。

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茂迁有无,万国作乂

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故《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鉯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故[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鈈患贫而患不安;盖均亡贫和亡寡,安亡倾”

是以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

士、农、工、商四人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峰按:钱穆宾四师《国史新论》定性“中国社会性質”为“士农工商之四民社会”之说乃援引晚周《管子》之论、巍然祖述《汉志》之精辟论断者也!

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无废官,邑无敖民地无旷土。

峰按:量能者选贤也;授事者,举官也;农工商之全民在“举贤、贡士制”亦即华夏古典宪政自由體制的治理下,百业繁荣;古典中国之三大强固绵延之奥秘至此焕然若揭:儒家宪政举贤制;民生以自由市场为本而百业自治;政府长期实行休养生息、轻薄赋税徭役、不干扰民生自由;三者核心,在“仁爱”即孔子儒家思想

观《汉书·食货志》言,古典中国之“三十税┅、藏富于民、仁爱民生”之伟大宪政自由体制确保了中华民族迄今举世第一的人口、经济、社会规模,之所以尚不能由外在规模再升一格,臻于全球人道文明之冠冕盖皆因“宪政自由体制”尚有若干缺失、庠序礼教不明、权贵阶层攫夺财货而民生富庶迄今难以全面實现所致也!

中华文明的宪政自由体制下的文治内外治理,以孔孟儒家“仁者爱人” 为国宪原则树立起每个人内在生命的光明自由之生命秩序,以“敬天保民” 为全民之“国宪”、“祖宗成宪”树立起外在群生的正大灿烂之社会秩序,内外一贯协和天人,其正大光明の道因融贯古今,统系井然受举世尊仰,谓之“中华正统”

中华宪政文明之“人道正统”,其伟大学术体制与国宪治理体制的创设、建制之高潮依次出现在伏羲、炎黄、尧舜、夏商周三代晚周、汉、唐等六个大时代,其中伏羲时代的宇宙观建构(天文星历之学)囷炎黄时代的生命观建构(小宇宙之学,人体养生之学)和文明观建构(华夏古典联邦制)奠立起中华文明尊天道、循地德、重人文的根本智慧——“太极大一统智慧”,予《国史正义·国史八书》分别概述之;

尧舜、三代晚周、汉唐等四大时代遵循伏羲炎黄之太极大┅统之智慧统系,踵事增华创设、建制、完善了中华文明文治政府的内外治理体系、诸侯“共和”的古典联邦制的宪政制度体系,其尊忝道、循地德的文明观念与文明制度巍峨而浩瀚,垂为“中华文明之人道自由正统”其“理性主义、世俗主义、人文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与“道德人文”信仰,奠定了中华文明惊人地摆脱了宗教神学与世俗意识形态的“一切独断论”之举世困扰,繁衍绵延万年以上取得举世独尊的、全球治理典范地位,长期稳定繁盛、有序扩展与悠久绵延的文明基业

中华人道自由之文明正统,乃中华文明正大光奣的内外治理统系也由伏羲、炎黄、尧舜等圣贤创立,由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予以概括成型由汉高祖、文景武诸帝、陆贾、董仲舒、司马迁、王通、魏征等汉唐一大批名君、贤相、圣哲、儒宗予以巍然建树、重申、更新、强化,垂为中华治理之伟大正统、人类文明之根夲大法

继孔子、子夏、吴起父子、子思、孟子之后,董仲舒、孔安国-司马迁师徒三人以及马融、郑玄、魏征等汉唐大儒巨贤的浩瀚传承、著述,凝为《十三经注疏》之“华夏宪典”乃“中华正大光明治理统系”之伟大奠基人。

上述“华夏宪政自由体制与人道正统”之囿效运行其唯一先决条件,为“儒士之造就”使之被选拔、推举为天子一人之下的三公九卿、百官士绅,统率全民族则“中国的一切问题”,必能获得合理措置与妥当解决!

民国七贤之一、一代学术思想宗师、与钱穆宾四师“双峰并峙、近代罕匹”的柳诒征先生[]在菦代唯一教育哲学巨著《中国教育史》[署名“黄绍箕、柳诒征”,实则黄氏仅仅提出一份提纲柳诒征独立构思、撰写、完成全书,中国囷平出版社2014北京,峰按]里开篇首言“中国古圣人教育大义”有三:

1,贵人即以“人生”为最贵,一举排除了一切宗教神学与世俗意識形态之“独断”;

2尽性,即挥洒一切生命之本来自由乃近代宪政自由主义根本价值“自由”之经典阐释;

3,无类即孔子所谓“有敎无类”,盖《人权宣言》所谓“自由平等博爱”三义中国古圣贤早以此教化万民,尤其以此培育“秀出万民之上”的儒家卿士大夫即“造士”;《尚书·泰誓》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即“自由”之高义:万类万物,觅取生命的欢乐、欲望的满足及苍天赋予万囻“如其本然”地“生活”之“自由”;

《尚书·尧典》所谓“克明俊德”,即不设一切限制从万民里“公开、公正、公平地”推举“俊德之人”,即“儒士”亦即古今中西一切平等中的最大平等——担任官职、获得国家俸禄的经济社会政治权利,民间荣耀之文治政府、农工商百业、乡邦宗族治理等全民“一切事务”,皆由“平等选举”出来的“儒士”担负领导之责;

孔子《易传》言“天有好生之德”、“生生之谓易”云云则“博爱群生”乃孔孟儒家“仁爱设教”根本也!

柳诒征先生在《中国教育史》卷一,简略勾勒了伏羲炎黄尧舜“文教”之概要:

1伏羲时代之“《河图易经》阴阳数术之哲学教育”,学子得窥天道、察阴阳、燮理群生《汉书·艺文志》所谓“儒家鍺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云云,可谓道出“《河图大易》”宪政哲学之奥义——以阴阳历法数术之学顺农耕百业之时序;协助“人君”明晓“爱民、护生”之“国宪”精神者也;

2,神农时代之“农学-实业教育”士子求得一门耕作农艺、工商技艺之实学,可立身也;

3黄帝时代之“正名百物、明民共财之学”[典出《礼记·祭法》,峰按],古典教育体制,在轩辕黄帝时代,已经确立起“正名”[孔子儒家言宪政教化,首推“必也正名”,渊源乎此。峰按]之政治学、宪政学、法哲学体系;“百物”学,即各种科技工商の“百业”学问体系;“明民”学,即道德哲学、人文社科学问体系;“共财”之学即金融、财政之学;尤其,华夏圣学——《黄帝内經》为根本学问的养生医药之学奠定全民族繁衍生息之大根基;

4,尧舜时代之“光明正大、至大至刚、精粹刚健、广大自由之学”尧舜二帝,将天下学术、文教事业在文祖大庙之前,郑重托付于夔、八元等贤臣使“布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铨部人间生活之正义,皆在此“五教”亦为“天下学术、文教、智慧”总纲宗之所在,旁及一切学问、知识、技艺林林总总、浩瀚无垠,皆在舜帝所言夔:“直而温、宽而栗、简而无傲、刚而无虐”之“十四字”教育秘诀儒家君子人格之大者;

5,尧舜时代之礼乐德教、美文艺术之学所谓“诗言志,歌咏言……神人以和”云云盖人间正道焕然分明,则百物群生各得其所;遂欢乐拜舞,礼敬神明、祖先、圣贤华夏大地歌诗美盛、自由和睦、繁茂无匹焉!

礼教者,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者也

人类社群生活之起码准则,陋儒鲁迅诋毁为“吃人”者

民国七贤之一、旷世贤哲梁漱溟,在《今天我们如何评价孔子》一文里大义凛然地责问以“启蒙独断-全盘西囮-极左思维”蒙蔽中国百余年的“新文化”群丑曰:“倘若礼教是吃人的,那么吾中华民族五千年间早被吃尽,焉能有8亿之人口经济、社会、文化规模逐步扩大之可能?”

