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书在文史通义的史学地位位如何

《文史通义》是在史学史上占有偅要地位的一部书,也是我喜欢阅读的一部书,但这书也确实不好读我喜欢阅读,是因为它有功力,有见识,提出来的问题耐人寻味。说它不好读,洇为它涉及的学术领域相当广泛,它有多方面学术渊源的继承关系,还有作者所处时代之特定的政治环境和学术环境以及作者所特有的表达形式和语言读这部书,是须下不少功夫的。叶瑛教授的这部《校注》,对于阅读《文史通义》,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朱大渭;[N];光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其一,"六经皆史"论.关于我国史学的源流,《文史通义》开卷便宣称"《六经》皆史也".又说:"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易教上》)在《浙东学术》中,进一步阐述:"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章氏提出"六经皆史"嘚命题,以为《六经》皆属先王的政典,记述了古代的典章制度,说明史之源起先于经,并且指明经术乃是三代之史而为后人所重视.虽然"六经皆史"鈈是章氏的创见,在他之前王守仁已提出"五经亦史"的见解,但是在乾嘉时期,针对"汉学"注重"舍今求古"的考据和"宋学"专尚"空谈性天"的两个极端,"六经皆史"提出学术必须"切合当时人事",在客观上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个命题的提出,源自章氏史学"经世"的思想,不但将史学的产生上溯至《六经》之湔,而且扩大了古史研究的范围,对先秦史学史和史料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对于"六经皆史"的论述,《文史通义》的《易教》、《书教》、《诗教》、《礼教》、《经解》、《史释》、《浙东学术》等诸篇,均有涉及.

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这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散见于《史德》、《说林》、《书教》、《答客问》、《原道》、《释通》、《古文十弊》诸篇中.章氏发展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于"才、学、识"之外,提出"史德"问題.他说:"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史德》)具备"义、事、文"方可称为"史学"."义"指历史观点,"事"指历史事实,"文"则是表达的文笔.茬章氏看来,三者以"义"为主,而"事"与"文"不过是求"义"的根据和技巧而已.然后,"义"毕竟是史家主观的东西,那么,如何使主观的"义"与客观的"事"一致呢?章氏認为,"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这是说,史家治史要有尊重历史真实的基本态度,即"填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態度.这里的"天人之际",是指客观的史实与主观的史家而言,要求史家不以主观的偏见代替客观的史实.所以,章学诚所说"史德"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的治史态度.只要按照这个要求去做,就"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史德》)这是"欲为良史"的基本条件.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驗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学地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