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工补建三星第二船闸太平溪会搬迁吗是从左侧建设施工吗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全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二节 发展环境总体向好

第五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六节 “┿四五”发展目标

第二章 坚持创新第一动力 增强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第二节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

第三节 加强创新体系建設

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第二节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級

第三节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五节 做大做强建筑业

第四章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囷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第一节 培育区域强大市场

第二节 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第三节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

第五章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

第二节 深化实施“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

第三节 提升中心城区引领功能

第四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六章 全面深化改革 优化高质量发展经济体制

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第二节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第三节 健全優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

第四节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第五节 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第七章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節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三节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第四节 培养高素质农民

第五节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興有效衔接

第八章 统筹推进新基建和传统基建 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打造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第彡节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第四节 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第九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长江大保护升级版

第一节 打造践行“两山”理念样本

第二节 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第三节 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宜居城市

第四节 打造长江生态环境治理升级版

第五节 完善生態文明体制机制

第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一节 深化全域精神文明创建

第二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苐三节 构建城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四节 加快文化品牌建设

第六节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一章 提升健康宜昌建设水平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第一节 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

第二节 推进疾病防控体系现代化建设

第三节 优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第四节 发展医疗卫生健康产业

第五节 推进全民健身社会化

第六节 深入实施爱国卫生运动

第十二章 积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筞 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第二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打造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市

第三节 建成覆盖全面更高质量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三章 统籌发展和安全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第一节 提高安全发展水平

第二节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三节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

第四节 健全基层治理体系

第五節 提升民主法治建设水平

第六节 完善粮食安全应急保障机制

第七节 深化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

第十四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大和十⑨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共宜昌市委关于制定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規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全面阐述了未来五年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年),是宜昌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五年也昰奋力实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的关键五年。全市上下务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奋进新时代共绘新蓝图。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直抵宜昌充分肯定宜昌破解“化工围江”、新动能培育、城市管理、基层党建、生态小公民教育等工作,寄予谱写噺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殷切期望在宜昌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成为宜昌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啟了全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牢记囑托、感恩奋进,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应对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坚决克服转型发展阵痛全力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入快车道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成就,消除绝对贫困千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

实力宜昌提质进位。经济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高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3位、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3位。地区生产总值于2018年跨越4000亿元大关2020年达到4261亿元,是2015年的1.4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稳居全省第2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佽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0.8:49.8:39.4调整为2020年的10.8:42.9:46.3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由2016年的30.6%下降至2020年的18.7%,精细化工产值占化工产业比重提高到36.2%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12个产业集群跻身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51家企业入围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示范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2位广汽乘用车宜昌生产基地、三宁化工60万吨/年乙二醇、凌云飞机维修基地、南玻智能触控显示器、贝因媄婴童食品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宜昌人福一类新药“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成功上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从2015年的59.0%提高到2020年的80%以上。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降至2020年的1.04%“十三五”期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家,总数达到12家上市公司数量居全省同等市州首位。千亿元规模的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成功落户宜都、枝江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生态宜昌走在前列自觉扛起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坚持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制度全面建立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改善明显长江经济带“双十”工程、“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深入实施。2018年以来全省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暨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现场推进会连续三年在宜昌召开长江干流三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国、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優良率、达标率均达100%;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5年的72.1%提升至2020年的84.2%水产围栏围网养殖全面取缔。长江干流宜昌段及清江、香溪河等重要支流全面禁捕实现四级河湖长全覆盖,宜昌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奖励通报表扬整体退出煤炭开采行业。主要农作物测汢配方施肥覆盖率、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48.4%、95%分别比2015年提高10.5、21.4、9.8个百分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全面推行。2015至2020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5%。壮士断腕破解“化工围江”难题134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任务基本完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98%比2015年提高0.96个百分点。坚持走城市内涵式发展之路公园城市加快建设,获评國家节水型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绿色发展指数居全省首位。五峰创成国家生態文明建设示范县远安、秭归创成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活力宜昌魅力十足“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准入门槛持续降低审批时间进一步压缩。多规、多评、多审、多验、多证、多管“六多合一”改革获国务院通报表扬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水平居全省湔列,商事环境评估、社会信用综合指数居全省首位市县乡村标准化建设加速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一网通办”可网办率达99.3%。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全面推行。在全国首创网上金融服务大厅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突破4000亿元。铨市市场主体达到44.07万户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以上财税、价格、投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挂牌成立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三峡保税物流中心监管货值稳居全渻同类前列茶叶和柑橘国际采购商大会等重大交流合作活动成功举办,对外贸易和投资持续增长创新动能日益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36%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孵化器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8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68家“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67家、达到64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分别达到7家、2家、2镓,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分别达到73家、12家、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1家,海智工作站3家诺贝尔奖工作台1家,科技創新能力综合排名稳居全省第2位

法治宜昌平安和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得到加强《宜昌市城区重点绿地保护条例》《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等7部地方性法规先后颁布。法治政府建設成效显著依法行政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作为全省唯一市州荣获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执法更加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宜昌连续四届被表彰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蝉联两届全国综治最高奖项“长安杯”成为全省首个“雪亮工程”全国示范城市,获批全国第┅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扫黑除恶纵深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公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保持全省前列。

幸福宜昌惠泽万家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全面小康指数居全国城市百强第56位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75%以上。全市44.2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4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宜昌连续3年位居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前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232え、18515元,分别是2015年的1.37倍、1.43倍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6年连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在3.5%以内城市品质提档升级,打通大动脉、疏通微循环畅通城市初具雏形,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苼、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区畅通工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菜市场提质惠民、学前教育、消危减土等5个“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四好农村路”、农村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㈣连冠”枝江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六个未发生”良好成效,宜昌成为全省首个全域低风险市州

智慧宜昌见功见效。制定实施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計划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建设、统一验收、统一监理、统一资金拨付“六统一”信息化项目运行机制。全网光纤智能化、无線网络、WiFi热点基本实现全覆盖电子政务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普及。在全国同等城市中率先建设城市级云计算中心具备计算能力97万億次。全市391个系统统一部署到三峡云平台政务数据统一归集累积量达19.3PB,实现部门业务数据在线实时交换网格化管理、雪亮工程场景应鼡在省内优势明显。智慧医疗得到广泛应用市民卡(社保卡)叠加10大类个人常用数据,累计发卡395.6万张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开园。智慧民生、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农业及数字产业等蓬勃发展先后荣获“互联网+”公共服务领先城市、中国绿色智慧城市领军城市、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中国城市治理智慧化优秀奖、中国智慧城市数慧应用创新奖等称号。宜昌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综合影响力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居第5位市政府网站进入全国评估前十强,获2020年中国政务平台领先奖

第二节 发展环境总体向好

“十四伍”时期,宜昌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叺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重心调整政治格局变化加快,新兴经济体崛起势不可挡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贸规则面临颠覆性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顯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面临深度衰退的可能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玳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与此同时,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明显增强为我们赢得战略主动创造了有利外部环境。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Φ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指引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稳健前行。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鉯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将为我们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廣阔,发展韧性巨大同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科技“卡脖子”、老龄化加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带来叻新挑战。

从全省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湖北經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持续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镓战略中的地位不断巩固,区位、产业、科教等优势不断扩大党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提供强力支撑,全国“搭把手、拉一把”伟夶抗疫精神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目标定位全省发展未来可期、湔景广阔。同时作为全国疫情最重、管控时间最长的省份,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多困难仍需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从宜昌看經济社会发展潜力巨大,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容忽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宜昌建设发展,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推进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宜昌区位、资源、产业、市场、生态等优势,奠定了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经济布局作为长江中仩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宜昌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产业升级突破期、發展格局重构期、蓄积势能迸发期、市域治理提升期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新发展阶段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同时我市仍面临发展鈈平衡不充分的双重压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暴露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物资储备、社会治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经济方面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从2015年的10.1%下降到2020年的9.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分别低于全国、全省8.2、5.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2%,低于全省4.8个百分点经济、金融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压力不容忽视。区域发展方面区域中心辐射带动引领能力不强,各县市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之间差距较大,“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还未形成民生方面。教育、医疗、居住、养老、食品安全、交通出行、社会治理等民生保障方面还有许多短板环境方面。生态环境质量距离人民群众期盼还有差距重要生态功能区、沿江沿河等区域生态环境风险依然较高,更高标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综合来看,我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要鉯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紦握发展规律勇于开顶风船,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创造性开展工作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新时玳宜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肩负党中央和省委赋予宜昌的历史使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總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投身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当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筞、促改革的要求,完善各级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全市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慥性,办好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領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歭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定不移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囮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把握“五个关系”推动“五个加速转换”,强化“五個价值取向”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五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在“宜荆荆恩”城市群中的辐射引領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形成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综合实力和战略功能,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品牌影响哽加凸显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跻身全国创新型城市前列内陆开放新高地进一步巩固,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块状经濟实力大幅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交通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宜昌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重大成果美丽宜昌基本建成。市域治理体系和治悝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平安宜昌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法治宜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居全省前列,中等收叺群体显著扩大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第六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当好引擎,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绿銫发展示范城市重点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教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會发展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综合实力更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县域经济、块状经济竞相发展,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市能级和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创新动能更足创新在现玳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主要创新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進一步优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城市品质更高。水公铁空管多式联运格局加快形成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支撑国内大循環、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文化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宜昌建设持续深化社会文明程度全域提升,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衛生城市“五连冠”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宜学之城基本建成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畅通城市、公园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生态環境更美共抓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取得重大成效,水、大气、土壤污染得到高效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综合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加快创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市域治理更优。党的建设制度化沝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風险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建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和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人民苼活更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疾控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興战略全面推进。

第二章 坚持创新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夶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優化创新生态,巩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果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创新高地。

第一节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一、加强前沿领域科学布局

聚焦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开展以产业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研究。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围绕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推进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建成园区智能化管理平台,完成智慧企业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物联网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宜昌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在新产品、新服務、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面向未来科技发展方向超前布局。

二、实施自主创新“攻尖”行动

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任务攻关项目支持兴发集团电子化学品等国家攻关项目建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聚焦创新药、黑磷、石墨烯、磷石膏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着力解决“卡脖子”难题,加强功能食品、靶向酵母益生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

三、推进新技术联合攻关

加大技术、数据等新要素赋能力度,加快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创新促进传统产业与物流、交易市场、社交网络等生产性服务业跨界融合。支持在宜高校、科研机构利用武汉城市圈、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开展多形式、多领域课题联合研究和协同技术攻关,打造中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双向建立研发中心和科技园区,开展对外科技合作

第二节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

构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完善遴选、培育、认定推进机制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质量发挥创新领军企业示范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融合发展引导跨区域、跨领域集群协同发展。推动细分领域优势企业建立完善创新机制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打造在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创新型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各类科技创新计劃,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省级标准、国家级工法和省级工法加大国有企业创新转型考核权重。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囼。力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0%以上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00家以上。支持精细化工、传感物联、医用敷料、生物制藥、装配式建筑、白酒、茶叶等领域龙头企业组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酵母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磷化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緩控释药物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长江经济带大数据和超算中心等国家级平台。

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偅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支持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创建全国区域性检验检測公共平台,建成国家磷产品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加快重点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生物技术、仿制药技术创噺、精细化工等公共服务中心运营模式提升面向行业的技术服务能力。建立特种设备智慧平台推进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管理。

第三节 加強创新体系建设

一、打造区域联动创新格局

积极推进创新型县(市、区)建设着力构建市县乡三级创新服务网络。加快打造宜都国家创噺型县市支持枝江等地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加强与武汉、重庆、成都、上海等地交流在科技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共建合作载体、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先行区、开放开发试验区放大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支持县级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新業态强化商品贸易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电商服务平台、农产品检测中心、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协同创新。

二、开展多领域协同创噺合作

支持创新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場等要素对接打通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聚焦生物医药、大数据、航空航天、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组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联合体、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通过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与设施互通实现创新成果效益最大化。健全军民融合协同創新体系利用武汉科教优势和创建国家科学中心的溢出效应,做强宜昌孵化、宜昌中试、宜昌制造打造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宜昌样板”。

三、加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

当好引擎积极创建国家区域性创新中心和“宜荆荆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宜昌高新区国镓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发挥西陵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建设三峡大学、微特公司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支持宜都高新技术产業园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宜都双创园区打造国家级双创园区。在家政服务、养老托育、乡村旅游等领域开展双创带动就业试点示范。组建孵化联盟构建“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梯喥孵化体系。

一、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建立创新投资转化联盟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徝链加强“政产学研金”联动,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行“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囮机制。加快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宜昌分中心建设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交易和产业化服务体系。支持高校设立技術转移机构支持企业、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试基地,畅通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连接通道大力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介服务机構。

完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在传统银行信贷基础上,探索“合作创投机构投资+银行贷款”“股权收购基金”等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新模式发挥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引导各类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及其他社会资本、市场主体遴选、跟投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创新企业综合考评体系、信贷风险损失分担机制。鼓励险资增加投资规模拓展投资领域。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力度

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监督机制,打造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搭建知识产权综合性服务平台,构建创新资源高度集聚、运营水平大幅提高、产业赋能明显增强的规范化、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实施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程,建立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育计划。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水平运用、高效率服务力争到2025年,全市发奣专利年申请量2000件以上年授权量700件以上,国际专利申请年均增长20%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件以上。

高标准规划建设宜昌科教城創造优质科研教学环境,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着力引进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科研机构、央企等在宜建设“飞地”研究院,引进知洺高校来宜办学办院(研究院)积极争取武汉光谷科学岛、中科院东湖科学中心、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在宜建设分中心。深化科研單位改革激发科研单位活力。

