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内各个功能空间尺度由哪三个部分组成?

一级注册建筑师题-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1、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一般为:

2、居住区的分级控制规模一般以下列哪项为标准?[]

3、按我国的实践经验,居住区合理的人口规模是:[]

4、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人口规模应分别控制在下列何范围?[]

5、居住区技术经济指标中,下列哪项公式不正确?[]

A.居住建筑容率=居住建筑面积/居住建筑用地面积x100%

B.人口净密度=总建筑面积/居住用地面积x100%

C.居住建筑覆盖率=居住建筑基底面积/居住建筑用地面积x100%

D.平均层数=总建筑面积/总占地面积

6、当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确定为二级结构时,下列哪条较为合理:[]

7、某居住小区已建三层住宅,其建筑面积为18000m,六层住宅建筑面积为32400m,小区住宅建筑的平均层数是多少?[]

8、下述哪项不属于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的基本单位?[]

B.居住生活单元(组团)

D.居住小区一居住生活单元(组团)

9、下列哪一种组织形式,不属于我国居住区规划结构形式?[]

A.居住区一小区一组团

10、下列哪一项是决定居住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重要指标?[]

1 1、居住建筑面积净密度是:

A.每公顷居住用地上建造的居住建筑总面积

B.每公顷居住用地上建造的居住建筑占地面积

C.每公顷小区用地上建造的总居住面积

D.总建筑面积除以居住用地总面积

12、居住区的容积率是指:[]

A.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居住区用地(万m)

B.居住区住宅建筑总面积(m)/居住区用地(m)

C.住宅建筑总面积(万m)/居住区住宅用地(万m)

D.居住区各项建筑基底面积(m)/住区用地(m)

13、住宅建筑套数密度(净)是:[]

A.每公顷居住用地上拥有的住户数

B.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

C.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居住建筑套数

D.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居住户型

14、衡量一个居住区的居住环境质量,下列哪项指标更符合实际?[]

B.居住建筑面积净密度

15、居住建筑用地一般占居住区总用地的百分比是:[]

16、居住区的建筑密度是指:[]

A.居住区内,各类建筑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B.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ha)

C.住宅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的比率(%)

D.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ha)

17、下述哪项不属于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18、居住区建筑密度是指:[]

A.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B.居住区用地内,公建基底总面积与公建用地面积的比率

C.居住区用地内,居住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D.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19、居住区绿地率的概念是:[]

A.居住区用地面积与居住区内小块集中绿地面积之比

B.居住区范围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居住区住宅用地的比率

C.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公共使用的绿地的总和占居住用地的比率

D.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20、决定住宅间距的主要因素中,以下哪条不考虑?[]

2 1、城市居住区中,居住建筑用地一般约占居住区用地的比例是:[]

22、城市居住区用地中约占50%的用地项目是:[]

23、居住区用地平衡表中,居住区总用地主要由四项用地组成,指出下列哪项不属此例:[]

D.专用绿地与宅旁,庭院绿地

24、下列哪一类用地不属于居住区总用地范围,不参加居住区用地平衡?[]

25、旧区改造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

A.大寒日日照1.5h的标准

B.大寒日日照2.0h的标准

C.大寒日日照1.0h的标准

D.大寒日日照3.0h的标准

26、居住建筑日照标准的确定因素中,以下哪一条不符合规定?[]

D.以冬至日为日照标准日(I2类地区)

27、旧居住区改造中,住宅日照标准:[]

A.与新建住宅,日照标准相同

B.可比新建住宅日照标准低,但不宜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C.应比新建住宅日照标准更高

28、以下居住建筑日照标准确定因素中,哪一条不符合规定?[]

A.所处城市的规模大小

D.以冬至日为日照标准日(I2类地区)

29、以大寒日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日的地区,有效日照时间规定在:[]

30、居住区规划中,公共建筑定额指标是按下列何种单位计算的?[]

3 1、某地区的住宅正南向间距按日照标准要求为L,现设计的住宅南偏东35度,其间距应为:

32、居住区公共建筑的定额指标,一般采用:[]

33、住宅正面间距,应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判断下列各组数据哪一个是错误的?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

34、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控制指标(万m/hm),按低层,多层,中高层,高层顺序,其状况正确的是:[]

35、在居住区规划中,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的绿地率分别不宜低于多少?[]

36、我国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一般沿用:[]

37、居住区内绿地率应符合规定:新区建设,旧区改造不宜低于以下哪项?[]

