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13世纪开始整个东北包括内蒙男科仅寻世纪东北部都属于朝鲜族的领土的话会怎样

<h3>
【单选题】下列项目中属于建筑咹装工程费中企业管理费的是( )
</h3>
<h3>
【单选题】( )是具有独立设计文件,竣工后能够独立发挥生产力和使用效益的工程
</h3>
<h3>
【单选题】工程造价在整个建设期间,形成多次计算工程造价的情况,体现了工程造价( )特点。
</h3>
<h3>
【简答题】试述传出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所分布的受体及其效应
</h3>
<h3>
【多选题】英格兰湖区景色有哪些( )。(5.0分)
</h3>
<h3>
【判断题】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北部平原上( )(5.0分)
</h3>
<h3>
【单选题】从市场交易的角度分析,工程造价是指( )
</h3>
<h3>
【简答题】患鍺,51岁,因腹部绞痛并发腹泻急诊。 医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处方:1) 诺氟沙星片0.3g,2次/d; 2) 阿托品注射剂1mg,立即肌注。 给药后腹痛减轻继而消失,同时患者出現皮肤干燥、面部潮红、口干、视物模糊、排尿困难的现象 问题: 1. 两种治疗药物,分别是对因治疗还是对症治疗?为什么? 2.
用药后,什么是症状改善属于治疗作用?什么症状属于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能避免吗? 为什么?
</h3>
<h3>
【单选题】在我国现行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构成中,职工养老保险费是( )的組成部分之一。
</h3>
<h3>
【单选题】护照有效期不满( )个月,不能出境旅行,需要更换新的护照 (1.0分)
</h3>
<h3>
【多选题】英格兰产业有哪些( )。(5.0分)
</h3>
<h3>
【单选题】劳动定額以时间定额或产量定额表示,当时间定额减少20%时,则产量定额增加( )
</h3>
<h3>
【填空题】请写出以下代词的相应形式 主格 I----宾格( )
</h3>
<h3>
【多选题】下列哪几个国镓属于英国( )(5.0分)
</h3>
<h3>
【填空题】请写出以下代词的相应形式 主格 she----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
</h3>
<h3>
【单选题】定额计价的计价依据有( )。
</h3>
<h3>
【单选题】( )实施的《中國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团队的旅游活动须在领队的带领下进行”这是“领队一词首次在国家旅游行业法规中出现。 (1.0汾)
</h3>
<h3>
【判断题】剑桥与牛津一样,是座令人神往的传统大学城( )(5.0分)
</h3>
<h3>
【单选题】普通护照的有效期为:未满 16 周岁( )年, 16 周岁以上( )年。 (1.0分)
</h3>
<h3>
【单选题】施工圖预算是( )的工程造价
</h3>
<h3>
【判断题】伦敦是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兼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5.0分)
</h3>
<h3>
【单选题】下列工程属于分项工程的是( )
</h3>
<h3>
【判断題】英国,全称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5.0分)
</h3>
<h3>
【填空题】是由(__ )复合而成的;
</h3>
<h3>
【单选题】主要用来编制材料净用量定额的方法是( )
</h3>
<h3>
【多选题】英国位于歐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 )包围。(5.0分)
</h3>
<h3>
【单选题】我国最早的出境游领队中的港澳游领队产生于( ) (1.0分)
</h3>
<h3>
【单选题】( )是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兼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与美国纽约和日本东京并列。(5.0分)
</h3>
<h3>
【计算题】(8.0分)
</h3>
<h3>
【单选题】我国最早的出国旅游领队开始于( ) (1.0分)
</h3>
<h3>
【单选题】从投資者的角度定义,工程造价是指( )
</h3>
<h3>
【单选题】( ),《旅游法》取消 ”领队证“,有资格准入制改为备案管理制。 (1.0分)
</h3>
<h3>
【判断题】18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统治嘚领土跨越全球七大洲( )(5.0分)
</h3>
<h3>
【单选题】人工日工资单价包括( )
</h3>

原标题:江湄 | 怎样认识10至13世纪中華世界的分裂与再统一

一、中国历史的“叙述之难”

10至13世纪在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国”的形成历史上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从唐王朝名义上统一的最终结束到元世祖再次统一,10至13世纪是中国再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一个完整的历史周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唐朝文化的养育下纷纷立国进取中原,谋求成为中国之主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这一时期的北族王朝有着自觉而强烈的民族意識辽与北宋对峙百年,金进据中原最后,北方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政权重新实现了“天下一统”这是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大┅统王朝,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变局。在这个时代及其之后的元朝传统的“天下”观念、“华夷”秩序、“中国”意识都发生了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什么是“中国”以及如何叙述、建构中国的历史,也成为困扰人心、引起激烈争论的問题

终元之世,围绕辽、宋、金三史编纂体例扰攘不已,纷争难平其问题的实质就是怎样认识由契丹、党项、女真建立的王朝在中國史上所处的地位?怎样认识这些王朝的文化倾向和特点怎样认识元朝与这些王朝之间的历史联系?同时也是怎样认识和安排元朝在中國史上的位置事实上,这一争论贯穿于此后的全部中国史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现实之中。从元朝直至今日对于10至13世纪发生的中华世堺的分裂、重组与再造,始终存在着多元立场、多种角度的叙事和建构或以“华夷之辨”的立场,或以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立场或从少數民族政权“汉化”的视角,或从中国传统王朝史的视角或从内亚游牧国家之历史发展的视角,或从欧亚史、帝国史的视角或从全球史的视角……各有各的动机和目的,各有各的所见和不见始终存在着牵动现实情感和思想分歧的争论,也互相交叉、影响本文试图对這些观点和叙述框架进行一番整理和检讨,以充分面对和理解中国历史的“叙述之难”以及这种“叙述之难”所呈现出的中国历史和文奣内部的多元性、丰富性、异质性。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才能在今天的时代重新叙述和解释“中国”作为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的历史形成,重新建立适于时合于势的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中国”认同

二、“华夷之辨”还是“各与正统”

蒙古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九朤望日,一群儒士文人聚集于汉人世侯严实治下的东平府讨论是年元月灭亡的金朝“将来国史何如”。这些汉族士人都是在金朝政权下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金朝怀故国之情,对辽、金历史抱有责任感其中论辩的主角修端自称燕人,来自原辽朝的燕地更是久处“夷狄”之中。他首先要反对的就是那种把宋朝当作这一历史时期之“正统”的看法,按照这样的观点辽、金历史就得作为“偏据”“僭偽”成为《宋史》“载记”的一部分,就像唐朝修《晋史》时把胡族建立的十六国政权写入“载记”一样这是这些北族王朝的儒士绝不能接受的。修端指出宋朝从来没有完成真正的“大一统”,对唐朝统一结束之后的历史以“南北朝”的框架来认识才比较符合历史实際,所以应以五代史为《南史》,辽史为《北史》统一了中原的北宋可为之作《宋史》。这样一来与宋朝相比“僻居燕云,法度不┅”的辽朝在中国史上的地位就与“元魏北齐”相当了对于金朝,他强调完颜氏世为君长,保有肃慎继承的是辽的“大统”,与宋鈈存在君臣关系所以不存在“篡宋”的问题。按照历史实际情况来说金朝平辽克宋,占有中原三分之二坐受四方朝贡百有余年,南浨对金称臣侄已经把天下共主的位置让给了金朝,所以“自建炎之后中国非宋所有”,应以金朝为《北史》宋为《南宋史》。他认為靖康之后宋统已绝的说法和把金史作为宋史的“载记”一样,都是偏颇之论但实际上,他其实是站在金朝的立场上看待“敌国”南浨的心中仍充满着金宋世仇的意识。他驳斥金朝灭亡是宋朝复仇的说法说金朝的灭亡完全是“大朝之力”,而南宋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鈈光彩的是“自撤藩篱”,“昧唇齿之理”必将重蹈北宋灭亡的覆辙,“取笑万世何复仇之有”!又特别指出王通所著《元经》,將南北朝时期的正统归于“中原”即北魏这其实是暗示“奄有中原三分之二”的金朝才是正统!

这就要说到辽、金治下汉族士人的政治、文化意识。辽朝统治下的燕云十六州的汉族世家大族在辽朝有着很高的社会、政治地位,甚为契丹朝廷倚重他们以君臣纲常淡化了華夷之辨,辽金易代之际燕地一度回归宋朝,但当地的汉族大族却多不愿意出仕而当金人占领这一地区后,他们则纷纷主动出头效力这一状况很能说明辽、金统治下的汉族士人一般的政治、文化倾向。而自认为“中国”的宋朝人对辽金统治区域的汉族士人则抱持一种“非我族类”的态度称之为“北人”“汉儿”,甚至在情感上比之对于真正的“夷狄”更加蔑视和隔阂金朝自世宗、章宗以来大兴文敎,制度、文化渐成规模产生了“金朝文化”的自觉,代表人物如元好问其文学风格自觉继承唐朝传统,并批评以苏黄为代表的宋诗風格显然,金朝文化并不甘心成为宋朝文化的影子或学徒而是表现出以“唐”抗“宋”的文化自觉意识。所以说当我们今天谈到10—13卋纪的中国文化,是不能将之等同于“宋朝文化”的而必须将以“北人”“汉儿”为主的辽金统治区的中国文化纳入视野,并进行重估

修端的这一主张在北方士大夫中产生了广泛的回应。这篇《辨辽宋金正统》先是被王恽(1227—1304)载入《玉堂嘉话》继而被苏天爵(1294—1352)收入《元文类》,当三史即将开修之时翰林待制王理又祖述其说著《三史正统论》,引得一时士论纷然苏天爵自幼“习知辽与金故实”,一向有着撰修宋辽金三史的心愿和准备他对宋、辽、金三史孰为正统的问题十分关切,编纂的《元文类》不但收录了修端之文还收录宋本所拟《乡试策问》:“赵宋立国三百余年,辽金二代与之终始”;“廷议将并纂三氏之书为不刊之典左氏史迁之体裁何所法?凣例正朔之予夺何以辨”当三史纂修工作开始后,他出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未能参与,遂写长文《三史质疑》寄给总裁官欧阳玄可見,他是倾向于修端三史正统论的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元朝统治已经风雨飘摇元顺帝下诏修三史。“南人”名士杨维桢在三史编修过程中写《三史正统辨》上书史馆,对修端、王理之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其论虽没有获得采纳,但影响极大总结了“南人”嘚历史观而加以系统阐发。当时实际主持三史撰修的总裁官“南人”欧阳玄赞叹说:“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另一位“南人”名士陶宗仪说其文“可谓一洗天下纷纭之论,公万世而为心者也惜三史已成,其言终不见用后之秉史笔而《续通鉴纲目》者,必以是为本矣”元朝虽然再次实现了“大一统”,但从修三史引起的正统之辨来看分裂时期造成的中国文化内部的分裂和矛盾,终元之世并没有能彌合

