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闲情偶寄》,长物志并称明清三大论述是什么书

Supervisor:A.EYongzhen Aesthetics School ofChinese andLiterature Language 3 May201 摘要 摘要 尚“清"是中国特囿的文化现象。在巫术风水文化、农耕文化和道儒禅尚 清哲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士人具有浓厚的尚清意识,并把尚清意识融入到生 活中逐渐衍生出清居的文化现象。 士人尚清意识是一种超越意识,超越混浊不清的现世淡泊名利,在诗文 书画等艺术中寄托清洁的人生悝想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心灵的安顿。士人清居 则是在屋舍营造中体现出尚清意识具体表现就是对清幽、清雅环境的营造; 对书画和器粅的收藏、鉴赏;对花木、蔬果、禽鱼的精心养护;通过焚香品茗 等活动追求精神上的清静、清逸等。士人清居文化是尚清意识的深化和發展 《长物志》是明清之际清居思想的完善和总结,书中直接提到“清”字的地 方达39处介绍了清雅、清亮、清越、清香等众多与清居囿关的审美类型,渗 透着中国传统士人尚清思想的理想境界把中国的尚清审美趣味推向高潮。作 者表面上介绍了许多与居宅陈设相关的器物实则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清雅和清 逸,目的是在浑浊不清的尘世中追求内心的清静是一种“物我合一”的清居 思想。书中“随方制潒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的审美 原则对现在的园林设计和室内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从审美文化的角喥探讨《长物志》清居思想产生的文化基础,采用文 献资料法和比较法归纳出其思想内涵,分析其审美类型和审美趣味与李渔 的清居思想作一比较,进而分析其独特贡献和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部分追溯士人清居思想的文化基础从哲学基础和时代条件两个层面 进行分析,表明晚明士人清居思想是有深厚的文化渊源的其繁盛鈈是偶然的, 而是晚明经济繁荣、文化积淀和当时社会演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部分分析书中士人清居的审美类型和审美趣味,依据作者的慥物原则 和大量实例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三部分将《长物志》和《《闲情偶寄》》的士人清居美学思想进行比较 第四部分在前三部分嘚基础上分析其启示意义和缺陷。启示意义主要从清 雅的居住观、清闲的生存观、清淡的养生观等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长物志》 晚奣士人清居 T Abstract the a cultural inChina·Under unique phenomenon t

摘要:本文从明代造园专著《园冶》中“梧阴匝地槐荫当庭”的经典论述出发,以造园学的视角考察了《长物志》《《闲情偶寄》》《花镜》《广群芳谱》四部古典专著对庭荫树的品评;继而从《园综》所收录的明清江南文人造园笔记中归纳出松柏,梧桐垂柳,槐、榆四类的庭荫树的配置要点佐鉯明清园亭绘画为可视化证据,试图还原江南造园中庭荫树的经典景境为今人研究和了解明清江南文人造园中配置庭荫树的手法和评价標准提供初步系统化的史料梳理和理论概述。

关键词:明清;江南;文人造园;庭荫树

倘若说园林营造的是“如画”的景境那带入丰富身体起居体验的中国园林则可谓“入画”。其中庭荫树对于营造“可居,可游”之境尤为重要然而,如王绍增老师所言在“景观”莋为视觉商品被消费的当下,“有绿视率(或绿地率)而无庇荫率”却已成为城市花木造景中严重的问题[1]鉴于此,本文从明代造园专著《园冶》中“梧阴匝地槐荫当庭”的经典论述出发,考察明清江南造园中的庭荫树借以反思当下“景观”不顾庇荫之现状。

        “梧阴匝哋槐荫当庭”是造园专著《园冶》中对庭荫树的经典论述。然而仅凭这高度概括的八字精要以指导庭荫树的选种与经营似乎又略显单薄。作为中国造园重要构成要素的植物因有其生命的盛衰枯荣,很难维持其原有的面貌——以当下江南地区仅有的园亭遗存我们很难忠实、全面地考察古代文人对花木景致的经营观念。

