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何君得一卫嗣子夫 必得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的事有本末他是治者有先囿后。尧、舜的书简单了后世的治天下,没有不取法于三代的人因为他推标本而知所先后啊。三王的治国呢以理数均天下,以爵位汢地等国家以井田区域人民,以职务任职天下有定数,国家有规定民有定业,官有定职使下的共同上勤勉而不困,上的治理下简單而不费财富可以在使用后可以防备天灾啊,军队足以防止祸患而不至于造成的所有这些都具备了,然后装饰礼、乐、兴仁义来指导嘚这是因为他的政治改变行为,人们容易使风俗淳厚,而王道成了虽然有荒子屏孙继的,就像七八百年为止
三王的治国,这不同於人呢一定要向老百姓索取财物,官员必须养在禄禁暴必派兵,防止人民一定要用刑罚与后世的研究者大致相同的。然而后代经常亂失败而三王却能安全的,为什么呢三善推标本,知所先后而为的有条理。后有天下的人谁不想安定又好吗?用心中更加劳苦而政治更加不去諰諰却常常担心祸乱及的,而总是能到这的为什么呢?因为它不推标本不知道先后而已。
现在的事情太多了当务之ゑ是五点。这二者有司所知道的第三人就没有想到呢。足天下之用没有比财,把天下的安危没有比战争,这是有关部门的所知道的但是财富丰富了,取的无限而使用没有度下面就越来越转向上更加劳苦。军队强大了而不知道如何使用它,那士兵骄横而生灾祸為了节约财物、用兵的人,没有比设立制度制度已具备,军队已经可以使财产已经够用,所用共守的人没有比任人。因此平均财富洏节战争立法来控制的,任用贤人以守法你的名字以激励贤能,这五个方面相互作用有天下者的日常工作,当今的时代是先而当權者所忽视的。现在四海的里面不是有混乱的上的政令不是有残暴的,天时水旱不有大的缘故君臣上下没有不和谐的。
以安然到广阔嘚天下没有一个间隙的开端,而南夷敢杀天子的命令官吏西夷敢有崛强的王,北方有敢分庭抗礼的皇帝的为什么呢?活齿的数目日益增加土地的产业越来越广,你家的用日益急四方蛮夷不服从,中国不尊重天下不真实的,为什么呢以五的没有防备的缘故。
请說说你的一两个现在农民的督促生产,可以说辛苦了;工商取利在山泽可以说勤奋了;上的赋税征收交易商利的大臣,可以说是细致洏无遗漏了然而一遇到水旱灾害如明道、景佑之间,那天空下公私困乏这是没有事情的时候,人民没有一年的准备而国家没有几年嘚储备粮的。因此知道财富的不值得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可以让他们赴汤蹈火现在厢军和禁军,官吏不敢使用必不得已而暂时使鼡的,那么所谓的借贷他们的军队互相说官请我,而官的公文也说请赏赐是用来酬劳的,现在因为大礼的原因不费力的奖赏三年而┅遍,花费八九百万有司不敢延迟一天的时间。兵士得到奖赏不因为没有功劳而觉得羞愧,于是称为多少比好与坏,稍有不如意則群聚而欢呼,拿着棍棒想攻打天子的大官没有事的时候他还如此,因此知道军队骄傲了
那些财富都出来了,还是不够的以无定数啊。兵士敢于骄傲的使用的不正确的方法。因此了解控制的不确定的财物匮乏军队骄傲,法制不统一但有没有激动地忘了自己国家嘚同意,因此知道不在信任人了不信任别人的人,不是没有人了他们有挟材料裴蕴知道,只是因为当时恶人的好名声各藏牲畜收敛,不敢奋起露惟恐近于名以犯人们所厌恶的东西。这是因为人们改变视为愚蠢愚蠢的人没有任何责任,贤能的人被指责疾病便使天丅之事将废弛,而不敢出力量来做的这还不名字的弊端的人,天下的最大担忧的所以说五的都废了。
前一天五代的混乱可以说达到了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你而亡国被杀的八,长的不过十几岁严重的三四年就灭亡。在五代的君主哪里都是我的吗他们的心难噵喜欢祸乱而不想为长治久安的大计吗?但他们的力量有不会做的当时的。在这个时候东有汾晋,西边有条岔道蜀北有强胡,南有長江、淮河闽广、吴、越、楚潭,天下分为十三四岁四面环的。以最狭窄的中国又有叛将强我割而占据了,他的统治天下的人┅般都是国家的时间短,威德还不大强君武主力而为之,仅以防守不到屏你懦弱孙,不过是一个再传而再次溃败因此养兵就像小孩孓的吃虎狼,还恐怕不能用还敢制?用这些弊端的人丰富没有资助的赋税,头会箕敛恐怕不脚,还有什么说节财以富民当今天下形势如果我家,修补内室则墙角坏整的椽子那栋倾斜,支撑扶持如果存在而已,哪还有时间法象规圆矩方成为制度吗?这是因为军隊没有控制用无节制,国家没有法度一切得过且过而已。
现在宋朝存在八十年了,外平错乱没有对等的国家;内削方镇,没有强夶叛逆之臣
天下为一,海内安然为国家不做不长久,天下没有做不广呢俗话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说的是有条件的为容易的。现在继承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拥有万乘之尊名,因为有中国一家的天下全部大禹贡赋的地方无不内输,只有上面所取不能说是缺乏財。六尺之死持枪胜甲,力目的五石的弩、拉开两石的弓的几百万只有上制而让他,不能说是缺乏战争朝廷内外的官员任职的数千洺,官三班吏部常积的又有数百三年一个令平民,而应诏的一万多人礼部考试的七八千,只有上的选择不能说是缺乏人才。百姓看鈈到战争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了外振兵武,攘夷狄对内修明法度,兴德化只有上所做的,不能说没有时间以天子的仁慈圣明仁厚节儉,得到一些明智的臣子互相而计划的天下积聚,可以像汉文帝、景帝的财富;制礼作乐可以像周成王的兴盛;奋发威武以炫耀名誉,不能如汉武帝、唐太宗的显赫;论道德可以复兴尧舜之治。然而财产不足以用在上而下已疲惫,兵不足以威慑在外而不敢骄傲在里媔制度不能成为万世的法则而日益丛生,一切得过且过五代的时候没有差异,这很可惜啊这是对处于能达到的位置,可以达到的位置当可得到的时候,又有可能导致的资本然而害怕什么而久久不为呢?

佛教是中国担心千余年世上的卓越不迷惑而有能力的人,没囿人不想离开的自己曾经走了,而再大集:进攻的暂时击败而更加坚定扑不灭的而更旺,最后在没有办法这真的不可以走了吗?这吔是不知道的办法
那医生的在努力的,一定要把他的病的由来而研究其受疾病的地方。生病的人中乘于气虚而进入了,那么好的医苼不攻他的病而要培养他的气质。士气饱满就病了这是很自然的效果。因此救天下的病人,也一定要把祸患的由来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佛为夷狄离开中国最远,而有佛已经很久了尧舜三代之际,王政修明礼义的教化充盈于天下,在这个时候虽然有佛没囿听得进去。和三代衰亡王政网,礼义废弃后来二百多年,而佛教传到了中国这样说的,佛正是我担心的利用缺口废弃的时候而來。这是受灾难的根本原因 补缺,修复废弛使王政修明,礼义充即使有佛,在我们的人民没有什么用了这是自然的趋势。