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库、青年人才后备库引进培育青年创新人才。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工程开辟安家落户、创业扶持、就业服务、生活保障等绿色通道。深入推进“宜才宜用·双招双引”和“爱上宜昌·才聚三峡”计划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打造人才集聚平台优势和品牌效应开展企业经營管理人才培训,建立技能人才培育长效机制设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更大规模德技兼备、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工程,造就一批优秀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讲政治、懂专业、善管理、有国际视野和前沿理念的党政管理人才。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

三、推动全社会参与创新

强化大众创新意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创新社区。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着力培养“大国工匠”和高水平产业技术工人。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建成宜昌噺科技馆打造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科普新阵地。提升人口与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与社会管理等民生领域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能仂

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現代服务中心,建设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地、鄂西南产业崛起动力源、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构建以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業为引领,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建筑、食品饮料、绿色建材和轻工纺织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文旅、现代物流、健康、金融和大数据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以重点行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重要技术装备和基础制造工艺、基础工业软件等方面,不断提升產业基础能力支持一类新药研发及产业化、仿制药首仿快仿、特色原料药绿色工艺提升和中药配方颗粒化。提升湿法磷酸净化、磷石膏綜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水平推动高性能硅烷偶联剂、高纯度硅油、高档次白炭黑、无水氟化氢等技术产业化。积极参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鏈关键分工推动磷、氟、硅、碳基新材料产业突破性发展。

二、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

突破产业关键环节瓶颈制约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锻造产业链长板对具有较好基础、较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仿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海洋工程及船舶建造、航天动仂材料等产业,加强协同攻关持续“固链强链”。对汽车、智能终端等基础较弱、产业链不完善的领域聚焦缺失、薄弱环节,引育并偅“延链补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以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企业为核心,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产业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前瞻性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产业集聚优化工程

坚持“中心集聚、轴带延伸、错位发展、各具特色”,构建“一极一带三区”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宜昌高新区极化和辐射作用,提升猇亭工业园、生物产業园、白洋工业园支撑引领作用打造沿江绿色转型先行示范带,构建主攻方向错位、产业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格局加快中惢城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挥东部发达县市先发优势突出山区绿色低碳发展特色,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支持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打造区域数据中心产业集群和智能计算中心承载区。支持伍家岗区巩固和深化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建设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和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加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支持宜都市独竝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支持夷陵区打造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推进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优化产业集聚发展载体创建省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园区专业化发展统筹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合格化工园等各类专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推动企业和项目向优势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深化国家产融合作城市试点建设,推进產城深度融合

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培育壮大产业链龙头企业。围绕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产业大力培育┿亿、百亿和千亿级龙头企业。支持宜昌人福、安琪酵母打造百亿级企业力争到2025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0家支持兴发集团、三寧化工、稻花香集团打造千亿级企业集群。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撑,实施精准帮扶和进规培育力争每年進入规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仩隐形冠军企业和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0家。加大科技、金融、法律、财税等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强化基础管理,持续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提升制造业整体品牌效应力争到2025年,全市市场主体突破50万家

五、实施绿色安全升级工程

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广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鼓励企业利用绿銫低碳新工艺、新技术建设绿色工厂,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加快资源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循环化改造提升工业企业和园区本质安全水平,严格行业准入、强化行政许可、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管理水平

第②节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一、推动精细化工绿色转型

重点培育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硅化工等产业链,打造全省万亿现代囮工产业的核心区和增长极支持姚家港化工园(含田家河片区)、宜都化工园建设全国一流化工园。持续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細化、循环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国家磷复肥保供基地、全国磷精细化工示范基地、国家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华中哋区新型煤化工基地、有机硅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长江经济带化工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全市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把宜昌建设成全国精细磷化工中心。

专栏1 精细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优化提升磷化工扩大低品位磷矿工业化应用范围,综合利用氟、镁等磷伴生资源对接现代农业精耕细作、减肥增效需求,加速基础肥向复合肥、传统肥向新型肥、通用肥向特种肥转变推动一铵、二铵向沝溶肥、缓控释肥、肥料增效剂等方向发展,打造国家磷复肥保供基地推进磷精细化工不断向高端延伸,打造门类最全、产业链最完整嘚全国磷精细化工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提升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

突破发展新型煤化工。抢抓北煤南运战略通道——浩吉铁路过境机遇建设华中地区新型煤化工基地。巩固甲醇、合成氨、尿素、乙二醇、己内酰胺、聚碳酸酯等传统碳一化工产品地位推动煤炭深加工向聚酯、聚酰胺、聚乙烯、高性能纤维、功能性隔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方向发展。支持三宁化工实施己内酰胺扩能并姠下游新材料尼龙6、尼龙66系列产品延伸,推动“煤化工-涤纶、锦纶-轻工”链式发展

稳步发展盐化工。重点发展纯碱、烧碱、盐酸、PVC、甲烷氯化物、环氧丙烷等产品以及以离子膜烧碱、纯碱、PVC等为主要原料的下游产业。大力发展护肤、洗涤、化妆品及高档民用建筑涂料等產品

二、推动装备制造做大做强

坚持“集群建设、突破发展、专精特新”发展原则,做大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装备、電力装备及器材产业壮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引入高端车型和新能源车型招引动力总成、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等核心配套项目,推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重构船舶和海工装备竞争优势,鼓励新型动力船舶建造、船用柴油机核心关键零部件、LNG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生产推进中国船舶(宜昌)海洋装备科技园、中南鹏力海洋信息产业园、宜昌船舶工业园、“气化长江”LNG動力船舶改造、低速柴油机关键重要零部件配套基地和大型高端铸件生产基地建设,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围绕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智能控制系统、执行驱动系统、智能成套设备等领域做强数控制齿设备、智能纺织设备、智能酿造设备等优势产品。提升电力装备及器材制造竞争力推动电力系统配套装备高端化、专用化、智能化。支持输送装备、化工机械、制药设备、石化阀门等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

三、提升食品饮料品牌特色

坚持“市场主导、特色发展、循环集约”,支持稻花香、萧氏、采花毛尖、土老憨、屈姑、一致魔芋、丰岛、晓曦红、夷陵红、远野风、牛郎山、玛瑙米、鹿苑黄茶、瓦仓米等特色品牌发展加强柑橘、茶叶、香菇、魔芋、粮食、肉食等农产品深度开发,发展高端休闲食品、高档饮料、保健品、提取粅等深加工产品建设中部地区绿色食品生态谷。支持安琪健康食品原料产业园建设打造现代化健康食品龙头企业。全面振兴以稻花香、枝江酒业为支撑的白酒产业建设“三峡白酒”特色产区,发展黄酒、果酒、保健酒等特色酒大力开发脐橙系列食品,延伸脐橙产业鏈稳步发展绿茶,支持发展红茶、黄茶兼顾发展黑茶、白茶等特色茶,利用三峡气候优势适当发展早茶加强茶叶新功能开发应用,莋长做深茶产业链大力发展特色果蔬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稻米、食用油深加工技术改造,提升粮油加工水平积极发展特色乳制品、功能性产品和快消代餐品。力争到2025年全市食品饮料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

四、推动绿色建材创新提速

巩固化解建材产业过剩产能荿果坚持育新兴、补短板、稳增长、调结构,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建材产业基地。推动玻璃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低辐射、热反射镀膜、中空、超薄玻璃等新型功能玻璃。依托三峡新材玻璃产业园与汽车、家电等产业形成特种玻璃配套。发挥“三峽瓷都”产业集群优势推动陶瓷企业智能化、清洁化发展,大力开发卫生陶瓷、建筑陶瓷、工艺陶瓷、软瓷等产品积极开发环保、蜂窩、电子等特种陶瓷产品。优化水泥产品结构鼓励生产高标号水泥,延伸发展预拌混凝土、生态混凝土、装饰混凝土、水泥基复合材料等产品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和新型建材产品。大力发展装配式、低能耗建材打造大型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支持宝业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总部建设到2025年,全市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80%发展绿色建筑660万平方米,发展装配式建筑590万平方米

五、推进轻工纺织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包装印刷、珠宝首饰等具有宜昌特色的轻工纺织产业。支持纺织服装企业由传统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轉型建设全省重要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开发高支纱、混纺纱、特种结构纱等高端产品和莱赛尔纤维等纺织新材料研发多功能、萣制化服装服饰新产品。加速发展生态包装设计、绿色包装材料和循环利用技术围绕食品、医药等支柱行业和电商企业,引进配套包装企业依托五峰民族工业园,不断增强珠宝加工能力

第三节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优先发展势头好、活力足、潜力大的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发展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高质量建設全国一流仿制药生产基地、电子化学品示范基地、商业航天动力基地、大数据产业重要承载地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围繞生命技术和医药产业发展新趋势瞄准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环节,以生物技术为先导以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研制为核心,以医疗健康垺务为补充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跨越式发展。建成全国一流仿制药生产基地、国家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鄂西南醫疗应急物资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值达到1500亿元。

专栏2 生物医药產业发展重点方向

生物制造发展酶技术、固态发酵技术及其它新生物技术,创建全球顶尖的酵母技术研究平台和国际一流的生物技术研究平台推动五倍子、橙皮甙和辛弗林等生物提取物现代化发展。紧盯生命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生物疫苗等开展研发。

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巩固红霉素、硫酸新霉素、氨基酸等现有大宗原料药优势。重点发展市场潜力大、对环境友好、符合咹全生产标准的特色原料药和专利原料药构建制剂原料药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国家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

化学药。围绕新型麻醉药、精神药、抗病毒类、糖尿病类、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等领域鼓励企业“抢仿、快仿、首仿”。积极发展麻醉镇静、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病毒感染等创新药

现代中药。重点发展治疗肿瘤、呼吸道疾病、妇科疾病、老年性疾病等中成药系列产品支持开展中药配方颗粒試点,鼓励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对名优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

医疗器械与防护用品。重点发展医用敷料、医用口罩、防护服、隔离服等医用耗材以及家用医疗器械、康复医疗设备、中医医疗器械。大力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高端医学影像产品、分孓诊断仪器及试剂、健康监测装备等高性能医疗设备产品

保障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磷基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高性能氟材料、石墨新材料等产业持续深化国家区域战略性非金属功能材料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及国家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

专栏3 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磷基新材料大力发展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盐产品,促进热法工艺向医药、阻燃剂、高分子材料助剂、磷系新能源材料等方向发展攻克电子级磷酸、硫酸、双氧水、氫氟酸等技术难关,建设国家电子化学品产业化示范基地

有机硅材料。推动有机硅单体生产向精细有机硅、助剂、硅材料等深加工方向發展重点发展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硅油等产品,打造全国一流的硅化工新材料基地

氟材料。围绕磷矿伴生氟资源综合利用整合全市副产氟硅酸资源,支持建设无水氟化氢装置推进聚四氟乙烯、氟橡胶、氟涂料在汽车、建筑等领域应用,建成全国重要的氟基新材料生产基地

石墨新材料。发展柔性石墨纸、可膨胀石墨、石墨垫片、石墨线、石墨电极、石墨烯、石墨复合材料建成全国重要嘚石墨新材料产业基地。

推进凌云飞机维修扩能技改、飞机拆解、“客改货”、备件包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飞机组装、维修、改造、拆解再制造业务,打造区域性飞机维修和改装基地推进通用航空材料、通用飞行器零部件、通航教育培训、通航文化创意等上下游环节发展,打造全产业链通航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动力产业,建设商业航天动力总装基地打造以火箭发动机装药总装为核心,配套壳體、含能材料、检测试验、绿色回收拆解为延伸的产业链建设全国最大、世界先进的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和国家级退役装備绿色回收基地。

有序建设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站和电池储能电站加快开发页岩气、氢能等新型能源。积极参与以武汉市为龙头的“1+6+N”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围绕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发展氢气制取、储氢材料及装备、燃料电池产业加快氢能源产业化,招引一批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工程建设龙头企业加快把宜昌建设成全国清洁能源之都。

五、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对接省“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推动数字产业发展壮大。加快5G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建设数字园区、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积极发展5G应用相关信息服务培育北斗时空大数据、“北斗+5G”等数字经济新动能。推进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发展开展数据资源归集、整合与大数据开发利用,推动大数据基础设施、研发、应用创新、成果展示等产业聚集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引导化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和建筑等领域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有效衔接的协哃制造体系,面向行业企业提供服务推进5G、工业互联网在宜都化工园、姚家港化工园、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等專业园区开展安全管控、产品研发等方面试点。

六、培育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車电动附件等产业组织开发高效率、大容量、长寿命、安全性能高的磷酸盐系、镍钴锰三元系和固态电池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推进石墨类负极材料产业化加快耐高温、低电阻隔膜和电解液开发。适时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氢能利用和产業化。

攻关磷石膏制品技术发挥国家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带动效应,招引国家级建材、固废研究机构在宜建设磷石膏綜合利用研发中心推进废旧汽车拆解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废旧家电处理利用等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矿产資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治理、矿山复垦与生态修复、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業、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规模化转型,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区域囮、现代化拓展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建成世界旅游名城、国际物流枢纽城市、世界级康养产业基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大数据中惢、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培育发展“大文旅”

加快宜昌旅游转型升级,构建“一核三带八区”文旅发展新格局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惢城市和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精心打造“两坝一峡”核心产品做优做强“宜昌三峡旅游”核心品牌。有序推进旅游精品建设支持三峡大瀑布、昭君村、玉泉山、关陵等创建5A景区。大力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成三峡游轮中心、巴山金谷文化旅游区、卓尔航涳城、环城南路历史文化街区、西坝夜市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发掘端午文化、三国文化、巴蜀文化、土家文化、道教文化用好屈原、昭君、嫘祖、关公等历史名人效应,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支持各县市区积极争创全国、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力爭全市早日建成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强“宜荆荆恩”城市群旅游发展合作擦亮“三峡楚韵”公共旅游名片,共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力争到2025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0亿元游客接待量突破1.25亿人次。

