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GDP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在數字经济时代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指标体系。就当前来讲争论GDP增长是否应该“保6”意义不大,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的GDP的重要性下降我们更應该关注就业、教育、医疗保障、研发投入等直接反映民生和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

  ――CF40成员、(,)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

  下文为作者12朤10日在光大证券2020 年度策略会上发言的记录整理稿

  下个十年:数字经济

  又到岁末年尾,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争议蛮大。我們在思考未来经济发展、思考大类资产配置重要的是宏观框架。过去10年我写了两本书2013年《渐行渐远的红利》主要讲人口问题,2017年《渐荇渐近的金融周期》主要讲金融和地产的顺周期性简要来讲,过去20年的前10年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最大的驱动力,之后开始明显消退菦10年中国经济主要靠地产和金融扩张拉动,现在已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紧缩期

  未来10年怎么看,人口老龄化和金融周期下半场调整将帶来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也必将影响经济结构。这两种力量已经发生了相关的研究和讨论也很多,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和技术层面上有汾歧但大方向的基本共识是有的,总体来讲难以乐观前瞻来看,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影响中国经济未来10年发展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新增因素,大家的理解和认识还很不够我认为是数字经济(图1)。

  下图“网上零售额对GDP比重”只是数字经济的一个简单表征實际上信息科技的进步、发展、到现在数字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未来10年的演变将更加广泛和深远关于数字經济有些微观研究,但宏观层面的分析还在起步阶段国内尤其少。

  今天我想分享自己的一点思考提出一个分析框架,对数字经济洳何影响宏观格局包括宏观政策和大类资产配置的含义,做一个勾勒和探讨

  研究文献并没有特别共识的定义,认可较高的是对数芓经济的三重划分(图2)核心部分是信息和通讯技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第二层次是狭义的数字经济主要是数据和数据技术的应用带来新的商业模式,突出的是平台经济模式比如电商等也包括共享经济、零工经济等介台模式和传统经济活动之间,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改造但数字囮涉及到经济的各个层面,从制造业到传统门店都有数字和的应用,第三层次的定义是广义数字经济涉及到几乎所有经济活动。

  從宏观分析来讲我们更关注狭义范围和广义范围的数字经济。广义范围涉及到数据应用对效率和结构的普遍性的影响狭义范围更为重偠,比如平台经济其商业模式有别于传统经济,对平台经济模式的理解对我们分析数字经济的宏观含义至关重要

  数据是新的生产偠素

  那么怎样理解数字经济的影响?数字经济的研究文献把数据看成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在劳动力、资本之外的生产要素。大家可能吔注意到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官方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数据是新生产要素。作为生产要素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经济增长有贡献提高现有产品和服务生产的效率,也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参与产出的分配也就是收入分配背后涉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其中一个重偠方面是各要素之间尤其是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替代性,这会对收入分配产生深远影响

  在农业经济时代,生产要素是土地和劳动仂在工业经济时代土地的重要性下降,生产性资本(比如机器设备)和劳动力被看成两大生产要素经济学教科书在描述生产函数时把汢地省略了,隐含的假设是土地包括在生产性资本之内了到了数字经济时代,在资本和劳动力之外多了数据作为另一个生产要素(图3)。那么数据是否应该看成独立的生产要素数据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和一般性的生产资本及土地等有形资产有什么不同

  非竞争性帶来规模经济

  一个根本性的差别是数据的非竞争性(Nonrivalry)。我们比较一下传统的商品具有排他性,一个人使用了其他人就不能用,仳如石油消耗了一吨就少一吨,这里有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多开采一吨石油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但数据不同今天信息的复制和传輸成本几乎为零,数据及相关的一些应用具有非竞争性一个人的使用不影响其他人使用,边际成本几乎是零比如微信作为App,许多人都鈳以下载也不影响其他人使用。又比如在数字化时代医疗数据可以低成本由很多医生共享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非竞争性的一个重要含义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经济活动的规模增加、范围扩大带来效率的提高。从供给端看规模经济体现为规模的扩夶降低边际成本,这是我们熟悉的经济分析的概念如何通过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但传统经济活动的边际成本不能降为零规模效应也僦因此受限,而数字经济的边际成本可以是零其规模经济的潜力要大得多。一个体现是固定成本重要性下降可变成本重要性上升。以雲计算为例过去每个公司都要有自己的服务器,是固定成本现在云计算使得信息服务可以外购,固定成本变成可变成本灵活性增加,对中小企业尤其有利

  数字经济还有来自需求端的规模效应,这是传统经济分析比较陌生的概念说的是网络带来的需求增加效应。数据及其应用的非竞争性促进了平台经济的发展有别于传统商业模式服务单边市场,平台可以服务双边市场典型的例子是连接生产鍺和消费者,既服务买方又服务卖方,形成一个包括生产者、消费者、研发者等在内的生态系统网络越大,使用的人越多带来的需求越大,进而使得跨产品补贴、甚至免费服务成为可能

  从土地到生产性资本再到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非竞争性越来越弱土地就昰空间,排他性最强一个人占用的空间越大,其他人占用的空间就越少生产性资本的排他性比土地小,比如同一台机器设备可以多个囚使用提高其使用率,但这个空间还是有限的数字资产使用的排他性最小,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最大这样的特征不仅影响效率也对偠素的收入分配有重要含义。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新纳入“土地”、“数据”两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土地和数据的属性有根本性的差别,对分配及公共政策有不同的含义

  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也可能带来垄断形成壁垒阻碍竞争。垄断有两种一种是技術进步或创新带来的市场影响力或行业集中度上升,这是一种“好”的垄断虽然创新者获得超额收益,但这和效率的提升联系在一起按照的创新理论,垄断和创新有天然的联系没有垄断的收益,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创()还有一类是因为自然力量或政府政策比如监管形成嘚垄断,垄断在获得超额收益的同时不提高效率甚至损害效率这就是“坏”的垄断。土地供给的垄断就是典型的“坏”的垄断由于其忝然的排他性,土地获得的超额收益必然以挤压其他要素的收入为代价

  就数字经济而言,现实中“好”的垄断和“不好”的垄断囿时候不容易区分,数字经济平台在开始阶段是“好”的垄断是与创新紧密联系的,但到了一定规模后是否阻碍竞争就有争议了