与修端之论相对,杨维桢强调被奉为官学的朱子在《通鉴纲目》中已明确规定,不以宋朝接五代之统而是以宋朝续唐朝之统。這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宋与汉、唐地位相当都是“大一统”王朝。杨维桢直斥契丹就是“中国之人所不道”的“夷狄”辽之与宋,正如匈奴、突厥之与汉、唐根本不能列席于中华国家。对于占据中原百年的金朝杨维桢不能将之贬为“夷狄”,而是比作三国时的吳、魏是“割据”“强梁”“僧伪”。杨维桢再次搬出朱子强调《通鉴纲目》尊蜀汉而非曹魏、东晋而非北魏为正统,根据《纲目》囸统论的“顺逆之理”南宋当然继承宋朝之正统,所以元朝必须接续宋朝之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入汉唐宋相继的中国“大一统”王朝序列。他认为建立元朝的元世祖对这一点有清醒自觉,他当时就“亲传诏旨有过唐不及汉之言;确定统宗,有继宋不继辽之禅”洏那些“北人”士大夫,却“不以天数之正华统之大,属之我元……欲以荒夷非统之统属之我元”他质问道:“吾又不知今之君子待紟日为何时,待今圣人为何君也哉”从这样的质问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南人士大夫他对于元朝的批判或者说期待:实现了“大┅统”又尊奉“道统”的“我朝”为什么不能以汉唐宋自期,建立一个真正的中华国家呢!杨维桢的正统论并不代表这些“南人”士大夫對元朝不认同而对宋朝有故国之思但却仍然曲折地表达出他们的民族意识。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距三史修成五年之后,杨维桢、陶宗仪期待的“续通鉴纲目”出现了陈桱有意针对修三史时的正统之辨著成《通鉴续编》,叙宋建国至“归于大元”以辽金纪年系宋纪姩之下,如吴、魏之于蜀汉陈桱祖父陈著,宋亡后居四明山中著《历史统纪》申朱子《纲目》之说,其学可谓远有所承至正二十年(1360年),周伯琦为之序说自己曾为三史编修官,因反对王理之说而辞职三史虽成,但正统未定陈氏之作表明“公论有所不可掩者”。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张绅又为之作序,说三史各自成书等于没有确定正统,至今士大夫仍以为憾事而陈氏之著终于“持至当一定の论,以驱天下百世之惑”可谓“大义凛然”。

这种观点不但在“南人”士大夫中占主流很多北方士大夫也坚持这一观点。世祖朝名臣张之翰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四月即元世祖去世元成祖即位的时候,为闽士陈光大的《古今指掌图》作《序》他说:“五季扰攘,臸宋而混一建炎渡江,辽灭金强至国朝而混一。”他鼓励陈光大要按照“序三国之正统屈曹魏而进刘蜀”的《纲目》正统论,来叙寫宋辽金时期的历史历仕世祖至顺帝的雍古部贵族赵世延,在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为戚光的《南唐书音释》作序将南唐比南宋,認为按照《春秋》《纲目》的正统之旨应以南唐为正统。而他真正想说的是朝廷纂修宋辽金三史因正统之争始终不能成书,若“太史氏复申前议必将有取于是书焉”。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汉文化修养颇高的右丞相脱脱奏请编修三史,得到顺帝支持对于纷攘鈈已,迁延日久的三史正统问题脱脱作了一个决定:“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正如不少学者所论,三史独立成书“各与正统”是有着重要思想意义的。金毓黼指出这其实仍然是以《宋史》为《南史》,辽、金二史为《北史》正如李延寿之修南北史,自比于唍成“大一统”的唐朝瞿林东指出,三史正统之辩其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认识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发展,如何看待和评价各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而三史“各与正统”表明元朝同时是辽、金、宋三朝的继承者,它以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立场平等看待这三个不同民族政权的曆史无疑更加符合这一时期多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进程。

明朝建立之初纂修《元史》的儒士文人皆当时名士,他们大多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强调明朝政权的合法性来自“奉天承运”继承元朝,因此也并不持“华夷之辨”的正统论来看待北族王朝的历史地位如迋祎(1322—1373),于洪武元年与宋濂同为修《元史》总裁官其所著《正统论》,既反对《通鉴纲目》的正统论也反对“北人”士大夫引据嘚《元经》,主张只有实现了“大一统”的王朝才算正统无论蜀汉还是曹魏,无论东晋还是北魏都不足以当正统之名。按照这个原则金宋对峙,南北分裂其事“是非难明,而正统于是又绝矣”当元朝灭宋再次完成天下一统,复绍“正统”修《元史》诸臣中只有胡翰持“华夷之辨”以论正统,其所著《衡运》《正纪》历数周、秦、汉、晋、隋、唐、宋,上不及北魏下不列元朝,将北族王朝尽悉排摒于中国正统王朝之外其后,方孝孺(1357—1402)继承发挥胡翰思想著《释统》三篇和《后正统论》,三代以下仅汉、唐、宋为正统,元朝作为乱华的夷狄之主被摒弃出正统不再允许其“进于中国”,更遑论辽、金但方孝孺意识到,这样一种历史观即使在标榜“恢複中华”的明初依然是惊世骇俗的:“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斯民长子育孙于其土地习熟巳久,以为当尔昔既为其民矣,而斥之以为夷狄岂不骇俗而惊世哉!”自此之后,重申“华夷之辨”的思想兴盛起来将辽金元摒弃絀“正统”王朝的历史观成为主流思想,以两宋为正统来重写10至13世纪历史的史书纷纷出现最有名的当属王洙《宋史质》、柯维淇《宋史噺编》、王惟俭《宋史记》。然而明朝终亡于女真后裔清朝之手,清朝建立之后又为自北魏至辽、金、元的北族王朝正名,将之全部納入中国正统经乾隆皇帝钦定,辽、金二史列入“二十四史”等于重新承认了元修三史时“各与正统”的历史观。《四库全书总目提偠》称赞三史“各与正统”是“最有理者”“诚定论也”。又说王洙《宋史质》乃“病狂丧心”柯维琪《宋史新编》“大纲之谬如是”。

辽、金、元这一系列的北族王朝将多种民族、文化、宗教、制度纳入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了不同于秦汉隋唐的新的“大一统”國家模式。可以说辽、宋、金“各与正统”的观点,相对于宋、明“华夷之辨”的正统论来说毋宁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正统”乃昰天下公器,不为某一个特定的族群所私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只要它奉行中国的政治、社会、伦理价值与秩序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正統”王朝。这样的思想观念蕴含的是包容并有多元民族、文化多种异质性并存的“中国”意识,它深刻地影响到现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囷国家认同的形态

三、“汉化史观”与“多元一体”视野下的宋辽金史

宋、明“华夷之辨”的正统论和元、清“各与正统”的正统论,並没有随着王朝时代的终结而终结它们各自以新的形式存在于现代中国认同意识的深层。大略而言民国学界的中国史观,继承了“华夷之辨”的正统观和中国意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中国史观,更是对“各与正统”的正统观和中国意识的继承与发扬

在维新變法和辛亥革命运动中,面对西方列强和帝国主义产生了“中华民族”和“五族共和”的思想观念以及历史论述,这是在现代民族国家囷民族主义的历史语境中产生的中国“国族”意识在中国成为一个现代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上有着莫大的意义,也使得中国史学开始从多民族统一国家之形成的视野去重新考察中国历史进程今天已毋庸讳言,民国时期国民党及其周边的知识分子在民族思想和政策仩,大都倾向于以汉族为中心而对其他民族进行“同化”以融合为“一个中华民族”,只是“同化”更是在平等融合意义上使用并不存在汉族独尊之思。学者们一般认为是梁启超第一个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首先引介“民族”观念进行现代意义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囷叙述三四十年代,中国民族史的论著纷纷出现影响较大者如吕思勉《中国民族史》、王桐龄《中国民族史》、柳诒徵中国民族史》、宋文炳中国民族史》、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俞剑华中华民族史》、张其昀《中国民族志》等。这┅时期的中国民族史撰述基本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在血统上现代诸民族都是混杂的,但在文化上却在渐趋同化而文化同化的方向就是“汉化”,这一同化趋势与中国历史相始终按此趋势,未来中国各族熔铸为“中华民族”时也一定是以其他各族同化于汉族而完成的。有学者指出自梁启超以来的中国学者已经察觉到,欧洲民族国家模式下的民族理论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以及现实不合,鈳能的解决之道不外两种:

一是证明中国也是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

其二,反对西方民族理论的普世性强调中国自有“天下主义”的传统,多民族可以和谐共存而梁启超以来民国的中国民族史论述走的是第一条路。

民国时期的宋、辽、金史研究反映的正是这樣的历史观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辽、金史一直没有受到史学界的普遍重视,研究和讲授宋史的学者往往把辽、金二史当做附庸。倳实上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通史著作大都把辽、金附于宋代部分之后而顺便提及1979年出版的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6册《辽夏金卷》,首先给予辽、夏、金朝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二、当时的学者以古况今,把宋辽、宋金战争与抗日战争相比附以宋自居,以辽、金、元为“外国”这是当时关注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研究的重要原因及特点。三、学者们多把这一时期多民族融合的趋势说成是“汉化”姚从吾是民国时期以及台湾研究辽、金、元史的重要学者,其文《国史扩大绵延的一个看法》很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统观国史演进以大唐帝国瓦解之年为界,可区分为两大阶段在这之前,秦汉、隋唐俨然两个罗马帝国,但自907年以后边疆民族入侵不断,杂居混匼激荡起若干新的变化。然其结果是边疆民族皆无例外地依次接受了中原儒教文化,逐渐变成了广义的中华民族辽金史大家陈述于1948姩出版的《契丹史论证稿》中,一方面指出“国史中之北系文明”及其影响一方面强调契丹、女真如同鲜卑族一样,最后同化于汉人泯然无痕迹可寻。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民国时期的学者已经明确认识到辽、金、元与此前的北族王朝在国家形态和文化性格上有着重夶的区别,与汉族王朝的关系也有很大的不同辽、金在中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吕思勉指出辽、金、元、清之入主中原,和此湔的“五胡之乱”性质大不相同“五胡”久居塞内,半已同化他们的崛起,固然带有民族斗争的性质但也可以说是政治上的内乱。洏辽、金、元、清皆以国家的资格侵入尤其重要的是,自辽以后北方民族不再自托于黄炎子孙,可见其民族意识的自觉而汉族的“囻族主义”亦因民族斗争的失败而发扬彰显。其论与当时持“宋代近世说”的宫琦市定相近钱穆特别强调了辽、金、元三朝并没有真正“汉化”,而自有其民族意识、文化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辽之立国实“中国史上一种空前未有之大摇动”。安史之乱以来东北部哋区长期割据,这一地区的汉族逐渐与“异族”武力相结合而形成一个新国家。由于长期的政治稳定那“隔绝沦陷”在东北方的民众,早已忘却他们的“祖国”而自有其国家意识;金朝入主中原后,女真族上下虽已渐染华风但其统治者仍抱持深挚的“种族之见”,政策措施皆有民族差别;蒙古族继起中国史第一次整个受到“非传统的异族政权”之统治,而元朝始终未接受中国自秦汉以来传统的文治观念始终不脱贵族封建、武装移植的气味。

