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30在这个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算式中什么是什么的因数

说到小学二年级,大家应该都熟悉,有人问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当然了,还有人问二年级的奥数题有哪些,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实际上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奥数题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小学二年级奥数题100道含答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100道含答案

1、王老师把同学们的画排成一行展览,从左边起第8张是方方的画,从方方的画开始再往右数还有8张一共展出了多少张画?

2、一本书共100页,从前面数第30页是一幅漂亮的插图,如果倒过来数这张插图是第几页?

3、30个小朋友排队去参观,平均分成2队小华排在第一队,她的前面有3人,她的后面有几人?

4、20只小动物排一排,从左往右数第16只是小兔,从右往左数第10只是小鹿,求从小鹿数到小兔,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5、二(2)班同学排成6列做早操,每列人数同样多小红站在第一列,从前面数,从后面数都是第5个二(2)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做操?

6、小王用围棋子摆成了一个方阵不论从前往后数,从后往前数,还是从左往右数,从右往左数,正中心的一颗棋子都排在第4算一算,这个围棋子摆的方阵共用了多少个棋子?

7、二年级团体操表演中,小红站的位置是,从前往后数她是第5个,从后往前数她是第7个,从左往右数她是第2个,从右数往左她是第4个,这个方队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8。林林今年8岁,爸爸比他大26岁,三年前,小亮比爸爸小多少岁?

9、小亮的表哥今年18岁,小亮6岁。5年后,表哥比小亮大几岁?

10、妹妹今年6岁,哥哥今年15岁,哥哥21岁时,妹妹几岁?

11、欢欢今年12岁,甜甜4年后的年龄和欢欢2年前的年龄相等,甜甜今年几岁?

11、爸爸今年是32岁,儿子是4岁,当父子俩年龄之和是50岁时,应该是几年之后的事?

12、军军今年6岁,妈妈的年龄是军军的5倍,4前年妈妈比军军大多少岁?

13、(1)○□□△○□□△○□□△……第22个图形是()。

(2)○◎□○◎□○◎□○……第20个图形是()。

14、一串珠子,按下图这样排列,那么第32颗是什么颜色,第44颗呢?

———○—○—○—●—●—○—○—○—●—●—○—○—……

15、电视塔上有一串彩灯,按“红、黄、绿、白”的顺序排列起来,请你算一算,第14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27盏、第36盏彩灯又是什么颜色?

16、一列数按“1,4,2,8,5,7,1,4,2,8,5,7,1,4,2,8,5,7…”排列,问第50个数字是几?第96个数字是几?

17、2007年5月1日是星期三,再过20天是星期几?

18、王跃老师把1~64号拼音卡片依次发给甲、乙、丙、丁四个小朋友,第59号卡片应发给谁?

19、运动场上有一排彩旗,共34面,按三面红旗,一面黄旗依次排列着,这些彩旗中,红旗有几面?黄旗有几面?

20、甲笼里有28只兔,乙笼里有6只,怎样调整才能使两笼兔子的只数同样多?(兔子总数不变)

21、有两盘桃,从第一盘里拿3个放入第二盘后,两盘桃就同样多已知第二盘原来有8个桃,第一盘原来有几个桃?

22、学校有甲、乙两个鸽棚,甲鸽棚里的鸽子比乙鸽棚多21只,从甲鸽棚里捉几只鸽子放入乙鸽棚后,甲鸽棚就比乙鸽棚多3只鸽子?

23二年级两个班各有48人,从二(1)班调了几个女生到二(2)班后,二(1)班就比二(2)班少了12人。现在二(2)班有学生多少人?

24、甲筐里有15个瓜,乙筐里有27个瓜,爷爷又摘回20个瓜放进这两个筐,怎样放才能使两筐瓜的个数同样多?

25、小朋友做操,第一队有15个同学,从第二队调3人到第一队以后,第二队的人数比第一队少6人。第二队原来有多少人?

26、一节地铁车厢里有50位乘客,到王府井站有30人下车,又上来18人,现在车上和原来比,人多了还是少了,多(或少)几个人?

27、商店里每天卖出电脑10台,卖出的彩电比电脑少5台,一个星期商店卖出电脑和彩电一共多少台?

28、菜场原来青菜比萝卜多7筐,现在又运来14筐萝卜和11筐青菜现在是青菜多还是萝卜多?多几筐?

29、小东有12张生日贺卡,小平和小东有同样多的贺卡,小云的生日贺卡比小平少3张,三人一共有多少张生日贺卡?

30、小红到商店去买铅笔,她的钱若买3枝还剩1角;若买4枝,就差4角小红一共有多少钱?

31、三棵树上共有27只鸟,从第一棵飞到第二棵2只,从第二棵飞到第三棵3只,从第三棵飞到第一棵4只,这时,三棵树上的鸟同样多原来每棵树上各有几只鸟?

32大象、老虎、猴子三只动物的年龄中,大象和老虎共125岁,大象和猴子共75岁,老虎和猴子共60岁,请你算一算,三只动物各多少岁?

33、8条直线相交最多有多少交点?

34一张大饼,切6刀最多切成多少块?

35、把100个橘子分装在6个篮子里,每个篮子里装的桔子数都含有6。问:应该如何装?

36、1个三角形能够把一个平面分成2个部分,2个三角形最多能把平面分成()个部分。

37、一个三角形,每边有5个点,三条边上至少有()点。

38、猴大哥背着一筐香蕉往山上跑,他每走5步要用3分钟,然后还要休息1分钟,走了45步,才走到山顶,一共用了()分钟。

39、小华给小方8枚邮票后,两人的邮票枚数同样多,小华原来比小方多几格邮票?

40、大林比小林多做15道口算题,小明比小林多做6道口算题,大林比小明多做几道口算题?

41、小花今年6岁,爸爸对小花说:"你长到10岁的时候,我正好40岁。"爸爸今年多少岁?

42、动物园里有只长颈鹿,它的年龄数是用最大的两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最大的一位数后所得的数。这只长颈鹿有多少岁?

43、果园共260棵桃树和梨树,其中桃树的棵数比梨树多20棵。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44、兄弟俩现在年龄和是28岁,3年前哥哥比弟弟大2岁,兄弟俩现在各多少岁?

45、两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6,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46、有一根钢管长12米,要锯成两段,使第一段比第二段短2米。每段各长多少米?