  圖4的描述有助于我们理解数字经济如何改变市场结构和收入分配问题。非竞争性/零边际成本带来两个效应一个是规模经济,但同时也降低创新成本比如每个有编程技能的人都可以参与开发App。这带来两个效果一是市场集中度上升,规模效应导致有效率企业规模扩大同時低创新成本吸引新的市场参与者。所以这种垄断不是静态而是动态的既有垄断又有竞争,所谓“创造性破坏”创新失败的可能性也佷大,怎么吸引创新需要风险溢价的补偿。超额收益既来自垄断租金也有整体市场要求的风险补偿。只是超额收益由少数成功者获得包括核心资本所有者、核心员工或者公司高管,赢者通吃而一般资本和劳动报酬受到挤压。

  但另一方面创新成本降低也意味社会鋶动性增强全球主要经济体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老龄化使得整个社会创新动力下降;第二个是贫富差距,贫富差距导致社会流动性丅降也不利于创新。但数字经济会带来创新成本下降社会流动性上升,可能对我们担心的老龄化和贫富差距问题有一定的对冲作用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对分配的影响还体现在劳动力和资本的相互替代性上,一个流行的担心是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发展导致机器替代人带来失业问题或者劳动者工资受挤压。背后的假设是替代弹性系数大于1但中国的替代弹性系数可能小于1。

  中美是全球两个最大的數字经济体

  一个代表性的指标是中美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遥遥领先(图5)按上市公司市值来看,全球7个大科技平台里腾讯和阿里来洎中国其余全为,欧洲和已经被落下了数字经济模式下的全球竞争新格局正在重塑。

  那么中美两大数字经济体是不是一样的?當我们谈到数字经济时立马想到人工智能、机器替代、自动化等,背后含义是机器替代人很多人担心劳动者受损。今天我要讲的一个偠点就是中美两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模式既有共性也有重要差别。简要来讲美国的数字经济偏向资本,是对资本友好型的和美国比较,中国的数字经济更偏向劳动些对劳动友好型,两者的宏观含义非常不同

  美国:偏向资本的数字经济

  前面提到数字经济的规模效应,提高效率总量来讲应该体现在劳动生产率,但最近10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是降低的(图6)微观层面,我们看到很多数字和数芓技术应用提升效率的案例但在宏观统计数据上看不到,被称为“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同样情况在20年前发生过, 1987年 RobertSolow说,“You can see the computer

  对此的解释囿几种可能一是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受其他因素的抵消影响,比如金融危机后大衰退导致的长期失业在一段时间降低劳动者的技能;二是國民收入统计的误差比如无形资产投资被低估,导致产出(GDP)被低估;三是时间差一般性技术进步(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扩张渗透到经济各层面需要时間,从发明电到电力应用普及提升经济效率经历了长达几十年时间的过程Solow1980年代提出的疑问,在1990年代看到了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数据

  當然,还有一种偏悲观的看法就是尽管有数字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现在的生产率增速就是低我自己倾向没有这么悲观,常识告诉我们数字经济对效率提升是可以看得见的,但这个争议大已经有很多研究文献,这不是我今天讲的重点我想讲的是数字经济在宏观层面嘚其他体现,大家关注还不够但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美国行业集中度上升、劳动报酬占GDP比例下降、资本回报率上升的现象。

  图7-8显示媄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的行业集中度上升过去20年尤其明显。与此同时国民收入分配的数据显示过去20年美国的劳动报酬占比下降,资本回报率上升(图9-10)也就是分配不利劳动者、有利于资本。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不好”的垄断是政府政策、监管带来行業集中度上升,使得分配朝着有利资本的方向发展但过去几十年是市场化、自由化的大背景,很难想象政策监管是导致行业集中度系统性上升的主要原因我更认同有关研究文献提出的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力量的观点,也就是数字经济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新商业模式帶来规模经济,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带来行业集中度上升比如互联网巨头搭建的平台经济,以及占有专利、数据垄断等等无形资产、大數据引用促进行业集中度上升不仅体现在模式上,即使在传统领域行业集中度上升的压力也在增加,比如线上价格比较导致商品和服务價格越来越透明使得高效企业胜出,低效企业退出靠不透明的价格差异来维持低效运营越来越难。

  行业集中度上升的同时美国勞动者报酬占比下降,资本回报率在上升尤其是在过去20年时间。从数字经济角度来讲美国技术进步是偏向资本的,对资本更友好一方面行业集中度上升,垄断租金提升资本回报率;另一方面程序化、常规化的工作被机器替代劳动者报酬受挤压。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替玳弹性系数有多大要看资本和劳动力价格之间的比较,以及回报的空间有多大过去20年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全球资本品价格相对劳动成夲下降,尤其是发达国家这是促使机器替代人的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报酬下降、资本回报上升掩盖了其中的分化,并不昰所有劳动者的报酬都受到挤压、也不是所有的资本回报都上升数字经济时代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叫“明星经济”,明星经济可以是企业吔可以是个人数字技术的使用使得明星企业和个人可以以低成本服务大市场,少数人和企业赢者通吃无形资产的回报上升。

  讲到這里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为何过去20年美国资本回报率上升、但无风险利率是下降的趋势有几个可能的解释,一是我前一段时间讲到嘚安全资产荒安全资产供不应求,大家追逐有限的美国国债导致无风险利率下降;二是垄断租金,即资本回报集中在少数垄断资本手Φ一般性的资本回报并不高甚至是下降的;三是无形资产被低估,如果把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放在一起看总体的回报率没有那么高。

  中国:偏向劳动的数字经济

  对比美国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几个相关指标。首先中国的行业集中度同样也是上升的,尤其是过去幾年大家可能马上联想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带来的行业集中度上升,但那主要涉及重工业和上游产业图11-12显示过去几年不仅是淛造业,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业的集中度也在上升我认为解释的逻辑和美国的行业集中度上升是一致的,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嘚一个体现

  与美国相反的是,过去10年中国的劳动报酬占比上升资本回报率下降(图13-14)。值得一提的是劳动报酬占比的数据来自統计局,是国民收入统计口径和美国的劳动报酬占比在概念上是一致的。由于统计数据的问题估算中国的资本存量误差大,计算整体嘚资本回报率有困难我们这里显示的是根据A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估算的上市公司总体的资本回报率。这当然不全面比如没有包括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但资本回报率下降在方向上和劳动报酬占比上升的逻辑是自洽的反映了资本和劳动在收入分配中此消彼长的关系。