        幸然除《园冶》外,《《闲情偶寄》》《长物志》等文人笔记皆辟有花木专篇以讨論其经营与观赏之道其中不乏对园居庭荫树的品评;而清代陈淏子的《花镜》和明代王象晋的《广群芳谱》则以专论的形式从园艺、植粅学以及文化等多角度阐释了古人对各类庭荫树的选择;此外,明清江南文人留下的众多造园、游园笔记中对庭荫树的记载亦可对其位置經营在实例中作出进一步的考察和印证

        除古籍文献外,明清文人还留下众多描绘园居景境的绘画其中对植物,特别是庇荫树的描绘细致入微也可管中窥豹。

        本文试图借助这些文人笔记、花木古籍以及绘画作品与江南园林遗存中的庭荫树景致互为佐证,勾勒出古典园林中配置庭荫树的经典景境为对该问题的进一步细化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综述及理论概要。

        陈从周先生所编《园综》一书尽览古典园亭文字,从游园到造园不一而足其中又以江苏、上海、浙江地区所载篇章最多,而我国现存的明清古典造园的经典范例恰集中于江南一帶因此,笔者以《园综》所选编的江苏、上海、浙江三省的园学笔记为基础统计并归类上述文字中言及的各类庭荫树,以考察其观赏特性、位置经营和景致搭配并与《园冶》《长物志》《广群芳谱》等古典造园、花木理论相参详,可得到如下四类庭荫树的经典配置选型:松柏;梧桐;垂柳和槐、榆

        据笔者统计,在《园综》中江苏、上海和浙江三章所选录的228篇文章中提到松柏类作为庭荫树多达百余處,在各庭荫树选型配置中居首可见此类树种是明清江南造园中最常用的庭荫树之一。据《花镜》所载同类植物包括“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剔牙松、赤松、白松(Pinus Ant.)、璎珞柏”等诸多品种。因其皆为松科、柏科的常绿植物生态习性与观赏特性相似,故此处可一并讨论此外,古人亦常将针叶树并列如“松杉”,在此也不细分

        《园冶》中亦不乏经营松柏类植物的字句。在“相地”篇与“立基”篇中有:“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礴”[2]、“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2] 等句而论及“掇山”与“选石”时,则有“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与“此石(太湖石)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句[2]“盘礴”、“蟠郁”者,则极言松姿之遒劲苍古“石令人古”,在“掇山置石”篇中言及“松”则点明松柏类经营过程中与山石的经典配合。《園冶》虽无花木专篇但寥寥几句,便已点出此类植物在江南造园中以苍古为胜的观赏特性和经营要点

        而在《《闲情偶寄》》“种植部”中,李渔以“老成”者喻苍松古柏指出其对园亭的重要性,与《园冶》遥相呼应“‘苍松古柏’,美其古也”在江南文人眼中,松柏类植物的选种标准无疑在其“苍古”之境

        松、柏,古虽并称然最高贵者,必以松为首天目最上,然后不易种取栝子松植堂前廣庭,或广台上不妨对偶齐种,一植一株下用文石为台,或太湖石为栏俱可。水仙、兰蕙、萱草之属杂莳其下。山松宜植土岗之仩龙鳞既成,涛声相应何减五株、九里哉?[3]

        此处文震亨以“苍古”和“高贵”为标准,对松柏类植物提出清晰的评价标准并指出“松”优于“柏”,而天目山一带产的天目松更为极品以栝子松(《本草纲目》说三针一束,应该指白皮松Pinus bungeana下文格子松,果子松恐皆为栝子松之谐音)植于堂前广庭起到庭院庇荫之用,而筑“广台”“土岗”则考虑了松怕涝的生态习性以改善土壤排水。在配置方式仩又详述了庭院对植,太湖石砌筑花池配合杂莳等手法。

        而在陈淏子所著的《花镜》中谈及植物经营之道的“课花十八法”里也有楿似的配置方式:“如园中地广,多植果子松篁”、“松柏骨苍宜峭壁奇峰”——前者作为庭荫树,后者师法自然模拟松树的自然生境,自成画意[4]

在观赏特性上,言及“松荫”者如“松杉密布,高下垂荫”(影园自记-明-郑元勋);“台旁松柏杉楮郁然浓荫”(《揚州画舫录》记扬州园-清-李斗);“长松秀柏,绿阴交加”(游金陵诸园记-明-王世贞);“屋之后有‘青松庵’,庵前乔木一株浓荫茭布,盛夏无暑”(葑湄草堂记-清-李果)等句其中,王世贞对自家弇山园的描述最有代表性:

        盖至此而目境忽若辟者高榆古松,与阁爭丽美荫不减竹中,而不为窈窕深黝友人寿承过此而乐之,古隶大书曰:“清凉界”甚怪伟,勒石立于桥之阳[5]

在配置方式上,如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当时扬州东园“门外双柏立如人,盘如石垂如柳”;王世贞的《游金陵诸园记》记载西园“广庭倍之。前為月台有奇峰古树之属,右方格子松”等句均为庭院植松之景。对筑土岗植松的描述则有“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陶庵梦忆》记于园-明-张岱);“亘高冈,列种松”(娄东园林志-佚名);“前列小山疏峰灌木,离离相映苍松翠柏,蟠曲成屏”(谐賞园记-明-顾大典)等句

        除“苍古”、“庇荫”外,风掠松枝涛声谡谡之境也是古人品评松柏的要点,也是松柏较其他庭荫树格外出众の处《园冶》中“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之句所指恰为此境而文震亨提出“山松宜植土岗之上”时也描绘了一幅“龙鳞既成,涛聲相应”的景境

        论及“松涛”,古人常标以“松籁”、“松鸣”、“风弦”、“天风海涛”等字句其中不乏精彩生动的描述:

过亭东丠行十五步,登“落落坪”坪四面皆长松,海风自东来时作怒号,微风则作竽筑无时息。取孙兴公赋“荫落落之长松”句也(涉園记-清-叶燮)[4]

        然而,植物景境是有生命的有其盛衰荣枯。当年松风谡谡之境如今在江南园林遗存中已不多见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曾有高岗长松之境,在民国15年时因白皮松树皮被群众当做仙方,采摘殆尽;拙政园曾“听松风处”一景如今也只剩下黑松一株。[6]在配置方式上松柏类植物景致大多如怡园假山或环秀山庄假山上的白皮松,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前的黑松——配峭壁奇峰不仅遗存数量不多,而且植株也一般不大有趣的是,在当年师法江南园亭的北方皇家园林中可以一窥以松柏庇荫的景致,如颐和园前山以油松为基调树種承德避暑山庄也有“万壑松风”之景。

        此外在明清文人园亭绘画中,也能找到松柏类植物作为庭荫树的身姿在明代仇英的《写经換茶图卷》(图1) 中,描绘了一处松荫郁然小石离列可坐的景致,高士与禅友正端坐其下评画清谈在另一幅文徵明的《真鉴斋图》(圖2)中,可以看到屋前松柏成荫湖石林立的景致。

图1. 明 仇英 《写经换茶图卷》 (局部)美国克利夫兰美

图2. 明 文徵明 《真鉴斋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园冶》谓“梧阴匝地槐荫当庭”,与槐树齐名的经典庭荫树非梧桐莫属古典造园中所用的“梧桐”主要指青桐(Firmiana simplex),属于梧桐科梧桐属植物原产于中国。

        在《园冶》中计成四次提及梧桐:“园说”篇有“梧阴匝地,槐荫当庭”[2];“相地?城市地”篇有“院广堪梧堤湾宜柳”,“虚阁荫桐清池涵月”[2];“借景”篇中有“半窗碧隐蕉桐,环堵翠延萝薜”[2]句这里“阴”、“荫”与“梧桐”连用,极言其庇荫功能而“匝地”、“院广”、“虚阁”、“半窗”则标明梧桐的配置方式——植于建筑附近或院落周围——利用梧桐充足的枝下高度,以获得更贴近的毗邻关系

        《长物志》“花木”篇中有:“青桐有佳荫,株绿如翠玉宜种广庭中”。[3]除赞美圊桐的庇荫功效外还指出其另一个观赏特性——枝干碧绿宛如翠玉。而《花镜》对青桐观赏特性的描述则更加详实生动:

        梧桐一名青桐一名榇。木无节而直生理细而性紧。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新发时赏心悦目,人家轩斋多植之[4]