38、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个方面,其计算方法在我国以:[]

A.”公共建筑综合指标”为主

B.”民用建筑综合指标”为主

39、下列关于确定居住小区中教育设施规模的叙述,哪条是正确的?[]

A.中学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

B.小学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

C.中学最大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上限

D.托幼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

40、居住区中心公共绿地中的绿化面积为:[]

A.(不含水面)不宜小于该绿地的70%

B.(含水面)不宜小于该绿地的50%

C.(不含水面)不宜小于该绿地的50%

D.(含水面)不宜小于该绿地的70%

4 1、以下对居住区绿地规划基本要求的叙述中,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D.尽可能避开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

42、居住区中心公共绿地至少应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接,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小于:[]

43、新建住宅区的绿地率不应低于:[]

44、为美化居住小区环境而设置的水池,其用地面积可计入下列哪一项面积?[]

45、城市居住区中心绿地概念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小区级的小游园应与小区级道路相邻

B.居住区公园与居住区级道路相邻

C.组团内绿地,如果四面邻组团路,面积再大也只能属组团级的”大绿地”

D.组团内绿地,如果四面邻组团路,面积达到小区级规模绿地,应成为区级中心绿地

46、居住区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以下哪项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

47、城市居住区内带状,块状公共绿地应同时满足的要求是:[]

A.宽度不小于12m,面积不少于500m

B.宽度不小于15m,面积不少于600m

C.宽度不小于8m,面积不少于400m

D.宽度不小于18m,面积不少于800m

48、居住组团绿地应有一定的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其面积应不小于:[]

49、居住区公共绿地的宽度应不小于:[]

50、关于居住区道路规划布置,下列哪项不妥?[]

A.为了减轻城市干道压力,不宜有过多的车道通向城市干道

B.道路系统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

C.为了方便人流车流集散,可以允许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和居住小区

D.道路走向要方便职工上下班

5 1、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不小于:[]

52、含小区与组团在内的新建居住区,其公共绿地人均指标不少于:[]

53、居住区内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应不少于:[]

54、根据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下列公共绿地的指标哪一项是正确的?[]

A.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人

B.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m/人

C.住宅组团不少于1m/人

D.居住区(不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人

55、需要通行公共交通的居住区级道路的车行道宽度应为:[]

56、居住区规划中,下列哪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A.小区内外联系道路平直便捷

B.满足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C.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通行

D.满足住宅的日照通风要求

57、居住区内的居住区级道路,其红线宽度不宜小于:[]

58、居住区道路规划原则中,不应采用下列哪种方式?[]

A.小区内应避免过境车辆穿行

B.满足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C.居住区内外联系的道路必须便捷

D.满足住宅的日照通风

59、下列哪项措施不属于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卫生要求的范围?

A.合理的防视线干扰间距

B.居住区内的道路应平缓通顺

C.尽可能采用集中采暖方式

D.良好的日照及通风条件

60、居住区内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多少米?[]

6 1、下列关于居住区对外联系的说法,何者为不妥()

A.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B.当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增设洞口尺寸不小于4mx4m的消防车道

C.人行出口间距一般不超过80m,超过时则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口

D.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控制在80~130m之间

62、居住小区机动车道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

63、住宅小区的路面宽度应控制在:[]

64、在城市主干道上的小区道路出入口间的距离,下列哪一项较为合适:[]

65、当地形坡度大于多少时,在居住区内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问题?[]

66、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机动车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多少米及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多少米?[]

67、居住区规划中采用尽端式的道路组织方式时,其长度受到一定限制,并应在尽端处设置回车场地,尽端式道路的限制长度及回车场地最小尺寸分别是:[]

68、居住小区的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

69、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

70、下列有关居住区用地方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I1.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公共绿地四项I2.居住区内的服务生产性建筑基地及其专用场地不参加居住区用地的平衡I3.道路用地含通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通路,区级道路,小广场,泊车场Ⅳ.住宅用地所占比重最大,一般为45%

7 1、下列为居住区内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的上限,哪条超出规范要求?[]

72、当居住区内自然地形坡度大于多少时,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

73、当建筑物山墙面向组团路时,其道路边缘至建筑最小距离为:[]

74、居住区竖向规划中,广场兼停车场的适用坡度以及绿地的适用坡度的正确选择应是:[]

75、城市型居住区和独立的工矿企业居住区的主要区别是:[]