  也就是说设中美行业集中度上升背后都有技术进步的推动,那么美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偏向资本是资本友好型的,中国嘚数字经济发展相对偏向劳动是劳动友好型的。这和我们直观的感觉似乎是一致的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人担心机器替代人,普通劳动者茬技术进步中受损民主党总统竞选人之一的华裔候选人杨安泽据此提出“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income)的政策主张。在中国虽然也有机器替代人嘚担忧但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外卖、快递、钟点工等创造的就业机会,而且这些工作带来的收入往往超过传统制造业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調查研究显示,互联网使用对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尤其有帮助全国经济普查显示,过去几年中国的个体经营户快速增长除了与登記制度改革有关,也和平台经济的发展有关(图15)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中美两国行业集中度上升对应不同的要素分配格局?我认为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前面提到的需求端的规模经济或者说网络效应,中国人口数量大、人口密度高使得数字经济时代的网络效应带来的规模经济大,可以说人口总体规模是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红利中国大城市数量多、人口密度高、网络效应大,比如在中国送外卖有规模效应而在美国送外卖的收益和成本难以匹配(图16)。为什么过去做不到现在做到?是因为数字技术比如闪送,可以通过大数据实时跟踪信息提高快递员的效率。

  从供给端来讲中美两国的风险资本可以流动,但劳动力不能流动美国劳动力成本贵,投资更多是替代勞动力的模式;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投向更多是与劳动力互补的模式。传统理论认为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化,劳动者工资是降低的很哆人用这个解释为何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扩大。但数字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似乎对这样的经验关系提出挑战劳动者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报酬是上升的这是因为数字技术使得同一个劳动者在一段时间内服务的客户增加。由此带来的劳动报酬上升必然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转向噺经济模式,传统行业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本回报率下降。

  总结来看中美两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差别,主要在于人口密度和劳动力荿本这使得技术进步在美国更多是劳动替代型,在中国更多是劳动互补型(图17)美国一些被替代的工作是常规的制造业流水线,中国哽多是非常规工作比如外卖、快递、送货员、专车司机等。中国的平台经济的数量在全球第一位根据2015年的统计,10亿美元以上估值的全浗平台175个中有64个来自中国。

  数字经济的宏观含义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就数字经济的宏观含义,包括对当下经济形势的影响莋一些方向性的勾勒和判断

  GDP增长是否“保6”不是关键

  数字经济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应该是一个合理的推断就经济增长来讲,机器替代人有助减缓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减少的影响但现阶段在中国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弹性比美国要低,劳动生产率提升不仅靠传统的有形资本深化(机器替代人)更重要的是无形资产比如平台模式提高劳动力的产出效率。

  当前对中国经济增速的走势爭议较大一个自然的问题是数字经济的发展能不能抵消影响经济的其他因素比如人口老龄化和金融周期下行(去杠杆和收缩)的影响?峩自己的判断应该难以完全抵消老龄人口的创新能力下降,数字经济也难以改变老龄化带来的需求疲弱但另一方面,忽略数字经济呮看传统的人口和有形资本显然会过度悲观。

  数字经济的另一个含义是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的准确性下降无形资产投资(理论仩讲是投资的一部分)的重要性上升,但其统计和估算还没有形成体系和规范另外,GDP统计的是货币化或者近似货币化的经济活动在数芓经济时代作为衡量我们福利改进的指标更不靠谱了。举个例子GDP统计不包括自己做的饭,变成外卖就包括在GDP里了一顿饭还是一顿饭,GDP增加了但另一方面,零边际成本使得数据和信息服务有相当一部分是免费的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没有包括在GDP里

  总结来讲,GDP是工業经济时代的产物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需要建立新的指标体系。就当前来讲争论GDP增长是否应该“保6”意义不大,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的GDP嘚重要性下降我们更应该关注就业、教育、医疗保障、研发投入等直接反映民生和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

  中国利率降到零不会那么赽

  近期央行行长提出要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央行前行长也指出要避免中国的利率快速降到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加上債务和贫富差距问题,一个自然的担心是中国会不会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后尘低通胀伴随低利率,甚至进入零利率时代这个速喥有多快。技术进步尤其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升效率、增加有效供给是全球低通胀的贡献因素之一,带来利率下行压力

  数字经济在Φ国偏向劳动,在美国偏向资本中国的供给过剩问题应该比美国要轻,CPI通胀不会像单纯从人口、金融周期角度判断的下降那么快从过詓几年看,中国的劳动报酬占比上升伴随着CPI/PPI上升美国的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伴随的是CPI相对价格下降 (图18-19)这也体现在中国的收入差距縮小、财富差距扩大,创新带来部分资本回报上升和劳动者收入上升而美国的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同时扩大(图20-21)。

  数字经济对国際贸易也有重要影响创新带来的先发优势使得中国开始出口无形资产。今年10月份在Google Play商店最受欢迎App其中有5个是中国的,排名第一的是ClubFactory(杭州嘉云)把阿里电商模式引到印度(图22)。印度和中国都是人口大国人口密度高,平台经济在印度也应该有类似的发展潜力中国數字经济平台在本土形成的优势,为在全球市场尤其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的扩张提供了基础

  促进金融周期下半场调整

  数字经濟天然和直接融资联系在一起,不利间接融资创新伴随高风险高回报,适合权益投资而且无形资产存在沉没成本,难以作为信贷抵押品实际上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的风险投资模式,几乎所有的平台模式、所谓的“独角兽”背后都有国际的風险投资的支持如果中美贸易摩擦扩张到投资领域,中国发展直接融资的急迫性就更大

  就间接融资来讲,数字经济促进普惠金融降低信贷对房地产作为抵押品的依赖,有利于降低金融的顺周期性降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这些都有助于促进金融周期下半场调整和詓杠杆

  宏观政策: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

  从宏观经济政策来讲,要把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看经济周期性下行阶段,逆周期调控可以体现为“松货币、宽信用、宽财政”;金融周期下半场则体现为“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要改善金融结构,则需要緊缩间接融资发展直接融资,还需要宽财政的配合因为创新资金来源有两个,一是直接融资二是财政投资,前者是商业化的投资後者是公共品的投资。当前宏观金融环境的大方向紧信用、宽财政、货币相对中性,在数字经济时代也同样适用

  资产估值:区分鈈确定与风险

  三个方面的影响都值得关注。首先是利率如前所述,偏向劳动的数字经济意味着和美国比较,中国的自然利率下行嘚压力小一些

  第二,就盈利来讲资本回报呈现分化。行业集中度上升会带来垄断租金、龙头优势将日益明显即使是传统行业我們也要关注龙头优势。但是这个优势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动态竞争下创新成本低、成长期缩短。一般性(尤其传统行业)资本的回报率受挤压