        这里,陈淏子从枝干、树皮、叶型三方面对梧桐作出评品并指出其常见的种植位置为轩斋周边。在“种植位置法”中也有“藤萝掩映,梧竹致清宜深院孤亭,好鸟闲关”句将梧桐、竹子和孤亭组成景致,或取梧桐和竹子枝干皆为碧绿的特点营造满目青翠之境。[4]这类描绘与苏州拙政园“梧竹幽居”一景恰为互证

        除花木专篇外,在明清文人造园笔记中也多有对梧桐庇荫的描述纵观《园综》内收录的明清江南地区造园专篇,梧桐多以“高梧”、“碧桐”称之足见其作为庭荫树高大且碧绿的观赏特性。在位置经营上有“桐阶”、“双桐书屋”(《履园丛話节选》-清-钱泳)、“三梧亭”、“入大院,四桐隅立”(随园图说-清-袁起)、“窗外古桐垂阴几满”(《随园琐记》节选-清-袁祖志)等描述多次印证了主干笔直、枝下高充足的梧桐与建筑的紧临关系。论及梧桐的配置时“梧竹”、“梧柳”的字句也可与《花镜》的描述互为佐证:

   “室三楹,庭三楹虽西向,梧、柳障之夏不畏日而延风。”(影园自记-明-郑元勋)[5]

         这种配置方式在庇荫时,即可借助高大伞状的梧桐树冠形成顶平面且又不碍通风而修竹、垂柳则足以在立面上起空间分隔和围合又可防阻西晒的效果。如今在江南园林遗存中以梧桐庇荫的景致仍为数不少,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怡园的“碧梧棲凤”等。

        同时明清园亭绘画则更直观地反映梧桐的慥景经营。明代钱穀的《求志园图》(图3)中可见前四后一共五株高大的梧桐荫蔽厅堂前后,饱满的树冠形成屋檐的延伸阶前一派桐蔭翳然。清代上睿所绘的《携琴访友图》(图4)中再现了“前梧后竹”的经典配置除了文人画外,在清宫廷内府所藏的《燕寝怡情图册》(图5)中则以更写实的手法描绘园亭内,梧桐庇荫的景致

图3. 明钱穀《求志园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4。 清上睿《携琴访友圖》(局部)旅顺博物馆藏

图5. 清 《燕寝怡情图册》(局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图5. 清 《燕寝怡情图册》(局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Linn.)“园说”篇讲“插柳沿堤,栽梅绕屋”、“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前一句讲柳树的位置经营,后者则描绘柳树随风婀娜的观赏特性[2]类似的字句如“堤湾宜柳”、“溪湾柳间栽桃”、“柳暗花明”、“深柳疏芦之际”“寻花问柳”,反复勾勒柳树的经典配置方式——桃间岸际其中,“相地”篇讲“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则利用柳树生长速度快的生理特性考虑园亭前期造景效果,有著极强的操作意义[2]

        《长物志》中“顺插为杨,倒插为柳”的说法虽无科学依据但文震亨最后还是从一个造园师的角度出发对柳树的品種作出品评,并奉西湖柳景为经典案例而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不仅从柳条“长”且“垂”的特性出发对柳树提出“婀娜之致”的評价标准,而且从一个园居者的角度强调了柳树纳蝉引鸟的功能。《花镜》里也提到:“(柳)虽无香艳面微风摇荡,每为黄莺交语の乡吟蝉托息之所,人皆取以悦耳娱目乃园林必需之木也”。这点同孙筱祥先生在《园林艺术与园林设计》一书中讨论植物果实引诱善歌鸟类以丰富园亭听觉感受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7]可见中国园林不仅“眼前有景”,而且还留意嗅觉(花香)、听觉(松涛、鸟鸣)等感官体验此外,讨论植物经营的《花镜》“课花十八法”篇在对植物经营的讨论中也有“小桥溪畔,横参翠柳”句

        在其他明清文囚园学笔记中,柳树的出现频率也很可观在《园综》所收录的228篇明清苏州、上海、浙江的园学文章中,柳树的出现次数达七十余处在喬木中仅次于松柏类植物。除了其抗逆性较强容易成活的原因柳树不仅凭借独特的婀娜之姿赢得众多文人墨客的青睐,还以其饱满的树冠发挥着庇荫作用如明代郑元勋的《影园自记》中载道:

       “楼西南角多柳,构廊穿树长条短线,垂檐覆脊春燕秋鸦,夕阳疏雨无所不宜,中有“拂柳亭””(《扬州画舫录》记扬州园-清-李斗)[5]

        从这些字句中不难看到,柳不仅常与“桃”“堤”联用且总与建筑名稱一起出现(“拂柳亭”、“柳带轩”)。与叶片大主干笔直且枝下高充足的梧桐不同,柳树因其枝条柔弱不易受庭内建筑物约束,其如帘幕般的枝条“垂檐覆脊”更可阻斜射投入的光线,成为竖向遮阳文人笔记中描写垂柳庇荫的动词也多用“覆”、“障”,足以苼动地表现其下垂枝条在垂直立面上起到的庇荫效果这种景致可在仇英一幅《兰亭图》(图6)内一窥究竟。

图6. 明仇英 《兰亭图》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L.)虽分属于榆科和豆科两个不同科目但都枝叶细密,树冠饱满且主干挺拔“槐荫当庭”者,当属此类在明代李东阳所著《槐轩铭井序》中,对槐树庇荫有一段生动的描述:

        太子太保吏伺书四明屠公于堂之南轩,新开北户户外抵堂,堂之隙仅足容武有┅槐适生其间,缘户而起其高出屋上可二三丈。则布为繁柯覆为重阴。方暑盛时南枝透彻,清如几格不知赤日之当午也。

        同李笠翁文震亨在《长物志》花木篇中同样将“槐、榆”相提并论:“宜植门庭,板扉绿映真如翠幄”。幄者帐幕也,极言槐榆的庇荫效果“如幄”或“槐幄”等字眼也不乏于文人造园笔记中,足以作为庇荫树的标准树形:

修广与地埒可布长筵,左右藩以柔荑环以榆、柳、槐、棘,枝叶交荫如盖如幄。(谐赏园记-明-顾大典)[5]

        《花镜》中对槐树庇荫也有“二旬叶成扶疏可观”、“槐荫两阶之粲”的芓句,论及其位置经营时有“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荫一取三槐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句同样指向“庭荫”的功能。在明清文囚园学笔记中对槐、榆庇荫也不乏生动的描述,它们除荫蔽门庭外其规整的树形也常被用于行道庇荫,有“榆槐夹路薇花对溪”、“榆柳两三行”、“入门,榆柳夹道”等句

        枝叶细密,树冠饱满而主干挺拔——槐、榆几乎可以代表庭荫树“如幄”的标准在《花镜》中,槐就常被作为品评庭荫树的参照系如形容楝树时有“树高一、二丈,叶密如槐而尖夏开红花紫色,一蓓树朶芳香满庭”;论忣皂荚时有“叶如槐而尖细”句,而形容合欢时有“树似梧桐枝甚柔弱。叶类槐荚细而繁”等字句。

Makino)在明清园亭笔记中也不乏记载

       “皂荚庭”,即书堂之后庭鸡栖一树,直?清霄曲干横枝,连青接黛每曦晨伏昼,不受日影下有蔀屋,偃憩者莫不忘返矣(題潬上书屋-清-何焯)[5]

        这些明清江南园亭中经常出现的庭荫树,不仅有与槐、榆类似的叶质和树形同时也兼具各自的观赏特性可以丰富庭園景致,如楝树招鸟鸣声悦耳,与李渔所论述的柳树功能可谓异曲同工

        童寯先生在给《苏州古典园林》所写的序中,开篇便指出“中國古典园林的精华萃于江南”[9]在植物引种和培育技术发达的今天,用于园庭庇荫的树种已被大大扩充对明清江南园亭中庭荫树的考察則有助我们在造园实践中为选择合适的品种建立可靠的标准。例如在岭南造园实践中树形与柳树相似的串钱柳可营造同样的婀娜景致,洏石栗树姿挺拔叶似梧桐,也不妨在岭南园亭内“匝地”而植同时,这些造园字句与园亭绘画一同为我们勾勒出明清古人对“庭荫树”的认识——“槐荫当庭”者绝非仅仅出于视觉的感受,其带入的丰富起居体验和营造居游之所才是庭荫树经营的根本目的这恰恰是過分强调视觉刺激,忽略人实际需求的当下“景观”所应反思的上述种种,仅作浅探盼能有抛砖之功。

注: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收集

致谢:在此研究过程中,北京大学的董豫赣老师曾提出宝贵的意见;华南农业大学的王绍增先生以及翁殊斐老师也对本文进行严谨嘚审阅并对本文提出宝贵的意见,谨此感谢!

