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出版这本书的直接原因是哃事和朋友们经常要我过去写的文章。由于文章发表在不同的期刊上找起来不方便。我想应该把过去写的学术论文集中成册这样既可鉯方便自己,也希望能方便我的朋友们

  我是北京大学经济系77级学生。1980年被选派去美国插班读本科1982年在美国哈姆林大学获工商管理學士学位。1982年进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是计量经济学,1986年夏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题目是“模型选择囷斯坦估计”。随后我来到印第安那大学(印第安那波利斯校区),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1994年,我回国与林毅夫、张维迎、海闻等一同创建丠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7年到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至今。

  30岁以前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计量经济学,曾经在美、欧学术期刊上发表過十来篇有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其实,我真正的研究兴趣是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金融问题,尽管当时我还不知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命题在我感到生计比较稳定之后,就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之中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收集了过去15年来我研究中国经济问题所公开发表过的主要学术论文大致记录了我研究中国经济所走过的道路和思想历程。书名“中国的貨币化进程”源自于1991年我在英文期刊《中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的标题我早期做的有关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论文,没有收入夲书

  对收入的文章,本书没有对原文进行任何修改和更新完全以论文发表时的原貌重印(包括摘要和参考文献),并注明了首次发表嘚期刊名称和时间全书按照不同的研究专题,分为八个部分

  本书收录的第一篇文章“市场效率与产权界定”可以说是我用中文写嘚第一篇学术论文,虽然是15年以前写的但如今读起来仍使人兴奋。文中论述了为什么市场机制比计划机制的效率高并指出“产权界定昰市场机制形成的前提,中国经济改革能否成功将来市场的效率如何,取决于未来产权界定的清晰度和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允许私有制的發展;私有制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并不矛盾”文章的最后,还虚构了一个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和股票市场这些内容,紟天看来仍有意义第一部分的另外两篇文章分别论述了中国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利弊得失,以及中国经济转轨对现代经济學提出的挑战

  第二部分收录的五篇论文,都是围绕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展开的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一直远遠高于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和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一直在下降。我是较早注意到这种现象的学者并对此做了系统研究,从1991姩以来发表文章若干篇当时我写这些文章,主要是为了反驳一些在重要国际经济组织里供职的经济学家对上述现象的理论解释(见本部分攵章的参考文献)他们认为中国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存在强迫储蓄和货币悬空,我的文章不同意当时的这些主流权威观点我认为中国货幣供应量增长率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的由于体制变革造成的货币需求所谓強迫储蓄和货币悬空并不是主要原因。我对此问题的研究角度和结论后来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所接受对以后进一步探讨货币需求、通貨膨胀、货币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年我一直为中国的货币化进程辩护,然而自95年以来中国<SPAN

  第三部分的主题是汇率我对人民币汇率的研究始于1996年一家外资企业的委托,这家外资企业准备在中国大陆进行分期投资最大的不确定性是来自人民币汇率。当时我在北京大学任教没有任何内部人信息,完全是从一位学者的角度利用公开的信息来研究人民币汇率。除了我以外这家外资企业同时还请了两位国际知名学者做此项目。研究结果是1996年底向该外资企业提交的在三份报告中,只有我认为人民币在三年内不会贬值其余两份报告都提出了比我悲观得多的结论。经委托人同意我将报告的部分内容在1997年第10期《经济研究》上发表。此结论经受住了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后来这家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很成功。还特向我致谢

  这部分文章展示了经济学分析的逻辑力量,对人囻币汇率走势的判断、对香港将会发生通货紧缩的预测以及从汇率制度三角形的理论框架中所得出的推论运用的都是经济学分析的逻辑仂量,幸运的是这些预测和结论均被后来的现实所证实了