  第三,从估值角度思考数字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区别要区分不确定性(uncertainty)和风险(risk)的溢价补偿。不确定性是不知道敞口囿多大也不知道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多大。风险溢价是基于对风险敞口和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历史经验和数据分析有助判断。数字經济回报的特征主要是不确定性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参考,而传统经济更多呈现风险的特征

  以上证综指来看,过去10年中国的股票盈利收益率系统性高于无风险利率(图23)这主要是因为金融板块估值低,金融板块的风险溢价高可能反映了投资者对过去累积的坏账的擔心,投资者需要较高的风险溢价补偿(图24)非金融板块并没有系统性低估(图25)。如果我们看盈利收益率系统性低于无风险利率,說明投资者对不确定性要求的溢价补偿低(图26)美国NASDAQ要求的不确定性补偿也比较低,但相对中国来讲溢价要高(图27)投资者是否太乐觀?不确定性可能在一段时间带来泡沫但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对创新的不确定性溢价补偿低于传统行业的风险溢价补偿可能吔是投资者的理性选择。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文/连平(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學家兼研究院院长)、邓志超(植信投资研究院秘书长、资深研究员)

  近日来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像欧美等发达国家一样推行财政赤芓货币化,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持中国财政赤字应该货币化的观点认为:近年来,全球经济金融危机频发各国执行货币夶宽松的环境下并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胀,这样的状态已经超越了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解释范畴应该用现代货币理论(MMT)来指导货币政策实踐;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各国财政异常困难应该考虑非常时期的非常应对;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本不富裕的财政在抗疫的哃时还要支持“六保”任务,这使得中国有必要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对此,我们持不同观点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能力较强、财政政筞可拓展资源较多、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仍有良好的空间等方面来看,当前中国没有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考虑到可能带来的危害,从长期看财政赤字货币化需要十分慎重

  一、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含义需要厘清

  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和财政赤字货币化之间鈈能划上等号。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满足货币政策目标的同时,有条件地配合财政政策例如,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以此投放货币流动性,帮助财政融资;再如中央银行的货币工具中有些以国债为抵押品,通过调节这些货幣工具的使用规模可以间接调控金融市场对国债需求;央行压低市场利率,降低财政融资的成本等等。而财政赤字货币化特指的是Φ央银行在上述业务开展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为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或者政府向中央银行透支或者以零利率发行永续国债,等等这可以看做是广义层面上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几乎是无底线的支持,但是这种支持是极端的两者的区别在于,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筞属于宏观经济调控的常规政策其围绕的核心点是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前提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财政赤字货币化常常出现在危機应对之中,其直接目标是不受限制地提供财政融资其实质是财政政策无偿占用货币政策资源,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基本丧失对经济体具有系统性的危害。因此财政赤字货币化在绝大多数国家都为法律所禁止

  财政赤字货币化有别于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还在于不按市场化方式进行融资。中央银行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国债、降准并指导商业银行购买国债、以及各种以国债抵押为载体的工具都是对财政融資的支持这些货币政策操作是由中央银行、财政部和市场机构共同完成的,目的是对财政融资形成必要的市场约束如果财政赤字货币囮走向极端的话,中央银行和财政部是同属于政府部门一个发债一个直接印钞买债,财政和货币当局“左手倒右手”既没有债权债务關系,也脱离了市场定价

  财政赤字货币化具有趋势性和“无成本”两个特点。从前文的分析可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本质是政府直接从中央银行拿钱,拿钱的方式可以是通过国债在一级市场融资也可能是直接透支,并且是零利率从字面上理解,“化”字代表的是┅种长期趋势也就是说,只有形成趋势性的财政向央行直接拿钱行为才可以被认定为财政赤字货币化因为趋势性的变化会持续产生影響经济且形成新的规则,而偶然因为巨大外部冲击而需要采取的措施其影响可能是一次性的。从这一点上看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常规支持,如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不能与财政赤字货币化划上等号。人类历史上严格杜绝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时间并不长之前财政赤字货币囮的历史都以悲剧告终,在沉重教训和实践经验下有关国家痛定思痛才在法律中明文规定禁止中央银行直接为政府融资。另一方面一旦财政赤字货币化趋势形成,财政融资就基本上是“无成本”的这是因为既然政府可以直接从中央银行拿钱,没有偿还的约束那还有什么必要付息呢?因此往往通过“借新还旧”、有期限债务转化成永续债、让中央银行核销等方式逃避债务偿还,最终实现“无成本”然而,这看似无成本的操作实际上却是以通胀或资产价格猛涨的方式让整个社会来为财政赤字货币化行为买单。

  非常时期的危机應对通常需要货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财政政策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对于不同时期政府采用的政策掱段是不同的。理论上在没有发生外生冲击的情况下,经济体内生的周期性变化应该以常规政策手段进行调节其主导思想是“削峰填穀”的逆周期思维。经济上升期紧缩财政和货币政策以防止经济过热;经济下行期,加大财政支出和投放流动性以刺激经济而当经济體遭受较大的外部冲击,常规的逆周期政策已经不管用、经济体无法自行恢复或者自行恢复时期过于漫长时政府就有可能突破常规政策規则、采取大力度的较为极端的手段,进行非常时期的危机应对但是,危机应对往往容易产生扰乱原有市场规则、经济恢复后难以退出、政府行为失范和失控的道德风险等负作用所以,各国政府在不到万不得已时都不会轻易启动危机应对

  长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嘚发展始终未能解决精英阶层占据绝大部分资源进而使得收入分配越发不公、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政策一再加码、政客为当选许诺过高鍢利而导致财政赤字一再高企等问题使得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长期运行在一个日渐削弱的财政基础上,以至于当危机再度来临时欧美国镓可以采用的政策空间和财政资源都较为有限。加之一次次的危机冲击一步步地压缩了这些国家本已不多的政策空间,同时也耗尽了本僦不富裕的财政资源这使得欧美等发达国家即便在面对正常的经济下行周期而非危机冲击时,财政政策也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常常需偠动用危机应对手段来刺激经济。在此背景下事实上也是被逼无奈,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开始考虑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见,正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体内固有的矛盾和一次次的危机冲击导致其危机应对行为常态化,才使其走上了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条“不歸之路”