C.公建项目和定额指标

76、在小区规划中,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77、某市常年风玫瑰图如图所示,其居住区应安排在:[]

78、下列哪一项用地不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

A.老人,青少年活动室用地

B.小区内小轿车停放场所

C.中心绿地的水池及铺地

79、以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中,哪项不符合规范要求?[]

80、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遵循下列哪几项原则:[]I.方便居民生活II.配备与人口规模相适用的公共设施III.提高容积率及覆盖率,以达到一定的开发效益Ⅳ.合理组织居住区的各类交通

8 1、下列居住区的合理规模值的论述中何者是正确的?[]I1.合理的服务半径为800~1000mI2.干道合理的间距一般在600~1000m之间I3.街道办事处管辖人口一般为1万~3万人Ⅳ.合理规模人口3万人,用地规模30~80hm

82、北京恩济里小区住宅群体空间的规划结构方式是:[]

A.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两级结构

B.居住区一居住小区一住宅组团三级结构

83、在决定居住区规模的因素中,下述哪条不属此例?[]

84、以下确定居住区合理规模的数据中,哪项不准确?[]

B.街道办事处管辖的人口一般为3万~5万人

85、住宅群体空间组合中,下列哪项在比例尺度上容易失调?[]

A.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为1:5

B.高层住宅紧邻住宅院落

C.简单重复的单体排列

D.道路的宽度为两侧建筑物高度的3倍

86、居住区规划中,下列哪类地区的住宅群体最适合采用行列式布置?[]

87、下列居住建筑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中,哪种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场地上会造成土石方量最大?[]

88、在居住区,居住小区和住宅组团的规划设计中,下列哪条与用地经济没有密切关系?[]

89、图示居住组团建筑布置的方法是:[]

90、一般小区级公共建筑比较合理的服务半径大约是:[]

9 1、为节约居住建筑用地,下列哪项不妥?[]

A.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B.借用南临道路,绿地,河流等空间

C.住宅底部布置公共建筑

D.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

92、居住小区的商业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是:[]

93、使用下列哪个公式来计算平地日照间距:[]D-间距;H-建筑高度;H-窗台高度;α-太阳照射角

94、下列示意图中不属于利用地形防止噪声的为:[]

95、在选定居住小区中小学校的场地时,下列基本要求哪项是最重要的?[]

A.避免小学生跨越主要城市道路

B.应邻近住宅组群,便于小学生上学

C.应靠近居住区级道路,便于家长接送

D.尽可能与中学靠近,以便共同使用活动场地

96、居住区的公共设施配套原则,以下哪项叙述不正确?[]

A.远离市中心,相对独立时,应适当配置得较为齐全

B.服务半径不考虑地区及地形的差异

C.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及合理的服务半径

97、关于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下列哪项不妥?[]

A.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B.布置在用地的几何中心

C.交通方便,人流集中

D.应职工上下班的走向

98、关于居住区用地界限的划分,下列哪项不正确?

A.如为居住区道路,则以道路中心线为界

B.如为公路,则以贴近居住区一侧的公路边线为界

C.如为城市道路,则以居住区一侧的建筑红线为界

D.如为天然或人为障碍物,则以其用地边界线为界

99、关于中小学,托幼,小商店的规划布置,下列哪项不妥?[]

A.小学,可以布置在小区用地范围以外比较独立的地段

B.托幼,最好布置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段

C.中学,可与其他一些不怕吵闹的公共建筑相邻布置

D.小商店,一般要设在路口

100、居住区公园的位置要适中,居民步行到达距离不宜超过:[]

10 1、居住区中小学的规划布置原则中,下列哪项不当?[]

A.小学生就近上学,不应穿越人多车杂地段

B.学校出入口尽可能接近教学楼出入口

C.由于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可作为住宅组群之间空间分隔的手段

D.中小学的布置宜在主要道路地段

102、居住区道路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一定距离应设置车辆互让处。这个距离是:[]

103、现代城市设计的明确定义是谁最早提出的?[]

104、居住区中,居住建筑面积约占居住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是:[]

105、城市示范小区内小汽车停车位应按住户数的百分之多少设置?[]

106、在确定住宅用地界线时,下列哪项原则是正确的?[]

A.宅前宅后小路属公共绿地

B.与公共服务设施相邻时,以道路红线为界

C.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

D.当公共服务设施在住宅建筑底层时,将其底层及周围用地计入住宅用地

107、城市示范小区的住宅应以下列哪种住宅为主?[]