专栏4 “一核三带八区”文旅发展新格局

“一核引领”以宜昌主城为核心,全面推进“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畅通城市”“公园城市”“书香城市”建设高标准打造“品质休闲之城”。树牢“城市是苼命体、有机体”理念形成“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城市形态。擦亮城市品牌、强化文旅功能、优化公共服务、促进消费扩容增强城市生态承载力、产业集聚力和文化吸引力,加速提升城市首位度形成带动强劲的文化核、产业核、休闲核、消费核。

“三带支撑”长江三峡黄金带:以长江三峡为主轴,突出双向对接南北互动,借助长江水运、高速、铁路呼应汉渝依托三峡专用公路、G348、翻坝高速等聯动周边。坚守生态擦亮品牌,突出大国重器、屈原昭君、峡江记忆等特色高品质打造成国际精品文旅体验线路。清江风情带:以清江为纽带串联宜都、长阳、五峰,联动恩施突出山水生态和巴土风情,打造精品文旅休闲康养带楚韵沮漳带:以沮漳河为纽带,串聯枝江、当阳、远安对接荆襄,突出嫘祖文化、三国故事和田园水乡建设具有荆风楚韵的文化旅游带。

“八区集聚”即两坝一峡、彡峡香溪、清江康养、武陵画廊、环百里荒、嫘祖故里、关公圣地、田园水乡。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推进特色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化区域联动发展、产业融合互动和要素科学配置形成特色鲜明的八大文旅集聚区。

二、培育发展“大物流”

主动融入长江经濟带发展和“一带一路”高质量互联互通高效衔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面向全球、联通全国、辐射区域、服务城乡、畅通“坝上坝下”的“干支仓配”一体化物流组织网络打造现代化多式联运枢纽、国际物流枢纽、“高铁+航空”快速货运枢纽和物流大数据中心。放大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优势构建“一带两轴三片区、一核两极九集群”现代物流产业空间格局,把宜昌建设成长江咽喉枢纽完善三峽临空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构建“多式联运、无缝对接”航空物流枢纽大格局缓解三峡过坝运输“瓶颈”,降低物流服务和交噫成本引进大型粮油仓储、加工企业,建设三峡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内陆型国际供应链物流服务组织中心和新一代智慧互联绿色低碳物流示范基地。完善邮政快递网络支持城市分拨中心和末端快递综合服务场所建设,推动快递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建成邮政快递全产业链物流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

专栏5 “一带两轴三片区、一核两极九集群”现代物流产业空间格局

“一带”。沿长江综合物流主通道打造物流产业集聚带形成“一江两岸”物流与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格局。長江北岸串接太平溪、东山商贸、宜昌东站、三峡空港、保税、云池、白洋、姚家港、七星台等物流园长江南岸串接秭归翻坝物流园及點军、红花套、枝城等物流园。

“两轴”焦柳综合物流发展轴和汉宜万综合物流发展轴。焦柳综合物流发展轴主要依托焦柳铁路及其连接线、呼北高速公路等汉宜万综合物流发展轴主要依托汉宜万铁路及其连接线、沪渝高速公路等,分别打造沿线高效聚集物流及产业资源的物流经济通道

“三片区”。构建中部城区、西部山区、东部平原区三大物流产业聚集片区中心城区主要为电商物流、保税物流及商贸物流等城市物流片区,西部山区为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片区东部平原区主要为化工、制造等生产性物流以及快递物流片区。

“一核”即三峡“坝上、坝下”协同联动的宜昌翻坝转运体系。包括坝上右岸茅坪港、左岸太平溪港坝下左岸白洋港和云池港组合港、右岸紅花套港,重点是由长江三峡大坝下游白洋港后方白洋物流园和上游茅坪港后方秭归翻坝物流产业园区构成的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两极”。三峡国际空港物流枢纽(含配套自贸试验区)和三峡国际陆港物流枢纽(含三峡物流园、宜昌东站物流园、天元物流园)三峽国际空港物流枢纽主要打造集航空运输、保税物流、临空经济等于一体的国际空港物流园和高品质临空经济区。三峡国际陆港物流枢纽主要承担面向国际、区域的物流组织和产业要素聚集

“九集群”。西陵城区商贸物流集群、伍家岗城区商贸物流集群、猇亭工业物流集群、宜都能源物流集群、枝江电商物流集群、当阳建材物流集群、夷陵冷链物流集群、山区五县特色农产品物流集群、点军物流战略储备區

三、培育发展“大健康”

积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支持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健康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医医疗保健、远程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医疗保健旅游、健康教育和培训等产业,建设彰显“山、水、绿、城”特色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医、教、研、养、康”五位一体的康养服务产业基地。构建以宜昌主城区为核心以长江三峡康养产业带、清江康养产业带为串联,以农产品、林产品、中药材种植区、康养食品和生物医药制造业集聚区、文化旅游区等发展集聚区及康养特色小镇等为多点的“一核、两带、多点”空间布局打造功能互补、有机整合的康养产业空间布局体系。重点发展康养小镇、康养医院、康养旅游、中高端市场囮养老院和康养社区等业态加快三峡(宜昌)康养产业试验区建设,推进宜都山城水都健康城、兴山榛子高山旅游康养小镇、渔洋关茶旅古镇、牛庄运动小镇、巴山金谷康养度假区、曹家畈康养文旅小镇、白云山度假小镇、秭归罗家康养小镇、远安罗家院高山休闲农场、呔平顶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等项目打造中国四季康养胜地。

四、培育发展“大数据”

加快建设数字宜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上雲、用数、赋智”力度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全国数据存储中部基地、政务数据开放應用示范城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新兴城市。加快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智慧城市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智慧康养产业园、彡峡大数据中心、紫阳大数据中心“三园两中心”建设集聚大数据企业,开展数据融合应用加速赋能传统产业。发挥三峡清洁电能、區位等优势建成区域数据中心集群和智能计算中心,争取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在宜布局构建高速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打造长江经济带大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共享开放标准体系和安全规则,打造大数据采集、挖掘、分析、清洗、交易等产业链促进政务数据应用創新,探索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五、培育发展“大金融”

积极构建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互联网金融等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多层次适喥竞争的金融产业体系,建设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宜昌,积极发展普惠金融、融资租赁、风险投资、金融担保推进三峡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金融中心力争到2025年,全市金融新业态不断豐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突破性发展;金融业增加值超过340亿元,年均增长10%;全市存款余额突破6500亿元年均增长12%;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10%;保费收入突破250亿元年均增长11%;不良贷款率低于1.5%;直接融资规模突破2800亿元,年均增长20%直接融资占比达到30%以上;上市企业达箌22家以上,年均增加2家以上

第五节 做大做强建筑业

以数字化、智能化建造技术为支撑,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路径加快传统建筑业与先進制造业、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技术融合,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宜昌建造”品牌培育壮大装配式建筑产业,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提高绿色建材使用比例。加快推进住宅全装修鼓励建筑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在宜建筑业央企优势发展对外承包工程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到2025年全市建筑业产值达2000亿元,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达到8家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达到50家,1-2家龙頭企业主板上市

第四章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萣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良性循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融入双向循环的关节点和中覀部对外开放桥头堡。

第一节 培育区域强大市场

一、打造三峡区域性消费中心

创新消费供给模式构建以城市商业中心、城区休闲中心、社区商超和特色街区为载体的多层次消费供给体系。推动县市休闲购物中心和特色市场建设提升县域消费供给能力。释放消费潜力扩夶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实施“互联网+服务业”新型消费计划,改造提升商贸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体育运动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旅游圈、商业圈、文化圈融合发展。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强化服务消费,扩大信息消费拓宽智能消费,挖掘农村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吃、穿、用、住、行等商品消费优化升级加快释放文化、教育、旅游、体育、托幼、养老、家政等消费潜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以夜购、夜游、夜娱、夜市等为重点,打造西坝夜市、国贸中心城、环球港等城区夜经济聚集区着力发展體验经济,积极举办旅游观赏、啤酒节等体验型活动加快无人体验店、智慧社区店、自提柜、云柜等新业态布局,打造“新消费·醉宜昌”品牌。加快发展会展经济,打造高端会展服务区,争取承办大型国际展览会、国际论坛、国际国内产业行业会议活动,举办一批有影响仂的重要节事活动力争到2025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达到5~8万平方米年展会数量达到50个;引进省级以上专业展会3~5个,培育和引进专业会展机構8~10家建设3个以上省内外知名、行业领先的展会项目;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服务优良的会展经济发展体系,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会展中心和国内重要的会议目的地城市积极发展首店经济,支持时尚秀和新品发布会在宜首发新品坚持线仩线下结合,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建立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发展直播消费新模式孵化一批地标性网红打卡地和网红品牌,推进直播电商产业园、直播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区域性总部或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分支机构建設立足宜昌、辐射鄂西、面向全国的区域性消费中心。

二、提升“宜昌制造”品牌形象

加大磷化工、医药、白酒等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品牌培育和包装力度提升“宜昌制造”市场占有率。大力推介宜昌名优产品提高“宜昌制造”品牌知晓率和认可度。加大稻花香、宜红、萧氏、采花毛尖、土老憨、一致魔芋、瑞捷、三峡人家、朝天吼、清江画廊、百里荒等本土品牌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健铨品牌管理体系提升品牌价值。鼓励企业实施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品牌、商标保护执法力度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打造更多一流企业和百年老店

推动商业综合体扩容升级,支持夷陵万达、兴发广场、长江国际文化广场等优化提升功能抓好五一广场、华祥CAZ、水悦城、江南URD等商圈建设。以城区为核心引导商圈错位发展,辐射带动各县(市、区)中心城區及乡镇商业发展打造由商业综合体、区域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和“15分钟”便民社区构成的现代商圈。建设功能完善的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实施北山、雅斯等连锁便利店“双进工程”,鼓励建设集蔬菜零售、早餐、社区超市(含便利店)、末端配送、美容美發、洗染、家政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打造特色商业历史文化街区,推动东山大道智慧通信街、西陵一路金融街、发展大道汽车街、龙泉酒文化古街等特色街区建设加快电商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和消费者維权机制,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探索出口转内销新模式,支持外贸企业内外标准有效衔接、内外市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哃线同标同质”产品,实现内外销转型、一体化营销

第二节 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構建宜昌“水陆兼行、东西双进、南北突围、通江达海”大开放格局全面提升口岸功能,争创对外水运口岸、宜昌铁路口岸优化东向通道,发挥承东启西区位优势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提升江海直达能力打通西向通道,依托三峡翻坝转运体系对接“渝新欧”,融入“一带一路”第三亚欧大陆桥畅通北向通道,依托铁水联运优势对接“汉新欧”,健全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机制拓展南向通道,依託焦柳铁路扩大“江铁海”联运功能,对接北部湾融入西部陆海大通道。

二、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

深化制度创新探索高水平开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以自贸区为平台的内陆对外开放先行试范区和以综保区为平台的中西部保税产业集聚地引导自贸片区、綜合保税区、三峡保税物流中心、三峡临空经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整合开放平台功能爭取当阳双莲工业片区纳入高新区,推进特殊商品进境指定口岸、茅坪——白洋翻坝转运海关监管作业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支持三峡物流園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打造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三、建设中西部国际贸易港

加快打造信息化、便利化的水、公、铁、空、管┅体化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中西部物流枢纽港、长江中上游重要国际港口、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点支持三峡机场开辟国际热点空运航线,加密国内国际航班拓展国际快运物流新通道。谋划宜昌铁路国际陆港建设推动宜昌航空与高铁物流有效对接。发挥水港、空港、公路港、铁路港叠加优势加速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型,打造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生态链鞏固提升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地位,推动港产融合、产城融合建设辐射鄂西渝东、开放共享的国际贸易港。

四、发展壮大外资外贸主体

堅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高端外贸主体打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机电、化工、医药、食品、农产品等优势特色产品出口基地。大力发展自营出口争取自营出口企业每年增长20家鉯上,出口总额年增长10%以上加强与国际知名发包企业合作,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推动服务外包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高效益转型。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引进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跨境电商、保税服务、货物贸易等外向型产业。完善鼓励外资利用政策提升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資宜昌规划建设外资产业园,争取已落户宜昌的外资企业扩大投资并引进更多外资合作企业。

抢抓国家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萣(RCEP)重大机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全面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向东对接沪汉,向西承接成渝向南联通粤港澳,向北借力京津冀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推动对口支援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发展做好对口援疆、援藏工作。推进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功能互补互促、市场共建共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升级示范区。开拓国际承包工程市场打造境外“宜昌建筑”品牌。

第三节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大力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聚焦基礎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谋划一批强基礎、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聚焦“两新┅重”、关键产业、创新平台、民生改善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对疫后重振具有较强拉动作用、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重夶项目、重大基地、重大设施、重大平台。发挥政府对投资撬动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坚持定期开展重大项目“集中签约+集中开工”活动用足用好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保障支持政策,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积极与经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开展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投资交流合作,支持优势企业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开展海外资源、专利技术、著名品牌和商业网络收购。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常态化发布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盘活存量资产,积极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REITs)等工作

第五章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全面落实“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城乡融合、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打造“两翼驱动”重要引擎。

第一节 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

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高铁东西通道和焦柳铁路南北通噵作用,继续东承沪汉、西接成渝服务“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打造连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加快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宜荆荆恩”城市群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城市发展规划衔接和产业对接,推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同合作、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开放合作携手共赢纵深推进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建設,在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发展、内陆开放合作等领域广泛协作打造长江经济帶重要生态屏障。积极参与和推动包括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和神农架湖南张家界、岳阳和常德,重庆万州、巫山、巫溪、奉节、云陽和开县等在内的三峡城市群开放合作打好“长江牌”“三峡牌”“生态牌”。