47、甲、乙两个班共有学生110名,如果从甲班调给乙班5名,则两班人数恰好相等。甲、乙两个班原来各有学生多少名?

48、一些书,甲乙两人共27本,乙丙两人共22本,甲丙两人共25本。三人各有多少本?

49、小花今年6岁,爸爸对小花说:"你长到10岁的时候,我正好40岁。"爸爸今年多少岁?

50、动物园里有只长颈鹿,它的年龄数是用最大的两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再减去最大的一位数后所得的数。这只长颈鹿有多少岁?

51、6个小朋友分一袋苹果,分来分去多2个,问这袋苹果至少有几个?

52、小明全家早上、中午、晚上各吃4个苹果。一天中,小明家吃了多少个苹果?

58、小华有10个红气球,小花有8个黄气球。小华用4个红气球换小花3个黄气球,现在小华、小花各有几个球?

59、雪帆小学美术兴趣小组有学生9人,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和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数同样多,这两个兴趣小组共有多少名学生?

60、天色已晚,妈妈叫小明打开房间电灯,可淘气的小明一连拉了9下开关。请你说说这时灯是亮还是不亮?拉20下呢?拉100下呢?

61、小青有9本故事书,小新有7本连环画,小青用3本故事书换小新2本连环画,现在小青、小新各有几本书?

62、小敏到商店买文具用品。她用所带钱的一半买了1支铅笔,剩下的,一半买了1支圆珠笔,还剩下1元钱。小敏原来有多少钱?

63、(1)○△□□○△□□○△□□……第20个图形是()。

(2)○○○●●○○○●●○○……第39个棋子是()。

64、小雨练习书法,她把“雪帆老师好”这句话依次反复书写,第60个字应写()。

65、二(1)班同学参加学校拔河比赛,他们比赛的队伍按“三男二女”依次排成一队,第26个同学是()。

66、有一列数:1,3,5,1,3,5,1,3,5……第20个数字是(),这20个数的和是()。

67、有同样大小的红、白、黑三种珠子共100个,按照3红2白1黑的要求不断地排下去。

◎◎◎○○●◎◎◎○……

(2)前52个珠子共有()个白珠。

68、甲问乙:今天是星期五,再过30天是星期()。

乙问甲:假如16日是星期一,这个月的31日是星期()。

2006年的5月1日是星期一,那么这个月的28日是星期()。

69、甲、乙、丙、丁4人玩扑克牌,甲把“大王”插在54张扑克牌中间,从上面数下去是第37张牌,丙想了想,就很有把握地第一个抓起扑克牌来,最后终于抓到了“大王”,你知道丙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70、运动场上有一排彩旗,一共34面,按“三红一绿两黄”排列着,最后一面是()。71、“我爱学奥数我爱学奥数……”依次排列,第33个字是()。

72、桌上放着一堆火柴,共16根。由甲、乙两人轮流拿,每人每次拿1至3根,拿到最后1根的人获胜。问甲该怎样拿才能保证获胜?

73、桌上放着一堆火柴,共30根。由甲、乙两人轮流拿,每人每次拿1至3根,拿到最后1根的人胜利。问甲该怎样拿才能保证获胜?

74、有69块糖,甲、乙两人轮流拿,每人每次可取不多于10块的任意数,谁取完糖使对方再无糖可取为胜,如果让甲先取,问谁能取胜,怎样才能取胜?

75、抢十八,两人轮流报数,从1开始,每人每次报一个数或两个连续数,谁先报到18谁就获胜,问怎样报才能取胜?

76、有两堆火柴,一堆5根,一堆7根。两人轮流拿,规定一次只能在其中一堆中拿,拿几根不限,最后一个把火柴拿完的人获胜。问怎样才能获胜?

77、两人轮流报数,从1开始,每人每次报一个数或五个连续数,谁先报到62谁就获胜,问怎样报才能取胜?

78、把5本书任意放在4个抽屉里,那么必有一只抽屉里至少放了两本书。

79、有4个人住进了一个3居室的套房,那么至少有一个房间里要住上2个人。

80、二年级有31名小朋友是在4月份出生的,能否找到两个生日是在同一天的小朋友?为什么?

81、班上有28名小朋友,老师至少拿几本书,随意分给小朋友,才能保证至少有一个小朋友能得到不少于两本书?

82、幼儿园买来四种玩具,每位小朋友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件(不同种玩具)。问:至少要有几位小朋友才能保证有两位小朋友所选的两种玩具相同?

83、把十只小兔放进九个笼里,那么至少有一个笼里有两只小兔。

84、小明买来5只不同颜色的皮球和小朋友们玩,每位小朋友可以任选其中的两种色彩的球玩(不同颜色)。问:至少要有几位小朋友才能保证有两位小朋友所选的两个球的色彩完全相同。

85、菜场原来青菜比萝卜多7筐,现在又运来14筐萝卜和11筐青菜。现在是青菜多还是萝卜多?多几筐?

86、“六一”儿童节,有24个小朋友分成3组去游园。如果甲组调1人到乙组,再从乙组调3人去丙组,3组人数就相等,原来3组各有多少个小朋友?

87、小明把10根绳子结起来,变成一根长绳子,这根长绳子上一共有几个结?

88、幼儿园门前摆了9盆菊花,想在每两盆菊花之间插3盆玫瑰花。需要多少盆玫瑰花?

89、小英的爸爸给她买了一些故事书,小英先把一半借给了青青,后来又把剩下的一半借给了贝贝,这时小英只剩下了3本。爸爸给小英买回了多少本故事书?

90一条大鲨鱼,尾长是身长的一半,头长是尾长的一半。已知头长3米,这条大鲨鱼全长有多少米?

二年级的奥数题有哪些?

  1. 东东做一道加法题时,把个位上的1看成7,把十位上的6看成9,结果是75,可是正确的的答案应该是( 39 )。

  2. 小明买文具盒花的钱乘4,除以2,加上3,减去2,再除以3最后得3,小明的文具盒到底(4)元。

  3. 妈妈买回不到20块糖,3块3块地数还余2块,5块5块地数还余2块,妈妈到底买回(17)块糖。

  4. 一座桥长25米,在它的两边每隔5米有一盏灯,第一盏灯在桥的起点,最后一盏在桥的终点,桥上一共有( 12 )盏灯。

  5. 正方形鱼池的四条边一共长32米,在它的四边每隔4米插一根柱子,一共要插( 8  )根柱子?每2根柱子中间栽2棵杨树,杨树有(16  )棵。

  6. 有16个人要过河,每只船只能容纳4人,问至少要渡(5)次,才能把16人全部渡到对岸.

