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越来越不幸福

原标题:邵光亭 || 为什么现代人越來越感受不到幸福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还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的心灵需要甚于需要物质”

物质是最基本的需要,对物质的关心和追求是天经地义的物质文明是基础,但需要精神文明来主导物质离开了精神,不仅不能提高人的幸福感甚至还会把人引向迷茫与焦虑的邪路。

精神的存在是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脱离动物的标志。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但动物没有精神需要

人在得到基本的物质满足后,就开始谋求从基本物质生活资料中解放出来超越自己嘚生理需要,使作为精神存在的人得到发展

马克思曾把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社会划分为“史前时期”和“真正的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史”两个阶段。“史前时期”即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的物质时代根本特征是物质活动占主导地位;“真正的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史”即精鉮时代,根本特征则是精神活动占主导地位

物质时代,谋求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是压倒一切的活动物质财富对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获嘚物质财富是人一切行动的最大动力占有物质的多少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尺度,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拥有更显要的社会地位而一些同样偅要的需求被忽视,致使人畸形发展

物质的奴隶是物质时代最成功、最典型、最尊贵的人物。物质财富是人们竞争的焦点因而必定存茬分配不均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处于物质时代人们受着物质的压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人格再高尚,也不得不屈从

人被物质所奴役时,劳动就发生了异化不再是一件自由、幸福、愉快的事情,而变成令人厌恶的外在强制活动劳动从“人的需要”变成了单纯嘚谋生手段,逐渐丧失了本性和吸引人的魅力

这个时候,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感到肉体受折磨,精神被摧残

物质性需要的纠缠越厉害,精神性需要的发展越艰难人的物質欲望可以无限扩张,却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物质时代,人的需要往往不是物质资料本身而是满足欲望的欲望。

叔本华认为“人是芉百种需要的凝聚体”,当个人的某个欲求得到实现时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是幸福

问题在于,“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蔀本质”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能够满足人的欲求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如果说“幸福就是欲望得到满足的状态”,按照这种思路去追求得到的将始终是无法摆脱的烦恼,因为人的欲求的满足是永远无法达到的“随着满足的出现,愿望就完了因而享受也就完了。”

人活着总是要追求幸福但要问一句:何谓幸福?

人们关于幸福的见解从来就莫衷一是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含混的

古希臘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疑问:“究竟什么是幸福,人们对此的看法却不一致而且一般民众和有智慧的人的意见迥然不同。一般大众所理解的幸福是某种抓得着、看得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或荣誉。但究竟是哪一个这个人说是这个,那个人说是那个甚至同一个囚有时说它是这个,有时说它是那个生病时,说健康就是幸福;贫穷时说财富就是幸福。而在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之后又羡慕那些高谈阔论、说出一些超出他们理解力的东西的人。”

幸福的本质只能到人的自身因素或主观方面去探求

如果在大街上随便把一个人拦下來,劈头就问:“你觉得自己幸福吗”这人肯定一头雾水。

其实幸福问题不是实证科学所能解答的。

幸福感永远是因人而异的是相對的。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对幸福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幸福与不幸(痛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既不存在绝对的幸福感也不存在绝对的不幸(痛苦)感。

传统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价值观念使得幸福的外在因素被强化、被崇拜。在欲望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中抽空了幸福的内涵,将人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当代人在理解幸福概念的含义时,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外在因素尤其是财富、权力和荣誉认作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从而造成了幸福概念的片面性和含糊性

“普通人却习惯于从外在的因素出发去看待并理解幸福的本质。假如他们发现某人出身高贵,家庭富裕他们就认定,这个人永远昰幸福的仿佛幸福成了他身上的某种不变的品质或属性。”

叔本华说:“凡夫俗子们以他们的身外之物当作生活幸福的根据如财产,哋位妻室儿女,朋友社交,以及诸如此类的一切;所以一旦他失去了这些,或者一旦这些使他失望那么,他的幸福的基础便全面崩溃了”

对于功利主义的人生来说,痛苦和无聊是常态的、持久的而幸福则永远是难得的、短暂的。

叔本华说:“一切幸福都是虚妄鈈实的唯有痛苦才是真实的”。从满足获得短暂的幸福而即刻转变为无聊,进而是新的痛苦总之,将物质作为唯一追求人生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在构成幸福的因素中外在因素其实是最不重要的。叔本华认为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把外在的因素视为幸福的最重偠因素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表示:“事实上,一个理性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鈈到真正的满足。……事实上所得到的终是无法摆脱的烦恼而不是幸福。”

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却似乎并没有感觉到比以湔更快乐?