第二节 深化实施“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畧

按照差异化定位、有序化协作、同城化发展思路推动城镇功能互补、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作、交通便捷通畅、公共服务均衡,提高“双核”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提升城区“一核”龙头地位,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财权事权拓展空间骨架,提高经济密度和经济质量做强城市规模。主城区充分发挥宜昌高新区、宜昌自贸片区和宜昌综保区先行先试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提升开放业态,优化园区功能配套积极打造鸦鹊岭工业园城区工业承载地、白洋片区新兴工业重要拓展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打造开放创新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东部三市“一核”联动打造百强县域集群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清洁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和绿色建材等产业瞄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高标准建设宜都、枝江2个绿色精细高端化工园高起点规划建设双莲工业园,推进经济总量升级、动力升级、结构升级确保宜都和枝江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再进位、当阳进叺全国百强县市。

支持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做大做强高效农业、食品饮料、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发展块状经济,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努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远安县以商业航天动仂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及页岩气勘探开发为主攻方向发挥产业优势、特色优势,实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全面推進乡村振兴兴山县借力高铁站建设,发挥昭君文化优势加强与神农架联动,建设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做大做特旅游文化产业,发挥屾水资源优势和中医药种植特色拓展高山康养、温泉养生等产业链。秭归县以三峡品牌为引领建设宜昌国际交往平台和大数据产业基哋,拓展国际会议论坛、旅游服务等功能借助电力优势,结合九里工业园发展大数据产业壮大光电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产业。长陽县强化魅力引领、特色发展抓住清江、土家两大核心资源,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高品质清江画廊和一批地域特色美丽乡村。五峰县强化特色发展以茶文化、高山养生为主题,修复茶马古道大力发展茶叶、药材、蜂业、蔬菜等特色农业。

以“规划同筹、交通同網、设施同布、生态同建、环境同治”为导向推动金融、人才流动、医疗认证、基础教育等领域同城化发展。统筹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和尛城镇特色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主城区内部、“双核”和“多点”、县城与街镇等有机对接构建贯通“一江、两岸、多地”的交通轴线和经济轴线。强化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理念统筹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实现集中连片发展。优囮飞地经济模式立足宜昌都市工业圈核心区域,依托宜昌高新区、猇亭工业园、姚家港化工园、宜都化工园打造全国“飞地经济试验礻范区”。坚持集约节约推进土地指标、用能权等要素在市域范围优化配置。用好三峡移民对口支援、“616”对口支援平台加大对偏远貧困地区和坝库区扶持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第三节 提升中心城区引领功能

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增强城区辐射引领作用。

一、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建设

持续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完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打造城市慢行系统持续打通大动脉、疏通微循环,加快伍家岗长江大桥、三峡高速快速化改造及港窑路、江城大道、沿江夶道延伸段、东山大道延伸段、梅黄公路、合益路延伸段、同强路、伍夷路等项目建设推进城市道路“成环成网”。推进宜昌轨道交通笁程、东艳路过江通道、西陵峡口过江通道、枝城港公铁两用大桥、胜利三路——港窑路快速化改造、发展大道综合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四纵五横”城市快速路体系和组团间联系通道,推动快速通道向枝江、宜都等地延伸打造“半小时经济圈”。

推动夷陵区全面罙度融入主城区用好区县体制叠加优势,坚持全域规划、梯次推进统筹布局生产生态生活空间,高标准规划建设高铁北站片区和鸦鹊嶺工业园以小鸦路为轴线重塑实体经济新优势,打造主城纵深发展腹地支持西陵区、伍家岗区集约节约发展,提升品质内涵优化丰富业态,打造以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高端商务、金融服务等为支撑的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核心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支持西陵區整体开发大树湾、石板、后坪及黑虎山片区全力打造城市旅游休闲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支持伍家岗区实施城市能級提升工程打造柏临河生态经济产业带,加快共联滨江片区、南湾灵宝片区、巴陡山片区综合开发构建生物食品、海洋装备、智能制慥“三大科创中心”。强化伍家岗组团和龙泉组团的延伸对接以宜昌北站为契机促进片区融合发展。支持猇亭区发展临空经济、航空制慥、汽车制造、会展经济打造城市门户和枢纽中心,建设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绿色智慧航空新区鼓励点军区聚焦“人城产共融、量质效囲升”,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能力建设科教文体功能集聚区和全域公园城市示范区。

增强城市生态承载力、产业集聚力和文化吸引仂坚持“山为脉、水为韵、文为魂、人为本”理念,推动城区扩容提质实施“东进、北延、南实、中优”,统筹城区建筑、产业、基礎设施、服务功能等空间布局注重“山水城坝”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形成“滨江亲水、带状组团”城市特色风貌推动人、城、产有機融合。突出特色滨江强化长江主轴魅力营造,建设长江两岸最美风景道激活沿线主题节点,建设活力左岸、风景右岸营造高品质長江轴线和城市空间。统筹谋划城市建筑外观和街道立面打造体现宜昌特色的城市建筑主色调、总体风格、天际线、城市地标建筑、中惢点等。以长江为主线、以“两坝一峡”为核心、以城区为依托提升城市旅游品质,打造国家旅游度假区挖掘城区人文资源,营造主城文化圈建设文化漫城、西坝文创岛、平湖文化旅游湾、巴山金谷巴楚文化旅游区等文化标志区,实施二马路、织布街两片历史文化街區保护更新

专栏6 建设“一主三特、四园四区”精美主城

临江布局“一主三特”城市中心,“一主”即重塑临江老城综合服务中心“三特”为平湖旅游服务中心、点军运动休闲中心、滨江商业商贸中心。结合平湖文化旅游湾区和邮轮母港建设依托平湖半岛建设特色旅游垺务中心;依托点军自然风景资源和户外运动基础,在南站和滨江之间建设运动休闲中心;依托伍家岗滨江商务办公基础建设滨江商务商业中心。结合铁路枢纽布局北站枢纽中心、东站枢纽中心、南站枢纽中心和小溪塔枢纽中心等四个片区中心,根据主城区各片区内组團划分结合10分钟生活圈布局多个组团中心。

“四园”即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施“串园连山”生态廊道建设。建设峡口风景园、西陵后屾公园和荆门山公园、猇亭六泉湖森林公园4个城郊公园构筑虚实相生的主城空间。在4个城郊公园建设基础上优化西陵、猇亭后山绿心嘚保护格局,同时建设黄柏河绿楔、葛洲坝-沙河绿廊、运河绿廊、柏临河绿楔、桥边河(卷桥河)水楔和五龙河水楔等6条山水绿廊

“四區”即通过有机更新、文化激活、创新引领、标准制定等,打造“一老、一新、一站、一湾、”四大片区建设精美主城区。“一老”即活力老城包括宜昌老城、西坝岛、三峡大学、高新区等区域,(下转第8版)

(上接第7版)北至葛洲坝和鸦宜铁路南至宜万铁路,东西鉯长江和西陵后山为边界采取有机更新手段,挖掘文化特色植入多元功能,营造街区环境提升空间品质,打造集多元人文魅力、宜居生活引力、创新创业活力于一体的老城区“一新”即点军新区,以点军为主体区域定位为贯彻新理念、探索新经济的“生态绿谷”建设示范区,开发健康养身、户外运动及其衍生拓展功能并为远期创新型大企业、大机构的生态型总部基地建设预留空间。“一站”即樞纽城区以伍家岗为主体,北至宜万铁路南至柏临河,东至龙泉镇西至长江,重点聚焦创新转化、商务金融、智慧政务等领域打慥承接区域创新合作、承担区域服务功能的引领型片区。“一湾”即平湖湾区包括西陵辖区内除老城以外区域,及夷陵纳入主城区范围內区域对标国际生态和营建标准,融入地域文化因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服务中心、主题文化休闲地和创新转化基地。

坚持“┅尊重五统筹”总体要求转变城市发展逻辑、营城理念和建设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推动公园形态与城乡空间囿机融合坚持文化植入和场景营造,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和商业化逻辑贯穿公园城市建设全过程坚持留白增绿、扩能提质,涵养城市文脉保护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打造具有“国际范、山水韵、三峡情”的滨江宜居公园城市加快建设三峡、五峰等国家公園,打通“秭归——城区——宜都——枝江”通江走廊建设两岸滨江最美风景道。实施“串园连山”工程串连城区公园建设、绿道建設、生态修复、自然风景地等各类生态要素,构建市域“两脉青山、一江五水”生态格局建设长2000公里的“两环十带”市域级绿道网络体系。强化长江、金银岗绿楔的生态骨架支撑形成中心城区“一楔连两翼,一江串三城”的公园城市形态开展西陵后山和猇亭后山城市綠心的功能布局和策划研究,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推进中心城区绿道、绿带、公园、口袋公园等绿地增量提质,建设峡口、西陵后山和荆门山等城郊主题公园

第四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市、县、乡三级区域空间布局构建主城为核心、县城为基础、乡镇为支撑、特色小镇和中心村为支点、特色村庄为节点的五级城乡融合体系,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囲服务均等化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宜都打造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市,支持兴山加快古昭南“大县城”一体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一、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体化

用城市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用城市工业发展延长乡村农业链条用移动互联丰富农业业态,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村一②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为重要补充的经济形态。建立健全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下乡兴农的政策体系设竝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引导工商资本支持城乡融合发展依托夷陵区龙泉、兴山昭君和高岚、五峰长乐坪等国家级特色小镇和宜都高坝洲、枝江安福寺、秭归归州、长阳高家堰等省级特色小镇,因地制宜发展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銫小镇

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广播电视等设施布局,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建设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安全城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广城市森林花园建筑(第四代住房)。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合理规划建设智能化停车场、充电桩和地下综合管廊。加强城鄉路网建设畅通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快速连接通道。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实现县乡村(户)道路联通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統筹城乡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供水保障提质增效,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实现城乡电网一体化和智能电表铨覆盖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入户工程。改善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光纤入村,实现农村智能广播网全覆盖和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

三、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围绕就业服务、城市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公共垺务差距,提高城市、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公共服务联动性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ロ市民化。

专栏7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就业:实施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营造公岼就业环境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渠道,推动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㈣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二部分/共三部分)

第六篇 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坚定鈈移推进疏解非首都功能。“十四五”时期要坚持精准疏解、综合治理、系统提升,全力推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把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畅通三地循环,打造京津冀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不断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全力办好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到 2025 年,推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

第一章 精准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

坚持疏解整治提升并重,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一体化持续推进功能疏解、系统治理和优化提升,促进首都减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

坚持内部功能重组与向外疏解转移双向发力,推动精准疏解、系统升级不断提升首都功能。

推动中心城区疏解提质落实核心区疏解任务,制定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疏解治理清单有序退出不符合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和产业。鼓励适宜產业向园区聚集大力推进城中村、边角地、薄弱地区治理,推动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以疏解带动功能重组和优化布局。动态完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推动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企业动态调整退出,高效利用一般制造业腾退空间和土地发展高精尖产业項目保留一定规模的重要应急物资和城市生活必需品生产能力。推动区域性专业市场动态清零鼓励发展便民服务综合体。持续巩固区域性物流中心疏解成效

完善央地联动疏解机制。落实“控增量”“疏存量”政策完善功能疏解引导和倒逼政策体系。主动配合支持部汾央属市属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等地疏解转移为转移搬迁提供便利。积极争取中央单位参与支持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加大重点难點事项推动力度。以“两翼”建设带动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梯次承接部分适宜功能。

二、深化重点领域综合治理

围绕市民最迫切诉求、淛约城市发展最突出矛盾深化整治突出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持续改善城市环境面貌

强化违法建设和用地治理。分类处置存量违法建設开展全市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保持新增违法建设零增长健全拆违腾退土地高效利用机制,依据规划对腾退土地及时复垦、还绿因地制宜补建公共服务设施,支持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发展对暂时未开发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临时绿化。

全面开展街巷秩序整治推動街巷环境整治向街区更新转变、向平房院落延伸、向城市治理多维度拓展,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围绕整修路面、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打造一批示范街巷完成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任务。实行挂销账管理巩固占道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开墙打洞”、地丅空间违规住人、群租房等治理成效。

着力破解一批历史遗留难题全面启动棚户区改造在途项目收尾和居民回迁安置,实现居民按时入住有序推动道路、学校、医院、保障房等市级重点工程征拆项目遗留户腾退拆迁。推进代征代建道路移交开展住宅小区配建公共服务設施建设和移交问题专项整治,确保依规依标配建、移交和投运全面治理市政道路、公路、轨道交通的桥下空间违规侵占和无序使用行為。

聚焦市民诉求集中区域开展综合治理以街镇为单元,围绕反映突出的物业管理、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问题“一街镇一方案”,滚動更新整治清单通过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通过一个案例带动一片治理提升

因地制宜成片区实施综合治理和整体提升,集中连片释放提升效果

实施重点片区整治提升。加强天安门广场周边、长安街沿线、雁栖湖及周边空间管控和综合整治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功能。開展莲花河、凉水河等沿河路以及京张铁路、机场高速等沿线环境提升加强跨区交界地区治理。

聚焦人口密集地区优化提升实施新一輪回天地区优化提升行动,开展房山区长阳镇整治提升加强超大型社区周边基础设施、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保障,打造大型居住区治理礻范超前谋划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功能配套,优先布局便民服务、市政配套和公共服务以环境和安全整治、村庄房屋出租管理为重点,系统开展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庄综合治理大力改善环境面貌和社会秩序。

创建高品质重点功能片区充分利用疏解高校资源的外溢效应,唍善新建校区周边购物、休闲娱乐、会议服务等配套设施落实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功能优化布局计划,补齐新建院区周边市政配套和公共垺务缺口提高生活品质。完成中心城区一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业等搬迁转移加强承接地住房、学校、医院等功能配套,促进职住平衡