  7. 一天中午,学校食堂供应3种主食,4种副食,小红到食堂吃饭,主、副食各挑选1种,她有(12)种不同的选法。(主食;米饭、馒头、面条   副食:青菜、肉片、鱼、萝卜)

  8. 池塘里有一种水草,每天以1倍的速度增长,11天就能长满一池,( 10 )天可以长满半池.

  9. 布袋里有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蓝球和黄球各6个,要保证一次拿出两种颜色不相同的球,至少要摸出(  7   )个球。

  10. 妈妈买来一包果冻共60个,淘淘每次从筐里拿出7个,再放回2个,这样反复拿了8次(拿出7个,放回2个为一次)。最后袋子里还有(  20  )个果冻。

  11. 时钟3点敲3下需要4秒钟,那么11点钟敲11下用了(20)秒钟.。

  12. 小明放一群鸭,一半鸭子下了水,一半除以2下往水里走,剩下15只在吃青草,请你算出小明共放了(60)只鸭.

  13. 小玲家的钟停了,电视广播2点时,奶奶跟电视对时,由于年老眼花,把时针与分针颠倒了,小玲放学回家时见钟才2点整,大吃一惊,请你帮助想一想,现在应该是(3:58)

  14. 有一袋大米,第一次用去了整袋的一半多5千克,第二次用去了剩下的一半多4千克,最后剩下6千克,这袋大米原来有( 50   )千克。

  15. 大华和小刚每人有10张画片,大华给小刚2张后,小刚比大华多(  4  )张。

  16. 2个草莓的重量相当于一个杏的重量,8个杏的重量相当于一个桃的重量(  16   )个草莓的重量是一个桃的重量。

  17. 15个球分成数量不同的4堆,其中数量最多的一堆是( 9 )个球。

  18. 在领奖台上有八名同学上台领奖,他们每两人都相互握了一次手。他们共握了(  28 )次手。

  19. 盒子里黑色和白色的球各5个,它们的形状、大小相同,要保证一次拿出两个不同颜色的球,至少要拿出(  6   )个球

能帮我出一百道小学一,二年级的奥数题吗?

1.修花坛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计算)

2.王老师买来一条绳子,长20米剪下5米修理球网,剩下多少米?

3.食堂买来60棵白菜,吃了56棵,又买来30棵,现在人多少棵?

4、小红有41元钱,在文具店买了3支钢笔,每支6元钱,还剩多少元?

5、二(1)班从书店买来了89本书,第一组同学借了25本,第二组同学借了38本,还剩多少本?

6、果园里有桃树126颗,是梨树棵数的3倍,果园里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

(1)1,3,5,7,9,( )

10、 在下面算式适当的位置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10、用3张十元和2张二十元一共可以组成多少种币值?

11、用0、1、2、3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12、小华参加数学竞赛,共有10道赛题。规定答对一题给十分,答错一题扣五分。小华十题全部答完,得了85分。小华答对了几题?

16、 ○、△、☆分别代表什么数?

○=( ) △=( ) ☆=( )

△=( ) ○=( )

18、 有35颗糖,按淘气—笑笑—丁丁—冬冬的顺序,每人每次发一颗,想一想,谁分到最后一颗?

19、 淘气有300元钱,买书用去56元,买文具用去128元,淘气剩下的钱比原来少多少元?

20、 5只猫吃5只老鼠用5分钟,20只猫吃20只老鼠用多少分钟?

21、 30名学生报名参加美术小组。其中有26人参加了美术组,17人参加了书法组。问两个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22、用6根短绳连成一条长绳,一共要打( )个结。

23、篮子里有10个红萝卜,小灰兔吃了其中的一半,小白兔吃了2个,还剩下( )个。

24、2个苹果之间有2个梨,5个苹果之间有()个梨。

25、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三位数。

26、有两个数,它们的和是9,差是1,这两个数是( )和( )

27、3个小朋友下棋,每人都要与其他两人各下一盘,他们共要下( )盘。

28、把4、6、7、8、9、10填下入面的空格里(三行三列的格子),使横行、竖行、斜行上三个数的和都是18。

29、15个小朋友排成一排报数,报双数的小朋友去打乒乓,队伍里留下( )人。

30、一只梅花鹿从起点向前跳 5米,再向后跳4米,又朝前跳7米,朝后跳10米;然后停下休息,你知道梅花鹿停在起点前还是起点后?与起点相距几米?

31、哥哥给了弟弟2支铅笔后还剩5支,这时两人的铜笔一样多,弟弟原来有铅笔( )支。

32、林林、红红、芳芳三个小朋友买糖吃。林林买了7粒,红红买了8粒,芳芳没有买。三个小朋友要平分吃,芳芳一共付了1元钱,其中给林林( )角,给红红( )。

33、三个人吃3个馒头,用3分钟才吃完;照这样计算,九个人吃9个馒,需要( )分钟才吃完?

34、环形跑道上正在进行长跑比赛。每位运动员前面有7个人在跑,每位运动员后面也有7个人在跑。跑道上一共有( )个运动员?

35、把16只鸡分别装进5个笼子里,要使每个笼子里鸡的只数都不相同,应怎样装?请把每只笼子里的鸡的只数分别填入下面五个方框中。

36、今天红红8岁,姐姐13岁,10年后,姐姐比红红大()岁。

37、汽车每隔15分钟开出一班,哥哥想乘9时10分分的一班车,但到站时,已是9时20分,那么他要等( )分钟才能乘上下一班车。

38、从底楼走到3楼,用了24秒;那么从1楼走到6楼,需要( )秒。

39、二(1)班小朋友排成长方形队伍参加体操表演。红红左看是第6名,右看是第2名,前看是第4名,后看是第3名。二(1)班共有( )小朋友。

40、汽车场每天上午8时发车,每隔8分钟发一辆。那么从8时到8时40分,共发了( )辆车?

41、一只苹果的重量等于一只桔子加上一只草莓的重量,而一只苹果加上一只桔子的重量等于9只草莓的重量,请问,一只桔子的重量等于几只草莓的重量。

42、有一个天平,九个砝码,其中一个砝码比另八个要轻一些,问至少要称几次才能将轻的那个找出来?

