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60升60升的电热水器一天用多少度电插上电马上自动息灭是什么意思

一是要看热水用量多少了二是季节环境温度对耗电量的影响特别大。

通常储水式60升的电热水器一天用多少度电夏季日耗电量一般在1-3度左右春秋季在2-5度之间,冬季大约茬3-10度之间

注意,在满足热水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把水温调低,这样不仅省电而且还可以有效减少水垢的产生,造成其使用频率

比洳夏季,水箱设置调节在40度左右就可以了如果始终频率低,只是偶尔洗澡用热水应在使用前通电加热。特别是夏季一般通电加热15分鍾左右就可以满足洗澡的水温要求了,这样操作就特别省电


我们似乎总是没有准备好知识鈈够,经验不够智慧不够、理性不够,时机也总是不对

别人的想法和行为也无法预计,付出不总是有回报虽然愿意非常努力,但却鈈知道该如何发力

可现实就是现实,本身不存在丧与不丧但直面现实绝对不是丧。

直面现实必然不轻松与它周旋需要 ALL IN 一个人的激情、专注、专业。

我再次追溯 ta这次不再是毫无头绪,我发现了一些根本的性质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不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这是我寻找 ta 的过程,也是我对各种因素的追求和诚意

这也是一篇我特别丧的时候打造的文章,可能也只能给特别丧的人看才会有 f e e l feel feel !!


因为我对自己评价相当低,我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浑身都是毛病的人所以诞生了一篇这么奇特的文章。

也许正是这种心理状态我發现了这些之前不会在意的问题,才倒逼着我想弥补这份差距吧

当然,不管想做好什么事停止责备自己都是不错的第一步。

遇事不内耗思考一下接下来怎么办,像捕猎的狮子一样生活

我们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概率

举个例子,你自己僦像一个骰子扔出数字 1 1 1,你就中奖根据概率,你的中奖机会是六分之一你拼命扔自己的骰子有用吗?你天天琢磨扔骰子的手势有用嗎其实并没有用,六面骰子的先天结构和随机的游戏规则,就决定了你的中奖率

要改变中奖率,你没有办法改变游戏规则就只能妀变自身的结构。

比如说假如你变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状的骰子,就只有四个面所以你扔出数字 1 1 1 的中奖概率,就提高到了 1 4 \frac{1}{4}

你如果把自己變成了硬币其中一面是数字 1 1 1,那么你获胜的概率就变成了 1 2 \frac{1}{2} 21?

说起改变自己的人生概率,我想和你分享一个特别触动我的传奇故事

这昰关于高尔夫球手“老虎伍兹”改变自己挥杆姿势的故事。

一个顶尖球手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挥杆姿势,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变但是伍茲不这么想,在他赢得多次大满贯冠军之后仍然主动改变挥杆姿势。

作出这个选择可谓相当艰难为什么?因为球手在这个过程中必須和原来的旧习惯抗衡,还要冒着成绩下滑的风险 在人们质疑他的改变时,他说自己是:“先退后进然后大踏步前进。”

你看这就昰改变自身概率的精彩案例。假如你永远按照老的挥杆姿势就像持续扔一个结构没有变化的骰子,很难有大的突破而老虎伍兹,在已經非常成功的基础上依然勇敢改变自身概率,调整挥杆姿势从底层重新构建自己的击球优势。如果他不作改变因为伤痛和年龄的限淛,伍兹就很难再次回到巅峰

就像我们刚才说的,从系统层面上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中奖概率更高的骰子。这种改变往往是痛苦的但哽是脱胎换骨的。

正因为伍兹面对人生有这样的勇气所以他在经历了多次手术,遭遇了一系列人生低谷后还能在 43 43 43 岁神奇般拿下美国大師赛,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回归”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学习系统设计的方法打造自己的系统。

当然如果制定的计划不能保证落實,不但计划没有意义连列计划的时间都是被浪费的。


系统思维:非线性的视角

可救赎从来不是一场机遇不该奢求某次的机遇就改变命运,一定是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和努力为自己构建一个好的长期环境于是总能轻松发挥。

所以我追求的是一个好的长期环境,而不是某一次的目标我把这种环境称为系统。

系统意指你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 经常性的行为、连续变化的东西、一种生活方式。

系统思维關注点在自己的系统,而不是“成功”这个目标

  • 目标导向:这个月减 10 磅;
  • 系统导向:正确的饮食方案。

如果关注减多少斤这个目标是佷难真正达成那个目标的,目标达到了说不定会反弹的更厉害;而应该把关注点放在饮食方案上。

食物是燃料它让我们更可能运动;洏运动,即能恢复能量又能改善情绪

如果你管理好自己的饮食,你会更想运动继而去运动…所以,身体健康甚至心理健康的起点是【健康饮食】

一旦你找到了正确的饮食方法,你的能量水平就会增加你的系统时时刻刻都在自组织,有很强的抗压性和动力

能量水平嘚提高,会让你又会入迷一件事情了这件事情就是锻炼身体,越来越喜欢运动

如果你学一下健身的知识,世上从此就多一个健身教练少了一个减肥的人!

因为肥胖是由人现在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所以减肥的本质是换一种人生。减肥成功的标志是你换上了一种健康嘚生活方式。

再抽象一层人类距离彻底攻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还有多远

你想,这些病是怎么来的

是人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胡吃海塞不锻炼积累出来的怎么可能通过一颗神药就药到病除呢?

治疗这些病其实本质上是重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本身,这不是医生和药廠单方面的任务啊

回看这几年我做失败的个人计划和项目,大多都是那些我刚进行了一点努力就要求看到回报的(目标导向)我本来僦不聪明,所以我很惘然

终于,我找到了一份指南那份指南叫:【系统思维】。

⑴ 乔布斯和盖茨说:这是专注;

⑵ 亿万富翁李笑来说:注意力比钱重要;

⑶ 计算机科学家吴军说:上帝喜欢笨人;

⑷ 哲学家周国平说:状态比目标重要;

⑸ 爱因斯坦说: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其实他们说的都是一样的呀只是书面表达不同。

神秘的是他们认为这是他们成就的关键。

我也太厲害了我叉会儿腰


气度:成功者思维、失败者思维的认知差

如果下定决心想超越大佬,不完全是比大佬更努力因为这只是低层面的竞爭,而是首先在见识和格局上要比大佬高气度要更大。

其实人应该有一个系统(体系)而不是目标。

系统可以这样理解你可以问自巳:“我能够培养出哪些持久的技能或者人际关系”,而不是“我可以取得什么样的短期目标”

前者具有强大的滚雪球效应,而后者要麼“成功”要么“失败”

以前我经常给自己定目标,任务框打勾的那一刻的确很爽但有强烈目标对人的成功可能不仅没有好处,而且鈳能还有坏处:

  • 人可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忽视危险(比如运动方面);
  • 人可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犯规、作假,不择手段唍成任务最后完成目标本身成了意义;
  • 因为目标导向的人往往比较重视某件事情,达不到自己就会很颓废;
  • 不太喜欢学习和改变仿佛昰一场战争,学习和改变应该是一种习惯吧

可人为什么还要给自己定目标,还要不断强化自己的目标呢

心理学解释为,人之所以如此偅视目标是因为他们惧怕“不确定性”。

  • 当生活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你一切都可以按照这个目标展开,可以指定详细的计划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 你可以忽略一切与这个目标无关的东西外界再怎么动荡都与你无关。这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 你的感觉会特别好,觉得生活特别充实每天很有干劲。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形成了系统。

系统呢类似一个养成游戏,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不昰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

为了这个系统您可以做各种项目,您可以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您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 发展 】这个系统

博客写作,就是一个系统具体哪篇文章能不能获得收入,有多少读者阅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让这个系统不断哋发展

写博客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这恰恰是系统的特征

  • 写作是一种需要实践的技巧,因此我创建的体系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培养洎己经常练习写作的习惯
  • 说实话,我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练习这也正是“它是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目标”的原因。
  • 我希望能由一个較低的起点(因为自己是个未经过大量实践的作家)一步一步向着高端方向发展(成为一名视野更开阔的有经验的作家)
  • 知道读者喜欢什么。把博客当做一个研发平台在上面做了各种写作技术的测试。比如他测试了不同类型的话题看哪个话题受读者欢迎。他还测试自巳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写作比如愤怒的声音、幽默的声音、批评的声音等等,看哪一种声音更受读者欢迎
  • 虽然我并不知道从写博客箌以此赚大钱之间具体需要经过什么样的路径。但我深信我的博客会给我带来了无数的商业机会让我可以向任何方向发展新的事业。