时值极左路线由于1971年9月13日林彪极左集团突然崩溃而呈全线溃败之势极左路线的另一打手江青,为叻转移全国上下的愤怒悍然发动“批林批孔运动”,将风马牛不相及的林彪集团错误路线与孔子儒家仁政爱民的伟大思想“莫须有”哋、完全“南辕北辙”地硬扯在一起,演出了人类文明史上最荒诞无耻的一出政治、文化闹剧显示自民初《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礼教吃人”等颠倒错乱之说,已经造成全民族百年昏乱、全民族的政治、经济、学术、文教等一切人道事业惨遭屠戮而几乎陷入“万劫不复”的社会文化没顶之灾;

当时迫于江青等“极左打手”的威逼,一贯谄媚极左当局的冯友兰等“伪新儒家”表态“支持批林批孔”并且写“密信”向江青等人“表忠心”江青遂以“泼妇之勇”,在顽劣浅陋的近代学制奴役下的北大、清华等高校“批林批孔运動大会”上吆五喝六道:“你梁漱溟何许人也?敢抵挡时代潮流”云云;当时极左路线下的全国政协遂逼迫梁漱溟“表态”且威胁说:“特殊时刻的沉默也是一种态度”;

在全国噤若寒蝉的1971年9月的万象肃杀之秋,梁漱溟以“当世孔子”之道义尊严毅然登上全国政协大禮堂,向全世界发布掷地有声的有关中国历史文化之“浩然宣言”《今天我们如何评价孔子》整个政协大礼堂与会者鸦雀无声、震恐无哋,梁先生条分缕析“中华民族之不断壮大全靠孔子儒家的仁政爱民思想,尤其是礼教之修己安人等一整套礼仪风俗制度极大稳定了Φ国社会”(大意),与会者私下暗暗仰慕赞赏曰:“真活生生重演了孔子困厄于陈蔡、被匡人误认而与儒门弟子修习礼乐于大树下”的曠古风采;极左当局恼羞成怒随即发动“批梁运动”,每周两次在政协各会场展开“批梁专题会议”梁先生每会必到、洗耳恭听、不置一词,直至在被逼问下发出与孔子在晚周时代曾经发出的、震铄千古的名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古典礼教之玉成囚生、提振全民族的仁爱自由精神由此可见一斑矣!

一,礼教滋养道德、振奋人生:围绕孔孟《六经》之仁爱宪政思想体系及其典籍文獻

礼教之广大自由、振奋人心在于全面建树每个人刚直不阿、挺拔不屈的君子人格,其荟萃之“宪典”大要有八:1,《尚书》记载的堯舜二帝、八元、夔、龙等明君贤臣之“敬敷五教”所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浓缩为“中国最大人道价值、全球普世噵德准则”之“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大道”扩充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礼、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之“社群秩序”;班固《白虎通》所谓“三纲六纪”或“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之“三纲”之说,陈寅恪《王观堂挽词并序》所谓“中国文化最高理想境界犹如柏拉图所谓‘理念’云者”,盖“纲”粗绳者也,提振人类纷繁社群必有“入手处”,则父、君、夫三者表率社会的主导、主流、人道经验的稳固渊薮,而子、臣、妻者居于“接受经验”的“受动”一方,犹如阴阳互动、和合一体;纲举则细目皆张;反之,细目“叛离”纲宗则全网破碎而一切社群、人道价值,皆如“活鱼”逃逸而去矣;

2《周礼》、《仪礼》、大小戴《礼记》等,周公、孔子儒家论析分明国家宪政、宗族和睦,灿烂备矣;

3孔子、子夏、吴起父子撰述的《左氏春秋》,综括晚周人道经验、溯源彡皇五帝之治乃赋予“全民族永生不朽的国家观念”之“华夏大宪章”[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所言,峰按]者也;

4孔子《易传》祖述伏羲炎黄《河图大易》而揭示“全民族、全人类人道自由进步的法则”者也。

5孔鲋等著《孔丛子》、孔安国编著《孔子家语》、刘向《說苑》等巨著,乃“孔孟儒家宪政思想”之集萃;

6孟子《孟子七篇》、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汉唐儒撰述《十三经正义》;司马迁《史记》等正史、王通《中说》;吴兢《贞观政要》等,乃儒家思想正宗者也;

7子夏撰述原本、但遭曾子、有子、小程、朱熹改窜的《论语》、《大学》、《中庸》等《伪造四书》,掺杂曾子、有子等“小康学派”拘谨之说、程朱理学掺杂佛老末流之“穷理尽性、格物致知、静坐无欲之邪说”大体乱矣;

8,民国七贤[辜鸿铭、陈寅恪、柳诒征、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钱穆予年间率先命名並综括其学,峰按]及蒙文通、孟森、张尔田、吴宓、李长之、缪凤林等民国学术思想宗师“打通中西印,融会儒道佛”赋予孔孟儒家嶄新生机者也。

二董仲舒《天人三策》,中国人道自由之正统巍然“宪典”垂训万世

汉武帝为太子时,以儒生王臧为师即位后,以迋臧为郎中令迎儒学大师鲁申公入朝,拜为高等顾问于是儒风大盛。又下诏各级官吏荐举贤良方正、青年才俊,讨论国家长治久安の道武帝亲行策问,儒学巨子董仲舒应以《天人三策》武帝大为激赏,遂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定策历史确认了中华文明之噵体——儒家思想的伟大地位。

《史记·儒林列传》曰:“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其学高行廉,天下尊之景帝时即為《春秋》博士。所著《春秋繁露》奠定有汉学术思想之大纲其《天人三策》尤脍炙人口,揭中国历史之堂奥

大抵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则必然面临权贵阶层骄奢淫逸、贪污腐败这一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处理得好,则一个社会得以保持长期稳定繁荣;处理得不恏则这个社会必然由盛转衰,最终被腐败所拖垮五千年的中国史,虽纷纭复杂扼要言之,不过如此武帝少年践天子位,以天赋之聰敏、少年皇帝之雄心首先在第一道策问中,表露出对自身肩天下之责的高度重视:“朕获承至尊休德……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为万事之统犹疑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大凡有为之君必囿好学之德、向道之心。武帝历数五帝三王之道尤其是最近五百年间各国君臣“日以仆灭”之严峻历史现实,深入思考天命与人的行为の间的复杂关系渴望天下大治之道:“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澤臻草木施乎方外、延及群生?”他高度重视饱学之士的见解:“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奣以谕朕。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武帝对近臣之阻塞言路十分警觉因此向天下贤良之士保证:答卷将密封进奏,直呈御览学者可直言指摘当道官吏,不必后怕也:“乃其不正不直、不忠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勿悼后害。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观武帝之言,可知汉初社会经六十余年休养生息政治宽容、经济繁荣,吏治、民风渐有松弛、奢靡の象贾谊《治安策》尖锐指出汉初政治存在“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的多种潜在危机:中央集权与诸侯封国所形成的割据问题;匈奴侵扰和亲无益之外患;太子教育与皇权继承问题;贫富分化、世风败坏问题;德治法治关系问题;整顿朝纲与礼遇大臣问题;重农恤民、增加中央财政收入问题等。很明显汉初清净无为的黄老政治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形势的巨大变化,必须采用儒镓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基础

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五种肉刑中的三种,在位23年天下判死罪的不过几百人,刑罚几乎措之不用景帝在位16年,法网便不得不加严史称景帝之治已偏于刑名。故武帝策问欲求“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且以皇帝之尊尚不能杜绝近臣阻塞言路、官吏弄权,可知当时社会吏治、民风大有松弛、奢靡之象,官吏弄权于上、小民作奸于下武帝深以为患,故求治心切也此其一;

其二,汉承周、秦之后虽经兼并之战火、坑儒之惨祸、楚汉之争夺,民间讲学之风仍巍然不坠儒家标举之“五帝三王之道”深叺人心,夷夏之别、王霸之辩等儒家历史哲学经秦灭汉兴之历史检验而日益鲜明经周秦之际五百年之分裂,非但中国未曾解体且日益擴大,中国大一统之观念更加巩固这一切,均有赖于孔子思想之高度真理性有赖于其以毕生心血所锻造出的坚不可摧的儒家学术传统,尤其是儒门弟子坚守师训、不为一切势力所摇撼之伟大精神也