(3)1,4,7,10,( ),16,,()

(5)2,5,4,5,6,5,( ),5

44、10个一百是( ),10000里面有( )个一千。

45、3572最高位是( )位,读作( ),九千零五十写作( )。

46、一个2分币大约重4( );小明今年7岁,他的体重约是28( )。

47、90里面有( )个十,290里面有( )个十。

48、百位上的6比十位上的6多( )。

49、49个苹果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人分( )个,还剩( )个。

50、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一个数除以4,所得的余数最大是3。 ( )

(3、一个苹果重120千克。 ( )

(4、千位右面一定是万位。 ( )

51、1米与1克相比( )

52、积是16的的算式是( )

53、下面的单位中,不是重量单位的是( )

54、一个三位数。三个数字的和是26,这个数最大是( )

A 八千七十 B 八千七 C 八千零七十

57、1千克梨有8个,1千克苹果比1千克梨的个数多1个,妈妈买了2千克梨和2千克苹果,共有苹果和梨( )个。

58、一只蜗牛向前爬25厘米,又朝后退15厘米,在朝前爬10厘米,结果前进了( )厘米。

59、小明第一天写5个大字,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写2个大字,6天后小明一共写了( )个大字。

60、一辆公共汽车上有6个空座位。车开到团结站,没有人下车,但上来了9人,空座位还有2个,上车的人中有

61、两箱苹果都重40千克,从第一箱中拿出8千克到第二箱后,第二箱比第一箱多( )千克。

62、学校校门的右边插了8面彩旗,每两面彩旗之间的距离都是2米,从第1面彩旗到第8面彩旗之间共有( )米。

63、一个三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是9,正好是个位数字的3倍,三个数位之和是13。这个三位数是( )

64、冬冬今年10岁,爸爸今年40岁,冬冬( )岁时,爸爸的年龄正好是冬冬的2倍。

65、小明栽树5棵,大强、李卫、大华和冬冬每个人栽的棵数和小明同样多。他们一共栽树( )棵。

66、星期天,小刚在家烧水、泡茶。洗茶壶:1分钟,烧开水:15分钟,洗茶杯:1分钟,拿茶叶:2分钟。问:小刚最少要( )

67、晚上小华在灯下做作业的时候,突然停电,小华去拉了两下开关。妈妈回来后,到小华房间又拉了三下开关。等来电后,小华房间的灯( )(填“亮”或“不亮”)

68、花果山上的桃熟了,小猴忙到树上摘桃。第一次,它摘了树上桃的一半,回家时还随手从树上摘了2个;第二次,它将树上剩下的8个桃全部摘回家。小猴共摘回( )个桃。

69、节日里,学校门前的彩灯从左到右按2个红3个黄4个蓝的顺序排列。从左到右看,第12只彩灯是( )色,第36只彩灯是( )。

70、把一杯水倒入空瓶,连瓶共重140克,如果倒入三杯水,连瓶共重260克。空瓶的重量是( )克。

71、李奶奶家现有16个鸡蛋,还养了两只每天下一个蛋的母鸡。如果李奶奶家每天都吃4个鸡蛋,她家可以连续吃( )天。

72、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一倍,30天能长到20厘米。问长到5厘米时要用( )天。

73、每3个空瓶可以换一瓶汽水,有人买了27瓶汽水,喝完后又用空瓶换汽水,那么,他最多喝( )瓶汽水。

74、小红做计算题时,由于粗心大意,把一个加数个位上的8错误地当作了3,把百位上的6错当成了9,所得的和是138,所得的和是438,正确的和是多少?(写过程)

75、小明做计算题时,把被减数个位上的3写成了5,十位上的6错写成了0,这样得差是189,正确的差是多少?(写出过程)

76、○+○+○=15,○+△+△=19,求△—○=( )

77、用两个5和两个0组成一个四位数,当零都不读出来时,这个数是( ),当只读一个零时,这个数是( )。

78、一座5层高的塔,最上边一层装了2只灯,往下每低一层多装4只灯,最下面一层要装多少只灯?(写出过程)

79、在合适的地方插入“+”或“-”,使等式成立。

80、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一倍,30天能长到20厘米,问长到5厘米时要用( )天。

81、鸡兔共有腿50条,若将鸡数与兔数互换,则腿数变为54条,鸡有( )只,兔有( )只。

82、学校派一些学生去搬树苗,如果每人搬6棵,则差4棵,如果每人搬8棵,则差18棵,这批树苗有( )棵。

83、有人问孩子年龄,回答:“比爸爸的岁数的一半少9岁。”又问爸爸的年龄,回答说:“比孩子的4倍多2岁。”孩子年龄( )岁。

84、每3个空瓶可以换一瓶汽水,有人买了27瓶汽水,喝完后又用空瓶换汽水,那么,他最式喝多少瓶汽水?(写出过程)

85、哥弟俩共有邮票70张,如果哥哥给弟弟4张邮票后还比弟弟多面手多2张,哥哥原来有邮票多少张?(写出过程)

87、 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相差( )。

88、甲数比乙数少15,乙数是28,甲乙两数的和是( )。

89、 量长短不同的物体,可以用( )或( )作单位。

90、2米比120厘米长( )厘米。

92、已知:○+□=15,○-□=1。那么○=( ),□=( )。

93、一些笔平均分给8个同学刚好分完,最少有( )支笔。

94、63减去7,减( )次结果是0,用算式( )。

95、确定一个顶点,可以画( )个角。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这个角的大小( )。

96、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10分)

(1.在乘法算式里,积不一定比每个因数大。( )

(2.一个方桌的一个角被截去后,这个方桌就剩下三个角。( )

(3. 9乘一个数,这个数每增加1,积就增加9。( )。

(4. 13名同学做纸花,每4人用一张纸,最少要用3张纸。( )

(5. 36是4的9倍,就是36里面有4个9。( )。

97.操作题(10分)

(1.画一条线断,长度是1厘米的4倍。(4分)

(2.在图中添一条线段,使它增加4个直角。(6分)

(1.列竖式计算(12分)

(2.在括号中最大能填几?(4分)

99.列式计算(16分)

(1. 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比36少27,积是多少?

(2. 54里面有几个9?

(3. 6的8倍是多少?

(4.被除数是24,除数是3,商是多少?

100.应用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一只手有5个手指,那么两个人共有多少个手指?

(2.有4盆黄花、5盆红花,每盆都开6多花,一共开了几朵花?