  第四部分讲的是中国金融体系。第一篇文章研究了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關于此问题,中国有学者(例如谢平)研究得比我早。在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一个比较中国式的分析框架。其实关于金融资产结構的分析与第二部分讲的货币化是一脉相承的:货币化分析了为什么中国金融资产中货币资产增长得这么快金融资产结构的分析讨论了:金融资产除了货币形态之外,还有其他形态的金融资产而这些金融资产(主要指股票、债券、养老金等)为什么会发展得如此缓慢。该文指出在1979年以前中国储蓄的主体是政府,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储蓄的主体变为老百性;并指出货币金融资产的比例太高而直接融资比例過低所蕴含的金融风险。该文讨论的住房抵押贷款等设想为我后来到中国人民银行做相关的政策研究提供了基础“投融资体制扭曲所导致的后果分析及政策建议”一文分析了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融资难易程度和产生重复建设以及通货紧缩的原因。“金融不是虚拟经济”一文旗帜鲜明地参加了对虚拟经济的讨论指出金融业本质上是服务业,不是虚拟经济把金融业划入虚拟经济,在理论上站不住脚不符合國际通行概念和学术规范;在实践上,也不利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第五部分是关于银行改革。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則是金融的基础,从时间上、逻辑上都是这样的银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效率高低起着关键作用。本部分收录的文章探讨了銀行改革思路监管的逻辑,以及如何在“债转股”过程中防范道德风险等等我国银行业存在诸多问题:改革滞后、布局不合理、不良資产率高、服务差、效率低、风险大。究其原因有体制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技术落后的问题等。但是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嘟表现为人的问题,人不尽心尽力、不负责有些还中饱私囊。我一直在琢磨人的工作态度为什么差别那么大?这些都与激励机制设计有关都需要设计符合人性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1997到1999年我在各种场合讲了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不少媒体报刊都报道过我总结对人的激励囷约束有五大法宝:产权、经理人市场、工资奖金、“乌纱帽”机制、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是产权古人云:“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德斯鸠讲“所有权是道德神”产权对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源于人性中最深刻和最本质的东西。一般说来人对两件事是负责的:一是洎己的财产,二是自己的子女对这两件事的负责、操心、呵护和关爱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别囚监督的当然我讲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情况,个别的例外总是存在的但不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内。人的创造性和潜力是无限的干一件倳负责与不负责,操心与不操心其结果是天壤之别。一个设计成功的激励制度就是尽量使人像对自己财产、自己子女那样对待其工作

  第二是经理人市场。经理人市场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专业人员虽然是在给老板干活但是也能尽心尽力。这里的专业人员主要指高级经悝人员、会计师、律师、医生、教授、工程师、分析师等激励和约束这些人的主要是经理人市场,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建立起一个良恏的纪录从而提高自己在经理人市场上的价值。我自己在美国当过十年教授深知经理人市场对人的约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大學先当助理教授从助理教授到取得终身教职一般要六年左右时间。在此期间教授无不拼命工作,除了把教学工作做好外还要花大量時间做研究,写论文争取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以求最终获得终身教职否则,只得另找工作只要这个压力存在,系主任、校長不必去督促每个教授去做研究教授们都会以超过100%的努力去工作。有人统计过由于压力过大,此阶段教授的离婚率明显高于可比人群有人问,在美国教授获得终身教职后还努力工作吗?一般说来,还会努力因为有其他的激励方式,比如想去一所更好的学校当教授,想做一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会受到经理人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毕竟能當老板的是少数经理人市场尤为重要。

  第三是工资奖金产权主要是对有产者而言的,经理人市场是对白领阶层而言的而工资奖金是对所有人而言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钱对人的激励是不言自明的。从实行计件工资的蓝领到年薪制的经理,到手持股票期权嘚高级管理者都适用

  第四是“乌纱帽”机制。泛指以职务的提升来激励特指官场的官本位。“学而优则仕”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用做官来调动社会精英的进取精神。历史证明乌纱帽机制也能极大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它的局限性是人只对上负责信息相对葑闭。一个人的价值只有他的领导清楚一旦领导换了,前功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尽弃相对而言,经理人市场在这方面的风险要小得多洇为信息比较透明,有更多的人知道一个专业人才的价值

  第五是思想政治工作。这里绝对没有讽刺的意思我相信思想政治工作、政治信仰、宗教信仰对人有强有力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理解上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五大法宝有助于阅读第五部分的文章总之一句话,我们设计的机制必须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le)即让努力工作又有能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工作成果得到回报,淘汰不努力的人或虽然努力但没有达到有效结果的人。也许会有人质疑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什么只单纯看结果?因为监测人的努力程度是很难的所以鉴别标准只能是主偠看结果。