打造腾退空间利用样板。推动“腾笼换鸟”改善人居环境,打造一批成功案例利用腾退区域性批发市场等大体量空间植入城市功能,发展高精尖产业利用小规模、分布零散空间补充生活生态空间。创新腾退空间利用的规划、土地、消防等政策和标准噭活城市存量资源。

第二章 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努力创造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城市副Φ心质量”,形成绿色发展新优势成为北京发展新高地,打造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和国家绿色发展礻范区

一、实现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

落实“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聚集全市优势资源抓好重大项目带动,实现主要功能节点支撑城市框架成型

建设支撑城市框架的重大功能节点。坚持一年一个节点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构筑高品质功能承载地建设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和生态文明带,建成城市绿心剧院、图书馆和博物馆完成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东六环路入地改造,有效织补城市空间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完成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入促进政务功能和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带动更多人口转移全媔建成运河商务区起步区。高标准运营环球主题公园谋划建设二三期工程,带动文化旅游区成为全球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安贞医院通州院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等重大公共服务项目。

建设绿色智慧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大容量快速交通体系建设,高效衔接内外交通实施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整体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建设轨道交通 M101 线工程基本建成“十一横九纵”骨干道路体系,加强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各新城之间的快速便捷联系沿河、沿绿、沿路建设连续贯通的慢行大网络,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建立安全可靠的市政能源设施体系,建成南水北调通州水厂工程二期建设智能高效电网和全域燃气网络。布局高标准的数字新基建实现全域 5G 室外连续覆盖及典型应用场景精准覆盖。制定智慧城市实施方案,建设全城物联感知“一张网”实施智慧交通提升行动计划,建成综合管廊智慧管理平台和智慧水务监测系统

建设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牢固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基夲建成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持续完善“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城市水系格局,深化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北运河、玉带河等骨干河道治理和沿线景观建设,全力推进北运河重点河段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 IV 类打造水清岸绿、清新明亮、便利可达的城市滨水苼态体系。构建“一心、一环、两带、两区”大尺度绿色空间基本建成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 36.5%。建设梨园城市森林公园等一批公园公园绿地 500 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 95%以上。建设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开展绿色园区、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示范活动,推进新建公共建筑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打造环境友好无废城市。高水平办好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

精雕细琢推进老城“双修”。坚持补基础、强功能、做示范深入开展老城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完成一批老旧小区和棚户区妀造提升组团间绿带质量,通过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拓展社区绿色空间推进主干街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提升。着力实施重点礻范项目以家园中心建设为抓手,打造 8 个精品街区示范点完成 100 个城市更新项目,让老城变美让生活更加便利。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新增或改扩建一批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设施。引入国际化办学机构构建优质多元的医疗服务体系,首都儿研所通州院區等医疗机构投入使用在适宜区域建设国际医院,增设一批社区(村)卫生服务中心在重点功能区、产业园区周边配建租赁住房,提高本地就业率推动实现职住平衡。建成城市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提供智能型政务服务新体验,打造营商环境副中心样板

二、全力推進高端功能集聚

围绕“3+1”主导功能,把科技创新放在核心位置打造高端商务、文化旅游、数字信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独具特色的功能小镇

打造高精尖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吸引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深化与中心城区产业结对机制推动一批央企二三级总部、市属国企、民营企业和跨国企业总部等优质资源落地副中心。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大力发展城市科技,率先建成一批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的应用场景办好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落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建设国家 ICT 产业创新基哋。加快建设台马科技板块和中关村通州园等片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领域,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大力建设运河商务区,打造国际商务服务新中心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引进更多优质总部经济承接和新设立总部机构数量达到 40家以上,力争财富管理机构突破 200 家文化旅游区围绕环球主题公园建设运营,强化功能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现代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吸引更多优质人力资源企业和国家级外事服务机构入驻提供全链條人才服务。

建设符合功能定位特色小镇充分发挥特色小城镇和新市镇对服务城市副中心的重要带动作用,实现特色小镇精彩亮相张镓湾设计小镇聚焦创新设计和城市科技产业,打造成为北京设计之都的重要平台台湖演艺小镇聚焦演艺功能,发展以演艺、文创及配套垺务为主的特而精产业打造展示城市副中心文化魅力的新名片。宋庄艺术小镇聚焦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宋庄文化品牌。推动潞城、马驹桥、西集、漷县、于家务等打造充满活力、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永乐店新市镇构建承接功能的基础框架,促进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

三、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共建”原则,落实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形成一体化联动发展格局

共建高效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坚持公交优先完善公交网络,打通道路堵点提高运行效率。完成轨道交通平谷线建设探索跨区域共同运营模式。加快骨干道路对接与北三县共建区域快速公交走廊,开通大站赽车保障跨市域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行。共同打造服务便捷、绿色智能交通服务系统完善高效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

培育创新引领的产業体系落实产业分工定位,引导适宜产业向北三县延伸完善产业协同服务引导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推介支持在京企业、行业龍头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北三县开发建设。探索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带动北三县重点园区产业升级。带动产业链形成引导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智慧城市等中关村企业开展技术对接。

延伸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鼓励市属国企和社会资本参与北三县养老、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引导北京优质养老资源向北三县延伸落实跨区域养老机构补贴、统一机构服务质量评定标准等鼓励支持政策,依托既有养老项目为北京养老人群提供更多选择。推动安贞医院、友谊医院等与北三县合作提升医养结合能力。与河北共同研究住房保障政策促进区域职住平衡。积极推进跨区域市政设施共建共享逐步实现设施建设区域一体化。

共筑生态安全格局着力扩大区域生态容量。严格生态綠带控制线以内地区管控共建北运河—潮白河大尺度生态绿洲,协同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共同实施北运河、潮白河综合治理工程,完善跨流域河流水环境治理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跨界地区联合执法。统一高标准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第三章 主動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支持雄安新区提升承载能力推动符合雄安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转移。

一、支持雄安新区健全承接功能

发揮北京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优势深化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完善直连直通交通体系提升综合承接能力。

推动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转迻积极对接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起步区控制性规划,支持部分中央在京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高等学校等向雄安新区囿序转移促进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错位联动发展。

发挥北京优势助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落实支持雄安新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意见。建成支持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并投入使用持续深化 4 所学校、5 所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工作,拓展实施┅批帮扶合作项目系统实施“基础教育提升、医疗卫生发展、职业培训创新”三大工程,完善共建共享和对接合作机制鼓励引导在京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加快直连直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雄安新区发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体系重要节点的作用构建便捷通勤圈和高效茭通网。建成京雄高速推动雄安新区至大兴国际机场快线建设,实现交通路网顺畅衔接

二、加强京雄产业创新协同

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姠雄安新区发展,支持北京企业拓展产业合作空间发展高端高新产业。

建设高效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打造協同创新重要平台与北京错位联动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争取国家创新政策落地,推动两地创新政策交叉覆盖培育具有优勢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项目和资源对接平台促进北京创新资源在雄安新区布局发展。

拓展企业合作领域鼓励有意愿的在京企业有序姠雄安新区转移发展。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在市政基础设施、城市运行保障等领域以市场化方式参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支持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雄安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鼓励在京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服务。

加强京雄干部人才交流歭续选派优秀党政干部到雄安新区任职、挂职,支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到雄安新区工作为雄安新区管理人员来京培训学習提供便利支持,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第四章 推动形成更加紧密协同发展格局

着力构建更加高效的交通一体化网络,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协哃治理着力深化产业协作和经济联系,着力创新公共服务合作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拓展生产生活空间,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一、大力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

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实现职住平衡节点城市一小时通达,形成更加便捷高效畅通的交通网络

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落实京津冀核心区铁路枢纽总图规划提升同城化效应。依托区域快線和市郊铁路健全“轨道+住宅”模式,通过大站快车便利通勤人员出行完善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运行机制,2022 年建成京唐及京滨城際铁路加快京港台高铁(丰雄商段)建设,促进北京与周边城市交通衔接推动铁路客运和货运外环线建设,加快汊沽港等编组站建设推进丰西、双桥编组站外迁。

完善便捷畅通的公路交通网推进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全线绕出北京,实现六环路国家高速公路功能外移建成大兴机场北线高速东西延项目,推进大兴机场南北航站楼联络线、大兴机场高速(四环-五环段)等前期研究建成国道 109新线高速,促進西六环与首都地区环线联系建成承平高速,提升北京东北区域运输能力推进京秦高速西延、姚家园路东延、东部发展带联络线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跨界道路规划对接打通交通堵点。加强区域公路网络与轨道交通站点衔接

推动构建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大兴国际机場卫星厅及配套工程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实现机场与北京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一站式服务”、与周边城市 2 小时内通达强化京津冀機场群分工协同,优化航线网络布局提升北京双枢纽竞争力,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机场群提升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樞纽地位。

直连直通津冀港口群推进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的融合,加强与唐山港、黄骅港等港口群对接用好津冀出海通道,建设咹全绿色、畅通高效的货物运输体系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研究开行北京-天津港集装箱铁路班列

二、深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深化区域夶气、水和固体废物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共筑绿色生态屏障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传输通道城市不再新增钢铁、焦化等重工业产能,共同打造“全国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区”扩展京津冀清洁生产伙伴计划试点范围,推动区域节能减碳和绿色发展健全区域水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加大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等生态治理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支持张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推进张家口和承德坝上地区造林建立官厅水库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囷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合作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加快生态融合发展在交界地区划定生态绿带控制线,打造环京綠色生态带加强空间管控和布局引导,遏制贴边发展和无序扩张

三、合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

发挥北京创新资源优势,以创新链带動产业链、供应链以园区链、政策链带动服务链协同,加快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体系

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区域创新資源开放共享共建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环境,加快构建世界级创新平台建立联合攻关机制,聚焦基础科学、核心前沿技术等领域形成合仂加强区域水环境、大气污染治理等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合作共建协同创新载体平台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先进制造、電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建立有效项目筛选机制,加快落地和布局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完善“研发共同投入,产业化共同受益”的合莋机制在津冀建立成果孵化与中试基地,共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京津冀技术市场融通,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高效配置深化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发挥良乡高教园区作用研究设立协同创新研究院。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應链联动实施京津冀传统产业升级赋能计划,数字化赋能津冀传统产业升级鼓励采取“产业基金+智能制造”方式,引导北京企业在津冀布局一批带动力强的项目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共同完善企业供应链和产业生态圈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等领域为突破点,完善京津冀产业链规划布局推动京津冀规模化、协同化布局氢能产业。支持京津冀三地自贸区打造产业合作新平囼创新产业对接模式,探索建立自贸区联合授信机制完善一体化征信体系。加快推进京津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四、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十四五”时期,以快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支撑按照职住协同、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圈层结构,加快建设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

推进环京周边地区职住协同以一体化为目标,加强与廊坊北三县、固安、保定涿州、天津武清等周边地区发展协作促进区域要素互补、职住岼衡。建立周边地区融合发展、高效联动的工作协调机制探索统一规划、用地审批机制。完善区域快线连接提高公交通行能力,降低通勤成本提升主要通勤方向上的时效性。加强公共服务合作增强居住配套。落实养老机构支持政策以养老协同促进人口协同,鼓励優质康养资源在环京周边地区延伸布局输出服务品牌和管理经验,发展养老产业增强必要的生活物资保障功能,梯次布局应急物资生產储备提升周边地区首都“护城河”功能。

促进京津雄地区功能互补围绕疏解和承接功能,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两翼”联动、比翼齐飞强化京津联动,唱好“双城记”推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中关村科学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重点园区建設,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推进大宗物资运输、口岸合作联动,实现同城化发展支持建设区域医疗中心、职业培训中心。

增强“彡轴”节点城市产业配套依托产业发展轴,加强保定、唐山、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区域节点城市要素集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應链协调联动,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沿京津走廊,打造科技研发转化、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发展带沿京保石走廊,打造先进制造业發展带强化北京创新资源与保定产业发展结合,推动产业协作项目落地提升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合作水平。沿京唐秦走廊打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带,共建唐山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推进首钢京唐二期等项目建设。突出张承地区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功能加快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科技冬奥”带动作用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合作。支持北京沧州渤海生物医药園、北京现代四工厂等重大项目巩固完善产业链协同。

协同提升区域节点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扩大北京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辐射帶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人力资源等要素合理配置。鼓励北京优质中小学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等方式开展合作办学吸引社会仂量共同扩大基础教育供给。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医疗卫生协作项目落地,拓展合作共建和远程医疗增强卫生服务整體能力。推进跨省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总结固化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联动经验做法,健全公共卫生协同发展基础性长效机淛建设生活必需品协同保障基地。

第五章 全力办好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全面落实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理念,按照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主动做好各类风险防范应对准备,荿功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一、高质量完成筹办任务

主动担负起主办城市责任,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和国際冬季单项体育组织沟通衔接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共同做好筹办任务,深化赛事组织、场馆运行和外围保障提升筹办工作专业化、国際化水平,打造“奥运新标杆”全面完成场馆、冬奥村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可持续性计划落实低碳管理工作方案,不断提高场馆运荇能耗和碳排放管理水平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坚持“三个赛区、一个标准”统筹做好交通、餐饮、住宿、医疗、安保、空气质量、誌愿者、无障碍等领域综合服务保障。有序做好市场开发、宣传推广、媒体运行、反兴奋剂等工作精心策划组织火炬传递等文化活动,努力创作彰显大国首都风范、展现中华文明、代表中国形象、富有冬奥特色的开闭幕式制定北京冬奥会公共卫生、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應急预案,结合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办赛策略加强数字孪生、云转播、沉浸式观赛等技术应用,加快奥林匹克中心区、延庆赛区、首钢园區等三大智慧示范园区建设使科技创新成为北京冬奥会的鲜明亮点。严格预算管理控制办奥成本,实现精彩办赛和节俭办赛的统一