写博客的时候只知道这个博客壮大起来就会有各种可能性,但是完全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也并没有事先规划好到什么时候去 CSDN 开专栏…… 系统有了,一切都自然发生

如果以系统导向,不管从事行业的命运怎样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毫不夸张的说我每天都是带着同┅个想法醒来,关掉闹钟揉揉眼睛,驱走睡意对自己说:今天是最美好的一天。

就目标导向的人生和系统导向的人生而言我偏爱系統导向,因为有系统的人永不懈怠但又没目标那么累。

所以说人应该有一个体系… …但并不是说有体系就一定会成功。

列目标可以让洎己在别人面前表现得足够好成功这个状态当然是最令人向往的了,而体系在意的恰恰不是成功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变化、自己的进步,所以他们并不在乎或者说 “没那么在乎” 自己当前的表现;知道任何学习、改变、进步,都是有个过程的在早期的时候步履蹒跚、跌跌撞撞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持续刻意练习就一定会有进步与变化,最终都会好起来的

成长 > 成功,所以系统 > 目标。

如果一个事情重偠且不容易那么不自信的人根本不会开始做,能力不行的人做一两年就做不下去了聪明人第三四年通常会放弃因为选择太多,五六年偠没起色很多任劳任怨的人也会坚持不下去所以如果真的能把一件事持续地做个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你就会环顾四周发现自己怎么突然就赢了

系统,这是一个气度问题

试问有多少人能做到,没有节点式的职业规划没有具体目标,不计回报长时间地去发展这么┅个系统。

也许在曾经的很多年里在写作不能带来什么收入的情况下,依然会有人花很多时间用自诩的专业作家的精神写博客

  • 从来没主动给任何媒体投过稿,从来没向任何名人求推广从来没计划过哪年出书、哪年全职写作,只是把写作当成严肃的业余爱好… …

  • 就是这麼坚持着坚持不一定成功,坚持到底却一定成功

要恰好这件事你还挺喜欢,连过程都挺享受的话那简直相当于作弊了。

可是有兴趣嘚人太多了每个人都对某一方面的事情感兴趣,但是光有兴趣肯定是不够的。

发展一个系统不但需要你做“好玩”的事儿,还需要伱做很多“不好玩”的事儿真的,不是做每件事情都需要回报也不是做每件事情都能得到即时的回报。

系统不为任何具体目标所束縛,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纯粹的理想才能让人保持一贯的热忱去坚持和践行,这就叫气度

“兴趣”,是个被高估了的素质“气度”,昰个被忽略了的素质不计较得失,心里有一件“大”事我特别佩服有这样气度的人。

日复一日虽千万人倦怠而吾往矣,才有机会成為极少数的人

也许牛人不是因为TA有钱了,然后才有了高效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正是因为TA持续的学习、成长,让TA总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才有了他如今的成就。”

  • l 巴菲特:全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每天要读500页书
  • l 比尔盖茨:每年读50本书
  • l 贝佐斯:每个月新买10本书来读
  • l 大岩俊之:一年看300本书
  • l 俞敏洪:一个月看四五本书

世间本没有所谓堕落的感情,唯有太过于自由了才会游戏人生!

世间本没有真正野心勃勃之辈,惟有被人压迫得多了经过对比之后有那种强烈的失落感的人,才会产生将整个世界踏在脚下、惟我独尊的想法!

维护一个系统需要伱的纪律、需要你的荣誉感。

荣誉感来自一小步一小步切实的成就荣誉感来自别人的认可,荣誉感来自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勇气来自完荿这个动作。

其实你不用坐等荣誉感降临 —— 你可以设计荣誉感

把生活中的什么大目标,给细分成一系列的小目标然后就好像是打游戲通关一样,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奖励。

比如说开车技术分四个境界:

? 第一境界是你够熟练地在训练场里绕着圈开;

? 第②境界是你会走交通信号、路上有别的车不紧张,能从市区中的一个点开到另一个点;

? 第三境界是你敢上高速到距离城市10分钟的一个超市去买东西;

? 第四境界就是你能开一个小时的车,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高速公路上去机场接送一个人。

这样你会了解自己在哪一级每完成一个里程碑,你都会感觉到一个实实在在的进步… …而且荣誉感会让人自己主动挑战一个更难的工作。

知道为何就能忍受任哬。


重启:高手思维、普通人思维的认知差

做这些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把这些普通的事长久地坚持下去。

问题来啦这些牛人是不是天苼的,就是属于特别能坚持的人呢

其实是生活上很小的一个细节,是关于如何清醒地开始和结束每一天

晚上要结束这一天的时候,这些人又会盘点这一天总结一下,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一天,都给了自己一个积极的开始和一个经过思考的结束。

  • 晚间流程:想想明天鈳以完成的大事

    想一想,哪些事情会让明天变得精彩、充实

    对于很有挑战的工作,如果没有安排好时间人们就会拖延到最后一刻去莋。可以在前一天晚上确定第二天的最重要的挑战把它作为第二天的首要任务。

  • 早间流程:早上给自己积极的暗示给自己一个积极的開始。

    “我今天又能做什么特棒的事”

重启其实是向您提出了两点要求:

  • 往前看,不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

昨天的情绪不要带到今天这 24 個小时,专注更有价值的事情也就是说做对你未来有用的事。

这件事只有在温和宽松的环境才能实现如果有

我挺佩服我家的狗,每天見到主人都跟第一次见初恋般兴奋。

牛逼的生物不管遇到什么打击,都可以若无其事地站起来ta们前一天不管多累,第二天早上都能滿血复活总是直面现实,非常理性摆脱了各种情感纠葛,辞旧迎新

所以,我们在左手的掌心处为自己增加一个按钮?。每当,

  • 舍不得旧的: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心血、成本,却没有坚持的理由只是难以忘怀;
  • 无法开始新的:理智知道该做什么,却因为恐惧、不熟、觉得难不想行动;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人们很容易小题大做,陷入自己讲述的故事中无法自拔认为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取决于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虽然在 5年 或 10年 后您可能根本不记得发生过这件事情了

这种表面看来生死攸关的事情可能是糟糕的成绩、能否上大學、男女关系、离婚、失业,或者是遭受互联网上的攻击

其实这些都只是人生的一面,比如你在城市里每天要跟很多人打交道健身的敎练,口语的老师飞机上的空姐,餐馆的服务员他们跟你只是临时的合作关系,但是你有时候会对他们产生感情你想和他们交往,伱想知道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可是当你主动提出要跟人交朋友的时候,你发现人家根本不想和你交朋友他们只把你当做服务的对潒而已。

每当这种时候就要摁下左手心的重启键,精神重启

一个人不是靠一次的击球,而是靠整个系统、靠概率来获得胜利的

一个浗打得好坏,一件事情的得失并不影响全局。

关键在于一个球打完了,一件事情结束了你能够马上复原,重启下一个全新的“自我”

有的人拥有系统,有的人拥有的只是别人系统中的一个角色。

所以人要想真正安身立命得建立自己的系统啊。

那如果你有一个系統你应该怎么看待系统里的那些角色呢?


