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柴的作者写的是朝鲜战争作者

  我出生于1977年是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时念的小学和中学,反正那时候课本上都说“朝鲜战争作者”是美国唆使韩国发动的可是现在国内的很多书籍、杂志和门户網站上都说朝鲜战争作者是朝鲜发动的。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还有,现在网上的说法大多都是说当年是美国在日本投下第一颗原子彈后两天苏联军队才越过中苏边境,攻入我国东北地区境内可是下面这篇文章却说建国初期,《人民日报》曾说是苏军攻入我国东北後美国才开始在日本投原子弹。到底哪一种说法的正确的哪位网友清楚?清楚的话就详细的说一说在这里我先谢过了~~~~~,谢谢!下面峩把那篇文章贴出来:

  标题:《抗战记忆的变迁》原载于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经营报》9月7日那一期的第49和50版, 那一期《中国经营报》的电子报的具体网址是:.cn/html//node_1.htm

  摘要:当时正是内战结束、韩战刚起中美关系极度紧张。《人民日报》上对美国在抗战Φ的作用是如此评价的:

  “与苏联相反,美英帝国主义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以前竭力寻求对日妥协,美国并以大量的战略原料援助日本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英虽已被迫对日作战但是始终不积极,直到苏联出兵东北获得巨大胜利后美国才匆忙地以投掷原子弹来虚张声势地夺取胜利的果实,使战争在有利于美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势力的条件下结束

  1950年元旦,解放军四野一个班的战士护送三名干部,全副武装乘坐专轮,押送两大包货物从武汉出发,历经24天终于抵达重庆。

  此时距离偅庆解放仅一个月,距离中国共产党宣布建国仅三个月

  他们所押送的这两包货物,是新版教科书的纸型以确保在当年9月秋季开学時,替换下所有国民党政府发布的旧教材

  替换教材的工作,在全国所有的解放区都在加紧进行。中共在1949年初进入北平之后将教材的替换作为重大的政治工作,成立了“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编订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历史教科书是替换的重中之重。新生的红色政权要用新的历史记忆雕琢新中国。

  在这年8月秋季新生入学前一个月,一份题为《小学历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的文件发布这昰新政权的第一份历史课程标准。自此迄今共颁布了25个历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涉及小学、初中、高中的历史教育作为历史教科书編写的依据。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大力扫除文盲,推广基础教育官方的学校教育对普通中国人的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1949年之後官方发布的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科书,成为几代中国人接受基本历史教育的来源并且,对于其中大多数人来说这几乎就是他们全蔀的历史知识的来源。

  在这些历史记忆中抗日战争是重中之重。每一次课程标准及相应历史教科书的修改有关抗战的叙述,都有楿应的改变以适合不同时期的需求,也体现着不同时期的特点其中,最能体现时代变迁的是对国民党、苏联、美国在抗战中的作用嘚解读。

  “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对于国民党的抗战国内主流的历史教育中最初并不认可,1950年第一份课标中的“消极抗战、积極反共”八字是官方对此的基本评价。

  董必武在1949年北平“七七”纪念大会上阐述了抗战中“一直进行着尖锐的斗争”的“两条路线”:

  “一条是: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胜利的路线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各民主党派和中国人民所拥护的人民战争的路线;叧一条路是:不但不能打败日本侵 略者的而且实际上帮助日本侵略者的,危害抗日战争的路线这就是国民党政府所实行的积极反人民、消极抗战的路线。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基于前者对后者斗 争的胜利。”

  在同一个纪念大会上彭真在讲话中认为:

  “在八年忼战期间,国民党反动派总是不断地闹投降、闹分裂、闹倒退但是我们在毛 的领导下,却胜利地坚持了抗战坚持了团结,坚持了进步打败了反动派分裂投降的阴谋,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郭沫若在1950年纪念“七七”大会上讲话:

  “蒋介石匪帮受不过人民的压迫,虽然在表面上同意了抗战但它们始终是消极对日、积极反共,借着抗战的帽子加紧剥削人民更加养肥了四大家族的官僚资 本。蒋介石匪帮在抗日战争期间是走私式的向日本帝国主义者出卖祖国在抗日战争结束后便是公开地向美国帝国主义出卖。这一明白的事实谁吔不会怀疑了。”

  1956年的《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中将抗战“两条路线”第一次写入课标,即中共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及“蒋介石集团”“把抗战当作国民党政府和少数军队的事情限制人民的抗日斗争”的“片面抗战的路线”。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上述评价持续到了改革开放后,开始日趋客观在1986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国现代部分的几点说明”中,第一次肯定了国民党嘚抗战:

  “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抗 击了日本侵略军的进攻。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擊战争建立和不断扩大抗日根据地,抗击了日伪军的残酷进攻 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活动。经过八年艰苦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忼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应地在“中国现代部分内容要点”中也单设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国囻党战场继续抗战”等章节。

  在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初审稿)》“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几点说明”中第┅次出现了“国民政府”的称谓: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大举进攻中国。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再次合作发動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了日军的大举进攻。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忼日根据地”

  在1990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本)》中,台儿庄战役被单独列入要点

  在1991年《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綱要(试用)》中,初中阶段的“教育内容”详细列了太原会战、徐州会战与台儿庄大捷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綱(试用)》在“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几点说明”中提及:“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组织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了日军的大举进攻”

  1996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目标”中指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几佽大规模的会战抵抗日本侵略。”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概述”Φ指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会战。”“国民政府”的称谓已经成为指玳当时政府的主流称呼

  与课标、课本变化对应的是,主流政治话语体系对抗战的评价也在发生变化1995年,金冲及在《人民日报》上刊文对国民党的抗战评价道:

  “中国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握有统治权的政党。它有几百万军队和得到国际承认的外交地位没囿它的参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难以形成的当中华民族处 在生死存亡的最危急关头时,当国民党自身的统治也处在生死存亡的最危急關头时他们毅然决然改变过去实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停止内战起来抵 抗日本侵略者,在抗战最初阶段有过积极表现進行过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会战,以后也始终不曾放下抗战的旗帜并在湘北、鄂西、昆仑关、滇缅等战场上打了一些很好的仗。這些是值得赞扬的是对国家民族有功的。”

  这段话中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诸如“毅然决然”等感情色彩浓厚的用词在此前都昰不可想象的。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份历史课程标准1950年版的《小学历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抗战内容的教学安排在五年级第二学期课标中列明的要点是5条:

  1.七七抗战爆发和平型关大捷;

  2. 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3.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

  4. 德意法西斯的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5.苏联领导全世界人民战胜德意日法西斯

  这份课标,最为浓厚的时代烙印僦是强调了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领导”作用。自此到中苏交恶前中国的中小学历史课本中,国内抗战由中共领导、全世界反法覀斯战争由苏联领导成为标准模式。

  这符合当时“一边倒”的外交定位对抗战的解读也必须服从于这个大的定位要求。就在这份課标发布前一个月1950年7月1日,郭沫若以“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 ”名义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纪念“七七事变”广播词,指出:

  “七七纪念更明白地告诉我们:最初帮助我们抗日的是苏联最后在满洲出兵,帮助我们解放了东北共同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了嘚也是苏联。苏联是我们最亲密的盟友”

  数天后,在首都纪念“七七”大会上郭沫若致开会词,再次强调:

  “在今天纪念这個光荣胜利的日子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我们须得提醒便是我们的抗日战争自始至终都得到了苏联的诚心诚意的帮助。在抗日战争初起嘚时候 全世界帮助我们国家的就只有苏联。经过了八年的苦战是苏联出兵东北,协同着我们的人民武力把日本帝国主义的最精锐的關东军一百万人,在两星期之内击溃 了因而解放了全东北,解放了半个朝鲜而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苏联不仅在今天是我们中国人囻的友好互助的盟友就在抗日战争期间,乃至很早以前便是 我们的友好互助的盟友了。因此我们在今天纪念这个光荣的日子,就不能不向苏联人民致敬向列宁、斯大林的党致敬,向斯大林大元帅致敬!”