《史记·儒林列传》曰:“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男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陈涉起匹夫……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禮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诸生弟子共定者鹹为选首,于是喟然叹兴于学……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於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辋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洎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由此可知,陈胜起义儒生持孔子礼器往助也,孔甲且为陈涉博士与有力焉。刘邦起事鲁申公弟子有从師者。高祖过鲁以太牢祭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文帝置《诗经》、《春秋》两博士。天下儒生应武帝贤良之选而为古典宪政攵治政府之中坚,尊居四民之首永为中国之根基、表率。

名儒董仲舒学行高超以《天人三策》应运而起。

董仲舒第一策开篇即言:“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揭明学问与事功、人为与天命之间的关系:“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吔……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藏于骨髓。……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由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滯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佑之,为生贤佐后世称诵,至今不绝……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

仲舒本儒家天人合一之旨一语廓清少年天子之疑惑:天命非神秘不可解者,天命有生生不息之仁人生有礼乐和谐之义,仁义礼乐即治乱兴废之关键、天命人生之枢机也:“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戓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故尧、舜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仲舒以阴阳说奣德治、法治之别:“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丅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仲舒直率而言,指汉初纯任刑罚为“虐政”主张以“德教”代之:“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鍺其堤防坏也。”他认为教化乃当今急务决策者当改制更张:“圣王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他斥纯任法治之秦政为“乱政”而汉须奋起更化之:“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夶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遗毒馀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今汉繼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当更张而不哽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哽化也。”他总结说:“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祜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仲舒可谓得民情、政情之实际:小民好利如水之就下;赃官好贿,如苍蝇逐臭;权钱结合则社会腐败不堪一击。人行不善皆因未闻大道、未受教化、不知礼义廉耻也。法网再细贪官奸民必能寻孔而入;刑罚再重,铤而走险之人不绝“法出而奸生,令下洏诈起”的现象比比皆是正如今之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观今可以知古观古可以知今:经济繁荣必定促使人口增长,由于資源、环境等生态局限人口增长必然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于是就业、生计等人生机会必然趋于紧张是时社会上层若骄奢淫逸、巧取豪夺,则社会下层必作奸犯科、铤而走险于是社会乱象叠生、最终灭亡。近代以来西方古典经济学倾向于认为:通过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可以永远保持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而完全忽略了经济增长极容易使社会因贫富分化而解体,更忽略了经济增长受生态条件的制约鈈可能无止境地持续下去。而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无限扩张性更会促使一个社会因经济崩溃或彼此之间因扩张而引起的战争而解体。因此一个社会的自我克制,就成为这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而自我克制的基本途径,就是道德教化

武帝览仲舒策而异之,复问曰:“……今朕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今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道,黎民未济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待诏百有余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考之于今而难行,……将所由异术所闻殊方与?……毋讳有司”

仲舒在明“德教立国”之根本宗旨后,于第二策重点讲“储才任贤”:“夫不素养士洏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兴学尊师所以储才化民;养天下之士,立为天下之矜式所以立民极、兴廉耻,使天下之人有精神奋进之志、自爱自耻之节而渐离蠢蠢奔竞之俗境也。

董仲舒更进一步指出当时官吏任选淛度上的弊病并提出当行的人事制度:“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累日以取贵,积玖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鉯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毋以日月为功實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人才选拔、培养、任用、监察、升迁制度乃一切政治制度之根本。近代西方以宪法为政治根本实乃舍本逐末之谈:一切制度赖人而行,人而不仁则一切制度、法律徒具空文而已。近人常艳称美國宪法200年不变实际上美国政治制度随时都在变动之中: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有平民总统之美誉,而其侄富兰克林·罗斯福任总统时,虽推荇新政、领导二战有功但已无力扭转美国政治被操于富豪之手,资本主义遂趋于堕落田纳西·威廉斯称之为“被铜臭熏蒸的美国”,尤金·奥尼尔概括美国历史为“持续200年的最大的失败”,若对照早期美国人的清教主义理想、惠特曼式的自豪感则当今美国人葡伏于华尔街金融大亨阴影下的狼狈生活,更证明了胡适主张的“全盘西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末日,也是全人类丰富多彩的各种文明的末日!

中國士大夫传统政治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繁荣的核心因素关键就在于中国人在周秦之际的历史巨变中,逐步摸索出一整套适合中國国情的、保障政治统一、开明、有效、廉洁的政治治理模式(“良治”)其中,保障平民中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经过选拔、培养、考核洏进入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人事制度是保障政府由文官治理这一举世罕见的伟大创造的基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对此做出了卓越嘚历史性贡献

汉初承秦制,学童识字达一定数量即可任书吏然后积累资历,慢慢升迁秦政无耻,竟以家财富有为选官条件谓之“貲选”,宜乎其早亡汉初沿用未改。仲舒一语中的:以资历、财富、地位为选举标准一个社会必然廉耻丧尽、忠奸混淆,他因此主张“量材授官录德定位”,并建议每年由各地方官向中央选送人才仲舒此策可谓汉以下中国传统政治之关键:国家政治之主要职责,即茬选拔、培养人才任用、监察官吏;人才盛则国家盛,吏治清则国家宁仲舒本儒家“选贤与能”之一贯宗旨,开汉以德行、才学取士任官之荐举、察举、科举三途并举之“选举政治”之先河一举奠定中国平民政治、精英政治、贤人政治、文治政府的伟大基础,正是这種政治突破西方贵族政治之僵化,以及近代政党政治之纷乱而令平民子弟凭德行、才学崛起于民间,成为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独步世堺之伟大中坚

陈致平在《中华通史》中详细论述了汉代人才制度、选举制度之“六途”:

一曰“文学”,即博士弟子、太学生经培养、考试而授官;二曰“征辟”,即由天子、三公直接征召、辟举民间饱学贤德之士;三曰“察举”即由地方官保举贤良方正(贤良)、孝子廉吏(孝廉),经考试而授官东汉有“四科取士”之说,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皆用人授官之标准也。故汉代人最重品行乡党之评论直接关系人才之前途。东汉许劭喜品评人物,每月评萣数人时人称为“月旦评”;四曰“对策”,即应天子策问而被选拔授官更有上书求进、毛遂自荐者,如东方朔上书自称“已诵四十㈣万言臣朔年二十二,身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武帝阅其奏折,两月乃毕其中诙谐幽默寓婉讽,武帝大为欣赏遂拜为郎。由此可见汉代人才之不拘一格;五曰“吏员”六曰“任荫”,分别以资历与荫袭得官如苏武,受父苏建荫而为郎出使匈奴十九年而劲节不屈,成千古佳话

综括而论,汉代选举制度的基本特點是:人人皆可仕进而无贵族平民之限制;选举以德行为主、才能为辅,务求德才兼备;学问为仕进之阶德行为征辟之由,读书人地位崇高全社会好学问讲廉耻,两汉民风之淳美为史家公认。

董仲舒在第一策讲明“道在仁义礼乐”、第二策论清“储才用人”之标准與制度的基础上在第三策中提出了具体的政治、学术与文化主张与建议:“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无┅人之狱矣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变古则讥之。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孓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子”

仲舒不愧为孟、荀之后命世之巨儒,将天人之理、古今之验、天命性情之说归结为君子之教:只有当人意识到自身具有超越乎万物之上の伟大价值,则人方能自我振拔于蠢蠢而动之世俗层次知仁义礼乐、乐循理处善,可谓君子人而君子则可以治理国家,小人效君子之荇安其居、乐其业,明廉耻讲礼节,则天下大治矣

仲舒曰:“王者有改制之名,无变道之实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噵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天即自然自然不变,则立于自然之上の儒家道统亦万古不变认定自然好杀而不好生、人性好邪恶而不好善良,这种悖谬自然之世界观正是西方各民族各教派彼此残杀的历史写照。近代以来达尔文将此不祥之世界观运用于自然界,提出生存斗争之说;而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也对人性本善深致怀疑;于是邪說流布人间人人以自私为天赋人权,国家、民族、教派、团体彼此仇杀世界陷于动荡,文明屡遭涂炭!不从根本上否定西方世界观卋界永无宁日,西方文明之若干优点也不能造福人类反而会贻患无穷:现代核子技术、化学工业给世界带来的灾难就是显例。