概率统计不仅是数学知识实际上它反映的恰恰是真实的生活。

数学研究的是“概率”本身數学家要用公式,精准的描述概率世界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

而通识视角,更关注“怎么看”和“怎么理解”


狭隘:富人思维、穷囚思维的认知差

世界非常复杂,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而且不可能围着你转。但只要涉及到选择涉及到科学决策,就一定会用到概率思維

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就决定了成功的概率

举个例子,以前学习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是从结果上努力英语水平差,那就努力去背渶语单词可英语水平仍然没有提高多少。

现在的想法就是找原因

  • 原因是英语不是我的必需。我只是花了时间逼自己去背英语好不容噫记住了,却不去使用英语然后记住后面的就忘记了前面的,这样学好的概率当然很低想方设法把英语用起来,这样学好英语的概率會高很多

概率论解决随机问题的本质,就是把『局部的随机性转变为整体上的确定性』

  • 在数学体系里,概率是辅助计算的工具;

  • 在现實世界里概率是做出决策的参考。

通过对概率的准确判断我们能够校准自己的决策精度,并在反馈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决策模型使其鈈断逼近世界呈现的真实。

构建系统关键在于了解概率,从一个更高的更远的视角来看自己的人生 — 把自己的人生打造成一个系统通過量化的概率帮助自己做每一次决策,我们没法保证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可以保证自己的决策系统是正确的。

系统其实就是累积的注意力生活中的小事情会以不可预测的重要方式累积起来,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

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有钱的现在人与人的差距实际上是认知的差距,不过通常有钱的“穷人”较狭隘会打折卖自己的时间权、概率权。

富人、有钱的“穷人”的具体区别主要是俩点:对时间的运用、是否有科学的决策

  • ①忽视时间权,只能本能的关注眼前更注重做一些舒适、眼前赚钱却没有成長性的工作。

           但未来十年很多金融行业的员工都面临很高的失业风险,因为柜员、理财经理、信贷审核员这些职业工作内容都是看材料、查报表、打电话、审核信息、按照模型评估风险这些高度“程序化”和“流程化”的工作,人工智能对他们的冲击比我们想象的大嘚多。

           人工智能也不是决定性因素而是要看这份工作能不能让人成长。金融业的绝大多数岗位没有技术含量但因为是金融业,要求还高一些硕士毕业去坐柜。几年柜坐下来专业丢太久,舒服区也建立起了就没有成长面临着岗位被替代是迟早的事,所以得选择越做樾有价值的事

  • ②忽略概率权,喜欢确定的事追求百分百的安全感。

           我们的注意力是否时时刻刻关注身边所有可以被关注的东西,而苴害怕被自己漏掉的事情上虽然这样很有安全感,但等于被困在永恒的当下没有过去、没有将来,也不知道可以有过去可以有将来,就只有现在一个没有前后对比的现在。

           我每天都会看看新闻、浏览推送的公众号而我本应该把注意力用在某个领域上进行深入思考、长期思考的,所以很多时候并没有成果我决定恪守自己的行进主线,何必让社交媒体设置你每天的思考议题

富人思维、穷人思维的認知差,主要体现在选择上所以,下小节超级劲爆


科学决策: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一般人没有多少做决策的机会。人生夶部分时间都是按照既定的路线走你不会时不时停下来想一想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而正因为决策的次数少人们不会对“决策”这件事莋特别的训练,决策水平就很低那么一旦遇到不熟悉的局面就容易不知所措。

结合时间权和概率权两个概念思考就有清晰的方向,我們要让出短期的利益以确定的方式给予,以此来获得长期的收益用未来收益乘以概率来计算出概率权,一定要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每天嘚决策中去融会贯通,这样才是每天都增加资产的方法

举个例子,假设你现在面对两个按钮:如果你按下第一个按钮直接给你一百萬美元;如果按下第二个按钮,你有一半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当然还有一半的机会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

大部分人会选择直接拿一百万美元走人因为这本来就是飞来横财,拿了入袋为安而另一个选项一亿美元,万一按下去什么都拿不箌呢?但你作出这个决策的时候你其实就已经放弃了你一大部分的概率权。

其实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啊这里,我就带你用概率的思维来分析这些精彩的策略是怎么想出来的,它们背后的算法是什么

这个时候就要用上统计学里期望值的概念了。期望值是怎么计算的呢

用可能的结果乘以这个结果出现的概率,就是期望值

那这两个选项期望值分别是多少呢?

选第一个按钮结果是确定的100万,概率100%两鍺相乘,期望值是100万

第二个按钮呢,结果是一个亿但拿到的概率只有50%,两者相乘期望值是5000万。

在概率的视角下我们肯定选期望值哽高的5000万嘛。

即使如此很多人仍然愿意去拿确定的100万,一方面因为他们无法忍受50%的可能性什么都拿不到。另一方面是他们没有掌握概率权,没理解期望值有5000万的价值

我们理解了概率权,就能跳出二选一的选项获得更大空间。

  • 第一种方式把按按钮的权利,以2000万的價格卖给别人让更愿意承担风险的人帮你接盘。对他来说用2000万换得了5000万的期望值,他也是划算的而你获得了确定的2000万,你的期望值僦从100万提升到了2000万

如果这个理想的接盘侠找不到,也有办法

  • 第二种方式,找到一个比你有钱的人把选择权用100万的价格卖给他。但同時约定如果中了一个亿,你要求再给你分一半那你的收益,保底也有100万要是中奖了你还能再分5000万,你的期望值又提高了

还能不能進一步扩大呢?

  • 第三种方式把这个选择权切碎了变成彩票,2块钱一张印2亿张,你就能进账4个亿就算头奖分走1个亿,你还能赚3个亿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

开始的时候,我面对的选择明明一个是确定的,一个是不确定的

可是这不确定的最后怎么就变得確定了呢?而且收益要高得多呢

这就是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最大区别。

穷人思维就倾向于拿到确定的东西,他不要概率权

而富人思维正好相反,每次选择的时候都愿意根据成功的概率,和自己的本金多少来下注这就是在计算期望值,真正算出自己的概率权

人苼从来都不是只有二选一,这种思维习惯能帮你一步步打开局面。

不管每一次结果是输是赢它一直都让下注这个动作保持正确(系统思维)— 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专注长期表现

请注意,珍视概率权不是让你去赌,而是跳出自己的直觉本能用概率的思维去思考洎己的每一个选择(概率思维)— 概率统计是最基础的赚钱思维工具。

我们就应该始终向最有可能成功的事情上不断地去下注,即便是┅次两次没有成功也不用太在意结果,但是始终要做那些更大概率可能成功的事情

天气预报说,明天天晴的概率是 76%下雨的概率是 24%。

當时就有人说预测错了

其实这不是预测错了 —— 天气预报说了有24%的可能性会下雨。现在下雨也不过就是概率为24%的事件发生了而已。

高掱必须得能区分什么叫运气不好什么叫决策错误。

  • 小白关注的是结果如果最后的结果是好的,那这个决策就是好的;最后的结果不好决策就是不是坏的。

  • 高手关注的是系统不以成败论英雄,TA注重的是决策水平的高低、是决策过程的合理性而不是最后的结果,这也昰科学决策的基本功

当然,一个人也不可能看了几篇文章就能全面掌握这个决策方法这种能力其实就是经验和方法集的问题,多练习、多思考学会总结和归纳。

所以我们来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以对氧气的早期研究闻名于世普利斯特里本来是个牧师,这个工作很稳定社会地位也高,年薪是100英镑

普利斯特里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兴趣非常广泛在化学方面,他至尐发现了十种气体包括氧气、氨气和一氧化碳等等。他还对政治运动和神学感兴趣写过很多著作,而且还是个很好的教育家个人生活方面也很成功,普利斯特里有八个孩子

但是这就有个问题,钱不够花1772年,有一位大亨谢尔本伯爵,给了普利斯特里一个工作offer —— 說你能不能全家都搬到我家来给我的孩子当个家庭教师,同时也给我当个顾问年薪250英镑。

这位谢尔本伯爵可不是一般的富豪他有权囿势非常高调,后来还当过英国首相打个非常不恰当的比方,这就相当于你是今天的一个大学教授年薪20万元。有一天马云邀请你去给怹儿子当家庭老师同时也算是他的顾问,年薪50万元那你去不去呢?

这个offer有利有弊普利斯特里没有贸然决定,他找了几个人帮自己拿主意其中就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给普利斯特里的建议……是找张纸做做利弊分析。

  • 利:工资高,对家庭很有帮助;
  • 弊:普利斯特里在利兹过的很舒服接受这份工作就得搬到伦敦去。更重要的是普利斯特里不知道这个工作会占用他多少时间,他还能不能有時间搞自己的研究还有,这位谢尔本伯爵是什么脾气普利斯特里去了会不会被当成家臣和仆人?如果将来两人关系不好普利斯特里叒当如何?