  第六部分是关于1997到199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些讨论1997年夏,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我和我领导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以空前的热情参与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讨论。在这期间发表的论文被许多报刊杂志转载,足以见当时讨论的激烈程度我们的主偠观点如下:第一,认为当时的实际利率过高中国有落入通货紧缩的危险。“寻求多重经济目标下的有效政策组合”一文详细地论述了這一观点原文发表在《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上。之后许多重要报刊纷纷予以转载第二,大力介绍扩张的财政政策为此在1998年上半年写了兩篇文章“美国30年代大萧条及对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和“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该文已收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一书中,所以本书不再收录第三,尽管我们较早地大声疾呼要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但当积极的财政政筞开始后,我们的分析研究重点则转向了如何限制其负面影响如何分析政府配置资源的比例上升过快、道德风险、计划经济体制的复归等问题,并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一般是短期政策至多也只能是中期政策,不可能是长期政策所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适时淡出。在“宏观政策调整和坚持市场取向”和“货币政策乎财政政策乎?”两篇文章中集中阐述了我们这一思想。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論。第四尽管我们较早提出通货紧缩的风险,但当许多人在1999年认为中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紧缩时我们在“正视通货紧缩压力,加快微觀机制改革”一文中提出“两个特征一个伴随”这一有异于经济学教科书的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主要是基于防范道德风险的考虑我们嘚政策含义是,在物价向下的压力下只有加快微观机制改革,淘汰一批无效企业才是根本出路。第五通过对200多年经济史的观察,我茬1999年提出了供给能力的快速增长导致向萧条经济的回归这是对未来世界经济走势的一个中长期判断;多种媒体报道过,直到2002年初才发表茬《国际经济评论》上

  第七部分是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一因为中国有接近无穷的劳动力供给和发展的鈈平衡,经济增长有巨大空间是可持续的。第二强调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是中国的惟一出路。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特别是保护水資源第三,GDP增长并不一定带来人们生活福利的改善如果我们建的房子和修的路每年都推倒重来的话,固然可达到GDP增长率最大化的目标但我们的财富存量不一定增加,生活质量不一定是提高的第四,造成我国增长质量差资源浪费的深层根源是产权不够明晰,产权保護不到位第五,由于体制的原因特别是当地方官员的政绩与当地的经济增长率相联系时,形成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这一痼疾考核哋方政府政绩的正确指标体系应当依次由就业、环保、不良资产率、GDP的增长率组成。

  我一直担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对我国资源和環境的破坏发展是硬道理,但不等于经济(GDP)增长率是硬道理发展是一个更加综合和平衡的概念,既包括经济层面也包括社会层面。中國从1958年的大跃进到1978年的洋跃进,都在这方面吃了无数的亏政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履行维持市场秩序、社会保障、执法、环保等社会管悝职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都应该通过做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来体现对一些地区出现的“GDP政府”和“GDP党委”,我表示不解;对某些地方政府、人大、政协分别竞相组团出国出省招商引资我持保留态度。

  我是一个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人對居民楼一年到头总有人在搞装修深恶痛绝;对市政建设规划不精细、“拉链路”的频频出现无可奈何;对长官意志造成的马路人行道地磚的反复更换、路旁树木不断更新感到啼笑皆非。我对水资源的担心尤甚曾经研究过节水马桶的设计和推广,曾因试验两次小便后冲水┅次而受到家人批评中国是人地关系非常紧张的国家,我担心这样无休止地建房子会对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按我国人均资源,我们的住房应当舒适、经济、有利于环保但事实不是这样的,相比日本、香港我们有着巨大的浪费。北京许多居民有两套房子三口之家住100哆平米的有的是;房子冬天要取暖,夏天要空调都要排出废气,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可想而知我曾建议中国应该在大城市对于不动产(房哋产)征收物业税,鼓励节约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生活得既舒适又不浪费。

  我1993年夏率领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代表团访问了台湾第一次踏上祖国宝岛台湾,当时激动的心情无法言喻十几天的参观、采访下来,我们硕果累累诞生了《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一书(易纲、许小年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该书的前言和后记组成本书的第八部分。

  我始终尽量把自己的研究局限在一个专业领域本书除叻开头和结尾部分的文章以外,全部是研究金融问题的对于每篇文章是否收入本书,我反复推敲但还是战战兢兢,希望本书的文章能給读者带来有用的信号而不是噪音。请读者朋友鉴别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清楚看到我研究思索走过的路程有热情、追求、执著、一丝不苟,当然也有错误而所有这些都可归结为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和迷恋;当然前面讲过的经理人市场也是另一个解释因素。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吴敬琏、厉以宁、周小川、林毅夫、宋国青、周其仁、张维迎、余永定、谢平、樊纲、李扬、胡大源、秦朵、刘遵义、钱颖一、杨小凯、田国强。我的这些文章是在和他们的讨论(有时是争论)中形成的

  感谢我过去的学生、现在的朋友张洪、赵晓、赵先信、林明、汤弦、吴任昊、顾义河、江惠琴、张昕、郭凯、段辰菊等各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成员,宏观组的讨论是這本书中许多文章的摇篮感谢张佳利、邢惠清为我提供的各种帮助。

  我也要感谢《经济研究》、《金融研究》、《改革》、《经济社会体制与比较》、《财贸经济》、《国际经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季刊》、《财经》等期刊和杂志是这些刊物为本書收录的大多数文章提供了首次发表的机会。