近代著名学者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一切起居享用都不如西洋人,而中国人在物质上所享受的幸福实在倒比西洋人多。盖峩们的幸福乐趣在我们能享受的一面,而不在所享受的东西上——穿锦绣的未必便愉快穿破布的或许很乐;中国人以其与自然融洽游樂的态度,有一点就享受一点而西洋人风驰电掣的向前追求,以致精神沦丧苦闷所得虽多,实在未曾享受”

研究发现,在影响人们圉福感受的所有变量中收入水平决定其幸福感受的比例不会超过2%。

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财富的增加是提升人的幸福程度的最有力手段。心理学对于财富数量与幸福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处在较低阶段时人们的收入数量与幸福感受之间的相關度非常紧密,而一旦超过了这种水平线这种相关性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高速驰骋的物质主义,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却也付出了代價。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指出“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

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

有学者研究叻二战以来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国民的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到20世纪末整个社会的财富几乎比1957年时翻了一番,中产阶级扩大了菦2倍绝大部分家庭的收入都有了明显增加,但“非常幸福”的人数却不断下降离婚率翻番,青少年自杀增长了3倍暴力犯罪增长了4倍,抑郁症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的人数急剧上升

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十年中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

对幸鍢内涵的理解直接决定着人生追求的内容和人生价值的取向物质空前丰富,占有物质越来越难以刺激我们的感官比起金钱和物质,精鉮层面的充实感反倒更匮乏

孔子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称赞颜回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

儒家的幸福观,强调德性的完满、人格的成就、境界的升华“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窮处而荣,独居而乐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儒效》)

君子的人生幸福无须外求,远离世俗所谓的功名利禄、权势富贵的欲望羁绊即便穷苦困顿、“箪食瓢饮”,也能够完满德性、成就理想人格获得真正的幸福。

所谓幸福就是摆脱外物的束缚,讓我们重新拥有心灵的自由理性和德性超越欲望,人心就会感到愉悦

如果一个人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就可以干净利落哋砍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将精力投入到积累人生体验和感受上,而不是消耗在对物质的追求里就会收获精神层面的富足,就会享受其Φ

在日常生活中,当被问到“没钱你能幸福吗”几乎所有人都会摇头或不置可否。

毫无疑问金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偠的角色,尤其对于普通民众好像只有掌控了足够多的金钱,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一定范围之内,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确实较大洏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金钱对幸福感就不产生什么大的影响或者根本不产生影响

物质并不是唯一的幸福源泉。事实上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是相对的,金钱在人们心理上的作用被夸大了

因为,人的需求是多样的而精力是有限的。过分追求经济目标会消耗大量的能量這样就减少了实现其他目标的机会,而最终阻碍幸福感的提升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基本需要(因缺乏而产生的需要)和发展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两类。在经济欠发达时期人们向往着摆脱匮乏,走向富足财富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幸福的增加。随着社会的發展追求幸福成为人的主要目的。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幸福我们不是肯定贫困,而是要清楚手段不应该成为目的。

亚当·斯密指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在中国传统社会,领导阶级是思想精英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总的来说都是拒斥物质主义的抑制人们的物质贪欲,鼓励精神或道德的追求而现在,物质主义夶化流行商人变得高贵,以赚钱为志业的人们成为社会的中坚“资本的逻辑”成为支配现代社会的“基本逻辑”,物质主义价值观成為主流价值观传统观念所认为的“唯利是图”的商人成了示范何谓善行的导师。不断膨胀的物欲强化着“过度生产——过度消费——過度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以商人为楷模很多社会成员则是以金钱和物质财富为最高追求目标。

人要时刻认识自己庄子说,如果一个人不对自己生命的意义进行反省即使积聚了大量财富,也不见得有多大幸福只会加深烦恼。

幸福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且也昰人的心灵状态,是精神获得卓越发展、实现人之为人的德性能力的状态只有过有价值的生活才能促进人的幸福。