(3.二⑴班有男生28人,有女生24人,二⑵班比二⑴班多3人,二⑵班有多少人?

(4.一根铁丝用去一半后,再用去剩下的一半,这时剩下9米,原来这根铁丝多长?

①1、2、5、8、(11)、(14)、17   ②8、8、10、6、12、4、( 14)、(2)

③1、2、3、2、3、4、3、4、5、(4)、(5 )  ④16、3、8、9、4、(27)、( 2 )

2、东东做一道加法题时,把个位上的1看成7,把十位上的6看成9,结果是75,可是正确的的答案应该是( 39 )。

3、小明买文具盒花的钱乘4,除以2,加上3,减去2,再除以3最后得3,小明的文具盒到底(4)元。

4、妈妈买回不到20块糖,3块3块地数还余2块,5块5块地数还余2块,妈妈到底买回(17)块糖。

5、一座桥长25米,在它的两边每隔5米有一盏灯,第一盏灯在桥的起点,最后一盏在桥的终点,桥上一共有( 12 )盏灯。

6、正方形鱼池的四条边一共长32米,在它的四边每隔4米插一根柱子,一共要插( 8  )根柱子?每2根柱子中间栽2棵杨树,杨树有(16  )棵。

7、有16个人要过河,每只船只能容纳4人,问至少要渡(5)次,才能把16人全部渡到对岸.

8、一天中午,学校食堂供应3种主食,4种副食,小红到食堂吃饭,主、副食各挑选1种,她有(12)种不同的选法。(主食;米饭、馒头、面条   副食:青菜、肉片、鱼、萝卜)

9、池塘里有一种水草,每天以1倍的速度增长,11天就能长满一池,( 10 )天可以长满半池.

10、布袋里有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蓝球和黄球各6个,要保证一次拿出两种颜色不相同的球,至少要摸出( 7 )个球。

11、妈妈买来一包果冻共60个,淘淘每次从筐里拿出7个,再放回2个,这样反复拿了8次(拿出7个,放回2个为一次)。最后袋子里还有( 20 )个果冻。

12、时钟3点敲3下需要4秒钟,那么11点钟敲11下用了(20)秒钟.

13、.小明放一群鸭,一半鸭子下了水,一半除以2下往水里走,剩下15只在吃青草,请你算出小明共放了(60)只鸭.

14、小玲家的钟停了,电视广播2点时,奶奶跟电视对时,由于年老眼花,把时针与分针颠倒了,小玲放学回家时见钟才2点整,大吃一惊,请你帮助想一想,现在应该是(3:58)

15、有一袋大米,第一次用去了整袋的一半多5千克,第二次用去了剩下的一半多4千克,最后剩下6千克,这袋大米原来有( 50 )千克。

16、大华和小刚每人有10张画片,大华给小刚2张后,小刚比大华多( 4 )张。

17、2个草莓的重量相当于一个杏的重量,8个杏的重量相当于一个桃的重量( 16 )个草莓的重量是一个桃的重量。

18、15个球分成数量不同的4堆,其中数量最多的一堆是( 9 )个球。

19、在领奖台上有八名同学上台领奖,他们每两人都相互握了一次手。他们共握了( 28 )次手。

20、盒子里黑色和白色的球各5个,它们的形状、大小相同,要保证一次拿出两个不同颜色的球,至少要拿出( 6 )个球。

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奥数题??

1.小明有10元钱,花去的钱数比剩下的多2元,小明花去多少元?

2.有大米216千克,第一天用去34千克,第二天用去比第一天多27千克,第二天用去多少千克大米?还剩多少千克大米?

3.黄花有237朵,红花比黄花多45朵,黄花和红花一共有多少朵?

4. 小明有20支笔,给小立3支后,还比小立多2支,小立原有多少支?

4. ○、△、☆分别代表什么数?

○=( ) △=( ) ☆=( )

1. 有35颗糖,按淘气—笑笑—丁丁—冬冬的顺序,每人每次发一颗,想一想,谁分到最后一颗?

2. 淘气有300元钱,买书用去56元,买文具用去128元,淘气剩下的钱比原来少多少元?

二、从1数到130,一共数了多少个“2”?

三、二(1)班同学排成人数相等的两行做操,小华站在其中一行,从前面数他是第12个,从后面数他是第9个,一(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四、13个小朋友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已经抓住了5只“小鸡”,还有几只没抓住?

五、天色已晚,妈妈叫小明打开房间电灯,可淘气的小明一连拉了9下开关。请你说说这时灯是亮还是不亮?拉20下呢?拉100下呢?

1.在下列各式右端的□内填上与右端完全不同的运算符号,使各算式都成立。

2.5只猫吃5只老鼠用5分钟,20只猫吃20只老鼠用多少分钟?

3.1只鹅的重量+3只鸡的重量=10只鸭的重量 8只鸡的重量=16只鸭的重量

1只鹅的重量=()只鸭的重量 1只鹅的重量=( )只鸡

4.一个数加上5,减去7,乘以4,除以6得18,这个数是多少?

5.一只抽屉里杂乱无章地放着6只红袜子和6只白袜子,这12只袜子除去颜色不同,其他都相同。若闭着眼睛从抽屉中取出两只颜色相同的袜子,至少取出几只,才能保证其中必有两只配成颜色相同的一双?如果要是红色的呢?

6.两个数的和是174,这两个数一个比另一个大4,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7.大小两个仓库,已知大仓库存粮比小仓库多496吨,又知大仓库存粮是小仓库的3倍,问大小仓库各存粮多少吨?

8.学校图书馆买来文艺书和科技书共448本,其中科技书是文艺书的3倍。文艺书和科技书各多少本?

9.A、B、C三个数的和是108,A数是B数的3倍,B数是C数的2倍,A、B、C三数各是多少?

10.一个三位数,各位上的数之和是15,百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5;如果把个位和百位数对调,那么得到的新数比原数的3倍少39。则原来的这个三位数是( )。

三、小红有一捆铅笔,她先给了弟弟一半又一只,又给了妹妹剩下的一半又一只,最后自己只剩下一只,小红原有铅笔___只。

四、小亮今年10岁,妈妈今年36岁,小亮25岁时妈妈比小亮大岁?

五、已知△+○=30,○=△+△

六、5个草莓的重量相当于一个杏的重量,3个杏的重量相当于一个桃的重量( )个草莓的重量是一个桃的重量。

七、一班、二班共有图书100本,如果一班给二班15本两班图书就一样多了,一班原有图书 本,二班原有图书本?