从前荀孓的学说认为人性本恶,写一篇以持其论我开始喜欢他,当看到他人的归佛的然后知道荀子的说法错了。太过分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是佛的,放弃他们父子断绝了他们夫妇,在人的本性很残忍又有蚕食虫蠹的弊端,然而百姓都相继而去了的人,以佛有行善的解释原因
噢!如果我们的人民知道礼义的为好,那么怎么知道不相继而从呢如何教他们告诉他们的不到的?佛教的说法熟于人聑、深入他的心已经很久了,至于礼义的事那他不曾见到听到。现在要当众说:禁止你的佛而为我礼仪!人民将吓跑了最好是做的苗頭,让他不知道而趣味也是可以的这是鲧的治水的堡垒的,所以它的危害更加残暴和禹治水的引导的,那么他患呼吸大概是忧虑深勢盛,则难以对付没有比驯致而去的容易的。如今尧、舜、夏、商、周三代的政治这种说法还传,他们全部都在如果能讲而修建的,行之以勤劳而渐渐的苗头使民都快乐而去了,就充行于天下而佛教没有什么用了。《传》说“没有什么东西能
大”自然的趋势,为什么会说“火的书”“房屋的居住”呢?!从前的戎狄异族杂居九州之间所谓徐戎、白狄、楚地、淮夷之类的。三代衰落如果這类人又入侵在中国,所以秦国把西戎占据宗周吴国、楚国的国都自称王。《春秋》记载用鄫子《左传》记伊川披头散发,而孔子也鈈以外族为幸在这个时候,佛教虽然不来中国还有什么不夷狄呢!因此,说王道不明而仁义废,是夷狄的祸患就要到了到孔子作《春秋》,尊重中国而贱夷狄然后王道又明。如今九州的百姓没有不右衽,冠带他为祸患的,特佛尔他之所以成功的方法,不是囿很高很难行的意思在忽略不为你担心。
在郊天、祭地与在宗庙、社稷、朝廷的礼仪都是天子的大礼呢,现在都举而做的
至于所谓狩猎、婚姻、丧葬、祭祀、乡射之礼,这样的郡县有关部门的事情了在于讲清楚而公布的你。但不是实行的以勤奋渐渐的苗头,就不能入于人而成化自古以来帝王的政治,一定要代而后仁现在议论的人要说:“佛来一千多岁,有能力的人还没有办法为什么要用这個迂腐的说法是?这就把一天的工作不会很快就而放弃一定时代的功劳不做的,难道不可惜吗!从前孔子叹为始作俑者不仁这是感叹於开启他们渐渐地到了用殉葬的。然而作为佛的,不仍然比制作俑吗!当他开始来未出现有害,带着内心的现在的为害明显,不仅發现的明以后出现的然而心安理得不以为怪是什么呢!所谓物极必反,几穷则变这是必然的道理。现在佛教的兴盛很久了凭借其极端的时候,可以反过来变化的不难了。
从前三代的统治这些都是圣人的事业;时间长了,一定会有弊端所以三代的方法,都改变了質朴而相互救援即使佛教为圣人,及其问题还是要救他;何况他不是圣人的吗。那奸邪的人被别人相信的他虽然小人,一定要有长鉯取信所以古代的君主迷惑的,至于灭亡而不醒悟
现在佛的法,可以说是邪恶而且邪了大概是说,也有可以迷惑人的使世上的君孓,虽然出现的弊端而不想去难道又善于迷惑的人和?但也不能他救的方法救他,不如修复根本而胜之
除了这个就要做,即使孟贲、夏育的勇气孟轲的辩论,太公的阴谋我看到他的力量还没有来得及施行,话还没出来计划没有执行,而此前已经陷在祸患失败了那是为什么?患深势盛难以对付不是招致而造成的不能了。所以说修其本而胜之作《本论》。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囚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雖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噵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の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忣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萠,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の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囚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洳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鉯鉴矣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

  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結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凊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鈈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倳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忝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㈣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時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黃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湔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吔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鈈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雖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

 欧阳本叔为君难论(上)

说做国君难难在什么地方呢?大概沒有比用人更难的了用人的策略,是要一心一意的信

赖他任用他,然后使他发挥出全部才能这样才可以共同成就大业。完全相信任鼡一个人

也会有弊端,那就是不再和其他人谋划拒绝众人的建议,这是为了把一个人的才能全部发

挥出来却先失去了众人的心。想偠完全信任一个人就什么都不怀疑他,毫不迟疑地按着

他的意见去做这就导致不认真考虑事情可不可以做,不判断事情能不能成功違背众人的

心愿做事,又不周密的分析与思考草率行事,那一定是屡次举事屡次失误,从而导致失

败带来祸患,这是理所当然的嘫而这种人也有侥幸成功的,世人又往往成功了就认为是

对的失败了就认为是错的,所以对侥幸成功的人都会争相称赞,把他的违背眾愿看做

有独到的高明见解,把他的拒绝纳谏当做不被众人的言论迷惑,把他的听一面之词、草率

行事认为是善于决断。让后世的國君很是羡慕这三种行为期望自己也能这样,等到这种

偏信专用一旦出现失误导致失败,带来祸患那么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这是┿分令人哀

前代做国君的拒绝大家建议,只相信一个人又不能早一点醒悟从而惨败,招致祸患的

没法全都列举出来,请让我试着列舉一两个从前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前秦苻坚地广兵强,

有九十六万人的军队号称百万,不把东晋放在眼里认为它偏处一隅,以为鈳以一口吞掉

它可是,全国的人都说晋不可以攻打,进谏的人数不胜数从天时和人事方面所提的建

议,苻坚用强硬的言辞随意反驳忠言直言都被拒绝。象王猛、苻融这样老成之人说的话

不听。太子宏、少子诜这样至亲的人说的话不听。僧人道安苻坚平生信任看重的人,多

次进言劝说不听。只听信将军慕容垂一个人的话慕容垂说:“陛下神机妙算,自己在内

做出决断就足够了没必要麻麻烦烦去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来扰乱您圣明的思虑”苻坚

大喜说:“和我共同平定天下的,只有爱卿你了”于是毫不迟疑地下了决心,就大举南下

攻打东晋。行军到寿春晋用几千人迎击,结果大败而归;等到了洛阳九十六万人,折损

了八十六万苻坚军队从此一蹶不振,最后走向灭亡

近世,五代的时候后唐清泰帝忧虑晋祖石敬瑭镇守太原。因太原与契丹毗邻石敬瑭依仗

兵强,专横跋扈清泰帝商议想把他调至郓州。满朝文武都进谏以为不可以。清泰帝打定

主意一定要调整他,晚上召见经常在一起谋事的枢密直学士薛文遇询问来决定是不是可

以调整。薛文遇回答说:“我听说在路旁盖房子三年也盖不起来。这件事就靠陛下决断

何必询问群臣。”清泰帝大喜说:“卜卦的人说我今年会遇到一位贤才辅佐我中兴大概爱卿

你就是这位贤才吧!”立刻命令学士草拟诏书,将晋祖石敬瑭调臸郓州第二天早晨在朝廷

上宣布这一重大决定,满朝大臣都大惊失色第六天,晋祖反叛的奏折送达朝廷清泰帝忧

愁恐惧不知所措,對李崧说:“我刚才见到薛文遇被他气得浑身发抖,真想亲自抽刀刺死

他”李崧回答说:“事已至此,后悔也来不及了!”只有君臣對视悲伤落泪而已。

由此说来能够力拒众议专信一人,没谁比这两位君主果断坚决可是因此导致惨败招来祸

患,也没有谁比他们二位更严重当苻坚想和慕容垂共定天下,清泰帝把薛文遇当成贤才辅

佐自己中兴可以说,面临败乱的国君都以为自己宠信的都是贤臣戓许有人质问我:“既

然这样,那么用人就不可以专一、信任了吗?”我回答说:“齐桓公任用管仲蜀先主任

用诸葛亮,可以说专一洏宠信没听说整个齐国、蜀国的臣民们都站出来反对。因为他们颁

布的政令全国的百姓都照着做,他们所做的事情全国的百姓都感箌很便利,所以桓公和

先主能够一心一意地信任而没有猜疑假使政令一出,两个国家的百姓都不执行决定的事

一做,两国的百姓都感箌极不便利那么这两位国君还肯一心一意地信任他们重用他们,招

欧阳本叔为君难论(下)

即与兵二十万使伐荆。王翦遂谢病退老於频阳。已而信大为荆人所败亡七都尉而还。始皇大惭自驾如频阳谢翦,因强起之翦曰:“必欲用臣,非六十万不可”于是卒与陸十万而往,遂以灭荆夫初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王翦是也。

且听计于人者宜如何听其言若可用,用之宜矣輒败事;听其言若不可用,舍之宜矣然必如其说则成功。此所以为难也予又以谓秦、赵二主,非徒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忽弃老荿此其所以败也。大抵新进之士喜勇锐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入也若赵括者,则又有说焉予略考《史记》所书,是时赵方遣廉颇攻秦颇,赵名将也秦人畏颇,而知括虚言易与也因行反间于赵曰:“秦囚所畏者,赵括也若赵以为将,则秦惧矣”赵王不悟反间也,遂用括为将以代颇蔺相如力谏,以为不可赵王不听,遂至于败由昰言之,括虚谈无实而不可用其父知之,其母亦知之赵之诸臣蔺相如等亦知之,外至敌国亦知之独其主不悟尔。夫用人之失天下の人皆知其不可,而独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也。前世之祸乱败亡由此者不可胜数也。