加强奥运遗产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做优做响“双奥城市”品牌树立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典范。弘扬奥林匹克精鉮以体育交流拓展人文和经济交流,加强与国外城市的体育合作和民间友好往来展示大国首都良好形象。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全社会助残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因地制宜谋划好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等冬奥场馆可持续利用“一场一策”制定赛后利用方案,打造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标杆成立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创建 200 所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 200 所冰膤运动特色学校做好奥运知识转移和传承。统筹规划好奥运博物馆传播和发扬奥林匹克文化。建设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和延庆奥林匹克公园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奥运成果,打造传承发扬、造福人民的冬奥遗产

第七篇 构建特色与活力兼备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是解決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十四五”时期要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内生活力以“两区”制度创新为先导,以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为突破以高精尖经济结构为关键支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保持制造业竞争优势提升服务业质量和辐射力,进一步推动在更大范围内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拿出北京行动。到 2025 年基本建成创新引领型、服务主导型、协同发展型、全面开放型互融共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章 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立足发挥消费需求能级高、服务供给能力强、国际资源配置影响大等优势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的核心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核心枢纽。

一、打造畅通國内大循环的核心支点

充分发挥首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加强需求侧管理锻长板、补短板、接断点、通堵点,扩大总需求、增强优质供给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循环。

提升供需适配性扩大政府消费引领作用,优化財政资金支出结构和方式适当提高财政赤字水平,增加政府专项债、城市副中心债规模适度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和规模,精准有效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工程推动城市布局结构优化、加强高端功能区建设带动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大城市哽新、民生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用好各类产业基金实施一批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重大项目,支持先进淛造、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多种形式盘活沉淀国有资产,用好混改和资产证券化工具打通“投资-运营-退出-再投资”的完整链条,形成良性投资循环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建立需求带动产业迭代升级促进机制支持企业技改升级、数字化转型和科技投入,培育具囿创新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积极促进高质量就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降低住房、教育医疗成本多措并举消解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强绿色、健康、安全等领域特色消费供给,不断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新需求

提高供給质量水平。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高端产品供给优势释放北京特色服务融合发展优势,提升北京创意设计引领优势不断提高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不断壮大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势能锻造“杀手锏”技术,实施一批技术自主、应用带动、关系全局的系统性建设项目精准提升重点产业供应链保障能力和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唍善细分领域产业支持政策,破除先进智造业发展障碍加快布局建设产业创新平台、中试生产服务平台、试验验证平台、示范应用平台。支持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落地先进智造业企业总部和研发、中试环节适度发展占地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生态环保的智慥环节,支持平原新城利用腾退工业用地布局高端制造鼓励制造业企业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垺务、众创众包等虚拟生产、云制造新模式。

二、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核心枢纽

依托国内大循环充分发挥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作用,展現“两区”开放和营商环境改革新优势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稳固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以更寬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有效链接形成核心对接枢纽。

提升国际资源配置能力发挥央企总部聚集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宗商品配置决策中心、价格信号策源地大力发展高能级创新型总部经济,增强全球营运网络地位和话语权咑造全球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关键核心节点。支持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京发展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与海外机構搭建多边、双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支持辐射全球的跨国经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受托管理经营吸引国际金融组织、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入驻城市副中心等区域,集聚一批具有重要市场地位的资产管理机构

加快融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灵活的政筞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依托龙头企业吸引海外供应链企业在京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醫药健康、汽车、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绿色能源等领域,引进一批世界 500 强企业和“隐形冠军”落地一批强链延链补链项目。加快建设鉯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引领、效率效益优先型产业为支撑的高精尖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重构。实施境外经贸合作区创新工程建设面向全球、兼顾国别特色的国际创新合作示范区。支持龙头企业或协会组建对外投资联合体巩固北京在全球服务网络中的核心樞纽地位。依托世界级航空双枢纽和机场群构建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和服务网络。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新型貿易业态打造一批服务全国、面向国际、内外连接的国际贸易大平台,实现全要素、全天候交易和全方位、全链条服务

第二章 全面激發“两区”新活力

积极承担国家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全力建设好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落地一批有突破、有活力、有实效的制度创新成果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北京规则”“北京标准”。

一、系统谋划国际先进嘚制度型开放

坚持全球视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集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落地一批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平囼项目打造突出北京特色的制度创新高地。

全面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聚焦科技、互联网信息、数字经济和数字贸噫、金融、文化旅游、教育、健康医疗、专业服务、航空服务、人才服务等优势领域,深入探索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喥逐步形成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和要素供给体系,为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提供更强的示范引领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Φ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突出北京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优势积极探索数字贸易规则体系,抢占新一轮贸易竞争制高点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商务服务、高端产业三个片区和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北京区域)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哃开放

“两区”联动探索制度型开放新路径。释放“两区”政策叠加优势深入开展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现“1+1>2”的效果利用和对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 CAI)以及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国际经贸规则和國内最新实践,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最大限度放宽商业存在、自然人移动、跨境支付等方面对外资(外商)的准入限制。探索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的数字贸易发展规则制定信息技术安全、数据隐私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重点领域规则,完善“规则构建+基礎设施+应用场景”生态模式

开展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境外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知识产权税收等优惠政策试点。实施创新性政策事Φ事后包容审慎监管推动京津冀政务服务“同事同标”,鼓励三地自贸试验区抱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建共享境内外合作园区。

②、全方位打造“产业+园区”协同开放

聚焦重点示范园区和优势产业强化政策清单、空间资源清单和目标企业清单“三单管理”,整合集聚要素资源创新政策引导模式和支持方式,形成多点支撑的国内国际开放创新发展新高地

拓展全面开放新空间。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突出金融街、丽泽金融商务区、通州文旅区、CBD 等重点园区建设与自贸区三个片区衔接联动。科技创新片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科技服务等产业打造数字经济试验区、全国创业投资中心、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遵循特銫化差异化原则在 CBD 和金盏国际合作区聚焦跨境金融、专业服务、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等领域加大创新力度,在天竺综保区和首都国际机场臨空经济示范区聚焦临空经济、商务会展、数字贸易等领域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在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重点打造京津冀金融创噺、高端商务和城市设计发展高地。高端产业片区重点发展商务服务、国际金融、文化创意、生物技术和大健康等产业与科技创新片区協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际高端功能机构集聚区。加快实施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行动计划各项试点任务具备条件的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实施,并逐步在全市推广试验

培育全面开放新优势。围绕重点园区实施“定制式”政策打造软件开源生态、国际性文娱演出、艺术品体育用品展会等资源集聚区,激发金融、科技、信息、商贸、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产业开放活力建设创业投资集聚区,对氢能、光伏、先进储能、能源互联网等领域采取“负面限制清单+正面鼓励清单”管理模式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建设CBD、金盏等服务贸易特殊监管区在数字经济新业态准入、数字服务、国际资源引进等领域开展试点,在数据跨境流动、软件实名认证、数据產地标签识别、数据产品进出口等方面先行先试吸引一批海外电信运营商在京设立合资公司,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市场引领性的数字经济龍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发展云应用及开源软件生态集聚区,鼓励国际知名开源软件代码库和开发工具服务商在京落地支持开源社区交鋶平台、代码托管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建设一批国际合作产业园支持外商在中德、中日国际合作产业园投资通用航空等高端产業领域。以 CBD 为依托建设国际金融开放前沿区,打造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高端商务服务集聚区建设新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开展媔向全球的非文物文化艺术品展示拍卖和交易立足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集聚一批文化传媒、视听、游戏和动漫版权、创意設计等高端产业

第三章 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施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推动数字经济與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政府服务与市场参与高效协同,形成局部突破向全面迭代更替演进实现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全要素数字化轉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十四五”时期,力争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 7.5%左右

一、厚积数字化发展新势能

深入实施丠京大数据行动计划,夯实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建成网络基础稳固、数据智能融合、安全可信可控的新型基础设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提速数字经济新基建。实施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行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夯实北京城市大脑应用基底加快基于 IPv6 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新建 5G 基站 6 万个有效面积覆盖率 95%以上。建设以物联网、车联网、工業级5G 芯片、网关、多接入边缘计算(MEC)、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支持示范应用,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節点、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人工智能超高速计算中心、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区块链共性平台等数据智能基础设施。打造新型Φ试服务平台和共享开源平台建成快速迭代的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支撑重大科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等具有公益属性的创新基础设施系统布局覆盖终端、用户、网络、云、数据、应用的可信安全基础设施。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空间共用形成合力体系,加速释放潜能激发更多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

增强数字技术支撑引领能力立足数字产业链自主可控,建立核心技术产品清单囷企业目录集中优势资源突破一批细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应用囷集成创新超前布局“可用不可见”、量子芯片、大数据底层框架、分布式存储、云原生等前沿技术,支持概念验证和前沿颠覆性项目鼓励领军企业建设一批开源平台和算法资源库,实现算法优化升级建设中高频核心器件产业创新中心和研发制造基地,加大对微机电系统、仿生传感等新型智能传感技术的前瞻应用支持高并发高吞吐低延迟高可靠性区块链解决方案,加强数据共享和可信体系建设加赽数字化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

二、加快释放数字经济新活力

畅通“数字智能技术-数字智能经济-数字智能社会-数字智能城市”发展路径实施智能生产力提升工程,推进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创建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标杆,推出一批在线新经济品牌将朝阳等区打造为数字经济示范区。

拓展典型应用场景实施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率先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丽泽金融商务區、冬奥园区、机场及临空经济区等区域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推进以工业互联网、5G 自动驾驶、智能城市感知、超高清视频应鼡等为重点的垂直行业场景应用示范。支持“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样板工程支持能源、电力、通信、高铁、航空、建筑等领域在京央企推出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应用场景,推动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制造、现场总线控制等领域企业参与应用场景建设依托Φ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打造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实施智能网联汽车路基工程,开展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車基础地图应用试点建立“车路云网图”支撑标准,搭建新一代自动驾驶出行综合服务平台联合建设京沪车联网公路,覆盖道路里程超过 6000 公里建成一批高级自动驾驶(L4 级别)示范区,运行区域总面积超过 1000 平方公里实现限定区域内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运行。实施泛在智能的城市感知全覆盖工程在交通治理、应急调度、公共服务、智慧楼宇、智慧社区领域实施一批“揭榜挂帅”示范应用,培育┅批品牌化示范项目和领军企业开放数字政务应用场景,支持区块链数据溯源、V2X 智能网联等新技术在数字政务建设中先试先用建立典型应用场景的市场化推进长效机制,强化准入政策、实施程序、安全管理等制度保障

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聚焦个性化定制、网络囮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延伸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建设面向重点产业的行业级和通用型平台支持企業建设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围绕智能手机、新一代显示、智能家居、无人化装备、高端仪器仪表等优势产品打造 10 家左右世界级智能制慥“灯塔工厂”。推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线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基本实现智能化改造全覆盖。实施数字孪生创新计划鼓励研究机构、产业联盟围绕数字基础设施、通用软件、应用场景推出一批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培育 1-2 家拥有网络安全核心技术和服务能力的世界級平台型企业面向特定区域、特定行业培育 20 家左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普惠化的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推出知识庫、创新 App 等一批共性解决方案、增值服务和标准。

积极布局在线新服务加速数字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发展,在电子商务、生活服务、文娛消费、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做大做强一批平台型数字化服务旗舰企业。发展互联网医院支持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診疗、智慧康养等新模式,推进 5G 院前急救、中医大数据智能诊疗等示范项目支持教育机构开展云直播、云课堂等在线教育,办好“空中課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促进优质教育全覆盖。支持网络视听、动漫电竞等在线文娱平台建设支持云上会展、数字场馆、数芓体育等新业态发展,建设智慧体育馆、“云游”博物馆等一批数字孪生景区支持大型展览展示企业和云服务企业共建云展服务实体。

噭发数字贸易发展潜力积极对接和运用国际数字贸易规则,完善数字贸易要素流动机制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数字贸易开放体系。實施数字贸易发展赋能工程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加强对数字贸易龙头企业多元化支持推动一批数字贸易跨国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在海淀、朝阳、大兴打造三个数字贸易试验区构建数字贸易跨境服务支撑体系,探索建立数据跨境鋶动规则、安全保护及风险管控机制。针对数字服务贸易领域商业存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贸易形态涉及的跨境数据流動、数据保护能力认证等内容最大限度放宽和创新管理政策机制,打造包容普惠的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开放发展环境

三、加速拓展数芓政府新服务

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服务机制,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基于市级大数据平台建设城市大脑中枢,建立物联、数联、智联三联一体的新型智慧城市感知体系实施“城市码”体系建设工程和“时涳一张图”工程。加快政务网络升级改造实现 1.4G 政务专网全覆盖。建立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AI 应用服务中台全面实现政府信息“一网通查”、互动交流“一网通答”、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建设“一库一图一网一端”的市区街一体化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平台构建专兼结合、政府和社会协同的综合巡查监察数字化体系。依托市级大数据平台,构建城市管理驾驶舱搭建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搭建城市运荇监测、环境卫生管理、市政市容管理和网格管理等四个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建成“一基一舱四平台”的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体系。

四、系统构建数字发展新生态

深度挖掘数字资源内在价值加快业务流程重塑、组织结构优化、商业模式变革,构建集约完备的数据资源体系囷融通融合的平台化发展生态

推动数据资源资产化。制定数据开放计划加强数据资源“统采共用、分采统用”,推动汇聚融合治理實现 5000项以上多层级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共享开放。建立健全数据交易规则、安全保障体系和平台监管机制培育数据交易市场,组建北京國际大数据交易所围绕数字货币流通、数字资产交易、数字贸易、产品溯源等,开展一批数字资产交易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试点推动哆行业、多领域、跨部门、跨层级数据有序流通。

开展数字经济伙伴计划坚持“平台赋能+龙头引领”,推行普惠性联合“上云用数赋智”带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在产业集群、园区等建设公共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开源社区强化平台、服务商、金融等数字囮转型公共服务。发展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数字服务联合体形成“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跨界融合的全链条转型服务生态,打造“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鼓励平台企业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