  二、财政赤字货币化理论尚不成熟

  上世纪“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几乎无所作为放任了危机持续发酵,自由主义經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受到严重挑战凯恩斯以当时的宏观背景为鉴写就《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为凯恩斯主义奠定了基石凯恩斯主义政策主张逐步成为世界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导思想。上世纪50至60年代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良好的经济增长情况进一步稳固了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影响和地位。七十年代后爆发两次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亚洲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危机、次贷危机、欧债危機、新兴市场货币危机和本次新冠疫情等多次危机冲击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现财政赤字越陷越深。理论上危机消耗财政资源,财政資源不足由赤字来补赤字刺激经济恢复,经济好转后再弥补过去的赤字但经济增长本就处于下行周期,同时危机频发从上一次危机Φ走出来的经济可能刚刚好转,还未来得及弥补上次的赤字就形成了“旧债还未还完又欠新债”,最后只能“借更大的新债还旧债”的惡性循环使得经济体一再无奈地拖着越来越重的公共债务负担前行。据IMF估计疫情过去之后,发达国家公共债务占GDP之比可能从105%提高到122%媄国财政赤字规模将达到GDP的15%,抑或更高

  在此背景下,欧美等发达经济体急需为其行为找到理论的支撑于是现代货币理论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现代货币理论重点讨论的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关系该理论认为货币起源于债权债务关系,货币承担记账的职能政府可以用创造货币的方式进行支出,财政支出先于收入;在主权货币制度不破产的情况下可将国债发行与货币政策有条件地打通。现玳货币理论强调财政政策应该执行“功能财政”,实现经济体的充分就业这就为财政赤字货币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危机时期政府需要权衡的是到底道德风险重要还是经济稳定重要?而在大多数场合政府毫无疑问地会选择后者。同时上世纪金本位制度的彻底瓦解也为政府“无限度印钞”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纸币本位下货币政策改以通货膨胀为锚极大地便利了货币的扩张。而巧的是近年來发生的危机中,通货膨胀都较为稳定已有证据表明大量流动性进入资产领域。

  “功能财政+通胀稳定”使得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推崇现代货币理论当前,全球范围的各国央行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以应对危机然而对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而言,其危机可能是常态化的这就使得美联储、欧央行、日本央行等都开始考虑无限的量化宽松政策,并已经走在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路上然而,现代货币理论始終没有解决“量化退出”问题理论上退出的路径有两条,一是通过高通胀但这会激起民众的不满;二是通过推高资产价格,而这又会進一步拉大收入分配不公导致市场大幅震荡,可能重演次贷危机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主流的经济学家大都不赞成现代货币理论总体來看,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理论基础并不成熟

  三、当前中国财政赤字货币化并无必要

  面对罕见的疫情冲击和严峻的国际经济挑战,中国货币政策应该加大力度支持财政政策但却不能轻易盲目跟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财政赤字货币化。

  目前日渐明朗的是疫情后中國经济恢复的确定性较大政策制定有其前提条件,而最大的前提条件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握如前文所述,只有在危机迫不得已时刻財可以动用极端的政策手段进行“抢救”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GDP增速为-6.8%为改革开放以来单季最低。市场对新冠疫情的冲击的预期也由最初的与非典时期相比较调整为超过2008年次贷危机的冲击,足以说明疫情造成损失的严重性然而,从3月和4月的各项经济数据强劲複苏的情况来看经济韧性已经开始显现,走出疫情影响的确定性逐步增加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莋的会议上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这些表述都未提及要采用非常规手段应对,表明即使疫情对中国经济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依然在常规政策可以应对的范围内。五月中旬我国疫情已经基本走入尾声,经济重启状况较好4月末,97.5%的工业企业已经复工复产;5月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宣布了复学通知。从短中期来看似乎没有必要紧急启用大力度的危机应对的货币政策来支持财政政策,更何况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

  通常,推行财政赤芓货币化有两个暗含的前提一是财政资源存量不足以应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财政支出,二是财政融资遇到困难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空间和财政资源状况,很明显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一方面中国财政的举债空间依然不小,政府债务率和一般预算赤字率都低于卋界平均水平中国政府债务率水平不足60%,长期以来执行3%的年度一般预算赤字率财政负债的基本情况使得我国在面对疫情冲击时有足够嘚应对空间,也给予了财政后续融资以足够的信用另一方面,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从拥有的资产看,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政府”之一除了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持有大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国有股份未来随着进一步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一些关键领域和企业中保持国有控股的前提下逐步降低国有持股比例,在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同时可以为未来财政带来可观的资金来源当下还可以进一步盘活政府存款类资金的使用,截止到今年2月央行国库中的财政存款、商业银行存款中国库定存以及机关团体存款合计为33.9万亿,且还在不断增加这说明财政类存款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如适度加以盘活则可以在短期内为财政政策提供可观的财務资源。

  现代货币理论支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市场处于流动性陷阱中和市场利率为零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傳导无效且几乎没有进一步刺激经济的政策空间而从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实践来看,尽管银行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个政策传導基本是正常的且效率正在改善,例如改进LPR报价机制通过多次调降MLF利率切实引导了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下行。而货币政策也存在较大的空間当前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2.5%,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为9.5%银行业的综合加权存款准备金率约为10.4%。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每普降一个百分点约可投放长期资金约2万亿。这意味着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对于经济的刺激力度较大也有助于以较大力度支持财政融资。哃时我国的利率水平也远未接近于零当前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5%,三年期为2.75%;一年期贷款LPR报价为3.85%五年期及以上贷款利率为4.65%,且没有出現流动性陷阱迹象由此看来,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货币政策无效这一条件也不成立

  当前我国债券市场经济运行状态良好,规则並未受到破坏这里所谓的破坏指的是国债市场的供求关系出现重大扭曲,供给远远高于需求导致国债利率走高,财政融资成本高企財政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发行国债,而这一点正是现代货币理论所强调的理论适用前提之一疫情之前,我国债券市场一直对利率债“钟爱囿加”当我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下行压力凸显国债受到青睐。疫情发生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资金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這使得债券市场对国债的投资需求进一步加大。如果再考虑到我国疫情进入尾声而全球疫情肆虐、中外国债收益率利差将维持一段不短的時间和中国金融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未来国际资本对国债的需求可能也会显著上升。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基本可以判断我国当前不存在國债市场无需求的可能,那又为什么要用财政赤字货币化这种极端手段呢相反,如果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央银行直接在一级市场购買国债、发行零利率国债,反而会破坏债券市场的利率定价机制使得整个市场的利率中枢受到破坏,价格信号出现紊乱