八、在一次小学数学竞赛的领奖台上有五名同学上台领奖,他们每两人都相互握了一次手。问:他们共握了 次手?

九、钟鼓楼的钟打点报时,5点钟打5下需要4秒钟。问中午12 点是打12下需要 秒钟?

十、桔子和苹果共有360个,其中桔子数是苹果数的2倍,求桔子有 个,苹果有 个?

十一、用数字0,1,2,3,4中的任意三个数相加可以得到______个不同的和。

二年级奥数题及答案:多少个碗

小明请5个小朋友跟他一起吃饭,每人一个饭碗,2人一个菜碗,3人一个汤碗,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用了多少个碗?

答:共6个人,饭碗:6个;菜碗:3个;汤碗:2个;共用了6+3+2=11(个),所以共用了11个碗。

给我100道乘加乘减数学题,带答案 二年级的,麻烦了

第1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的知识点整理

(一)、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二)、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三)、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四)、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找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占、是、比的后面

2、求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

3、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相当于占、是、比相当于=

(2)分率前是的: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对应量

1、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强调:互为倒数,即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倒数不能单独存在。

(要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1)、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求整数的倒数: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3)、求带分数的倒数: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求倒数。

(4)、求小数的倒数:把小数化为分数,再求倒数。

3、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因为10乘任何数都得0,(分母不能为0)

4、对于任意数,它的倒数为;非零整数的倒数为;分数的倒数是;

5、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第2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1、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的倒数。例÷3=×=3÷=3×=5

2、除法转化成乘法时,被除数一定不能变,“÷”变成“×”,除数变成它的倒数。

3、分数除法算式中出现小数、带分数时要先化成分数、假分数再计算。

4、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

①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a÷b=c当b>1时,c(a≠0)

③除以等于1的数,商等于被除数:a÷b=c当b=1时,c=a

①连除:属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或者先把所有除法转化成乘法再计算;或者依据“除以几个数,等于乘上这几个数的积”的简便方法计算。加、减法为一级运算,乘、除法为二级运算。

②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再算括号外面。

四、比:两个数相除也叫两个数的比

1、比式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前项,比号后面的项叫做后项,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注:连比如:3:4:5读作:3比4比5

2、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关系,可以用分数表示,写成分数的形式,读作几比几。

注:区分比和比值: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是整数、小数。

比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3、比的基本*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化简比:化简之后结果还是一个比,不是一个数。

(1)、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两个分数的比,用前项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按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来化简。也可以求出比值再写成比的形式。

(3)、两个小数的比,向右移动小数点的位置,也是先化成整数比。

5、求比值:把比号写成除号再计算,结果是一个数(或分数),相当于商,不是比。

6、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不能为0)商不变*质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不能为0)分数的基本*质分数是一个数

比:前项比号(∶)后项(不能为0)比的基本*质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附:商不变*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质: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7、按比例分配:把一个量按一定的比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1)找出单位“1”的量,先画出单位“1”,标出已知和未知。

注:两个量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图,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

第3篇: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1、如果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则a和b都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例:3×4=12,3和4都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如果a×a=c(两个a是相同的乘数),则a是c的因数,c是a的倍数,例:3×3=9,3是9的因数,9是3的倍数。

2、找因数的方法:找因数就是找所有能乘得这个数的乘数,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看哪两个自然数的积是这个数,直到两个乘数逐渐接近,没有其它乘数能得到这个积为止。(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

第4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整理

1、圆是平面内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圆的特征:外形美观,易滚动。

3、圆心:圆中心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圆多次对折之后,折痕的相交于圆的中心即圆心。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直径d: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同圆或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或r=d÷2

第5篇:关于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分数除法》知识点的梳理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分数除法》知识点整理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规律(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1)、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2)、当除数小于1(不等于0),商大于被除数;(3)、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4、叫做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第6篇:《负数》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1、以前所学的所有数(0除外)都是正数,也就是说正数前面的“+”是可以省略不写的!

2、负数的定义:在正数前面加上“-”就是负数。

3、负数前面必定有“-”如果前面不是“-”(可能没有符号或者是“+”)都是正数(0除外)。

4、0既不属于正数,也不属于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1、负数是在人为规定正方向的前提下出现的。

2、负数常用来表示和正数意义相反的量。

3、在选择用正数还是负数表示时,首先看是否规定了正方向。

4、一般含有褒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含有贬义的量则用负数表示。

第7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整理

1、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然后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这个三位数。最后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2、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这是把b扩大了2倍,而积也应扩大2倍。即215×2=430,所以a×b×2=(430)。

第8篇:五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整理

1、分数: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数单位:把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做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3、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4、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

5、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6、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

第9篇: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知识点整理

1、确定事件的表示方法:用1表示事件一定发生,用0表示事件一定不会发生。

2、可能出现的事件的表示方法:用分数表示可能*的大小,首先明确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作分母,其次把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分子。

3、设计活动方案:充分认识用来表示可能*的分数的含意,即: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作分母,把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分子。

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2、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求地面铺地砖总块数的

第10篇: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分数乘法常考知识点归纳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注: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例如:7表示:求7个的和是多少?或表示:的7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注: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第一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

例如:表示:求的是多少?

9表示:求9的是多少?

a表示:求a的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的道理

  2、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正确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小数点的移动。

  教具学具:小黑板、卡片、幻灯。

  (1)口算:(卡片)

  8.1÷34.84÷40.56÷43÷5

  1÷80.75÷150.25÷50.045÷9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概括和归纳能力。

  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能够正确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加以正确运用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难点,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在找数――观察――讨论――验证――归纳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并掌握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学习难点:发现概括出3的倍数特征。

  4.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游戏复习、设疑导入

  (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举起你们的学号给老师看一看,每个人的学号里都隐藏着数学奥秘!(课件)孔子有句话“温故而知新”,根据老师的指令请中奖学号起立,高高举起你的学号,看谁反应快。小组同学判断,准备好了吗?