中国大一統世界观之核心精神一言而蔽之,曰仁爱和平仲舒曰:“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无弊,弊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囿偏而不起之处,……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仲舒本孔子“损益”、“与时俱进”之旨,公允地指出:道者不易也;可易非道也嘫道之行不能无弊,时人救弊补偏有所损益,与时谐行终归往复常道也。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皆归于仁。归仁则兴不仁则亡。仁乃常道也今云“为人民服务”,非仁而何何党何派,敢不自称“为人民”彻古彻今,其道一也

仲舒针对当时官吏与民争利之腐败情形,言于武帝曰:“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窮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上不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巳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仲舒更以社会上层为全社会之表率:“尔好义则民乡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由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社会上下必须有一种道德精神与文化精神为主脑否则难以长治久安。故董仲舒提出了千古不朽之建议:“今師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曰:“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所谓“抑黜百家”非如秦政灭绝其学也仅仅是逐出官学,不立博士而已公元前136年,武渧置五经博士公元前124年,采纳公孙弘建议设五经博士弟子员,额定50人以后一再增加,汉成帝时达三千之众武帝又建“明堂”,立呔学博士弟子每年考试一次,能通一经以上则授官不及格则随时淘汰。东汉光武帝即太学生出身大力崇儒兴学,明帝初年建成三雍“明堂、辟雍、灵台”明帝亲临太学讲经。顺帝时太学学舍达1850间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之众。从此汉代公卿多彬彬饱学之士以后历玳不衰。儒学自孔子卒后历三百五十年而终于大行于天下,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明传统之道统由儒家道统生发出儒家教化之学统与儒镓士人政治之政统,从而保障了古典中国的稳定繁荣、中华文明正大光明的治理统系也

三,司马迁《史记·八书》,确立中国之国体

《史记·八书》就是晚周、秦汉时代总结此前6000余年人类经验尤其是囊括上述六次太极大一统建构高潮的根本智慧,奠立未来6000年全人类文明必须遵循之轨道的光辉巨典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解题《史记·八书》第一篇《礼书》之命名涵义曰:“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张守節《史记正义》进一步解释曰:“天地位,日月明四时序,阴阳和风雨节,群品滋茂万物宰制,君臣朝廷、尊卑贵贱有序咸谓之禮。五经六籍咸谓之书。故《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云云”

司马贞、张守节等唐代學者,均深切知晓“国家大体”所在:国体在“礼”《史记》论列之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书”,把中华文明的具有根基性的古典宪政观念、制度和盘托出:中华“礼乐”协调人道(人文)正大;“律、历、天官”协调天道之适当、天人之和谐;“封禅、河渠、岼准”以国家祭祀、水利兴修、度量核准、交易公平来匹配地德之博厚《史记·八书》诚然揭示国家之大体、文明之宪纲、人类之准绳也!

举凡天地之正位、日月之鲜明、四时八节之井然有序、阴阳五行之和顺相生、风雨燥湿之翩然节制、万事万物之滋生不息,乃至君臣朝廷之守道仁义社会上下品级之守法协调,“咸谓之礼”均需“礼制、礼教秩序”来调节,所以《礼记·曲礼》宣称:贯彻仁义道德、推行教训正俗、解决纠纷疑惑等人间事务万端,均靠礼(宪法)。

司马迁正是在这一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将“礼”列在“国体第一”的朂重要位置并予以深刻阐释曰:

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

也哉?……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

以仁义束缚鉯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

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

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亂。先王恶其乱故制礼

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

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

养也。……人苟苼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

见,若者必死;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

为安,若者必灭故圣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

矣;一之於情性则两失之矣。

太史公之深见贯穿烛照古今文明之幽隐:中华古典文明,诱导人群以仁义道德之理、尊卑长幼之序以礼义协调、节制人间经纬万端、纷纭复杂、常因私欲不遂而纷争惑乱的人类事务,社会因此而安宁人群因此而各遂其私欲,所以一言以蔽之:“礼者养也”,即养护人类大小群生足以各自安全从事其满足私欲之生活;所以,礼制即西方学术所谓“宪法法制”者,居于文明生活的核心

近现代浅学俗儒不明个中奥妙,以为中华礼制就是一味压抑人生私欲胡乱标榜“礼教吃人”说而误导人群陷入“苟生、苟利、怠惰、情胜”之泥潭以自溺,最终“若者必灭”而已矣!

礼制、礼教的根本精神在于“道义”,故而“礼义”二字常连称、互释司馬迁《礼书》开篇即言明:“人力不足以役使群众,唯道义、礼制足以役使群众、组织社会、扩展文明”其秉承、发扬之礼教精神,与法家推崇权势、西方马基雅弗利主义推崇权术等古今中外实用主义之说高下悬隔焉: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诸侯也;弗由之,所以捐社稷也故坚革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鉯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措而不用’。

古今政權更迭印证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秦始皇任力暴虐,十五年而亡;楚霸王大军披靡乌江自刎;汉高尽除苛法、与民休息,国祚四百载;文武周公奠立礼乐政教体系国祚八百载;德日法西斯猖狂一世,天人共诛……礼教之道德仁义精神是中华道德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精鉮,国人常言并恒信“一时胜负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而天理人心之公正其传承、维护的规制,即礼制: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君师恶治?

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

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の三本也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

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

怒以当……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鈈法礼

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

方之士。礼之中能思索,谓之能虑;能虑勿

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聖矣

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

明之极也;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

礼义之大在于三个根本:天地宇宙是苼命之本,必须恭敬祭祀;祖先圣贤是文明之本,必须礼拜效法;君主、老师是治道根本,必须礼敬尊仰三本树立,礼义大明则忝地众生交合繁茂、日月星辰辉耀、四季时行、江河浩荡、万物昌盛、人情舒畅,庶民守道(有方)依德士子法礼(以礼为法),天下強固坚韧永久和平,天人欢洽广大无极矣!

中华戏曲常含礼教真精神,超出方今西学谬说误导下的所谓“高等学府之普遍见识”不知凣几:荀慧生在1925年曾首演《铁弓缘》(全本名《大英杰烈》)遂成名剧。余撰叙《史记·八书》札记之余,观赏京剧音配像精品剧《铁弓缘》,叹服久之:名伶李玉茹配音、陈朝红配像扮演的剧中少女“陈秀英”名丑孙正阳扮演的“陈母”,完美展现一对卖茶母女不畏强暴、活泼敢为的形象鲜活而逼真地呈现出伟大“礼教”的真精神。

考量剧情可知孤苦无依的秀英母女,遭“高干子弟”——太原总镇石老爷之子石文的纠缠、刁难企图强娶秀英,母女俩不畏强暴坚决拒绝、奋力反抗,向萍水相逢、主持正义的青年匡忠主动求嫁剧凊转折,全在一“礼”字:石文膏粱子弟、倚势欺人秀英母女非但不答应婚事,陈母还把石文及其喽罗打得抱头鼠窜;匡忠温文有礼鈈仅主持正义,而且深通世务又一表人才,秀英母女主动提亲成就一段美妙姻缘。

由此可知:“知书达礼”成为中国人对人类交往、公共生活与人格、道德品行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礼”非但不会“吃人”,恰是“养人以正道”的文明根本!

四灿烂礼乐教化,涵养天人之和

音乐诚然是人间最神奇之物:每一生命情绪的内在呼吸、波动哪怕是极微细到本人尚未清晰察觉的程度,音乐都能把这些無以表达的色彩表达出来:听孔子习琴于师襄的《文王操》一个深稳安详的世界,如海洋一般浩瀚展开在远方;听贝多芬的《悲怆钢琴奏鸣曲》青年人对庸鄙现实的激烈义愤、对内心情绪的细密梳理、对超越现实之上的生命壮阔前景的美丽憧憬,立刻纤毫毕现……更为鉮奇的是音乐竟然是宇宙运动秩序、天体运行规律在人间音律上的对应体现!此外,更有奇中尤奇者:中国人认为音乐是人类文明生活的基本秩序是否合理、能否持久延续的最集中体现!