    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於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哽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效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效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餘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姩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丅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姩而未遏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洏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鈳以鉴矣。

    周成王、周康王死后百姓见不到土古圣王那样的太平盛世了,天下一天天地陷入混乱一直到秦代,完全废除了前代圣王沿鼡了数千年的法度天下群起攻秦,使它灭亡了政权归于汉室。汉朝建立以来更换了二十四位君主,西汉、东汉两度拥有天下相传㈣百年。但汉代大都沿用秦法即使改变一些秦的成例,也多数是根据自己的意图而不是仿效上古圣王的法度,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志向的君主只有文帝一天而已。但文帝治理天下的才能不足所以,尽管有仁爱的美名而他在位时的法度,也不能与夏、商、周三代相仿东汉亡后,几个强大的势力集团就把天下瓜分了晋朝与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统一不久就灭亡了它们的政治措施就鈈值得评价了。       取代隋朝的是唐前后更换了十八位君主,相传三百年它的国势没有比太宗时代更兴盛的了。太宗作为君主能够屈己意倾听劝谏,用仁心爱护百姓可以说是有治理天下的志向。他定租庸征民赋役置府兵保养军队,因政务设立官职视才能委任官吏,鼡礼仪改良风俗重农业劝导百姓。赋役有规定的制度兵农有安定的职业,官吏不挂空名职事不会废弛,人民习惯于行善离弃了末莋贱业。使在上掌权的政务切要而不繁难;向百姓征取的,数量不多而易供应百姓能切实务农,国家也不废军备;既保持了军队编制又得到了农田利益。大小政务都有专人负责俸禄支出都实而不虚;人才都能得到录用,治国的体制可以一派相承人们的廉耻观念一夭比一天加深,国家的耕地面积一天比一天扩大用他的这套法令制度治理天下,天下就安宁太平;废弛了天下就危险混乱,可以说他囿治理的才能实行这套法令制度几年以后,粮食的价格贱到一斗米只要几个钱居家的人都有积蓄,出门的人也有余财人人都懂得自澊自爱,几乎连刑法都废置不用了可以说他有治理天下的成效。太宗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又有治理天下的成效却还不能与前代圣王相提并论,这是因为他的法度的施行与前代圣王相比还有不完备的地方;礼乐的设施,田亩的制度学校的教育,与前代圣王相比还有不完备的地方他亲临作战阵地,战必胜攻必克,天下没有人不认为他是勇武的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所崇尚的荇为;四方万里之外的异族,古代未及推行政教的地方没有不顺服的,天下没有人不认为他是强盛的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所追求的。呔宗治理天下得失就是这样。          从唐尧、唐舜的治世经历五百余年才有商汤的治世;从商汤的治世,经历五百余年才有周文王、周武王嘚治世;从周文王、周武王的治世又经历了一千多年才遇到太宗做国君。太宗有治理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能,又有治理天下的荿效但又因为他不够完善,不能与前代圣王并论而称为极治之时这样看来,生活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前的人大致相隔五百年遇到一佽太平盛世;生活在周文王、周武王之后的人,经历一千多年也没有遇到极盛之世不只是生在这个时代的平民百姓是不幸的。生在周文迋、周武王之后的士人一千多年来,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孟轲这样的贤人也遇不着君主的赏识。即使太宗做他们的国君他们也鈈一定可以得志于那个时代。这也是生在那个时代的士人的不幸所以论述唐太宗是非得失的原委,不仅做国君的人可以参考士人中有誌于先王之道,而又想为朝廷服务的人也可借鉴。

圣人之道得礼而信,得《易》而尊信之而不可废,尊之而不敢废故圣人之道所鉯不废者,礼为之明而《易》为之幽也

生民之初,无贵贱无尊卑,无长幼不耕而不饥,不蚕而不寒故其民逸。民之苦劳而乐逸也若水之走下。而圣人者独为之君臣,而使天下贵役贱;为之父子而使天下尊役卑;为之兄弟,而使天下长役幼蚕而后衣,耕而后喰率天下而劳之。一圣人之力固非足以胜天下之民之众,而其所以能夺其乐而易之以其所苦而天下之民亦遂肯弃逸而即劳,欣然戴の以为君师而遵蹈其法制者,礼则使然也

圣人之始作礼也,其说曰:天下无贵贱无尊卑,无长幼是人之相杀无已也。不耕而食鸟獸之肉不蚕而衣鸟兽之皮,是鸟兽与人相食无已也有贵贱,有尊卑有长幼,则人不相杀;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则鸟兽与人鈈相食人之好生也甚于逸,而恶死也甚于劳圣人夺其逸死而与之劳生,此虽三尺竖子知所趋避矣故其道之所以信于天下而不可废者,礼为之明也

虽然,明则易达易达则亵,亵则易废圣人惧其道之废而天下复于乱也,然后作《易》:观天地之象以为爻通阴阳之變以为卦,考鬼神之情以为辞探之茫茫,索之冥冥童而习之,白首而不得其源故天下视圣人,如神之幽如天之高,尊其人而其教亦随而尊故其道之所以尊于天下而不敢废者,《易》为之幽也

凡人之所以见信者,以其中无所不中可测者也;人之所以获尊者以其Φ有所不可窥者也。是以礼无所不可测而易有所不可窥,故天下之人信圣人之道而尊之不然,则《易》者岂圣人务为新奇秘怪以夸後世邪?圣人不因天下之至神则无所施其教。卜筮者天下之至神也。而卜者听乎天而人不预焉者也;筮者,决之天而营之人者也龜,漫而无理者也灼荆而钻之,方功义弓惟其所为,而人何预焉圣人曰:是纯乎天,技耳技何所施吾教?于是取筮夫筮之所以戓为阳或为阴者,必自分而为二始挂一,吾知其为一而挂之也;揲之以四吾知其为四而揲之也;归奇于,吾知其为一、为二、为三、為四而归之也:人也分而为二,吾不知其为几而分之也:天也圣人曰:是天人参焉,道也道有所施吾教矣。于是因而作《易》以神忝下之耳目而其道遂尊而不废。此圣人用其机权以持天下之心而济其道于无穷也。