  (课件2的倍数)第一次中奖学号:是2的倍数起立。采访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2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2、4、6、8的数)(课件5的倍数)第二次学号中奖:是5的倍数起立。再采访一下: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5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或5的数)

  小结:看来,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秘诀是,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就行了。(课件圈出个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中奖学号游戏中复习旧知,为新知做好准备。】

  第三次学号中奖:是3的倍数起立。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来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如何快速地判断出是不是3的倍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2【活动】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百数表,请在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圈起来。

  2、学生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投影学生圈的百数表,并不断完善。

  3、观察3的倍数,猜想一(横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仔细观察这个百数表。猜想二(斜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看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行吗?

  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活动3【讲授】学生摸索,教师讲解归纳

  (三)举例验证规律

  师:咱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只适合100以内的数吗?能推广到更大的数吗?

  小组合作学习二:验证、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2、小组再次讨论总结。

  下面小组的验证是否正确?

  看来,通过我们的发现,进一步验证,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是(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注意】:与2、5的倍数的特征不同,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任何数字。

  【设计意图:汇报验证结果形成共识,得出结论。让孩子们验证此规律在100以外的数是否适用,体会“特殊―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孩子们研究数学的科学性和思维的严谨性。体会发现―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活动4【练习】三、闯关比赛:

  3的倍数的特征相信你们已经掌握,闯关开始了,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手势判断。

  老师质疑:7203为什么是3的倍数?如果打乱一下顺序,这个四位数还是3的倍数?你们有什么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设计意图:换位探索――引导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第二关: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一个数,组成三位数并且是3的倍数。想想共有几种填法?

  老师质疑:一共几种填法?有什么规律?(只要相差3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到多角度思考问题,答案不唯一,纠正自己的认识,学生学以致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活动5【测试】师生闯关

  第三关:师生闯关:

  同学们,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一下。请学号1-9的同学上讲台,赵老师没有学号,用0代替。和你们一起组成10位数,看看这么大的数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请看,老师取走一个数,(9)这个9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再看,老师再取走一个数,(6)这个8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猜猜看,这次取走哪数,(3)这个七位数还是3的倍数?

  你们有什么发现?(划去单个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你能快速发现下面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想好就起立。

  【设计意图:发散练习:学生体会划去的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第四关:猜猜中奖学号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2、3、5的数的倍数特征,看见今天最后一次中奖学号是谁呢?同时是2、3、5的倍数的学号。(30)老师期待下一个中奖学号就是你。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2、3、5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的学号里藏着的数学奥秘】

  活动6【作业】延伸和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在课结束前适时总结,重在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一些研究的方法,使孩子们掌握一些“学法”。】

  五、作业(课后延伸)

  课后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探索研究9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把这种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除法估算》选自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九册P51的内容。

  小学数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知识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除法估算”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围绕从学生刚经历的秋游活动来展开,让学生独立思考以发现估算的题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价值、小组合作来交流估算的策略、尝试解题来总结估算的方法、实践运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1、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除法计算)、直接经验(秋游的感受)和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2、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尊重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让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经历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一、秋游场景引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后,出示秋游时拍的照片,询问学生当时的心情,一下就让学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远足秋游,学生对步行印象极深。在导入新课前,就提供路程和时间,让学生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复习,求出同学们步行每小时大约行多少米。接着让学生把计时的单位改小,继续求每分钟的步行速度,便于我们判断走得比较快还是慢。此时顺利进入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教学中。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行探究。

  1、关于所需车辆的计算:

  师:同学们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学问老师:“为什么不坐车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

  (1)出示题目并讲述:老师联系车子的时候只有中型客车,每辆车子可以坐44人,而我们四年级参加秋游活动的学生一共有235人。现在只有5辆车子可以用,你们认为够吗?

  (2)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师:请同学来说说你的结果。(交流情况)

  生1:我觉得不够。因为235÷44≈6(辆),要6辆车子才可以。现在只有5辆,所以不够。

  (240)(40)

  生2:我认为够了。235÷44,235的近似数取200,235÷44≈5(辆)。

  (200)(40)

  生3:我认为是不够的,老师还没有算在里面呢。

  生4:老师,我用小数做的行吗?

  师:当然可以了。你课外知识真丰富!请你说说看。

  生4:我用235÷44≈5.3,把结果求近似数就是约等于5,所以我觉得5辆车就够了。

  生5: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应该要向前面进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观点,5辆是不够的。我是这样想的:一辆车可以坐44人,那么5辆车大约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来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辆车才够。

  师:是啊,多出来的人怎么办呢?不去了吗?

  师:我看,问题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两种解法中 235,也就是被除数的取近似数出现了分歧,那先来解决除数取近似数是怎样统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十数。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摇头表示没有)。问题是被除数到底该怎么考虑求近似数呢?在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哪一种更符合实际呢?

  生齐:生1说的那种。

  生2:我现在想想应该是不够的,刚才没有仔细考虑。

  师:那就是说,被除数取近似数时,要考虑尽量和原来的数接近。

  生8:老师,那230也接近235的,为什么要取240呢?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9:因为240÷40是整数6,计算方便,算得快。

  师: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9:因为我想乘法口诀:四六二十四

  师:这个方法真妙啊!把除数的近似数求出来后,用乘法口诀来想,找个最接近被除数的,把它取作被除数的近似数。你真会动脑筋!

  师:(小结)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5辆车是不够的,所以决定远足秋游,还能观赏沿途风光呢,倒也是一举多得。

  2.关于缆车票价的估算(出示缆车图)

  (1) 理解价格表

  师:到了坐缆车的地方,同学们可兴奋了。不知道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了这张价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吗?(指名学生发言)

  生10:大人坐缆车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儿童的票价是大人的一半。

  师:两人说得都很棒,生11补充得更好,那按价格表的说明,同学们每人应该付多少钱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师:老师要负责付同学们的费用了。请大家帮忙算一下:一个人的票价是15元,我们班级有58名同学参加秋游,那么该付多少钱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3:我们小组认为老师要付15×58≈1200(元)

  生14:我们小组认为老师只要付15×58≈900(元)

  师: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该听谁的呢?

  生15:我们小组是列竖式计算的,其实只要15×58=870(元)

  师:同样是估算,相差300元,这里就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估算目的是计算快速,但也要注意准确。大家想知道事实上老师付了多少钱吗?

  生16:老师,我想您付的钱应该比870元少。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16:因为我想集体乘坐应该可以优惠的,很多地方集体购票都可以打折的。

  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的确如你所料,老师实际上付了775元。

  (生恍然,纷纷点头。)

  师:58个同学乘坐缆车,总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约多少钱吗?

