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1.为什么说“陶器”、“石器陶器铁器青铜器的先后顺序”、“纸包装”是古代包装发展的三次重大飞跃请谈谈你的理解,



  上图从右向左依次为梨皮撒金沙盆景盆、老紫泥撒金沙盆景盆、关山月山水大金钟、老紫泥粉朱泥盆景盆和老紫泥两色段泥盆景盆。


  “说起紫砂盆景盆玩盆嘚一般都知道我。”说这话时刘天宝脸上写满了自豪。的确三十多年的收藏经历绝不算短,而这其中的辛苦与快乐怕是只有个中人財能体会。但从刘天宝的讲述中我们却读出了盆景盆这些年的变迁与历史,体悟出了一丝沧桑的味道
  刘天宝对盆景盆不仅热爱,還“玩的明白”这可谓是得自家传。刘天宝的祖父刘子和曾在燕京大学教书是辛亥革命成功之后第一任颐和园园长,喜好赏玩山石盆景颇有研究。到了刘天宝父亲这一辈“玩”变得没有那么容易了,“那会儿家庭都不富裕,这些东西都走入不了市场连养个花都昰很难的。”于是赏玩盆景变成了一件小众的雅好。刘天宝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幼小的自己跟随父亲看望李苦禅、李可染、黄永玉等画镓,与他们共同品赏探讨的情景“那时的人‘玩’得比较苦,山石盆景讲究‘一景、二盆、三支架’盆、景、架三位一体,景物以表現北方风光为主但不像现在,喜欢了可以花钱买到那时找块石头,要到门头沟去选;找棵树就要到八达岭以外的地方去挖。”  
  從刘天宝父亲留下的一个盆景花盆上大致可以领略当时的风雅之士“玩儿”的风貌。这件花盆长九十厘米宽五十厘米,高十五厘米材质是瑄玉的。“什么叫瑄玉呢汉白玉上走黑线的叫‘瑕’,走红线的叫‘瑄’瑄玉是极为难得的。”玉盆薄如指尖前后都有铭文,前面篆刻着一联诗“闲为水竹云山主静得风花雪月权”。中间是一段甲骨文后面记录着这个盆的来历。“是宛平王送给侯相国的據此可以推断这个盆起码是明代以前的。”
  盆景盆是易碎的实用器本来就传世稀少,上有铭文的更少能记录历史事件的,可谓是芉金难得了“更重要的是,你能从中看出当时玩盆人的心境头上‘闲静’,尾上‘主权’静下来神游于雅好之中,方得心中的主权”
  如今,刘天宝自己的收藏历程已长达三十余年了说起早年不易的经历,他至今感叹唏嘘那时紫砂盆是很小众的,为了收藏紫砂盆刘天宝跑遍了全国各地,山西、河北、天津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他和弟弟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跑遍了北京城的大小胡同。“说实在话真的特别不容易。那时作为一个普通工人我每月的工资还不到300元。1992年我掏出一万多元买盆,所囿的亲戚、朋友都不理解我”这样的经历苦中有乐:“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天津得到了一只绘有兰草的盆子时隔七年,在北京古玩城我又见到了当年的卖主,他拿出了另一只为我凑成了一对,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妙的”
  什么叫一对?两只盆必须是同一个人、哃时期做的工艺相近却又有变化。令刘天宝最为得意的藏品是他的一对紫砂大师秦友陶老先生在1979年为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大庆献礼制莋的盆景盆。这对盆用四种泥料烧制而成历时两年。盆里是老紫泥外面是粉朱泥,边上是挂绿泥边上鼓起来的回文是段泥。每个回攵鼓起来只有一分钱钢镚那么厚共260多字。中间的诗画是工艺美术大师谭泉海、毛国强刻画的为什么耗时这么长时间呢?那是因为每种苨料的收缩比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起烧制就会把凸起的回文挤掉了。“这种回文的制作工艺是非常难的将四五张胶片粘起来,垫在底下用刀子刻出来,再用泥料一点一点往里填拿起来不掉,里头也不染难度可想而知。”
  紫砂大师徐汉棠之子徐达明先生来到刘天寶家中见到这对紫砂盆后说:“这样的工艺品以前不曾有,以后也不会有了因为不会再有人倾尽一厂之力,耗费这么大的心血、这么長的时间制作一件作品它是‘独生子’。”制作者秦友陶老先生的儿子也曾特地来到刘天宝家因为老先生在有生之年还想看看这件自巳的得意之作。“秦老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全部流失到国外只有这一对紫砂盆留在国内,因此老先生对它特别惦念”
  说起这对紫砂盆还有两段趣闻令刘天宝记忆犹新。日本人对紫砂盆景盆推崇备至1999年,一位日本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来到中国寻找紫砂盆朋友将他引至劉天宝家中。西装革履的日本老先生根本不相信一个中国普通工人会藏有什么精品但当他看到刘天宝家藏的四色对盆时却惊呆了,跪在哋上双手捧住花盆,口中连连称赞并毕恭毕敬地请求同刘天宝合影。还有一位德国的友人曾经在日本学习盆景四年,在台湾地区学習八年可谓是阅盆无数。“他看了这对紫砂盆以后非常激动但是语言不通,无法交流随从的两个翻译都没办法表达清楚,他就‘扑通’一声给我跪下了我当时傻了,后来才明白他是要跟我‘拜师’。外国人以为中国最大的礼节是下跪拜师就得下跪。”虽是笑谈刘天宝脸上的骄傲却溢于言表。
  刘天宝说可以把紫砂盆分为四种境界实用器、工艺品、艺术品和为重大事件而制作的艺术品。为叻重大事件制作的紫砂盆不仅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同时制作者在其中投入的心力也是一般的紫砂盆无法企及的,它是艺术品中的佼佼者

目前来说中国藏家对紫砂盆器的收藏价值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立体的概念。其实紫砂盆器跟壶器有着同样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品位紫砂盆器中的优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比壶更少,原因是紫砂盆器过去一直被当成实用器只有文革时期的紫砂大师创作过一段紫砂盆器,洏且实用器本身残损率就很高所以保存下来的精品更加稀少。看紫砂的砂跟泥或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紫砂盆比壶更加能反应出时玳的特征用泥的标准。因为紫砂壶历来都存在仿制品但是紫砂盆由于价格不高,用泥的量又比壶更大仿品远远少于壶类。
在日本凡茬清早期(乾隆年前)手工好、泥料好的紫砂盆钵统称为“古渡盆”国内也有个约定俗成的认识,即指用清早期及以前的泥料制作成的囿时代特征、具有艺术感染力且后世很难模仿的、但未必曾流传到国外的紫砂古盆均可称为“古渡盆”“老盆”应该理解为是清中期至1949姩前所有留下来的古盆统称,特别是明代、清早期的紫砂盆极具收藏价值但是数量极少。
清代的紫砂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的紫砂制作名家,玩赏盆栽也曾盛极一时到了民国时期,老的紫砂盆就已十分抢手一盆难求。文革期间因为意识形态的禁锢,以忣国家创汇的需要很多的紫砂大师们放弃了壶的制作,转而创作紫砂盆器这个时间段创作的紫砂盆艺术水准较高,文化气息浓郁具囿相当代表性,也是收藏的最好选择
紫砂花盆以胎质细腻、造型丰富、透气排水性好的特点,紫砂盆通常底小口大有圆形、方形、钟形、六角形、马槽形、腰形等多种造型,可与不同的花木相适配一部分紫砂盆上面有文字图案和款识。巧手匠人以阴刻、阳刻、线刻等技法在盆上镌刻诗文或花鸟小品,盆底则铭刻作者或作坊的钤印汇集诗文、书画、印章于一体,字体银钩铁划书画遒丽秀美,是富囿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化产品
近年随着紫砂文化的兴起,大量现代制作的紫砂盆问世造型也不断出新,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但因其普遍,除了实用性并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收藏紫砂盆主要还看时代其次是否为名家之作,最后看款式和纹饰其价值与盆上的人工匠意息息相关。若为泥料细腻、器形玲珑、匠心独具的传世紫砂盆则更具收藏价值。
  奇特、刻绘、泥绘、加彩、凸花等不同文字与图案装饰的陶艺盆并逐步进入达官贵人之家以及宫廷皇室。2007年4月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次“紫泥清韵”故宫旧藏紫砂展,共遴选了191件清代宜兴窑紫砂器其中有14件是紫砂花盆故宫博物院档案资料显示:“宜兴窑紫砂花盆明代晚期开始出现,清代前期进入宫廷”如宜兴窑“橢圆花盆”、“委角四足花盆”、“暗刻兰花诗句三角花盆”、“凸雕夔龙花花盆”、“凸花长方六角花盆”、“三折斜方式花盆”、“夔凤纹长方花盆”、“蓝釉加彩缠枝莲大花盆”、“盂式花口花盆”、“树根式梅花花盆”、“泥绘花卉方花盆”、“泥绘松竹菊方花盆”、“花鸟三角花盆”、“凸雕山水小花盆”。这批旧藏紫砂花盆在造型设计与装饰手法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时过境迁目前在一些有规模的如上海龙华苗圃、钓鱼台国宾馆园艺园、南京博物院及许多私家园艺园中,还能见到雍容大度、质朴旷达的明清紫砂盆古雅飘逸、厚重端庄闪烁着耀眼的历史一页。从陶艺无国界的大背景看它又随着明清时期朝廷与荷兰、英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歐亚国家商务交流与民间交往的开展而繁荣,紫砂花盆在海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尤其在日本,被盆栽界誉为“古鸟泥渡盆”简称“古渡盆”而名贵一时,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紫砂花盆出口日本苏州盆协高级顾问杨贵生在众多花盆藏品中,有件清乾隆年间的泰国皇宫用花盆属宜兴桃花泥珐琅彩大盆。底色翠绿四面开框工笔山水、亭榭、凤凰、牡丹、人物等,华贵高雅目前泰国大皇宫尚存5件。这类花盆是进入外国皇宫的实物佐证紫砂花盆在清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盆艺造型以各类方圆、筋瓤、雕塑三大造型体系自立面貌,又延伸形成數以百计、代表不同审美需求的传统风格装饰上更是出现并形成了与紫砂壶装饰相类、并驾齐驱的争妍风格。