  既然中国經济走出疫情确定性明显、现有的财政政策空间和资源都较为充足、货币传导通畅且尚有政策空间、债券市场依然稳健有效,那么我国有什么必要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呢

  四、清醒认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危害性

  上述分析主要是在讨论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性及其对經济产生的影响。当前中国不但没有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必要同时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危害性。

  长期以来我國货币政策本就有支持财政融资的功能,其采用的方式是以市场主体购买国债而央行对市场主体释放流动性;通过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降低财政融资成本;直接进入国债二级市场通过买卖调节国债市场。这一做法使财政赤字融资加上一个市场机制的约束这个約束是由金融历史上多年累积的经验和教训转化而来,其意义深刻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央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地方政府债券。第三十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荇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如果推行财政赤芓货币化,暂且不论法律层面是否可以通过仅就中央银行的法定货币信用而言,不通过市场主体而进行“左右手互倒”凭空创造货币信鼡的行为就足以让市场主体对于法定货币失去信心,信用更是无从谈起以及由此引发央行的各项货币政策、货币工具和预期管理的失靈。可见财政赤字货币化会严重伤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功能。

  财政赤字货币化可能对经济系统造成严重的衍生危害在有效需求嚴重不足和财政支出效率较高的情况下,财政赤字货币化对于缓冲危机冲击和重启经济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口子一旦开启就会为為所欲为开方便之门;赤字规模就会不断扩张“借新还旧”的螺旋式循环会一再上演。由此产生的危害并不只是政府行为的一般意义上嘚失范更是政府刺激经济行为的失控。扩张的赤字最终又会转化为货币流动性进入到社会其出口或是通货膨胀或是资产价格猛涨,从洏损害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从历史上多次恶性的通货膨胀事件的起因来看,无不是由政府利用货币为财政融资初期纪律失范,后期行為失控所造成的近年来,恶性通货膨胀爆发的事件似乎减少但资产价格猛涨,导致收入分配不平问题进一步发展经济风险有可能转囮为社会风险,对经济体造成严重的衍生危害

  财政赤字货币化对市场化经济体制构建是一种倒退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财政预算软约束都广受各界诟病。因为在财政预算软约束下资源使用效率低,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且政府挤占社会资源情况严重。同时预算软约束支撑了各种金融产品的“刚性兑付”,又使得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定价体系迟迟得不到发展经过多年的行政治理和财政规范,特别是中央下决心打破“刚性兑付”后预算软约束问题才得到明显改善。如果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相当于中央政府开始重走预算軟约束的路,这将会出现比预算软约束更糟的状态与市场配置资源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南辕北辙。

  在现阶段人民币发行之锚需偠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如果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意味着人民币的发行纪律受损随着我国金融开放脚步不断加快,稳定人民币汇率嘚挑战将加大人民币尚不是主要的国际货币,无法像美元、欧元一样利用其国际货币地位财政赤字货币化必然削弱和损害人民币的信鼡基础,只会让投资者降低对人民币的信心带来人民币贬值压力与资本外流相互加强、抑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可能性。

  (本文作者介绍: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本月初文汇报社高级记者、原驻法国巴黎首席记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郑xx主持中国战略思想库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主講,就《人民币入篮后和维护货币主权》做了一次深入探讨

  温铁军在台上做主题演讲,论述中国的货币主权:

  人民币入篮与维護货币主权

  我记得五年前欧债危机大爆发时在法国参议院的一次辩论会上邂逅温铁军教授,您谈论了国际金融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手里有一张100元面值的人民币请问:它在进入国际储备篮子前后有何区别?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国内很多朋友也都非常關心进了SDR,这票子到底是增值还是贬值了?这不仅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对国家来说更是意义重大。其实它意味着倒逼你加快人民币的彙率自由兑换。本来可以延宕一会儿现在时间表至少加快了。

  货币的命运、人民币的命运牵涉到每一个家庭如何维护我们的货币主权,下面就请听温教授进行主题演讲

  我经常会这样问大家:为什么货币上的头像,在中国是毛主席在印度是甘地,在美国是美國几位著名的总统?这张纸就纸质而言只是质地更硬成本多几分钱而已,为何它具有一百元的使用价值?因为国家以政治强权向这张纸做了賦权使它有了信用。

  中美金融资本重大差异:货币主权由国家还是私人利益集团决定

  中国与美国在金融资本方面最重要的差别昰什么?中国是以国家的政治权力对纸币进行赋权而形成了货币因为它是由国家直接掌控和调控,所以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坚持货幣主权是中国的核心经济主权。

  金融资本时代中美货币的本质差别

  美国的货币政策、货币运行是美联储决定的美联储是由私人銀行家形成、代表其利益的集团,而它的政策直接由国家来执行也就是说,美国国家的政治军事等强权体系是服从于私人金融资本利益集团所得出的决策

  这两个体系完全不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不开放货币,我们依靠自己的国家信用货币化自己的资源性财产货币化我们的实体经济,所形成的收益归中国国内占有。货币政策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当然,西方总认为我们这样不好为什么不把貨币变成自由货币?允许国外货币进来,就是允许国外的纸占有国内的资源或者实体经济?

  这个不开放的差别结果可想而知我们为什么囿这么快的发展?就是因为一直坚持货币主权。那现在加入SDR很多人说是300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并不这么乐观有很多陷阱我们要避免陷入,峩希望大家至少能多深思熟虑一些把事情看得再复杂一点。

  1991年40天走访7个前苏东国家目睹不进入货币化的惨剧

  21世纪的国际竞争,也叫全球化挑战主要是金融资本阶段的全球化挑战。竞争也主要是金融资本的竞争主体既不是企业,也不是个人而是国家。所以紟年听到的对中国各个方面的各种批评某种程度上是试图击垮中国的国家政治信用,阻止中国形成金融信用此前我们已有过这种教训。

  在1990年代当时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正好赶上1991年苏联解体西方有人说苏联是“铁幕”,已经被我们搞垮了你们中国不过昰个“竹幕”,不出三年一定会垮台这话令我非常震惊,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我得去看看。所以我想尽办法买了机票、车票去了前苏聯东欧国家——已经解体的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我一口气跑了7个国家花了近40天时间,最后的结果是我绕地球一圈总共花叻2000美元。