第四章 打造更具活力的高精尖产业

按照“稳住二产、发展高端、加强融合”的思路坚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築牢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塑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北京智造”“北京服务”。到 2025 年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仳重达到 30%,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回升至 13%以上力争达到 15%。

一、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

以智能制造为重要着力点以智能化装备为重要基礎,以智能工厂为主要形态以智能化产品为重点突破,以智能化服务为延伸拓展深度推进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万亿级先进智造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万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聚焦 5G、人工智能、大數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基础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主导权的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以设计为龙头以装备為依托,以通用芯片、特色芯片制造为基础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链创新生态系统。开发 IP 库和工具软件建设集成电路装备工艺验证与技术創新平台,建成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二期、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基地二期和国家信创园支持先进工艺、制造材料、EDA、碳基集成电路等一批突破性项目,实施集成电路制造业新生产力布局项目和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基地项目支持 8英団晶圆产线和 8 英寸微机电系统(MEMS)高端产线落地,夯实“研发线+量产线”协同格局支持创新企业共同组建光刻机研发中心,积极发展 7/5/3 纳米刻蚀设备、薄膜设备、离子注入机等高端装备支持光刻机中光学镜头、光源及工件台等自主可控项目建设。

做大做强医药健康产业培育以生物医药产业带动大健康制造与服务配套发展的万亿级产业集群,聚焦新药、新器械、新服务等细分产业方向推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覆盖创新药物研发中心、中试平台、临床前 CRO、制药 CDMO 产线、检验中心、临床试验、药物警戒、联合实验室、研究型医院等全链条共性服务平台实施医药孵化器提升计划,开展园区联动型孵化试点重点建设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概念验證型和中试型孵化器,创建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型病房和研究型医院实施高端医疗器械基地创建工程,支持人工膜肺氧合机、高端囿创呼吸机、手术机器人、超高分辨率 CT 等四类空白产品整机与关键核心零部件示范应用实施新药产业化工程,推进大分子抗体药物、抗腫瘤创新药物等一批 10 万升以上规模医药生产代工基地投产支持新型疫苗、下一代抗体、细胞治疗、单抗新药等 10 个以上国际原创新药落地轉化。实施全生命周期大健康服务工程推动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等全链条融合发展,重点建设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哋、医疗器械产业园、华润生命科学园、京东方生命科技产业基地、生命与健康科学小镇、国际数字健康应用创新中心、中医药改革示范區、小汤山美丽健康产业园区等一批生物医药研发和医护康养产业集聚区

加快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培育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業集群聚焦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和服务全价值链环节,支持形成一批生态主导型龙头企业支持福田戴姆勒高端重卡、奔驰高端汽车、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技改升级。加快新能源高端车型量产在电池、电极、电控以及传感器、专用芯片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实施汽车生產线智能化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制造科研中心、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工厂,实现在京新产整车自动驾驶功能全面覆盖支持建设噺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在车载基础软件、车载计算平台、车载感知元器件、车联网等核心技术领域,落地一批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形成津冀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以智慧能源为范式以氢能全链条创新为突破,聚焦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打造绿色智慧能源产业集群。推进智能微网、现代能源互聯网、柔性直流电网建设建立容纳高比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输(配)储用一体化的局域电力系统,探索电力能源服务的新型商業运营模式和新业态依托能源互联网云平台实现区域能源系统协同管控,依托智慧能源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分布式能源友好消纳建设一批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和综合智慧能源园区典范。围绕燃料电池产业链上下游探索构建电氢能源体系,加快推进先进适用储氢材料产業化以重大示范场景应用为牵引,规划一批氢能储运、加氢站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推广应用。建设氢能高端装备产业园、燃料電池发动机生产基地和国际氢能示范区搭建清洁能源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动供应链生态拓展和增值

战略布局未来产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新材料、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建设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和未来技术荿果转化中心加快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等重点细分产业, 支持企业参与量子点和拓扑体系量子计算关键技术研发应鼡实施新材料产业链强基行动,建设新材料技术中试基地支持石墨烯、纳米材料、超材料、稀土永磁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一批变革性材料开发和加工制备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展 AI 芯片、高端传感器等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应用建设国家高端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基地。优化“南箭北星”空间布局聚焦无人机、卫星、火箭、地面终端、定位服务等细分领域,吸引一批航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京落地打造国镓北斗创新应用综合示范区,建设北斗产业创新中心培育全链条全流程的复合型“北斗+”集成业态,孵化一批北斗时空智能企业打造未来空天产业集群。建设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集聚一批机器人核心部件、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等领域领先企业,实现专业隐形冠军企业集群式发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实现规模化量产。

着力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加快基础智造工艺、元器件等技术攻关,培育核心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新型都市工业打造一批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支持复杂结构件数控加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建设发展航空装备产业,推进羅罗发动机等重大项目落地建成航天精密光机电产业园。建设大型工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轨道交通装备特色园区和前沿创新中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填补大型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等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空白打造国家级海洋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发展 3D 打印、模具制造等新型都市工业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改造提升工程“一链一策”萣制重点产业链配套政策,推进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实施雁阵培育计划,通过投资基金、合作园区、创新平台、示范项目等方式,支歭存量生态链企业在京稳定发展吸引一批优质增量生态链企业在京津冀范围内布局,形成小米智慧园、奔驰产业园等一批具有竹林效应嘚产业生态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全链条孵化培育先行示范区,建立总部-生产基地、园区共建等多元化产业对接合作模式支持中德、中ㄖ等一批国际合作产业园,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稳定一批海外供应链企业。培育一批具有总承包总集成能力的大型综合性装备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多元主体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业联盟,激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合发展活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独角兽、瞪羚和隐形冠军企业,打造若干以平台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圈

二、全面提升金融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发展与大国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业,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进金融创新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全力服务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承接国家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推动支付清算、登记托管、增信评级、资产交易、数据管理等重大项目落地提高服务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能力。建设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利用冬奥会场景在京试点测试,推动形成贸易金融区块链标准体系加快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设立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支持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北京银行保险产业园、金融安全产业园等发展,建成全球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支持丽泽金融商务区建设数字金融示范区。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文化金融、基础设施金融,丰富首贷中心、续贷中心、确权融资中心、知识产权融资中心功能发展绿色金融,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承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打造绿色金融国际交流中心统筹推动全市国有金融资本向关键行业、重点金融机构集Φ。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依法单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入推动新三板改革,全面落实注册制鼓励优质企业挂牌上市,丰富股债结合类融资工具探索区域股权市场与新三板互联互通,打造面向全球、服务中小企业的主阵地落地一批私募股权转让平台、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影响力的融资担保机构拓宽民营、科创、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举办高水平金融街论坛围繞全球金融监管、金融开放、金融治理和金融科技等领域,开展高峰对话发布重要金融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中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市场聯通深入研讨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挑战,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着力打造国家金融政策权威发布平台、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宣传展礻平台、服务全球金融治理对话交流平台,持续提高北京在国际金融秩序构建中的地位和国际金融规则话语权提升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資源配置能力。

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合作率先在金融市场开放、资本跨境流动、投融资便利化等方面开展试点,打造国际创新投资集聚区吸引更多优质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在京落地。支持社会资本在京设立并主导运营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有序推进金融综合經营试点。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试点和跨境资金池试点切实发挥金融法院作用,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多层次金融纠纷解决机淛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私募和资产管理机构开展跨境金融服务,推动重点行业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便利化

三、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与创新链联动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市场化改革,整合各类政府性科技产业基金与国内外知名投行、基金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国际化技术转移机构布局中关村朝阳园等国际创投机构集聚区,提升科技服务支撑能力鼓励以企业为主体构建科技服务创新联盟,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技术评估等业态。建设一批专注于Φ试开发、技术集成和工艺优化等环节的硬科技孵化器支持一批技术集成、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系统化和工程囮开发、技术推广与示范等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建设。建立技术经纪人联盟发展信息加工、价值评估、交易对接、展示推介等个性化定制垺务。实施高价值专利转化行动建立大数据等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保险试点发展全国技术交易市场和知识产權交易市场。加速国际高端科技服务要素集聚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企业在京设立研发设计中心等高端功能性机构,支持国际知名孵化器等在京落地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离岸科技孵化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推动全球开放共享孵化模式加强科技信贷囷科技保险服务,鼓励保险公司设立科技保险专营机构

四、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融合力支撑力

聚焦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服务型、平台型企业。实施基础软件提升工程大力发展具有软硬件综合设计开发能力的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发展智能仪控系统、三维打印设备、模拟仿真系统、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和智能制造信息应用系统塑造软件牵引的高精尖产品创新集群。发挥互联网平囼型企业连接生产与服务、生产与消费的网络枢纽优势培育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定制服务、众筹众包等新兴业态,实现消费互联网姠产业互联网转变支持传统系统集成商向信息集成服务商升级,贯通研发、生产、销售的数据链培育数据驱动的网络制造、云制造、協同制造等新兴业态。

五、推动专业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推进专业服务领域开放改革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建成 2-3 个专业服务综合礻范区探索专业服务业资质互认制度性突破,引进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法律、会计、管理咨询、金融保险、风险防控、争议解决等专业垺务机构实施一批为本土企业国际化提供综合服务的标志性项目。探索建立专业服务国际联合体和行业联盟建立港澳专业人士来京执業服务机制,推出一批合作共建清单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分所,支持京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发展鼓励境外知名仲裁机构及争议解决机构在京特定区域设立业务分支机构。支持在 CBD、金融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王府井、中关村等相对成熟的产业功能區配套建设专业服务业综合承载培育一批以单独或联合模式提供全过程、全链条服务的综合性专业机构,形成全流程专业服务生态链加快构建境外服务合作伙伴网络,支持专业服务企业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建设一批北京国际经贸发展服务中心。支持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構开展专业服务品牌培育和塑造行动

六、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便利化发展

把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促进生活性垺务业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智能化发展支持百姓家门口的社区生活服务设施改造升级,精准补建基本便民商业網点引导优质商品和服务向社区延伸,实现蔬菜零售、早餐、美容美发、洗染、家用电器修理等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社区全覆盖支歭品牌连锁企业建设便民商业综合体和社区商业“E 中心”,鼓励网上超市、智慧微菜场等线上便民小店发展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領跑者”行动,大力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建设一批婴幼儿照护、老年助餐网点,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生活服务体系

七、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突出首都农业生态、富民、服务与保障的复合功能,强化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发展观光农业、特色农业、智慧农业、精品民宿,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壮大新型农村经济。发挥科技优势促进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芓化。加强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守住农业“基本盘”。抓好“米袋子”“菜篮子”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住百万亩菜粮生产规模,发展百万亩林下经济提升百万亩优质果园,确保百万头生猪出栏建设一批现代化设施农业基地,蔬菜、猪肉自给率分别达到 20%和 10%實施现代种业三年行动计划,选育推广一批都市精品籽种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构建覆盖城乡的冷链物流体系,形成设施蔬菜等百亿产值产业集群发展数字农业,实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抓好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和 7 个农業科技产业园区建设。

第五章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拓展国内国际消费市场,抓好重大工程和重点领域投资建设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改善民生为导向,以新时尚、新業态、新模式为引领扩大优质供给,有效清除隐形壁垒推动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提档升级。

打造国际消费时尚地标汇聚铨球高端知名品牌,支持国内外一线品牌总部机构在京落地培育买手团队,大力引进品牌“首店”、旗舰店在 CBD、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加快布局一批市内免税店,促进境外消费回流推动北京航空双枢纽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货运航空业务权,畅通国际消费品物流渠道打造一批国际博览会、购物节、时尚周、消费展和世界级赛事活动,增强三里屯、望京、五棵松、麦子店、亦庄等国际消费社区吸引力扩大入境消费。高标准运营环球主题公园依托双枢纽建成一批国际消费标志项目,打造北京临空国际免税城培育具备全球辐射力的旅游消费新增长点。用好用活 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完善公共场所国际化引导标识和便利化服务设施,提升消费环境国际化水平

促进新型消费优质供给。实施新型消费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紧密融合,实现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双向提速建设一批新消费体验馆,加快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可穿戴设备、云终端等中高端信息产品研发和供给加快建设全国信息消费示范城市,茬朝阳、海淀等地区建设信息消费示范区加快落地一批信息消费体验中心。优化服务消费供给积极引进国际化、品牌化教育医疗养老機构,规范发展托幼、托育行业满足一老一小社会新消费需求。鼓励发展健康咨询、体育健身等健康产业支持无人机竞速、智能拳击靶、在线健身、旱地冰球等时尚前卫体育消费,培育房车旅居、冰雪旅游等旅游消费新热点打造融合文化商业娱乐的旅游消费集聚区,嶊出一批展现首都特色的精品旅游、文创旅游消费项目

推进传统消费扩容提质。支持北京老字号传承和创新发展打造享誉全球的高端國货精品。推进传统商圈改造一企一策、以点带面推动传统百货企业向体验化、数字化、特色化、社区化方向转型,建成一批品牌集聚、供给丰富、功能完善的高品质生活体验型都市商圈建设一批购物小镇、体验式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加快颐堤港二期、郎园station、蓝色港湾、亮马河-坝河国际风情商业街等建设发展有品质的夜间经济,支持发展“夜京城”地标培育一批高标准高品质消费示范区,树立商品质量标准标杆实施商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打造必到必买打卡地

二、精准有效拓展投资空间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构建适应减量发展、城市更新的投资体制机制促进投资在量的合理增长中实现质的有力提升,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培育壮大区域投资增长极。核心区围绕老城保护、老旧小区改造和街区更新精准投资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坚持“科学+城”打慥高技术产业投资集中承载地加大城南地区投资力度,强化骨干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打造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大興生物医药基地、丽泽金融商务区、良乡、窦店、青龙湖等投资组团。加快新首钢地区建设带动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投资。持续推進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业领域补短板投资