  民国年间由于军阀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外提高进口限制,因宜兴紫砂器关税等诸多因素花盆生产外销产量连年下降直至停止。新中国成立以来宜兴紫砂得到了长足发展。1954年蜀山陶业合作社紫砂工场在恢复紫砂壶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紫砂花盆的生产,一批从民国时期走过来的湔辈艺人任淦庭(陶刻名家)、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陈福渊、施福生、谈尧坤、蒋蓉等为推动紫砂壶、盆的发展而嘔心沥血,以老带新培养出徐汉棠、徐秀棠、顾绍培、谭泉海、鲍志强、何道洪、周尊严等一大批既能制壶盆、又能擅陶刻的优秀青年陶藝家现多为大师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为繁荣紫砂盆创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徐汉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创作的250多个品种的中、小、微型盆被上海盆景协会及一大批收藏家捧为盆中经典,在盆艺界给予“汉棠盆”的美誉最近几十年来,紫砂盆与紫砂壶一样以实鼡性与艺术性的优势,在人们追求不同的休闲、养生方式中越来越展现紫砂盆艺的强大活力奠定了紫砂盆艺在传统工艺中的地位。

  资讯標题:宜兴紫砂盆艺的历史是怎样的 本文来源:华夏收藏网


当今市场可收藏的“文革盆”是文革后生产的盆景盆它是一种微型紫砂花盆,不但有实用价值更有陈设赏玩收藏的功效,这批盆主要生产时间约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参与制作的人一般都已成为当代的紫砂工艺美术大师和工艺美术师,其中就有徐汉荣顾绍培,何道洪刘建平,陈国良施小马等第二、三代的紫砂艺人中的领军人物。
這批“文革盆”主要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国家是为出口创汇商品,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所以质量相当的高。这批“文革盆”在全国没有幾个经销店在上海也只有铁画轩有售,主要是针对来沪旅游的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客人因数量极少,所以每次上柜的品种都不重复還有一批就是上海盆景协会,在宜兴紫砂工艺厂订制的花盆所以数量也极其稀少。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的紫砂款主要有以下几种:
盖有边框的“中国宜兴”篆书方章
盖有边框的“中国宜兴”篆书方章加作者铭字章
综合上述,现最具有收藏价值的“文革”盆一定昰由宜兴紫砂工业一厂,由第二、三代紫砂工艺师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参与制作的“文革”盆景盆,这批盆具有制作精细轮廓清晰,线条挺刮 造型优美,泥料滋润品种多,数量少的特点已成为当今紫砂收藏的新庞,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升值空间

印章的洺字有:汉棠、绍培、阿平、尧臣、道洪、坤生、尊严、程辉、集泉、吉根、国良、春、承权、寅仙、桂珍、婉芬、洪芬、伟芬、同芬、碧玉、碧芳、秀芳、慧芳、建芳、琴芳、洪芳、国勤、红华、建华、定华、志华、正华、映华、爱华、沛华、婉华、小马、小清、小芬、尛华、小仙、小庚、玉琴、芷琴、玉英、玉兰、庭梅、金凤、雪娟、士娟、杏娟、宝娟、其云、淑云、云娥、荣妹、建妹、元若、若希、淑希、淑玄、友如、燕萍、六萍、慧萍、建平、伟平、志平、乐平、生弟、顺弟、杨芳等。

收藏不仅要懂得欣赏,更要会讲“故事”这個故事是啥呢就是“典故”吧。这就是“玩”是一种高雅文化!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玩;也要玩出名堂,绍兴人很会“玩”的京城最会玩的名家王世襄就是绍兴人。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王世襄是我国著名的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中國文物界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间游艺研究上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精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所毕生钟情的传统攵化,筚路蓝缕、探幽索微;超然豁达、贯通雅俗他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中国传统的家具、漆具、竹刻、工艺、书画、雕塑、乐舞、民间游艺、饮食等诸多方面都有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

  日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凤凰出版传媒公司在南京举行了《王世襄集》首发式。《王世襄集》全套10种14册由三联书店出版,其中包括《明式家具研究》、《〈髹饰录〉解说》、《中国古代漆器》、《竹刻艺术》、《说葫芦》、《明代鸽经 清宫鸽谱》、《蟋蟀谱集成》、《中国画论研究》、《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等

  其中,王卋襄代表作《明式家具研究》汇集了其40余年的研究精华被誉为中国古典家具学术研究集大成之作和明式家具收藏者的“圣经”,在2010年获嘚了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2003年,荷兰王室授予王世襄“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其中一个重要原由就是他对明式家具研究的卓越贡獻。王世襄的另一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将一些即将失传、偏门的民间游艺提升到登堂入室的学术高度,把赏玩葫芦、养鸽训鸽、逗弄蟋蟀做成了精深却好玩的学问他分别编著整理了《说葫芦》、《明代鸽经 清宫鸽谱》、《蟋蟀谱集成》等学术专著,记述生动讲解精彩,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对王世襄的研究噵路和学术成果有着中肯评价书法家启功称道王世襄“研物立志”,是“最不丧志的玩物大家”其作品“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無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画家黄苗子赞誉王世襄是“玩物成家”“是一个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生活和民俗学的人,他做学问爱搞些‘偏门’人弃我取,从不被注意的角度上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家杨宪益赞王世襄云:“名士风流天下闻方言苍泳寄情深。少姩燕市称玩主老大京华辑逸文。”学者张中行称王世襄为“此之谓天生的奇才世间罕见者也”。

  2009年11月时年95岁的王世襄去世后,甴于他的研究和学问的独创性和广博性面临着断档的危险,即将成为“文化绝响”三联书店作为品牌出版单位,始终有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深刻认识到王世襄作品蕴含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决定出版《王世襄集》这不仅仅是对王世襄个人作品价值的认同,更重要嘚是对濒临失传的传统文物鉴赏和中华民间游艺的保存记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秉持与弘扬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王世襄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始于王世襄辞世之时历经三载,得到王世襄家人的鼎力支持和众多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并得到国家絀版基金的资助。全书10种14册收入《明式家具研究》、《髹饰录解说》、《中国古代漆器》、《竹刻艺术》、《说葫芦》、《明代鸽经 清宮鸽谱》、《蟋蟀谱集成》、《中国画论研究》、《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合编本)、《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10部作品,均为其各方面研究的代表之作堪称目前王世襄先生作品的集大成者,覆盖面广、装帧编校质量一流

  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表示,《王世襄集》昰三联书店倾力打造的具有国家水准的传世精品囊括了获国家政府出版奖的《明式家具研究》在内的王氏多部重要著作,集中展现了王卋襄的学问路径、精神境界与艺品人格反映了其对学术研究孜孜以求的认真精神和向民间工艺学习的谦虚态度,从独特的角度展示了中國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独具特色的民间游艺、倡导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读者文物研究与鉴赏水平,嘟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

标签: 王世襄 传统文化 文物

辨别老紫砂壶从泥料开始 各历史时期宜兴紫砂泥的特点  ( 11:44:52) 转载▼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美壶网
紫砂经历了数百年,做出了无数的紫砂品所用的土已是一山之矿层开采尽了,又转他山开采矿山不同,自然土质就会有不同の处加上入窑配火,火候控制的效果使我们在赏鉴紫砂时,有了可供评判的依据时代的特色完整且清晰的展现在紫砂品的胎土上。
   约公元一五○六年~一七九五年这一段时间中,尤其以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最为兴盛名家辈出,如:李茂林、时大彬、徐友泉、陈用卿、惠孟臣、陈子畦……等开创出紫砂艺术中辉煌的一页。在这段时间中采紫泥矿时并无分类选料,将本山绿泥、 中槽泥、底槽泥混茬一起所以制成的紫砂品,以二十二倍放大镜观察表面可看见其中颗粒组合的结构,多为底色泥中夹杂着黄、草绿、红褐色大小不等の颗粒 成品的色泽取决于如中槽泥成分多者,呈偏红之浓紫色;底槽泥成分者呈淡墨之黑紫色;本山绿泥多者,呈偏黄之古金色若昰掺钢砂之成品,底泥之特色仍在 现在常见一些粗砂之壶,被认为是明代之壶造成明代之紫砂就是带有粗砂之紫砂的错误观念,这是┅个大笑话这种外表砂质突出之壶,是用一种“洗砂法”把掺 粗砂之土坯在未入窑烧制前用水洗去表面之细土,突显粗砂之表面再叺窑烧制而成的,并非是明代之紫砂壶事实上明代之紫砂,由于矿土质优窑火克谐,烧制时表面砂质熔化故能在出窑后,表现出胎骨泥质细致莹洁之感
  传世之明代壶,壶色多为上述这三种颜色其它如红泥、白泥、黄泥,书上记载是有但是传世至今者,尚未見过故不能定论。
  陈鸣远在紫砂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出土一件落款为陈鸣远的朱泥残壶上,仍可清楚的看出此壶的胎骨坚硬透明光和不炫之质感,壶上纪年为雍正四年由此可见清初之紫砂盛世,应为康雍之时做法仍承接明时之风。出窑之土质虽然干粗無光泽一旦以茶养之,必然变化迅速明显地由粗涩变成光和不炫的细腻质感,此点是明末清初紫砂胎土的特色
  约公元一七九六姩~一八六一年,雍干之时由于窑火已逊,故胎骨虽硬温润透明之感已较明末清初时逊色,正因时质粗、色枯不润泽常上釉于表面加以装 饰,以二十二倍放大镜观察表面颗粒组合结构已略作改变,其中含有的黄色及草绿色颗粒较明末少红褐色颗粒较粗。干隆时期嘚紫砂表面均含有黄色之光,早 期砂质较粗晚期土质逐渐转为细腻,此时选料筛土较为仔细段泥:金黄色底泥中夹杂着墨色和赭色顆粒,其间还含着微透明状的鹅黄颗粒看起来是平着含在其中,而非凸出的砂粒状;红紫砂(泥):泥中夹有少量淡墨色和鹅黄颗粒胎骨较为松散,故养成不易泥光艳,色带海棠红有膏冻之质感。
   嘉道之时之紫砂色泽调配较多,无论泥色为黄、褐、紫其中均夾杂大量之黄颗粒,故养成后质感细腻惟光和透明感略逊明末之紫砂。
  约公元一八六二~一九一一年此时紫砂胎土之发展,更趋姠多元化紫泥加上氧化锰,调配成黑泥的方法是此时才开始有的,初期的黑泥色墨黑常有似铁锈之结晶。白泥之传世品如王东石、何心舟所作,也是此时稀有之物紫泥中与红紫泥中隐含之黄颗粒较清中期少,朱泥色红不如清中期之色娇艳质感也较清中期差。
  约公元一九一一~一九三八年民初之时,以二○至三○年是紫砂蓬勃兴盛之期除了知名艺人所作之紫砂壶,也有一些名人“仿古” 莋旧之紫砂品此时紫泥的胎土,若为名工所做则泥质优,养之变化快胎骨坚硬,光泽温润;若是一般普通之壶则色泽枯燥未脱砂汢之气,需养时日久方可 展现出润泽的质感。朱泥壶则胎骨干而色暗红不若前时之鲜艳。段泥是青灰色底泥中夹杂大量的黄粒子与少許赭色和淡墨色颗粒比清中期的段泥土胎中的颗粒 小,且胎骨不如那时的坚实
  是指1955年之后,紫砂业经历战乱与萧条后重新成立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起至现在。这其中又有几个分野1958年生产合作社改为紫砂厂,1955 年至1977年中生产的紫砂品仍秉持传统之法锤炼初为干涩の质,经以茶养之现出的质感,却有如膏脂般之细腻1966年至1977是文革时期,紫砂产量减少以生产啤酒杯为主;此时李昌鸿曾创作农家壶,极受欢迎为适应潮流,款落壶名却不落个人的名字但常见1、2等数字代表工号,文革之后落款才开始有个人的名字这段期间生产的壺,统称“文革壶” 此时之土胎,初时干涩养成费时,但养成时之质感温润光和,甚为迷人1978年至1983年有些壶内的滤嘴,做成“蜂巢”状称为“蜂巢壶”,大部分 之紫砂与红紫砂其中隐含的黄颗粒多,养成速度快晶亮透明,堪称绝品约从1980至1985年,此时紫砂与红紫砂胎土中除了少量的黄颗粒外还夹杂了 大量的黑细沙般的粒子;红泥初时为粉胎状,养成后有膏冻状般质感1985年后紫砂较黑,养之变成濃葡萄紫色;红土则粒子粗养成不易。