108、下列有关城市设计的概念中哪项不正确?[]

A.城市设计是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功能环境而进行的体型环境的三维空间设计

B.城市设计综合考虑体型空间功能的艺术处理和美学原则,目的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景观形象的艺术品质和人的生活质量

C.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目的,性质,工作方法相同

D.城市设计是塑造城市的过程,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渐进的城市行政管理过程

109、城市设计实践始于:[]

110、以下关于城市设计的说法,哪个是最恰当的?[]

A.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不同在于其目的是为了美化城市环境

B.城市设计要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C.城市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中国的新兴学科

D.城市设计是20世纪末对城市规划的一种别称

11 1、”城市规划是两维空间,城市设计是按三维空间的要求考虑建筑及空间”,这种观点出自:[]

112、现代城市设计的概念是于什么时间被提出的?[]

113、以下哪项不属于城市设计的类型?[]

B.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方案设计

C.城市干道和主要商业街的空间设计

D.城市交通和停车系统

114、城市设计的目标,下列何者错误?[,]

A.处理好城市中建筑与街道,建筑与广场的关系

B.综合设计一定地域内的建筑与室外空间环境

C.处理好城市中相邻建筑之间的关系

D.对一定地域内的各项物质要素进行综合设计,达到完美效果

115、城市设计的重点是:[]

D.城市空间形体与环境规划

116、对城市设计的理解错误的是:[]

A.是对城市的物质要素,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设计

B.通过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出现的体形空间环境的不良情况,从总体到项目设计加以引导协调解决

C.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它是针对空间环境的艺术,不涉及使用功能和工程技术问题

D.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亲切美好的人工和自然结合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

117、城市设计理论最重要的一点是:[]

D.以建筑空间序列为中心

118、把城市设计理论归纳成为路径,边界,场地,节点,标志物五元素的学者是:[,,]

D.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

119、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下述内容中哪一个不属于城市设计控制内容?[]

120、凯文·林奇概括出的城市意向五要素是:[]

A.居住,休憩,工作,交通,交往

B.色彩,形状,比例,尺度,秩序

C.轴线,街道,广场,水面,绿化

D.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12 1、以下哪项不属于城市设计的内容?[]

C.建筑立面装饰细部构造

D.开敞空间的环境设计

122、在城市设计理论发展过程中,首先将城市意象(imageofcity)归纳成路径,界面,场地,节点和地标这五个元素的学者是:[]

B.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

123、下列哪项不是雅典卫城的城市设计特色?[]

A.采用轴线对称式的广场布局

D.重视视觉感受,考虑远处及近处不同的观赏效果

124、在设计城市广场时,人们观赏周围建筑群整体的最佳视角应是:[]

125、19世纪末奥地利建筑师卡米罗·西特(CamilloSitte)的著作《建筑城市的艺术》总结了以下哪项经验?[]

D.巴洛克时期城市设计

126、在城市广场设计时,为使人们可以较完整地观赏广场的建筑整体,广场的设计视角应是:[]

127、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要使广场及周边建筑整体场景完整落入观赏者的眼中,理想的视角是:[]

129、《城市并非树型》的作者是:[]

130、雅可布斯(J.Jacobs)认为城市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器官”是:[]

13 1、对以下几人的城市设计观点的介绍,哪项是不准确的?[]

A.建筑师十人组(或称十次小组)”TEAM10”提出,城市与城市所有的因素是动态的,在不断变化

B.雅各布斯(J.Jacobs)认为,城市是一个完整的,错综和交织的物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提出街道,特别是步行道是城市中具备最高生命力的器官

C.亚历山大(C.Alexander)认为城市应该是”树形”结构,因树形结构内充满着复杂多样的联系和具有人性

D.培根(E.N.Bacon)系统论述了城市设计的理论,原则和历史发展过程,并强调城市设计必须和规划管理密切结合

132、美国的雅各布斯(J.Jacobs)总结了形成丰富多样的城市街道和街区必须具备的条件,以下哪项错误?[]

D.街区中保留有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建筑

133、以下哪项不是城市景观规划构思的内容?[]

134、在平原地区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以下哪项不属于常用的手法?[]