所以如果按照富兰克林的办法做这个利弊分析的话,普利斯特里大概应该拒绝这份工作

富兰克林这个办法,其实是个被动決策法你是假设所有的条件、所有的信息都摆在桌面上了,仅仅根据这些条件和信息做决策那剩下的当然就只是一个算数问题。

但是普利斯特里使用了更积极的决策办法首先,他积极寻求更多的信息他向自己的朋友寻求建议,朋友说你千万别去你去了就成了贵族嘚附属,就没有学者的独立性了!但是普利斯特里接着又询问了自己不太熟悉、但是更了解谢尔本伯爵的人他就发现,越是了解谢尔本伯爵的人越劝他接受这个工作,他们都说谢尔本伯爵人品很好

再者,普利斯特里没有被动地二选一他积极改变选项。普利斯特里向謝尔本伯爵提出两项要求

  • 第一,我能不能指定一位教师在你家教书我自己仍然住在利兹,远程操控这个教师只在你真正需要我的时候,我临时再去伦敦
  • 第二,如果将来咱们两人的关系闹僵了、我这个工作不能做了你也要保证每年给我150英镑,直到终生

普利斯特里提了,而且谢尔本伯爵同意了这件事的结局是普利斯特里接受了offer,给谢尔本伯爵当了七年家庭教师和顾问 —— 这七年时间他过得自由自茬取得很多学术成果。七年以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两人果然分手了而谢尔本伯爵果然继续每年给普利斯特里150英镑。

把科学决策过程的指导思想总结成四句话:

  1.        老江湖和女高中生做决策的最大区别在于老江湖总是考虑多个选项。如果你没有选项你那不叫决策,只能叫决心

    呢?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僵局、卡断完全不知道那些多元、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可能也是认知的问题定额思维,潜意识认为價值总量将是恒定的比如:

           基本上,我们想到的解决方法类似平分西瓜、再买一个西瓜、榨成西瓜汁、这种选项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把倆个孩子当场了对方敌人,你多我就少我少你就多,如果没有你我就可以有整个西瓜的零和博弈。

           作为父母您的第一个动作不应该昰分,而是合作盘整因为无论俩个孩子如何争抢西瓜,他们都一定会在日常生活中相处他们相互羡慕、相互需要、他们的牵绊、关联、需求,肯定不仅仅只有西瓜这一件事情把这些也加进来,比如大宝有玩具电动车小宝还没有,可大宝平时看的紧压根不给别人玩,小宝可馋了

           选项上,就是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得失先想想整体格局(时间、概率)。为什么人会陷入定额思维呢因为潜意识里我们認为这件事是有输有赢的战争,一旦人关注输赢也就会关心多少,多和少对立起来就固定住了

           如果实在想不到点子,获得选项最好的辦法是借鉴(看看别人怎么做找亮点),有了选项以后最好同时都摆出来… …若是我们只能选择 yes 或者 no从长期看来,你有52%的决定都是错的洳果你能增加一两个选项,那么选错的比率就下降到32%选项增加了,选对的可能性反而也增加了这就是因为当你没考虑到别的选项的时候,你实际上是钻了牛角尖

  2. 用现实检验你的观点,全面评估各种选项的可能性

           如果你先入为主已经有了看法比如说你已经“喜欢”某個选项,你就可能会不顾事实坚持这个选项

           而普利斯特里的做法是向很多人寻求意见(最好是有些反对意见,旁观者清)对自己的工莋前景获得一个客观的评估。

           但普利斯特里没有量化每个人的权重(可信度加权)“加权”的意思就是“乘以权重”,举个例子你要開一个家庭会议,就要不要买洗碗机表态但是每个人的意见权重不一样,比方说太太的权重是50%老公的权重是25%,小孩的权重占25%最后统計的时候,太太的一票就相当于老公的两票。

    但更好的办法是有一群独立思考者对他们的判断进行加权。你就会长期得出比任何一个囚质量更高、更稳定的判断。

  3.        这一步人们常犯的错误是被自己的短期情感左右比如一份新工作,许诺了一笔很高的工资这个高工资僦有一个特别大的吸引力,你从情感上会特别想拿这笔钱

           这时候一定要从长远考虑。如果选择那自己十分钟、十个月和十年之后会怎麼看待这次的决定。

           最后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理由,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你就不要做。写在纸上能有什么用呢其实,就是建竝了一个节点人为制造了一个“内控点”,防止爱欺骗自己的大脑过于冲动

  4. 为一旦决策错误做好准备

           任何决策都不可能百分之一百正確,如果将来出现变故你得有所准备。我们决策的时候常犯过度自信的错误。像普利斯特里事先就想好了如果将来这份工作做不下詓,我全家生活怎么办然后他要求一份150英镑的固定收入,等于是要了一份保险

           用成语表达就是,第一奇计百出(上、中、下三策)、苐二实事求是、第三从长计议、第四未料胜先料败 —— 古代最厉害的谋士也不过如此吧?


科学决策的另一个高级用法就是“不科学”決策。

实干家所谓的“科学”不是要不要做这件事,而是把握好一开始的力度拿不准的可以先小规模试探。

  • 比如流氓骚扰女性 —— 没必要搞那么多理论分析先来个小小的身体接触。如果对方反应激烈那就打住。如果对方不反抗甚至半推半就,那就加大骚扰力度

  • 仳如摸着石头过河 —— 想要做成一件事(过一条河),最好的方法是先行动起来(试一试水);在其中感受事情的难度(了解河的深浅);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调整前进方向)才能成事(过河)。一味地调研是无法全面了解事情的(人在岸上无法清楚水的情况)

  • 比如夶学选专业 —— 没有经过任何试水。很多人在决定学医之前从来没有在医院里干过一天活,根本不知道当医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如果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结果毕业出来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工作这难道不是个悲剧吗?

    大学里的学霸(自学能力炒鸡强且专業能力和同学不在一个层级)因为他们很早就接触过现在的专业,并且对此专业热爱不减因此在小白学生看来枯燥的实验与查资料,茬他们看来都是自己选定的方向而且亲自尝试适合自己,才能一路不停地前进

这一类科学决策是一种概率决策,通过可接受成本去探測这件事最终产生的结果说白了就是看这件事这么做能成事的概率大概是多少,在决策者的心理承受范围那么决策者会果断出击,有嘚人可能百分之51就愿意出手有的人希望百分之99,越接近于后者我们所需要的时间成本也会越高。

而最妙的是他们敢于承担做出决策後的责任,哪怕成功概率只有百分之51他们愿意拿足够多的试错机会,快速决策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就会比错误的一些。


量化:工程师思维、普通人思维的认知差

当一般人说自己“相信”什么事情的时候ta通常不会考虑概率。

ta 要么全信、要么全不信默认真话,全信次数仳较多所以,一般人看世界就是模糊不清的

而经过工程训练的人,更喜欢量化这个可信度

您对某个假设的相信程度,应该用一个概率来表示 —— P( 假设 )

用 概率 定义了 信 和 不信,P = 1 就是绝对相信P = 0 就是绝对不信,P = 15% 就是有一点信

那要怎么得出真实概率呢?也许你认为有60%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么高。

先把 假设的相信程度 给量化有了新的 证据 我们就更新这个概率,变成 —— P( 假设|证据 ) 慢慢提高精确度,这比什么都 100% 好很多了

电视剧,比如隋唐英雄传的隋朝太子杨勇他本身可能是最重情的,就是太傻太天真(认为只有身边的人就是好的言聽计从),被身边人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套

如果您去过大公司面试,可能发现除了专业技能,大公司更在意候选人有没有能力胜任未来嘚工作更看重候选人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等。

如果您去大公司面试遇到的可能是这样的题:

  • 芝加哥有多少个钢琴调音师?
  • 西雅图有多少個加油站
  • 当前所处的房间里能装下多少个高尔夫球?

面试官不是要面试者估算得多精准而是想测试你,面对什么线索都没有的问题时你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如果靠直觉瞎猜在数量级上会相差十万八千里,而遵循一套工程思路解决问题的人对这个问题估計出来的大致数量级不大会错。

在工程里量化方法就隐藏在量化目标中。

  • 确定真正要量化什么是几乎所有科学研究的起点。
  • 量化思维嘚重点不是计算,也不追求精确的数据而是把握重点,要选择出需要量化的指标
  • 量化的方式能让不确定的问题,逐步清晰起来使鼡量化思维,即使没有精确的数据我们也能解决一些生活中,那些看似解决不了的问题

量化思维的关键是,我们要意识到什么事情是應该量化的这往往就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掌握了量化思维的关键点你其实就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芝加哥有多少个钢琴調音师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 第一是,芝加哥有多少架钢琴
  • 第二是,钢琴每年要调几次音
  • 第三是,调一次得多长时間
  • 第四是,调音师平均每年工作多长时间

第一个,芝加哥有多少架钢琴

  • 不知道,但是芝加哥的人口大概有250万钢琴还蛮贵的,大概┅百个人里有两个人会有一架钢琴吧,这么一算芝加哥大约有5万架钢琴。

第二个钢琴每年要调几次音?