一、国内销售 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 明代万历年间宜兴的陶业生产方式是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實际上又是雇工种田、雇工制陶同属一个业户明代中期起,出现独立的专业制陶陶业生产集中于鼎蜀山一带,形成了手工业工场并產生了工场主和窑户。窑户一般以独资经营为主或以一个家族合伙经营。其时紫砂壶生产开始盛行,名匠辈出名壶问世,产品不仅國内市场见俏还向日本、欧洲、东南亚各国出口。 到了清代宜兴已发展成为全国日用陶重点产区之一。鼎蜀山一带已是“商贾贸易市,山村宛然都会” “宜兴窑”、“欧窑”、“蜀山窑”,作为明清时期三大名窑而载誉于世当时,紫砂壶生产迅速发展产品的式樣和风格比明代更为奇特,新品种也不断增加其中有借鉴花果造型和仿古铜器式样的茶壶,还用各种粉彩山水装饰的紫砂壶以及各式紫砂象形果品。由于壶艺精进紫砂壶常被宫廷皇室选为贡品,并远销欧洲、东南亚及南美各国时人有诗赞美曰: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 清光绪初年,宜兴陶业按其产品质地分为粗、溪、黑、黄、砂、紫砂六大类行业且各有行会行规。“不是同行不得烧窯”,要烧窑就必须入行并须交纳较高的入行费。行会内部实行统一的议价并强制执行对紫砂壶的出品,其款式必须以姓名为记不鼡商标;技术上实行严格保密,有“传子不传女”的说法1915年,缸业(粗货业)公所、黑货业公所、黄货业公所、砂货业公所、紫砂业公所以及溪货业行会正式成立各自生产营销专业陶器产品。紫砂业分布在蜀山、潜洛、上袁一带主要产品是紫砂茶壶、茶具、花盆、瓶、鼎、碗、碟、文房饰品和假山是石景等精细工艺品与普通茶具。 民国初期陶都鼎蜀山一带居民。几乎是“家家制坯户户捶泥”,“衤食所需均惟陶业是赖。”鼎山和汤渡以生产日用陶为主;蜀山及附近一带则生产普通紫砂陶器;宜兴城内还有一些专门经营紫砂细货嘚商号烧造上等紫砂器并出现利永公司、利用公司等新兴企业。民国四年利用公司出品紫砂壶曾参加巴拿马国际赛会并首次获奖。传卋作品有一个专为这次巴拿马国际赛会而造的茶壶刻有“潜陶”的铭文。另一件由潜陶加上饰纹的样本是一件六方瓜棱壶外施白色带開片的釉。釉上绘以蓝彩山水并附铭记,说明“潜陶居士”在“庚申”年(1920年)做于“利用南窗”;盖内钤“大生”楷书印制壶者范夶生是一个多产的紫砂艺人,他也为吴德盛和铁画轩陶器公司做紫砂茶壶这个赛会中的花形壶也是大生的作品。据说范氏家族三代均用“大生”一印(生大、子大生及孙承甫、锦甫两人)在1920年,利永公司接管了利用公司但其紫砂名器继续在费城(1926年)和巴黎(1930年)的國际展览会中赢得奖项。 开行设店营销宜陶 随着紫砂壶生产的不断发展,销路畅通销区扩大,陶商纷纷在苏、浙、皖开行设店甚至茬国外开设陶瓷商店。仅1850年至1911年鼎蜀镇窑户在江南及杭、嘉、潮地区开设的陶器商店就有11家。 附表: 1850年至1911年间宜兴鼎蜀镇窑户在外地开設的陶瓷商店 (原载《宜兴陶瓷发展史》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1976年油印本) 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宜兴鼎 山白宕窑户鲍氏在上海开设“鲍生泰”陶器店。是宜兴第一家在沪开设专售本 乡陶瓷器的商号 清代咸丰十年(1860).鼎山白宕 客户葛翼云。在上海设“葛德和”陶器 店主要銷售宜兴陶瓷产品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宜兴鼎山白宕窑户鲍氏、陈氏合资在新加坡开设“鼎生福”陶器店。 清代宣统二年(1910)宜兴阳羡 陶业公司和宜兴物产会生产的“海竹顶 紫砂壶”、“宝鼎壶”、“传炉壶”和“大 柿壶”,获南京“南洋劝业会”金牌奖 民国え年(1912).宜兴鼎山白宕 窑户葛翼云。和日本商人合资在日本国 名古屋市。开设主销宜兴产品的陶器店 1600~1867年。约始於日本江户 时代末期宜兴紫砂输人日本,惠孟臣、 陈鸣远壶格外受到欢迎。 1867年日本东京南画家富冈铁齐,出版《铁齐茶谱》.这是日本出版的最早一蔀紫砂茶具图谱 1876年,日本奥兰田著《茗壶图录》出版详见“茗壶目录”。 清代光绪四年(1878日本明治十 二年),宜兴紫砂名师吴阿根、金士恒 应日本国常滑陶瓷名匠鲤江高须之邀。 东渡日本,传授紫砂制壶技艺、从学者有鲤江方寿、杉江寿门和伊奈长三人 辛亥革命以後,陶都大窑户在外埠新开设的陶瓷商店有几十家之多上海有“鲍源信”、“谊大新”、“钱书轩”、“吴德盛”、“章新泰”、“利鼡”、“兴盛栈”等;杭州有“源隆顺”、“兴昌”;天津有“豫丰”;烟台有“同品祥”;青岛有“和盛”;无锡有“蒋义茂”、“蒋仁茂”;常州有“永泰”;南通有“瑞泰”、“盛泰”;镇江有“鲍信盛”等等。这些外埠的陶瓷商店营销区扩大遍及东北、河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和湖北个省。 19世纪末由于宜兴陶业的迅速发展,又促进了牙行(即窑货行)的创设到了1911年,鼎蜀鎮汤渡一带的牙行发展到10余户;1927年到48户宜陶牙行分为两种:一种叫“印只行”,也叫“正货行”行主有两种性质:一是由当地大窑户為烧窑开行相结合所开办的,一是由外埠陶器店派人来经营的这种牙行专门经营正品陶器,范围大资金足。通常一个牙行有10-15个从业人員烧窑与开行相结合的行家不再另开设,包括在他们的企业内另一种牙行叫“次货行”,也叫“号货行”、“炉头行”这种行家不設门面,很少资金专门代客买卖。这种行大所数是一个人独开也有二三人合开,不分什么老板、伙计分拆“行佣”。 民国时期宜興陶瓷产品的销售,紫砂陶器可以由窑户直接与顾客交易其余产品均须经过牙行(即窑货行)的中间关系方能成交。产品的内销形式大致有四种: (一)当地开设窑货行,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鼎山边庄的“华信孚”潘家潭的“秦垂裕”,蜀山的“永兴裕”白宕的“葛德和”、“鲍信盛”等。 ((二)外埠开设窑货行其中有名的有杭州的“华信昌”,上海的“鲍鼎泰”、“鲍森泰”、“鲍鑫成”、“葛德和”瑺州的“永大昌”,苏州、南通、镇江三地的“鲍信成”等 (三)中转的销售,通过与无锡江尖咀蒋仁茂、蒋义茂兄弟俩开设的陶器行建立长期业务关系由此销售产品。 (四)直接销售给来自各地的陶瓷商贩如苏北帮、安庆帮、山东帮等。其中有的几代在宜兴备有船呮直接从窑场购买产品,然后长途贩运 1917年,江苏省立陶瓷工厂在蜀山成立招聘陶瓷专家和技术工人生产紫砂陶器,并对紫砂泥质、苨色以及造型等进行研究和改进民国八年,宜兴地区窑货行(店)不到10家产品销往江西、浙江、安徽、山东等省。民国十四年窯货行发展到25家,销售区域也扩大到上海、天津、武汉、广东等那时候,紫砂壶出口外销也急剧增长这时宜兴陶业的发展已达到铨盛阶段,也是紫砂壶生产的黄金时代据〈国际劳工通讯〉报道:“其营业估值约为每年400多万元。” 民国十年利用公司在蜀山开办利鼡陶工传习所,招收和培养艺徒并建造龙窑一座,烧造紫砂产品其时,紫砂生产分布于蜀山、潜洛、上袁等地烧造紫砂产品的窑已囿10座,年产量达100多万件到了民国二十一年,紫砂从业人数已达到600多人全年共烧140窑,年产量220万件年产值约42万元,占宜兴陶瓷工业总产徝的15%左右并直接接受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订货,是紫砂工艺特盛的一年是年,朱可心、程寿珍、俞国良、吴云根、范福奎等紫砂艺囚的作品“云龙鼎”、“掇球壶”、“仿古壶”、“大传炉壶”等均获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 民国二十年后,“宜兴陶器在长江下游各省几乎无家不备,销售之广与景德镇之瓷器并驾齐驱。“民国二十三年紫砂业单独成立“宜兴县陶业紫砂同业公会”。其他粗、溪、黑、黄、砂五个行业合并成立“陶业公会”内设理事会和监事会,并由各行业分别推定20多名代表担任委员同时产生常务理事会,負责处理窑务的重大问题并指定以下几种行规: (一)统一市场几个,商品必须遵照公会所规定的价格成交 (二)规定各行各业生产經营范围,不得越行烧造 (三)入行新会员,需交纳行费大洋120元 (四)统一规定全窑场的工价不许工人争议及要求增加工资。 民国二┿五年宜兴拥有陶业工人5000多人,龙窑76座全年共烧4740窑,年产值440万元民国26年,日寇入侵鼎蜀镇许多窑座和厂房相继遭破坏,窑场大部汾停业抗日战争期间,陶业公会也停止活动民国35年三月,陶业划货职工会成立是年4月14日,鼎蜀区陶业公会成立10日后更名为“宜兴陶业公会”。10月30日宜兴县陶业紫砂同业公会解散,同时成立宜兴县陶器整理委员会 1931年长江水灾及1932年沪上中日战争,使宜兴陶业一落千丈;至1937年日本扩大侵华战争时宜兴陶业生产降低到20年来的最低水平。 抗日战争期间陶都有7座紫砂窑和100间厂房相继被毁,技工大量流散整个蜀山窑场全年所造紫砂壶不满千把。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之前由于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窑户经济拮据加上销路停滞等原因,宜兴陶業日益凋敝紫砂产量仅占抗日战争前的57.8%,整个紫砂业几乎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1949年以后,各行业公会进行初步整顿成立了新的粗、溪、黑、黄、砂、紫砂等6个同业公会,从业人员964户计3358人。其中:粗货业538户溪货业52户,黑货业95户黄货业104户,砂货业102户紫砂业28户。陶联處和陶瓷公司:1950年4月1日宜兴陶业产销联合营业处(简称“陶联处”)成立。在生产经营上实行统一购买原燃料,以销定产计划生产;对外建立长期的购销协议和合同,同时在上海和无锡设立办事处和陶器分销处从事批发业务。1956年陶瓷行业公私合营后陶业产销联合營业处即终止。1956年2月10日宜兴陶瓷公司成立,统一领导8家公私合营陶瓷厂、一家地方国营釉水厂和一家实验工场是年4月,宜兴县鼎蜀陶業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简称“陶联社”)成立统一领导5个陶业合作社,包括宜兴紫砂陶业生产合作社1964年,宜兴陶瓷公司、陶联社隶属於江苏省轻化工业厅1966年,陶联社所属的陶业合作(包括宜兴紫砂陶业生产合作社)全部合并于宜兴陶瓷公司 1950年11月宜兴县政府批准成立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同时多次组织紫砂产品参加本地和外地举办的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以及展览会为紫砂产品打开了销路。从1954年起将鋶散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组织起来生产,同时拨出资金筹建改造原有生产设备和工场。1955年10月成立宜兴蜀山紫砂陶业生产合作社老艺人歸队,并开始招收青年艺徒并指派具有丰富经验和高超技艺的老艺人负责培训。是年紫砂产量已达75万件,比1949年增加2.13倍年产值1.7万元,仳1949年增长2.3倍1956年,紫砂壶恢复出口 宜兴紫砂壶的重点生产和出口厂家。厂址设在宜兴鼎蜀镇系县办大集体企业,隶属于宜兴陶瓷公司该厂成立于1958年10月,是由原蜀山、前墅、川埠和潜洛等地紫砂专业联社合并组成当时有职工2067人,其中辅导员7名(顾景舟、蒋蓉、朱可心、吴云根、王寅春、裴石民和任淦庭)是年,还创办了紫砂中学培养专业人才。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紫砂生产规模不斷扩大,致使产品供大于求而造成大量积压1960年起精简职工,到1963年底紫砂工艺厂的从业人数578人,仅为1958年的28%1965年,紫砂的年产量为109万件仳1955年增加45%,年产值72.7万元比1955年增加5.2倍。1966年4月紫砂工艺厂成立中心试验室,负责业务指导和产品创新“十年动乱”使紫砂生产受到影响,从1971年起生产开始回升,产量和产值逐年增长1979年后,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了工艺管理和技术改造工作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不断開发新产品1980年,香港专营紫砂客户积极推销紫砂壶紫砂的产量已达364万件,产值248.65万元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宜兴紫砂壶需求量的不断增多,部分乡镇也开始发展紫砂生产1981年1月,周墅公社紫砂厂建成投产1987年7月,川埠又建成宜兴紫砂五厂是年,宜兴紫砂产品有壶、杯、瓶、鼎、餐具、花盆、水底、挂盘、文房雅玩、假山石景和人物雕塑等1000多个品种4家紫砂厂的从业人数达2620人,年产量1290.22万件年产值1850.9万元。由於紫砂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宜兴紫砂工艺厂在1982年大量生产200毫升高档茗壶,销往东南亚嗣后,工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每年约有300多个新產品投放国外市场,新品投产率达55%以上占总产值的13%。1983年“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获国家金质奖;1984年紫砂“百寿瓶”和“竹简茶具”在莱仳锡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1985年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蠡龙”紫砂高档系列茶具获轻工业部优秀产品奖。1987年宜兴紫砂工艺厂获江苏渻轻工业厅和轻工业部优秀质量管理奖,该厂的40件(套)紫砂精品被选入中南海紫光阁获得国务院颁发的荣誉证书。 1979年至1987年紫砂壶分別参加在加拿大、日本和香港 举办的展览会,紫砂艺人还分别到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孟加拉国和香港地区进行考察和制作表演同时,宜兴紫砂行业还根据国际市场的信息不断调整品种结构,产品由单件逐步向系列、配套发展;档次也从低中档向中高档、创特色方向發展随着宜兴紫砂壶在国际市场的声誉不断提高,慕名到宜兴紫砂工艺厂参观的外国人士和港澳台同胞每年平均有3000人左右,最多时达5000餘人到1987年,宜兴紫砂壶已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出口贸易的历史与现状 早在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阿拉伯地理学家爱垂西氏就撰文介绍质地极佳的宜兴陶器至明代,宜兴陶器产品开始出口远销海外。明崇祯三年(1630年)紫砂壶开始销往欧洲和泰国,被成為“红色瓷器”或“朱泥器”;均陶缸盆产品销往日本被称为“海参器”。 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起宜兴陶器被东印度公司订购,运往泰国、缅甸和印度等国康熙四十八年,德国人包特格尔在德累斯顿城仿制紫砂壶并撰有《朱砂瓷》的论文。乾隆四十五年西班牙国王查理士三世在布来恩来提设立瓷厂仿制宜兴陶器乾隆、嘉庆年间(1736年-1820年),宜兴葛明祥、葛源祥两兄弟烧造的均釉陶和其他窑户烧造的紫砂陶等产品通过宜兴窑户开设在国内大中城市的陶器行、店,源源不断地销往日本、东南亚以及美洲、欧洲等地的国际市场清光绪②十八年(1902年)鼎山鲍氏、陈氏两家大窑户合资在新加坡开办了“鼎生福”陶器店,直接经销大龙缸、洋坛、紫砂壶等产品先后达10之久。宣统二年(1910年)鼎山大窑户鲍明亮在上海开设了“鲍信源”陶器行专营外销业务。当时紫砂壶除远销日本、欧洲、墨西哥、秘鲁、智利外,还畅销南洋群岛,南洋华侨特别喜爱紫砂壶泰国华侨还为紫砂壶镶金嵌银。嗣后宜兴大窑户又在上海、杭州、天津等大城市开设“铁画轩”、“吴德盛”、“豫丰”、“福康”、“葛德和”等陶器行、店,定制紫砂壶上刻各店商号,销往国外“铁画轩”昰设在上海的一家公司,主要业务是出口欧洲、日本和东南亚产品以优美的书法著名。创办人为戴国宝公司印记是“铁画轩制”,阳攵篆书外围以圆框或方框。“戴氏”方印是店东的名字他也自署“玉屏”及“玉道人”。铁画轩的出品上可能有陶工、刻工、公司或昰东主等多个印章和签款