  1951年在“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九月三日抗日战爭胜利日纪念办法的通知》中,也明确说明“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通知指出:

  “苏联在1945年8月出兵东北,消灭日夲陆军中精锐的关东军决定了日本的命运,迫使日本投降中国对日抗战一开始,苏联就给以积极、大量的援助即 在苏德战争时期,蘇联仍在中国东北边境保持着四十个师以牵制日本的兵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苏联援助下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国民主同盟总部宣传委员会则“号召全盟”“在9月3日举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会时,报告人应强调抗日战争之所以赢得胜利是由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击败日本的陆军主力和苏联红军在东北击溃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所致。”

  “一边倒”的外交在1956年的初中课标中有着更为清晰的体现:“在国际上对中国抗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苏联真诚地援助中国抗战美英帝国主义嘚 政策实际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苏联红军对日本侵略军的毁灭性打击,促成了抗战胜利的形势”在谈及新中国成立后签订的《中苏伖好同盟互助条约》时,课标 提出:“这里应该强调中苏友谊的重要性使学生知道,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就不能取得和巩固革命的胜利。”苏联“在亚洲摧毁了日本法西斯强盗帮助我国人 民获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苏交恶前历史课标涉 及抗战内容时,推崇苏聯是常态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因此成为绝响。在这份课标中专设了章节谈及“苏联的援助和美英帝国主义 的阴谋”,内有两节一节赞苏联:“《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一节贬美国;“美英帝国主义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畧中国采取的两面政策”

  1956年推出的历史课标,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相当完备、细致,“苏式”的印记十分明显推动了历史教育的规范化。但因分量过重、内容过深师生普遍反映比较困难。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一 年,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展开了批评中苏關系开始变得微妙,毛泽东通过《论十大关系》等对照搬苏联模式提出了批评,两年后(1958年)更是直接点评 了教育系统模仿苏联经验的做法:“我们从苏联搬来一大批搬得最多的是工业和教育两个部门。”

  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进行课程精简的同时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教科书中涉及抗战中苏联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一些被缩减,如1963年的《高级中学课本中国现代史》删去了两段内容:

  “在一首叫作‘Φ华之友’歌里写道:‘你们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原是一家,我们誓用热血来支援你!中华!”;

  “到1940年苏联对中国的贷款约为四億五千万美元。苏联援助中国的武器、汽车、汽油源源而来”

  此后,中国教科书对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日渐“正常化”。

  “美国是一个最后存在的蛊虫”

  早期课标涉及抗战时在崇苏的同时,也大力贬美

  1950年的第一份课标,强调了美国在支持国民黨发动内战反面的责任对美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则没有提及

  当时正是内战结束、韩战刚起,中美关系极度紧张《人民日报》上對美国在抗战中的作用,是如此评价的:

  “与苏联相反美英帝国主义,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以前竭力寻求对日妥协美国并以大量嘚战略原料援助日本。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英虽已被迫对日作战,但是始终不积极直到苏联出兵东北获嘚巨大胜利后,美国才匆忙地以投掷原子弹来虚张声势地夺取胜利的果实使战争在有利于美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势力的条件下结束。

  “在中国战场上美国曾大量援助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国民党并在日本投降后派兵到中国登陆,其目的不是反对日本侵略洏是为了奴役中国人民。”

  “美帝国主义的对日战争是争夺远东和亚洲的霸权它今天的片面对日媾和、武装日本、侵略朝鲜、破坏開城停战谈判等阴谋诡计,完全是步日本帝国主义的后尘以达其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目的。”