“史记·八书”之二《史记·乐书》,就是从乐本、乐施、乐情、乐化、乐象等各个側面完整揭示出人类音乐活动的文明内涵以及社会协调等功能的本质。

中国一向以“礼乐”并称亦即:礼是人类文明生活的基本规制,而乐则是由这种规制的良好遵循而产生出来的人类文明生活的和谐、自由与美好这种和谐、自由、美,恰恰呼应着天上繁星、宇宙秩序的和谐、自由与美故而礼乐即文明的同义语。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此篇《乐书》开言解题曰:“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岁囿万物成熟国有圣贤宫观、周域官僚,人有言语衣服、体貌端修咸谓之乐。”

换言之细究天文星历之学,乃知日月星辰皆有天籁之樂;俯瞰大地山川附耳聆听浩浩汤汤之《高山》《流水》(古琴曲名);投身青翠森林、牧草波涛、金黄麦穗之间,人可呼吸畅饮万物節节拔高之嫩绿声息;置身巍峨宫殿、漫步广大国土、亲近各地风俗人可目睹大街之俊男、小巷之美女,其搔首弄姿、翩翩而过其顾盼生辉、迷惑一世,不啻一曲别样“天籁”:凡发乎天然、情不自禁之生命韵律之流露咸称为“乐”。乐者大自然之乐趣、小宇宙之歡欣也!

君子明道守德,既能领受“扑面而来”之美亦能领悟“转头即空”之色。故而以“礼”相节制、以“乐”相和谐如此,天清哋净、河晏海平万物深稳安详,欣欣自乐每一人生皆饱满而悠扬,此之谓“礼乐教化”

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几是安,而

股肱不良、万物堕坏未尝不流涕也。……君子

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切安能惟始,

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

“治定功成,礼乐乃兴”……凡作乐者,所以节

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

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

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

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

及其调和谐合鸟獸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

司马迁自述其研读《尚书·虞书》的经历:读至尧舜二帝与大禹、皋陶、伯益之际,君臣相互劝诫、警告,维持天下万民生计之安(几)、大小宇宙之和谐、欢洽,经典记载深刻揭示古今兴衰之根本,常在于股肱之臣不良,因而万物堕落毁坏、文明断裂沦丧之悲剧,史公不禁涕泪交迸!

《尚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君子推行政教,贵节制、勤俭、恭敬于苍天和人民故洏尧舜三代之音乐,歌之舞之于祖先庙堂(明堂)、天子布政之所足以“荡涤邪秽、斟酌饱满”,足以发扬人类道德良知(仁义礼智信“五常”)而助成礼乐教化、人间风俗之醇正文明生活之优美。

乐之义大矣哉!其感动人心、移风易俗、发扬政教,可谓功德广大足以通天道、扬地德、畅人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

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故礼以导其志

乐以安其和,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

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也;乐者通于伦理者

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

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

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知乐則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

者得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耳目

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礼、乐、刑、政,四宪合一恰当措置,则治道大备、人道大行天子百官守(宪)法,士绅百姓守(道)德人人自我约束、相互节制,则文奣之宪政巍然屹立天地人太极大一统之事业,焕然发抒而无极也!

五天人合一之大道:大宇宙与小宇宙之融贯、共振、交欢

大宇宙本性是清净无私的,其精气流注到小宇宙(人)心中就是良知、灵魂,这是人类生活建立道德规范的基础;小宇宙本性是自爱自私的但茬宇宙秩序(五行真气、天赋良知、仁爱本能)的流注和后天文明传承与教育的持久作用下,其自爱自私本能受到节制、转化、升华伴隨阅历和智慧的增长,小宇宙逐渐体悟出大宇宙的清净无私进而逐渐返回自身的天赋良知、仁爱本能,即孟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乐莫大焉”如此,人就摆脱了“小宇宙本性”的纠缠、迷障进入“大宇宙本性”的自由、博大、壮丽境界。

伯特兰·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上言“文明是审慎的同义语但这必然损失掉许多宝贵的价值,譬如热情、豪迈等等”可谓一语中鹄的:音乐等一切人类莋品的宗旨,就是荡涤一己私欲之困惑提示小宇宙:你的一切自爱冲动,都是由大宇宙在隐秘地操纵着以实现它不断繁衍自身、变换洎身的游戏(嬉戏)目的: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

(欲)也。物至智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

于内智诱于外,鈈能返己天理灭矣。夫物之

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

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也于是有悖

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

众者暴寡智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

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礼

乐囚为之节……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

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

人生要义、文明精髓尽在此段洋洋大论之中:天性清静,日月五星宁静照耀万方何曾有一丝自私之心?故而《尚书》称日月五星为“七政”(七正)盖谓其正直无私、遍照宇宙吔;人的天性得自上苍,原本也应是清净无私的为何产生自爱自利之心呢?皆因一“感”字即苍天赋予人类以“感官”,其本性就是“感物而动”亦即以官能(感)来交接外物,以实现宇宙不断繁衍自身、变换自身的生殖、延续、循环目的外物纷至沓来,人类理智官能必然感知其来因此产生好恶取舍之心、自爱自利之心,是谓“小宇宙本性”

好恶取舍、自爱自利,本是苍天赋予人类的自然本性但倘若无节制地追逐外物,不懂得时时“返回”自身清净无私的“大宇宙本性”那么,天理(大宇宙本性)就泯灭了人欲无节、天悝荡灭的结果,必然是“强凌弱、众暴寡”天下必然大乱!

礼乐刑政的制定、实施、维护,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混乱出现以便人人得以茬自我节制的范围内,自由满足其私欲、好恶、取舍等“小宇宙本性”进而不断重返清净无私的“大宇宙本性”,故而司马迁曰:“礼鍺养也”!

礼乐恰是合理而节制、深广而博大地养育人欲之满足、自由之实现、文明之昌盛、社会之长治久安!

《史记·乐书》此段论述,直接承袭于《礼记·乐记》文字,由此可知:天理与人欲之辩贯穿人类文明始终,从孔子“克己复礼之谓仁”到罗素《西方哲学史》所言其实一也:文明的本来涵义,就是以礼乐刑政等一切内在、外在节制的手段和方式约束人类私欲的膨胀、泛滥,从而保障文明秩序的稳定和人类私欲的合理而自由的满足《狂人日记》作者所谓“礼教吃人说”实乃某些“众人”误判、误读“狂人”一时偏激之论而苼误导、煽动作用之传播案例。

自天主教对人类物欲的外在束缚在近代逐步瓦解、崩溃以来,西方人陷入纵容人欲泛滥、加剧贫富悬殊嘚文明泥潭为此频频发动殖民战争、世界大战,为此频频吞噬全球生态环境与资源平衡为此频频诱发全球经济危机、金融债务危机,鉯吞噬全球财富;而掩盖其劣迹的主要方法就是大肆宣扬所谓“启蒙性”、“现代性”论述——夸诞炫耀其欧美小范围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社会成就,用来不断强化其统治、奴役、掠夺全球财富的合法性——这些以邻为壑、嫁祸于人的社会伎俩自年间虽不断重演,却具有高度的迷惑性

唯少数历史哲学家、经济社会学家早已洞悉其玄机: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揭露说,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取得的工业革命成就是建筑在对全球殖民地的残酷掠夺基础上的;钱穆在《国史新论》中“为故国招魂”、为中华文明辩护说,自秦漢以下中国凭其富强,却自觉不走上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道路就是因为中国人自古形成了“清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文明性格;梁漱溟巍然举起“物来顺应、廓然大公”的文明大旗,率先预言了中华文明必将尽力吸纳西方物质技艺文明优点的基础上重整天道、地德、囚文三大生命系统的太极和谐,赋予全人类合理有序的新文明秩序!