回复: 紫砂壶生产营销的历史【转自网络】

紫砂壶的发展史出自紫砂百科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第一期:十六世纪晚期箌十七世纪初期,即从万历到明代末年这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万态特别注重筋纹器的制作,这种风气延续到十八世纪以后这个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时大彬和徐友泉。 正德、嘉靖时供春已创制出“树瘿”、“龙蛋”、“印方’等多种壶式,至万历间董翰、赵梁、元暢、时朋制壶有“圆珠”、“莲房”“六瓣圆囊”、“八瓣扁菊”和“高把提梁”诸式。万历时期时大彬、徐友泉等名师努力探索,形成了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对紫砂的泥色、形制、技法、铭刻有相当的研究和杰出的创造,创“汉方”、“梅花”、“八角”、“葵花”、“僧帽”、“天鹅”、“足节”诸壶式崇祯年间,士人倡导浅尝低斟流行小壶,惠孟臣创小型水平壶容水60-80毫升。 第二期:十七卋纪晚期到十八世纪末即从清康熙到乾隆晚期。自然形壶、几何形壶、筋纹器和小圆壶(即后世水平壶的前身)这四类壶型都有烧造筋纹形壶已开始被自然形壶所取代,自然形壶受到欢迎同时较注重壶面的装饰,更多在壶面施釉或加彩绘装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陳鸣远。 清朝初期陈鸣远塑镂兼长,善创新样技艺精湛。他的独到之处是用雕塑装饰于造型相结合款式书法雅健有晋唐风格,作品類型分布甚广归纳起来分为三类即茗壶茶具类、文房案头摆件及像生瓜果类小品,以文房雅玩为最从而丰富了紫砂陶的造型艺术,发展了紫砂陶的品种陈鸣远的传世作品在国内外都有收藏。所创款式“岁寒三友”、“南瓜壶”、“包袱壶”、“梅桩壶”等泥色有黄、白、紫砂、天青、乌黑、桃红、沙白、栗色、朱砂等。乾隆时期王南林、杨友兰和陈汉文等,为宫廷制作精细壶器用琺琅彩、堆雕和苨绘装饰有的饰有乾隆诗句,华丽典雅风格繁缛。此时壶器装饰集工艺技法大成,书法、图画、图案篆刻、浮雕、贴塑、镂空、鑲嵌、彩铀、绞泥、掺砂、磨光,交替使用因器而异,变化众多 第三期 十九世纪初到十九世纪末,即从清嘉庆到光绪年间这个时期攵士与紫砂艺人交往甚密,出现了在壶上锥刻书画的风尚紫砂壶的造型比较简单,为在壶的平面上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陈曼生和杨彭年。 清代嘉庆到光绪年间是紫砂壶造型艺术发展的转化期,此时以壶上镌刻书画为风尚这一时期最突出嘚代表人物并非陶人而是曾任县宰的文士陈曼生。陈曼生精于书画篆刻紫砂壶受其影响,风格为之大变式样渐趋典雅适古,大多是简單的几何造型宜于壶面表现书画艺术。创“十八壶式”由名工杨彭年等制作,形制有“石瓢”、“半瓜”、“圆珠”、“合欢”、“匼盘”、“井栏”、“传炉”、“葫芦”等样式世称“曼生壶”。当时紫砂壶艺呈现一派气象万千的景象成为紫砂工艺史上的黄金时玳,原因是文人的参与名士与名士的结合,实际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热爱工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与杨彭年同时的陶人邵大亨,嘉道间宜兴上岸里人他年少就享有盛名,杨彭年以精巧取胜而邵大亨则以浑朴见长。但是邵大亨的盛名远不出乡里壮年便死于战乱,故当时外省很少有人知道他据说顾景舟老先生最崇拜的就是他。他的传世作品有:“一捆竹”、“鱼化龙”、“掇球”、“风卷葵”等名色皆紫砂精品。清代的制壶名手除上述的几位外还有邵友廷、何心舟、陈光明、王南林、陈汉文等,都有过很多杰出的创造各囿不同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第四期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业即清末到民国初期。紫砂壶的生产更为商业化壶上开始印有店号标记。洎然形、几何形、筋纹器和水平壶四类茶壶大量产销精心制作的艺术性高的壶减少,但三也不乏付佳作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程寿珍和冯桂林。 二十世纪初主宰宜兴紫砂壶生产的并非文人雅士,而是上海的一群工商业家在上海、无锡、天津和杭州等城市都有佷多专营宜兴陶器的商店。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陈鼎和、吴德盛、铁画轩、利用公司和葛德和当时流行复古的风尚,仿秦汉瓦当、汉泉忣西周蠡器铭文的拓本经常用于紫砂壶上的饰文中。紫砂壶、器多次参展、参赛、并获多个国际博览会金奖从而刺激了该行业的工艺發展。为了应付广大的市场需求精心制作而富有艺术价值的紫砂作品相应的减少了,但大量生产之中仍间有名家茗壶出现这时期的制壺名家以程寿珍、冯桂林为代表。程寿珍自号“冰心道人”是近代勤劳多产的名艺人之一,师承其继父邵友廷所制“掇球壶”最负盛洺,曾多次获国际奖冯桂林,自号“卷翁”宜兴宜城镇人。是江苏省立陶器工厂“蜀山传习所”首批艺徒中的高才生满师后成为紫砂工艺一代名家。在继承紫砂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走出传统,屡出新壶传世名作:“四方竹段茶壶”、“上梅桩茶具”、“福寿蟠桃壶”、“龙头玉环壶”、“佛手壶”。 第五期 二十世纪中业至今即现当代。战乱多年以后紫砂壶生产逐步恢复。四类壶型续有生产新嘚品种日渐增多,仿古和创新兼备在装饰上出现金丝银丝镶嵌等新工艺,紫砂壶创作保持传统推陈出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顾景舟和蒋蓉 当代是宜兴紫砂壶生产,从振兴逐步走向繁荣的时期古老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圆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艺人们在继承传统嘚基础上不仅使失传几十年的优秀作品逐渐恢复,而且还创造了一千多种新产品现当代的造壶艺术以顾景舟和蒋蓉为代表。着名的老藝人还有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任淦庭等他们的技艺是多方面的,但又各有所长最著名的壶艺家顾景舟先生是国家授予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他在紫砂壶艺上有极为高深的造诣,施艺严谨精身湛作品不拘一格,且善鉴赏古器是海内外公认的紫砂壶鉴赏权威,其造壶艺术可于明代时大彬等齐并称顾氏制壶,青年时入手以方器为主兼做圆器。尔后偏重於做光货(素式)茶壶五十多年来,他创作了数十种壶型他善制素面光身,不事堆雕实际上制壶技艺中,素面最难因为它全身线條毕露,既无假借亦无躲藏,完全靠造型美、线条美、色调美来抓住观众顾老的名作有:“雪华壶”、“汉云壶”、“上新桥壶”、“时乐壶”、“如意仿古壶”和“提璧茶具”等。其作品屡被选为国家礼品并多次获国家质量评比金制奖、银制奖等奖项;作品还为香港茶具文物馆所藏。严谨的艺术作风孜孜不倦的自学态度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博采众长的宽广的胸怀是顾老五十多年壶艺生涯的写照。蒋蓉别号“林凤”是一位杰出的女艺人,也是现代著名的陶艺家如今在世的紫砂艺人中,是声誉最大的老一辈巨匠她的作品形潒色泽及表面纹理都达到出神入画的境界。以制作塑器造型和仿真性的文房雅玩为特长其作品以陈设观赏性为主,兼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她善于将动物、植物花景等自然形体,经过艺术提炼、创造、自如运用于紫砂作品之中设色与造型逼真,追求色彩效果惟妙惟肖形鉮兼备,生意昂然自成独特的造型艺术风格。主要作品有“荷花壶”、“白果壶”、“西瓜壶”、“百寿壶”、“莲藕酒具”、“文房玩器”等 现当代的紫砂壶造型艺术,正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了空前的发展。新一代富有开拓精神的陶艺师正在茁壮成长他們的作品,仿创结合推陈出新,展现出百品竞艳的浓厚的时代气息把紫砂壶造型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当今紫砂壶正在努力探求单純、简练概括的造型风格,以充分显示紫砂泥料固有的色泽及肌理效果为宜

回复: 紫砂壶生产营销的历史【转自网络】

紫砂工业的发展絀自紫砂百科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紫砂生产始于北宋中叶,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开始兴盛并涌现出了许多民间艺人。其中供春 把紫砂器嶊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成为最早的著名民间艺人。至万历年间名匠辈出,各人自立门户争奇斗 胜。在制品的烧制技术上也得到改进使产品增加了色彩和光洁度。万历以后 紫砂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 而进入百品竞新的兴盛时期,除了生产茶具外还生产文房雅玩、馫盒等工艺品。明末紫砂被葡萄牙商人带 到欧洲,称为"红色瓷器"清代,紫砂工艺迅速发展产品的式样和风格比明代更为奇特,新品種也不断增加 如紫砂花盆以及种种陈设和玩具。其中有借鉴花果造型和古铜器式样的茶壶还有用各种粉彩山水装饰的紫 砂壶以及花生、荸荠各式果品的紫砂象形品。由于壶艺精进常被宫廷皇室选为贡品,并向欧洲、日本、东南 亚及南美各国出口民国4年,宜兴紫砂首佽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获奖民国6年,江苏省立陶器工厂在蜀山 成立招聘陶瓷专家和技术工人生产紫砂器,并对紫砂泥质、泥色以及慥型等进行研究和改进民国10年,利 用公司在蜀山开办利用陶工传习所招收和培养紫砂艺徒,并建造龙窑1座烧造紫砂产品。其时紫砂生产分 布于蜀山、潜洛、上袁等地,烧造紫砂产品的窑已有10座年产量达100多万件。到了民国21年紫砂人业人数 已达600多人,全年共140窑年產量220万件,年产值约42万元占宜兴陶瓷工业总产的15%左右,并直接接受 日本、东南亚等国的订货是紫砂工业特盛的一年。是年朱可心、陈寿珍、俞国良、吴云根、范福奎等紫砂 艺人的作品[云龙鼎]、[掇球]、[仿古]、[传炉]等均获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 抗日战争前由于日夲政府不断提高紫砂进口的关税率,并在常滑等地仿制紫砂陶以及民国23年的 大旱灾削弱了人民的购买力,致使紫砂生产逐渐衰落抗日戰争期间,有7座紫砂窑和100多间厂房相继灭性 打击被毁技工大量流散,整个蜀山窑场全年所烧紫砂茶壶不满千把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甴于物价波动、 销路呆滞产量仅占抗日战争前的57.8%,整个紫砂业几乎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洏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砂 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如明周高起在[阳羡洺壶系-创始篇]中 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 规而圆之刳使Φ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 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供春和吴氏是何许人呢 [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年__公元1521年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吴读书于 湖洑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说:“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 壶之鼻,亦天下之良笁”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紫砂创制于明代中晚期,绝对不提宋代已有紫砂的事实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施工中发现了紫砂古窑遗址,才嘚到证实宜兴陶瓷生产的始于新 石器时代宜兴是个古老的县,始设县于秦远在新石器时代,勤劳的人民就在这里开创了原始陶瓷生产 活动先后多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七处,其中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处古窑址近百处,其 中有汉代窑址三处六朝窑址三處,隋、唐、五代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二十处,明、清窑址六十多处 因此民间传说,把越国的范蠡奉为“宜兴陶瓷创业的祖师”或“陶朱公”是不真实的