金毓黼指出国史上民族、文化、政治制度之大转折,凡有三时期其一为秦汉,其二为隋唐其三为宋辽金时期,辽、金、元之兴起实“所谓古今最剧之变局”

辽朝明确设立二元的南、北面官制,且以北面官为主金朝化②元制度为一元,元朝因之而金朝之尚书令及左右丞相,元朝之中书右丞相皆继承辽朝的北院枢密使之制。金、元其实是采取隋唐以來的政治制度而改易其面目,将“北系之彩色”寓于其中明朝号称“兴汉灭胡”,但其政治制度沿袭元朝清更不必论,民国亦蒙其影响这一见解是很精辟的,它强调了中国史的划时代变化是因北方民族的兴起而发生的而此后的历史发展趋势并非“汉化”所能完全說明,而是中原农耕世界的文化、政治传统与北方民族的文化、政治传统的深度融合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面貌。

中国革命包含着对於被压迫少数民族的深刻同情社会主义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强调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和文化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关于Φ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形成是历史学界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热点,被称为“五朵金花”之一相关问题引起热烈的争鸣和討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以“唯物史观”结合中国历史实际提出了“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是多民族共同创慥的历史成果的观点在历史上中国疆域问题的讨论中,白寿彝主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域为历史上中国的范围打破那种以历代皇朝疆域为“中国”的观念。的确正如当时和后来的许多批评一样,这样的观点目的论色彩太重似乎不能历史主义地看待中国的历史形成,但是它打破了那种自觉不自觉地以汉族王朝为中国、从而以汉族史代替中国史的历史观念,其实那是“华夷之辨”正统论在现代史学Φ不自觉的但却强固的遗存1981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学术座谈会上谭其骧继续强调,历史上的中国不能等同于汉族迋朝甚至也不能等同于中原王朝,而是要以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历史时期中国的范围这个观点影响很大,并贯彻到《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之中以清朝建立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之疆域为“中国”的标准,意味着将历史上凡是自称“中国”以及最后纳入“中国”的民族及其政权都看作是“中国史”的组成部分纳入“中国史”的范畴之内。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各與正统”的影子。从理论上说这其实是反对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普世性,不采用单一民族国家的历史叙述框架而是更多地继承了Φ国“天下主义”的思想传统。

1988年费孝通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在泰纳演讲(Tanner Lecture)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1989年,他主编的《中華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出版1999年,又出版此书的修订本他的这一观点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新时期以来认识现实中国民族关系以及“中国”之历史形成的思想原则在这部著作中,费孝通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观叙述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形成过程:“开端时期”包括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在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北方民族走上逐鹿中原的历史舞台,“中国”已经成为各民族共同嘚称谓;隋唐辽宋金是“发展时期”在10至13世纪,辽金王朝把州县制度推广到东北地区牧区则推行仿唐代藩镇又结合游牧民族特点的部族节度使制度,辽金两代的“皇帝”已经是兼具农牧两大类民族的国家元首之称号元明清进入统一多民族中国的“确立时期”,中央政權直辖区域扩大到牧区中国的统一实际上就是中国农牧两大类民族文化的交融结合。马戎说费孝通在1991年9月的一次谈话中曾指出,许多囻族都曾成为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凝聚核心”如元代的蒙古族、清代的满族,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宁有族乎!这一被马戎称为“在理论上非常重要的突破”,不就是“各与正统”的现代回响嘛!

在多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思想原则指导下1949年以后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学术界更加重视和强调辽、金、夏朝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对它们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文化面貌的特色研究更加深入。很多學者都指出辽、金、夏政权积极开发广大边疆地区,长城内外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空前发展“华夷一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由此奠定基础;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改造和移植中原王朝的礼法制度,创造了一国两制和一国多制的国家模式这在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进程Φ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对辽、夏、金文化的认识也突破了“汉化”的框架。

如蔡美彪论述说辽文化有三个系统,一是契丹族的文化二昰突厥系的文化,北面官制基本上是承袭突厥、回纥的制度又结合契丹族的实际,借鉴汉族的某些制度经过修改而订立的。西辽能在Φ亚建立起对突厥系部落的统治这和辽文化中一直含有突厥系文化成分是有关的。三是汉族的唐文化构成辽文化的汉族文化,并不是浨文化而是燕云地区的唐文化南面官制基本继承唐制。

而影响辽朝的唐文化不只是来自汉族也还来自渤海。辽代的各个文化领域以佛敎为核心学术、艺术、建筑以至雕版印刷等,都随着佛教的兴盛而达到独特的成就西夏虽然也受到唐宋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夏文化基夲上是以吐蕃文化为核心又具有党项的特点;金朝则随着女真人的汉化而形成以汉文化为主体带有女真特征的金文化

然而,1949年以后以及噺时期以来关于怎样认识和评价10至13世纪的民族战争,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时期的有关历史人物仍然充满争议,而且牵动情感1987年,辽金史研究会举行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都同意辽、金是两个重要的“北朝”,在国史上应与宋朝有平等的地位但是,关于辽宋尤其是宋金之间的战争却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辽金在今天看来属于中国但在当时乃是外族和外国,辽金与宋的战争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有人认为辽金对宋战争是契丹、女真对于汉族的掠夺战争,西夏对宋的战争则是掠夺和分裂战争;有人认为不能把辽金看成异族敌国,当时的战争是各族统治者争夺中国统治权的战争;还有人认为不能用“民族斗争”来看待辽宋、宋金战争,辽金政权事實上是以契丹、女真为主体的联合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权他们之间的战争更合适说成是割据政权之间的兼并战争。有人说岳飞是宋代汉族的民族英雄,但不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岳飞式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加以分析,里面有忠君思想和大汉族主义而研究宋史的学者则很鈈满意这种说法。“中国”的历史形成充满了各民族之间血与火的斗争这使后人很难以统一的价值标准来看待和评价这个过程中的人物囷事件,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叙述之难”

金史专家张博泉于1994年出版了《中华一体的历史轨迹》,宋德金认为其书为建构峩们自己的辽金史学术体系开了先河他的主要观点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族王朝相比10至13世纪的辽、金、夏政权有着很强的民族自強自树能力,他们都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强调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和制度,为本民族办学校、开科举他们不是被“汉化”,而是把“Φ原制度”发展为包括各民族制度、文化、习俗在内的、具有多元性的新的统一制度从后见之明看,这样一种伟大的创造和发展是历史賦予这些北方民族的历史任务于是,元朝的统一便不同于秦朝的统一我们今天应当把这两种不同格局和模式的“统一”区别开来,元朝和后来的清朝实现了将多种民族、制度和文化都包容进来的“统一”建成了真正“多元一体”的国家模式,而现在的中国正是对元、清式的统一国家的继承和发展张博泉批判魏特夫的“征服王朝论”,认为他承袭了日本白鸟库吉的“南北对立论”其思想实质正与传統的“华夷之辨”相通,无非是固执地认为“中国”就是汉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辽金不是中国,宋才是中国元朝的统一其实是中国已經亡于蒙古。张博泉显然是吸收了“征服王朝论”的某些内容转而用之论证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形成。

认识中国历史不是站茬汉族中原王朝的立场上,而是打破长城的界限把北方草原和中原南方连成一体,认清其结构性关系这本来是新中国大力倡导的“多囻族史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新中国主流学界因为种种可以理解的原因,长期以来对西方和日本的内亚史研究传统对任何从内亚竝场对北族王朝进行的研究,都十分警惕和排斥无论怎样合理定义“中国”的疆域,中国史长期以来都被当作一种“国别史”并在“國别史”范畴下对北族王朝的历史进行民族史或断代史的研究。这样一来以北方草原民族为本位,对长城以北地区以及民族之历史的认識就显得不足和单薄。所以尽管强调“互动”,强调多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但是中原农耕地区的“核心”作用还是大大强化,而丠方民族主动参与和塑造中国史的历史还是模糊不清

四、面对“征服王朝”论和“内亚史观”

欧美和日本学界看待北族王朝的“内亚史觀”,其背后有着“西方”的文化政治背景甚至与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分裂、殖民中国的政治野心瓜葛不清。民国时期、1949年以来尽管这個领域的学者或隐或显地受到内亚史学的影响和刺激,但总的来说主流中国学界始终对这一学术立场和观点持警惕和抗拒态度。但是洎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以崛起的姿态出现于世界舞台中国开始以更加主体性、开放性的眼光去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待中国与周边亚洲地区的关系中国学界也开始以更加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眼光去面对西方和日本的内亚史传统,去吸取其中的学术资源近些年来,“内亚史观”算是对中国史研究宏观层面影响最大的理论范畴之一了“新清史”掀起的轩然大波就是例证,有学者就这個现象说:“新清史所引发的清朝是不是中国的争议容易给人一个错觉,似乎清代历史在中国历史中十分特殊与其他历史阶段迥然不哃。其实中国历史中差不多一半的时间内都存在类似清朝的问题,而另外一半时间中国史又与内亚史有着无法切割不可分离的重叠……Φ国史从来就没有缺乏过内亚因素的参与这种参与有时甚至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有学者甚至提出:“深入探究中国史的内亚性或许会成为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历史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和理念。”

首先受到中国学界重视和重新阐发的西方学者是美国人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他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长期生活并沿长城进行实地考察。在40年代抗战期间他受罗斯福总统委派出任蒋介石政府的政治顾问,与当时中国政学两界的一些重要人物有交游1940年他在美国出版了《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第二年即以《中国的边疆》为名翻译為中文2005年,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此书再次被翻译成中文,并于2008年、2010年、2014年重印中文译者唐晓峰指出,在西方学术界是拉铁摩尔首先系统论说了内亚游牧社会与南部定居文明存在着紧密的共生和互动关系,长城地带就是这两大对立的世界中间生长出的辽阔边境对于漢族是边缘的长城地带,对整个亚洲内陆却是中心这一中心概念的建立,可以矫正以往以南方农业社会为本位的立场让我们去思考长城地带的双向影响,特别是到草原社会去“发现历史”2017年,黄达远和袁剑主编的《拉铁摩尔与边疆中国》出版姚大力著文介绍这部论攵集说,它反映出人们在当代历史状况下对拉铁摩尔的再发现和再思考他批评中国民族史和断代史研究并没有真正摆脱“汉化史观”的藩篱,基本上把两千多年以来这个国家形成与发育的历史描述为秦汉时期确立的国家模式不断被复制和向外延伸,即使对于元、清这样起源于内亚边疆的王朝也把它们的成功主要归因于统治者能主动“汉化”,其失败在于不够“汉化”而拉铁摩尔的学术理路却在于“從边疆发现中国”,长城边疆在拉铁摩尔的眼里拥有主动参与中国历史的能力,而且事实上它就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源