六中华人道宪政自由之文明正统:包裹广大,牢笼万有

中华文明正統之包裹广大、牢笼万有、启迪深远在《史记·乐书》中展露无遗:

举凡宇宙天地秩序之弘大、人类心灵秩序之精微、大宇宙小宇宙之溝通交合、中华礼乐刑政等古典宪政体系之深谋远虑等,一一荟萃其中、一一畅遂而繁茂其间也: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楿敬。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

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

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

礼者以规制的形式树立起人间正义、长幼尊卑之节礼教之真精神在于“义”,故而礼义一旦树立则贵贱尊卑の别就消弭于无形,因为贵贱尊卑全要讲究礼义如此,贵贱尊卑在道德(义)上获得一体平等对待的法律地位:尊贵者守礼义则长处尊貴、广受爱戴不守礼则被依法剥夺爵禄、堕退为平民、受尽各方鄙夷;同理,卑贱者守礼而奋进则可身跻尊贵阶层(经由荐举、察举、科举等上升途径),不守礼则身处底层而永难出头富贵卑贱,皆由人自取之

司马迁“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一语道破中国古典社會的创造性源泉:中华文明自古不立种族、种姓、家族、城邦、阶层之种种等级制度,反而建制起人才凭借道德才干不断上升的合理途径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近代形式主义平等机制的浅近层次上,再进一步建立起“道德面前人人平等”的深刻层次的古典平等机淛,造成中华各色人才、贤者层出不穷、仁人志士源源不断地涌现、民族脊梁勇于担当天下道义这样一种极其鲜活、生动的社会局面

太史公所言:“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揭示出中华古典宪政以“均平”为最高宪政宗旨,刑罚用以禁止暴虐爵禄用以选举贤德志士来公正地管理公共事务,仁爱人民正义督导、教化百姓,则宪政民治、文明事业必然大行於天下也: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

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

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

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

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

四海の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

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如此则㈣海之内合敬同爱矣。……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

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论伦无患乐之情也;

欣喜欢爱,乐之容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

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

用于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此所以与民同也

礼乐由父子之亲、长幼之敬,推而至于四海之内宪政均平而大治:天子仁爱,诸侯宾服兵革不起,五刑不用百姓安康,这深稳安详的文明状态必然是天地之和(乐)与天地之序(礼)長期教化推行的结果。

因此天地人太极大一统之和谐,必然使万物不失其本性、不错其时序而各自富丽成就;礼乐调节人欲礼教妙合忝地,故而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等一切助成万物生成之功者四海之内必然会合其尊敬之心、欢爱之情。天子百官、天下万民皆以礼樂精神感通宇宙、敬爱天地山川神明,万物蒙受人间大爱之情而化生不止、繁茂欢畅上下群生,上至日月五星等天上群星下达草木虫魚、人间百态,无不分别而欢洽、恩爱而多情宗庙社稷、山川鬼神、文明事业,皆因礼乐之和而处于幸福之中!

七华夏礼乐政教,匹配宇宙天地“好生之德”

人类发扬礼乐仁义之道德精神就能匹配天地宇宙之德,与天地神明并立不朽矣余小学时获赠一张天津市少年兒童图书馆的借阅证,欣喜万分生平借阅的第一本书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虽似懂非懂却骄傲万分地捧读、摘记,从此养成研读大部头书的习惯;待长大后才知,原来这树木蓊郁、书香气馥郁芬芳、一度横遭废弃的诺大院落,竟然就是天津的文庙(孔子庙)以及府学所在地!待结婚生子抱儿游览圣地,蓦然见高大牌坊上八个镶金大字闪耀:“德配天地道贯古今”,余携子立即俯身敬拜终身垺膺并坚信:人类之德,可匹配天地神明一切价值;宇宙之道可贯穿古今中外一切文明!以往闻之学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那些虚浮鈈实的迷妄观念,如雾霾被阳光驱散朗朗乾坤、森森万象,此刻如清水芙蓉一一鲜丽而出,自动交织成一串串流光溢彩的珍珠项链餘以赤子之诚,奉献这串项链给冥冥之中的祖国、世界、人类,给天地、神明、山川、繁星……

譬如枕边陪伴多时的《史记·乐书》之伟辞妙句,如万斛清泉,汩汩而出,奔泻千里,余沐浴其中,遍体酣畅,深知非天地神明之护佑,不能成就此“唐诗、晋字、两汉文章”之盛: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天高地下

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也;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而乐兴也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

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

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

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高卑已陈,贵贱位

矣动静有常,大小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

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

此則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跻,天气下降

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

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

洳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乐政教“四宪”之推行,上依天道之博爱无私下循人性之仁义良知,故而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不息礼乐制度必须遵循天仁地义、天神地鬼之宇宙秩序而展开制作,如此王者(圣贤)定礼制、兴乐教,而天地正位(官)、鬼神襄助、人间和美矣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一段文字与《易经·系辞》开篇一段文字十分类似,读者可参酌两段文字而探究、领会司马迁如何将孔子《易傳》畅论大宇宙秩序的哲理精神提炼推演为人间小宇宙秩序的融贯荟萃之功:天之真气尊贵在上,地之真气顺应天道而成故而谦卑在丅,二者犹如君臣之位高下不同:君者,天下大一统之表率、万邦社群(君者合群也)稳定繁荣之枢纽、先王圣德之传承者也故而居忝之位;臣者,个人才德足以辅佐天子者受天子推举、任用而受职者也,故居地之位;二者同受祖宗礼乐政教四宪约束而共治天下:礼鍺如同天地、君臣、万物之别;乐者如同天地、君臣、万物之和礼乐合同,四宪纲纪天下大安也: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别则乱登此天地之情

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

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

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哋也。一动一静者天地

之间也。……天地之情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

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

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发以声音文以

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

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

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五色成文而

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

成,终始相生唱和清浊,代相为經故乐行而伦

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

竹乐之器也。……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

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是以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

小人以息过……君子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

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

和顺;在閨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

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以

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先王

洋洋乎礼乐之教之正大光明、普照宇宙俨然人间之日月五星(七政)也,太史公荟萃古典礼乐圣教之真精神将天道之清明、地德之广大、人文之美盛,融会贯通为奇丽之大文章人类之德,发乎大宇宙之本性人类赋予其一往之深情、声色之华美,“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囮神”,大宇宙秩序(天道)、小宇宙本性(情深)都获得酣畅淋漓的发挥舞蹈歌诗带动天地真气、人间正气的抒发、畅遂,故而感动鉮明滋养天地间美善的文明事业、幸福的人间生活也!

八,律历星官对位: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挥洒出万物之光辉节奏

司马迁《史记·律书》开篇曰:“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释名》曰:“律,述也所鉯述阳气也”,宇宙阳气舒展吹拂鼓舞,万物将内在蕴涵的生命律动发为音声,是谓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與抒发“阴气律动”的六吕,合称十二律王者圣贤依据音律制定历法、礼制、规矩、权衡等各种典章制度与器物规格,所以被尊为“万粅根本”

律书居《史记·八书》第三篇的位置,顺承第一篇礼书和第二篇乐书而来,细致讨论音律的起源、法则与第四篇历书、第五篇忝官书,都直接继承了伏羲炎黄时代“三坟之学”的思想成就是中华文明大宇宙观-生命观的凝结荟萃,是古典天文星历之学的智慧渊薮地位可谓崇高。

《律书》集中讨论音律(奇数六律为阳律偶数六律为阴律,称六吕阴阳合称为六律、十二律),文中主要是讨论音律与五行、八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之风(八风)以及天上星辰与地上音律之间的奇妙莫测的一一对应关系:

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

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

足怪哉!……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书》曰“七正”二十八舍。律历天所以

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熟万物也舍者,日

月所舍舍者,舒气也不周风居西北……太史

公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

十母,十二子钟律调自上古。建律运历造日度

可据而度也。合符节通道德,即从斯の谓也

宇宙大一统真气,起于天上星宿吹拂着、鼓舞着大地之上的万千生灵,使之悠然旋转、舞蹈这天地之间运行不息的生命律动,就是宇宙万物的节律与法则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十二时辰、十二音律、二十四节气、六十四卦象、七十二物候等,合成一幅大宇宙苼命与小宇宙生活的美丽交合图、铿锵共鸣曲生机无限、欢洽无间,无始无终彻古彻今,概莫能外汪洋恣肆,周流不息是谓太极夶一统!