A.平原地势平坦,为避免布局单调乏味,应挖土筑池,堆土叠山,增强三度空间感

B.高层,低层建筑配置得当,广场干道的比例适宜,使城市获得丰富轮廓线

C.艺术性较强的建筑群,布置在面南背北地段上,作为广场,干道的对景

D.加强绿化,使城市景观富于天然色彩,增加生动活泼的气氛

135、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正确的是:[]

A.城市设计;环境控制与创造;环境保护

B.总体景观;城市区域景观;城市局部景观

C.空间视觉环境;城市规划;景观设计

D.总体景观:城市设计;环境保护

136、以下哪项不是中世纪欧洲城市设计的特点?[]

A.城市有形状各异的生活广场,广场作为公共生活中心

B.以教堂作为城市建筑的制高点

C.城市都是经过几个世纪建设逐步形成的,故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的建筑互不协调,形成对比

D.狭窄的街道与开阔的广场空间形成对比

137、对城市景观规划的理解,以下哪项不妥?[]

A.城市景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城市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作为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设计考虑问题的基础

B.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景观布局,进行城市空间的组合,以便能全面地实现城市总体景观布局的要求

C.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要考虑城市景观艺术的要求,对各项自然与人文景观进行分析研究,以便组织到总体布局中

D.城市景观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是不同内容的前后两个工作阶段,各有侧重点

138、下列哪项不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概念?[]

A.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放空间体

C.人,社会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D.提供充分的空间与环境潜力

139、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城市景观的基本特性?[]

140、为避免城市布局的单调,下列采取的措施中的哪项不妥?[]

A.可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增加三度空间感

B.艺术性较强的建筑群宜布置在面南背北的地段上

C.标志建筑宜作为广场的主景或对景

D.绿化地段尽可能平整

14 1、城市景观规划与下列哪项无关?[]

142、对城市景观规划的叙述,以下哪项错误?[]

A.满足人们的公共活动要求,建立宜人的场所

B.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以时代特色空间为目的的场所

C.使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协调配合

D.一般工作程序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施工-景观规划设计施工

143、城市规划应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

144、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设计任务书报请批准时,必须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

145、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的处理原则中的以下哪项不当?[]

A.保留原有建筑风格,艺术特征,景观价值,组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艺术布局中

B.有些保留不全或部分残缺的建筑或建筑群,可在原有基础之上加以补修,改造利用,发挥其应有作用

C.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必须保留,有条件者应完整保留

D.对有些建筑或建筑群与现实要求有很大矛盾者,无法保留则予以拆除

146、下列哪项与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规定不符?[]

A.风景资源分为自然资源与人文景源两大类

B.景源评价分级共有一级,三级,三级,四级四个等级

C.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D.小型风景区的规划图纸比例为1/0


作者简介: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应用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区域经济学),国家自然资源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专家组专家。曾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国家战略与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难点,从而加快助力形成双循环格局。当前,中国的区域发展具有东西发展差距仍然明显、南方与北方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三个特点。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向性和精准化越来越明确和全面,正在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十四五”规划突出强调了“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十四五”规划中对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是: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主要内容有: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四个方面。从国家尺度来看,要做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结合;从区域尺度来看,要加快构建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从县域尺度来看,要着力释放集聚经济外部性,构建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政策。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机制包括协同发展机制、区域一体化机制和区域合作的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包括构建精准性的区域政策体系、优化区域创新与发展平台、加强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操作性以及保障国家和区域的生态、防疫、防灾安全。 

一、中国区域经济的现状与特点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战略与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难点,从而加快助力形成双循环格局。

(一)中国国土空间的基本构成

几十年来,中国国土空间的基本构成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绝大部分人口和经济重心仍然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部。

1935年,从东北黑龙江的爱辉(今黑河)到云南的腾冲,这条45度倾斜的直线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胡焕庸线东南边的国土面积占当时版图的36%,人口占96%;胡焕庸线西北边的国土面积占 64%,人口只占 4%,两边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八十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人口从4亿多变成13亿多,经济规模增长了几十倍,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改变。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胡焕庸线东侧的人口占93.7%,相比70多年前仅仅减少了2.3个百分点。

造成这种分布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自然地理因素,例如地形、地貌、气候等。中国的主要平原,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都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导致中国的人口、交通和城市都密集地分布在东南部地区。

(二)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及其演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向性和精准化越来越明确和全面,正在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十四五”规划突出强调了“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四大板块”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当前,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包括了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的“四大板块”总体战略。影响深远的脱贫攻坚战略正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大战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在空间上存在互动关系。