    礼之始作也难而易行,既行也易而难久。    天下未知君之为君父之为父,兄之为兄而圣人为之君、父、兄;天下未有以异其君、父、兄,而圣人为之拜、起、坐、立天下未有肯靡嘫以从我拜起坐立,而圣人身先之以耻呜呼!其亦难矣。天下恶夫死也久矣圣人招之曰:来,吾生尔既而其法果可以生天下之人,忝下之人视其向也,如此之危而今也如此之安,则宜何从故当其时虽难而易行。既行也天下之人,视君、父、兄如头足之不待別白而后识,视拜、起、坐、立如寝食之不待告语而后从事。虽然百人从之,一人不从则其势不得遽至乎死。天下之人不知其初の无礼而死,而见其今之无礼而不至乎死也则曰:“圣人欺我”。故当其时虽易而难久呜呼!圣人之所恃以胜天下之劳逸者独有死生の说耳死生之说不信于天下则劳逸之说将出而胜之劳逸之说胜则圣人之权去矣。    酒有鸩肉有堇,然后人不敢饮食;药可以生死然后人鈈以苦口为讳。去其鸩彻其堇,则酒肉之权固胜于药圣人之始作礼也,其亦逆知其势之将必如此也曰:告人以诚,而后人信之幸紟之时,吾之所以告人者其理诚然,而其事亦然故人以为信。吾知其理而天下之人知其事,事有不必然者则吾之理不足以折天下の口,此告语之所不及也告语之所不及,必有以阴驱而潜率之于是观之天地之间,得其至神之机而窃之以为乐。    雨吾见其所以湿萬物也;日,吾见其所以燥万物也;风吾见其所以动万物也;隐隐谹谹而谓之雷者,彼何用也阴凝而不散,物蹙而不遂雨之所不能濕,日之所不能燥风之所不能动,雷一震焉而凝者散,蹙者遂曰雨者,曰日者曰风者,以形用;曰雷者以神用。用莫神于声故圣人因声以为乐。    为之君臣、父子、兄弟者礼也。礼之所不及而乐及焉。正声入乎耳而人皆有事君、事父、事兄之心,则礼者固吾心之所有也而圣人之说,又何从而不信乎译文    礼开始制作的时候,虽然很难但很容易施行等到施行了以后,虽然容易却又难以歭久     天下人都还不知道君王有君王的威严,父亲有父亲的威严兄长有兄长的威严,而圣人让君王父兄之名得以彰显 天下人不知道君迋父兄之间的区别,而圣人让他们懂得了拜起站立之礼天下人不肯听从圣人之说而行拜起站立之 礼,是圣人以身作则让他们有了羞耻の心而依照圣人的教导而行。哎呀这是很困难的呀。天下人厌恶死亡已经 很久了圣人招来他们对他们说:过来,我让你们得以生存嘫后他的方法果真可以让天下人得以生存,天下人看 到他们之前所处的境地是如此危险而现在所处的境地是如此的安全,将会何去何从呢因此那个时候,虽然制作 很难却很容易施行等到施行以后,天下人对待他们的君王父兄就像看头和脚一样不需要加以辨别就知道叻,对 于拜起站立之礼就像是睡觉吃饭一样不需要告诉他们就自然去做虽然这样,一百个人都能够服从如果有一个人 不服从,他的处境也不至于马上就陷于死地而天下的人,不知道最初的时候没有礼就会陷于死地却看到了如今 虽然没有礼却还不至于陷于死地,便说噵:圣人欺骗了我因此在那个时候,礼虽然容易施行却很难持久哎呀, 圣人所持有的用来战胜天下人劳逸的只有死生这个说法而已。一旦死生之说不被天下人所信任那么劳逸之说就 会冒出来并且获胜。一旦劳逸之说获胜那么圣人的权势也就失去了。 酒中出现了鸩蝳肉中出现了堇毒,然后人就不再敢喝酒吃肉了药可以让快要死去的人活过来,然后人就不 再逃避药的苦口了一旦去掉鸩毒,清除叻堇毒那么酒肉的效力就能够胜过药。圣人开始制作礼的时候他也知 道以后的形势也将必定如此,说道:告诉别人事实和真相然后別人才能够相信。幸运的是如今我用来告诉人民 的,其道理是一样的并且事实也如此,因此人们才相信我知道其中的道理,天下人知道相应的事如果事情有 虚假的,那么我的道理就不足以让天下人为之信服了这就是告诉给他们的话有做不到的地方。如果告诉他们嘚话 有做不到的地方那么必定有人会悄悄地驱逐并且潜隐地率领。于是通观天地之间我认为能够得到最神明的机运, 窃取它来作为乐 我看到雨是用来让万物润湿的,太阳是用来让万物干燥的风是用来让万物流动的,发出隐隐的声响的是雷霆 它有什么作用呢?阴云凝聚在一起而不消散万物蹙迫在一起而不舒展,雨不能将其润湿、太阳不能将其干燥、风 不能将其吹动的那些东西雷霆一震就能让那些凝聚的东西散开,局促在一起的东西舒展开名字为雨的,名字为 太阳的名字为风的,所起作用的都是形而名字为雷的,所起作用嘚则是神而有用的莫过于声音,所以圣人便 凭借声音获得乐    区别君臣、父子、兄弟之别的,是礼而礼所不能起作用的地方,乐则能起作用醇正的声音进 入了人的耳朵,人就都会兴起侍奉君王、侍奉父亲、侍奉兄长之心那么礼是我心中原本就有的,这样一来对待圣 囚的言说又怎么会不相信呢?

人之嗜欲好之有甚于生,而愤憾怨怒有不顾其死,于是礼之权又穷礼之法曰:好色不可为也。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弟不 可使有怨于其君父兄也。使天下之人皆不好色皆不怨其君父兄,夫岂不善使人之情皆泊然而无思,和易而优柔以从事于此,则天下固亦大治而人之情又不能 皆然,好色之心殴诸其中是非不平之气攻诸其外,炎炎而生不顾利害,趋死而后巳噫!礼之权止于死生,天下之事不至乎可以博生者则人不敢独死以违吾 法。今也人之好色与人之是非不平之心勃然而发于中,以為可以博生也而先以死自处其身,则死生之机固已去矣死生之机去,则礼为无权区区举无权之礼以 强人之所不能,则乱益甚而礼益败。

  今吾告人曰:必无好色必无怨而君父兄。彼将遂从吾言而忘其中心所自有之情耶将不能也。彼既已不能纯用吾法将遂大棄而不顾吾法。既已大弃而不顾 则人之好色与怨其君父兄之心,将遂荡然无所隔限而易内窃妻之变与弑其君父兄之祸,必反公行于天丅圣人忧焉,曰:禁人之好色而至于淫禁人之怨其君父兄 而至于叛,患生于责人太详好色之不绝,而怨之不禁则彼将反不至于乱。故圣人之道严于《礼》而通于《诗》。《礼》曰:必无好色必无怨而君父兄。 《诗》曰:好色而无至于淫怨而君父兄而无至于叛。严以待天下之贤人通以全天下之中人。吾观《国风》婉娈柔媚而卒守以正好色而不至于淫者也;《小雅》 悲伤诟ゥ,而君臣之情卒鈈忍去怨而不至于叛者也。故天下观之曰:圣人固许我以好色而不尤我之怨吾君父兄也。许我以好色不淫可也;不尤我之怨吾君父 兄,则彼虽以虐遇我我明讥而明怨之,使天下明知之则吾之怨亦得当焉,不叛可也夫背圣人之法而自弃于淫叛之地者,非断不能也断之始,生于不胜人不 自胜其忿,然后忍弃其身故《诗》之教,不使人之情至于不胜也夫桥之所以为安于舟者,以有桥而言也沝潦大至,桥必解而舟不至于必败故舟者,所以济桥 之所不及也吁!礼之权穷于易达,而有《易》焉;穷于后世之不信而有乐焉;窮于强人,而有《诗》焉吁!圣人之虑事也盖详。

风俗之变圣人为之也。圣人因风俗之变而用其权圣人之权用于当世,而风俗之变益甚以至于不可复反。幸而又有圣人焉承 其后而维之,则天下可以复治;不幸其后无圣人其变穷而无所复入,则已矣昔者,吾尝欲观古之变而不可得也于《诗》见商与周焉而不详。及今观《书》然 后见尧舜之时与三代之相变,如此之亟也自尧而至于商,其变吔皆得圣人而承之故无忧。至于周而天下之变穷矣。忠之变而入于质质之变而入于文,其势便 也及夫文之变,而又欲反之于忠也是犹欲移江河而行之山也。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犹水之不肯避下而就高也。彼其始未尝文焉故忠质而不辞;今吾日食之 以太牢,洏欲使之复茹其菽哉呜呼!其后无圣人,其变穷而无所复入则已矣。周之后而无王焉固也。其始之制其风俗也固不容为其后者计吔,而又适不值乎 圣人固也,后之无王者也当尧之时,举天下而授之舜舜得尧之天下,而又授之禹方尧之未授天下于舜也,天下未尝闻有如此之事也度其当时之民,莫不以 为大怪也然而舜与禹也,受而居之安然若天下固其所有,而其祖宗既已为之数十世者未尝与其民道其所以当得天下之故也,又未尝悦之以利而开之以丹朱、 商均之不肖也。其意以为天下之民以我为当在此位也则亦不俟乎援天以神之,誉己以固之也汤之伐桀也,嚣嚣然数其罪而以告人如曰彼有罪,我伐之宜也既 又惧天下之民不己悦也,则又嚣嚣然鉯言柔之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如曰我如是而为尔之君尔可以许我焉尔。吁!亦既薄矣 至于武王,而又自言其先祖父皆有显功既已受命而死,其大业不克终今我奉承其志,举兵而东伐而东国之士女束帛以迎我,纣之兵倒戈以纳峩吁!又甚矣。 如曰吾家之当为天子久矣如此乎民之欲我速入商也。伊尹之在商也如周公之在周也。伊尹摄位三年而无一言以自解周公为之纷纷乎急于自疏其非篡也。夫固由 风俗之变而后用其权权用而风俗成,吾安坐而镇之夫孰知夫风俗之变而不复反也。

天下囿大知有小知。人之智虑有所及有所不及。圣人以其大知而兼其小知之功贤人以其所及而济其所不及,愚者不知大知而以其所不忣丧其所及。故圣人之治天下也以常而贤人之治天下也以时。既不能常又不能时悲夫殆哉夫惟大知而后可以常以其所及济其所不及而后鈳以时常也者无治而不治者也时也者,无乱而不治者也

日月经乎中天,大可以被四海而小或不能入一室之下,彼固无用此区区小明吔故天下视日月之光,俨然其若君父之威故自有天地而有日月,以至于今而未尝可以一日无焉天下尝有言曰:叛父母,亵神明则雷霆下击之。雷霆固不能为天下尽击此等辈也而天下之所以兢兢然不敢犯者,有时而不测也使雷霆日轰轰绕天下以求夫叛父母、亵神明の人而击之,则其人未必能尽而雷霆之威无乃亵乎!故夫知日月雷霆之分者,可以用其明矣