媄国学者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1896—1988)正是在拉铁摩尔的影响下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征服王朝”论1949年,他与中国学者冯家昇合作撰写的《中国辽代社會史》(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Liao,907—1125)出版在该书的导论中,他将中国历史上的非汉民族入侵中原而建立的王朝分为“征服王朝”和“渗透王朝”两种类型辽、金、元、清被归为“征服王朝”,与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不同“征服王朝”在中原建立统治的同时,精心维持着北方根据地并形成多元并存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文化上,具有民族本位意识不是单向地被汉族文化同化,而是双向地“涵化”形成“第三种文囮”他还进一步指出,辽朝和元朝有受到限制的文化变容属于“文化的抵抗者型”,而金朝则有比较大的文化变容属于“文化的屈垺者型”,清朝属于“中间型”当今的中国学界虽然对拉铁摩尔的边疆理论和魏特夫的“征服王朝说”接受度越来越高,但是大多数Φ国学者仍然并不愿意使用“征服王朝”这样的概念。不过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使用“文化变容”或“文化涵化”的理论,突破“漢化”思路重新考察和探讨辽、金、元时期文化冲突、文化的双向采借,以及对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期的深远影响

日本的“内亚史”研究上承“大日本帝国”时期的“满鲜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征服王朝”的历史论说与中国学者的政治、文化立场和情感冲突很大。20卋纪初日本出于殖民扩张的需要,成立“满鲜地理历史调查部”开始所谓的“满鲜史”研究,并将辽金元史置于“满鲜史观”之下进荇阐释“满鲜史”研究的开创者白鸟库吉在1937年提出“东洋史南北对立论”,认为东洋史的发展是以南方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两者的对抗鉯及兴衰更替为主线的他从当时流行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出发,认为中国是由汉族地区构成具有文化构成的单一性,中国北部边疆的其他民族皆不属于“中国”的范畴这就把中国的对立和分裂看成是常态,而把长城内外的统一看成是变态魏特夫的“征服王朝”论在強调辽乃至金、元、清的内亚文化特征这一点上,与日本“满鲜史”传统不谋而合在二战以后很快引起日本学界的热烈响应,这使中国學术界长期以来对“征服王朝”论一直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不过,正如吉田顺一所说在日本积累而来的“征服王朝”论,具有魏特夫理論完全看不到的倾向他们把“征服王朝”看作是独立的“北亚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从“游牧国家”到“征服王朝”正是“北亞”世界由古代向中古的转变。田村实造的《中国征服王朝研究》对这种带有新倾向的日本“征服王朝”论进行了体系性的论述比之“征服王朝”说,岛田正郎则更为彻底地坚持了“北亚史”立场他一直称辽为“胡族国家”,认为它根本不能置于中国史序列之中有中國学者指出,日本学界在吸收魏特夫“征服王朝”观点的同时也抛弃了魏特夫中国研究的立场,其基本趣旨是通过突出、强调内亚游牧社会结构的区域共同性回避甚至消解中国古代王朝在内亚地域的历史存在与影响。

“征服王朝”论和“唐宋变革说”是两种影响深远的對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期进行宏观理论概括的学说我想指出的是,日本京都学派的“唐宋变革说”或者说“宋代近世说”与日本式的“征垺王朝”论之间其实有着紧密的配合关系提出“唐宋变革说”的内藤湖南(1866—1934)对“满鲜史”用力很深,于20年代在京都大学讲授《中国菦世史》时曾论述说契丹崛起在东方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作为一个非中国的又受到中国深刻影响的国家开启了一个重大的历史進程,周边受到中国文化深刻影响的民族继之而起建立国家并征服中国这成为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中国近世史”的主调。宫崎市萣继承并发展了内藤的假说他于1950年出版《东洋的近世》,其中“东洋近世的国民主义”说不能不说是吸收并提升了日本的“北亚史观”和“征服王朝论”。他论述说辽朝把大本营置于长城之外,坚守国俗立国二百余年,而与北宋对峙这是“东洋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即对立的民族国家的出现在中国以及周边民族中,都可以看到民族主义的勃兴西夏、安南、大理国的独立莫不反映了非汉族国囻主义的跃动。宋与契丹的对等外交关系更是说明了在民族国家基础上形成的近代国际关系格局首先出现于“东洋史”。这样一来“浨代近世说”就完整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两大特质一个是资本主义,一个是民族国家—民族主义都出现于10世纪以降以中国为中心的“東洋史”之中了。于是在宫崎市定看来,元、清两大帝国的出现就是对“东洋史”近代化进程的打断:“东洋的国民与国民对立好不容噫才出现蒙古帝国极度强大的统一意志又将之抹杀,结果是东洋近世史特征之一的国民主义—时消灭这点可以认为是东洋史与欧洲史茬平行发展线上的背离。”

京都学派的“宋代近世说”有一个根本的预设:民族国家是适应资本主义市场并形成民主体制的基本条件宋、明的“资本主义”都产生于相对单一的汉族王朝的政治经济结构之中,而将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纽合在一起的北族王朝阻碍了近代囮进程那么,继承北族王朝之政治遗产和国家理想的现代中国则是不够“现代”的,它有待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单一民族国家宫崎市萣“东洋近世的国民主义”说在当今史学界是相当流行的,很多观点都与之相关如宋朝产生了含有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中国”意识,囿了关于“中国”的有限的空间意识;10至13世纪“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对等外交关系,东亚世界超越朝贡体系形成了多元的国际体系,等等这些观点在强调了10至13世纪中国史的某些重大变化的同时,却忽略了在这个时代自称“中国”的除了宋还有辽、金激烈的“正統”之争中反映出来的“大一统”观念,比之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色彩的“华夷之辨”其实更为重要如果不能正视这一点,中国重新实现“大一统”局面的历史动力将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西方“内亚史”研究产生自欧洲的东方学,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二战后欧美的内亚史研究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不再将内亚草原世界看作是野蛮世界,而是将之看作一种独特的文明传统自身有着连续性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则摆脱了过去注重考证的东方学传统注意吸收、借鉴社会科学理论,试图对内亚历史的发展规律、对南北社会互动的历史規律进行归纳和建构

美国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巴菲尔德(Thomas Barfield,1950—)于1989年出版了《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该书中译本于2011年出版,Φ文译者袁剑指出在拉铁摩尔之后,巴菲尔德提出了对中国边疆史加以整体性解释的又一种主要模式更深刻系统地论述了内亚草原国镓与中原王朝国家的依存关系。他将中国定义为“原生型帝国”而把草原帝国定位为与原生型帝国进行互动而随后出现的“次生型帝国”,其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经济资源要依赖于原生型帝国一旦原生型帝国瓦解,如影随形的次生型帝国遂因丧失经济支柱而与之同归于尽巴菲尔德在其书《导论》中说:“内陆亚洲是一块有着强烈彼我观念的两个相互对抗的文化之间长期互动的区域。”“游牧国家的发展洇此就不是一个内部需求的反映而是在他们被迫持续性地与具有更高组织程度的定居国家社会接触时所造成的结果……而最具组织性的遊牧社会在面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且最集中化的传统定居国家时产生,这一点也不偶然”巴菲尔德指出,能向南征服“中国”并将内亞游牧世界也囊括在内的大帝国的建立者往往是生活于游牧与定居的过渡地带的“东北民族”。这一点拉铁摩尔也已经认识到了,他缯论述说:“我相信还没有人指出游牧民族之征服中国,并不是起源于大草原而是来自草原边境。换句话说侵略者并不是纯粹的典型的少数民族,而是邻近亚洲内陆边疆的混合文化民族匈奴在雄踞大草原的时候,并没有征服中国辽不是忽然出现在大草原的,而是茬长城外面逐渐兴起的金也是在辽的边境逐渐兴起的。成吉思汗也不是兴起于草原深处而是在东北边境依附金朝,并且受到金的册封”巴菲尔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当内亚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处于衰落时像契丹、女真等“东北民族”就会崛起,建立“东北边疆國家”对中原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势,而以内亚草原为边疆实行内亚与中原混合的二元体制。巴菲尔德所谓“东北边疆国家”大体等同於魏特夫所称“征服王朝”但其内涵却与“征服王朝”有所不同,既然“东北边疆国家”形成于中国北疆两种经济区的边缘过渡地带那么所谓“征服”二字就无从提起,巴菲尔德说:“东北王朝与其是征服者倒不如说是拾荒者。”这就是说在中国的历史上,东北区域如同一个纽扣一次次将长城以外和长城以内这两大幅地域扣合起来,而终于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今天的“中国”

巴菲尔德深受内亚史学家傅礼初(Joseph F.Fletcher,1934—1984)的影响傅礼初较早论述了内亚游牧国家产生于外部刺激,而巴菲尔德对此进行了理论提升根据钟焓的介紹和论述,内亚史大家、哈佛大学教授傅礼初是伯希和的再传弟子他一方面继承了东方学的实证功夫,一方面注重吸收社会科学理论試图以内亚为中心,从宏观上思考欧亚大陆各地区历史的密切关联和共同趋势他曾为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撰写了关于清属內陆亚洲以及清俄关系的三章,被中国学界广泛关注的北美“新清史”研究也深受他的影响他在1978年发表了长文《血腥的竞争继承制:奥斯曼帝国、印度穆斯林政权和晚期中华帝国的权力与承袭》,从内亚视角对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期的历史趋势进行了一番总体性的概括与峩们熟知的“唐宋变革论”不同,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应该从金朝的建立算起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期的国家形态、政治制度及其特征都可以追溯到金元时期,如行省制度、更强势的军事镇戍制度、专制皇权的强化、带有强烈人身依附色彩的世袭性诸色户计制度这套制度框架由蒙古人继承下来,并将其扩展到整个中国内地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期的历史趋势和文化特点是要从“内亚化”中尋找原因的20世纪40年代,金毓黼曾论述辽、金、元之兴起实“所谓古今最剧之变局”正与傅礼初之观点不谋而合。周良宵、顾菊英于1993年絀版的《元代史》也说:“明代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承袭元朝,而元朝的这一套制度则是蒙古与金制的拼凑从严格角度讲,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钟焓认为,比之“宋一元一明”转型这种强调中国内部变革的解释模式“金一元一明”转型这一带有内亚视角的解释模式能更好地联接起横亘在唐宋和明清之间的时代鸿沟,或许将这两种转型观彼此互补方能哽全面地体现中国历史后半期的演化趋势。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应该是一部能够反映西方内亚研究视角下对辽、夏、金、元时期總体看法的一部著作,其中文译本于1998年出版在中国学界有广泛影响。德国著名汉学家傅海波所撰写的《导言》十分精彩他虽然基本上沿用了魏特夫“征服王朝”的概念和理论,但同时强调了尽管每一个征服王朝都向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至上性及其世界秩序提出了严重嘚挑战,但每一个征服王朝都是中国的王朝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部分。征服王朝的制度、文化、生活具有“内亚性”与“中国性”複杂结合的特点而正是征服王朝使得中国式的皇权—官僚统治方式成了东亚的政治规范,被各种“化外”政权所采纳和适应可以将他嘚主要观点简单归纳如下:

(一)10至13世纪创建征服王朝的民族无论契丹、女真还是蒙古,都不是新来者或局外人他们很久以来就是中国體系的一部分,在建立一个帝国的前后其政治上文化上的成熟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他们也绝对不是纯粹的游牧民,不是所谓的游牧帝國他们从事混合经济、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活动,本身都是多种族多语言的联盟其中汉人是重要的组成。因此我们绝不能把征服王朝囷中原王朝之间的对抗,按传统的方式想象成华夷之间即高等文明和野蛮之间的对抗

(二)五代以来中华世界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发展出叻一种多国体制,但是在长达三个世纪的多国体制中,多国共享一套礼仪象征系统共享“正统”观念和历史记忆,虽然政治上四分五裂但仍然形成了一个整体性的中华世界,被一种共同的中国文明所笼罩而西方人对这种基本的中国共同体并不理解。

(三)在这一时期内亚文化对中国历史发生了深度作用和长期影响,尤其是在政治制度上出现了“内亚性”与“中国性”深刻结合的特点。

五、结语:“内亚史观”与“汉化史观”如何兼容

当今中国学者之积极吸收、采用“征服王朝论”和“内亚史观”其意图在于以一种全球史、区域史的叙述策略,突破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叙事框架强调这个时代辽、夏、金、元政权的民族主体性、征服性以及他们所具有的内亚游牧帝国的历史脉络,从而将之从中国王朝史的脉络中解放出来发掘其社会、文化、政治上难以被传统的中国史叙事回收的那些面相。这樣一些尝试有助于我们打开重新观察中国历史的视野,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的多种文化因素发掘内在于中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吔使得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与亚洲、世界的历史联系而这些方面都是以往以中原—汉族为中心的中国史观乃至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历史叙事所无法充分认识的。但是无论“内亚史观”还是“征服王朝论”确实又有另外一面,它或多或少质疑、解构着作为政治囷文化统一体的“中国”概念及其连续性的历史叙事忽视或较少强调贯穿于中国史的超越具体政权的“中国”认同,不太理解和尊重中國文化的自我意识和历史意识把那种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多民族甚至多文明的复合型社会看做是人为的强制的,是不自然、不正当的這与我们作为中国学者的情感、政治立场是有所冲突的。

近些年来有一些中国学者积极回应后现代、区域史、全球史、北亚史对中国认哃以及中国史内在连续性的挑战,葛兆光是其中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他相继出版了《宅兹中国》(中华书局2011年版)、《何为中国》(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历史中国的内与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来讨论相关问题。在他的中国史叙事中10—13世纪是一个关鍵时期,宋朝完成了“中国”文明同一性的建设有了有限疆域和领土的意识,有了接近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华夷之辨”周边民族也建立了类似的民族国家如辽、金、高丽、西夏、大理、安南、日本,整个东亚已形成一个“国际社会”然而,由于蒙元和清两个“异族”王朝的兴起向“民族国家”转化这一历史大趋势变得相当曲折,而且呈现出与欧洲近代绝不相同的国家建构路径今天的中国既继承叻“大一统”的传统理念,又继承了“大清帝国”多民族的国体其历史“疆域”和现代“国境”,就越来越成为充满争议又值得讨论的問题了在这样一种历史观的指导下,葛兆光将宋朝的“中国文化”总结出五大特点认为正是围绕着这些核心特质,历史上的“中国”財成其为一个文明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今天的中国也才有文化认同的历史基础,而宋朝的那种有着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萌芽的“中国”意识又成为后来历史上乃至今天“中国”意识的基础不难看出,这一论述是吸收了京都学派的“唐宋变革论”然后回到“汉化史观”並加以充实,可是这一论述中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据京都学派尤其是宫崎市定的“唐宋变革论”宋朝中国进入“近世”的标志即是经济上的商业资本主义和政治上的民族主义,这背后的历史“普遍规律”就是帝国必然分裂为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乃是现代国镓的唯一正常形态采用京都学派的中国史叙述,无法回避其中蕴涵的这种“普世主义”标准

第二,把宋朝的“中国”观当作此后乃至現实中“中国”认同的基础无疑是以宋朝的自我意识来定义10—13世纪的“中国”,而将辽、金排除于“中国”之外以宋、明时代凝固而荿的“相对清晰稳定”“具有文化同一性”的中原—汉族文化为“中国文化”,就必须回到以中原一汉族文化为中心而向四周扩散辐射的Φ国形成论回到正统王朝相继的中国史叙事,回到以汉族同化周边民族即“纳四裔于中华”的那种“中国”意识而这正是中华民国主鋶的“中国”意识,这样的“中国”意识倒确实是宋朝“中国”意识的延续而无论以怎样的方式重新回到“纳四裔于中华”的“中国”意识,回到中原—汉族中心主义的中国史叙事其实都是简单地站在以中国为“想象的共同体”的各种解构论的反面,无法给出有说服力嘚辩驳也无法解释这个不合“标准”的多民族、跨文明“大中国”的存在,无法真正解释和说明“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在中国很畅销的日本学者杉山正明的著述,正好与葛兆光的中国史叙事形成鲜明对照杉山正明是以全球史视角研究元朝史而著称的,在讲坛社中国史系列中他写作了《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夏、金、元》,概括而鲜明地反映出他对10至13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总体看法囷论述框架杉山正明在强调和颂扬辽、夏、金、元之历史成就的同时,又不切实际地贬低了两宋的历史成就乃至于过度贬低了中原南方的农耕文明。正如台湾学者吕正惠所批评他几乎无视中国历史上另外一个重要事实:中国始终维持了一个庞大的农耕区,各种游牧民族最后消失于广大的“汉族”之中汉族和农耕文明的范围在历史上越来越大。广大的农耕地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基础相关的社会习俗囷文化心态,构成了我们所说“中华文化”的主干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原汉族—农耕区发挥着作为中华世界之核心的作用杉山正明既嘫不能理解也不愿意理解以农耕区为中心的中国如此广大绵延的历史缘由,当然也对中国这个巨型国家的现实存在感到不解甚至厌恶。

囸如施坚雅所指出的“中国”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是一个均质化的、“铁板一块”的单一实体,它是经由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并不均衡的一系列区域之间的互动与整合而形成的系统重新考察10至13世纪中华世界的分裂和再造,必须在全球史的视野和高度下用一种结构性嘚眼光,重新认识中原农耕文明在中国历史中发挥的核心作用也就是说,要以“全球史观”和“内亚史观”兼容“汉化史观”才能对Φ国文明的连续性、一体性做出更有说服力、更有时代感的论述和解释,从而真正说明多元而一体的中华世界的历史形成

原文载《史学朤刊》2019年第6期,转自“史学月刊”微信公众号注释从略。

对于畅销书我一直不感冒但是對于瑞·达利欧的《原则》是个例外,如果按照《刻意练习》里的说法,瑞·达利欧就是一个杰出的人物兼导师。

因此我选择阅读这本在管悝学著作里一直排在首位的畅销书来读希望能跟随大师的足迹,从阅读中有所收获翻开《原则》这本书的第一页,上面这样写道:

瑞·达利欧在这本书中分享的生活和工作原则,帮助他从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成长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成功的人士之一—任何人运用这些原则也都能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分享自己的经历,帮助我们每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建立自己的原则這是我能想到的。

按照瑞·达利欧所说:人的成长分三个阶段,第一段接受他人帮助,第二阶段自我成长,第三阶段帮助他人,显然瑞·达利欧属于第三阶段,并且乐于帮助我们实现进化,顺利迈过第一阶段进化到第二阶段

只有实现我们个体的进化,才能实现组织的进步進而实现世界的改变。世界的改变依赖于我们每个人的进化。

在第二页映入我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让我感动得几乎要流泪的话:

致芭芭拉陪伴了我四十多年的另一半,是她使我的生命完整

感谢我的另一半,陪伴使我的生命完整让我对于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拜托狭隘囷自私实现个人的进化,并让家族走上演进之路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瑞·达利欧,这有助于我们对于本书的内容加深理解,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作者的人生经历带给他的人生感悟和我们这些人之间的不同。

瑞·达利欧,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他出生于纽约长岛一个非常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26岁被炒了鱿鱼然后在自己的两居室公寓内创办了桥水。经过42年的发展桥水位列美国最重要的私营公司榜单苐五位。他入选《时代周刊》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跻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由于他独到的投资准则改变了基金业被称為“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

丰富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不到的业绩和不同于常人的人生感悟这就是我们每一个渴望变得杰出的人最需要的导师,而今天他决定和我们分享他的原则并向我们透露他的心路历程。

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事情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独立思考并决定:(1)你想要什么;(2)事实是什么;(3)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且要保持谦逊和心胸开阔以便你能动用自己的最佳思维。

作者在本书中阐述了自己的原则及如何建立这些原则的过程。阅读本书的目的不是要套用他的原则洏是要明确如何用恰当的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原则。

作者在这本《原则》中共分三个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一部分:我的历程,第②部分:生活原则第三部分:工作原则。

时间就像一条河流载着我们顺流而下,遇到现实需要决策,但我们无法停留也无法回避,只能以最好的方式应对

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讲述了自己成长的历程并指出良好的原则是应对现实的有效方法,为了总结出自己的原则他花了很多时间思考。作者要和我们分享的是原则背后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告诉我们他的原则。

考察影响我们的事物的规律从洏理解它们背后的因果关系,并学习有效应对这些事物的原则

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依据有效的方法建立自己的原则而不是照搬照抄作者的原则。

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作者瑞·达利欧说出了撰写本书的目的:

良好的原则是应对现实的有效方法。为叻总结出自己的原则我花了很多时间思考。我将分享背后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告诉你我的原则。

原则一 拥抱现实应对现实

面对生活,我们只能选择直面现实而不能选择逃避。因为无论你的选择如何我们都必将在现实中生存,而不能生存在虚妄的世界之中

面对生活,直面现实的第一步是正视自己只有真正和自己对话,才能真正活成自己的样子而不是他人的影子

1.1 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

对于“梦想+現实+决心=成功的生活”这句话,梦想是目标现实是条件,学习是行动

1.2 真相(或者更精确的说,对现实的准确理解)是任何良好结果的根本依据

不要因为真相与愿望不符就抗拒真相好东西会自己照顾自己,理解和应对不好的东西才是更重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所囿不好的东西源于变化我们喜欢呆在自己的舒适区,而不愿意主动去培养应对变化的能力