表1 “四大板块”和“五大战略”的空间互动关系

(三)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的主要特点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东西发展差距仍然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并出现复杂化倾向。东中西东北之间的区域发展差距长期存在,虽然相对差距变化不大,但绝对差距却一直在扩大。从2000年到2016年,东部与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绝对差距从6791.3元扩大到了34409.8元。此外,科技创新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的差距使得东西发展差距复杂化,因此“十四五”时期是减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关键窗口期。

(2)区域发展分化严重。东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的38.6%,GDP达到全国的51.9%,而其他地区的人口比重均大于GDP比重。在全国经济增速整体回落的过程中,部分省市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如江苏、贵州和西藏2015—2019年度GDP增速仍达到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而东北和部分省市则出现了塌方式的变化,呈现出转型停滞的低迷。区域发展正在分化,中国区域空间格局正面临重大变化。

(3)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由于受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发展机会上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均等。东部地区借助区位优势和体制优势,迅速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形成了市场体系相对完善、产业外向度高、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和人民往往是以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影响到了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特点是南方与北方发展不平衡。以秦岭—淮河划分南方和北方,南北方的面积之比大约为4:6,人口之比大约为55:45,而产值之比大约为6:4。虽然人均GDP的差距并不悬殊,但南北方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值得警惕。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在产值增速前10位的省区市中,南方有9个,北方却只有1个;在产值总量前10位的省区市中,南方有8个,北方有2个;2020年全国产值超过万亿的城市一共有21个,其中南方有15个,北方有6个。

第三个特点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和城乡医疗差距三方面。近些年,由于脱贫攻坚等战略的实施,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投入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城乡之间的差距从相对数量上来看是在缩小的。以城乡收入为例,自2014年到2019年,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值从2.6下降到2.5、中部地区从2.5下降到2.4、西部地区从2.9下降到2.8、东北地区从2.4下降到2.3,虽然差距仍然巨大,但四大板块都呈下降趋势。预计随着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二、“十四五”规划的区域发展战略

自然地理条件是中国区域发展的空间基础,区域发展战略则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布局的依据。“十四五”规划对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是: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主要内容有: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四个方面。

(一)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对于“十四五”期间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央的基本战略部署是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三大类型区。

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中央提出的政策方向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在“十四五”规划中,中央提出把全国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成新的三大类型区:一是城市化地区,基本功能是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目前把全国划成19个城市群,作为城市化地区的最主要承载地。二是农产品主产区,基本功能是为全国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任务是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主要范围在东部平原地区、西部绿州地区。三是生态功能区,基本功能是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是提供生态产品,范围是在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之外,覆盖全国。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还需要实现新时代区域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关键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协同推进经济带与经济区的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带两个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区和辽中南经济区五个经济区。围绕这些经济带和经济区,全国至少可以建设40个都市圈。

二是解决好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较大是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包括交通与信息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区域与产业之间的协作以及强化经济联系与区域贸易。其中,制度一体化是比较高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这里所说的制度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制度安排,如交通一卡通、地区检疫标准、银行异地存取等。

(二)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安排,主要指五大战略。

(1)加快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在过去的5年间,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GDP已由2014年的6.65万亿元抬升至2019年的8.51万亿元,河北省域范围内的39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进入“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同在,主要有几个重点任务:一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设通州的城市副中心;二是加快雄安新区的建设;三是巩固发展滨海新区;四是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十四五”规划对“轨道上的京津冀”有很详尽的项目规划。

(2)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全面推动战略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重点强调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了长江的“十年禁渔”、建设沿江铁路、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和保护文物等目标。长江经济带凭借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加之充裕的资本赋存、广阔的市场规模,连通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长江经济带正日益成为优质要素的集聚洼地,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00年的29.31%攀升至2019年的43.34%。“十四五”时期深入贯彻“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网络化空间布局方略,统筹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国家级城市群,黔中、滇中等区域性城市群,发挥对周边节点城市的扩散效应。

(3)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加深了与香港、澳门的区域合作,湾区经济初具规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年2月发布,明确了大湾区应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为核心,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高质量网络化城市群。

“十四五”规划重点强调的是深港、粤澳合作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交通一体化、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等。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在5.6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群范围内就创造了占全国10.96%的GDP,域内11座城市的人均GDP均接近或超越10000美元的门槛,具备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的巨大潜力。为此,“十四五”时期在巩固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中心城市地位的同时,还应加强域内其他7座节点城市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力度,确保城市群网络内部各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同步扩容,为新时代“一国两制”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提供新蓝本。