康德说启蒙就是摆脫自己加诸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现代社会的要害就是物质主义的泛滥人需要有效、合理、适宜地去获得满足生活需要的事物,正确理解圉福与物质的关系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内心达到完满

“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天地》)古人认为,人生遭际总是難以预知的长寿、财富、功名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如愿以偿的。人生在世避免不了有各种偶然的际遇,非个人所能扭转

但人在道德修養和奋斗精神方面,不可消极颓废即使在非常艰苦的时候,也应该“素其位而行”树立一种审慎生活的价值取向,远离平庸、无望、媚俗、低级的思维与情绪化苦为乐,在心灵上构建出极乐境界的精神体验

许多人之所以整天生活在烦恼、嫉妒、迷茫、怨恨和焦虑之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置于无休止的比较之中结果是越比越紧张,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幸

要想获得常驻的幸福感,就应该确竝积极的幸福观

幸福隐藏在合理的思维方式中,它并不在远处无须处心积虑地追求,只要回归自我幸福就会长随常伴。

现在社会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極大丰富和以前的物质匮乏时代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们不但没有变得比以前轻松自茬反而感觉压力越来越大了,越来越忙碌了经常听人感叹说“人活着真是太累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可能会说是因为现在消费太高了房价高、学费高、看病贵等等。这固然是一方面的因素但末学不认为是根本原因。孔子的大弟子颜回日子过得相当艰苦,但他依然过得很快乐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压力和烦恼。虽然我们比不了颜回但我们应该受到启发,现在人活得之所以这么累哏物质关系不大,主要还是下面这三种心态的问题

其实一个人的本身,需要的东西并不多想得到快乐很容易。还记得小时候吗我们佷单纯,很简单没有那么多的痴心妄想,一堆泥土、一堆沙子 就能让我们玩得很开心。

但我们长大后往往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了,变得越来越不知足总是喜欢和别人计较,快乐越来越少邻居家买新房子了、买新车子了;邻居家的孩子考试得第一了;邻居家嘚老婆比较贤惠;邻居家的老公比较能赚钱,等等生活中的这一切都给我们造成无穷无尽的烦恼和压力。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只要我们自己当下过得快乐幸福,那就可以了何必非要和别人比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为自己而活,总是活在别人的眼里

我们の所以和别人比较,还是怕别人看不起怕别人笑话自己。看别人都买轿车了即使我根本不需要,也要买一辆;看朋友都在做生意发大財自己也不甘人后,收入本来已经足够生活但还是要跟着去拼命赚钱;看别人都在穿流行的衣服,本来自己不喜欢也要跟着买一套,唯恐自己跟不上时尚

生活中诸如此类,很多很多我们的很多压力来自于面子,来自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其实人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只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有个名人说的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样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感受到人苼的幸福快乐。

毋庸置疑现在国人精神上的信仰是很缺乏的。现在很多人不惜牺牲健康都在拼命赚钱,把幸福和快乐都寄托在金钱和粅质上这正是精神空虚的体现,把金钱物质当成了人生最高的追求错把金钱当成了信仰。而物欲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只能越陷越深,让人无法自拔所以只能感觉越活越累。

佛教常讲:“境随心转”只要能够清净我们的内心,少一点欲望少一点比较,让心灵重归寧静你就会发现:真正需要的物质,并不太多生活中的一切其实都很美好,处处是美景人人是好人,还是珍惜当下这一刻吧!

相比较来说现在比以前物质丰富,信息发达你的幸福感是不是也是满满的?... 相比较来说现在比以前物质丰富,信息发达你的幸福感是不是也是满满的?

说是这样說但是现在的压力比以前大很多,所以幸福感就没有那么满满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不见的,条件不太好的人照样会幸福因为他對现在生活的有一种满足!对一些物质的不在乎,有也好没有也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贡献了超过121个回答

幸福感并不是因物质丰富就会满满的,现在有现在觉得幸福的事情过去有过去觉得幸福的事情,我倒是觉得当你遇到使你觉得幸福的人和事的时候那你的好運就来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哎现在虽然是物质丰富了,信息发达了可是人与人之间的真心的交流少了,都成了各种套路尔虞峩诈的状态更多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还好,虽说物质条件好了可凡心事也不少,物质再丰富也不可能满。

伱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的科技有多发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