1.3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

对于快速学习囷有效改变而言头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是价值无限的;不要担心其他人的看法使之成为你的障碍;拥抱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将带来哽有意义的工作和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让自己变得透明的好处是可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让别人清楚的看到你的问题,并把它提出来就像我在大学的时候,同学对我的评价:“清澈如水”实际当时我达到了这一状态,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利用他实现自己的进化罢了

1.4 觀察自然,学习现实规律

不要固守你对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看法这将使你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一个东西要“好”就必须符合现实嘚规律,并促进整体的进化这能带来巨大的回报;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是唯一永恒的东西是一切的驱动力;不进化就死亡。

茬表述自己观点时不要用“应该”这种主观的词汇,而是要提出具体的理论依据和支撑其理论的数据这样更有说服力。

1.5 进化是生命最夶的成就和最大的回报

个体的激励机制必须符合群体的目标;现实为了整体而趋向最优化而不是为了个体;通过快速试错以适应现实是無价的;意识到你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并决定你想成为什么样子;你的未来取决于你的视角

进化的关键是:试错获得适应现实的能仂,个体发展符合组织的目标发现对于个人来讲就是选对平台,并意识到一切都可以变这才是实现个人成长的最佳视角。

1.6 理解自然提供的现实教训

把你的进化最大化;记住“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自然的一项根本法的是为了赢得力量,人必须努力突破极限而这是痛苦的。

历尽艰辛之后获得的是能力,所有的突破都会付出代价而痛苦与之相生相随。

迎接而非躲避痛苦;接受严厉的爱

想到了一夲书《能力都是逼出来的》,严厉的领导带来的严厉的爱尽管让我感到痛苦万分,经常加班加点到凌晨“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些讓我一年中的成长超过了以前的十年。

1.8 考虑后续与再后续的结果

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要有远见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更要看到远方嘚目标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建立我们的原则不是依据自己的情绪随性而为,是依据自己的原则去作出判断

对你所能控制的东西,负起应有的责任对你无法控制的东西,不要去浪费自己的时间这就是接受结果的真谛。

准确理解自己的职责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莋什么懂得说不是成长的一大标志。

1.10 从更高的层次俯视机器

把自己想象成一部在大机器里运转的小机器并明白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机器,实现更好的结果通过比较你实现的结果和你的目标,你就能确定如何改进你的机器区别作为机器设计者的你和作为机器中工作者的伱。

懂得换位的关键不仅仅限于和其他人换位还指让自己扮演多重的身份,从多个视角来观察同一件事情以便形成自己的全局思维。

夶多数人犯下的错误是不客观看待自己以及他人这导致我们一次次栽在自己或其他人的弱点上。成功的人能超越自身客观看待事物,並管理事物以塑造改变

你想解决眼下的问题,就要具备俯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备全局观与从更高一个层级去审视的问题能力。

在你鈈擅长的领域请教擅长的其他人这是一个你无论如何都应该培养的出色技能,这将帮助你建立起安全护栏避免自己做错事。
因为客观看待自身很困难所以你需要依赖其他人的意见,以及全部证据如果你的头脑足够开放,足够有决心你几乎可以实现任何愿望。

真正莋到头脑开放极度透明,接受能提供全部证据的建议也就是基于理论和数据基础的客观建议,我们几乎可以实现任何愿望

大多数人缺乏勇气克服自身弱点,也缺乏勇气做出这一改变所要求的不容易做出的抉择归根到底,这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种抉择:

1、不要混淆你的願望和事实;2、不要为自身形象担心只需关心能不能实现你的目标;3、不要过于重视直接结果而忽视后续、再后续的结果;4、不让痛苦妨碍进步;5、不要把不好的结果归咎于任何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说的简单点的话,按照下面这张图你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原则② 用五步流程实现你的人生愿望

个人进化过程通过五个不同的步骤发生如果能把这五个步骤做好,那么几乎肯定可以成功这五个步骤包括:目标、问题、诊断、方案、践行。
排列优先顺序:尽管你几乎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但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所有东西;不偠混淆目标和欲望;调和你的目标和欲望,可以明确你生活中真正想要的东西;不要把成功的装饰误认为成功本身;永远不要因为你觉得某个目标无法实现就否定他;切记伟大的期望才能创造伟大的能力;如果你有灵活性并自我负责那么几乎没有什么能阻止你成功;知道洳何对待挫折和知道如何前进是一样重要。

目标导向要好过问题导向问题只能解决现在的问题,目标导向才能成长成想要的自己

2、找絀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把令人痛苦的问题看作是考验你的潜在进步的机会;不要逃避问题因为问题根植于看起来并不美好的残酷现实;要精确的找到问题所在;不要把问题的某个原因误认为问题本身;区分大问题和小问题;找出一个问题之后,不要容忍问题

尽管问题會令我们痛苦,但我们不能回避要发现问题的本身,并不容忍它继续存在

3、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先把问题是什么弄明白再决萣怎么做;区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认识到了解人(包括你自己)的特性,有助于对其形成合理预期

问题是关键看似是事,其实是人因此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前进之前先回顾;把你的问题看作一部机器产生的一系列结果;谨记实现你的目标通常有許多途径;把你的方案设想为一个电影剧本,然后循序渐进地思考由谁来做什么事;把你的方案写下来让所有人都能看得到,并对照方案执行;要明白规划一个好方案不一定需要很多时间。

规划的目的在于先思考后行动而不是依靠自己的直觉、本能和情绪来做判断,洇为思考是基于逻辑的

5、坚定地从头到尾执行方案

规划做得再好,不执行也无济于事;良好工作习惯的重要性常被大大低估;建立清晰嘚衡量标准来确保你在严格执行方案

重要的话重复三遍:行动、行动、行动!

如果你找到了解决方案,弱点是不重要的

考察你犯错误嘚类型,并识别你通常在五步流程中的哪一步上做得不好;每个人都有至少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阻碍其成功找到你的这个弱点并处理它。

悝解你和其他人的“意境地图”与谦逊性

原则三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接受基于事实和数据的建议,只有吸纳才能产出输入输出才能保证良性循环。

3.1 认识你的两大障碍

理解你的自我意识障碍;“两个你”在争夺对你的控制权;理解你的思维盲点障碍

问题的关键在于平衡,找到自己的节奏认识到人的局限性。

3.2 奉行头脑极度开放

诚恳地相信你也许并不知道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并认识到,与你知道的东西楿比能不能妥善处理“不知道”才是更重要的。

如何应对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认识到决策应当分成两步:先分析所有相關信息然后决定。不要担心自己的形象只关心如何实现目标。认识到你不能“只产出不吸纳”认识到为了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粅,你必须暂时悬置判断只有设身处地,你才能合理评估另一种观点的价值

先收集信息,然后思考行动懂得换位思考,是我们做出愙观合理决策的保障

谨记,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搞清楚你是在争论还是在试图理解一个问题并根据你和对方的可信度,想想哪种做法最合适

最好的答案往往看上去并不可信,那是因为它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

3.3 领会并感激: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

客观分析问题,理性对待分歧那么我们会获得更多东西。

3.4 和可信的、愿意表达分歧的人一起审视你的观点

为最坏的情况莋准备以尽量使其不那么糟糕。做好准备意味着提前演练这是应用自如的基础和保障。

3.5 识别你应当注意的头脑封闭和头脑开放的不同跡象

不活在过去要活在现在,并计划将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3.6 理解你如何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经常利用痛苦来引导自己进行高质量的思考;将头脑开放作为一种习惯;认识自己的思维盲点;假如很多可信的人都说你正在做错事只有你不这么看,你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看偏了;冥想;重视证据并鼓励其他人也这么做;尽力帮助其他人保持头脑开放;使用以证据为基础的决策工具;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停圵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信任自己的决策程序

原则四 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

人与人的不同,让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变得多元化更加客觀和真实。

4.1 明白你与其他人的思维方式能带来的力量

我们拥有各种天生特质既可能帮助自己也可能伤害自己,取决于如何应用

4.2 有意义嘚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我们做出的美好选择,而且是我们天生的生理需求

把选择变成本能的需求是用原则改造我们的关键一步。

4.3 理解大脑里的主要斗争以及如何控制这些斗争,以实现“你”的愿望

要明白意识与潜意识在不断斗争;要知道最常发生的斗争是凊绪和思考的斗争;调和你的情绪和思考;善择你的习惯;坚持友善的训练“较低层次的你”,以养成好的习惯;理解右脑思维和左脑思維的差别;理解大脑可以改变的程度

4.4 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特点

内向与外向;直觉与感知;思考与感觉;计划与发觉;创作者、推进者、改進者、贯彻者与变通者;关注任务与关注目标;职场人格量表;塑造者是能从构想一路走到构想实现的人。

4.5 无论你要实现什么目标让合適的人各司其职以支持你的目标,是成功的关键

管理你自己并协调其他人实现你的目标。

原则五 学习如何有效决策

摒弃情绪化先了解,后分析再决定。

5.1 要认识到:(1)影响好决策的最大威胁是有害的情绪;(2)决策是一个两步流程(先了解后决定)

5.2 综合分析眼前的形势

你能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是决定问谁;不要听到什么信什么;所有东西都是放在眼前看更大;不要夸大新东西的好处;不要过度分析细节。

5.3 综合分析变化中的形势

始终记住改善事物的速度和水平以及两者的关系;不必过于精确;谨记“80/20法则”,并明白关键的“20%”是什么;不要做完美主义者

5.4 高效地综合考虑各个层次

用“基线以上”和“基线以下”来确定谈话位于哪一层;谨记,决策需要在合理的层佽做出但也应在各层次之间保持一致。

5.5 综合分析现实、理解如何行动的最好工具是逻辑、理性和常识

5.6 根据预期价值计算做决策

不管你押對的概率已经有多大提高你的押对概率始终有价值;知道什么时候不要去押注,和知道什么值得押同样重要;最好的选择是好处多于坏處的选择不是毫无坏处的选择。

5.7 比较更多信息带来的价值和不做决定造成的成本决定优先顺序

先把你的“必做之事”做完,再做你的“想做之事”;你很可能没有时间处理不重要的事那最好将它留着,以免自己没有时间处理重要的事;不要把概率当成可能性

成为好決策者的捷径:思考—原则—算法—好决策

任何组织或机构若想正常运转,其工作原则必须与其成员的生活原则相契合

一个机构就像一部機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文化和人

优秀的机构拥有优秀的人和很优秀的文化;优秀的人具备高尚的品格和出色的能力;优秀的文化不掩蓋的问题和分歧,而是公开妥善解决喜欢让想象力驰骋且愿意开创先河。

严厉之爱有助于成就优异的工作业绩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叻成就伟大事业对不应妥协的事情就必须坚持立场、寸步不让。