(4)提升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水平。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首位城市上海周边分布有苏锡常、杭绍甬等大城市,市域间交通路网密度极高,为同城化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加速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步伐,“十四五”时期国家可将上海作为一级中心,增进上海同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合肥6大次级中心的经济活动往来,联动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形成“一市五圈”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十四五”规划重点强调一体化问题,提出打造“绿色一体化示范区”。长三角城市群是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地区,建设自贸区、发展高端服务业、普及医疗教育、形成便捷交通网都是未来的重要任务。

(5)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召开座谈会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定位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由于航运之利不济,加之缺乏门户城市与枢纽城市,目前尚不具备建成网络化国家级经济带的能力。

“十四五”规划提出,上游要注重生态保护,保护好中华水塔;中游要注重水土流失的治理,清理整顿岸线内的工业企业,实现能源资源一体化发展;全流域要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格局,打造区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根据这个战略安排,“十四五”时期要坚持以黄河干流为依托,以西安、郑州、青岛等中心城市为节点,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增长极,携手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通过开展流域水土综合治理、壮大生态农业与循环工业等一系列举措构筑黄河生态带,辐射带动中上游陕甘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振兴。

(三)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1)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形成区域空间新格局,从空间上进行创新,把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分开来进行规划;二是加快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三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四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问题,核心是实现共同富裕;五是建设中心城市与城市群,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有西安、重庆和成都,另有若干省会城市。城市群有关中、成渝、兰西、呼包鄂榆;六是加快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七是发展对外贸易,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发展面向中亚、中东、东欧等地的陆上边境贸易;八是解决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2)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推动东北振兴需要关注四个问题:一是机制体制问题,重点是优化营商环境;二是维护国家安全问题,包括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三是新产业布局问题,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制造业改造以及数字经济等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是城市群建设问题,辽中南城市群有潜力成为未来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3)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中部崛起的关键在以下四点:一是加快建设中部制造业基地,打造中高端产业集群;二是积极承接新兴产业的转移;三是高标准建设内陆开放平台;四是公共服务保障和卫生安全。

(4)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东部地区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具体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创新引领、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打造世界先进的制造业集群;三是全方位参与国际合作;四是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

(5)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特殊类型地区包括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地区和生态退化型地区七个地区。“十四五”规划对这些地区作出了具体规划:一是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二是加强边疆地区建设;三是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四是促进资源枯竭性地区、环境退化地区的转型发展;五是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四)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

海洋经济是“十四五”规划突出强调的内容,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了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设现代海洋的产业体系,关键是突破核心技术。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矿业、海洋交通运输等,中国在海洋产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给予更多的投入;二是打造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提出自然岸线不低于35%的指标,对填海行为进行了约束;三是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要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远洋治理和开发的参与。

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推动陆海统筹战略,必须统筹海洋维权与周边稳定、统筹近海资源开发与远洋空间拓展、统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布局调整、统筹海洋经济总量与质量提升、统筹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海洋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并以此作为制定国家海洋战略和海洋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

三、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经济学分析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区域空间格局,关键是要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出发,明确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心。

(一)国家尺度:国内国际双循环相结合

首先,需要明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分板块来看,东部地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据了绝对优势,GDP占比先由2000年的66.76%逐年下降至2014年的54.78%,后又缓慢抬升至2019年的55.12%,说明在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驱动下,东部地区依然是区域经济的关键增长极,在国内大循环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中部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GDP占比始终呈现上升态势,分别由2000年的14.24%、7.71%、4.27%增加至2019年的20.71%、12.60%、6.82%,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成效卓著,但东西失调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依然是国内良性大循环的突破口。东北地区则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GDP占比由2000年的7.01%跌落至2019年的4.76%,东北振兴任重道远,事关国内大循环的顺利运行。东、中、西和东北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国家区域政策制定最主要的依据。

为此,“十四五”时期要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下,独资、合资、收购、兼并、非股权安排等方式并重,科学引导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及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向要素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其次,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产业再布局是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当前,产业再布局呈现出四个特征:一是生产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更分散,随着服务相关的成本下降,技能型工人和非技能型工人的收入差距显著,交流成本和贸易成本也逐步变低;二是生产活动在区域内更加集聚,随着贸易成本的下降,产业集聚是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空间形态;三是最终产品部门及其中间产品部门在同一区域内共生集聚,相较于最终产品的运输成本,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升高,商务服务具有不完全可贸易性;四是在面临巨大的经济波动时,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活动布局模式不稳定。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按照国内大循环的要求,以区域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形成制造业再布局的规划方案。