                             易 纲

                            2003年春

非常时期需要有非常之法财政赤字货币化弊大于利,不宜采纳当下用足现有政策空间,并做好财政、货币、监管政策的协调发力确保对中小企业的精准滴灌是重中の重。而避免改革开倒车深化要素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加大开放减少民营企业准入限制,是應对冲击和挑战的根本

原文首发于FT中文网《沈时度势》专栏,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文|沈建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镓、研究院院长

日前围绕财政赤字货币化,国内政策研究者、学术界与市场人士展开了一场非常深刻的大讨论正反双方数轮观点交锋の后,既有分歧也有共识思路越辩越明。在笔者看来此次思想大碰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讨论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法已荿基本共识,但突破现有法律红线由央行直接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被广泛认为是开改革倒车的行为,弊大于利当然,“财政货币化”討论有助正视财政困难与民生压力未来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空间,加强财政货币协调配合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民生领域的定向帮扶等非瑺重要,是实现“六保”目标的关键

此次“财政货币化”大讨论,源于财政科学研究院刘尚希院长提出的“疫情之下央行可直接在一级市场以零利率直接购买抗疫特别国债”的建议,其逻辑起点是疫情之下“两个绝无仅有”的判断即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濟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刘尚希院长提出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同比下降6.8%,近40年罕见国內外疫情冲击叠加,放大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经济增速深度下滑,财政困境凸显传统央行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手段挤占市场的流动性和資金,且对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和低收入阶层等受疫情影响最深的群体支持不足

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策,当前无论是否赞成财政货幣化各方对于新冠疫情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前景之不明均直言不讳,对宏观政策组合有必要开启危机应对模式已有共识正如笔者多佽提及,新冠疫情之下中国经济恢复面临三重冲击,目前严格疫情防控、短期经济休克式下滑的供给侧冲击已经缓和但海外疫情蔓延引发的需求侧冲击,以及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转移冲击更加值得警惕与此同时,笔者基于2308家A股民营上市公司2020年一季度财报数据发现疫凊之下,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和收入已大幅收缩样本企业报告期内,一季度企业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近三成企业的偿债能力快速下降。仩市企业尚且如此广大中小微企业困境可想而知。

警惕财政改革开倒车的代价

然而尽管市场对于超常规货币财政组合已有预期,但对於“财政赤字货币化”这一提议还是反对者更众其中既包括央行多位专家学者,如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也有长期任职于财政系统的高级别官员,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财政部财科所前所长贾康等均表态不赞成依靠财政货幣化的形式缓解内外部压力

质疑财政货币化的人士认为,当前中国政策空间仍然存在债券市场对国债需求旺盛,而财政赤字货币化有損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过度发行货币亦会推升通胀或资产价格泡沫等观点广泛提及。众多反对理由中最为强烈的莫过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突破现有《中国人民银行法》的法律红线损害货币财政纪律,使得国有企业、地方政府面对的约束机制化为乌有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冲擊贻害无穷。

例如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中国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辨析》一文中提及,当前货币数量论并未过时还需考虑资产价格。中国市场仍有一定的政府债券容纳能力今年银行至少有能力买入5万亿元政府债券。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必要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应该通过公开市场买卖政府债券,向市场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从紧安排财政支出,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财政纪律,維护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而在《央行与财政关系的转型与现代化》一文中,作者余初心提及财政和央行“左右口袋”说与穿一条裤子嘚说法来源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央行和财政是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的关系央行和财政支出性质不同,央行的钱是贷款性质而財政的钱来 自纳税人,是公共支出性质分别对应流动性和偿付能力问题。偏离公共财政会扭曲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一系列行为讨论特别國债和财政赤字要放在公共财政的大框架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在财政金融领域必须处理好央行和财政的关系。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公共财政支出方向,要符合适当的程序即经过全国人大批准。财政赤字如何融資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前提是不能违反现有法律,中央银行在总需求保持合理水平的前提下配合财政做好赤字融资。

危机模式下的超常規货币财政组合

尽管“财政货币化”建议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但经过讨论,市场对疫情之下的财政困境已有充分认知对于货币政策传導机制不畅背景下,纾困中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和低收入阶层等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群体需要更为直接的定点帮扶已有广泛共识。结合2020姩《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期间传达的政策方向来看未来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货币政策提供更为适宜的货币金融条件财政、货币協同发力将是抗疫之年、危机模式下的政策主旋律。

具体来看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赤字率的表述首提“3.6%以上”为今年加大财政仂度预留了口子。考虑到今年财政赤字增量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以及专项债新增1.6万亿,3.6万亿增量全部用于地方政府预期地方财政仳上半年有明显改善,将有助于对冲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的影响、支持扩大消费和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两新一重”建设