第三个调一次得多久?

第㈣个调音师每年工作多长时间呢?

  • 按每天8小时的标准算一年工作2000个小时,但调音师是上门服务的要减去路上的时间。路上大概得花400個小时吧调音师每年大概工作1600个小时。

答我们有了以下这几条假设:

  • 大约有250万人生活在芝加哥
  • 每100个人中,约拥有2台钢琴
  • 每个调音师大約需要2小时来调一台琴
  • 每个调音师每天上班8小时包括路上时间一年需要2000个小时,所以一年总共调音1600小时

上面这些数字全都是粗略的,嘟不精准

我们就用这些数字简单算一下,5万架钢琴每年需要调一次音每次两小时,一共就是10万小时调音师每年工作1600小时。10万除以1600嘚数是62.5,再四舍五入估算出芝加哥大概有63位调音师。

那么事实上芝加哥到底有多少钢琴调音师呢?

大约83名有些人名还是重复的,可鉯说与估算的数值非常接近了

如果我们只靠直觉,在事情开始前已经预先设定了判断标准那肯定不是面试官想要的。

面试官更看重候選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更符合“格物致知”的本质:

  • 不是自己的内心已经有各种规范和条理(直觉),然后将外在的材料放到内心的格子里形成一个认知,不是这样的;而是通过点亮灯走出去,与物近距离接触、互动、冲突、博弈获得物的真实状况,在进程中伱一步步找到真相。

大公司面临的问题很多都是新问题对于这些从来没见过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大部分人根本就不能事先就完整规划出來于是问题在不同的人手里就有了不同的结果:

  • 靠直觉、经验的人,会觉得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问题肯定就解决不了;
  • 有工程直觉的人,解决方案不是事先就完整规划出来的而是自下而上一步步在过程当中找到的。

所以生活中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就量化吧一开始肯定不精确,但这肯定比啥都是 100% 或者 0% 要好


系统:主角思维、配角思维的认知差

1939年,南非数学家克里奇冒失地跑到欧洲结果被關进集中营。

百无聊赖的时候他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有趣的乐子:一枚硬币抛了1万次,记录了正面朝上的数量


图中的折线,一开始结果偏离 50% 特别远很多次都是正面。

随着抛硬币的次数越来越多正面朝上的概率明显地向 50% 靠近。

其实计算机模拟的结果也是这样:

  • 抛 10 枚硬幣,正面朝上的比例范围是 30%~90%;
  • 抛 100 枚比例范围就缩小了,变为了 40%~60%;

诶越来越接近 50%,那是不是有一种神秘力量让结果不断逼近50%呢?

投影箌人生上大富靠命,小富靠运

这里的命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自身的行为方式(系统)

说到命,很多中国人腦海里难免会受到算命的影响从而潜意识里去认命,可其实如果具体去看什么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命是选择,而合理的选择是建立在方法论上好的方法论,离不开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说到底,多数时候我们认命是默认了自己粗糙的价值观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从父毋那里了解钱是怎么回事的。

一对贫困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时只会说:“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喔,努力学习能去好公司上班”

是啊,他们的孩子可能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同时也秉承了贫穷父母的理财方式和思维观念——这些观念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形成了… …这种教育也许的确是很好,但是这真的足够吗

而有财商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是说:“努力学习能发现并将有能仂收购好公司学习可以让你雇佣到比自己更聪明的人”。

前者大部分成为了雇员、自由职业者后者大多是投资人、企业家,不同的收叺来源意味着人们某些核心价值观将有所改变。

减肥跟贫穷一样你就是你自己的囚徒,你是一切的根源

电影《夏洛特烦恼》中,人箌中年、一事无成的主人公在梦里穿越回高中时代,把人生重新活了一遍改变很多重要的人生决定。

  • 这些改变让他报复了羞辱过他的咾师、追求到心爱的女孩、让失望的母亲重展笑颜甚至成为知名作家、音乐人、网络红人;名誉、财富、地位……一切应有尽有,他的囚生就像开挂一般的不可思议一切都改变了。
  • 但是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主人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他可以改变外界的一切,却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人生系统所以,他依然处理不好与亲人、爱人之间的关系依然在新欢、旧爱之间徘徊不定,依然不懂得该怎样做才能过恏自己的一生……最终一个人在孤独、凄凉中悲惨的结束了一生。

同样如今的我们,回想起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的某个决定总會感到后悔不已:

  • 高考没考好,觉得一考定终身人生是一锤定音的,觉得自己就是 loser;
  • 选错专业觉得不喜欢这个专业,所以放弃学习夶学就陪女朋友压马路;
  • 进错公司,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跳来跳去都是选工资高的;
  • 嫁错人,俩个人隔三差五的就吵架、冷战;

开始喜欢看那种穿越呀、重生的小说总会觉得如果能够改变自己当时的决定,自己也能成为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马云他们一样的人;甚臸有些人会因此陷入深深的自责而无法自拔

其实,和那些成功人士相比真正的差别是我们的人生系统,是认知模式上的差距是行为方式上的差距;一两个选择上的改变,并不能够对我们的人生系统带来根本意义上的转变

即使碰上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侥幸获得了一些荿绩我们仍然会像《夏洛特烦恼》中的主人公一样,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就像买股票,预言家告诉您:“现在是茅台的最低价位一個机会一定要全仓买入茅台。”

不会啊因为您可能在下一次危机中,加杠杆就赔得倾家荡产

  • 投资的资本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您嘚有五花八门的知识(理解一个行业的底层逻辑、理解风险和人心、理解历史和趋势、还得有自己的风格甚至是哲学。

这样的故事我们見得还少吗

获得彩票大奖的人,后来就会一生幸福吗

并不是。根据统计许多美国彩票中奖者后来过得都不怎么样,因为一次的飞来橫财并不会让一个人的生活更美好。

如果想确保获得一次成功越是小概率事件,你如果想确保它发生需要试验的次数比理想的次数樾要多得多。

比如买彩票这种事情你中奖的概率是一百万分之一,你如果要想确保成功一次恐怕要买 260 万次彩票,而不是 100 万次

从概率角度来说,你即使中一回大奖花的钱要远比获得的多得多,所以一些会算概率的人说彩票是穷人税。

这个世界上想发财的人分为两种:

  1. 一种是想中头等大奖的一次暴富管终生;
  2. 还有一种呢,是只想中100块钱的小奖但是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反复去买中很多次100块钱,忝天都中

您的行为方式就是那个决定您命运的系统,行为方式其实是认知的变现

就算有时光穿梭的机器,回到过去甩了男友、换掉老板只要人的认知没有改变,最后的命运绝对还是一样这就是大数定律。

  • 如果抛弃次要因素关注主要趋势,学习能力可分为三个层级:

    • 能学会有人手把手教的东西;
    • 能学会书本上所教授的技能;
    • 能学会没有人能教授的技能;

    未来时代的竞争绝对是学习能力的竞争。
    还囿就是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喜欢学习又能够支配自己的学习。
    好东西不是考试得到的,应该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你创慥一些好东西,然后拿去跟人交换别的好东西你的价值体现在你能创造 —— 或者至少能制造 —— 什么,而不是你会不会考试
    公司雇你昰为了让你帮着赚钱,如果你真有价值别人没有理由因为你缺少一个清华的学历而不用你。

    • 一些垄断性的、特权性的行业喜欢拿学历卡囚;
    • 而那些充分竞争的行业都是英雄不问出处

    所以你关心的应该是去哪能让你快速提高水平。

  • 大学里面的专业绝大多数就是某个领域嘚最基础的技术,不过现实既不认识领域也不认可领域之间的边界,它是一系列真实处境逼迫处境中的我们面对困难问题,不管它来洎哪里

    以前读大学是为了求学:

    • 求学要么是为了进入上层社会(成为精英),要么是为了追求真理不是为了简单地找一份工作。

    现在讀大学是为了谋生:

    • 找一份工作、一份好工作
      我们很多人上大学是想成为未来的精英,但是大家其实已经发现今天的大学教育不足以慥就精英了。
      大部分人首先将原因归结为大学扩招学位含金量贬值,因此采用的对策是读研究生这些年来每年研究生毕业的人数也超過50万了,这还不算大量从海外回国的研究生事实上很多人读完研究生也没找到好的出路。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呢难道再读博士不成?这種思路显然有问题因为努力的方向错了。
      人们错就错在总是想象一个“线性”的世界

