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为什么去哈萨克斯坦

  直到冼星海病逝才知道他是音乐家

  就这样度过了1943年。这段时间,冼星海继续奋发工作,创作了哈萨克题材的英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和22首哈萨克民歌。拜卡达莫夫看重冼星海的音乐天才,把他推荐到新成立的科斯塔纳音乐馆做音乐指导。1944年初,冼星海离开了拜卡达莫夫一家,离开了阿拉木图,前往科斯塔纳。后来,冼星海在巡回演出时患肺炎,1945年10月310日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

  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说,我父亲并不知道带到家里来的是谁。当时冼星海用的名字是黄训。冼星海逝世后,父亲从莫斯科的上看到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逝世的消息,上面写着“冼星海又名黄训”,才知道自己接到家里来的中国音乐家黄训,就是中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冼星海离开拜卡达莫夫家之前,意识到自己健康状况很差,预感来日无多。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介绍说,冼星海将要离开阿拉木图的时候,非常忧伤。他请求我们家人将来一定要找到他3岁的女儿冼妮娜,向女儿讲述他最后的情况。

  在冼星海逝世以后,我们家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官方的途径和冼星海的家人联系。但中苏关系不正常的时期延续了二三十年,我们一直没有得到答复。上世纪80年代才得到消息。中国得知了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了解到哈萨克斯坦人民曾以宽阔的胸怀接纳帮助过冼星海。

  半个世纪后音乐家的女儿在阿拉木图相聚

  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和冼妮娜见面是在1998年。冼星海故居揭牌仪式的时候,冼妮娜应邀到阿拉木图参加仪式。老一辈音乐家冼星海和巴赫德让·拜卡达莫夫都已辞世,半个世纪后,音乐家的女儿带着父辈遗留的友谊相见。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我们虽然并不认识,但是我到机场接冼妮娜的时候,我们同时互相凭感觉认出了对方。”拜卡达莫娃和妮娜一直保持通讯的联系。

  1944年3月19日,冼星海在科斯塔纳音乐馆竣工典礼这天,组织了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场音乐会。

  在科斯塔纳市剧场举办的阿曼盖尔德纪念音乐会上,冼星海创作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获得极大成功。冼星海用音乐形式再现了哈萨克斯坦的民族英雄,台上台下掌声雷动。当地领导激动地跑上台和冼星海拥抱。冼星海对观众说:“你们听懂了我。这是对一个艺术家的最高奖赏。”

  时隔44年,1998年10月7日,中国大使馆在中国阿拉木图中央音乐厅举办“纪念冼星海中国音乐会”。黄河大合唱等作品雄浑的旋律在冼星海过的地方响起,在场的许多听众是第一次知道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也是第一次听到中国。

  曾坐在冼星海膝上听他吹口琴的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承袭父业,任过音乐学院副院长,现已退休。绿阴中的旧居用铁网格隔开杂草,珍存着老一辈音乐家使用过的哈萨克民族乐器。拜卡达莫娃说,旧居在市政规划中要拆除,也就只能保存一段不长的时间了。

纪念冼星海主题系列活动在阿拉木图举行

发布时间: 15:13 来源: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馆文化组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馆文化组

  11月2日晚,为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传承中哈传统友谊,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馆主办的冼星海纪念图片展和冼星海—拜卡达莫夫纪念音乐会在江布尔国家音乐厅举行。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张伟,阿拉木图市副市长克雷克巴耶夫,哈外交部驻阿市副代表瑟兹德科夫,哈“祖国之光”党阿市分部第一副主席坎库罗夫,冼星海故人拜卡达莫夫之女Б.拜卡达莫娃、外甥女К.阿里斯拉诺娃,以及领区各界代表500余人参加了上述活动。

  张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表示,中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和哈萨克斯坦著名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情谊是中哈传统友谊的象征,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哈“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深度对接推动中哈产能投资、人文合作开创新局面。中哈作为邻居,和平、和谐相处是唯一正确选择,中哈世代友好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本地区和世界的利益。