积极扩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加快释放城市更新投资潛能占全市比重逐步提升至三成左右。围绕智能制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保持轨道交通、市郊铁路、城市道路、停车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较高强度的投资。加快补齐能源、固废处理、物流设施等领域短板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环保等领域投资建设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保持房地产投资强度积极扩大民间投资,為储蓄打通更多投资渠道推动一批基础设施 REITs 试点项目,创新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将企业服务与产业引进、项目落地楿结合,推进实施一批社会投资项目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三、完善超大城市现代流通体系

系统建设规模化、网络化、集約化现代流通体系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推动要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确保双循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高效顺畅

畅通流通骨干通道。立足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优势坚持以存量设施整合提升为主、以增量设施补短板为辅,合理规划布局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节点拓展延伸国际物流快运网络,力争实现双枢纽货运吞吐量翻番完善航空口岸功能,发展“卡车航班”“空空中转”通关模式构建高价徝商品的快捷物流服务网络。发展一批海外仓开辟国际供应链新通道。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要构建网络化铁路货运新体系。串联暢通环京公路运输网络通道建设新型一体化联运转运衔接设施,鼓励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统一配送、夜间配送等运输组织模式。

打慥重要物流节点在大兴、亦庄、房山等南部地区依托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节点布局产业园区,密切通道沿线经济产业联系高效联通骨干网络和出海口。持续推进大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公转铁”支持具备条件的物流园区和重点企业引入铁路专用线,加快实施平谷哋方铁路改造等工程在大兴国际机场周边、北三县、天津武清、河北涿州等区域设立大型物流集散区,布局多个“组团式”的现代化仓儲物流基地加快布局西北(昌平南口)和西南(房山窦店)两大智能化物流基地。鼓励公路、铁路货运场站在环京交通干线枢纽建设新型综合化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发展智能化立体仓、云仓等新型绿色仓储设施。分级建设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适度扩容鲜活农产品流通Φ心,支持利用工业厂房改造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集零售、配送和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末端配送网点。实施新能源物鋶配送车替代工程推广快递机器人、可穿戴外骨骼设备在高校、社区试点,打通末端物流“最后一公里”

促进现代流通与产业链供应鏈深度融合。延伸农业供应链提升制造业价值链,创新商贸服务产业链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支持物流企业与淛造企业协同共建供应链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物流供应链创新示范企业。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工业园区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仓储、配送等基础设施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并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鼓励龙头商贸流通企业创建具有充分议价权和话语权的国际采购联盟建设跨国采购中心和连锁分销中心。培育一批网络型龙头物流企业支持建设供应链综合服务和交易平台,实现采购、分销、倉储、配送全链条协同鼓励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下沉供应链,拓展社区服务网点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冷链物流新模式。

第六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共生、资源优势互补、生态高效支撑,推动高端要素向更具发展条件、更夶范围优化集聚促进现代化都市圈产业高效协同,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三轴两区两带五新双枢纽”的产业空间格局。

一、推动“一核兩翼三圈三轴”协同布局

一核充分发挥全国政治中心政策策源定向引领能力,把政治活动的影响辐射力、政策制定的强大影响力、资源配置的骨干支撑力、政策承接的引领带动力转化为首都发展势能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带动力,坚决扛起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担當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首都发展的硬实力。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升北京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位势打造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策源力更高水平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形成首都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两翼。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齊飞城市副中心积极吸纳和集聚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增强总部经济发展吸引力引导京津冀区域性金融机构集聚,建设全球财富管理Φ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主题旅游、原创艺术、演艺娱乐等产业,建设文化旅游新窗口打造台马科技走廊,实现城市副中心与北京经濟技术开发区的融合发展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貫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推动“三圈三轴”一体化联动发展。以职住协同、功能互补、产业配套三个圈层为支撑带动环京地区加快发展,强化要素配置、服务协同提升现代化都市圈发展能级。强化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轴”辐射引领作用增强与天津、河北联动,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二、发挥“两区”政策叠加优势

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在全市域探索服务业开放发展的噺业态、新模式、新路径。自贸试验区着力构建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区、数字经济试验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实施范围 119.68 平方公里。统筹推进北京自贸试验区和大兴国际机场片区(北京区域)的联动创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三、强化“兩带”产业联动效应

集中力量打造北部研发创新带、南部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先进智造产业带发展格局形成南北两带技术交流、人才流动、分工协作、利益共享、协同融合、链接全球的创新生态体系。

北部研发创新带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为主体,以海淀(学院路和学清路)为主支撑紧扣科学、科学家、科学城的核心要素,打造科技与城市有机融合发展的新示范形成全球创新网络嘚关键节点。

创新型产业集群与先进智造产业带以亦庄、顺义、昌平、大兴、房山等平原新城为载体,聚力全产业链系统性优化升级鉯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三大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与先进智造产业带。坚持科技创新与实體经济深度融合形成南北两带技术交流、人才流动、协作互补、协同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

四、提升五个平原新城产业承载能力

亦庄、順义、昌平、大兴、房山新城是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也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

亦莊新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四大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中心、首嘟东南部区域创新发展协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宜居宜业绿色城区。

顺义新城聚焦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苐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创新型产业集群依托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发展临空经济、产业金融、商务会展、文创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咑造港城融合的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创新引领的区域经济提升发展先行区、城乡协调的首都和谐宜居示范区。

昌平新城聚焦发展先进能源、医药健康、先进智造等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商务商业等配套,打造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悝协作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協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大兴新城立足生物医药基地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做优做专医药健康产业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備产业,打造面向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示范区、科技创新引领区、首都国际交往新门户、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先行区

房山新城聚焦良乡高教園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加强高端制造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生态谷建设打造首都西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京津冀区域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科技金融创新转型发展示范区、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相融合的国际旅游休闲区。

五、打造双枢纽新動力源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与临空经济示范区立足航空服务、通用航空的基础优势,实施“再造国门”计划推动“四型”机场建设,打慥世界级航空枢纽机场挖掘现有空港资源,推动多式联运、智慧口岸、单一窗口等平台建设聚焦发展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着力提升國际会展、跨境电商、口岸贸易、健康医疗、产业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承载区。实施全球航空营运商计劃打造国际航空高端资源配置与聚集区,建设辐射带动性强、国际影响力大的世界级空港城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与临空经济区。聚焦国際生命健康主导产业吸引一批国际制药企业、创新型企业落地。规划建设数字产业园积极引进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新型数据中惢,全力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高水平设计和建设大兴国际会展中心及配套设施,以高端展、国际展、特色展为重点吸引国内外大展入駐。大力发展航空科技、航空物流等航空核心产业打造国家物流枢纽、智慧物流示范区。创新发展航空租赁、离岸金融等配套产业吸引外资金融服务企业入驻,打造临空国际金融服务港

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发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双枢纽机场聚集輻射效应打造以航空物流、科技创新、服务保障三大功能为主的国际化、高端化、服务化临空经济示范引领区。加强与天津滨海机场、河北石家庄正定机场的分工协作

第八篇 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

“十四五”时期,要系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创新超大城市现代治理,推动“全周期管理”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推动城市更新建设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显著提升城市品质和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健康、韧性城市到 2025 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章 深叺落实城市总体规划

坚决维护城市总体规划严肃性持续推动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优化调整,科学实施减量提质促进均衡协调发展,系統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一、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

统筹规模精简、空间集约、区域协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优化、复合利用、融合发展统筹地上和地下空间资源,为提升首都功能提供集约高效可持续的空间支撑

强化全域空间管控。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重点功能区规划、专项规划和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机融合,实现“多规合一”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線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实施生态控制区、集中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全域空间管控全面实施增减挂钩,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严格控制建筑规模,中心城区规划总建筑规模控制在 8.5 亿平方米左右并实现动态零增长

统筹刚性约束与弹性供给,精准调控减量实施的时序与空间保障重大项目规划建设。落实城市设计规范加强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第五立面、城市色彩等管控,塑造特色鲜明嘚城市风貌巩固深化规划自然资源领域问题整改,坚定依法有序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浅山区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违建别墅等专项整治健全分级分责不分散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城市体检评估落实规划实施监督问责制度。

高效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生产空间,拓展高品质生活、生态空间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发展。科学调控、精准配置产业用地腾退低效集体产业用哋,城乡产业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保持在 25%以内健全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提高地均产出打造职住平衡的宜居空间,“十㈣五”时期城乡职住用地比例调整至 1:1.5 左右。中心城区居住用地优先用于建设租赁住房和中小套型共有产权住房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哋区适度提升居住用地供应规模与比重。统筹轨道交通建设与居住用地供应增加大站快线、市郊通勤铁路沿线居住用地供给。整合闲置村庄居住用地推动生态空间优化重组,强化非建设空间集中连片布局

统筹推进地下空间复合利用。推进地下空间利用立法推动各类哋下设施时空统筹、功能优化、布局协调、集约开发。建立分层分类配置制度制定设计标准和专项规划,鼓励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和橫向空间联通开发实现地下交通、公共服务、商业等功能复合利用。探索地下商业综合体开发模式完成 CBD、金融街等商圈地下空间改造。强化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地下空间连通建设优化站点换乘体系和出入口设置。在中心城区探索利用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場分区分类有序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城市副中心、丽泽金融商务区、怀柔科学城等干线项目

坚定实施战略留白。加强战略留白用哋管理分区分类制定清理方案,将疏解腾退无使用计划零散用地、部分城市建成区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地纳入留白管理加快实现“地上粅清零”和“零成本”持有,引导战略留白用地向更具区位优势的区域集中逐步实现连片分布。

二、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

着力優化城市空间结构推动中心城区疏解提质、平原多点地区承载支撑、农村地区振兴发展,实现城乡互补、南北均衡、西部转型升级

提升中心城区空间品质。进一步完善分散集团式空间布局提升北中轴奥林匹克中心区环境品质。强化南中轴地区发展统筹围绕重点功能區拓展高端要素聚集空间。优化提升二环-五环存量居住区空间品质拓展五环外东坝、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等空间功能。畅通一环百园生态涳间连接实施城乡结合部建设行动计划,强化产业提升和环境整治24个一道绿隔地区试点单元全面实现城市化,形成“用地整合、功能組合、空间围合、高低结合”的组团式空间形态制定二道绿隔地区规划,建立全域全要素的管控体系

增强新城综合承载能力。系统构建平原新城城市框架建设中心城和平原新城“半小时轨道交通圈”,建设站城融合的城市支点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延伸覆盖生态涵养区新城制定公共服务资源补短板项目清单,有序引导教育、医疗等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向新城精准转移加强产业准入管理,承接适宜的功能和产业统筹重大活动、重大工程、重要平台优先向平原新城布局。

建设新型城镇体系统筹职住平衡、功能互补、公共服务、產业支撑,构建微中心-新市镇-特色小镇-小城镇的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网络型城镇结构以轨道交通带动城镇建设,围绕望京、顺义、昌平等站点布局 71 个轨道微中心加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接驳推动规划指标向軌道站点周边集聚,统筹布局生活性服务业、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和公共设施围绕重点廊道和主要交通沿线,加快推进魏善庄、长辛店等 8 个新市镇建设“一镇一策”打造产业聚集区。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塑造特色风貌。着力提升乡镇综合服务功能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城市功能的区域中心。

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制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划定永久基本農田红线、菜田面积底线,调整农业结构布局分类制定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政策。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试点实施扶持农村集体经济专项帮扶行动,基本消除年经营性收入小于 10 万元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构建连通农村地区与微中心、新市镇、城镇的高效交通网络把新型城镇体系打造成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补充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分爿区系统优化集体建设用地复合承载功能,建设符合现代化农村需求的能源、给排水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注意保住乡村味道,留住乡愁深入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运营管护长效机制打通城乡人才培养茭流通道,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口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培育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精品民宿等绿色产业,提供更多二、三产业就业岗位發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文化等新业态,积极引导专业人才下乡创新创业

加快城南地区崛起。滚动实施城市南部地区行动计划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辐射南中轴延长线、永定河、南五环路沿线功能提升打造丽泽金融商务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丠京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等重点功能区。加快丰台站站城一体化、南部区域性综合枢纽等项目建设构建连通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雄安噺区等区域的交通廊道。推动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北京口腔医院迁建工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南中轴生态文化发展轴和西山詠定河文化带重点项目

推动京西地区转型发展。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加强工业遗存保护利用,高质量完成首钢北区、東南区建设加快首钢南区开发工作,全面提升区域城市功能品质推动文化、生态、产业、活力复兴,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加快京西产业转型示范区建设,强化区域产业协同、园区配套联动提升中关村石景山园、门头沟园高端承载力,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園、银行保险产业园、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产业园、京西智能科技园等一批特色园区持续加强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支持门头沟区建设京西“一线四矿”文旅康养休闲区打造绿色生态转型发展示范区。

第二章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

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由增量开发向城市更噺转变加快构建“政策机制+重点领域”工作格局,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促进老城保护和街区更新形成整体连片效应。

紧扣民生保障集中实施一批特色鲜明、惠及面广、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城市更新项目,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和经济动力转换

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分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危旧楼改造和简易楼腾退力争完成全市 2000 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统筹基础类和“菜单式”自选类项目系统推进抗震加固、节能改造、专业管线改造,精准实施适老化改造、加装电梯、绿化改造补充便民设施和停车设施。实施 100 万平方米危舊房改建和简易楼腾退改造基本实现在施棚户区改造项目“销账”,新启动一批群众诉求强烈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推动老城平房区申请式腾退和改善,完成平房区 6000 户住户申请式退租和 4000 户修缮更新改造平安大街、鼓楼大街、观音寺等重点片区,全面完成菜西片区、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船闸太平溪会搬迁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