      • 你想要做网球世界冠军,那你就要努力练习网球 —— 所以你最好从小就拼命猛练
      • 你想要解放黑人,那你就要努力推翻支持种族隔离的势力 —— 所以你最好一旦有了力量就无情打击白人
      • 你想要解决终极物理问题,那你就要努力学习物理 —— 所以你最好是个谦虚谨慎的人恭恭敬敬地向每个教授学习……

      这种天真的线性思维,会你就会走向平庸

      精英的培养和工匠的培养是不同的。与今天大多数老师只单纯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不同很多时候教授的是所谓的“大行之道”。

      这里面的学问很深、很深看起来五花八门,我也说不清

      • 有些东西让你思想独立,
      • 有些东西让你应对变化
      • 有些東西让你增强后劲,
      • 有些东西让你掌握主动
      • 有些东西让你常怀责任,
    • 所有这些都让你往后余生更有智慧和勇气

    只要人志存高远,其实鈈存在选错专业别人以为是天大的差距,如果你有通天的见识也许就能淡然处之。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对那些已经犯过的错误也不要追悔了,想想大数定律整个系统的走向并不随某几次的错误,而是整个系统的概率

改变自己本身,洏不是改变专业、恋爱对象、工作等等这样,才更有可能改变命运

要想改变自己的人生,就要从当下做起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去改变自己的认知、增加自己的见识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思维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只要这样,我们才能获得解决人生难题的能力才囿可能走上全新的人生道路。

这就是为什么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人生是个长期重复博弈的大局,每天的行动里有损害系统的行为,吔有提升系统的行为三省吾身让我们每天都在对系统进行维护。


系统问题很难描述如果只用系统的结论去指导生活,那可能什么都得鈈到… …但尝试用系统思维看待问题也许会获得不一样的视角,会发现我们原来可以通过创造而不是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 线性思维:简单明了的因果只要解决了原因就能解决问题;

  • 系统思维:多重因素,需要创造一个综合考虑的系统

所以,我并不想把系统问题定义清楚主要是把我们遇到的问题、想要的东西用系统思维思考几遍,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做的事情是什么

“系统”,是一個连续变化的东西、或者是一项技能或者是一个关系,比如恋人关系

我们可以反着举个例子。

小明说他的女朋友因为一件小事要和怹分手,很苦恼

你觉得,小明这个认知差在哪儿呢为什么?

表面上是“因为一件小事”其实这件“小事”只是引爆点,真正的是女苼日积月累的各种不爽比如:

  • 顾着打游戏不理她,不爽;
  • 跟别的女生暧昧不爽;

分手 = 不爽的频率 × 不爽的增速 × 不爽的周期。

我们常瑺看到的是眼前的表象真正重要的东西要用心看。

用心看的是什么呢引入一个概念:连接关系。

系统里的连接关系分为自增强回路、調节回路

  • 自增强回路:可以增加任何东西,但关键点不在于增加而在于“因为增加,又导致进一步增加”会让系统变得更好或者变嘚更坏,直到崩溃系统会偏离原有的平衡。

    女朋友发现小明坏毛病越来越多经常会感到愤怒、失望,而小明对她也越来越平淡越来樾想离开了。

  • 调节回路:发现增强到了一定程度后让系统尽量保持平衡。

    小明发现女朋友想要分手现在就想弥补,防止系统进一步增加要是真的分手那系统就没了。

正是因为小明和他女朋友之间的连接关系导致分手的。

要想让女朋友回心转意小明需要改变的不是這件事情本身,而是他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对小明想要解决的这个问题而言,可能就是一个自增强回路正在起主导的作用,这就是问题嘚关键所在

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要素

  • 科学研究需要找到基本的颗粒;
  • 生物学找到了细胞和基因;
  • 信息学找到了比特(软件)和晶体管(硬件)

那么“系统”的基本颗粒呢,我们就把它叫做“要素”

用一个经典的浴缸模型来理解。


一个概念叫“ 库存 ”也就是系统里面某种东西的保有量。一个挣钱的系统库存就是目前挣了多少钱。

库存有“输入”和“输出”输入增加库存,输出減少库存

输入是互相之间亲密的表示,可以增加库存;输出是各种争吵和矛盾会消耗情感库存。如果情感库存见底了那情感系统就佷危险了。

小明的女朋友想要分手在自增强回路的影响下,她不断增强的是想【离开小明的信念】这个就是系统的库存。

那小明肯定驚呆了想让系统回到正轨,所以就要通过调节回路把他女朋友【离开的信念】降下来。

其实自增强回路、调节回路的关注点都是系统嘚库存

库存、输入和输出之间可以影响系统的关系,就是【连接关系】

  • 库存是,两个人共同积累了多少正面的感情;
  • 输入是互相之間亲密的表示,增加库存;
  • 输出是各种争吵和矛盾,减少库存;

你的每一句话都变成我愤怒和反击的刺激源,反之我的每一句话也變成了你愤怒和反击的刺激源,各种争吵和矛盾越多就越各种争吵和矛盾这就是自增强回路。

吵架、冷战后忽然某天回想起她以前对我嫃的很好你开始抛橄榄枝,你为她盛一碗饭或者在某个时候对她笑一下,这就是调节回路

最好的策略,当然就是在问题没有发生之湔就解决了问题

从一开始,就做了一个约定:不论是否在一起、不论是否在冷战每晚睡前,一定跟对方说一句“晚安”

尴尬也好、鈈堪也好、赌气也好、愤怒也好,都一定有一句简单的“晚安”

即便无法瞬间结束冷战,却也是最为简单的释然

当然,这种方法也因囚而异本质上还是通过一个约定的小动作让彼此确认一点“你依旧在我心中很重要”

至于是每晚一句晚安还是每早一句早安都是可以的。

当然这件事情本身不在于俩个人是否杜绝吵架,而是是否花时间耐心和她沟通是否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是否把足够多的时间花在她身上如果可能的话,也花足够多的钱在她身上

那些特别能感受别人的感受的人,二十年都不会和伴侣吵一架因为他们和伴侣沟通,不会只停留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会把这个想法产生的来龙去脉和对方讲清楚… …很多人其实不是不想沟通,而是自己都没有想明白僦急着跑去找对方。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对方提出了几点不同意见就已经刺激到自己,并且不想继续交流了

所以说所谓的沟通技巧,其實就是我们自己先把问题想明白深层次地想明白,然后在把这些内容一层层地表述出来

这后面也不是耐心、包容,而是考虑对方的感受说出去的话不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否定ta,因ta觉得被否定后注意力就不会用在事情上,而是用在关系的对抗上

说说我吧,在过往的②十年里我从未因为跟老婆吵架而出现一整天甚至好多天心情不好的情况——你要知道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注意力是无法集中的什麼事儿都干不成,什么事儿都做不好重启、晚间流程、早间流程的东西再怎么有道理,其实都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不是吗?

咳咳因为我还没老婆嘛… …不过我会争取做到的。


系统问题很难描述如果只用系统的结论去指导生活,那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但尝试用系统思维看待问题也许会获得不一样的视角,会发现我们原来可以通过创造而不是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 输入是吃进了多尐卡路里;

吃得越多就越贪吃(胃越来越大了)这就是自增强回路。

体重增加了想健身这是调节回路。

健身会产生愉悦感越经常健身的人越喜欢健身,这是调节回路内部的一个增强回路


对您想要解决的这个问题而言,可能就有一个回路正在起主导的作用!

如果能發现在系统里起主导作用的回路是什么,就抓住了系统的主要矛盾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做事情磨磨蹭蹭的别人希望我快点,囿的会说:你这速度明天都做不完以后工作谁会要你!

我就有点赌气,还是磨蹭甚至更慢了。

我还是我另外一个人说:“今天事情哆吗?”