最后,扭转南北差距扩大的态势。21世纪以来,东西差距扩大的态势开始出现转机,南北分野却不断加剧。从总量指标看,北方地区GDP由2000年的4.02万亿元爬升至2018年的35.20万亿元,2019年则小幅下降至34.92万亿元。南方地区GDP则从2000年的9.87万亿元迅速跃升至2019年的70.72万元,相较于北方的比较优势日趋凸显。从均量指标看,南方总人口虽然多于北方,但自2000年起南方人均GDP始终居于北方之上,已接近或突破中高收入阶段上线,发展普惠性更强。南北差距扩大正成为“十四五”时期国内大循环亟待缓解的突出问题。

(二)区域尺度:以城市群为载体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城市群是网络化空间格局的战略骨架,城市群并非若干城市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自然布局与简单组合,城市群成“群”的关键在于城市间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关联配套、公共服务均等,是在空间上邻近且经济联系密切的若干城市构成的网络化统一体,正日趋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集水区。

在“十四五”时期,为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城市群的引领作用。“十四五”规划将城市群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需要优化提升的,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和长江中游;第二类正在发展壮大的,包括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第三类是需要培育的,包括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要把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性的城市群同国家尺度下的发展方略相耦合,最终形成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三)城市—县域尺度:释放集聚经济外部性

一是扶持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2010年起,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形成了九座国家级的中心城市,这一些中心城市是综合的交通枢纽、科技的创新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国际化大都市。经过近10年的发展,9座国家中心城市迸发出旺盛的经济活力,多点支撑、协同发力的空间格局已初具雏形,成为“优势集中”的关键集聚区,产生了显著的正外部性。

二是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为避免国家中心城市过速扩张可能引发的集聚不经济现象,设立一批集引领、辐射、集散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优势集中”的有效途径,能够化被动挤出为主动转移,这是“十四五”时期城市尺度下助推协调发展的又一工作重点。

三是激发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当前,中国县域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突破50%,县域人均GDP越过全国平均数70%。“十四五”时期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依然面临多重挑战,具体表现为各县域单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鸿沟。根据2020年赛迪智库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东部地区全国百强县占比就高达67%,仅江苏、浙江两省就多达43席,前十强更是占到7席,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成为东西失衡、南北分野在县域尺度下的微观映射。引导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以产县融合为驱动最大化集聚经济外部性,对“十四五”时期区域经济高质量运行尤为关键。

(四)构建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政策

促进区域发展的新机制包括协同发展机制、区域一体化机制和区域合作机制。

(1)协同发展机制:当前,协同发展的主要区域是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是国家最重要的畿辅地区,但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远未形成,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是形成协同发展的机制,如城市、交通、生态、产业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区域协同的发展机制。

(2)区域一体化机制: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成熟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包括商品贸易、基础设施、要素流动和政策设计等多个方面的一体化,要有统一的领导,编制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用来推动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3)区域合作机制:在建立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积极推动各类经贸活动的开展。加强政策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消除市场壁垒,规范市场秩序,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政策包括构建精准性的区域政策体系、优化区域创新与发展平台、加强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操作性以及保障国家和区域的生态、防疫、防灾安全。

(1)区域政策体系:建立统一规范、层次明晰、功能精准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区域政策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财政、货币、产业、投资等政策的协调配合,突出宏观调控政策的空间属性,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2)优化区域创新与发展平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培育区域经济新动能,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发展平台,包括国家级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具有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的区域性平台。

(3)加强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操作性:跨行政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是现阶段最需要加强的部分,要协调行政区的利益,做好区域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配合,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因地方政府换届而造成政策多变,保持政策连贯性。

(4)保障国家和区域的生态、防疫、防灾安全:对于生态安全的认识已经比较统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生态安全已经贯穿始终,在今后的区域规划、国土开发中充分重视应当防疫、防灾安全。

(本文系人大国发院政策简报系列产品,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名家讲坛’”讲座速记稿整理,已经演讲人审阅。)

 供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所有权利保留。任何机构或个人使用此文稿时,应当获得作者同意。

实习记者:王晓宇  责编:蒋新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间的尺度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