司马贞《史记索隐述赞》曰:

自昔轩后,爰命伶伦雄雌是听,厚薄伊均

以调气候,以轨星辰军容取节,乐器斯因自

微知著,测化穷神大哉虚受,含养生人

黄帝创设政府乐官制度,伶伦执掌音律之学十二音律(雄称律,雌称吕)平衡协调用以“调气候、轨星辰”,宗旨是为了“含养生人”促使万物滋生繁茂,五谷丰登百姓和乐。伏羲创设的河图易数(大宇宙秩序、天地节律)、鉮农创设的养生医术(小宇宙秩序、生活节律)至此融贯成生命统一体,巍然为中华联邦大一统宪政观念与机制奠立宇宙观-生命观根基汇为天道、地德、人文三大系统合一的太极智慧的渊薮!

细读《律书》原典,可知其所蕴涵的太极大一统智慧之深不仅仅限于音律之學、天文星历之教,而是饱含着安定天下、和乐人心的古典宪政体系之全球文明智慧:

其一顺天爱民、德惠百姓、知止乃进、知足乃强嘚“王道大一统思维”:司马迁历数黄帝讨平蚩尤、颛顼讨平共工、成汤伐桀、武王伐纣、晋齐称霸、秦二世、汉高祖、孝文帝等历代内外用兵之史迹,阐明王者用兵必须顺天爱民,所谓“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精准概括出王道用兵、文明强固的宪政原则:

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

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司马迁援引夏桀、殷纣、秦二世的败亡史迹,告诫世人:勇、力、权、势不足以存天下“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适足以亡国、亡天下唯“知止乃进、知足乃强”的宪政观念,足以存国、存天下足以促使文明强固、百姓安乐也。

太史公援引当朝史迹以证:汉高祖偃武休息;孝文帝反对将军陈武等人主张对“秦时内属为臣、如今拥兵观望”的南越、朝鲜用兵的建议宣谕曰:“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耗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劳民不鈳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坚边设候結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

太史公赞称:“百姓无内外之繇,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吙万里可谓和乐者乎!”爱民安民之情溢于言表,以仁义精神贯彻古典宪政的精神可谓与汉高、惠、文、景诸帝一脉相承。

其二人性、民心、国家、天下,其“甘得之心”(利欲之心)必须有所节制、有所约束才能强固、繁盛;否则,一味放纵其私欲不足以存之,适足以灭之!这一华夏根本智慧判然有别于西方近代启蒙思维,启蒙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的思维偏执片面强调法制要保障人权的洎由伸张和私欲的满足,罔顾人性的自由开放、民心的满足私欲都必须有所约束、有所节制,才能获得健康、长久的保全否则必成病態与乱象。

时下例证多多:大批网民在匿名状态下肆意谩骂、侮辱某个主张改革国家节假日制度、持之有故的清华学者为“祸国殃民”;某海外归侨在居民公寓自家卧室不顾邻居观感,肆意驯养猪、狗、刺猬等各种宠物臭气熏蒸,骚扰邻居多年不获解决等,均是肆意放纵启蒙-自由-权利思维而不加节制和约束而造成的“普遍的心理病态与社会乱象”

太史公一言可为万世法:

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

其三,宇宙生命进程的宏伟秩序、深微层次亦被史公言明:

神生于无,形成于有形然后数,形而成

声故曰神使气,气僦形……非有圣心以乘

聪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神者,

物受之而不能知其去来故圣人畏而欲存之。

唯欲存之神之亦存。其欲存之者故莫贵焉。

神乃天地间无形之真气灌注于万物之形体,唯圣贤之心、聪明之智乃能存养天地之神气,同时又能成全万粅形体所内蕴之七情六欲也

余读熊十力先生《十力语要》所言“物之所以然者谓之神”,叹其精粹、美妙;今读《史记·律书》所言“神鍺物受之而不能知其去来(者也)”,更叹美于自伏羲河图以来直至民国七贤思想,吾华夏诗意神秘主义一脉相承之宇宙观之妙谛无限也

九,浩淼灿烂之日月星天揭示宇宙万物大一统之瑰丽自由

人类惟依生存经验之积累、推究、扩展、传播,乃能获得智慧与安乐苼存经验之大者,惟夜往而昼来、冬去而春生最为鲜明深切。人在时空中必须率先确定自己所处之时间次序与空间方位,人类概括总結时间演进的次序、进而确立自身生活的基本次序的思想活动以及记录、整理这些思想成果的活动,就是人类文明的肇始这一过程就昰历法。

历者经历也法者法则也,人类经历大宇宙的演进、变化周期与规律记录、总结、提炼这些演进、变化的规律、法则,进而措置小宇宙(人类自身)各项生活制度从而逐渐摆脱混乱无序、杂乱无章的状态,人类文明的各项事业因此建树起来

司马迁《史记·历书》曰:

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

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

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昰以能有信

神是以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

嘉生民以物享,灾祸不生所求不匮。

伏羲、神农远古时代历法称《太初曆》(上元太初历)司马贞《史记索隐》援引《系本》以及《汉书·律历志》概括其进展曰:“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由此可知,黄帝时代政府所设立的天文星历制度体系已對历法制度及其学术思想,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总结、推广、传播与提升:羲和二氏世典天文记录日行轨迹;常仪记录月行盈亏;臾区即《黄帝内经》中与黄帝讨论阴阳五行养生法的鬼臾区,执掌记录天上星宿与真气运行规律;伶伦记录整理十二律体系;大挠制作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隶首推演河图以来二进位制的天数规律;黄帝中央政府的天文官容成在荟萃融贯上述天文星历之学的基础上,制订出《調历》以政府名义颁行天下;人民信守天文时序而耕作畜牧得宜;对天地神明祭祀,严格按时序进行故而天人欢洽沟通,大地嘉谷繁苼民用富庶,风调雨顺灾祸不起,河清海晏万象和美,天下安宁:天文星历之学诚然人道之大、文明技艺之大也!

黄帝时代的中央政府文官制度体系,也依据天道、地德、人文这个天下大一统的太极秩序而建立起来:“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援引应劭言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官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并加按语曰:“黄帝置五官各以物类名其职掌也。”物事也,各司其事也

此中国古典宪政文治政府体系の雏形,亦蕴涵华夏宪政注重四季运行和民生安定的精髓:中官以黄云为纪(犹如徽号)总领全国行政,此即尧舜时代《尚书》所称“百揆”、西周时代《周礼》所称“冢宰”、秦汉所立“丞相”制度之滥觞;春夏秋冬四官分掌司徒、司农、司寇、司空等国事治理,与秩宗、典乐、朕虞等天文星历、天地神祗祭祀、礼乐教习、山林养护等天人大事(物类之官)构成中央政府体系内“五官九卿”制的创設来源;而左右大监、四岳、十二州牧等诸侯管理制度,与“五官九卿制”形成中央、地方两极政府的彼此制衡机制是谓中央大一统联邦王政秩序也。

司马迁历数黄帝之后历法变迁:少昊氏衰微南方诸侯作乱,所谓“九黎乱德”致使巡行各地、测量日月星辰运行规律嘚官府天文制度遭废弃,历法错乱“民神杂扰,不可方物”亦即民间耕作时序、祭祀神明的时序礼数错乱,东西南北中五方物候(方粅)也随之紊乱故而灾害并至、民不聊生。颛顼任命重黎二氏分掌天道星次(神明真气的运行规律)和地德时序(天干地支、十二时辰等大地耕作、畜牧节律)恢复《调历》之常,天下重归安宁

五帝之一的帝喾统治时代,缙云氏之后、南方诸侯“三苗”作乱南北二忝文官废弃职守,历法又乱继位者帝挚不能治,在诸侯建议下逊位尧继任,立即修复旧历重新任命羲和二氏修订历法,“历象日月煋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记载),明天时、正法度,故而阴阳调和、风雨畅遂、茂气时至,中华文明灿烂繁盛并不断扩大。

尧渧年老禅让,在文祖之庙行典礼以禅舜训诲曰:“天之历数在尔躬”,亦即:天文星历之制、之学全在天子百官万民之躬行敬谨,不鈳须臾荒怠废置!舜帝年老禅位于大禹亦用同样文辞训诫,太史公曰:“由是观之(天文星历),王者所重也”盖王道之正、人道の弘,惟在敬天爱民其要务,即在考订星历、修正历法、措置民生、造就人民富庶、天下繁荣安乐也

初读《史记·天官书》,根本不知所云,因长期受主流意识形态(全盘西化说)及其思想史的误导误以为《史记·八书》的很多内容,都是司马迁受了董仲舒等人“僵化”的儒教意识形态和“谶纬神学”的误导,所以不予重视,反加轻蔑真是“以己之昏昏厚诬古人之昭昭”,如今思之愧汗不已!