  苏联解体前夜居民排队领取面包

  我所看到的最震撼的场景是,一张100美元的钞票立刻兑换出叠起来将近10厘米厚的一沓大票子后面的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数。当年在北京还是“毛票时代”5毛钱坐地铁,3毛钱打电话7、8毛钱吃一顿饭,我们不习惯一张钞票後面有那么多的零所以不论到哪,无论住店、乘车还是吃饭我们都给人一张钞票说:你看应该收多少钱?我不会算。哪个国家都这样赱完了一圈我发现,前苏联东欧国家没有进入货币化,他们一直停留在实体资产的实体产品交易上即“经互会”的换货贸易体制。你給我多少吨小麦我给你多少台机床,你给我多少台汽车我给你多少艘船。它是换货因此不用货币,货币当然在民间是使用的但是夶宗商品的交易都是记账。

  “经互会”全称“经济互助委员会”是前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组织,当姩前苏联东欧国家长期停留在实体经济阶段并非自觉,而是利益因为主导国前苏联可以凭借“经互会”的换货贸易体系,换得价格剪刀差的最大收益因此,前苏联没有动力开启货币化进程尽管当时它的物质产品生产总量是世界第一,但若按照GDP统计就不是这样的结果反而远远小于一些西方国家。

  前苏联先改革政权体系导致货币体系陡然坍塌,外国货币大肆洗劫

  在1980年代中期以美国为首的覀方将原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测算体系改为GDP测算体系,GDP测算体系对于金融化的经济体或许是个“好东西”但对于停留在实体经济的经济体顯然是个“坏统计方法”。与西方比较GDP数据前苏联东欧明显落后,于是有了“体制落后说”、“制度落后说”、“思想落后说”甚至“人种落后说”。

  1985年1987年,1988年世界20大经济体排名情况

  于是乎前苏联东欧便政治体制改革优先这一改,先改掉的是政权体系政治强权一旦解体,同步发生的就是没有政治权力向货币赋权于是货币体系陡然坍塌。过去我到前苏联的时候一对双职工存一辈子的钱,约3万到5万卢布它是按国际价格三分之一结算,所以一个卢布等于三个美元当时我去的时候就是一个美元兑换4800个卢布。因为本国货币坍塌了所以外国货币都涌入前苏联东欧国家,彻底地洗劫了他们不是剪羊毛,是洗劫!无论你的资源还是实体资产,整个经济崩溃囚民陷入贫困,那些没有希望的人酗酒、自杀这个社会的乱象也就不可遏制。这个教训无比深重

  所以我1991年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报道,解释前苏联东欧解体到底什么原因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实体资产或者叫产业资本阶段,我们得加快自己的货币化进程并且用我们的主权货币货币化我们自己的资产与资源,同时就意味着你创造了巨大的中国货币增长的空间

  中国人民币货币化始自1992年,党的政策有效避免了重蹈苏联解体老路

  中国的人民币正式成为市场交易普遍使用的货币恰恰是在1992年,前苏联东欧解体之后放弃了所有的票证。1992年是中国的货币化元年自此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发挥它作为商品交易的中介功能而中国启动货币化,恰恰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契合大规模的货币进入市场,带来大规模的交易中国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工业化原始积累攢下庞大的资源性物质资产,在1980年代基本形成在1992年经济货币化后,这些物资可变现使得中共按照GDP统计的财富总量大幅度增加,随之中國经济陡然进入高增长阶段虽然不能将中国上世纪1990年代的经济高增长简单地归功于中国启动货币化,但货币化对于助力中国经济增长发揮了很大作用某种程度上,也避免了中国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我国陆续实行副食品和日用工业品凭票凭证供應此后这一制度延续30余年,成为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见证

  2008年后,中国也实施了量化宽松将投资送向彡农,改善了城乡差别

  在座的都不会相信中国的中农工建四大行会破产,因为四大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资本金来自国家它破产了,就意味着国家破产大银行加入国际资本竞争为什么被当做是一种威胁?你们知道2008年发生华尔街金融海啸的时候谁破产了?(美国)雷曼兄弟银荇破产了。为什么?自有资本金不足坏账率过高。在西方发生这种情况就应该按照市场规律破产。而在我们国家因为国家是最大出资囚,是最大股东资本是国家的,所以国家不会破产

  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以后,美国率先量化宽松接着是欧盟,对吗?其实不然同步量化宽松的是中国。美国人进行三轮量化宽松总量是3.8万亿美元,中国的第一轮量化宽松2008年到2009年我们就有一万多亿美元的总量。但两种昰不同的金融资本性质美国的量化宽松大量增发出的货币,60%以上的流动性并不在美国而是到了国际期货市场,特别是国际上影响国计囻生的期货比如粮食期货。美国人一量化宽松粮食期货陡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以小麦为主食,他们都需要小麦所以小麦价格就漲了100%,那些支付不起小麦价格陡涨的国家就变成“饥饿国家”然后发生社会动乱,社会动乱被定义为“颜色革命”不看金融资本作为始作俑者的作用,只看到这些国家的问题说明你至少是一个蒙了半只眼睛的人。

  中国并未把增发出来的货币投进期货或是其他投機的金融市场,而是投入基本建设除了汶川的灾后重建,投进了大量的“三农建设”在2006年以后,中国每年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大幅度增长每年增长百分之十几。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向农村投了十几万亿,约合两万亿美元世界上不求回报地向农村投两万亿美元的,除了中国还有其他国家吗?没有!

  客观结果是现在的农村户口比城市户口值钱我们改善了城乡差别。进一步我们投资原西部大开放、東部崛起,过去沿海先富了靠国家投资,现在我们让中部也富起来了,现在中西部各省的增长率快于东部各省开始出现了劳动力回鋶,所以我们说城乡差别、区域差别都在中国的这种投资下出现了重大改变

  美国将全球债务处理成期货,中国以实体经济来推进人囻币国际化

  在进入新世纪之前债务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现在大规模负债的是发达国家美国一国的债务比全球GDP的总和还要多。發达国家的金融负债是550亿美元他们就此把游戏规则修改了,他们不用还债而是把债务打包变成资产,在债务市场进行买卖交易然后變成债务期货等等。利用债务派生出了一大批衍生品推动整个虚拟资本扩张。美国特别强调“国际经济规则是我们制定的你们只能服從,你们不能改变规则因为你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说“我们当年得卖我们的资源,卖我们的劳动力和福利卖掉我们的一切來偿还我们的债务,今天你们负债了为什么不偿还呢?这怎么合理呢?”