[1]王绍增. 消费社会与风景园林教育[J]. 北京:中国园林2009.1:25.

[3](明)文震亨.长物志[M]. 杭州:浙江人民媄术出版社,2011.12:43;45;44.

[6]徐德嘉.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孙筱祥. 园林艺术及园林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5.

[8](清)李渔. 《闲情偶寄》[M]. 江巨荣卢寿荣.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35.

[9]童寯. 童寯文集(第二卷)[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文章已发表於《中国园林》2014年9月,请勿转载】

作为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的《《闲情偶寄》》究竟是什么样的一本书

第一次接触《《闲情偶寄》》的时候是在大学时期,那时正好在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很多私家园林史料记载就源于这本书。而这本书的作者李渔在金陵的居所“芥子园”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私家园林之一但那时并未去细究书中内容,只知道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所写书中大概记录了明末清初时期园林建筑、山石、植物等造园要素。

直到前些日在图书館文化分类栏下,偶然发现了这本封面十分精美的图书《《闲情偶寄》》便借回来读一读。原来《《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寄》笠翁是李渔的名号,“偶寄”表示寄托的意思这里指的就是李渔借书寄托自己的闲情。

李渔小时候家境殷实生活环境优渥。但后因为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改朝换代,参加科举考试失利等因素李渔对仕途不再感兴趣。从而开始从商、写曲成为一名自在的生意文人。李漁一生有过大富大贵、锦衣玉食的生活也经历过饥寒交迫、贫困交加的日子,但天生的乐天派李渔对生活始终充满热情。在生活中囿着一双善于发现生活艺术美的眼睛,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判断创造出《凰求凤》、《玉搔头》等戏曲以及《十二楼》、《连城璧》等小说。

而《《闲情偶寄》》一本记录生活美学的著作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享有盛名,同时也是李渔最满意的作品这是一本什么样的書?李渔创作它的意图是什么呢

大致浏览了一下全书,看了一下纲要全书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声容、居室、器玩、饮撰、种植、颐養、词曲、演习涉及面非常的广,有描述女子的仪容之美讲自然之美和修饰之美;

有论述园林建筑风水选址、空间布局、设计手法和原则等方面,讲究屋檐、窗户、铺砖、山石布景之美;有谈及日常生活器具用品、玩乐之物实用和美学价值对它们进行改造;也有谈及ㄖ常饮食的方法,记录主食、菜肴烹饪的方法追求食物的天然美味;还有对植物的记录,从生活习性、外观、种植要点等方面分析他对婲草树木的独特感受

这些方方面面的生活知识,最主要的还是需要懂得养生颐养这一部分作者详细从六门讲调养生息,还有注重交友、听琴观画、赏花养鸟、浇灌花木等慢生活讲述自己对养生的理解。

全书内容丰富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并非毫无章法显得杂乱不堪作者进行了细致分类,分章节的叙述自己对“养生享乐”的理解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享受,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告诫人们鈈要被物质束缚,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适度享乐才会让生活更有意义

所以既可以说这是一部养生之书,但同时也是一部生活美学、艺术美学的著作还是一部生动活泼、轻松惬意的小品。作者使用浅白易懂的文言文点评当时人们的衣食起居、娱乐养生,再配上精媄易懂的插图生动地展现了十七世纪明末清初人们日常生活、世俗风情。

李渔写这本书的目的这大概就是大师之举吧!一位交友广阔、阅历不凡的风流才子,一位热爱生活、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家对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有着特殊的理解。人的一生要注重享乐何为享乐?《《闲情偶寄》》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一部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书籍,今天我们去看它仍然能从其中受益。现代著名的散文大师周作人、梁秋实等都曾受教此书对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当然现在它也广受大众喜爱为现代生活美文之滥觞。所以还等什么呢赶紧去读一读,提高一下我们的精神生活境界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闲情偶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