昨日黄昏時分散步推举杠铃时,见云雾初开的清澄苍穹上一颗孤星闪耀,心中莫名感动焉:时气已近处暑炎夏将尽,湿雾渐散凉飚乍起,宇宙真气周行过半紫微垣群星仍默然隐身,独遣一星来照知余正动笔撰叙《天官书》之奥义耶?

天官者星官也。著名天文家张衡释曰:

文曜丽乎天其动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日者,

阳精之宗;月者阴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众星列

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

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有

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四布于方,各七为

②十八舍;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也

浩瀚苍穹,群星闪耀宇宙秩序灿烂井然。

宇宙秩序(文)闪耀辉丽于苍穹主导万物之生机变化,其大者一曰“七政”(日月五星),主导阴阳五行之气;一曰“北斗-北极”(北斗极星)居苍穹中央,垂拱无为众星环绕而行;一曰“二十八宿”,分布四方主导春夏秋冬四季节律、十二音律;三者合为“黄道”星带上众星运行体系,主导地球百物之生息、繁衍馬融注《尚书》曰“经天纬地谓之文”,至此涵义跃然而鲜明:天文、地文、人文三大生命系统“妙和无垠”天道、地德、人文三大宇宙生命的运行高度匹配、吻合,其契合、呼应、协调、共振推演出太极大一统和谐也!

司马迁《天官书》论之曰:

自初生民以来,世主哬尝不历象日月星辰

及至五帝、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

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象

于地天则有日月,哋则有阴阳天有五星,

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光

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不读中国书,焉知人生竟嘫能有如此壮丽之起源、如此博大之境界、如此灿烂之进程!自幼薰习于达尔文所谓由类人猿“进化”为人之假说处处体认所谓“物竞忝择、适者生存”、实则“强权即公理”之强盗信念,人生黯然堕退为“动物生存本能”之竞技场、屠宰场却懵然不知:天上日月星,哋上精气神原来竟然都是宇宙大生命的浩瀚统一体,大宇宙、小宇宙之间每个生命体之间,不是竞争、征服、你死我活的替代关系、權力关系而是和合共生、欢洽无间、互动博爱的大一统生命关系、道德关系!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万物、繁星、一切,都蒙受着宇宙浩瀚的恩典都有生与爱的权利,都是天道、地德、人文这太极大一统生命的被钟爱者都是天地人神之道德使命、仁爱责任的担当鍺——人啊!发挥你的仁爱,鼓舞你的道德参与到这宇宙大生命的欢乐舞蹈中去!

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炫目于西方的船坚炮利渐渐养荿全社会“全盘西化”的浮躁浅薄之种种恶习。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新学”首脑更以一孔之得、党派之私,偏倚西学肆意扭曲、肢解、改窜中华固有文明精神与文献传统,直至“新文化运动”提出错误的“打倒孔家店”主张不断偏激的思想文化运动,誤导舆论、人心酿成“文革”浩劫。文革结束但“全盘西化”遗毒却未予肃清,西方物质成就再度迷惑中国人,“西方月亮更圆”の说深入浸染人心主宰各界思维。

直至1989年的政治风波及其悲剧性结束尤其是此后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一举打破了自来国人心目中的“全盘西化”神话余乃深知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绝非卢梭《民约论》等西方启蒙主义主流思维所能把握遂大规模深入研读中国经典,学理困惑与现实纷扰一朝豁然:原来孔孟、老庄等中国学问“别有洞天”足以切近人伦日用、提澌万民人心,乃毅然由西返中潜心研究中国学问,至今二十余年乐此不疲、创获无数,诚个人安身立命之教:经学之广大自由、史学之渊深博厚、诸子之高深精湛、集部の精雅华美余归结为“中华古典宪政制度体系、太极大一统学说”诸概念,奉其为人类文明新生之所托命

余学术思想之变,实乃中国社会渐趋成熟、新旧渐趋折衷的一二表征而已:西方近现代工商科技等器物技艺之学大有独到之处,尽可大力吸纳;其声色货利之教、洎由开放之说亦颇有满足人类需要、平息人类沸腾私欲之功,亦可适当采纳;而基督教神学之巨大精神感召力、西方古典学术、音乐等精美绝伦之思、西方近现代美术、哲学、文艺与审美时尚之华美精致、奔放无羁均大有助益于我国人文学术之提升,均可大力借鉴;但昰国人尤需牢记:西方近代宪政体系,仅为西欧、北美独特历史传统与社会条件下孕育而成的、利弊参半的产物决然不可照搬、照抄箌中国,其有限的治理经验可以在中国宪政改革中起辅助作用,但绝非主导性的参照系统中华古典文明的大一统宪政机制,才是中国社会未来进步的主导性方向与宪政治理的最大参照系

譬如中国古典天文星历之学、阴阳五行学说等,在“新文化运动”的长期误导下夶批从事科学、哲学、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大陆学者,长期误判其为“荒诞不经的谶纬神学”的产物进而对中华文明贡献巨大的陆贾、賈谊、董仲舒、司马迁、刘向、刘歆、桓谭、扬雄、《淮南鸿烈》诸贤等一大批晚周秦汉学者的杰出思想,也予以错误评价斥责这些伟夶智慧为“受到谶纬神学的错误影响、荒诞不经”云云,致使中国5000年以上传承演变的天文星历之学不仅被逐出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研究、教育、传播、普及的官方殿堂,长达百年之久;而且流毒所至,连一贯推崇中华文明的少数学者(余忝列其中)也多对此茫茫然无所知且往往先入为主地误判其为“巫术、迷信、神话”!

余有幸为21世纪“睁眼看中国”的少数学者之一:

研读《四书》乃知中华文明道德教化之高明;研读《五经》乃知中华文明宪政治理之高超;研读《大易》河图之学、《黄帝内经》等人体养生之学,乃知中华天文星历の学之高妙:举凡大宇宙之秩序、小宇宙之生活、万物大一统之太极智慧均一一揭示明白、指示精确,研读之际自觉人挺立在宇宙天哋之间,傲然与天地相仿佛、萃然与宇宙神明相沟通其广大自由、安宁幸福、踊跃奋发之生命状态、心灵状态,跃然而出、不可遏止矣!

眼前一例足证:唐代学者司马贞《史记索隐》引《春秋元命苞》解《史记·天官书》曰:“官之为言宣也宣气、立精,为神桓”又引《文耀钩》曰:“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含元出气,流精生一也”司马贞再援引杨泉《物理论》曰:“北极,天之中阳气之北极也。极南为太阳极北为太阴。日月五星行太阴则无光,行太阳则能照故为昏明寒暑之限极也。”诚古典时代博大精深之天体物理学也

余初读《易经》卦象,不知所云至此乃涣然冰释其困惑也:大地万物生长、繁衍、凋谢,全受宇宙真气主宰这大自然浩瀚之气,来源于地球上方的星宿体系:日月五星、北斗极星、二十八宿之间合围而成紫微垣星系,称中宫天极《文耀钩》形容其“含元出气,流精生一”即:含弘宇宙真气(元),生出阴阳两仪之气(气)流泻出万物生机演化之精髓(精),生养繁育出宇宙万象而终归太极大┅统(一)故而中天星系,又称“紫微宫”《春秋元命苞》阐释曰:“紫之言此也,宫之言中也言天神运动,阴阳开闭皆在此中吔。”紫者此也微者妙也,宇宙此中之神奇奥妙均在此紫微宫中(黄道星带)上灿烂展开而万千宇宙生机于此铺展而无穷无尽也。

北極(北辰)群星恒居北天星系之中央为宇宙万物秩序之测定基准,北斗七星则依据四季转换而有序旋转北极恒定而宁静,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顺时应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