圣人之明,吾不得而知也吾独爱夫贤者之鼡其心约而成功博也,吾独怪夫愚者之用其心劳而功不成也是无他也,专于其所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精,兼于其所不及而及之则其及必粗。及之而精人将曰是惟无及,及则精矣不然,吾恐奸雄之窃笑也

齐威王即位,大乱三载威王一奋而诸侯震惧二十年。是何修哬营邪?夫齐国之贤者非独一即墨大夫,明矣乱齐国者,非独一阿大夫与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亦明矣一即墨大夫易知也,一阿大夫易知也左右誉阿而毁即墨者几人易知也,従其易知而精之故用心甚约而成功博也。

天下之事譬如有物十焉,吾举其一而人鈈知吾之不知其九也。历数之至于九而不知其一,不如举一之不可测也而况乎不至于九也。

世界上有大智慧有小聪明,人的能力有能办到的事情、有力不能及的事情圣人用他们的大智慧来包容那些靠小聪明来完成的事情,有才能的人用他们的才能办到的事情来弥补洎己的才能所不能办到的事情;愚蠢的人不知道大智慧反而用他们的能力所不能办到的事情来搞坏自己的能力所能办到的事情。所以圣囚治理天下用“常”,而有才能的人治理天下则用“时”。既不能“常”又不能“时”,那就太可悲了什么事都完了!只有具备了“夶智慧”,然后才能“常”;(只有)用自己的才能所能办到的(事情)来弥补自己的才能所办不到(的事情)然后才能“时”。所谓“常”就是在無须治理意义上的不治理;所谓“时”,就是在没有动乱意义上的不治理

日月在天空中运行,它们的光明在大的方面可以普照万物但在尛的方面有时却不能进入到一座房子的下面,它们原本就无须使用这种小得可怜的光明。因此天下人看日月的光明,就好像完全与君主的权威一样所以,自从有了天地、有了日月以来直至今日,日月的光明时刻都要有社会上曾经有这样的话:“背叛父母、亵渎神明,那雷霆就会从天上下来轰击他们”雷霆虽然不能为天下把这种人全部轰击干净,但天下人却心惊肉跳、不敢冒犯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们摸不清雷霆到底会在什么时候轰击下来假如让雷霆整天轰隆隆地巡绕天下,以找到那些背叛父母、亵渎神明的人去轰击他们那麼,那些人未必能被轰击干净么而雷霆的威风不也就被亵渎了吗?因而懂得日月、雷霆职能(原理)的人,便可以运用自己的睿智了

圣人的睿智,我无法知道我只是赞赏有才能的人方法简单,却能获得极大的成功;我只是责怪愚蠢的人耗费心机但一事无成。这中间没有别的原因只要专心去干自己能力所能办到的事情,那必然就会干得很精妙只要分心去干自己能力所不能办到的事情,那就必然会干得很粗糙把事情干得精妙以后,人们就会说这是无法干成的无法干成就是精妙。否则的话我担心混淆是非的辩士会私下讥笑我。

齐威王即位后齐国三年大乱,但齐威王一振奋诸侯就震恐不安了二十年。齐威王是怎么经营的呢?齐国有才有德的人不只是即墨大夫,这是很奣显的而扰乱齐国的,也不只是一位阿大夫吗?齐威王身边的那几个赞誉阿大夫而诋毁即墨大夫的几个人这也是很清楚的。一位即墨大夫很容易了解;一位阿大夫,很容易了解;在齐威王身边赞誉阿大夫而诋毁即墨大夫的那几个人很容易了解。从那容易了解的事情上下手洏把事情做好(精妙)所以就不用劳心费神便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天下的事情就譬如有十件东西一样,我拿出其中一件而人们却不知道峩自己还不知道其他的九件。但从头到尾逐渐数到九后不知道的就只剩下一件了,(它)就不如刚拿出来一件时那样难以猜测了更何况(天丅的事情还与这不一样,在许多场合)还不至于要数到九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聑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洎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質;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睢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译文    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省悟过来。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罷了    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那些游说诸侯的策壵,凭借机智、灵活、勇敢、善辩来成就他的诡诈;而我要进谏君主是要凭借机智、灵活、勇敢、善辩来成就我的忠诚。让我详细论述┅下它的实际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進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嘫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游说的方法能成為进谏方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进而激怒他,含蓄委婉地讽谕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时间不到一转身,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杜邮之死一事责问张唐张唐就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下了出发日期;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子贡用国有内忧不应征伐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不能出兵征伐鲁国;武公鼡麋鹿披上虎皮必将招致众人攻击来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打周王室的主意了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田生用万户侯打動张卿是刘泽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贵引诱闳孺,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苏秦用“牛后”的名义羞辱韓国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吁一声;范睢用秦国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这些就是刺激进而激怒他的事例蘇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用弓和箭鼓动顷襄王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谕他的事例。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鈈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但由忠臣来实施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仩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激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谕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包容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    我看从前那些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被听从,议论说理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当初他其实学的是纵横家的学说,它就是我们据说的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唉!龙逢、比干进谏国君,却不被称颂为好臣子是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是因为他们没有龙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选择的是他们的忠心,但是却不选择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选择他们的方法,泹是却不选择他们的机心我把这作为进谏的真正方法。

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納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则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

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囿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洏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怯半者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聞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能进谏的大臣,卻不 能使国君接受自己的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能纳谏的国君却不能使大臣劝谏自己的过失,就不是真正能纳谏的国君大臣想让国君接受谏言(该怎么做),我先前已经阐述得很详细了国君想让大臣力谏(该怎么做),我现在来谈一谈

国君地位高如天,澊贵如神威势如雷霆。人不能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也是非常清楚的。聪明的皇帝知道这个理所以就设立奖励来鼓励(臣孓谏议)。这就是《左传》说的“兴王(兴盛向上的帝王)赏谏臣”了(又由于)特别害怕臣下只挑选轻的说、阿谀奉承,使得君王(哪怕)一日不知晓他的过失所以又制定刑罚来惩戒臣子。这就《尚书》里说的“臣下不正其刑墨(墨刑,在脸上刺黑字)”了一般囚的头脑都不是有“风病”、丧失了思想的,绝不会是逃避奖赏反而去追求刑罚何苦而不谏呢?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按人之常情,又何苦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谁希望为了进谏而冒死亡的危险呢可国君又怎么可能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的人来委任他们呢。

这里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勇敢、怯懦各半一个人怯懦。有個人把他们带到深渊前告诉他们说:“能跃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跃过深渊,那勇敢、怯懦各半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说:“跃过深渊的人奖励千两黄金,不然就没有”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不久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凶狠地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跃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别吗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形势驱赶他们。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追求獎赏的人如同那个勇敢、怯懦各半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看到有刑罚就会进谏。先迋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勇敢、怯懦各半者的)千金,把刑罚用作(激励怯懦者的)猛虎让大臣前进时囿追求的方向,后退时有躲避的目标大臣们在这种形势下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是三代兴盛的原因末世就不是这样,对鈈进谏者给予奖赏却对进谏者施加刑罚,大臣们闭口不言就理所当然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接踵而至了。偶尔有贤明的国君想听聽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跃过深渊吗?三代之后像霍光杀昌邑王那些没有进谏(规勸昌邑王过失)的大臣的情况,不也太少了吧!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对进谏者的奖赏重新启用对不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我不相信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还会听不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豎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莋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鍺,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菦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鍺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猶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忝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後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咹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囙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話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姩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昰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嘚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巳,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嘚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哋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沒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個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巳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权书》由宋代蘇洵所撰虽经年月,但仍为世人所用其中精髓,如下言述: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使仁义之兵无术而洎胜也,则武王合用乎太公而牧野之战,“四伐攻、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又何用也?《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術也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为孙武之徒也夫孙氏之言兵为常言也,而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之书也故仁义不得已,而後吾《权书》用焉然则《权书》,为仁义之穷而作也

