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宝宝爱吃的100道菜吗?

大部分小孩子有吃手的坏习惯,但随着年龄增长,此行为就会逐渐停止。但有些孩子却持续性吃手,以至于造成手部皮肤溃疡和感染,牙齿排列和面型也随之发生改变。孩子总是吃手是怎么回事?1、正常生理现象未满一岁的孩子,由于吃母乳或奶粉而出现相应的吸吮反射,医学上称为口欲期。未进食的情况下,往往以啃咬玩具、吃手、啃咬衣服等来获得吸吮上的满足感,这是正常现象,无需过度干预。期间应注意手部和口腔卫生,定期对接触物品表面清洁或消毒,防止诱发口腔黏膜、皮肤和肠道等细菌感染。2、缺乏微量元素戒奶后,随着年龄增长仍然会吃手,还需去医院检查,看看是否体内缺乏铁和锌等微量元素。着重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看看是否出现压力太大和紧张情绪等情况,必要时还需做好心理上疏导。家长应给予足够的陪伴,多做亲子游戏,多做户外运动来转移注意力,维持孩子身心愉悦,让其感受到幸福和安全,这样能逐步改掉吃手的坏习惯。上幼儿园后还是吃手,家长应多跟孩子沟通,仔细观察从什么时候开始吃手的,了解最近情绪变化、在学校的经历,耐心与其交流。不能以粗暴的方式、太严厉的语言训斥,以免损害身心健康。若孩子吃手问题持续未缓解,以至于出现牙齿畸形,还需尽早去口腔正畸科做矫正治疗,防止出现重度颌面部和牙齿排列畸形。3、心理问题小学生或中学生吃手,除了严格按照医嘱定期做口腔检查和治疗外,还需格外关注心理健康。多跟孩子谈心和交流,了解最近状况,及时缓解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必要时还需听从心理科医生建议,做好科学心理疏导,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温馨提示:当发现孩子吃手指时,家长不能过度紧张和担心,一般情况下7个月左右就能停止,此阶段需耐心等待,没有必要强行制止,以免产生负性强化作用。期间应格外注意孩子手部卫生,以免造成手口传播疾病;同时还需维持口唇周围清洁和干燥,防止出现湿疹。4岁之后孩子顽固性吃手指,极有可能影响下颌发育,造成牙齿排列不整齐,以至于影响咀嚼、吞咽和发音,这种情况下应及时采取行为治疗。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也存在零食消费过多,缺乏科学指导等问题。我国2岁及以上人群零食消费率从1990年代的11.2%上升至近期的 56.7%,在消费人群中,零食提供的能量占每日总能量的10%左右。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阶段,过多或不合理零食消费行为可能增加肥胖及相关慢性病发生的风险;而合理的零食消费可以作为三餐的有益补充。因此,引导儿童青少年树立科学的饮食观和健康观,减少或纠正不良的零食消费行为,将有利于儿童青少年从小建立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理念,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 2018》是在《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2008)》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新特点,经过大量调研、专家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并参考了国际上的新研究进展编制而成。新版零食指南将更有针对性地为儿童青少年提供零食指导。根据年龄段分为三个部分,分别适用于2-5岁学龄前儿童、6-12岁学龄儿童及 13-17岁青少年。一、2-5岁学龄前儿童2-5岁学龄前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良好饮食行为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三顿丰富的正餐与两次适量的加餐是学龄前儿童获得全面营养的保障。如果需要添加零食,应该少量,且要选择健康零食。
1.吃好正餐,适量加餐,少量零食在早餐、午餐与晚餐之间,应给予两次加餐。加餐的食物量要明显少于正餐,以免影响正餐进食。零食提供的能量不要超过每日总能量摄入的10%。吃零食的时间不要离正餐时间太近,最好间隔 1.5-2.0小时。
2.零食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水果、奶类和坚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水果、奶类和坚果的摄入量都显著低于推荐量。因此学龄前儿童的零食,应优先选择水果、奶类和坚果,作为正餐营养需求的必要补充。
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在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环境和家庭饮食习惯影响下,学龄前儿童极易形成重口味的饮食喜好。儿童长期选择高盐、高糖和高脂肪食物可增加发生肥胖、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等的风险。高糖零食还是引发龋齿的危险因素。
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是学龄前儿童摄入添加糖的主要来源,过多摄入可能导致能量过剩。家长要以身作则并鼓励学龄前儿童多喝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5.零食应新鲜、多样、易消化、营养卫生 吃零食应该选择新鲜食物,以摄取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学龄前儿童接触的食物种类越多,日后越不易偏食或挑食。此外,其胃肠道还未发育完全,消化能力弱,家长应为其选择易于消化的零食,避免食用不卫生的零食。