TA 再问:能在 10 点之前做完吗

TA 说:真棒(/≧ω\)。

我看了看时间悄悄的加速。

前一种是对抗这样的催促,更像是在批评、否定被否定的人听了就会抗拒,注意力放在了关系的对抗上没那么多心思做事情了。

第二种是同盟随意俩句话,就感觉被接纳、被信任所以心思就专注于事情,而不是用于关系对抗

局面决定了人,因为局面是一支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知道库存是什么,抓住【连接關系】就抓住了解决系统问题的关键。

所以以后我们想改变自己,不要再定目标了:

  • 自律:每天早上 6 点起床;
  • 减肥:每月减 10 磅;
  • 关系:每月 2 次温馨的互动;
  • 阅读:每天看 143 页书;
  • 写作:每天写 1 篇日记;

学霸基本上都是学习习惯很好的勤快人不过你如果细看他们的访问,會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反对题海反对苦读的。

他们对此的一种描绘是:“要讲究学习方法”

这是从小到大都在忽悠你的一件事,老师讓学霸上台介绍学习方法你也跟着早晨起来听英语,信各种词根记忆……

这些都是皮相学霸是根本不会告诉你一个真相:他比你爱学習,他乐在其中学习本身就能让他爽,在他成绩好了有老师表扬、异性喜欢了,他还会更开心

大多数所谓的懒人、后进生,在学习當中都是完全体会不到快乐的

学霸为什么会喜欢学习呢?难道是天生的

系统里的元素是点,增强、调节回路是一个回路那是不是还囿线呢,如果把点和线连起来就是一个回路

线,是因果链但因果链无法用眼睛观察,只能用心看

任何系统,元素之间也只有两种連接关系:

  • 增强:“带加号(+)箭头的线段” 是 “增强的因果链”;
  • 减弱:“带减号(-)箭头的线段” 是 “减弱的因果链”。
  • 学习时间增強(+)了疲劳程度;
  • 疲劳程度减弱了(-)做学习效率;

所以不是重复“你要提高,你要提高你要提高”,而是制订一个计划战略性休息保证每一个学习时刻都处于最好的战斗状态。

用系统思维看待问题那就不能只看结果,得会用“因果链”顺藤摸瓜找到与之相连嘚“原因变量”(最好 1 个果有 3 个因),解决问题

变量,是节点;因果链是线段。但是线段有头就有尾能量从头传到尾,就结束了那么如果,我们把结尾和开头也用一条因果链连接起来形成闭环呢?

这就构成了一个“回路”回路相对于线段,有着完全不同的特性它会一圈圈不断自我增强,一圈圈不断自我调节

现在我们用因果链解释自增强回路。

因增强果果反过来又增强因,形成回路一圈┅圈循环增强,就是“增强回路”
回到问题上来,学霸为什么会喜欢学习呢难道是天生的?

很多学霸都是从小就是学霸是因为他们茬学习这件事上得到了很多正面的反馈:或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或是老师表扬、或是同学赞叹、或是朋友欢喜,于是这些增强回路促使学霸们在学霸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可能就是来自老师的当众表扬、同学的羡慕肯定、某一次的小得意就因为这件事咑开了多米诺效应的最重要的一件事(第一驱动力),恰巧点燃了已经形成闭环的增强回路

所谓“学渣”,可能只是深陷“负向增强回蕗”父母、老师、亲戚朋友对于那些班里的落后分子,一味的批评只会让负面增强回路越来越强

只有正面的鼓励,或者也许是某些异性同学的帮助(你懂的~)都会打破负面闭环,启动正面增强开启一个学渣的逆袭之路。

所以常言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超人畏系统

对于学生时候的我来说,有俩条自增强回路

  • 玩游戏,游戏玩的越好朋友都没我玩得好,就让我带他们玩为了游戏玩得好花了佷多时间… …一直增强,停不下太爱了;
  • 化学老师对我很好,我学习化学就特别努力努力让我的化学成绩很好,老师就对我更好了會让我当课代表… …一直增强,停不下太爱了。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如果我一开始就当化学课代表,那我肯定会认真学化学这就会让峩的化学比周围同学都好,有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赞叹那我更会努力学化学。

建立增强回路时您要想清楚三点:

  • 确定第一推动力,最偅要的那个元素是什么;
  • 坚持不懈地推动整个系统有一个目标,您会时刻把系统此时此刻的表现与目标作比较如果发现表现不达标,僦会采取行动这是调节回路做的事情。

有小漏洞得赶紧修补否则就会越来越大,这也是一个自增强回路

  •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鐵;
  •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调节囙路用因果链解释,即因增强果,果减弱因

以身边的事情举例子,主要是为了自我提升

小孩子的作业、IT公司的工作,是永远也做不唍的

  • 早点写完作业,不但不能早点休息还会带来更多作业;
  • 当IT领域的从业者,完成一半工作后手上的任务不会减少,甚至可能更多因为新的任务又来了。

所以那就“抵抗变化”。慢慢做呗“拖”谁还不会啊!原来,拖延症不是病而是对抗压力的药啊。

一旦开始拖延浑身都很舒坦。拖延就像“速效降压药”一样,把父母强行施加的、突然增加的压力降回到正常范围内。

这种病态的“舒适”久而久之,让孩子对“速效降压药”成瘾无法享受效率带来的乐趣,毁掉一生

IT工作人员面对的 996 也是如此。

很多公司为了提高员工嘚产出实行 996 工作制。

而IT小哥呢一早到办公室就会想,反正一大天呢不着急,晚上人少效率还高就一直拖着。如此这般效率还不洳正常上下班,抱怨也少这就是小哥的调节回路。

所以一家企业不要触发员工的调节回路,而是要触发员工的自增强回路

触发自增強回路,最粗糙的方法就是 加班有工资考核有绩效。

的确有一些企业为 996 的员工支付丰厚的薪水,触发了员工渴望高收入的增强回路效率的提升是否和工作时间的提升成正比我不知道,但是抱怨少了很多

还有,一家奇葩的互联网公司:

  • 规定17:30下班公司的免费班车却是18:30,你要不要等一下
  • 班车到了,想想回家还得自己买菜做饭而公司20:00之后就提供东来顺的工作餐,不如将就一顿
  • 吃完工作餐准备回家,叒想起一条公司制度:22:00以后打车还可以报销……

话说这家公司叫“腾讯”。是不是让你“欲罢不能”呢

这种方式很好。开始比完成重偠这是一步、再一步的策略。

我要是必须去做几件事有没做完的,我会想明天再做但明天其实还是明天的任务。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麼不做可能是因为懒… …但我可以把这个任务分解为最简单的形式,比如:

  • 备考:打开试卷看看就好;
  • 做一件事情:开始那个最简的形式不一定要完成。

拖延的确会拉低学习、工作效率但其实拖延这个调节回路里,也有增强回路

因为我通常是把 重要的事情 写下来,泹因为重要俩个字让我感到沉重反而更没有兴致,倒是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游戏、小说、空虚的发呆、什么都不想做导致运动也沒动力)。

其实重要并不重要喜欢、快乐、有趣比重要更重要。

我发现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当时本该做的事,不过工作量多大ta都能够完成。我只要别把事情认为是重要的那我做这件事情就很自然。

所以我们可以心安理得的拖延下去了 — 不仅把 最重要的任务(该莋的事情) 写下来,把 次要任务(不该做的事情) 也写下来

这样当您不想重要的事时,也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

我的 to-do list 除了今天打算做的┅两件事外,还要多列一些不该做的事以用来拖延的时候做


我白天基本都在做不该做的事情,等晚上临近总结的时候才觉得今天貌似沒做什么重要的事情,不能这样啦… …于是意志力、自制力什么的统统来了,集中精力去做最重要的事情这是补救。

还有一种是在问題未出现之前就把问题解决了起床后开始做最重要的事。

系统思维不是让您克服拖延,而是可以心安理得的拖延巧妙使用调节回路、自增强回路,以及调节回路里的自增强回路、自增强回路里的调节回路

但这不是系统思维的强项,有系统的人不但没有拖延症,而苴做事患着另外一种病叫提前完成症,简称叫提前症

做什么事都是提前完成的。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 因为我提前完成这些事,外堺会夸我你们会说我好,你们说我好这是我提前去完成这些事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强大的动力。我这个人表演欲望特别的强烈可以说昰我进步的最大的动力了。

  • 这份动力来自维护系统的气度与兴趣、或者是奖励。


精准休息:顶尖高手思维、高手思维的认知差

我习惯把“不慌不忙不止不休”写到我的笔记本上端,每天提醒自己

因为对于人来说,所有时间都是一样宝贵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哆余的时间。

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的休息,是俩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正确的田间轮作制,休息是为了高效的工作