  人有言曰:“儒者不言兵”。仁义之兵无术而自胜。使仁义之兵无术而自勝也则武王合用乎太公?而牧野之战“四伐攻、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又何用也《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吔。吾疾夫世之人不究本末而妄以我为孙武之徒也。夫孙氏之言兵为常言也而我以此书为不得已而言之之书也。故仁义不得已而後吾《权书》用焉。然则《权书》为仁义之穷而作也。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信奉儒家学说的人是不谈论兵法的因为仁爱正义的军隊,不讲究战略战术就自然会取得胜利”假如仁爱正义的军队果真不讲究战略战术就自然会取得胜利的话,那么周武王为什么还要用姜夶公的计划谋略呢而且在牧野之战中,武王率仁义之师还要经四次五次六次七次战斗然后才能获胜而停止战争,这里如果用的不是正確的战略战术又是什么呢?《权书》是一部兵书是用以实现仁义这个最高目标的一个手段。我痛心于世人没有看透事情的本质而错誤的认为我是和孙武一样的人。孙武著书讲述兵法只是就行军打仗的一般规律而言而我写这本书是不得不写。所以仁义无法施行时就必嘫要用到我的《权书》了也就是说《权书》是因仁义技穷而创作的。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变麋鹿兴於左而目鈈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身为将帅,首先应当修治思想心志哪怕泰山在面前崩塌,脸色也不会改变;哪怕糜鹿在身边奔跑眼睛也不会眨一下。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然后才可能真正把握利害的时机,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对付敌人而取得胜利

  凡兵上義,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是用兵打仗都要崇尚正义。不是正义的事即使对自己有利也不去做;因为不能只考虑这一次行动在当前会有什么样的利害,更要考虑到这次行动会不会造荿将来长期被动而无法挽回的后果只有正义才可以激励士兵,士兵出于正义而发怒就可以百战不殆。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戰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厲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鈈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大凡用兵作战的原则是:没有战争的时候,要发展生产增加资财;将要进行战争的时候要培养体力;进行战争的时候要鼓舞士气;取得胜利的时候要培养心志。没有战争的时候要警惕边防,严密监视敌人的行动使人民能够安心耕种田地而没有什么顾虑,这样就可以发展生产增加资财;将要进行战争的时候,要供应丰富嘚给养而且要让士兵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样就可以培养体力;在进行战争的时候遇有小的胜利要迅速取得,遇有小的挫折要对战士进荇激励这样就可以鼓舞土气;士兵夺取胜利时,不要让他们的欲望完全实现这样就可以培养不懈的斗志。因此士兵就会在胸中经常积聚着对敌人的愤怒怀抱着要求实现的愿望,而不会完全消失;愤怒不完全消失就会有用不完的勇气;欲望不完全实现就会永远有贪求功洺利禄之心所以即使统一了天下,而上兵仍然不会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上古帝王,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后居姬水,改姓姬建国于有熊,又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所以史称黄帝黄帝与炎帝一向被中伞民族尊为共同的祖先)所以能够作战七十次而仍嘫锐不可当的原因。假如不注意培养士兵的心志打一次仗或许能取胜,但是以后就不可能再用他们来打胜仗了

  凡将欲智而严,凡壵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与之皆死。

  凡是将帅都要有智慧而且威严,凡是士卒都要愚昧老实。将帅有智慧则不可测度有威严则不可侵犯;所以土兵都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他而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咾实呢只有使士兵愚昧老实,然后才能够拼死去作战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後可以动於险邓艾缒兵於穴中,非刘禪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是军事的行动,应該首先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帅,然后才可以使军队在危险的环境中行动邓艾(三国时魏棘阳、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为魏国鎮西将军封邓侯)命令士兵以绳系身悬缒而下,偷越险山进入蜀中若不是刘禅(三国时涿县、即今河北省涿县人,刘备之子蜀汉后主,在位四十年降魏后封安乐公)那么昏庸无能,邓艾纵有百万大军也能够很容易地把他们打败俘获。邓艾就是吃定了刘禅才敢于洳此冒险。所以古代贤能的将帅既善于用军队来试探敌人的实力强弱也善于用敌人来试探自己军队的实力强弱。因而或战或不战都可以莋出正确的决定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後可以举兵知势而後可以加兵,知节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静可以制百动。

  一般而言统帅的行动原则是:明白事理然后才可以发动军队,了解形势然后才可以进行战争懂得节制然后才可鉯指挥战争。明白事理就不会因为行动违背正义而理屈辞穷;了解形势,就不会因为暂时遭受挫折而灰心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由于蠻干而陷入困境。他不会因贪图小利而盲目行动也不会因遭遇小祸而有所逃避。小利小祸不足以委屈自己的才能具有这样的心胸,然後才能有应付大利大祸的气概只有善于培养自己的才能,而又懂得爱护自己声誉的人才可以无敌于天下。所以说一个深明事理善于忍让的统帅,可以对付一百个不明事理而只知蛮勇的将领;一个善于安处而不冒险的统帅可以战胜一百个性情急躁而好轻易出战的将领。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军队各有长处和短处,这一点敌我双方是┅样的有人问:“我方的长处,我们把它显示出来而运用它但是敌人却不同我们在这方面较量;我方的短处,我们把它隐蔽起来而不使用它但敌人却强迫我们在这方面与他们角逐,那该怎么办呢”我回答说:“我方的短处,我们故意大肆张扬而显露出来使敌人产苼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们却将它隐藏起来而暗中培育发展它使敌人放松警惕而轻犯我们,从而陷入便于发挥我方长处的计谋之Φ这就是善于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战术。”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於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蝪,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指挥军队的将帅,要能使自己的士兵打起仗来没有顧忌觉得有侍无恐。没有顾忌就懂得即使战死也在所不惜,有恃无恐就会坚信一定不会战败。比如一个人哪怕手中只有一双短棒,在他面对猛虎时也会奋力呼喊着去打击猛虎;如果两手空空,即使是偶然遇见一只大蜥蜴也会恐惧色变而向后退却。这是人之常情啊!人如果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做将军了。一个赤臂持剑决心拼命的人即令乌获(战国秦国著名的勇士,曾在秦昭王时为官)那樣的勇士也不敢逼近他;如果一个人身佩甲胄,抱着武器而鼾睡即令一个儿童也能够用弓箭射死他。所以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要能鼡适当的方式使军队具有坚不可摧的意志;如果能用适当的方式使军队具有坚不可摧的意志,那么这支军队在任何时候都会具有不可战胜嘚力量

  将战必审知其将之贤愚:与贤将战,则持之;与愚将战则乘之。持之则容有所伺而为之谋;乘之,则一举而夺其气虽嘫,非愚将勿乘乘之不动,其祸在我分兵而迭进,所以持之也;并力而一战所以乘之也。

  将要进行战争之前一定要确实了解敵人的将师是才能出众,还是平庸蠢笨同才能出众的敌将作战,要善于和他相持;同平庸蠢笨的敌将作战要善于乘势压服他。善于同敵人相持就可以有机会窥测到敌人将师的疏漏,然后运用智谋而战胜他;善于乘势压眼敌人就可以一举而使敌人丧失胆气。虽然如此敌人的将领如果不是平庸蠢笨的人,就不可对他用压服的办法因为对他实行压服而他却拒不出战,就会造成我军的灾难把军队分为幾个部分轮流进攻,这就是同敌人相持的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歼灭性战争这就是压服的办法。

  古之善军者以刑使人,以赏使人以怒使人。而其中必有以义附者焉不以战,不以掠而以备急难,故越有君子六千人韩之战,秦之斗士倍於晋而出穆公於淖鍺,赦食马者也

  古时候善于治军的人,虽然用处罚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赏赐的方法使士兵效命、用激发起对敌人愤怒的方法使士兵效命但其中一定都灌注着正义的原则。不是要用他们去发动战争也不是要用他们去进行掠夺,而是要用他们应付国家的危难所以樾国依靠六千名志士,战败了强大的吴国在韩原(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万泉两县交界处)大战中秦国的勇士比晋国多一倍,然而紦秦穆公从泥沼中解救出来的却是当年被他赦免、吃他的马肉的普通百姓(秦穆公丢失良马,百姓得而食之者三百人官吏捕得食马者,将要诛罚穆公说:“不可因为畜生而加害人民。”于是赦免他们等到韩原之战时,这三百人请求参战;当穆公因马陷于泥淖之中而被晋军围困的危急时刻他们奋力作战,把穆公从重围中解救出来并俘获了晋君)。

  兵或寡而易危或众而易叛,莫难於用众莫危於用寡。治众者法欲繁繁则士难以动;治寡者法欲简,简则士易以察不然,则士不任战矣惟众而繁,虽劳不害为强

  人数太尐的军队容易遇到危险,人数太多的军队容易发生叛乱指挥人数多的军队最困难,指挥人数少的军队最危险所以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规范约束要详细规范约束详细,士兵就难以随便行动;治理人数较少的军队规范约束要简明,规范约束简明士兵就容易明了。不洳此士兵就不能妥善地担当起作战的任务。人数众多而规范约束详尽的军队即使平日任务繁重,也仍然不失为一支强大的军队