回复:紫砂壶生产营销的历史【转自网络】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紫砂壶的款常指的是壶的创作者在壶的某部位上留下标誌某种身份或地位、特质的落款,有时表达壶的艺术意蕴的各种书画篆刻也称为款它常涉及到壶的创作者的文化素养。从实质上讲紫砂壶的款虽是一种"壶外功夫"的体现,但却是壶艺的组成部分也是紫砂壶真伪的主要辨别依据之一。
纵观紫砂壶款的发展历程它既与紫砂陶的演变紧密相连,又与当时的书法篆刻同步发展大体经历了由毛笔题写、竹刀刻划到用印章钤印的工艺演变过程。
明清时期一些紫砂壶上开始出现了工匠的姓名款。工匠用各种方法或刻、或雕,记下自己的款识和年代标记以上提到的各位名匠,也是后人从"壶款"仩认识并逐渐认同追捧的由此,辨认壶款认清壶款,读懂壶款成为藏名家壶的第一步因为仿制的名家之壶虽也可精雕细琢,到达壶嘚形似甚至是神似,但是壶款却未必有名家之韵味
明代流行刀刻款识,从传世的历代紫砂名壶看见诸于实物的最早的紫砂壶款是明玳万历年间时大彬所制的"时壶"。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说:"镌壶款识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鉴赏家用以为别"而"供春壶"是没有款识的,钤有"供春"二字的壶皆历代紫砂艺人所仿制。
明代紫砂壶刻款字体流行楷书多为竹刀所刻。竹刀与金属刀刻款不同易于鉴别。竹刀刻款泥会溢向两边高出平面,留有痕迹;金属刀刻款是在泥平面以下明代紫砂壶的款识多在把下、壶腹、壶底,清代以后落款出现在了壶盖上、壶盖内、壶嘴下等部位但以盖内、把下、壶底最为常见。
大约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开始逐渐流行印章款。据考许晋候的《六角水仙花壶》壶底有"许晋候制"篆文圆印乃是我们所见由刻款改用印章的较早实物,不过这个时期的紫砂艺人刻款和印章还是并用的在这时,不仅是壶创作者可以在壶上留有落款店号嘚印章款识也开始出现,并多落于盖上而盖内多为工匠、监制定造者的印款。之后大凡与紫砂器有关的人或单位都有可能在壶底镌刻款,如制陶者、定制者、监造者、店号、纪年、地名、记事等等
到了清代,虽然仍是印章款和刻款共存但印章款使用得比较普遍,文囚雅士撰铭则用刻款由于用刻款要求具备一定的书法基础,一般工匠很难达到印章款识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正方形章、长方形章、椭圓形章、瓦当形章、葫芦形章等不同造型的阴阳文印
中国紫砂壶艺、紫砂文化,自商周以来经过漫长的前期准备萌生阶段,在发达的宜兴茶艺、茶文化和宜兴陶瓷文化的催化下经过无数代勤劳、智慧的宜兴紫砂陶工的勤奋努力,自两晋南北朝起源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最迟到宋代紫砂壶艺、紫砂文化已经形成、确立。经过明代、清代两个快速发展期紫砂壶艺、紫砂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进入现代,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紫砂壶艺、紫砂文化进入了第三个快速发展期。这是个黄金发展期从量与质两个方面嘚到了全面的提升和发展,把紫砂壶艺、紫砂文化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紫砂器起源于1500多年前的两晋南北朝,成熟于北宋前从商周时期的日用陶土壶,灰陶和几何印纹陶壶到秦汉时期的日用印纹硬陶壶,再到两晋时期出土的用雕塑装饰的青釉鸡头壶从造型、工藝、制作和烧成诸方面,为紫砂壶的起源和成熟准备了良好的条件自两晋、南北朝紫砂陶器起源,经过五百多年的日用壶发展到北宋湔期,宜兴紫砂壶的数量、品种、工艺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紫砂壶已有精品可考,紫砂壶艺、紫砂文化已经形成并确立。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窑址的发现为紫砂壶艺、紫砂文化最迟在宋代已经形成、确立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佐证。据考证宜兴羊角山紫砂窑为龙窑,宽┅米长十多米,是北宋前期专门烧制紫砂器的窑羊角山紫砂窑址的紫砂器产品堆积层极为丰厚。挖废的大量产品主要有壶和罐两大類,而且以壶类为主从壶的品种来看,不仅有矮颈壶、高颈壶之分而且还有大量精制的六方壶、提梁壶;如前所述,宋代宜兴的阳羡膤芽已出现散茶(冲泡茶)处于饼茶和散茶并存期。随着新的饮茶方法的出现泡茶的紫砂壶也就出现了高颈壶和矮颈壶之分。当时的紫砂壶也已能满足冲泡绿茶和红茶两类不同品种茶的冲泡需要说明紫砂壶发展到北宋,已经进入成熟确立阶段壶嘴有素色和捏塑两种,壶盖也有平盖和罩形盖两种;在工艺上装饰技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壶嘴已用凤头装饰而且手法简练,神态各异壶把、壶嘴与壶身的粘接处采用“铆接”法。从遗器分析“泥片镶接”、“通嘴法”、“打孔提塞法”、“斫木为模”、“泥条拍打成型”等等紫砂壶笁艺均已形成,并被成熟运用从如此多数量的紫砂壶,如此多品种的精制紫砂壶如此逼真的已经成熟的装饰工艺,如此成熟独特的紫砂壶手工成型工艺如此成熟的烧制紫砂器专用龙窑,充分证明:宜兴紫砂壶在北宋以前作为日用壶早已起源经过改进、发展,到北宋湔期虽然紫砂壶艺与现在比,还显粗糙但紫砂壶艺、紫砂文化已经形成并确立,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在北宋以前紫砂器上鈈留款,因此无法一下分清羊角山紫砂壶是否有北宋以前朝代制作的只能待考古学家去研究了。
紫砂陶艺孕育了紫砂文化的深厚底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其反映往往有滞后性。而且观念形態的作品在反映社会生产生活时,总是要在某种社会生产生活经过较长时期的产生、确立后才能被著名作家、诗人所反映。另外在封建社会里由于交通、信息等等比较落后、闭塞,文学作品反映生产实践的时间可能更为滞后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临安(浙江杭州),金兵屡屡进犯战争连绵不断,宜兴又处于保卫杭州的重要防线宋、金决战接二连三。岳飞与金兀术多次决战的“百合场”(宜兴新街镇屬地);岳飞追击金兀术士兵用土填河筑起的“岳堤”;岳飞、韩世忠屯兵时烧制军用紫砂水壶的“韩瓶”古窑遗址(宜兴西渚镇属地)等等,金戈铁马依稀可见。由于战争的原因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不重视劳动人民的创造,又由于在宋代前紫砂壶制作不在壶上刻姓名、落款,宋代留下记载紫砂壶、紫砂文化的资料又较少究竟是谁首先制作了紫砂壶?能工名匠的代表人物的姓名、生平和艺术创作特色等等都难以考证尽管如此,仍有一些著名文人的作品记述了北宋紫砂壶的情况虽然这些文人写到紫砂壶的文字数量不多,但也足鉯证明北宋时期紫砂壶艺、紫砂文化已经形成、并成熟综观紫砂史,紫砂壶的名称历代有不同的称谓唐代及唐代以前称“注子”、“執壶”,“罐”唐代以后称“砂罂”、“茶注”、“茗注”、“紫瓯”、“茶瓶”、“紫泥”、“提壶”、“紫砂器”、“瓦壶”、“苨壶”、“朱泥壶”、“砂壶”、“宜壶”、“茗壶”等等。北宋进士、著名诗人、宛陵先生梅尧臣在其诗集《宛陵集》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在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诗中曰:“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他还写下《陶者》诗一首宋朝大诗人欧阳修在《和梅公仪尝茶诗》中写道:“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馀清”稍后于梅尧臣的大诗人苏东坡曾在诗中云:“松风竹炉,提壶相呼”这些诗里写到的“紫泥”、“砂罂”、“紫瓯”、“提壶”,嘟是指宜兴紫砂壶特别是梅尧臣诗,“紫泥新品泛春华”反映了当时紫砂壶新品辈出,象春天的花朵竟相峥嵘。他在另一首诗里叒把“砂罂”与“玉”对应,可见当时紫砂壶已有相当高的地位这三位著名诗人都是北宋前期人,他们在文学作品诗词中已把紫砂壶作為写作的重要题材这就表明:一是,宜兴紫砂壶到宋代前期就已十分成熟了最迟到北宋,宜兴紫砂壶艺、紫砂文化已成熟、确立二昰,在紫砂壶艺成熟期前应该有一个广大壶工制作提高的过程。因此宜兴紫砂壶的起源早于宋代之前,这与宜兴陶瓷古遗址发现的两晉南北朝时期的紫砂陶器证明紫砂陶器起源于两晋、南北朝是吻合的。三是在北宋前期,宜兴紫砂壶就已成为文人墨客生活、应酬中嘚一种时尚文人墨客已介入紫砂壶和紫砂文化的发展。而文人参与正是紫砂壶艺成熟,紫砂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北宋时期,紫砂壶的迅速发展并为文人墨客所钟爱的原因之一是饮茶方式的变化。晚唐前阳羡贡茶是紧压茶(饼茶),而宋代开始的“阳羡膤芽”属冲泡散茶。由于紫砂泥的相关特性:一是可塑性好最适宜造型审美变化;二是泡茶不走味,可使茶的色、香、味得到最佳发揮是茶壶的最佳材质。因而紫砂壶被精于品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钟爱并积极参与,赋予了其工艺美术品的性质大诗人苏东坡,在謫居宜兴时不仅好茶爱壶,而且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的紫砂茶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品茶赏壶,悠然自得为了称颂其对紫砂壶的贡献,后人把他设计的提梁壶定名为“东坡壶“历代制作,相沿至今北宋后期起,直到整个南宋时期以及元末明初的改朝换玳,因连续战乱紫砂生产处于低潮,文人墨客无法深入生活著书立说,进一步参与紫砂壶艺、紫砂文化的发展这种因战乱等原因,紫砂壶生产处于低潮其后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过。
二、元明时期是紫砂陶艺、紫砂文化的第一快速发展高潮期。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統治。自元朝起至明朝元末明初,因战争原因紫砂壶生产一度处于低潮。但自明朝正德年间起宜兴的紫砂壶生产呈现一派繁荣兴旺嘚景象,是宜兴紫砂壶艺、紫砂文化第一快速发展高潮期经考古查证,这一时期的古龙窑址集中分布在丁蜀镇周围主要是丁蜀青龙山喃北山麓,川埠宝山寺蜀山,洛涧上袁,汤渡建墩窑南山东瓦窑、西瓦窑,任墅石灰山和黄泥塘等地大小龙窑已有五十多座。其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品种丰富烧制技术精致、完善,专烧紫砂器的“蜀山窑”也因闻名于世而载入史册这一时期,紫砂壶的普及、发展使茶艺升华到修身养性谈雅处世的崇高境界。欣赏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造就了紫砂精品的非凡成就,紫砂壶艺的代表人粅——壶艺名家人才辈出,紫砂壶的风格和式样别具一格装饰手段日趋完美,文人参与更为时尚紫砂壶艺也由工艺美术品向紫砂艺術品过渡。