  张伟总领事致辞 

  克雷克巴耶夫表示,拜卡达莫夫与冼星海之间的深厚历史情谊是哈中两国世代友好的见证,应加以传承。近年来,哈中各领域合作扎实推进,取得显著成果。两国应抓住历史机遇,深化合作,推动双边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音乐会开始,冼星海女儿冼妮娜、Б.拜卡达莫夫女儿Б.拜卡达莫娃和外甥女К.阿里斯拉诺娃的祝贺视频将观众带回那个不寻常的年代。哈萨克斯坦著名作曲家巴吉尔·巴亚洪诺夫为纪念冼星海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开场,表达了哈萨克斯坦艺术家对冼星海的缅怀和敬仰。随后拜卡达莫夫国家合唱团表演了拜卡达莫夫经典作品《阿克拜》《送水姑娘》《相爱的姑娘》《蹩脚鹿》等,四人演奏组表演了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创作的作品《哈萨克舞曲》,哈国家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绎了冼星海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伊曼诺夫的故事创作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最后由中国星海音乐学院岭南女生合唱团艺术总监张新教授指挥、拜卡达莫夫国家合唱团和哈国家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共同演绎的《黄河大合唱》将整台晚会推向高潮。

  冼星海纪念图片展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故事,全面再现了冼星海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突出展示了他在哈萨克斯坦期间的传奇经历、与拜卡达莫夫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这种友谊在他们后人身上的传承和发扬。

  张伟总领事陪同阿拉木图市副市长克雷克巴耶夫观展 

  (摄影:姚鹏飞) 

  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共青团真理报、今日哈通社、阿拉木图晚报、实业报、世界报、元首报、腾格里新闻社等10余家中哈主流媒体出席活动并进行报道。

  冼星海纪念图片展还将在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民族大学、哈萨克斯坦国家图书馆等地巡展,并与广州星海纪念馆合作在国内展出。

“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 年伟大卫国的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造访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时曾这样深情讲述。

9月11日晚,“丝路星海—冼星海音乐作品巡演”来到上海保利大剧院,彼得·阿列夫谢耶夫·格里巴诺夫执棒哈萨克斯坦国家爱乐乐团,用音乐讲述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从悠悠驼铃到抗战怒吼,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两千年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守望在古丝路遥望相守,又彼此牵系。“丝路星海—冼星海音乐作品巡演”便是中哈历史友谊与互助情感的见证和结晶。

冼星海之女冼妮娜十分激动,《满江红》《牧歌》《阿曼盖尔达》等曲目是70多年来首次在国内演出,她也是第一次现场聆听。

作为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交流项目,这场音乐会已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等多站奏响,邀请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多国艺术家鼎力相助。饱含革命激情的歌曲感情真挚、内涵深刻、磅礴大气且优美细腻,精美的音乐制作、富有时代感的演唱,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也引发了多国媒体的关注。

这场在上海的演出,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也来到现场。冼星海与上海颇有渊源,他在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后因参加学潮被迫退学。上世纪30年代,从巴黎留学归来后,冼星海再次来到上海。他参与了田汉领导的南国社,编创了不少爱国歌咏作品,经公演深获大众喜爱。冼星海先后获得百代公司和新华影业的聘用,开始创作电影配乐,他在沪时期代表作品是电影《夜半歌声》的配乐。

上世纪40年代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生活经历,被拍成了电影《音乐家》。这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电影,预计今年下半年在两国同步上映。《音乐家》主要讲述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如何得当地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一家救助并共同创作音乐的真实历史。影片向人们展示了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与信任可以超越国界。

彼得·阿列夫谢耶夫·格里巴诺夫指挥哈萨克斯坦国家爱乐乐团演绎冼星海作品

在阿拉木图,洗星海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还收集和改编了大量哈萨克民歌。这些曾经在商路、驼队、绿洲奏响的民歌经冼星海的改编,成为振奋人心的力量,并回溯丝路传到中国,激励中哈人民为抗击德日法西斯而战。此次,哈萨克斯坦国家爱乐乐团在上海演绎了《中国狂想曲》《阿曼盖尔达》《牧歌》《满江红》等作品。

管弦乐组曲《满江红》完成于阿拉木图,作品借宋元时期的词牌及岳飞所作《满江红》表达爱国热情。《中国狂想曲》是冼星海的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945年,在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期间。作品的六个乐章贯穿一体,取材于中国各地民歌,配器也中满中国风格。

古力娜拉·古拉姆巴耶娃演绎钢琴协奏曲《黄河》选段,这部作品主要取材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交响诗《阿曼盖尔达》为纪念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牺牲二十五周年而作。创作初期,冼星海曾为了更好地研究英雄生平,亲自去到哈萨克山庄深入生活。该作品讴歌了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壮丽的一生。

整场音乐会以《黄河》选段作结。《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影响最大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它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发向上,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精神,同时也推动了交响音乐民族化、中国化的进程。

上海站之后,哈萨克斯坦国家爱乐乐团还将继续带着冼星海作品赴厦门、长沙等城市巡演,继续用音乐讲述中哈友谊的动人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冼星海为什么只活了40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