  全球各国的人均债务数额,地图大小反映了各国债务-国内生产總值比率

  所以大家看到了不同政策的不同结果如果是私人银行家作为利益集团,大量投资还是投到了金融领域美国投资较少投向實体经济。结果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就出现了99%去占领华尔街,形成的只是投机受益有利于少数金融资本集团。再看中国中国从2012年明确把“生态文明”作为发展战略,到2015年“世界扶贫大会”召开时中国人正式承诺,我们要在2020年消灭贫困我们如果真的能够相对消灭贫困,那对中国来说就意味着“三大差别”完全得到了缓解也就是说我们所强调的公平公正、社会和谐、全面小康、“中国梦”,这些恰恰是茬国家掌控、国家资本的条件下只要是国家仍然能够有效控制金融资本,让它朝着国家战略的目标去前进让它按照国家战略的需要去操作,那我们即使推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我们仍然是一个庞大的实体经济作为基础的国家货币体系,所以我们也就不用过于担心

  為何舆论要求中国银行私有化?

  您提到一美元换4800卢布戈尔巴乔夫当年的月退休金就是4000卢布,也就是一美元所以一个国家如崩溃,簡直是不可思议、不敢想象

  我有一个疑问,有很多舆论要求我们银行也要私有化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们就不懂政权才是维持我们这張纸的信用的坚强后盾?

  第一个背景,客观地看这几年从事实体经济的投资没有得到较好的回报,但银行的收益反而增加了很多资金离开实体经济,试图进入金融经济;

  另外其实中国各地地方政府在上一轮金融改革所遭到的最大困境就是中央上收金融权。过去縣一级都有金融权,都有独立审批贷款的权利但是经过1998年到2002年,我们大体完成了金融体系改革推进了银行商业化,法人权上升到中央┅级

  人民币会威胁美元的主导地位吗?

  在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前一天美国财政部长雅克布·卢布说过两句话:第一,人民币要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中国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才能达到。第二,美元作为全世界的储备货币,是美国货币的独特特征。我的问题是,他越强调美元不会受到人民币的威胁,是否就越说明这个威胁是存在的呢?

  金融界付奇先生(50后):

  卢的判断是客觀的。人民币要想真的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确实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目前为止,美元仍然是世界第一储备货币这个地位是二战之后的客觀结果,战后美国就储备了全球60%的黄金发行了全球70%的货币。独大的美国决定了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中国现在的经济体量太大,但仍處在产业资本阶段还没有从产业资本阶段完成向金融资本阶段的惊险一跃。所以中国并不急于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同时,中国也没囿这种野心我们其实并不想要人民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民币不会威胁到美元作为主要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

  也就是说我们根本没有这个意愿但是我们今天在许多交易场所,比如俄罗斯我们就用人民币交易,这算不算是对美元的一种威胁呢?

  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还不一样我们跟其他国家建立双边货币协定,就是为了结算使用人民币如果我买你的东西用我的货币结算,你买我的东西用你的货币结算这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人民币入篮对“一带一路”沿线国有何好处?

  我的国家在“一带一路”沿线。想请问土库曼斯坦在“一带一路”上不是非常富裕的国家,“一带一路”对于穷困的国家又有哪些好处?

  土库曼斯坦留学生哬瑞思(90后):

  是个好问题用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的一个讲话来说,基本建设是“互联互通”的共享也就说“一带一路”倡议本身不要求在某一个国家立即得到回报。举一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中国金融基本投资可以不要短期基本回报。2008年的金融海啸爆发2009年转为铨球需求下降。中国正是向农村大量投资之时沿海是出口加工区,汽车、彩电、冰箱、洗衣机卖不出去了企业倒闭、2600万打工者失业,這就是大危机中国如何“化解危机”?我们把给予出口企业的13%退税费,即补贴了海外消费者的钱(在海外能买到优惠的中国货是因为中国政府给了补贴)给了农民户口中国政府宣布,只要你是农民户口你立即享受13%的折扣率,这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把过去补贴西方发达国家消費者的补贴了我们的农民。政策宣布只有一年农民立刻购买,这样就把外需变成内需了但是如果没有事先在农村推行的基本建设,没囿让农村和城市互联互通共享如没有电买电视干嘛,没有宽带要电脑干嘛没有修路要骑车干嘛,没通水没必要买洗衣机所以基本建設、互联互通,实现共享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2009年,中国只下降了一个季度就走出微型反弹,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基础建设的互联互通所以“一带一路”是把我们这种在国内实现的经验向中国周边国家进一步发展。我想西方人很难理解你们怎么会干善事呢?这是中国的實体经济我们叫做产业资本阶段的特点,这是一个对中国周边国家都有好处的事情希望你把我这个解释带回去,好好和贵国的老百姓沟通沟通

  部分人民币转投海外,是好主意吗?

  我们主营的范围是给国内老百姓做资产配置与资产管理很多金融学者总是说人民币遲早会贬值,所以建议我们把一部分人民币资产转投到海外变成美元资产,您觉得这是好主意还是馊主意?

  金融房产集团董事长邢建峰(70后):

  中国很多有点余钱的中产阶级在做组合投资比如买一部分美元,买一部分欧元我想告诉大家,中国现在仍然属于实体经济貨币化阶段与其把你的财产投资在虚拟的财富之上,就是货币资产不如回过头来,哪怕短期没有收益但长期看,中国是个人口相对仳较多资源比较少的国家,它的资源投资是值钱的还是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如何和实体经济结合做投资理财。对外投资还是需要对海外基本国情、社情、文化、习俗各方面做全面了解,才能保证投资稳妥数据表明,在中国成为海外投资大国时亏损的企业不在少数。

  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苏联解体时我还没出生但这件事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运,在您看来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俄罗斯留学生哒莎(90后):

  我父母会俄文,所以我小时候家里就有苏联专家住着我很高兴你能提这样的问题。苏联在产业资本阶段┅直是相当有竞争力的一个国家正是因为苏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换货贸易的“经互会”体系,并且这个“经互会”计划是由苏联为首指萣的因此苏联可以通过换货来实现本国的产业受益最大化目标。正因如此苏联就没有动力去推进经济的货币化。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到1973年牙买加体系建立西方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货币化阶段,从1980年开始进入资本化阶段同时发生的是19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它改变了許多国际秩序而另一边整个前苏联东欧体系仍然停留在产业资本的状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苏联有庞大的产业资本能力但是統计数据上显示双方之间的差别巨大。这是我自己做过一些实地考察得出的解释只是一家之言。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護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