6.安静进食零食,谨防呛堵 学龄前儿童吃零食时应在家长或幼儿园老师的看护下安静进食,不要边玩边吃,避免其他食物干扰。选择零食时要注意食物的性状,孩子跑跳或哭闹时禁止给予零食,以免食物呛入气管造成窒息。
7.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为了保持口腔清洁和牙齿健康,从小养成吃完零食及时漱口或刷牙的好习惯,避免病从口入,预防龋齿。睡觉前1小时内不吃零食。二、6-12岁学龄儿童6-12岁学龄儿童饮食模式逐渐从学龄前期的三顿正餐、两次加餐向相对固定的一日三餐过渡,正餐食物摄入量有所增加,但由于饮食间隔时间较长,易产生饥饿感,且由于学龄前饮食习惯的延续,易产生零食消费需求。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帮助这一年龄段儿童学习营养知识,了解零食特点,挑选健康零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1.正餐为主,早餐合理,零食少量 家长和学校老师应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准备好三顿,食物既多样又营养;同时,培养孩子正确的饮食观,吃好三顿正餐,尤其要保证早餐品种多样,数量充足,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若有需要吃零食,零食提供的总能量不要超过每日总能量摄入的10%。
2.课间适量加餐,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果汁不能代替水果;含乳饮料不等同于液体奶;对于喝奶后出现腹痛、腹泻、肠鸣等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儿童,可首选酸奶或低乳糖奶制品。坚果营养丰富,可作为零食食用。
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 学龄儿童养成清淡口味的饮食习惯,对其成年后的健康至关重要。家长和老师要教育学龄儿童在购买零食时学会参考食品包装上营养标签信息,尽量选择低盐、低脂和低糖零食并培养学龄儿童少吃或不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的习惯。
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喝含酒精、含咖啡 因饮料 喝含酒精饮料不仅对学龄儿童的心、脑、肺、肾等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还会兴奋神经系统,引起学龄儿童行为异常,甚至引发犯罪行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教育学龄儿童认识酒精的危害,不喝含酒精饮料。咖啡、茶等含咖啡因饮料,含有的咖啡因成分对儿童大脑发育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12岁及以下儿童禁止摄取咖啡因,不喝浓茶、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饮料。
5.零食新鲜、营养卫生 新鲜的食物含有其固有的营养成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食物加工后会降低原有的营养成分。因此,吃零食应该选择新鲜食物。购买零食前要观察其保质期、感官和卫生状况,不买三无零食,不吃街头零食,避免因食用不卫生的食物引起中毒及胃肠道疾病。
6.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同 2-5岁学龄前儿童)三、13-17岁青少年13-17岁青少年正经历着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大,对食物选择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强,容易产生冲动性食物消费,甚至对某些零食产生依赖。
1.吃好三餐,避免零食替代 对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因学习压力大,活动强度高,为了防止饥饿,在两次正餐之间摄入适量零食,可作为膳食营养的补充,但不能代替正餐。
2.学习营养知识,合理选择零食,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 零食的种类很多,具有不同的营养特点,科学选择有益于健康的零食,需要青少年学习营养知识。正确认识零食的营养特点,学会阅读食品的营养标签,做到合理选择零食。
3.吃高盐、高糖、高脂肪及烟熏油炸零食烟熏油炸食物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3,4-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应该让青少年了解这类零食的危害,尽量不吃或少吃烟熏油炸零食。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饮酒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容易引起青少年偏食挑食、摄入过多的能量,还可增加龋齿、肥胖、高血压、脂肪肝和糖尿病的风险。青少年对酒精(乙醇)的代谢解毒能力不足,留存于体内的酒精对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有一定的毒性,影响健康成长,因此,青少年不应该饮酒。
5.零食新鲜、营养卫生 为了避免摄入过多的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好选择天然新鲜的食物作为零食。青少年要学会阅读营养标签了解不同零食的营养特点,选择营养和卫生的零食。6.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同2-5岁学龄前儿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宝宝爱吃的100道菜 的文章

 

随机推荐