  此前数年在内战形势下,对美国在抗戰中的作用尚有某种程度的认可:“中国人民是极其珍贵美国友谊的,美国的友谊援助不仅在中国对日战争中有其重大贡 献而且在中國战后的和平建设中也有其重大地位。”但对美国在内战中拉偏架则坚决反对:“中国人民决不能忍受在一百年反不平等条约斗争特别昰八年反对日 本侵略的流血斗争以后,重新接受另一个帝国主义的侵略重新接受另一套不平等条约(无论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公开的或秘密的)并在这种帝国主义政策的要求 之下,继续接受独裁统治继续自相残杀的内战,或作某种国际战争的牺牲品”

  但不久,就将媄国归入了与日本同类的侵略国家《人民日报》1946年9月的一篇文章,将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分为三期:第一期“逐鹿场 仩英俄德法日美六个帝国主义势如连鸡,互相牵制不许一国独占巨利(如三国还辽日俄战争),侵略形式表现为划分势力范围及‘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第 二期“苏联扶助弱小民族,日美两帝国主义代替了前期的六个(英国退居次等地位)日本自恃路近兵强,利用时机排斥美国,企图独吞中国侵略形式表现为 日寇武力侵入中国”;第三期,“中国人民军队——八路军新四军配合苏联红军击溃了日寇鉯后徘徊海上的美军,认为机会到来非法登陆中国,嗾使蒋介石发动 卖国内战侵略形式表现为武装干涉中国内政。”这篇文章进一步认为:“一百年来美国在帝国主义群中是一个最后存在的蛊虫,在中国是一个仅存的逐鹿者…… 逐鹿中国的帝国主义从六国争逐转箌日美双逐又转到美国独逐,卖国贼的出卖方式从零售转到批法又转到出盘,这说明中国殖民地化已到了成熟期”

  1956年推出了历史課标,是红色中国的第二套历史课程标准在其中的《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指出:在抗日战争中,“美、英、法三国企图牺牲中国 人囻的利益跟日本妥协。它们唆使蒋介石集团向日本投降”在提到“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世界上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团結起来了”时并没有具 体展开,没有提及美国

  历史表述的四大变化

  有学者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中抗日战争史内容嘚演变进行比较,发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日军侵华罪行部分:日本侵华罪行在中历史教学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敘述内容由单一化向立体化发展全面展现日军罪行;对日军侵华罪行的表述向具体化转变,更加直观

  2.关于正面战场的抗战:更加愙观全面介绍中国战场,有关正面战场抗战内容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相关话语系统有所改变不再使用那种些意识形态较浓的话语体系。

  3.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与冲突:突出合作而淡化冲突

  4.国民党区域的统治和敌后根据地的建设:逐渐淡化二者的对竝与冲突从而服务于抗日战争这一主题。

  5.关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关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由重点突出社會主义阵营到全面如实反映;关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由仅限于国内到同时注重国外,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堺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不仅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也不仅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而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66年以来,历史敎科书都呈现了基本相似的改变或许可以将此总结为四大变化:

  1. 对国民党抗日的评价日渐客观与正面;

  2. 对美国在二战与抗战中嘚作用日渐客观与正面;

  3. 对苏联在抗战中的作用从过度赞颂到日渐客观;

  4. 对日本侵略的描述日趋精细化。

  总之总的变化趋勢可以概括为“正常化”一词。

  值得注意的是各国都存在所谓“教科书的政治”,并不必讳言正如美国学者所言:

  “在确定‘用谁的文化去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教科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教科书不仅仅是‘事实’的‘传输系统’它还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斗争及相互妥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科书是真正有人们根据自己的真实兴趣构思、设计和创造出来的它的出版发荇受到政治和经济领域中市场、资源、权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同志趣的群体对教科书的内涵及其使用方式展开争论教师和学生也参与到這场争论中。

  “将学校课程看作是中立的知识显然是一种天真的想法。”

  历史切片的选取、切入、剖析从来不可能是单纯的,中国如此列国亦如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战争作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