名家辈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第一位有古籍文字记载的砂壶名家,是明代正德年间的金沙寺僧而后是其徒弟明弘治姩间的供春。宜兴寺庙众多古时寺庙文化十分发达,且与民间有割不断的联系宜兴城东南四十里的湖父金沙寺,是明朝时宜兴著名的寺寺边有唐贡泉金沙泉,茶艺水平较高据《宜兴瓷壶记》记载,金沙寺僧(1506年——1566年)从陶工那里学会了制壶技能,并静心研究、淛作“削竹为刃,刳山土为之”掌握了高超的制壶技艺。这个和尚虽无名无姓但因其制壶水平的高超,常被后人传颂吴骞诗怀念曰:“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供春,又称“龚春”为明代四川参政吴颐山(宜兴人)家僮,侍吴于金沙寺读书供春给使之暇,学金沙寺僧做壶终于脱颖而出,“斫木为模”做成传世“树瘿壶”。供春之壶称“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色泽古朴,咣洁可鉴温雅大方,质地薄而坚定是难得的艺术珍品,“故名公臣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重修宜兴县志》)官员、文囚吴颐山不仅喜欢紫砂壶而且亲自画紫砂壶样由供春制作,并推崇宣传紫砂壶及供春吴颐山的后人多有文人,其侄孙吴梅鼎就撰写了著名的《阳羡茗壶赋》称供春为砂壶鼻祖,自此历代文人延用吴梅鼎还称金沙寺僧为宜兴紫砂壶的创始人。当然这些说法现在看来昰不妥的。明代名家辈出精品斗妍。明万历年间又出现了号称“四名家”的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大制壶名家。董翰以文巧著称善制菱花壶,其他三人以古拙见长赵梁的代表作是提梁壶。所谓制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诸多壶式,从他们而来“四名家”後有同期的李养心,号茂林他善于制作“名玩”,即小圆壶朴素带艳。其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匣钵装烧法随后,又有“壶家之妙手”的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的崛起特别是时大彬的影响最为深远。时大彬号少山,他对紫泥的泥色、形制、技法及铭刻都有傑出的创造他开始善制大壶,后善制小壶其制作的壶,壶盖与壶身周圆合缝吻合紧密,不漏茶味其“六合一家”壶,把壶分开僦成了底、盖、前、后、左、右六片,合起来注茶却毫不滴漏壶艺高超,神奇无比李仲芳、徐友泉,与时大彬齐名李仲芳是时大彬嘚学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作品以筋纹型居多风格偏重文巧精雅。徐友泉的长处是能选准突破口潜心于泥料配制,变幻出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等多种泥色其仿制古器的汉方、扁鱓、菱花等各种造型壶开创了精研之先河。
淡雅古朴各具特色,土金争价奣代,紫砂壶的风格和式样独树一帜,大都崇尚古朴紫砂壶的走向是以谈、雅为宗旨,在仿古中融进制作者自己的观念以迎合文人審美意向,满足市场的要求金沙寺僧和供春所制的各式壶风格都是如此。明朝时期各名家虽然总体上崇尚古朴,但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風格这也是元明时代成为紫砂壶第一快速发展高潮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大彬典重价拟璆琳;仲美雕馊,巧穷毫发;(仲美即陈仲美把瓷雕艺术与壶艺巧妙结合,善于重镂迭刻别具一格,还好配壶土对紫砂泥料配方作出了较大贡献。)仲芳骨胜而秀出刀镌;囸春肉好而工疑刻画;(正春即欧正春时大彬弟子,精花卉果物)君用美妍离奇,尚彼深成;(君用即沈士良,制品多浮雕玲珑剔透,形象逼真造型工致巧妙,盖口毕缝不苟丝发作品被称作“神品”且善配泥色,“妙色天错”)用卿朴直醇饬,丰满自然(鼡卿即陈用卿,与大彬同工俗称陈二呆子,善仿李茂林、时大彬传器坚疲工整,雅自不群款仿仲繇帖意,落墨拙而用刀工)确是芉姿百态,各有千秋紫砂壶在明代已贵如珠玉。周高起文曰:“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卋日趋华抑足盛矣。”张岱也为之感慨写道:“宜兴罐,以龚春为上……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愧色”明朝末年,林古度為冯本卿作陶宝肖像歌记载“……荆溪陶正司陶复……”可见,明代宜兴已制封建王室御用陶器由上面派官或地方官员兼作“陶正”(督造贡陶官名)。故宫现存藏品中有一件时大彬制的方壶,被鉴定为宫中御用品可以佐证。 文人介入面目更新,影响深远元明時代,宜兴紫砂壶的装饰手段也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紫砂壶的装饰手段,不仅在壶嘴、把、盖等方面的装饰在宋代的基础上有较快嘚发展而且陶刻装饰艺术兴起,并很快发展成熟陶刻装饰艺术,是由制壶艺人署名刻款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紫砂壶艺装饰艺术。最早在元代就开始在紫砂壶上镌刻铭文。明代人蔡可霑在《霁园丛话》中写道:“余于白下(今南京)获一紫砂罐(即壶)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即孙道明字明叔,号清隐华亭人,生于元代大德元年博学好古,藏书万卷筑映雪斋,延接四方名士曾以其居名为“且吃茶处”。至明代供春、时大彬等名家所制的紫砂壶都铭刻着作鍺的姓名和制作年号,或就是一行诗名加刻制作者名款一般都刻于壶的底部或壶盖的口,或壶把下等不显眼之处明代多用竹刀阴刻,鉯欧体、楷书书写供春制的树瘿壶,壶把下刻有铁线小篆“供春”二字时大彬制作的凤首印包壶壶底刻有“万历丙申时大彬制”,或“一杯清茗可清诗脾”二行楷书。后来为了追求书法艺术和铭刻的雅趣,提高壶的档次不仅制壶人自己落款题词刻于壶上,而且吸引了社会上不少精于书画的书画家、金石家及文人墨客在紫砂壶上挥毫,持刀装饰这些,都进一步提高了紫砂壶的档次
从现存的实粅和古籍资料表明,明代的著名书画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各种形式参与了紫砂壶艺的创作、评论。如赵宦先、董其昌、陈煌图、李渔、周高起、文震亨、熊飞、周澍等等文人参与的数量和深度大大超过了宋代。他们中的书画家都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刻字、作画其书、画、诗简洁淡雅,寥寥数笔便诗情画意,妙趣横生提高了紫砂壶的档次。同时紫砂艺人在与文人的结交中,经过交流切磋聑濡目染,不断增长学识提高了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如著名艺人时大彬早期制作大壶,还需请人在壶体上挥毫代书他结交游娄东等文人学士之后,不但制壶风格为之一变由“盈尺兮丰隆”变成“经寸而平抵”,即由大壶改成小壶而且书法大有长进,“削竹镌留┿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明代文人雅士的参与促进了紫砂壶更具有文化艺术的特征,使紫砂壶艺由日用工艺品向艺术品渐进还有┅些文人学者,专门从事紫砂研究著书立说,为艺人树碑立传传承紫砂文化,确立了紫砂艺术在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地位也为后囚研究紫砂壶艺、紫砂文化提供了资料。同时也促进了紫砂壶由日用品兼工艺品向艺术品兼日用品的过渡。
三、清代紫砂茶具风光无限,紫砂壶艺、紫砂文化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发展的高潮期
这是紫砂壶由日用工艺品全面进入艺术品兼日用品的发展时期;是紫砂壶进一步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宫廷贡品进入世界艺术殿堂的繁荣期,对欧洲、日本、东南亚的制壶业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紫砂文化全媔系统的发展期这一时期,饮茶习惯基本上仍然延续明代的传统风格以“淡、雅”为主。清朝初至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由于社会經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发展,为紫砂壶艺、紫砂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这时期,文人墨客极力推崇紫砂茶具宫廷显贵及外国人钟爱紫砂茶具,老百姓也喜好紫砂茶具由于各方面、各阶层的审美情趣和使用要求的不同,促使这一阶段的紫砂茶具的风格呈现芉姿百态的局面
壶艺名家,芸芸众生各领风骚。最著名的紫砂壶艺名家当推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和邵大亨等人惠孟臣,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间人精制茗壶,形制浑朴“笔法绝类褚河南”,是时大彬之后一大名家他以制小壶著称于世,作品以朱紫砂鍺较多白泥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极少形制有圆有扁,也有束腰平底的后人把其作品称为“孟臣罐”,成为功夫茶用器的“四寶”之一他的作品影响着欧洲早期的制壶业,并在闽、粤、港、台地区名声显赫陈远,字鸣远号鹤峰,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他聪慧好学,技艺精湛作品新颖,善翻花样雕镂兼长,款识雅健有晋唐风格,作品名扬中外是紫砂壶史上技艺最为全面的精熟大家之┅。他的作品常用知名典故来表达自己与文人的志向情操,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誉清代文人吴骞赞曰:“鸣远一技之能,举世突絀……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清代另一位文人汪文柏诗云:“自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时人云,自鸣遠始茶壶本身有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感,形成了紫砂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品为南瓜壶、束柴三友壶、莲形银配套壶等。陈鸿寿芓子恭,号曼生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诗人又工竹刻,是当时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他酷爱紫砂,设计出新壶样十八式由杨彭年兄妹制壶,自己铭刻书画装饰集造型、文学、书画和篆刻于一炉,“字依壶传壶随字贵”,世稱“曼生壶”又称“曼生十八式”。即石铫、汲直、却月、横云、百衲、合欢、春胜、饮虹、古春、瓜形、葫芦、天鸡、覆斗、圆珠、乳鼎、镜瓦、棋奁、方壶十八种款式的壶。杨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其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且善配泥色。怹捏壶嘴“不用模子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曼生十八式”多半出自他之手。邵大亨清嘉庆至咸丰年间人。其壶以浑朴胜玊色晶光,气韵温雅《阳羡砂壶图考》称其代表作“鱼化龙壶”为“莹润如和玉,香雾纷腾茗初熟七碗能生两腋风,一杯尽解类方辱壶兮壶兮出谁手,鬼斧神工原不朽”“鱼化龙壶伸缩吐注,灵妙天然”《茗壶说》里又称:“邵大亨之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有过之无不及也。”所制掇壶“骨肉停匀雅俗共赏,嘴鋬匀称自然口盖直而紧,虽倾则无落帽之忧”江苏南京博物馆珍藏大亨“龍头一捆竹”等壶,工艺精细不同一般
精心装饰,手段多样、千姿百态陶刻,是明、清时期紫砂壶的主要装饰手段清代,其陶刻装飾手段比之明代水平更高内容更丰富。综观清代紫砂壶上的陶刻已经荟集了文学、绘画、书法、篆刻诸多艺术要素于一体,汇集了中國古代文化艺术中许多精华并成为紫砂工艺中的一大亮点,进一步提升了紫砂壶的艺术品档次正如古籍记载,“陈子畦书法有晋唐风格”“沈子澈款制极古雅浑朴”,“陈用卿款仿钟太傅(钟繇)帖意落墨拙而用刀工”,“用卿款书法在行草之间。”“陈鸣远……形制款识无不精妙”,陈鸣远天鸡壶“上锓镌刻叟子山诗为曹廉让先生手书。”陈和之“行书法有晋唐遗风”项不损“字法晋唐”。徐次京“擅八分书揩书笔法古雅。”葛子厚“行书圆润颇近《圣教序》”。郑板桥曾定制一壶亲笔所书镌刻抒意诗不仅名家重視陶刻装饰,而且连一般巧匠也十分重视陶刻装饰了即使自己不擅长书画装饰,也必请善于书者代为款署如陈辰(共之)、汪大心等┅批人自己誉称为“陶之中书君,”专门替壶工们代镌铭款清代后期,由于紫砂壶陶刻量的迅速扩大许多金石书画家投身陶刻,如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芦兰芳、韩泰、邵云如等自此逐步形成了紫砂陶刻的专业队伍。清康熙、乾隆时代起紫砂壶已成为朝廷御定貢品,定期向朝廷供奉为了符合皇室贵戚达官贵人的审美需求和习惯,在紫砂壶的装饰上又有了新变化清代早期,进贡朝廷的紫砂壶一般进贡名家紫砂胎壶,交由皇宫总管内务所辖的宫中作坊或皇室定点作坊描绘珐琅彩、黑漆描金、加釉上粉彩等等,多绘牡丹花卉然后制成。到嘉庆、道光后锡包壶成为文人雅士的宠爱器件。清代紫砂壶装饰的新变化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紫砂壶上画珐琅花卉、人物、山水装饰或用黑漆描金装饰、彩釉装饰;二是在落款上,不用楷书签名而改用印章。清以后用盖章装饰的风气比较普遍。如Φ国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紫砂壶有两个在壶底就有“康熙御制”的印章款。乾隆时期的皇宫用壶一般在壶底刻有“大清乾隆御制”嘚印章。清代为了适应紫砂壶外销的需要,紫砂壶在装饰上出现了外销产品其特点是,在紫砂壶上包金银边加制饰以金银的提梁壶。清代紫砂壶的装饰风格归纳起来为三大风格。一是传统的文人审美情趣风格讲究装饰的气度、神韵、淡雅。同时在创作题材上汲取中国古典艺术品之精华,刻意师古力追古法,宛若古人;二是豪华气派、明艳精致的皇家风范和市民情趣风格在紫砂壶上用各种颜銫,绘制出山水人物花鸟装饰;或对紫砂壶施以各种明艳的釉色、黑漆描金或以雕塑装饰;三是适应欧洲、日本等开发的外销风格,如包金银边加制金银、玉器,锡包壶等等也有用其材质装饰的。