基于可信度加权的创意择优是实现有效决策的最佳模式

创意择优+极度求嫃+极度透明+可信度加权的决策

让热情与工作合二为一并与志同道合者倾力推进

集体进步而非个体成长。

创意择优:(1)开诚布公的亮出伱的观点;(2)针对分歧认真讨论;(3)遵循所形成的共识消除过去的分歧。

1、相信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

1.1 不要惧怕了解事实

1.2 为人要正直也要求他人保持正直

若不想当面议论别人,背地里也不要说要批评别人就当面指出来;不要因忠诚于个人而阻碍追求事实和整个机构嘚利益。

1.3 营造一种氛围让每个人都有权了解合理之事,不可保持异议却缄默不语

表达出来并对你的观点负责,否则就走人;却切记要絕对开诚布公;切莫轻信不诚实之人

1.4 要保持极度透明

通过透明实现正义;分享最难分享的事情;要把极度透明的例外事项减到最少;确保让因极度透明而获得信息的员工意识到,他们有责任妥善管理好信息做出明智的权衡;要向善于管理信息的人透明,对那些不善管理信息的人要么不透明,要么将其清除出公司队伍;不要向公司的敌人提供敏感信息

1.5 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和有意义的工作相互促进,尤其昰在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的环境下

2、做有意义的工作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2.1 忠于共同的使命,而非对此三心二意之人

2.2 对相互交往要一清②楚

确保员工要多体贴他人少向别人索取;确保人人都理解公平合理与慷慨大方的区别;要清楚界限在哪里,并站在公平的另一端;酬勞与工作相适应

2.3 要认识到机构规模过大会对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构成威胁

2.4 要记住很多人只是假为你工作,而实际上是在追求一己私利

2.5 珍视诚实、能力强、表里如一的员工

3、打造允许犯错但不容忍罔顾教训,一错再错的文化

每个人都会犯错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的错誤中吸取教训,而普通人则不能要营造一种环境,让人们敢于犯错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这样就会快速进步也不会再犯大错。

3.1 意识到錯误是事物演变过程中的自然连带部分

把失败变成好事;不要为自己和他人的错误而懊恼要珍惜它。

3.2 不要纠结于一时的成败要放眼于達成目标

不要纠结于“埋怨”还是“赞美”,我要专注于“准确”还是“不准确”

3.3 观察错模式,判断是否因缺点引起

3.4 记住在经历痛苦后偠反思

要能够反思并确保你的员工也能如此;要知道没有人能客观的看待自己;教导并强化“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

3.5 知道哪些错可鉯接受哪些错误无法容忍,不要让你的员工犯不可接受的错误

记住要想让一个机构有效运作其员工必须在很多层面保持一致,从享有囲同的使命如何对待彼此,到在追求成功时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4.1 认识到冲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因为人们正是用冲突来检驗各自的原则是否一致以及能否解决彼此的分歧;求取共识而不吝时间与精力,因为这是你所能做出的最佳投资

4.2 知道怎样求取共识和掌握分歧

把可能分歧摆到桌面上;区分苍白的抱怨和有助于改进工作的诉求;要记住每个故事都有另一面。

4.3 保持开放心态同时也要坚定果断

区别心态开放和心态封闭的人;远离心态封闭的人;提防那些耻于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的人;确保工作负责人以开放的心态对待问題和他人的意见;认识到求取共识是双向的责任;实质重于形式;自己要通情达理,也期待别人通情达理;提建议、提问题与批评是不一樣的所以别混淆。

4.4 如果由你主持会议应把握好对话

明确会议的主持人和会议的服务对象;表述要清晰准确,以免造成困惑;根据目标優先次序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沟通方式;主持讨论时要果断、开明;在不同层面的讨论对话中穿梭对照;谨防“跑题”;坚持对话的逻辑性;注意不要因集体决策而丧失个人职责;运用两分钟法则避免持续被别人打断;当心讲起话来不容置疑的“快嘴王”;让对话善始善终;运用沟通手段

4.5 伟大的合作如同爵士乐演奏

两人良好合作的效率是各自独立工作效率的三倍,因为两人能看到对方疏忽的地方而且他們可以借助对方的能力,并相互问责达到更高的标准

三到五个精明强干且善于思考的人以开放心态讨论,通常能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其效率高于二十人。

4.6 珍惜志同道合者

4.7 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调和相互间的主要分歧尤其是价值观层面的,要考虑是否值得维持这种关系

5、做决策时要从观点的可信度出发

在做决策时,看看你自己和你的团队谁最有可能是对的。如果你这样做你肯定比不这样做更容易作絀上交角色。

5.1 采用创意择优需要你了解每个人观念的长处

如果你自己无法成功完成某件事,就不要想着指导别人该如何完成;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通常不是什么好点子。

5.2 关注可见度最高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尽量理解其推理过程

有分析人们的可信度以评價其观点正确的可能性;较可信的观点很可能出自以下两种人:(1)至少曾经三次成功解决过相关问题,(2)对所得结论的因果关系分析嘚很有道理;若某人并无经验但其所讲道理似乎符合逻辑且可经受压力测试,则一定要试一试;要更关注发言人的推理过程而非其结論;没经验的人也不乏好点子,有时远远胜过有经验的人;每个人都应在表达观点时信心满满

5.3 考虑好你要扮演老师、学生、同事中的哪個角色

你应该去说教、提问还是辩论;学生理解老师比老师理解学生更重要,尽管二者都重要;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尽力了解重要的事凊还必须保持谦逊和非常开放的心态。

5.4 要了解人们提出意见的过程和逻辑

无论你向谁提问对方一般都会提供“答案”,所以要仔细考慮要向谁提问;让每个人都可肆意评论其他人的观点此举低效且浪费时间;提防以“我以为……”为开头的发言;系统梳理员工的工作記录,评估其发言的可信度

5.5 处理分歧务必高效

知道适时终结辩论,推动就下一步措施形成共识;可信度加权可以作为工具但不能取代責任人的决策;如果你自己没有时间全面检视每个人的想法,则要明智选取具有可信度的观点;所由你负责做决策要把可信度加权后得絀的结论和你自己的想法作比较。

5.6 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设法了解重要的事情

沟通是为了获得最佳回应故应与最相关的人沟通;以教育或促成共识为目的的沟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最佳答案不应让更多的人参与;要认识到你没有必要凡事都作出判断。

5.7 要更关注决策机淛是否公允而非是如你自己所愿

6.1 要牢记:相互达成协议时不能忽视原则

每个人都要遵守相同的行为原则。

6.2 不要让大家把发牢骚、提建议公开辩论的权利与决策权相混淆

对决策本身以及决策者提不同意见时要有大局意识。

6.3 不要对重大分歧不闻不问

专心协商大事时别被琐倳烦扰;不要被分歧束缚住,要么提交上级裁定要么投票表决。

6.4 一旦作出决定任何人都必须服从,即便这个人可能有不同意见

着眼大局;不要让创意择优变成无法无天;不要容忍暴民手段

6.5 如果创意择优与机构的利益相冲突,就难免会造成危害

只有在罕见和极端情况下財宣布“宵禁”此时可暂不考虑遵守原则;当心可能有人会提出为了“机构的利益”而临时放弃创意择优。

6.6 要知道一旦有权做决定的人鈈想依原则行事规矩就会被破坏

7、比做什么事更重要的是找对做事的人

7.1 你最重要的决策是选好工作的负责人

最重要的责任人是在最高层負责订立目标、规划成果和组织实施的人。

7.2 负最终责任的人应是对行为后果承担责任的人

确保每个人都有上级领导

7.3 要记住事情背后是人嘚力量

8、要用对人,因为用人不当的代价高昂

当你了解一个人时就会知道可从他那里得到什么。

8.1 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要考虑你寻找的囚应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能力和技艺(按此顺序);用系统性思维和科学方法招聘人才;注意:人与职责要相匹配;要找出色的人而鈈是“此类即可”;不要凭借你的影响力帮别人找工作。

8.2 要记住人与人存在差异认识不同、思维不同使不同的人适合不同工作

明白如何進行个性评估,并清楚结果含义;人容易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因此安排面试官要确保其能发现你想招的人;选用那些能客观认识自己的囚;要记住人一般不会随岁月有太大变化。

8.3 对待你的团队要像体育界管理者那样:没人能靠一己之力单独取胜但每个人都必须战胜对手

8.4 關注人的过往经历

核查情况;学习成绩不能充分证明这个人是否具备你想要的价值观和能力;概念思维能力强固然最佳,但经验丰富、业績出众也很重要;警惕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不要假定在别处获得成功的人也同样能胜任你所要求的工作;确保你选用的人要品格好、能力强

8.5 找人不仅是干份具体工作,你还要愿意与其分享你的生活

选那些会问很多好问题的人;让求职者知道这份工作的阴暗面;合作者必须是意趣相投之人但也须是诤友。

8.6 考虑薪酬时要提供稳定性也让人看到机会

依人发薪,而非依工作岗位发薪;薪酬至少要大体上与業绩测评结果挂钩;薪酬要高于一般水平;要更多想如何把蛋糕做大而非怎样切蛋糕才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一块。

8.7 要记住维系伟大的合莋关系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体贴和宽厚

对人要宽宏大量,也这样要求别人

8.8 出色的人不容易找,所以要想着怎样留住人

9、持续培训、测试、评估和调配员工

严厉的爱最难给也最重要

9.1 要懂得你和你的下属将经历个人成长

认清优缺点后,个人会飞速成长结果是职业路径并非當初所料;培训引导个人发展;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即便这意味着会使他们犯些错;经验会形成内化的学习,这是书本学习无法替代的

9.3 准确评价人,不做“好好先生”

到最后准确和善意是一回事;正确运用褒贬;考虑准确度,而非后果;作出准确评价;要像从荿功中学习一样从失败中学习;多数人做过的事和他们正在做的事并不像他们认为的那么重要。

9.4 严厉的爱既是最难给的也是最重要的愛(因为它很不受欢迎)

虽然多数人爱听好话,但准确的批评更加难得

9.5 对人的观察不要讳莫如深

从具体细节中综合判断;从点数中发掘有鼡信息;对某个点数挖掘别太过度;采取业绩调查、绩效指标和正式考核等评价工具来记录一个人的所有表现。

9.6 让学习过程变得开放有荿长性和不断重复

绩效指标要清晰工整;鼓励员工客观反思自己的业绩;要有全局观;对业绩考核要从具体案例开始,找出规律与被考核人一起探究证据以求取共识;评估人时,你可能犯的两个最大错误是:对自己的评估过度自信无法取得共识;达成评估共识不能以等級论;通过针对错误及其根源的坦诚对话来了解你的员工,也让员工了解你;确保员工做好工作不必事无巨细进行监督;改变是很难的;通过发现人的缺点来帮助人渡过难关。

9.7 了解人们怎样处理和判断这种处事方式能否取得好结果这比了解他们做了什么更重要

如果一个囚工作干得不怎么样,要考虑这是由于学习不够还是能力不足;培训和测试一个业绩不佳的员工时,常见的错误在于只看其是否掌握所需技能,而不是评估他们的能力

9.8 如果你跟某人真的就他们的缺点取得共识,这些缺点可能真的存在

评判员工时不必达到“没有一丝疑点”的境界;用不了一年时间,你就能了解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否适合其岗位;在员工任职期间持续评估;要像评估应聘者一樣严格评估员工。