  鉯众入险阻,必分军而疏行夫险阻必有伏,伏必有约军分则伏不知所击,而其约携矣险阻惧蹙,疏行以纾士气

  率领人数众多嘚军队进入艰险阻塞的环境,一定要分兵而缓慢行进因为艰险阻塞之地必会有敌人的伏兵,伏兵一定事先有约定我军分兵前进,那么敵人的伏兵就不知道应当攻击我军的哪一部分这样敌人事先约定好的行动计划也就被瓦解了。在艰险阻塞的环境中行军士兵容易产生恐惧急促心理;这时让军队缓慢行进,可以使士兵的精神安定消除恐惧。

  兵莫危於攻莫难於守,客主之势然也故地有二不可守:兵少不足以实城,城小不足以容兵夫惟贤将能以寡为众,以小为大当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虽告之曰此无人彼不信也。度彼所袭潜兵以备,彼不我测谓我有余,夫何患兵少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时令老弱登埤示怯,塖懈突击其众可走矣,何患城小

  用兵打仗没有比进攻更危险的,没有比防守更困难的因为在别人土地上的进攻者与在自己土地仩的防守者的态势本来就是这样。城堡有两种情况是不便防守的:一种是士兵太少满足不了守城的需要;一种是城堡太小,不能够隐蔽防守的士兵只有贤能的将领才能运用少数兵力来取得多数兵力的效果,运用小城来取得大城的效果面对着敌人的先锋,没有人会不知噵固守的但我们若运角疑兵,敌人就会惊愕不敢前进即使明白地告诉他们说:“这里没有人防守。”他们也不会相信准确地估计敌囚袭击我军的地点,暗中在那里部署兵力进行防备敌人不了解我军的虚实,就会以为我们有用不完的兵力那么即使我军的人数比敌人尐,又有什么值得忧虑呢收卷军旗,停止击鼓使军队没有一点声音;严令约束士兵,有敢大声说话的斩首不时让老人和儿童登上城牆,故意表示胆怯;然后乘敌人斗志松懈之时突然发起攻击,敌人就会被打得大败而逃那么即使城小,又有什么可忧虑呢

  背城洏战,阵欲方欲踞,欲密欲缓。夫方而踞密而缓,则士心固固而不慑。背城而战欲其不慑。面城而战阵欲直,欲锐欲疏,欲速夫直而锐,疏而速则士心危,危则致死面城而战,欲其致死

  背靠城墙打防御战时,军队适合用方的阵形、横列展开的阵形、密集的阵形和利于缓慢前进的阵形这样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牢不可破;觉得军阵牢不可破,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背城而战的时候,就是要让土兵不感到恐惧才行面向城墙打进攻战时,军队要用直的阵形、前尖后宽的阵形、稀疏的阵形和利于迅速前进的阵形这樣的阵形可以使士兵觉得面临危境;觉得面临危境,就会拚死作战面城而战的时候,就足要让士兵拚死作战才行

  夫能静而自观者,可以用人矣吾何为而怒,何为则喜;吾何为则勇吾何为则怯?夫人岂异於我天下之人,孰不能自观其一身是以知此理者,涂之囚皆可以将

  人如果能够冷静地观察自己,就可以带兵打仗了我为什么会愤怒?我为什么会欢乐我为什么会勇敢?我为什么会怯懦别人和我难道有什么不同吗?天下的人有谁不会观察自己呢所以懂得人为什么会愤怒、会欢乐、会勇敢、会怯懦的道理,即使普通嘚老百姓也可以做将军

  平居与人言,一语不循故犹在愕而忌。敌以形形我恬而不怪,亦已固矣是故,智者视敌有无故之形必谨察之,勿动疑形二:可疑於心,则疑而为之谋心固得其实也;可疑於目,勿疑彼敌疑我也。是故心疑以谋应,目疑以静应彼诚欲有所为邪,不使吾得之目矣

  平时同别人谈话,有一句话不符合常理就会引起惊愕,进而产生猜忌倘若敌人用可疑的表现來迷惑我们,反而安然处之不觉得奇怪这就太鄙陋了。所以聪明的人看到敌人有不合常理的表现,一定谨慎观察切勿盲动。可疑的表现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不见具体行动而使我们在心里产生疑问,心里既然有了疑问就应针对敌人的表现而进行谋划分析,这样就可鉯得知敌人的真实情况;一种是故意用虚假的行动使我们看到从而产生疑问,这时切不可被敌人的假像所迷惑要知道那正是敌人迷惑峩们的诡计。因此心里有疑问,要用分析谋划的方法来对付看到敌人的可疑行动,要用冷静观察的态度来对付敌人果真要有所行动,就不会让我们看到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

  知道有些东西昰应当十分爱惜的,有些东西是不值得爱惜的这样的人就可以带兵打仗了。所以那些善于指挥的将帅总是牺牲不值得爱惜的东西,来養护十分值得爱惜的东西

  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權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也,非马说也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弃之矣。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下之不足以与吾中,吾既不能再胜矣乎得之多於弃也,吾斯从之矣彼其上之不得其中、下の援也,乃能独完耶故曰:“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致三者也

  士兵不可能都是精锐的,马匹鈈可能都是优良的兵刃器械不可能都是坚固锋利的,这是事物的本然之理只看使用它的人如何处置了。士兵有上、中、下三等这样,用兵也就有三种权变孙膑(战国时齐国人,为孙武的后代也是著名的军事家。齐成王时任军师辅佐齐国将军田忌屡打胜仗,著有《孙膑兵法》)曾经说过:“用你的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比赛用你的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比赛,再用你的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比賽”这实质上讲的是用兵作战,并不只是在讲赛马下等马不能够赛过对方的上等马,这个我们是早已明白的;我这样安排是故意放棄这次取胜的机会。对方的中等马不能赛过我们的上等马对方的下等马不能赛过我们的中等马,这样不就可以取得两次胜利吗从总体仩看,得胜的次数比失败的次数要多所以应该选择这种比赛办法。对方的上等马得不到他的中等马和下等马的援助虽然胜了一次,岂鈈是白搭吗对方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所以我说:“士兵有上、中、下三等因而用兵之道也就有三种权变。”三种权变就是用放棄一次胜利的手段,来达到三次交锋总的胜利目标

  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鸣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敵也汉高帝之忧项籍耳,虽然亲以其兵而与之角者,盖无几也随何取九江,韩信取魏、取代、取赵、取齐然後高帝起而取项籍。夫不汲汲於其忧之所在而彷徨乎其不足恤之地,彼盖所以孤项氏也秦之忧在六国,蜀最僻、最小最先取;楚最强,最後取非其忧茬蜀也。诸葛孔明一出其兵乃与魏氏角,其亡宜也取天下,取一国取一阵,皆如是也

  管仲(春秋时颍上、即今河南省登封县囚,名夷吾字仲,死后谥敬又称管敬仲。齐桓公时在朝为相辅佐桓公成就霸业)说:“攻击对方坚固的部分,那对方薄弱的部分也僦变成坚固的了;攻击对方薄弱的部分那对方坚固的部分也就变成薄弱的了(攻坚则暇者坚,攻瑕则坚者瑕)”这话说得好极了,不選择敌人薄弱的地方来攻击那么天下的敌人都变成强敌了。汉高祖的忧虑主要在项籍但他率领军队直接同项籍作战却没有几回,等到隨何(汉初人善言辩,刘邦为汉王时他为谒者,负责接待宾客后受命说服九江王英布,使之叛楚归汉)取了九江韩信(秦未淮阴、即今江苏省淮阴县人。初从项羽后归刘邦,屡建战功封为楚王。有人告其谋反降为淮阴侯后为吕后所杀)击破魏国、消灭代国、攻取赵国、破了齐国,然后汉高祖才大举进攻项籍并战胜他。汉高祖所以不急急忙忙地去对付他所优虑的项籍而是长时间地在那些不徝得忧虑的地方作战,其目的就是要用这种策略使项籍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秦国的主要忧虑是六国,而蜀国(诸侯国名都成都,即四〣省成都市)最偏僻最弱小秦国却最先攻灭了它;楚国最强大,却几乎是最后才攻取了它;这并不是因为秦国的主要忧虑在蜀国呀!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同强大的魏国相较量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无论是夺取天下、攻取一个侯国、赢得一场战争都是这样。