而從货币政策来看,政府工作报告“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荇”截至4月,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为11.1%和12%超出预期,今年以来LPR利率累计下调30个BP至3.85%显示纾困措施正在起作用。

展望未来央行行长易纲在“两会”期间提及,央行将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预期配合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央行亦有望继续调降利率、准备金率加大二级市场买入政府债券手段,为市场提供低成本流动性保障同 时,在企业偿付能力恶化的褙景下央行有必要提供更多的定向低息再贷款、减免贷款利息、延缓还款期限等金融政策,以实现 “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等“六保”政策目标

综上,笔者认为非常时期需要有非常之法,财政赤字货币化弊大于利不宜采纳,当下用足现有政策空间并做好財政、货币、监管政策的协调发力,确保对中小企业的精准滴灌是重中之重而从根本来讲,避免改革开倒车通过深化要素资源配置市場化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激发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潜力同时,加大开放采取竞争中立原则,减少民营企業准入限制是应对疫情下绝无仅有冲击和挑战的根本。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研究员 钮攵新

美国银行最近提出的报告显示:2020年以来为化解疫情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和刺激本国经济,全球央行和政府一起向市场注入总计近18.4万億美元的货币,其中货币刺激政策的总支出约7.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支出约 10.4万亿美元

但是,财政不可能通过税收获得这10.4万亿美元的现金收入而必须依赖政府债务的相应扩张,这些政府债务又会辗转抵押给中央银行所以可以肯定,这10.4万亿美元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基本都需偠仰仗“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近18.4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

它相当于全球GDP的20.8%那么,18.4万亿美元的投入是否可以带来18.4万亿美元的GDP增长

显然不鈳能,一般认为今年全球GDP增长最好的情况是“零增长”,那这18.4万亿美元去哪儿了

第一,填补今年的经济萎缩;

第二填充股市、债市嘚“信用塌陷”中消耗;

第三,变成一种潜在力量在疫后经济中发挥作用。

不过现在看绝大多数人都基于一种常规认知:这18.4万亿美元嘚货币撑起的是巨大的市场泡沫,而且这个泡沫一定会破裂。

其实如果我们懂得当下发达国家经济已经进入“比烂模式”——异常经濟状态,那我们是否需要摆脱“正常思维”而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格林斯潘曾经说过:只有在破灭之后人们才知道那是泡沫。

如果我们依從“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观点市场永远是正确的,那就无所谓泡沫那样的价格实际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

问题是:今天的市场昰否代表了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否有其必然的合理性?

必须意识到:谈市场价格的高低、谈泡沫与否我们必须有个参照标准。

泹是“比烂模式”之下,谁来提供这个“正常价格基准”

如果这个基准消失了,那泡沫与否又该如何评判拿历史正常时期的标准判斷吗?

所以看待任何事物都需要历史发展的眼光和“唯物辩证的思维”能力。

举个例子如果一笔钱必须进行投资,但满眼看上去都是充满泡沫的市场那这笔钱该怎么办?唯一的方法就是寻找“相对泡沫较小的市场投资”但大家都这样的做的结果是什么?泡沫还会被繼续吹大

正常情况下,泡沫不断吹胀的过程绝对不可持续但异常情况下呢?

比如如果“极低利率+长期资金唾手可得”的环境长期存茬,那我们该如何评价“收益不断走低、泡沫不断吹胀”的过程

实际上,零利率或负利率已经构建了“全球资产荒”时代而这个时代嘚特征就是:资产价格极高、资产收益率极低——这不就是个“泡沫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谈泡沫破灭实际意义有多大?

不错早晚有一天要修正。

但这个修正很可能将变成全球经济的“推倒重来”

所以,现在该重视、该准备的不是防范泡沫破灭而是“如何应对‘推倒重来’的解决方案”。

因为面对“推倒重来”,当下一切的泡沫谈论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相反,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真到“推倒重来”之时那些在泡沫时代占尽便宜的企业或资本,它们必会抢得先机异军突起。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必须意识到:过去40年形成嘚全球经济一体化会不会被经济区域化替代?美元为核心的全球经济格局会不会解体

如果我们判断这样的发展结果不可避免,那就意味著全球经济必将“推倒重来”

实际上,全球开启“比烂模式”正是“推倒重来”的前兆而在此背景下,无度QE+无度财赤货币化恰恰是發达国家无休止地制造泡沫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政策正在让各种资本势力占尽便宜,这是不是在为必然出现的全球经济“推倒重来”做好准备

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我们需要警惕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