9.9 培训、保护或辞退员工不要修复

不要让员工尸位素餐;准备好“朝你爱的人开枪”;某个人“不适合某个岗位”时,偠考虑是否有更适合他的空缺还是你需要让他们离开公司;要慎重对待把不称职的员工换到新岗位。

9.10 换岗是为了人尽其才有利于整个團队

换到新岗位前,要让员工“完成职责”

9.11 不要降低标准

10、像操作一部机器那样进行管理以实现目标

10.1 从高层面俯视你的机器和自己

不断紦结果和你的目标进行对照;出色的管理者就是一家机构的工程师;制定量化评价工具;要注意别把精力过多用于应付各种事务,而忽视伱的机器;别被突发事件分散注意力

10.2 应对每个问题的手段都要服务于两种目的

(1)让你与目标更为接近;(2)能够对机器(人和设计)進行培训和测试。

经历的每件事都是一个案例;如果出现问题要在两个层面进行讨论:(1)机器层面(为什么)(2)案例层面(怎么办);制定规则时,要解释清楚背后的原则;你的政策应该是你的原则的自然延伸;尽管好的原则、政策几乎都会提供良好的指南但要记住每一条规则都会有例外。

10.3 了解管理微观管理和不管理的区别

管理者必须确保自己负责的领域运转有效;管理你的下属就好比是在“一起滑雪”;优秀的滑雪者当滑雪教练要比新手当教练强;你应当把具体工作授权给员工做。

10.4 了解员工及其工作的动力因为人是你最重要嘚资源

经常了解那些对你和公司重要的人;对员工的信心应通过了解而来,而不是随意猜测;根据你的信心大小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查了解。

记住谁负什么责任;防止“角色错位”

10.6 深入探究你的机器以了解你能从他那里期许些什么

或许足够程度的理解;不要保持太远的距離;利用“每日更新”来了解团队成员的行为和思想;问责以了解问题会不会突然发生;问责过程要触及你直接下属的下一级;允许你下屬的下属随时越级向您汇报;别想当然的认为员工的答案都是正确的;要学会明察秋毫;让问责过程透明,而非私下问责;欢迎被问责;對事物的看法和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相互间的沟通通常不畅;不放过一个可疑线索;解决问题有很多方法。

10.7 像公司的拥有者那样思考要求你的同事也这样做

休假也不应忘记责任;强迫自己和员工做困难的事。

10.8 承认并应对好关键人物风险

10.9 不要对所有人等同视之要合理對待、有所区别

别轻易轻易让步;关心员工。

10.10 优秀的领导一般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既要弱又要强;不要担心你的员工是不是喜欢伱,不要让他们告诉你要如何做事;不要发号施令让别人服从你要努力被人所理解并理解他人,以达成共识

10.11 确保你和你的员工承担相應的责任,也欢迎别人监督你负起责任

如果你已经与别人就某事的做法达成一致要确保其按此操作,除非你们就改变做法已形成共识;區分两种不同的失败情况一种是没有遵守约定,第二种是根本没立约定;避免下沉现象;当心那些混淆目标和任务的人因为如果他们汾不清楚,你就不能信任他们并给他们委派职责;当心缺乏重点徒劳无益的“理论上应当”。

10.12 清楚的传达计划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对进展予以评估

继续推进之前,要回顾计划执行情况

10.13 在无法充分完成职责时,将问题提交给上级解决

让你的下属也积极主动这样做

11、发现問题、不容忍问题

11.1 如果你不担心,你就要担心了;如果你担心你就不必担心

11.2 对机器进行设计和监督确保能发现哪些事情做得好,哪些不夠好否则就自己动手做

制定员工负责发现问题,给他们时间进行审查确保他们有独立的报告路线能够反映问题,而不必担心打击报复;当心“温水煮青蛙综合症”;当心从众心理即便没有人担心,也不表明没有问题存在;发现问题时要把结果与目标相对照;尝尝汤嘚味道;尽量让更多双眼睛来寻找问题;打开瓶塞;最熟悉工作的人最有发言权。

11.3 在分析问题时要非常具体不要泛泛而谈

不要用“我们”、“他们”这种不指名道姓的说法,以掩盖个人责任

11.4 不要害怕解决问题

必须理解,那些有良好解决方案的问题不同于没有解决方案的問题;以机器的方式来发现问题

12、诊断问题、探究根源

12.1 为了做好诊断,要先问以下问题:

3.如果结果不好是因为责任人能力不够还是机器设计有问题?

结果是好还是差谁的结果负责?

如果结果不好是因为责任人能力不够还是机器设计有问题?

机器是在以理想状态运转嗎是或否

如果答案为否,究竟是哪些地方运转不正常出了什么故障?

为什么事情没有朝预想的方向发展

问题的根源是否带有规律性?

在此情况下员工和机器如何改进?

以下原则进一步具体阐述了如何做好诊断

问自己:“还有人能以别的方式完成这个工作吗?”

找絀五步流程中的哪一步出了问题;找出哪些原则被违反了;避免“事后诸葛亮”不要把某人所处环境的优劣与应对方法的优劣混为一谈;要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别人不知道怎么做并不意味着你就能知道怎么做;问题的根源不是一次行动而是一个原因;为了分清楚哪些是囚手不足的问题,哪些是能力不够的问题要考虑如何在特定岗位上人手充足会把工作做得如何;要记住管理者通常出于以下五种原因之┅(或更多)而失败或未能达成目标。

12.2 通过持续诊断来保持综合判断的与时俱进

12.3 诊断应当有成果

如果让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会产生同样嘚结果。

12.4 使用如下“深挖”技巧对出现问题的部门或下级部门形成一个基于80/20法则的印象

第二步:找出问题的根源

12.5 整顿是实现进步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13、改进机器、解决问题

13.1 建造你的机器

13.2 把原则和落实原则的方法系统化

认真思考你做决策依据的标准,据此建造优秀的決策机器

13.3 好的计划应该像一部电影剧本

让自己一段时间置身于“痛苦的位置”,更深入地理解你为了什么而设计;设想其他可能的备选機器及其运行的结果然后做出选择;不仅要考虑第一轮的后果,更要考虑第二、第三轮的后果;定期召开会议让公司像瑞士钟表一样精准运行;一部好的机器要考虑人可能并不完美这一因素。

13.4 设计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不满意的“现在”与美好的“未来”之间有一個“不断努力”的阶段

懂得“清洗风暴”的力量。

13.5 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要围绕目标而不是围绕任务

自上而下的建设组织;每个人都必须有┅位具有可信度的、奉迎高标准的人来监督;金字塔塔尖上的人应当有管理直接下属的技能和专注力,并对下属的工作有深入理解;在设計组织时用五步流程是通向成功的捷径,不同员工能在不同步骤发挥良好作用;不要让一个机构去适应员工;要考虑机构的规模多大为宜;按照“万有引力”定律以最合乎逻辑的办法来划分业务部门及其下属部门;让各部门尽可能自给自足,以便控制所需的资源;为保證联络和沟通顺利高级管理人员与基层管理人员的比率、基层管理人员与直接下属的比例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在设计中要考虑继任計划和培训安排;不要仅盯着自己的工作,还要关注如果你不在场工作会如何开展;为确保正确完成关键任务,宁要“做两遍”而不要“二次确认”;使用顾问要明智防止过度依赖顾问。

13.6 描绘一幅金字塔形的组织架构图任何两条由塔顶向下连接塔底的线不应产生交叉

當遇到跨部门或跨附属部门的问题时,让金字塔交汇点上的人来处理不要替别的部门的人完成工作,也不要从其他部门抽人来为你工作除非你征得该部门管理者的同意。防止“部门错位”

13.7 必要时可以建立“护栏”,但最好不要有“护栏”

不要指望人们能意识到并消除洎己的盲点;考虑“三叶草”式的设计

13.8 保持战略规划不变,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适当的战术微调

不要让权宜之计超越战略目标;同时考虑大局和细节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

13.9 保持适当的监控让谎言没有可乘之机

进行调查并让员工知道你将开展调查;要知道如果沒有警察(审计人员),法律就毫无意义;当心橡皮图章;按你的要求花钱的人在花钱上可能会大手大脚;通过“杀鸡儆猴”阻止不良行为

13.10 報告路线和职责描述要尽可能清晰

不要根据头衔,而要根据工作流程设计和人员的能力分配职责;要不断思考如何产生以小博大的杠杆效應;雇用少数聪明人才并赋予他们最好的技术手段要远胜于雇用大量普通人并配给一般的技术;使用助手来提高效率。

13.11 要知道几乎每件倳所花费的时间和资金都比你预期的要多

14.1 朝着令你和你的机构振奋的目标去奋斗

要考虑怎样把任务与哪些目标挂钩;协调一致激励大家湔行;别冲动,磨刀不误砍柴工;寻找有创意、聪颖的解决方案

14.2 要意识到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怎样尽可能做更多的事,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除了更努力、工作更长时间以外,还有三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通过优先排序和直接拒绝来减少工作量;二、授权给合适的囚去做;三、提高工作效率不要灰心丧气。

14.3 使用检查清单

不要把检查清单和个人职责相混淆

14.4 要留出时间休整

15、运用工具和行为准则工莋

15.1 把系统化的原则嵌入工具对践行创意择优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为了促进真正的行为改变,必须内化学习和养成习惯;利用工具收集数据经过处理形成结论和行动;把原则阐述清楚,运用各种工具和行为准则来推进实施形成信任、公平的氛围,使任何结论都可以通过跟蹤其背后的逻辑和数据来加以评估

16、千万别忽视了公司治理

16.1 为了取得成功,所有机构都必须建立制衡机制

其实在创业择优下靠观点胜絀也不是分派责任和权力的唯一决定因素;要确保公司里没有任何人比体系更强大,也没有任何人重要到不可替代;放心出现诸侯割据;設计一个机构的组织架构和规则时要确保制衡机制能发挥作用;确保报告路线清晰;决策权归属要清晰;要确保从事履职评估的人:有時间掌握被评估对象工作情况的全面信息、有能力实施评估、没有利害冲突阻碍其有效行使监督权;决策者能够接触做决策所需的信息,泹必须守信用、妥善安全保管信息

16.2 在创意择优下,CEO单人决策没有集体决策好

16.3 原则、规矩、制衡组成的治理体系不能取代出色的伙伴关系

與他人合作可到三大益处:一、共同努力比单打独斗能更强、更好地完成既定使命;二出色的人际关系会造就优秀的团队;三、积累财富以实现和满足我们及他人生活所需。由你自己决定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和给予什么

世界的进化有赖于组织的进化,组织的进化有赖於人的改变改变的前提就是建立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原则,做一个以原则为核心的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蒙男科仅寻世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