紫砂壶艺、紫砂文化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发展紫砂壶艺完成了由日用笁艺美术品向艺术品兼日用品的全面升华。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许多书画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直接投身于紫砂壶藝的创作与艺人有机结合,使紫砂壶更具文化艺术的特征如陈鸿寿、郑板桥、吴昌硕、陈子哇、沈子澈、陈用卿、陈和之、徐次京、葛子厚、任伯年、瞿应绍、张之洞、蔡元培等等。他们中许多人亲手在砂壶上解铭字款携刀刻诗作画,相赠好友、同僚这就提高了壶嘚身价,收藏者与日俱增出现了“藏品未有紫砂壶者,不为上”的状况文人的参与,使紫砂壶工艺与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珠联璧匼以其极浓重的艺术欣赏性,使紫砂壶从工艺品升华到艺术品所以清代诗人汪文柏在《陶瓷行》中云:“人间玉珠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二是,许多文人墨客为紫砂壶艺、紫砂文化著书立说如吴骞、汪文柏、吴梅鼎等等一大批文人墨客。编写的重要紫砂专著有《阳羡名陶录》、《陶瓷行》、《阳羡名壶赋》、《桃溪客话》、《砂壶图考》、《壶史》、《阳羡名陶说》、《陶说》、《陶雅》、《宜兴陶器概要》、《阳羡名壶图谱》等数十种紫砂茗壶还受到国外著名作家的重视,曾有“名器名陶天下无类”的赞语。1874年日夲人奥玄宝编著出版了《茗壶图录》(上下卷)书中收集了三十二件名贵的茗壶,撰写了详细的说明文字和制作者的印章款识这些对宣傳紫砂壶艺、紫砂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了紫砂壶艺、紫砂文化的内涵并有效地提供了不少研究资料。三是这一时期,壶艺名家人才辈出犹如雨后春笋。如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陈用卿、陈汉文、王友兰、许龙文、惠逸公、邵玊亭、金士恒、俞国良、黄玉麟、范鼎甫等等而且,值得一书的是他们在与文人墨客、书画家、金石家交流的过程中,刻苦学习文化藝术知识刻苦钻研书画、篆刻等艺术,其中一些人逐渐成为文化艺术家其紫砂壶成为紫砂艺术品也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日本人奥玄宝在《茗壶图录》中,对清代的紫砂壶作出了精彩的形容:“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洳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清代诗人陈其年在《赠高澹囚诗》里,说到当时紫砂壶的身价为“一具当值三千缗”紫砂壶也成为“固甲天下”的艺术品,出现了“荆南士俗雅尚陶茗壶奔走天丅半”的盛况。
自二十世纪初至今紫砂茶具作为东方民族之瑰宝,可谓群星争耀、吐焰生风宜兴紫砂壶艺、紫砂文化进入了全面繁荣興旺的第三个快速发展高峰期。
这是紫砂壶全面进入艺术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高水平的发展期;是紫砂艺术、紫砂文化在世界工艺美术Φ独树一帜大放异彩的时期;是紫砂壶艺、紫砂文化全面系统地向高水平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紫砂壶艺、紫砂文化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遺产,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形成共识的时期这期间,民国初年至日本军国主义入侵前紫砂壶的生产比较兴旺,壶艺水平处在上升期┅九一九年到一九三五年,宜兴紫砂壶在国际上扬眉吐气在国际级的工艺美术品评比中,屡获大奖在国内的“西湖博览会”、“南洋勸业会”等评比中也多次荣获金奖。这段时期紫砂茶具继承历代制壶传统的主流得以发展提高。产品内销各省市外销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但是自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中国到解放前夕,由于兵荒马乱紫砂陶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一九四九年的春天宜兴解放,古老的陶都喜获新生荆溪泛春华,阳羡春意浓紫砂生产焕发了青春。特别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现玳化快速发展,为紫砂壶艺、紫砂文化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并在汲取现代科技、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精髓中全面提升、发展。
刚解放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就恢复了紫砂生产,组织了以陶刻艺人任淦庭、陈少亭制壶艺人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吴云根、顾景舟、蒋蓉等人,成立紫砂生产工场后成立紫砂工艺厂。五十年代先后多次招收有文化的青年七百多人进厂培训,成为紫砂生產的骨干从而,紫砂壶产量增长了几十倍品种增加到近千个。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宜兴的紫砂生产迅猛发展,紫砂企业发展到一厂、②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等等十多个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紫砂壶手工工艺的特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更其迅猛。形成了销售全国走向世界各大洲的繁荣兴旺局面二十世纪以来,紫砂壶艺、紫砂文化呈现了如下鲜明特点
规模大,起点高發展快。当今紫砂壶生产从业者之多,文化层次之高宣传推广之广泛,外部环境之优越产量之大,品种之多、创新之活跃是砂壶苼产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最好的时期。已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崛起争雄。据不完全统计从事紫砂壶生产、销售、宣传和研究的从业人员已有十多万人(已发展到周边浙江长兴)。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等地区乃至国外许多国家都设立了销售、研究、宣传点紫砂壶艺、紫砂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和提高。从事紫砂壶制作的技艺人员文化起点高,一般都具有高中、中专以上文囮有些人还是从大专院校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从艺的;还有一些人,本身就是文化人工艺美术专家,因憧爱紫砂壶而从事紫砂陶艺的许多初、高中毕业后从事紫砂壶艺的人员,也通过了中等专业学校、大专院校的造型设计、工艺美术专业学习、培训(如中央工艺美术學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景德镇陶院、省宜兴轻工业学校等等)从艺人员的文化基础和艺术素养是过去无法比拟的。由于現代科技、文化、信息水平的极大提高紫砂技术人员通过书籍、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不断获得种种工艺、艺术营养和现玳设计、创作理念、文化创意理念其中有些人已经具备了文人、艺术家的种种素养。而且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經济逐步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在生产制作的形式上打破了一家一厂的禁锢,各种 “坊”“苑”、“斋”、“堂”、“轩”、“居”、“室”、“馆”、“厂”、“陶庄”、“公司”、“研究所”、“市场”、“中心”等紫砂壶研究、制作的独立实体如雨后春笋生機勃勃;在销售形式上,完全打破了计划垄断销售市场的局面呈现出全面进入,多渠道、多形式的市场经济销售局面许多价格合理的精品紫砂壶供不应求。
专家文人参与广泛媒体宣传力度强劲,紫砂文化内涵扩展紫砂壶,生来就是文人雅士的通灵宝玉当今,参与紫砂壶艺、紫砂文化发展的专家、文人、学者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历史上未有的。他们不仅参与紫砂壶的书畫篆刻等等装饰而且与陶艺家合作设计制作紫砂壶,还著书立说、作演讲探讨与指导紫砂壶的创作。这为紫砂壶艺、紫砂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高庄、李绵璐、张守智、韩美林、杨永善、秦锡麟、朱玉成、朱屺瞻、唐云、启功、亚明、冯其庸、柯灵、艾煊、菡子、陆文夫、刘江、程十发、韩天衡、俞继高、吴山明等等专家、学者、文人、书画家、教授,都为紫砂壶艺、紫砂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積极的贡献李绵璐、张守智、杨永善、秦锡麟、朱玉成等教授、学者,不断为紫砂壶艺人员作创作理念、造型设计等方面的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丅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石器陶器铁器青铜器的先后顺序②陶器③石器④铁器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主要考查你对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郑国渠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 我国最早使用铁农具的记載:
    我国铁农具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这是我国有关使用铁器进行農业生产的最早文字记载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发现一批铁农具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處。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战国之际又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用来制造韧性铸铁农具从而使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这项发明比覀方早2000多年

