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1980年到2005年所有的外国灾难片电影名字如题

[漫漫看漫画网] 长夜漫漫·漫画漫漫 记住网址:
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通过链接的方式提供相关内容(所有视频内容收集于各大视频网站),本站不对链接内容具有进行编辑、整理、修改等权利。

    笔者:你在《我将青春献给你》一书中说:记忆就好像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上面补了许多的泥子,还罩了很多遍油漆。据说你这个人易感动,易激动,易喝大,也易发火。现在仍然是?

    笔者:读到一篇文章,说中国电影缺的不是技术,是灵魂。你以为?

    冯小刚:现在技术手段还是跟不上。你看《2012》,不用说电子工业,其他许多方面我们都跟不上。拍《唐山大地震》,用的是外援来做技术效果。就技术而言,我们和好莱坞还差十万八千里。说到电影灵魂这个事,牵扯到方方面面,也是个老话题了。审查机构有时引申联想得太厉害,心理承受也比较脆弱,因此好多人性深处的东西不能碰。你可以表现人性美好的一面,但在美好的另一端,又存在人性恶。一个电影要是总在美好欢乐里面转悠,肯定就会停在表面而没深度。

    笔者:现在的电影审查相比以前怎样?冯小刚:没什么大的变化,手续简化了一些,但大的思路还是那样。举例来说,电影局经常在年底感慨说:为什么这么多电影内容都雷同化。这我也理解:现实题材不好碰,还不如去弄古代的东西好过关。这样,影片内容没有张力而呈现疲软。

    笔者:电影审查是不是也跟评奖一样,换一拨人就会是另一个尺度?

    冯小刚:很难说。这也可理解,在一个大的思路影响下,谁坐在那里也会是万变不离其宗。比如,电影里要表现积极向上的东西。像《一地鸡毛》这样的作品,就很难通过播出。这里面具体有什么问题也挑不出,却可以给一个笼统的评定:该影片消极。一消极,就有理由把你毙了。

    当然了,一部影片的优劣,也不能拿审查当挡箭牌。假如审查尺度放宽,能不能拿出一部结结实实的作品来?我看也未必。这里面包括创作者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人生的视角。这方面中国作家和中国导演都是欠缺的。这也就是你所说的中国电影没魂的原因。

    笔者:老百姓很喜欢看“特务”吗?十多部间谍剧前赴后继地播。

    所谓的创新必须在一个繁荣的基础上。艺术市场繁荣了,自然就会萌生出许多创新人才来。过去我们常听说要抓创作,但往往收效甚微。实际上创作不是抓出来的。你看那些留传下来的经典作品,有几个是抓出来的?《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西游记》,都是在社会各个阶层中自然涌现出来的。那时候,就出现了那么个人,愿写想写,就写出来了,要遵循着艺术规律来,而不是相反。笔者:你的票房法宝?

    冯小刚:学习对观众的尊重。这一条很重要,但这一条在我们这儿往往是被漠视的,这一条又是根本。必须很虔诚地面对观众,否则电影拍出来给谁看呢?要明白受众是谁。

    好莱坞这上百年间,有一套运作影片行之有效的办法,它是经过诸多的失败总结出来的。这经验拿过来照搬就是了,可以少走一些弯路。比如,它们电影产业与金融体系合作的关系,还有制片厂与创作人员合作的关系,都值得借鉴。举例说,好莱坞的分级制度就非常科学:想要拍一些血腥题材的东西,就给你一个限制级,要把这种画面放给观众看,那观众群就会减少;如果想最大范围地放映,就把暴力色情东西去掉。好莱坞每生产一部影片都非常清楚它的定位,在什么档期放映,目标观众是些什么人,为此进行一番科学的论证。

    笔者:《唐山大地震》应该与商业片不一样。你怎么有兴趣要拍灾难片?

    冯小刚:之前我看过张翎写地震的小说,觉得这部小说很有改编的元素。刚好唐山方面也来找我,只是笼统地说,要给他们拍这么个东西。书中许多情节正好就在这个故事当中,这片子就是这么来的。

    笔者:上世纪80年代有人拍过这类题材的影片,片名叫《蓝光闪过之后》。你要拍得很惨烈吗?

    冯小刚:以《2012》影片为例,我觉得它重点是展现人类终极的灾祸,有一种惊天动地的破坏力。《唐山大地震》这个电影,重点是震撼人心。地震对人的内心造成的那种伤害,余震是很长的。

    冯小刚:拿《集结号》来说,首先,我对人物是有感情的;再有,它是个战争片,战争肯定要死人,成千上万的人在战斗。就是一对一,对方手里有枪能要你的命,都让人胆寒。要拍一个战争片,一定要把战争的残酷性拍出来,否则就不能称为战争片。过去拍的许多战争片非常虚假,比较游戏,没有震撼性与冲击力,观众感到不疼不痒的。若观众感到不疼不痒,就会觉得这主人公怎么折腾都是那么回事。因而《集结号》就拍得惊心动魄一些、血腥一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十年代外国电影片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