  生解答后交流:除数58的近似数是60,被除数考虑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数是780。师板书:775÷58 ≈ 13(元)

  三、提供数据信息,鼓励学生自选解题。

  在学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组信息,让学生选择其中对于自己想了解的情况有用的数据,进行计算解答,并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这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同学们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识的活动之中。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在实践后的体会如下: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我们现在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将学习和学生们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习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学习时,发现了很多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学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2、思考:请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或者用乘法思路想: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 全班交流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很用心思考,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吗?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1、独立完成第38页“练一练”第1题,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38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感想很多,感触也很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2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12的几种情况,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2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重复。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进行对比,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第6页《因数与倍数》

  整除概念是贯穿这部分教材的一条主线。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a×b=c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等等。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1、出示书上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2×6=12,在这里,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教师板书因数,倍数)

  2、出示书中主题图,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3×4=12,能试着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学生口答,巩固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3、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是因数和倍数关系?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因数和倍数必须是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

  4、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总结: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5.小结引出课题。

  师: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出示例题:18的因数有哪几个?

  学生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1)想谁和谁相乘是18?

  所以18的因数是1,2,3,6,9,18。

  (2)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分析:18最小的因数是哪一个?1还是哪些数的因数?18最大的因数是那一个

  30的因数有哪些?36呢?学生独立练习,并口述方法,

  由此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小结: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M÷N=PM、N、P都是非0的自然数,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的自然数,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1.(出示主题图)下面的四组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由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真确进行计算。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1.什么叫整数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题目,学生进行计算

  1个图案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用涂一涂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分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忆整数乘法,并回答什么叫整数乘法。

  1、学生仔细阅读题卡,理解题意否,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全班进行交流。

  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易于理解。

  在交流各自的语言地理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三、涂一涂,算一算

  1、5个3/8是多少?

  学生打开教科书,选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审题后,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定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寸步体会“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4页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大胆探索问题,可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所以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探索图形”这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问题,并总结出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概括推理能力。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魔方、正方体教具(教师)、正方体教具(学生)、学生小组探究卡

  (一)、同学们玩过魔方吗?它是一个什么几何形体?(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有8个顶点、12条长度相等的棱、6个大小相等的面。

  教师随机板书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魔方引入正方体,不仅复习了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良好铺垫,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出示①②③组图,它们分别是由多少块小正方体组成的吗?

  生:图①2×2×2=8(块)

  图②3×3×3=27(块)

  图③4×4×4=64(块)

  师:在它们的表面涂上颜色,那么这些小正方体都会被涂上颜色吗?

  生:不是,有的会被涂上颜色,有的不会被涂上颜色。

  师:涂色的面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观察分类:3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

  教师随机板书:3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正方体表面涂色的问题――探究图形

  (一)探究三面涂色的问题

  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呢?

  生观察回答:图①有8块、图②有8块、图③有8块。

  师:怎么都是8块?分别在哪里?

  生:都在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上。

  师:那么棱长上有5个、6个或7个小正方体的图形呢?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师:这跟什么有关系?

  生:跟正方体的顶点有关系,因为有8个顶点,顶点上的小正方体是三面涂色的。

  教师随机板书:顶点

  (二)探究两面涂色的问题

  师: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又有多少块呢?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四人小组进行探究。

  1、四人合作,利用学具探究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试着将发现的结果用列式的方法表示在小组探究卡的表格中

  生:一面有4块,6面一共有12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除以2呢?如果是正方体块数非常多的话,用这种方法还方便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一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1×12=12块.

  师:③号图形两面涂色的有多少块呢?你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生:在棱上。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两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2×12=24块.

  师:那棱长是5块、6块的呢?怎样列式计算?

  师:用字母n表示棱长上的小正方体的块数,怎样表示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n-2)×12

  师板书:在棱上 (n-2)×12

  (三)探究一面涂色的问题

  师: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试着借助刚才的经验进行探究并填表。

  小组汇报(使用希沃软件同屏互传,让孩子边展示列式边解释方法)

  生:②号图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一面有1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6块。③号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24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面有1块、4块一面涂色的呢?

  师:如果正方体的块数非常多的时候呢?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师:是的,不具有一般化,并且还需要一定的计算前提。那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②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3-2)得到的,6个面就有(3-2)×(3-2)×6=6块。

  生:③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4-2)得到的,6个面就有(4-2)×(4-2)×6=24块。

  师:看来你们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棱长是5块、6块的图形呢怎么计算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探究没有涂色的问题

  师: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怎么计算?

  生:可以用小正方体的总块数减去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以及一面涂色的。

  师:这也确实是个办法。如果我只想知道没有涂色的块数是不是还需要算出其他的情况呢?是不是有些麻烦?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

  师用教具给学生演示拆开的过程,观察里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师:现在你知道有多少块没有涂色了吗?

  生:②号图形有一块没有涂色

  ③号图形有8块没有涂色的

  师:可以用算式计算出来吗?结合刚才拆的过程我们再看一看动画演示过程看看你能不能用列式的方法计算出没有涂色的块数。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过程。

  生:②号图形每条棱上有3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3-2)×(3-2)×(3-2)=1块。

  生:③号图形每条棱上有4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4-2)×(4-2)×(4-2)=8块。

  师:真棒!你能试试棱长是5、6块的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出示棱长由1000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请问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

  顶点上 棱上 面上 中心

  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 12条棱 6个面

  三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教材类型:苏教版所属学科:数学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0

  1、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一) 游戏引入新课

  ②、再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12的全部因数有:1、2、3、4、6、12。

  ②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5、 练习: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二)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无纸化备课教学设计

  1、 练一练。1、填空。

  2、 第2题: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数和21的因数,并用不同

  的符号作好记号,然后让学生说说找因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18的因数、又是21的因数。

  3、 第3题: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48=1×48=2×24=3×16=4×12=6×8,48有1010种装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37只有2个因数,只有两种装法。

  12的全部因数有:1、2、3、4、6、12。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初步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但在具体实施时很难正确得出结果,即使得出了结果,书写不规范。比如:48=3×16=6×8=1×48=4×12=2×24。48的全部因数有:1、48、2、24、3、4、6、8、12、16。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书写的;找因数的时候不准确。在经后的练习中应及时纠正。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 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作实验工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体要求,启发学生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均匀,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

  4.在收集实验数据部分,教师可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具体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数据部分,教师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讨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如果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如果有的小组实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一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学生客观说明。

  7.在学生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2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