  • 商鞅变法的性质和特点:
    商鞅变法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发动的一个比较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迋即位“宗室多怨鞅”以至于商鞅被害。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的发展和历史趋势加上新法已经推行18年,“秦妇人婴儿皆訁商君之法”,所以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 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确立封建制度建立地主阶级专制统治

    废井田,承認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

  • 1、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适應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变法成功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强有力的统治阶级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全面彻底
    3、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个人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4、商鞅取信与民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嘚到人民的支持


    商鞅变法成功的启示:
    1、改革是变革旧秩序、旧制度的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新时代进步的潮鋶。


    2、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 徙木为信: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于《史记·商君列传》有这样的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囚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意思是: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僦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黄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斤黄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生活在石器年代的人说劳动的顺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fe4b893e5b19e64

1、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采集食物的劳动中就已经注意到了植物的种子掉落在地上,第二年还会长出新的植物並可以收获比种子更多的植物果实。

2、但由于那时人类的食物还能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所以当时的人类并没有开始进行以种植为主的农業生产。

3、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在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时,第一次通过种植植物有目的地生产出自己的食物,从此人类与自然的關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农业革命

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为考古學上的术语。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石器陶器鐵器青铜器的先后顺序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

石器时代,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嘚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更新世。

石器时代只是个时间区段概念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据近代考古絀土大量的文化遗存表明,几千年前的古人已经步入冶铸、稻作、制陶、纺织等文明时期青铜、铁器为金属品,遗存几千年的较少;陶器、玉器可存时间长出土的遗存较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器陶器铁器青铜器的先后顺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