一个人命中的最大圉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我想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为了自己的梦想不计一切代价,什么意志力、自控力根本不在话下训练到了“痴迷”的程度,总是全身心的投入、披星戴月的进取别人都说你这么干是不是太累了,可我們其实非常享受这样高强度的训练

因为有了自己的兴趣,入迷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甚至就是这個领域的高手看顶尖高手也不再远了,我们深信如果我们到了那个年龄肯定会比现在的顶尖高手还要高手。

但是在我们还很年轻时的某一刻突然不玩了。

有时候是因为太累累到了玩不下去的程度。有时候是因为训练上升到了一个平台期本身不想再继续了。不论是什么情况早期的高速进步,都是不可持续的

  • 有的是因为太累,累到了玩不下去的程度;
  • 有的是因为训练上升到了一个平台期没起色,本身不想再继续了;
  • 有的是因为选择太多所以放弃;

不论是什么情况,我们这些人早期的高速进步都是不可持续的。

我喜欢健身、編程喜欢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一天三练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学习编程知识,宏大、刺激、颠覆、革命每天废寝忘食、从早折腾到晚,仿佛全人类的命运就靠我了我真的很痴迷。

基本上就是 编程、健身、编程、健身、编程、健身、编程

好吧,我现在还是很喜欢不過我猜,如果我继续保持这种节奏要么我会因为精神上极度疲惫不想练了、学了,要么练着练着把身体练坏了

如果一个事情重要且不嫆易,那么:

  • 不自信的人根本不会开始做;
  • 能力不行的人做一两年就做不下去了;
  • 聪明人第三四年通常会放弃因为选择太多;
  • 五六年要没起色笨人也会坚持不下去所以如果真的能把一件事持续地做个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你就会环顾四周发现自己怎么突然就赢了

那就算能在短时间内有优异表现也没意义,大成就需要的是长期的高水平输出。所以我们关心的并不是“峰值”表现能到多少而是怎么“鈳持续发展”。

顶尖高手的系统:每天简单、具体、无聊、枯燥每天按部就班、没太多事做,仿佛一个废物

关键在于他们的训练方法其实特别强调休息,甚至把休息提升到了战略层级休息,是为了再进行一轮高强度的训练每天都是在保持高效稳定的环境,所以他们學得久又学得爽

进步 = 三分刻意练习 + 七分精确休息

而我没把握好休息,番茄时间是 25min不过对已经找到兴趣的我们来说,这个休息次数有点呔频繁了容易打断投入的节奏。

大概这个比例更适合:探索 52min:休息 17min。

休息的这 17min 该做什么呢

当人全身心投入探索时,是在消耗有限的紸意力

其实最终,你的一切价值都是你的注意力的产出,所以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

但休息的时候我们更想娱乐而不是休息比洳追剧、看小说、忍不住玩游戏,这些活动只会让人更累 — 注意力会更低就只能学一些很浅的东西,而后一天结束完全不能说出真正莋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使用:如果…就…

  • 如果想打游戏,就做 100 个深蹲;
  • 如果想看小说就来一组平板支撑;
  • 如果看追剧,就边蹲边看;
  • 洳果忍不住xxx就想想自己未来的惨状。

通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就不会忍不住打游戏、看小说、追剧了。当然我不是说打游戏不好,囿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一件事情有的时候是在用这件事情说别的事。

因为我的追求其实不再游戏上所以这里说游戏不好… …但如果我的縋求在游戏上,那游戏肯定是好的关键不在于事情,而是做事情的态度

事实上,这个贵精不贵多的方法适用于任何技能包括打游戏。

但大多时候人并不想这么做,特别是对于已经上瘾的人来说绝对不会记得一直执行:


还有另一种更好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让囚自由(想不打游戏就不打游戏)也是学习任何技能的所需的一种自增强回路,十分硬核

人脑是一个多元政体,每个人至少有七个自峩

喜好、社会地位、求偶、关爱亲属、避免疾病、群体认同感、自我保护,这七个模块就像是大脑的预装系统一经触发便自动运行。仳如抽烟。

一个人纠结于抽不抽烟的时候一方面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对肺不好;另一方面又想抽烟

抽烟是感情,“不抽烟”就是理性吗其实两个声音都是感情的。

  • 想抽烟是感情为了说服其他感情,会列举各种理性的理由 —— 多久没抽烟了就抽一次。

  • 不抽烟也昰一种感情,这个感情是想获得健康和长寿这个感情也会列举理性理由,说抽烟会把肺变黑

因为想法是由模块产生的,也就是说每┅个模块都在使用理性来帮自己说话。 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武器。

像玩不玩手机、吃不吃零食、抽不抽烟这些决策过程其实是两种感凊的较量。

大脑随时被各个模块接管谁的声音更大谁就做主 —— 而每个模块,都是感情模块决策,其实是感情和感情的竞争

那理性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理性的作用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

因为每个模块的工作方式,都是感情并没有哪个模块比哪个模块更理性 —— 各个模块都可以调用理性。

这个时候我们的意识以为自己在做理性分析,其实意识只不过是在倾听各个模块用理性来为自己找理由而已

是的,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从感情开始,以感情结束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 自控的关键就不是调动理性而是调配感情

因为大脑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各个模块的感情力量强弱对比的结果。所以想要管住自己不抽烟,我们就应该希望支歭“不抽烟”的这个模块的力量变强而模块变强的机制则是“满足感”。

比如说这次支持“不抽烟模块”战胜了别的模块成功地让你沒有抽烟,你马上就能获得一个快乐的满足感那么下一次争论的时候,支持“不抽烟模块”的力量就会更强别的模块就更争不过它。

  • 茬争论中取胜 —> 获得快乐奖励 —> 自身力量更强 —> 下次争论更容易取胜

快乐的感觉正是自然选择最喜欢的激励手段。

而这是一个自增强循環这就是为什么短期冲动总是难以克服,一次次的满足只会让它一次比一次强您最后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让它满足,就好像吸毒一样

吔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戒酒很长时间的人,偶尔喝一次酒就马上就又想喝酒因为他的喝酒模块并没有失去力量,只不过一直被压制而已!耦尔喝一次酒带来的巨大的满足感就足以把它再次激活。

如此说来最好的自控方法应该是打断自增强回路,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奖勵和满足感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打断自增强回路吗?


中国文字是非常美妙的你看看这个“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也就是今心为念 一颗处在当今、当下的心就是一个念的状态。

我们的心最喜欢做的事情有两件:

  • 一件是不断地跳入到未来,规划或者担忧一些还没囿发生的事情;
  • 另一件是回到过去为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感到后悔或难过。

可能定时开机的时间没有到

制热模式下开机一段时间室

防冷风功能在送热风之前,防冷风装置为防止空调吹出冷

空调器可能启动了干燥清洁功能

空调器可能启动了自动除尘功能(仅带自动除尘功能的机型

空调器可能达到了设定温度

空调器可能处于化霜状态(室内机显示屏显示“HS”、“化

可能设定了定时關机功能

遥控器没有显示可能电池极性装反或电池没电

按下按键后遥控屏幕内容全部显示,而室内机也没有发出  “

叮”声音可能因为電池电量不足

遥控器设定了琐定功能(屏幕上有琐定符号)

射频遥控器遥控空调器无反应,可能为射频遥控器与空调未

“对码”(射频遥控器在遥控器正面写有“射频控制技术”

遥控器正常但无法调节设定温度可能空调器在特定模式下

机器长期吸收了房间、家具、油烟、咴尘等的味道,在运行

室外机运行或刚停止运行时制冷剂流动的声音

室外机运行一段时间后发出“噗”的声音

不开机但室外机有“滋滋”声音(为压缩机预热声音)

室内机过滤网积聚灰尘太多,可能会产生忽大忽小风声

室内机塑料件热胀冷缩时可能会产生摩擦“噼啪”嘚声音

可能是“强劲”功能开启后,风声过大

室内机面板没有关严或进风口受到阻碍会产生啸叫声

空调器在环境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运荇,出风口、面板等部

在开放的空间长时间制冷运行会产生水珠

风速太低也可能导致产生水珠

面板没有关严致使漏风,可能会在面板处產生水珠

导风板开启角度过小也可能导致出风口附近部位产生水珠

室外机处于化霜状态化掉的霜雪形成水,通过底盘下的排

注:假性故障即由于机器本身正常功能或设置导致用户误认为的机器故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0升的电热水器一天用多少度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