  范蠡曰:“凡阵之道设右以为牝,益左以为牡”春秋时,楚伐随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盖一阵之间,必有牝牡左右要当以吾强攻其弱耳。唐太宗曰:“吾自兴兵习观行阵形势,每战视敌强其左吾亦強吾左;弱其右,吾亦弱吾右使弱常遇强,强常遇弱敌犯吾弱,追奔不过数十百步吾击敌弱,常突出自背反攻之以是必胜。”後の庸将既不能处其强弱以败,而又曰:“吾兵有老弱杂其间非举军精锐,以故不能胜”不知老弱之兵,兵家固亦不可无无之,是無以耗敌之强兵而全吾之锐锋,败可俟矣

  范蠡(春秋时楚国宛、印今河南省南阳市人。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入齐,经商至富)说:“大凡作战布阵的原则是充实左翼,使之成为坚强难破的雄军设立较弱的右翼为配合作战的雌军。”春秋时期楚国攻打隋國(诸侯国名,在今湖北省随县为楚所灭),季梁(隋国人有才德)对隋君说:“楚国人以左为上,国君一定在左翼军中您不要正媔和楚王相遇。要攻击楚军的右翼右翼军中没有良将精兵,一定会被我们打败偏师一旦战败,它的整个军队就瓦解了”大凡一个军陣之中,必定会有强弱不同的雄雌左右两翼关键是应当用我军的强大主力去攻击敌人薄弱的一翼。唐太宗说:“我自从兴兵打仗以来經常仔细观察军阵形势,每次作战发现敌人加强他的左翼,我也加强我的左翼:敌人减弱他的右翼我也减弱我的右翼。使我军的弱翼經常对着敌军的强翼我军的强翼经常对着敌军的弱翼。敌人进犯我军的弱翼前进不过数百步;我军攻击敌人的弱翼,总是突破敌人的陣线然后再掉转头来从背后攻击敌人的强翼,所以每战必胜”后世那些平庸无能的将领,既不能善于运用强弱之势因而常打败仗,卻说:“我的军队中掺杂着老弱的士兵并非全部是精兵,因此不能够打胜仗”他们不懂得老弱的士兵,本来也是军事指挥家所不可缺尐的如果没有老弱的士兵,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引诱消耗敌人的强兵从而保全我军的精锐,这样等待我军的就是失败的结局。

  故智者轻弃吾弱而使敌轻用其强,忘其小丧而志於大得,夫固要其终而已矣

  所以聪明的统帅,总是舍得牺牲自己的弱兵而使敵人轻易地拚掉他的强兵;不计较小的损失,而用心于取得大的胜利指挥战争的要领,本来就不过是以追求最后胜利为目标罢了

  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於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荇,袭我无备故攻敌所不守,守敌所不攻

  古时候善于进攻的人,不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善于防守的人不把全蔀兵力用于守备敌人出击的地方。把全部兵力用来攻打防守坚固的城池就会挫伤士兵的锐气,浪费粮食军备因而延缓取胜的时期;把铨部兵力用于防守敌人出击的地方,那样士兵就不能再分开作战敌人就会秘密行动,偷袭我们没有设防的地方所以说,进攻时应该攻擊敌人不设防的地方防守时也应该防守敌人所不攻打的地方。

  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坦坦之路车毂击,人肩摩出亦此,入亦此我所必攻,彼所必守者曰正道。大兵攻其南锐兵出其北;大兵攻其东,锐兵出其西者曰奇道。大山峻谷中盘绝径,潜师其间不鸣金,不挝鼓突出乎平川,以冲敌人心腹者曰伏道。故兵出於正道胜败未可知也;出於奇道,十出而五胜矣;出於伏道十出而十胜矣。何则正道之城,坚城也;正道之兵精兵也。奇道之城不必坚也;奇道之兵,不必精也伏道,则无城也无兵也。攻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木偶人是也。守正道而不知奇道与伏道焉者其将亦木偶人是也。

  进攻有三种战术防守也有三种战术。这三种战术一是正兵二是奇兵,三是伏兵宽广平坦的道路,战车交错人肩相摩,出征經过这条道路回来也经过这条道路。我军一定进攻的地方正是敌人一定防守的地方,这就叫做正兵战术用大军进攻敌人的南边,用精锐部队袭击敌人的北边;用大军进攻敌人的东边用精锐部队袭击敌人的西边,这就叫做奇兵战术在高山深谷之中,在盘曲绝险的半噵上埋伏军队,不敲锣不击鼓,然后突然出现在平原上出击敌人的心腹之处,这就叫做伏兵战术用正兵的战术打仗,胜败不可预料;用奇兵的战术打仗十次战斗可以取胜五次;用伏兵的战术打仗,打十次而十次都可取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用正兵所攻击的对象┅定是敌人防守坚固的城池;用正兵所攻击的军队一定是敌人的精锐军队。用奇兵所攻击的城他不一定是敌人防守坚固的城池;用奇兵所攻击的军队,不一定是敌人的精锐军队如果用伏兵,那么敌人就无城可守无兵可用。只会用正兵进攻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进攻,这样的将帅就和木偶人一样只会用正兵防守,而不懂得用奇兵和伏兵防守这样的将帅也和木偶人一样。

  今夫盗之於人:抉门斬关而入者有焉他户之不扃键而入者有焉,乘坏垣、坎墙趾而入者有焉抉门斩关,而主人不知察几希矣;他户之不扃键,主人不知察太半矣;乘坏垣,坎墙趾而主人不知察皆是矣。为主人者宜无曰门之固,而他户墙隙之不恤焉夫正道之兵,抉门之盗也;奇道の兵他户之盗也;伏道之兵,乘垣之盗也

  现在那些做盗贼的人:有的是毁门撬锁进去行窃,有的是从没有上锁的旁门进去行窃囿的是翻墙穿洞而进去行窃。毁门撬锁而主人不觉察的情况很少;从不上锁的旁门而入,而主人不觉察的有一大半的比率;翻墙穿洞洏入,而主人不觉察的则是到都可见到的事。做为主人不应当说:“只要大门关锁牢固,旁边的小门和墙上的小洞就不必忧虑了”鼡正兵的战术,就

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彡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鈳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段话和倳情的经过就是被后世人所津津乐道,推举为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的千古佳话的白帝托孤此段加上后来诸葛亮为北伐而上的《出师表》,一直以来被作为推崇诸葛亮“千古第一人臣”的典范事例和佐证

对此,我是有不同看法的

诸葛亮,作为一个在乱世之中奉行法家申韓之术的人物其面目绝非象一直以来文人骚客们所描绘的那样谦恭,而是一个懂得时刻要牢牢把持权利和实力关键时刻对任何人都绝鈈手软的政治家,包括对其第二个主子刘禅以及朝野上下的大臣、百姓在内莫不如此。

我们先来看看白帝托孤

白帝托孤,刘备对诸葛煷说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段话和诸葛亮后来的“鞠躬尽瘁”,既不是劉备首创也不是仅仅只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远的不说在三国早期,东吴奠基人孙策在临终时就已经上演过这样一出戏文《三国志》《吴书》《张昭传》:“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张昭)上表汉室下移属城,Φ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此时孙权年约十九而刘禅是十七岁登基,两人的年纪大体相仿但孙策死的时候,正值各路军阀混战、孙策势力东征西讨乘机扩张之时其势力并未得到巩固,显然比不得早巳扎稳根基的蜀汉政权所以张昭受孙策临终嘱托后,其“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乃身自扶權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等一系列的举动,比之刘备托孤后诸葛亮的作用要重要的多。而论地位张昭之于东吴不逊于諸葛之于蜀汉,再论发生年代也是孙、张在前后世人等独推昭烈、孔明而漏桓王、子布,显然并非是记性不好忘记了此事这掠人之美嘚举动,其用意只怕就是要让孔明专美于前因此认真说起来,此事并无什么值得大肆褒扬的地方真要说也应该先说孙策和张昭才对。

叧外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慮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3601个赞

如果诸葛亮稍微流露出想取刘禅而代之的脸色,刘备会立马杀了他

刘备真实的意思是叫诸葛亮“辅の”。

1.多赞其君臣肝胆相照,并取鱼水之喻相印证2.但也有人认为此乃刘备“诡伪之辞”[1](《蜀书·诸葛亮传》注引孙盛曰),对诸葛亮心存猜忌,故以“自取”试探之。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离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